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保卫萝卜1644-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科举不考经义,天下的读书人都去读明算,明法之流,他日恐在无我孔家之人。”

    管家还是有几分见识,很快便从朝廷的改制中,嗅到对于孔家影响的信号。

    孔家之所以能稳稳的立足于华夏,占据着如此恢宏的宫殿,而不用担心被揭发谋反,奴役着几万农民而享受着他们的供奉而不用担心吃穿。

    靠的当然是他那名震华夏的祖宗。

    孔子大大。

    倘若,天下的读书人都因为朝廷的政令,抛弃了儒家……那么他们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难以保住。

    朝廷着改革科举,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政令。

    但是,孔衍植却嗅到一种火药味,这似乎是明朝准备背离正规,想要和他们孔家宣战?

    “明朝的朝廷,真是令本公好生失望。”孔衍植摇了摇头。“明朝舍经义典籍而不用,徒为蛮夷耳,甚至还不如那清人!”

    “只是可惜那清人忒不争气,竟是败了回去,本公连颂文都准备好了。”那衍圣公,咱们该怎么办?总不该看着朝廷如此吧。”

    孔衍植喝着茶,不瘟不火,随之说道。“去组织些人,号线天下士子去京城,罢考!”

    “是……”

    管家听后,便是离开准备去办事,却被孔府中的一个佃户拦了下来。

    “孔管家,俺这听说了,当今圣上可是取消力役的,俺这儿子和女儿在孔家也干了几年,什么时候能让能让他们回家啊。”

    !

    “圣上取消力役和你们有什么关系!这里可是孔家!你们世世代代都是孔家的奴仆!别想些有的没的!”

    管家怒斥道,小老头红恭恭敬敬低下头,不敢再多问。

    ……

    河间府。

    孟兆祥家已经被士子们围了起来,高喊着口号,在外面吵闹。

    若是有人从家里走出,怕不是要被直接堵住爆揍一顿。

    孟兆祥的弟弟,心里也是比了狗了。

    他家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那份诏书之中,可是有着他大哥的署名?

    孟庆和也无法想象,他哥这不是犯傻么?怎么能和别人同流合污的支持这种诏书!这可让孟庆和难受死了。

    外面的人不断地辱骂。

    里面的人提心吊胆。

    真是不知道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

    方以智疲惫的返回家中。

    既然成了尚书,组建考学部,当然有许多事情要忙。

    现在方以智才感觉到了方官有多么不容易。

    其他同僚看他的眼光都带着绿色。

    真是不敢想,怕是整个朝廷的大臣没一个人喜欢他的。

    被孤立,似乎也并没有不妥。

    那样可以安静的看书。

    回到家,放下了一切的疲惫,稍微感觉安心一些。

    阿婆的絮叨,还有多出来的一个女人。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三百一十四章 去儒奉汉

    “我回来了。”

    “还不如不回来,又得给你热饭,就没闲着的时候。”徐阿婆,嘟囔着声,起身擦了擦手,朝着后厨走去。

    柳如是替方以智接过了行头,这些天,虽然并没有承泽雨露,却已经代入了妾室的身份。

    要说起来,方以智还从没好好的打量着柳如是的模样。

    之前还是想的太多,不敢太过于唐突。

    现在问过圣上之后,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赐他姬妾的事情,完全就是圣上的隆恩。

    大概是自己博览群书,阅读广泛,又通晓物理,格物之类的杂书,正符合圣上的心意。

    以至于到现在如此得宠。

    和柳如是的赐予相比,他年纪轻轻的就被扶上了尚书的高位,其实更加难以置信。

    但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方以智对于圣上的隆恩,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汇报的了。

