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第一祸害-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慎拱手行礼:“下官见过司正大人。”

    “不敢,不敢。小杨大人请坐。”司正殷勤地给杨慎让座。

    杨慎摆摆手:“殿下令小官前往凤阳祭祖,特报司正大人知晓。”

    “小杨大人客气,本官这就备案。”司正谄媚地接待了杨慎。

    等杨慎走后,他要去凤阳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太子被妖眚所伤,醒来后让人去凤阳祭祖也属正常。朝臣们正在为‘项忠召集妖道做法引诱妖眚谋害太子’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对杨慎的去向不关心。

    他们一定不知道,陪同杨慎去凤阳的,是乔装的新任东厂厂公王岳。一行人乘着装满东西的船,沿运河前往凤阳。

    王岳除了东厂厂公,还是内行厂的账房。账房接触不到生产,他省去了回诏狱之行。可太子派给他的任务,让他连连苦笑。

    “王公公,听说大批购粮价格能便宜不少,不如我们大肆买进高粱,带回去让酒醋面局酿酒?”杨慎兴致勃勃地问。这是他第一次奉命干坏事,兴奋的好几天睡不着觉。

    王岳笑眯眯地说:“小杨大人,大宁城和草原都缺粮,小爷已经下令减少一半的酿酒数量。只要是粮食我们都买了。”

    杨慎想了想:“一次性全买了?粮商不会发现不对劲吧?”

    王岳打开船舱内叠放整整齐齐的木箱,白花花的银子格外耀眼。“采矿冶金院的技师们说,这些‘银子’至少一个月后才会恢复本来面目。在这一个月内,以冶金院的技术,不会有人发现银子有问题。”

    “况且粮商们着急寻找大买家,一定想不到银子有问题。”王岳把真假银子摆放在一起,假银子比真银子还像真的。

    “也不知道殿下的一肚子坏水哪学来的,肯定不是我爹教的。”杨慎掂了掂假银锭,绝对能以假乱真。

    王岳抬头望天,好似没听到杨慎刚才说的话。


………………………………

第329章 震惊天下的诈骗事件

    河套吉兰泰盐场的雪花盐,让盐商们把目光移到了草原。他们没想到草原竟然有品质如此好的盐池。

    太子自掏腰包维持住‘二石粮食换一银’的市场价,又让朝廷颁布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小粮商们哀鸿遍野。

    一部分脑子活络的商人们想到了合作。今天草原缺粮,粮商用粮食与鞑靼换食盐,粮商拿食盐从盐商手里拿银子。卖出高价粮换取低价盐,粮商和盐商互惠互利。

    本来出于利益的合作,加入别有用心的人后,事情越闹越大。

    吐鲁番要反抗,勾结了死敌叶尔羌,联络被大明打的稀里哗啦的鞑靼。在草原上伺机而动的白莲教徒收到了消息,鼓动鞑靼和吐鲁番联手。野心勃勃的达延汗看准时机,他不满足于居延海盐池的产量,利用吐鲁番的战争牵制大明军队的时机,挖了宁夏盐池。

    白莲教的人上蹿下跳,把一部分商人的行为扩大成两大商会的行为。

    得知前因后果的朱寿哪能容忍商人危害国家利益。针对商人的报复行动,和军事行动同时进行。战场的事交给军队,商场的事由朱寿亲自布局。

    远征军劫了鞑靼的盐、粮商的粮。盐被酒醋面局用低价卖给大明百姓,粮被河套收买草原牧民。

    而这只是开始。

    吐鲁番灭国、达延汗战败、盐和粮食被劫走,粮商和盐商的合作戛然而止。盐商背后的官员自是不会管粮商的死活。

    正月初一高产水稻的消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粮商奔溃了!

