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保卫萝卜1644-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对于财富和权力的觊觎,又不得不让他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俘虏的人,是朝廷的使者,好好的伺候着,并没有试图杀戮,吾必奎,想着通过这个使者,向朝廷表达自己的立场。
只要给他金钱和财富,他不会去和朝廷对着干。
听到吾必奎的说法,天使也松了一口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自己倒还是安全的。
至于吾必奎和沐天波,朝廷应该支持谁,那就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了。
能活命,而不活才傻了。
天使当时就收起那种想要英雄就义的模样,即刻道。“若是如此,却可替首领传话,至于圣上之意,本使也难以揣摩。”
“如此甚好,给天使准备些盘缠,让沿路的人莫要为难。”
死里逃生的天使,再次快快乐乐的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此时已经是六月中旬。
而四川的张献忠,得到明朝准备对他们用兵的消息,要更早一些。
当然,张献忠还收到了辽宁皇帝的亲笔签名,稍带着一封信件。
“千万不要自尽,朕会让你的每一寸血肉,体会到地狱般的痛苦。”
一封令张献忠看了都有些毛骨悚然的信件,和措辞考究檄文相比,这封信就比较通俗易懂了。
但正是因为通俗易懂,却有着某种很特别的感染力。
让张献忠,显然有些火大。“干他娘的,老子好心帮他拿回了陕西,这小皇帝竟然如此目中无人,若不杀之,难抵老子心头之恨!”
“义父,明朝皇帝在北京,想要杀他……怕是……”孙可望道。
很不现实,很痴心妄想。
“这我也只是说说罢了。”张献忠摆了摆手,虽然肯定杀不掉朱慈,但骂上几句,过下嘴巴瘾不犯法吧?“明廷正在集中兵力,不日征讨四川,你可有法子应付?”
作为西军的第一智囊,张献忠,还是很信任孙可望的。
而孙可望,只要脑子不犯浑,在政治和战略的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实力。
“明廷,之所以敢于对我用兵,皆因其轻视于我等,去年之战时,辽宁皇帝连战连胜,明军因此士气高涨,但假若以败,则其锋芒顿挫,必不敢轻视我大西,。西川可保。”
总而言之,孙可望觉得,只要在对明的作战上,打几场胜仗,明军就不足为惧。
到时候,和明廷谈判承认四川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张献忠觉得孙可望说的很有理。
“但如何打胜仗。”
“先发治人!”孙可望道,在桌子上的地图上勾勒出了几个地点。
“根据可靠消息,山西一线,是明将王先通部,而明军的主力,戚宗明部,在潼关一带集结,距离汉中不过八百里。”
“可以趁其立足未稳,迅而攻之,则明军必败!”
说的好有道理,张献忠听的是一愣一愣的,感觉按照孙可望的军事安排,那些所谓的明军不过弹指可灭。
“好,就如此干,这次老子亲自带兄弟过去,干他丫的,真当老子还是以前的流寇么!”
孙可望有些惊讶,张献忠这个几乎已经死在女人肚皮上的老家伙,竟然有着御驾亲征的打算?
这不是孙可望想要看到的,他之所以献此计,为的就是给自己铺路。
李定国的军事能力有些恐怖,而军功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
作为西军班臣之首,孙可望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也要得到等同于他的军功。
而这一次的突袭战,是孙可望苦思夜想,熬掉了好几根头发想出来的超级军事策略,怎么能拱手让人。
“义父,杀鸡焉用牛刀,况且云南,石柱那边虎视眈眈,若是义父不坐镇成都,后方有失可就悔之晚矣。子不才,愿替义父出征,击溃明军!”
“好一个杀鸡焉用牛刀。”张献忠听着很舒服,为什么让孙可望做众臣之首,当时是这小子很合自己口味,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全身都是理。
儿子的请求,没有不满足的道理。“那便如此,由你率军出征!”
“多谢义父成全之恩。”
孙可望美滋滋的接受了命令,幻想着依靠着他的“军事能力”来在两军面前秀上一秀。
……
安西将军府。
在家闲着的李定国,也听说了北边要打仗了,一天不打仗就浑身难受的李定国,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段时间一直不用他,就把他吊在府上没有任何安排。
李定国要疯了,他还没意识到是孙可望在搞鬼,正想着去求见张献忠,给他加点戏。
却听说,张献忠已经准备对明军有所行动了。
“皇帝看明军立足不稳,准备先发制人,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下面的人禀报道。
李定国听着微微皱着眉头,突袭明军,怕不是要石乐志?
“谁率队?”
“回将军,是平东将军亲自率军前往。”
李定国的眉头皱的更深了,几乎脱口而出。“准备给他收尸吧。”
“祸从口出啊,将军。”下面的人被吓了一跳,这不是在咒孙可望死么?