    除了尽力工作之外,在朝堂上作为第一个支持圣上下达改革科举政令的人,也是他试图回报圣上的举动。

    徐妈做好了饭,方以智根本没有任何架子,三个人至少在家里是看不出所谓的尊卑之分。

    方以智是很缄默的,除非必要的事情,很少主动出口,但这一次他还是将自己升职为尚书的事情告诉了其他两人。

    “做尚书做到你这个地步,也太不争气了吧,你看看其他的大官,哪个不比你阔绰。也不怕丢你们方家的人。等哪天枞阳的老家来人,看你怎么应付。”徐阿婆仍然冷言道。

    方以智也只是笑了笑。

    柳如是倒是向方以智道喜云云,总归得来些安慰。

    ……

    科举改制的消息不仅仅传檄天下,当然连皇宫之中的人,也能得知。

    太监宫女,当然不必说,科举和他们又没有任何关系,再说他们都是皇家的家奴,对于政令的品头论足也是一项禁忌。

    但是崇祯有些坐不住了。

    进士科从科举开端原本有两项,诗词歌赋,和经书教义。

    到了大明开国的时候,将诗词歌赋从进士科中剔除,只考经书。

    这可是太祖定下的规矩,祖制,祖制要是能乱改,那还叫祖制么?

    所以崇祯在面对这项政治改革时,更多的是非常的不安。

    “若是让太祖知道子孙擅改祖制,日后又有何面目面对祖宗?”崇祯用少有的有些严厉的话语质问着朱慈。

    他也知道,几个月过去了,自己的儿子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彻底将他在朝中的影响抹除。

    现在的他,根本没有任何权力可言,不过这事涉及到祖制,他怎么说也是太祖的子孙,也不能坐视不管。

    改革的制度已经下达,那就没有回头的可能,祖制在朱慈看到,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他做的改制完全是为了大明的强大着想。

    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很少能有人意识到并且认同这一点。

    “太祖之所以立下祖制,亦是为我等子孙着想,然子孙受困于祖制,实乃太祖之本意。”

    “若大明因子孙固执守旧而亡天下,更无法面见祖宗。”

    老爹质问,仍然没可能左右朱慈的想法,强词夺理的反说服,实在是朱慈的强项。

    崇祯继续道。“祖制,祖制,若是乱加更改,可还是祖制?”

    “然若朱家天下和祖制不能共存,改如何取之?”

    “这……”崇祯老脸一僵,天下和祖制哪个更重要,似乎很显然,没了天下,强行维护祖制又有什么用。

    “你是说,此制不改,朱家便亡?实在是过于危言耸听。”崇祯摇头,语气也平静了些。

    “并非危言耸听。”朱慈说道。“父皇执政之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实乃千古明君。”

    讨厌,再怎么夸寡人也不会开心的啦。

    听着好话,崇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朱慈继续道。“然天下之势越演越烈,辽东危机,陕西民变,大明大厦将倾,实乃群臣徒有其表罢了。”

    “待朕杀伐用张,百官俯首,天下遂定尔。”

    经过朱慈这么一说,崇祯有些认同了,他是不可能完全承认国家崩坏完全是自己的过失。

    现在自己的儿子也说了,都是群臣的锅,他相比于儿子不足的地方,实在是因为自己比儿子要太过于仁慈。

    当初如果能狠下心,把那些误国的大臣砍的人头滚滚,也不会发生闯贼打到北京的事情。

    尤其是崇祯见到了朱慈一系列的暴虐执政的结果,却总是有惊无险的度过各种危机。

    倒还真是这个理。

    “然杀戮之事,实非朕之本意,然若群臣皆有用为国之辈,朕又何必如此?群臣起于科举,立于科举,昏腐于国无能,亦是科举之过也,”

    “杀戮治其标,改制治其本。”

    崇祯发现,自己的这个原本被养在花室里的儿子,说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

    他的世界观再次崩塌。

    “你是说,一切因由在于儒家?”

    不过崇祯还是从朱慈的话中找到了关键点。

    “儒家不灭,大明必亡!”