    自从太子收缴各王府的田庄,粮商缺了宗亲有力的支持。勋贵们不敢得罪太子,粮商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至于良田万亩的官员,想尽法子从内行厂农学院弄到土豆、番薯、玉米高产作物,用产量弥补价格的下跌。

    在朱寿一步步围剿中,地方地主乡绅们的损失最大。

    在这时刻,江西新昌地主乡绅组成的地方粮商做了件蠢事。同时提高佃户佃租,让佃户生活无望,最终聚众起事。上头有人怕粮食的事捅出来影响到其它,硬是让地方压了下来。御史的上奏,也因为太子的昏迷被人为拖延。

    杨慎一行人来到了江西新昌。

    原本在江西势力最大的宁王府,安静的像个鹌鹑。在原本的后世中,这次新昌民众起事受到宁王府的压迫。宁王府被东厂日夜监视后,加害者成了当地地主乡绅。不管加害者是谁,无田地的佃户,永远是被压迫的底层民众。

    朱寿想让每家每户都能拥有几亩薄田,从根源上消除流民的存在。没有了流民,也就没有了明朝后期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听说现在粮价很低,我爹让我代表河套买粮。”冒充杨慎的小内侍声情并茂地道。

    小内侍有杨慎行人司的官印和官府,有京师流出他替太子到凤阳祭祖的消息。太子在草原用粮食收买人心的事,早就通过《日报》传到了内地。当地官府和粮商非常轻易相信了小内侍的话。

    面对白花花的银子,他们更没有怀疑小内侍的身份。谁都知道太子殿下在大宁城、吕宋岛有金银矿。挖出的金银全部用来发展河套。河套的存银比国库都多。

    河套要收购粮食的消息飞速传出去,江西周围的南直隶、湖广、福建、浙江几乎同时收到消息。各地粮商会押解粮食赶来。

    一手交粮一手交银。河套大手笔花出了30万两银子,把五省藏于民间的粮食收购一空。粮食装上大船,从长江驶向太仓刘家港,消失在海上。

    在粮商大肆卖粮的这一个月中,朱寿调查出了内行厂炮弹灌沙的真相。但是这个真相,反而引起新的担忧。“假炮弹确实是刘公公命令我等生产的,但这是为了恐吓安南。我们生怕搞混,特意把假炮弹安置在保大坊中。武器院在房山生产真炮弹。小的们想,以房山和京师的距离不可能把两者搞混。”负责生产的武器作坊管事跪在地上赌咒发誓没说假话。

    负责运输的西厂千户一口咬定:“我们是按照内行厂的提货单提货。这批炮弹绝对是从房山武器院运走。”

    “武器院绝对把假炮弹存放在保大坊。”管事坚持道。

    电话打回内行厂,保大坊仓库内的确存有一批炮弹。为了怕威胁京师安危,这批炮弹被移至京师外拆弹。证明全是灌沙的假炮弹。

    “那么送到战场的假炮弹哪来的?”朱寿冷冷问。

    管事急得大哭:“殿下,小的遍查生产清单,绝没有生产过两批假炮弹。”

    “是否有可能真炮弹被拆掉弹头,换走火药灌沙子?”朱寿用心脑速算能力排除所有可能,得到了这个结论。

    武器作坊管事再次检查炮弹,发现了弹头确实有被二次拆卸的痕迹。

    管事瞠目结舌:“除了武器院的人,外人不可能懂得拆弹头。但武器院的每一个人都在严格监视中,没人离开过。”

    西厂千户以项上人头担保,运送途中炮弹绝对没有离开过他眼前。但送到军队之后他就不知道了。

    那时四镇军队混在一起,人员极为混杂,短时间内查不到线索。

    朱寿沉下脸敲着桌子问:“被换下的火药去了哪?”

    工部的火器全是黑火药,威力不大。内行厂使用黄火药,在此时的大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黄火药的失踪让事态进一步升级,朱寿打电话汇报给弘治帝。东厂、锦衣卫全员出动搜寻失踪的黄火药踪迹。

    朝臣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京师的保卫级别升级。每一位进出京师的人都面临反复盘查询问。百姓们马上觉察到不安的局面。

    正在大家提心吊胆过日子时,江西爆发了‘假银事件’。河套付给粮商的银子是假的!

    河套马上辟谣,称从没在外购买粮食。

    杨慎在凤阳大呼冤枉。他到了凤阳后水土不服病倒了,从未离开凤阳一步,怎么可能去几百里之外的江西。整个凤阳的官员都能替他作证。

    假银子泡在砒霜后和真银子一模一样!一个多月后发生褪色才能辨别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粮商想方设法把假银子用出去。市面上无人敢收银子,铜钱数量又不够,严重影响了大明的商贸运转。

    “河套紧急印制银币,银币用水力铸轧工艺,绝不会有假的。”户部尚书秦纮提出应对措施。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330章 杀机毕露

    《杀千刀的粮商》、《砒霜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辨别真假银子》、《今天,你收银子了》、《人气食肆倒闭的真相》……

    “《大明皇家日报》天天鼓吹市面上流有大量的假银子,造成民众恐慌。请陛下查封报馆!”有官员上奏。

    御史洪忠出列:“陛下是古来少有仁君,提倡广开言路,让天下百姓畅所欲言。《日报》没有刊登调侃朝政和太子的文章,那时都没查封,报道了事实就要被查封?你敢说市面上没有假银子?”

