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保卫萝卜1644-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慈看了一眼,忍不住啧啧称奇,狗的品种乃是中华田园犬,俗称狼狗,这是一种大型犬,遍布华夏。

    真的疯起来,一个手无寸铁的人是怕是扛不住。

    但这熊明华,倒还有几分力气,硬是压制住了疯狗,并不断用拳头捶打,甚至用头去顶,求生欲望极其强烈。

    只是力气稍微有些不足,官袍都被撕烂了,极其狼狈。

    “救我……”熊明华,呼喊道。

    只是其他人都想着明哲保身,又有皇帝在旁,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

    “把刀给他。”朱慈又下了命令。

    一个侍卫听后将佩刀抽出,送到了熊明华身边后,赶紧再次躲远,当然有着武器的侍卫,肯定可以当场格杀疯狗。

    但现在……显然是圣上正在导演戏码。

    看到了身边多了武器,熊明华也顾不得许多,直接抄过刀子,抽刀捅狗。

    一刀,两刀,三刀。

    整个场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

    熊明华的双眼已经赤红,面对着疯狗的威胁,他也快疯掉了,已经顾不得爱狗人士的抗议,先砍了再说。

    “啊!”

    人之所以强大,靠的不是强壮的肉体,而是那不断更新的工具。

    有了刀子的熊明华,很快便将疯狗制服,疯狗浑身是血,被捅了趟在了地上,奄奄一息。

    而熊明华,还没停手,最终补下了最后一刀,疯狗彻底没了气息。

    朝会再次宁静下来,大臣们看着神情狼狈的熊明华简直心有余悸。

    “那么现在你们告诉朕,想要让疯狗消停,需要的是什么?”

    “孟兆祥,你来告诉朕!”朱慈继续质问着大臣们。

    抓过了身边的大臣直接问道。

    孟兆祥无疑是苦逼的,此时圣上要动科举,左右都不好支持,所以他一直选择隐身。

    最后还是被揪了出来,不就是当初你闹事的时候说你两句么,至于如此记仇么。

    “回圣上,疯狗消停靠的是刀子。”

    本本分分的回答,没有任何添油加醋。

    大臣们都看在眼中,还能说什么。

    “不错!正是刀子。”朱慈拍了拍孟兆祥的肩膀,继而踱步走回龙椅说道。

    “面对疯狗,所谓的仁义可有用?面对那些犯上作乱的鞑虏蛮夷,仁义可有用?”

    “如何让疯狗消停?如何让诸夷臣服?靠的不是仁义教化,靠的是手中的刀子!刀子利则四夷读服,刀子钝则四夷皆起。”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为何能让诸夷服我华夏,那是靠着强大的实力打出来的!和你们所谓的仁德没有半毛钱关系!”

    半毛钱关系是什么关系?众臣听的一脸黑人问号。

    但朱慈的言语气势,着实让人不得不静听,或许许多新上来的官员还不知道,当初圣上就是靠着嘴炮煽动的京营悖反,甚至连老皇帝都给说服退位了,简直像做梦一样。

    这样的圣上,已经不仅仅是不敢于反对,就算是真的言语较量,恐怕都难以说服。

    就拿之前的野狗来说,经过了熊明华这么一出,众人细想圣上的道理,似乎还真难找出问题所在。

    “蒙古屡次犯边,仁义可有用?建奴屡次犯边,仁义可有用?倭寇害我臣民,仁义可有用?”

    “朕自登基以来,素无仁义可言,之所以能够杀闯退奴,靠的是手中的刀子更加锋利!”

    “内圣而外王?朕便是内不圣了!也足以外王!”