孙可望是谁?那可是仅次于张献忠的存在,这样说,不怕别人抗议么?!
“怕甚。”李定国无所谓。“都是自己人,谁会传出去?
但就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李定国对于孙可望的出征态度,表现的让孙可望完全不能接受。
而孙可望的内心,越发讨厌这个被称为军事天才的人。
但现在却不是收拾李定国的时候。
本来还想着只要自己取得了大胜,心情一好,抬李定国一手,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了。
他要出征了,他要赢,他要恨恨的打李定国的脸,等到他凯旋之后。
真想看看李定国那丰富的表情!
想到这里,孙可望完全沉浸在即将获得的胜利之中。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三百五十六章 第一课
孙可望是很要强的一个人,同时也是非常自负的一个人。
当他觉得是对的事情,无论遇到怎样的阻挠,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对于李定国的防备由来已久,他不愿意看到一个毛头小子能够骑在他的头上。
这小子不过打了几个胜仗就很拽了,如果让他抓到什么把柄非得将他弄死不可。
当然,这些事情以后再说,先按照他的计划先干一波明军,刷一刷声望。
……
和之前两次打的防守战不同,这一次,明廷主动出击,彻底扫平农民军最后的割据势力,张献忠。
以皇卫营为主力,四川周围明军作为协助,四面围攻,将其彻底剿灭。
不过,理想总是好的,墨菲定律的出现影响了整个计划的展开。
秦良玉那边肯定会出力,不过怕是有些够呛,沐天波自身难保,正在被当地土司追着揍。
不过这两部,路途遥远,暂时还没传来消息。
远在京城的朱慈,是有些不放心将指挥权交给戚宗明和王先通。
御驾亲征,这种事情也只能想想罢了,从北边和东边传来的消息,都不是很乐观。
无论是蒙古,还是鞑清,并没有被打痛,他们时刻虎视眈眈于关内,准备合适的时机,再次入关咬上一口。
当大明的天子,还真是个提心吊胆的活,既要守国门,又要死社稷,想想都让朱慈瑟瑟发抖。
尤其是崇祯那儿,鞑清蒙古入关劫掠像去自己家一样。
但这主要还是国内农民军闹的凶,再强大的国家,也耗不过双线作战。
只要内部不纷争,完全可以有底气的说,这地球上还没一个能击溃大明的存在。
朱慈在京城,还是比较忙的。
一方面时刻关注着对四川用兵的进展,一方面,则力住猛抓教育。
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和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华夏的历史上,农民军起义的次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小不一的数起,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天灾,百姓吃不上饭所导致。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某些野心家和私欲者的蛊惑,无知的他们听信了谣言,听信了某些人的一面之词,傻乎乎的跟着造反了。
这从共和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几起称帝事件就看的出来,他们吃不上饭么?没有……只是没什么文化,突然脑残了而已。
等到了全国基本扫平了文盲,这种事情,就基本看不到了。
开启民智的意义,便在于此。
百姓不愚,明辨是非,不仅仅是杜绝了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造反行为,更是可以监察百官,在一定程度上让某些试图贪赃枉法的官员,有所收敛。
不过,彻底扫平文盲,任重而道远。
现在来说,就算是负责教授新学的老师,都有些少的可怜。
并且这些老师,其实并不完全符合朱慈的要求。
他们能够取得进士之位,不是说他们对于物理,明算都有很高的造诣,事实上,像方以智和宋应星这样的拔尖者,并不多,大多数取得功名的人,基本上是临时抱佛脚,抱出来了。
所谓的教育……如今还处于摸索阶段。
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不过成分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相当于清华北大之外,还覆盖了中央党校,教育厅,考试中心的职能。
朱慈在不断的改革教育中,将国子监的职能进一步细化,国子监仍然被保留,但只相当于中央党校,负责接收全国官员进入进修,不再对没有官职的士子和百姓开放。
另起炉灶,设置大明皇家大学。
接受各地优秀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教育。
根据初步设立的校章,大明皇帝除了总览军政大权之外,还应把皇家大学的校长兼了。
没错,朱慈毫无廉耻的成为了第一人校长。
对于大学这么一个全新的机构。
京城们的读书人多是品头论足,褒贬不一。
“大学者,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圣上新加之,亦是让我等以曾参为楷模,以孝修身,以忠为国,实乃善也。”
很不巧,儒家圣典,四书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在这儒家影响还没褪去的时候,很多人听到大学,很容易联系到儒家的这本书。
圣上设立大学这个机构,这是什么意思?这显然是在向全国读书人释放一个信号,皇帝是一个大学爱好者。
号召大家多看大学……
这并不是坏事,至少圣上还没有将儒家一棍子打死。
朱慈,表示他们只是想多了而已,如果让他意识到,大学的出现在读书人心中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或许还不如叫大明皇家学院得了……虽然学院这种名称安放在最高学府的头上,有些小气了。
“但,大学之道,怕是整个大明也没人能悟出个所以然来。”有的士子叹息一声。
“是啊,圣人之道,传承千年,所遗者颇多,尤以大学为甚。”
大家都知道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但实际上,真的不需要把所有书都看全了。
科举之中,虽考四书,却有所侧重。
主考论语。
中庸,孟子辅之,而大学……比较冷门,老师都不会画重点在上面。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丢失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根本形成不了完整的体系。
“什么狗屁的大学!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那大学之中根本和大学没有半点关系!竟是些明算,格物之理,甚至还有什么所谓的思想教育,我呸。”
“哎?这不是锦衣卫大哥么,我刚才说什么了?”