    “陛下,户部发现收缴上来的税银有假。”秦纮奏禀。

    弘治帝语气温安抚众位朝臣:“爱卿们放心,河套首批压铸好的银币已经运抵南直隶,事态很快会被平息。”

    “敢问陛下,为何河套短短几天内就能拿出大量的银币?”有科道言官目光灼灼地看向弘治帝。

    周经淡淡一笑:“在下曾为河套户部尚书,对此事非常清楚。去年万寿节太子为表孝心,打造几十万枚纪念币。这些纪念币有分发给官员的,也有赏赐给云南百姓。余下的都堆积在河套库房中。”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时才意识到一件事。诈骗事件的目标不是粮商,而是推行银币。

    “银币是合金,每枚定额,使用过程中不易磨损。除了河套专用铸币设备,民间不可能私铸。”秦纮神情肃穆,“臣提议河套把铸币设备上交工部,今后由工部宝源局统一铸造银币和铜钱。以水力铸轧机的生产效率和西厂的运输能力,定不会造成地方缺钱使。”

    周经附和道:“诸位大人亲眼所过水力机械的生产效率。一旦密云水库修建好,水库旁的水力风车将取代人力生产。只要有足够的设备,并且十二个时辰日夜不间断生产,绝对能保证制钱满足天下百姓需要。”

    屠滽补充道:“塑料币也是好东西。塑料币推广到民间会遇到重重阻碍,不如先在朝廷内部推广。各布政司派兵押解税银、税粮抵京,中途会有不少损耗。用塑料币替代税银就不会发生损耗。”

    “臣反……”

    弘治帝哈哈大笑:“这办法好,退朝后文华殿廷议详细议议。”

    不待有官员反对,弘治帝直接让廷议商量此事。廷议只能是实权官员参与,参加大朝的绝大部分官员没有廷议的资格。比如刚才出言反对的几位。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朱寿在打破文官垄断朝政的同时,也保留明朝内阁制度好的一面。内阁制的存在,让皇帝罢工、太子昏迷的大明保持了正常的运转。

    弘治十五正缝六年一次的京察。京察,是单独针对在京师任职官员的考察。分为四品以上、五品以下两种方式。位高权重的实权官职,大部分都在四品以上。此次京察针对四品官员的考核极为细致。

    马文升要求吏部做到‘耳目极密,闻见极真、信足凭也’,有理有据罢黜不合格的官员。官员任职一个月内为考察期,接受科道言官、官场民间的多重审视。一个月内未收到举报者方可正式入职。

    在准备京察过程中,弘治帝多次召集马文升商议此事。马文升结合东厂的调查结果,剔除家族经商、或与商人瓜葛较深的官员,同时又要保持南北籍官员人数平衡。

    一番动作之下,能够出席文华殿、拥有廷议资格的官员,大部分是正直清廉之辈。民间私铸铜钱之风盛行,朝廷屡禁不止。统一铸造的货币对朝廷有利,他们自是不会反对。

    “陛下……”有老臣下跪哭诉,“不找出诈骗事件的幕后真凶,无法让百姓心安。老臣半辈子积下的银子岂不是一场空。”

    “老大人放心,皇家钱庄将会推出‘银锭换取银币’、‘银锭换取塑料币’业务。您只需跑一趟钱庄,再无后顾之忧。”周经笑眯眯地回道。

    老臣愕然。

    参加大朝的官员们几乎可以断定,诈骗事件和太子、河套脱不了关系。否则不可能那么快准备好应对措施。

    太子这招,直接打到商人的七寸上。

    见过精美纪念币的人,绝对知道民间无法仿制银币。一旦银币在民间大范围使用,原来的银锭必将无人问津,因为谁都怕拿到假银子。这对家中藏银无数的商人来说,简直是晴空霹雳。