    言之凿凿,直接攻击了儒家的核心,众臣无不惊恐,虽然没能反驳,但圣上的这个信号,怕是要有更大的动作。

    李自成,建奴,那样的敌人,其实并不可怕,但圣上这一次,怕是要触怒处于华夏之内更加强大的敌人。

    那隐藏的敌人的力量,远远不是李自成和建奴相提并论。

    那样的敌人,哪怕是太祖和成祖都不敢妄动一分。

    大臣们隐有忧虑之色,还是有人为国家着想,试图挽回可能出现的家国危机。

    “圣上,武力或可逞平贼一时,然若要长治久安,还需蒙圣人教化。”王家彦出言道,圣上臣这可是给你个台阶,你可得悠住。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准备背锅的文臣

    朱慈在御案之旁逡巡,听着王家彦的言语,暂时没有说话。

    以科举未开端的改革,必然掀起一场比李自成和建奴入关还要巨大的斗争。

    赢了足以扫平国内的一切障碍,大明开往近代化的航道将一马平川,再无阻力。

    输了,当然一败涂地,以往所付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成功的概率,估计只有40%

    科举的改革,触碰的是儒家的红线,这一点,不但朱慈有所心里准备,怕是整个朝会上的许多大臣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有些人或许觉得这样改革就是智障,纯粹是舍本逐末,这并非依靠口才就能改变这些老顽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有些人只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着想,怕朱慈触碰到国内动荡的红线。

    所以,大体上,无论是忠奸,都不觉得这次改革有实行的可能和必要。

    但是这就是一场赌注。

    朱慈有没有这个必要赌,或许并不值得。

    或许学着嘉靖万历天启一样,在幕后边嗨皮边关注着朝政远比朱慈如此浪翻天的操作要稳妥的多。

    什么都不做,只等着西学东渐逐渐推行,几百年后,大明并不会落后西方多少。

    但是对朱慈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耐心。

    御案之上,还有着一张的简陋般的世界地图。那是昭仁徒手描绘的送给了朱慈,被小心翼翼的珍藏在这里。

    每天上朝都能看的到,一遍又一遍。

    那些被小心标注起来的两个小人,乃是昭仁小小的憧憬。

    只是她那小脑袋中,似乎还没意识到,这样的梦想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大明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踏足这些地方。

    一二百年之后,随着逐渐的西学东渐,大明朝的臣民必能以足够骄傲的姿态游历世界。

    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哪怕是前往本子国都凶险莫测。

    毕竟大明还不足够的强大。

    留给朱慈的时间并不多,穿越者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已,能够以超前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局势,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这只有朱慈自己能做到。

    如果没有大的动作,怕是直到朱慈死掉,也看不到大明威服四海的一天,更扯提有足够的力量,让昭仁能够实现儿时的愿望。

    改革,那就是要说干就干,不惧风险,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犹犹豫豫的妥协,并不是朱慈的风格。

    这么强势的改革,大明必将经历伤痛,甚至还会流血。

    但是对于大明这个小姑娘来说,如果不经历流血,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女人。

    朱慈不断的在被感冒死的边缘试探。

    “百官代天子牧民于天下,若百官无德于民,又如何让百姓倾心归附于圣上?”王家彦,也豁出去了,继续劝说道。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你皇帝把蛮夷比作疯狗,必须以刀子对待,咱们也认了。

    但对内的话,总不能也用刀子是吧,还需要用俺们儒家的那一套,用仁德对待不是?这你总不能强词夺理吧。

    朱慈拿着刀柄敲着御案,让下面的大臣肃静。

    “那为何百姓仍然接二连三的造反?”朱慈问道。

    “百姓之所以反,乃是为官者无仁无德所致,若是以德臣而委之,则必无事端。”礼部员外郎出班言道。

    似乎很有道理,也正切中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其他人也点头称是。

    “是么?王尚书,你可以告诉真,当初陕西因何而乱?”

    “陕西民乱,乃是关中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无食……不得不……”

    王家彦,本来只是规规矩矩的回答,只是刚说到一半便说不下去了,此时他似乎意识到了朱慈为何问起这个事情。

    而他这样就事论事的回答,恰恰和他之前所列举的儒家思想所悖论。

    “那你告诉朕,河南之变又因何而起?山东呢?北直隶呢?”