“没有啊?我什么都没说!真的,不骗你们。”
“等等!我没当你们聋,别……我错了,大哥!下次再不敢了,给小的一次机会啊!救……救……不要……不要……”
声音渐行渐远……
让其他围在一起的读书人,吞着口水,看呆了。
“皇上万岁!”
“大明万岁!”
“大学万岁!”
赶紧呼唤了一声口号,压压惊。
……
“秦汉唐宋,王朝更迭,唯我大明得国最正,谁能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皇家大学的课堂上,宋应星对着下面的学生讲课。
………………………………
第三百五十七章 号角
这节课属于思想教育,国家的统一,在于思想的统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老一辈的人,思想难以改变,改变不了的直接砍了。
新一代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同时对于他们的洗脑也更加容易一些。
国家不仅仅需要的是,能够在科学上有所贡献的人才,同时也要保证他们对于国家的忠心。
为什么,大明得国最正,下面的学生,交头接耳议论议论起来。
“学生以为,我明一朝得国最正,乃是因为天命所归,太祖圣德,万民臣服尔。”
这么说起来,也没错,如果朱家不是天命所归,又如何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但宋应星,没啥表情。“也对,却不完整。”
答题的学生,有些失望的坐下。
实际上,如果这题让他回答,似乎根本答不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道题和内容,完全是圣上钦定的。
而他之所以站在众人之前讲课,则是因为他有……圣上钦定的答案罢了。
“先生,我知道了。”有人似乎想到了什么,起身道。
“你说。”宋应星点了点头。
“学生以前看过,元以金德立国,而我明则为火德,所谓五行相克,大明火克金,所以得国为正。”
这就涉及到五行学说了,哪怕是统治者们都很迷信这套玩意。
像朱元璋,把自己的后代的名字都加上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就是因为听信了王朝五行说。
创造了一大堆的生冷僻字,虽然最终没有任何卵用,但却为元素周期表的出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还是不对。”宋应星皱着否认道。“况且,元本非华夏之朝,又如何类比?”
宋应星对于大家都难以抓到题目的重点,并没有任何意外,圣上给的答案,是他也想不到的。
如果不通过他的讲解,怕是根本没人能回答对圣上的心意。
这个时候,他注意到还有一个的人似乎想要回答,最后给他们一次机会。
“那你来说说看。”
“学生以为。先生既然强调大明为何得国最正,又与前朝相比,所以回答此题应当首先找出大明和秦汉唐宋不同的地方。”
宋应星,眼前一亮,这小子的思维似乎相比于其他人更清晰一些,如果继续想下去,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所以,学生觉得,大明之所以得国最正,是因为太祖起于微末,而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等功绩,非秦汉唐宋可比!”
言之凿凿,众人听之,无不有所感触。
宋应星这个时候,终究是挂上了笑容,虽然和正确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意思上基本已经很近了。如果这道题出在卷子上,他这样回答,十分能给个九分的样子。
“他说的不对。”有人提出了异议。“太祖怎地起于微末?”
“驱除鞑虏是没错,但太祖乃是颛顼之后,帝皇苗裔,何谈起于微末?”
这个时候,人们还是很重视出身的,像老朱家,本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刘邦那个县长是没法比。
论出身,历史上的皇帝,没有比他更低贱的,这似乎也是他心中的痛,朱熹是肯定扯不上,距离太近,查下家谱都没半毛钱关系。
所以安了个颛顼之后,略表安慰,实际上有没有……这根本就是个糊涂账。
起于微末这种事情,在现代人看来,是可以津津乐道大加佩服的,但在当时这么说,真的带有贬义的色彩。
不过问题不是太大,宋应星并没有在意,而是公布官方的答案。
“刚才那个学生说的已经很对了,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为得国正也,华夏千年,断于蒙元,伦序尽丧,肱骨不存,汉家亡国,必复其身,太祖得国,实为异族手中所得,亡国之复国也,而与秦汉唐宋之谋反得国,自是不同,然为其正。”
正确答案一出,在众学生心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怎么样的国家才是正统国家?