    商人们一旦大笔兑换,就会让皇家知道家财的数目。可是不兑换,相信以太子的手段,能让大家花不出手中的银锭。

    而皇家钱庄是朱家的,朝廷也无法左右。和商人们称兄道弟的官员,在皇家钱庄没有任何话语权。

    ‘诈骗事件’后,皇家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明各地。几乎每一家皇家钱庄,都建在皇家布庄隔壁。有分布大明每一座县城的皇家布庄打点,皇家钱庄飞速展开兑换业务。

    至此,太子殿下杀机毕露。

    李东阳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终于到达了云南孟艮府。历史上短暂出现三十年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在孟艮府临时设置官衙。

    李东阳在夫人和女儿的搀扶下,慢慢走下马车。黔国公沐昆、云南布政使、各地土司为首的文武官员恭候两旁。

    虽然,如今的李东阳只是位空有虚职的内阁阁老,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是空壳子。可架不住李三小姐是未来的太子妃,此行还有府军前卫随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当地官员可不敢得罪凶残的太子殿下。瞧瞧孟艮府的皇家钱庄,吓坏了多少人。

    从京师出发前,李东阳大病了一场。李朱氏和李晴不放心他出远门。李晴打电话恳求朱寿放过她爹,朱寿并未答应。李晴一气之下,以准太子妃的身份陪同李东阳到云南赴职。

    刘瑾最先提出用灌沙炮弹吓唬安南,然后才有假炮弹的出现。朱寿并不相信刘瑾的说法,他正打算详查刘瑾在云南的举动。听闻李晴负气出京,他马上派出一队府军前卫日夜兼程追赶。命令亲卫以保护准太子妃的名义,留在云南调查刘瑾。

    刺杀事件让李东阳得罪死了江南人。府军前卫的随行,吓退了想报复的人,李东阳这一路可谓畅通无阻。

    李东阳脸上瘦了脱形,身躯在鸭绒服的支撑下才显得不那么消瘦。面对热情的云南官员,他拖着病体和他们一一见礼。

    “李公请移步酒楼,我等已备好宴席为您接风洗尘。”黔国公恭敬地说。

    李晴担忧地插嘴:“爹爹重病未愈,还是先去官衙休息吧。”

    李东阳呵斥道:“不得无礼。诸位大人站在寒风中迎接我等多时,岂可辜负他们一片美意。”

    但准太子妃开口,无人敢不识相。

    黔国公马上道:“是我等思虑不周,李公身体要紧。”

    “就是,就是。”官员们点头附和。

    李东阳抿了抿嘴,笑道,“这样吧,来时殿下赐下两位御膳房的御厨,老夫让御厨们准备准备,明日在官衙宴请诸位。请大家务必赏光。”

    “我等一定前来品尝御厨的手艺。”官员们大喜。

    李东阳平易近人的态度,瞬间引来众人的好感。

    而与这边的热闹相比,被锦衣卫带上镣铐押解进京的刘瑾,显得非常可怜。


………………………………

第331章 笑面虎

    朱寿下令逮捕内行厂和西厂的几大管事。东厂厂督王岳因为担着内行厂账房的身份,所以避嫌了。到云南抓刘瑾的事,由锦衣卫全盘接手。

    刘瑾几经沉浮,待人处事比张永等人高上不止一筹。朱寿刚下令,锦衣卫指挥使牟斌还未接到命令时,刘瑾的心腹已经出京递消息。云南远在千里之外,南京以南没有架设通信线路。等刘瑾收到消息做出反应时,抓他的锦衣卫到了半路。

    刘瑾的心腹利用滑坡的山石堵路,拖延了锦衣卫的行程。直到李东阳一行人的到来,通往云南的路才畅通。锦衣卫只比李东阳早到一日。粗略调查了刘瑾在云南的活动,急急把他送回京。

    刘瑾没有反抗,乖乖走入牢车。

    太子的果决出乎了他的意料。太子曾说:只要内行厂和西厂出现意外,会连坐他和张永。刘瑾以为太子只是说说而已。尤其是,在太子对商人亮剑的关键时刻,同时降罪他和张永,很可能让内行厂和西厂动荡。