    “说啊!”朱慈怒斥道。

    “微臣……微臣!”

    “干旱,蝗灾,水灾,毫无例外,百姓们不归附朕,不是为官有没有有德行,而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饭而已!”

    “为何吃不饱?没有粮食!”

    “粮食!”

    “这才是国家安定的根基所在。”

    “国家强盛,则粮丰刀利,仅此而已。”

    “朕不管你熟不熟读圣书经义,谁能让大明的粮食喂饱更多的人,谁能让大明的刀子更加锋利,这样的人,才是大明需要的人。”

    “科举事关国家取士,也应以此为纲。”

    朱慈着重的阐述了他最终立场,驳斥了文臣对于经书教义的维护。

    或许,儒家的思想并非那么不堪,在某些意义上能够统治中国几千年,也有他的精粹所在。

    然而再精粹,也实在阻挡了朱慈改革的脚步,就像后世的外语一样,有用?肯定有用,但是抬高的过了,必然将人才压制的扭曲起来。

    儒家被抬高了几千年,要摔,必须摔的彻底,才能真正的让大明脱胎换骨。

    就像后世的太祖一样,彻底打碎旧世界。

    当然,这一切都从科举开始,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已经难以预料。

    但是,既然已经做了,便没有回头的可能。

    众臣或许被圣上说服,也或许没有,但在经过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朝中争辩之后,众人也最终没有反对的声音。

    表面上臣服于朱慈的决策,但心里想的,那谁也不得而知。

    朱慈并不在乎,还说的也说了,该声明了也声明了,包括向其他人用特别的方式解释之所以改革科举的原因。

    如果,还有人敢于跳出来,那也只能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人道主义毁灭。

    “既然诸位都觉得改革科举为妥,那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

    众臣们突然觉得圣上有些不要脸,他们只是不敢表态而已。

    “那么,诸位便在此诏书上签字,核发各地吧。”

    朱慈拿出早已写好的诏书,摆在了群臣面前,首先是范景文首当其冲,当看清诏书上的内容,以及让他们签字的君令后,差点没晕过去。

    范景文好想骂娘。

    圣上发中旨,从来不走内阁,更别说群臣有过问的权力。

    这一次下圣旨。破天荒的让他们签字……分明就是想让他们来背锅。

    艹!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二百一十二章 拆分礼部

    这是赤果果的绑架!

    大臣们已经无话可说,向来忠诚的孟兆祥哥王家彦也已经面红耳赤。

    在诏书上签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圣上也知道如此改革科举将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此诏书必会被天下士子唾骂,让他们署名,这是栽赃,陷害,将屎盆子扣到他们头上啊。

    事情是你提出来的,你这硬拉着大家背黑锅,就太过分了啊。

    咱们能不能要点逼脸啊!

    范景文,孟兆祥,王家彦等大佬都是默默无言,他们都蒙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了。

    其他人也没有主动请缨,接下黑锅。

    “你们谁先来?”朱慈微笑道,只是那笑容带着寒意。

    下面的读书人怎么闹,曲阜方面又会又怎样的反应,朱慈无法预料。

    但是作为辅佐自己的最高官员们,首先要撸一遍,这不仅仅是硬拉他们背黑锅,而是利用这种方式,确保他们和自己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浪之时,能够共进退罢了。

    显然,朱慈完全没有必要一个人战斗,他需要炮灰。

    为了达成目的就是这般不讲道理。

    朱慈也不担心他们会有人不同意,对于不同意署名的人,会有另一种方法整治。

    忠臣们都不敢动,这一签字就彻底败坏了名声,但如果不签,那估摸着更不合适,犹豫,也只能犹豫。

    第一个主动请签的是方以智,这还是挺出乎朱慈的意料,不过想想也挺欣慰的,自己将他一手超擢起来,就算原本并非愚忠的人,也基本被定性为帝党,融入不了文臣大群体的他,只能紧紧的抱着朱慈的大腿。