    准确的说,如果儒家的思想还在,汉族就仍然有被异族践踏的可能。

    当蒙古人作为第一个完全主宰汉族的民族政权,为了让自己合法,更是保留了儒家,甚至抬高儒家的地位。

    让后人觉得,凡是能够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王朝,凡是被孔家献表的王朝,都是华夏的合法王朝。

    都应当被中原万民拥戴。

    彻底将汉本位的思想压制到了最低点,通过偷换概念,让汉人臣服。

    只要尊重汉文化,奉儒家的王朝就是华夏正统王朝?纯粹是狗屁。

    本子国,和棒子国对于华夏文化的尊重,显然要完爆蒙古建奴这种游牧民族十条街,他们要是入主中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掩耳盗铃的将其定性为民族融合?

    所以说,儒家思想被伪元扭曲之后,已经变成了亡族思想。

    这种思想必须被抹除。

    必须要让世人确立,只有汉族主宰的王朝才应当是正统王朝。

    只要汉本位被树立,当外族入侵时同仇敌忾,这世界上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其击溃。

    伪元扭曲后儒家的思想不消除,汉本位的思想是难以被确立起来的,而没有汉本位,今后的华夏大地,很难说还会不会变成异族的游乐场。

    崇祯听后,简直倒吸一口冷气,他倒没想这么多,但觉得自己的儿子这是在作死啊。

    8)
………………………………

第三百一十五章 矛盾在激化

    以京城为中心,科举改制所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

    下面的士子们议论纷纷,暴躁的人,已经开骂了。

    在茶馆等公共场合,或许还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在会馆等私人场所,士子们还是聚集在一起。

    品论朝政,这种读书人的优良品德,是想抹杀都抹杀不干净的。

    此时的士子,基本分成了两派。

    一派士子当然对于朝廷突然改制很不爽,这些人大多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名落孙山,心态爆炸,心里头对着朝廷,对着社会有一种愤世嫉俗的念头。

    另一派的士子,则是在听说科举改制后,除了温习原本的攻克外,开始尝试涉猎明算,明法之类的内容。他们大多是老实人,性格比较抖m,与其抱怨着抱怨哪,还不如好好看书,或许这一次的改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

    这样的人大多很年轻,在院试,乡试的考试中,通过的比较顺畅,对于来年的会试有着十足的信心。

    暴躁的人,显然比老实的人多一些。

    不过再多,也没用,他们还算清醒,并没有聚集成有规模的反抗力量。

    甚至连最起码得舆论压力,都还无法给于朝廷施加。

    京城之中,还算平静,大体是因为生活在京城中的人,基本已经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撸怕了。

    敢于铤而走险,和朝廷对着干的人,都在乱坟岗躺着来。

    从王德化汇报来的京城状况。朱慈还算放心,京城作为天下的表率,只要京城稳定,想要稳定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科举制度的大概,朱慈所建立的考学部的落实,一系列对应的配套政策也逐步完善。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制度的完善。

    原本大明的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是很有力度的。

    地方上,由于政府的扶持,建立大大小小无数处社学。

    社学在数量上,还是学校的配套设施上,甚至比地方的县衙还要气派。

    这当然归功于朱元璋的功劳。

    而在中央上,有着国子监的存在的,类似于大学,不过和现代的大学显然不同,国子监更倾向于中央党校,培养的是为官的人才。

    这还远远无法让朱慈感到满足。

    国子监和社学的教授内容自然要随着科举改制而有所改变。

    但是,现在还不急于如此。

    已经放出去的风声是,来年的春闱是最后一次考取经义,在春闱结束之后,教授的内容再去更改还不迟。

    另一方面。

    军校也必须要建立起来。

    皇卫营上到勋贵,下到士兵,文化素养不说没有,最起码还达不到正常的水平。

    由于他们基本来源于军户,识字率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认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军官应当拥有军官的素质。