    谁都没想到太子直接关闭了内行厂,收回他西厂厂督的权利,亲自代管西厂。

    刘瑾慌了,在小爷心里,他们似乎没有那么的不可或缺。他不停地暗示自己:知情者全都灭了口,小爷一定查不出蛛丝马迹。

    牢车里的刘瑾面色平静,其实内心格外紧张。紧张到他都没注意到李东阳的接近。

    “刘公公犯了何事?”一无所知的李东阳震惊地问。

    太子把内行厂和西厂看作私有物,李东阳每月拿着千两银子的供奉银,知道的事却不多。他的作用只是在朝廷上替西厂挡去暗箭。

    现今接过西厂供奉位置的是吏部尚书马文升。李东阳没了每月千两银子的额外收入,意外得到了皇家商行10份份额。

    二月初二那日,太子还未苏醒,黄伟按照太子提前定下的数额发放红利。由内行厂各家作坊、酒醋面局组建的皇家商行,扣除各项费用和预留储备金,商税23万两,拨给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75万,最后可分红利245万两。一万份份额,相当于每份可得245两。

    这还是皇家商行未成规模的分红。皇亲们为了抢份额,顾不上高贵的身份、雍容的仪态。亲王耍赖、公主撒泼,弘治帝头大如斗。最终,亲王府一脉从100份提升到120份,公主府和皇后娘家每家可得20份份额。

    每家王府分得29400两。听上去很多,但如果依次从郡王府、镇国将军一路分下去,每个人拿到手的也不算很多。宽厚仁慈、友爱兄弟的弘治帝心一软,从皇家份额里拿出一部分,成倍补贴。但补贴的不算入固定份额,每年依照皇帝心情决定。

    看似弘治帝给出很多利益,可皇家商行一旦深深扎根大明,皇家把控经济话语权。将来皇家商行和兵权一样,成为皇家掌控天下的利器。

    为保皇家商行顺利扎根,弘治帝和朱寿非常舍得下血本。

    从头到尾没掺和此事的李东阳,享受了和寿宁侯一样的待遇,白得9800两分红。

    李东阳领到大额塑料币的时,心头颤了几下。不事生产、又无须消耗脑力和心血,这银子得来太容易。为了永葆子孙后代能得到分红,宗室和皇亲势必会牢牢护住皇家商行。

    太子殿下变相贿赂了大明身份最高的一群人。

    冠上‘皇家’二字的商行,本质上还是商行。从此,皇家要从天下商人口中夺食了。商人背后没有了强大的后台,如何能与太子对抗?

    皇家商行一年的经营利润,越来越接近大明国库的收入。这其中,绝对少不了刘瑾的心血。

    刘瑾心中冷笑,在皇亲宗室们兴高采烈领塑料币时,他像个罪人被押入牢车。

    不满又如何,他只是净了身的公公。

    冰冷的现实让刘瑾咽下满腹怨言。

    此刻他非常想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手中的权利无法传给下一代,别人对他的敬畏会大打折扣。一旦跌入谷底,再也爬不起来了。

    反观景泰帝时期的内阁阁老、吏部尚书王文。他在英宗复辟后,和于谦一起腰斩于市,全家充军。王文儿子王宗彝争气,考上进士为父平反,赎回全家人。他没儿子,将来翻盘的机会也没有。

    想到王宗彝,刘瑾打了个寒颤。王宗彝是南京礼部尚书,太子都敢私自囚禁王宗彝。太子想杀了他刘瑾,无须遮掩直接处死,没人会替他喊冤的。

    刘瑾急了,任凭他如何呼唤,却始终联系不上神秘人。他着了神秘人的道!

    刘瑾急着要从假炮弹中脱身,李东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

    “李公!咱家是被张永连坐的。”刘瑾激动地抓住牢车大喊。详细的把经过说了一遍,用希翼的眼神瞅着李东阳。

    李东阳正色问:“宁夏战场炮弹被换一事,真的和刘公公无关吗?”

    直觉告诉他,此事和刘瑾脱不了关系。刘瑾权利欲极强,终有一天会酿出大害。可太子很看中刘瑾的能力,时常委以重任。李东阳偷偷下决心,一定不能让刘瑾留在太子身边。

    李东阳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早就明白。很多事没有是与非,只看是否对人有利。

    “咱家用继子的前程发誓,绝没有让人更换运往宁夏的炮弹。”刘瑾信誓旦旦。

    李东阳低头思索,半晌后脱下身上的鸭绒服给刘瑾披上,“一路寒冷,望公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