    否则,失宠之后,弹压他的人肯定比比皆是。

    “微臣愿署名于诏书之上,为圣上分忧。”方以智说道。

    方以智确是为数不多真心认为改革正确的人,他的主要爱好在于自然科学,对于四书五经,也是因为社会的风气如此,不得不学,再考过功名之后,关于儒家的经典几乎不去看了。

    况且他也不觉得当官之后,有能用的经义的内容。

    如果改革能让大明涌现出更多喜爱自然科学的读书人,那他在这上面也不会如此孤单。

    只是当方以智步向前面,准备去署名的时候,其他的大臣们却很多用憎恨的眼光看着方以智。

    “佞臣!”

    不知谁谁小声的嘀咕了一句,让方以智听后为之一颤,没有说什么,最终还是走到御案之前率先签字名字,官职。

    方以智的带头下,下面下面也有了动作。

    孟兆祥叹息一声,紧接着走过去在诏书上署名。

    再然后是王家彦,范景文等人,也终究是选择在诏书上署名。

    圣上的胡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他们能走到现在又有怎么样的退路。

    原本文臣当权,皇帝只是个摆设,现在完全反了过来,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摆设,臣妾实在命苦啊。

    有人签字,也有人选择安静的不动。

    当然,朱慈显然不会放过那些人,当看到再没人主动上前之后,向胡丰主使了个眼色,带着人直接将一个官员压到了御案之前。

    用强的手段,也一定要执行下去。

    编纂吴文修也真是比了狗了,这种诏书,他是万万不敢署名的,这要是让家乡的人知道了自己参与后,衣锦还乡?

    那是成了奢望,等到回家之后,不得被大家给指着脊梁骨骂死啊。

    “圣上……微臣家母病重,特请圣上准臣回家以尽孝道。”

    吴文修,被压过来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说道,他既不想惹怒圣上,也并不想和天下士子为敌。

    不过,至少在这里,并不存在第二选项,无论是要么签字,要么还是签字。

    请假可以,完全可以,签字准你一月例假。

    致仕可以也可以,签字再致仕不迟。

    想死,也可以,签字再死不迟。

    当然,也有人宁死不签,不愿承受可能的千古骂名。

    在吴文修被迫签名之后。

    吏部考功司黄泽夏直接一头撞在了廷柱之上。

    继而整个人趟在了地上,生死不明。

    其他人看到后,心中为之一颤,果然,为了名声不怕死的人比比皆是。

    黄泽夏,也只是第一个罢了。

    如果圣上你仍然一意孤行,离心离德,哪里还有有读书人愿意效忠于您啊,圣上快醒醒吧。

    ……

    不过,面对黄泽夏的死,朱慈也只是挑了挑眉毛而已。

    紧随其后的指使着胡丰主把昏死过去的黄泽夏抬了过来,从他身上采点血,当做印泥,在诏书后面按了指印,然后备注姓名,官职。

    在朱慈面前,寻死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大臣们最通常的手段,一哭二闹三上吊,现在没一个好使的,在黄泽夏,被签名之后,也彻底绝望。

    哪怕是心里不爽,再没人敢于有任何动作,他们的心在滴血。

    尤其是看着圣上那浅浅的笑容,真的好想大哭一场。

    落定了科举改革一事,接下来的讨论也显得死气沉沉。

    相比于废除科举制度的四书五经,其他的事情都显得太过于渺小,根本不值得提出太多的意见。

    首先是将礼部拆分。

    分出考学部和外事部两个部分。

    考学部接管了原礼部仪制清史司内的科举学务工作。

    原本的学务,只是仪制清史司下的次级分支,连司的级别都达不到,如今一越两级,直接上升到了部级。

    足以见得皇帝是如何重视科举教育之事。

    第一任的考学部尚书,由方以智担任。品级自然等同于其他的尚书。

    方以智很年轻,只有三十三而已。

    做到工部侍郎,已经很少见,如今更是委任以尚书的高官。

    方以智自然是受宠若惊,但其他人却对方以智越发的不满起来。

    说起来,他是第一个上前支持暴君改革科举的人物,那么很有可能,圣上之所以突然对科举动刀,或许也是他的谗言!