    而不是看到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窝蜂冲过去开撸。

    有素质的军队,和无素质的军队是两种战斗力的表现,就像德军,那一个个完全就是为打仗而生。

    军校必须有,隶属于军方,优先选择品行优良的京营户籍军户入校,学成之后直接成为下层军官,此寻常士兵的起点高上许多。

    忙碌的事情有些多。

    最重要的是对于教材的修缮完备工作需要亲自把控。

    另一件事情,则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来料理的家事。

    在宫里的这些日子,只要从皇极殿返回乾清宫,昭仁经常会蹲守着等他,粘着他。

    朱慈并非觉得烦,只是突然意识到了一点,昭仁年级也不小了,也应当开始蒙学。

    最起码得会识文断字,将来做一个有文化的进步女青年。

    女性在这个时代,地位低下,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话是这么说。

    但想要在大明找到会识字的才女,那还真是一撸一大把。

    许多宠溺着女儿的官员豪绅,并不介意专门请一个先生,给女儿教授学问。

    甚至一些变态,以教授青楼女子读书写字为乐,吟诗作对,吟着吟着就yin了。

    许多原因导致,大明之中并不缺才女。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明末的秦淮八艳,她们地位并不高,然而仍然具备文化知识。

    朱慈当然也有条件给昭仁请先生授课,甚至还有条件请个貌美如花的女先生给昭仁授课。

    不过完全没必要。

    后宫之中,作为被挑选出来的老婆,宁槿的文化素质还是合格的。

    而朱慈的便宜老妈,更是驰名古今的才貌双全的女子。

    不过,最终朱慈还是把昭仁教给了宁槿调教。

    主要是,老妈毕竟是老妈,朱慈是无法用严苛的君威,命令爹娘的。

    而宁槿作为自己的皇后,当然必须听他的。

    女子的正规教育和男子一样,最基本的是识文断字。

    但是受教的内容,大多以女戒为主。

    当然,女戒什么还是滚粗。

    但是朱慈是掏不出来硬干货。

    教授的内容,还是以正常的蒙学为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

    ……

    京城暂时平静。

    舆论没有出现波动。

    并不代表,大家都认可朝廷对于科举的改制。

    当初朱老大也动过科举的内容。

    朱老大觉得孟子的内容太过于反动,将其从科举内剔除,甚至还放话说,如果孟子还活着,非剥了他不可。

    你还别说,以朱老大的性子,还真有可能去干。

    不过最终,朱老大还是迫于舆论压力,重新将孟子放回科举之内。

    最多也只是对孟子的内容进行删减增补而已。

    但朱慈似乎更暴躁一些。

    彻底将经义完全拔出。

    京城被弹压的没有人敢言,但地方上可就炸开了锅。

    各种喷子一窝蜂的冒了出来,开始指责朝廷的智障,和舍本逐末的行为。

    从直隶,到山东,在到学霸聚集地南直隶,对于朝廷的谩骂几乎在各地上演。

    骂归骂,但似乎并不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他们的力量终究是太过于分散,又没有任何任何军事力量的支持,所以哪怕是真的不爽……也还完全达不到造反的地步。

    不过,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他们缺的是一个领头的人,将全国各地士人的力量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能够让朝廷不得不接受的呼声。

    孔衍植并不是傻子,他能从朝廷诏书之中嗅到火药的味道,四书五经剔除,将彻底动摇他衍圣公的地位,这是关系到他切身利益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


………………………………

第三百一十六章 蓄势待发

    孔家人坐不住了,但也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和朝廷对着干。

    他们所代表的儒家,更像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比大多数宗教理智一些的是,崇拜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明,而是真实存在的圣人。