答案是由汉族统治的国家才是正统的国家。
纠正了儒家那一套认同华夏文化就可以统治中国的亡国思想。
那套思想,纯粹是给那些汉奸找到了理论依据,纯粹是让国家在危亡时,让一个个人可以毫无心理压力的抛弃祖国。
“所以说,大明毫无疑问是华夏最正统的王朝。”
宋应星讲着,而下面的学生大多是年轻人,此时也从那汉家王朝找到了沸点,不觉间有些热血沸腾。
是啊……华夏终究是汉家人统治才是对的,那些异族怎能践踏我华夏。
“你叫什么?”宋应星格外注意到了那个回答比较靠谱的男生,在课程结束后特意的关注了一下。
男孩约摸二十岁,长的还是很腼腆,身材也很健壮,和那些宅着的读书人不太一样。
“郑森。”
那个男孩回答道。
……
北京这边在搞教育。
潼关这边战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厚。
从北京调来的皇卫营主力正逐渐向潼关以东的陕州集结。
这个过程还是很稿费时间,从五月中旬的动员,到第一批,先锋骑兵营抵达陕州,已经过了二十多天。
当戚宗明的骑兵部,渡河进驻灵宝的时候,却看到黄得功已经在当地安营扎寨好几天了。
戚宗明很诧异,按理说,他从北京出发,显然比黄得功先得到军令,结果却被黄得功落了先手。
感觉十分的不科学,莫非他黄得功会飞不成?
黄得功当然不会飞,他来的这么早,完全是因为离的比较近而已。
灵宝属于河南的西部,而当时听说河南反正消息的李岩,就和他商量着派遣一军,进驻河南,以帮助起义反正得刘宗敏残部。
以免河南落到张献忠手里,那还真是个膈应人的事情。
接到军令的黄得功,只是让部队,向西边挺进了八百里的而已,当然会比戚宗明来的早。
“他姥姥的,这贼军也太胆小了吧。”黄得功一见到戚宗明,就忍不住抱怨道。
“在潼关下叫骂了好几天,也没人出来应战,真没劲。”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平阳府会谈
潼关乃是陕西的门户,在陕西失陷之后,顺军基本清除了明军在关西的影响力。
这里被他们经营一段日子了,如今被张献忠拿下,理所应当的被西军布防于此。
想要消灭张献忠,自然首先要收复陕西,而潼关是明军必须要攻破的防线。
黄得功来的比较早,虽然对于破关,他是没啥想法的,自己带的人不多,工程器具准备的也不完善。
但闲的蛋疼的他,去潼关挑衅了一波,如果能诓的西军出来打野,那还真没啥好怂的。
和蒙古鞑清相比,张献忠这种农民军的队伍,很让黄得功轻视,当初带着勇卫营的时候,自己的部队见到农民军都自带aoe属性,一砍一大片,比左良玉强一些,但也强不了多少。
“军部还没下命令,你便去关前挑衅,是不是……”戚宗明有些谨慎,老实,对黄得功的行为不置可否。
“朝廷不是都发檄文了么,战事又岂容怠慢,潼关守部,不过几千人,正是松懈之时,若是可以诓的其出关接战,拿下潼关易如反掌。”黄得功对于戚宗明的问题,并不在意。
在阅历上,戚宗明还远远没有黄得功的经验多。
戚宗明是中部将领,黄得功是南部将领,只有合力的关系。
当然,戚宗明的部曲是主力,不仅仅有着配备着自生火铳的新军五千,同时还从京城拉来了三十门红夷大炮。
人数或许并不多,但在装备精良上,还有人员的素质上,肯定超过西军一截。
不过,京城距离前线路途还是比较遥远,为了缩短补给线,加强前线军队的续航能力,前线军的粮仓,设立在蕲州附近,全靠着王先通看着场子,主攻方还是他们两个人。
当然……无论是黄得功还是戚宗明,都还不足以当家做主。
军部成立的临时指挥部,负责接旨三军,统筹作战命令,同时将军情及时的汇报给京城的总部和朱慈得知。
目前连电报都没有,没有在前线的朱慈,是不可能对前线过分的指手画脚。
只能制定大体的方针,具体的作战细节,完全由前线定夺。
“听说,这次管事的是兴国公。”
黄得功从南京而来,对于京城的安排,还不是完全了解。
“兴国公虽然战伤难愈,无法亲自率兵,但在参谋军事还是可以的,但这次管事的却不是他。”
“那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