    十足的佞臣,媚主上位!为祸朝纲。

    在宣布方以智成为考学部尚书后,这种对于方以智的厌恶越发难以遏止。

    “如今名已签下,以无改之可能,但若有天下人质问,或可推于方以智身上。”

    “如此也好,此地媚主之背,实改让天下人唾骂之。”

    几个大臣在下面好好的商量了一番,似乎有了什么想法。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三百一十三章 静谭涟漪

    下面的大臣,如何去想,已经不得而知。

    朱慈对于政治机构的改革仍然在继续。

    考学部尚书给定了方以智。

    而分出来的外事部则由王家彦提领。

    不过原本的礼部,显然不只负责科举和外交两件事情。

    同时还包括,祭祀,礼仪,宴会,等等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打包形成一个新的部门。只是再不算入六部之中。

    在此事处理之后。

    今天的朝会,也随之结束。

    群臣们都能预料的到,这一次的朝会将足以掀开大明内部的波澜,只是未来将会导向何处,没人能够预料。

    ……

    改革科举的诏书,从京城为开端,准备传檄全国。

    城西的会馆,仍然是留京士子的主要聚集地。

    在诏书首先在京城之中张贴之后,百姓们到也没太大的反应,他们又不打算科举入仕,关他们毛事。

    但会馆之中,却炸开了锅。

    他们之所以留在京城,基本都是更方便的学习,考取功名,然后就可以各种浪了,而处于会馆之内的读书人,也是最为迫切想要入朝为官的人。

    “进士科取消范文,不再取材圣人经书?怎么可能,你这是从哪听来的消息?圣人经义,留存千年,乃是我华夏之精魄,自进士科出现之后,便以此为本,怎么可能突然取消?”一个宅在会馆里的宅男,听到其他人在讨论这件事情,顿时有些不敢相信。

    “骗你做什么?西市口那边都贴上去了,不信自己去看。”

    其他人也都点头,确认了这件事情,这可不是件小事,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眼下已经快到了年关,距离春闱,也没多长时间了,原本只想着好好学习,现在突然出了这么一个幺蛾子的事情出来。

    这他么的要让他们原地爆炸啊?

    “不考经义考什么?”

    “上面说,明算三取一,明法五取一,物理二取一,以为进士。”

    “胡闹,明算,明法之类,又怎能代替经义?朝廷这是舍本逐末啊!”

    “也就是说,咱们寒窗苦读十余年,都白读了?圣家之言都不用,国家岂不是沦为蛮夷之流?”

    “也不是,明年的春闱,还是考经义的,诏书只是说明年的春闱是最后一次,下一次便用新法会试。”

    “那有什么用?会试不过取之二三百人,其他名落孙山便再无机会?这是什么道理?”

    “再说,能与会试者,必以举人尔,然举人能有多少?这么一改,直接撅了秀才,童生的活路啊!”

    “那能怎么办。”

    “这是圣上的主意?”

    “据说诏书上有群臣署名。”

    众人沉默了下来,继而非常不爽般的咬牙道。“国奸当道!”

    ……

    几天后,诏书以每天五十公里的速度,开始向周围郡县辐射。

    曲阜。

    孔府华灯初上,九进院落,恢宏的程度,与紫禁城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甚至于说,孔府在规模上,和规格上,要比紫禁城还要大上一圈。

    “衍圣公,北京来的消息。”

    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泯着嘴巴,缓缓摇头。“朝廷科举要取缔经义?”

    “是,辽宁元年春闱最后一次考经义,以后进士科以明算,明法,物理取而代之。”下面的管家小心翼翼的解释道。

    孔衍植默然的思考着其中的厉害关系,暗暗摇头。

    “若科举不考经义,天下的读书人都去读明算,明法之流,他日恐在无我孔家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