    儒家的特性,导致孔家人永远做不了皇帝,但是他们也没必要做皇帝。

    王朝更替,中原易主,对孔家人来说,都不足为虑,只要儒家还在,换一个皇帝,对孔家来说也只是换一个打工仔而已。

    孔家人在儒生之中,乃是超然的存在。

    当朝廷的政策触怒了孔家人的利益之后。

    他们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左右着政局。

    地方各地,形成越发巨大的舆论压力,兴起于各地的社团,成为制造舆论的主要场所。

    他们发书,专门,抨击朝廷的科举改制,乃是败坏朝纲的愚蠢行为。

    并将参与起草诏书的范景文,王家彦,孟兆详,方以智等人定性为败坏朝纲,蛊惑圣听的奸臣。

    当然,如果只是舆论压力,朱慈并不觉得有什么。

    舆论这种东西。

    对于脸皮薄的人,足以令其坐立难安。

    对于脸皮厚的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马蓉不还是活的好好的么。

    朱慈在皇宫里过的仍然很滋润,虽然从通政司那里,以及锦衣卫那里不断得来各地的舆论汇报。

    这还完全不能影响朱慈的生活,最主要的体现在于朱慈的房事一直保持着正常的水平。

    而男人房事的频率,与其所受到的压力成反比例关系。

    足以见得,各地的舆论发酵,基本在朱慈的预料范围之内。

    当然,朱慈之所以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实在是之前那让大臣背锅的招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或许下面的读书人,会有人意识到,这其中肯定夹杂着皇帝的意思,大臣或许只不过照办而已。

    但是,既然臭名昭著的科举改制,署名了大臣们的名讳,读书人还是遵循着固有的思想,宁骂奸臣,不骂昏君。

    攻诘奸臣,总没有错,辱骂皇帝,实在容易犯忌讳。

    所以朱慈仍然心安理得的过着他的小日子。

    从辽东返回京城也有几个月了。

    毛贵妃的肚子是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

    按理说,根据推算,朱慈的头一胎孩子预产期应当在辽宁元年的三月。

    这期间,也只能靠着宁皇后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在十月初的时候。

    朱慈向往常一样,来到坤宁宫,告诉昭仁后厨准备了蜜汁叉烧鸡,支开了公主。

    然后去做皇帝应该做的工作,造人。

    为大明的江山永固,后继有人,抛头颅,撒精血,义无反顾。

    大家都懂将要发生什么。

    不过这个时候的宁槿,却有些羞涩的把自己的贴身宫女推给了朱慈。

    “臣妾身子不便,望圣上赎罪。”

    “哦。”朱慈还以为是例假,不过宁槿例假,朱慈可还是记得的,似乎并不在这段时间?

    “晌午的时候,皇后娘娘食欲不振,太医看过了之后,说是有囍了。”一旁的宫女笑嘻嘻的道。

    怀上了?

    那还真是好事。

    毛龙儿早早就怀上,而作为皇后,宁槿的肚子却一直都没有动静,这一直都是宁槿心中的一块心病。

    朱慈也能感受到这点。

    皇后毕竟是后宫之主,如果下面的妃子有子嗣,甚至有皇子,而本人却下不了蛋的话,朱慈倒不回来觉得有什么。

    但她本人的心态肯定有安爆炸。

    朱慈并不想为后宫的事情太过于分神,大家都是一家人,还是以和谐为主。

    争风吃醋什么的,实在是弱爆了,大家一起为朱家的香火延续,撒水施粪,不好么。

    所以,宁槿怀上了,也算是了了她的一件心事。

    不过宁槿这一怀,自己仅有的两个妃子都不能碰了。

    不过皇帝想要解决生理需求,实在太过于容易,就说宁槿推送的宫女,也是颇为具有姿色。

    但是朱慈还是推脱掉了。

    晚上也只是抱着宁槿睡觉。

    这让怀孕的宁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圣上,真的不要紧么?”只是宁槿对于无法满足朱慈,还是有一定的愧疚。

    “不要紧的。”

    “要不……这样?”

    “这……”

    “哦……”

    ……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地的对于科举改制的舆论,最终攻入京城之中。

    原本平静的京城内,随着外地士子因各种原因进入京城,对于科举改制的批判,也随之增长。

    同时,处于京城之内的读书人发现原本对于言论控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