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第一祸害-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查明是诬告,那就把人放了。高伴伴,你代表朕去趟武定侯府安抚一二。带些朝鲜进贡的高丽参,藏区进贡的冬虫夏草。”朱寿佯装遗憾地说。
司礼监掌印太监高凤应诺。
文华殿廷臣表情诡异。
武定侯府窝藏白莲教教主一事闹得那么大,好好的一座侯府被肢解的七零八碎,郭嘉甚至还有退了亲的女儿上吊自杀的。结果却是诬告?!
朱寿叹了口气:“这样根本就不相信开国功勋武定侯府会勾结白莲教。从一开始就让锦衣卫温和行事。哪料到……害,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
“……”曾经和武定侯府有姻亲关系的文官武将勋贵们,真的很想找个人打一顿。
朱寿用恨铁不成钢的目光扫视了人心不古的官员,摇着头感慨万千的离开了文华殿。
彭清张大了嘴,他算是明白了朝臣暗中骂新皇是祸害的缘由。
几经官海沉浮,自认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刘健,这次也是目瞪口呆。
“陛下莫不是想要烽火戏诸侯?”心眼不多惠安伯小声低估。
马文升没好气的瞪他一眼:“你何曾见过陛下做没有好处的事。”
话音刚落,马文升捂着胸口摇摇欲坠。
刘健瞟了一眼,直接晕倒在地。
两位老臣为了多活几年,打算装病躲过这劫。年纪轻一些的官员可就没这么好命了,太医院的王院判仔仔细细的给每一个人生病的官员把脉,只收治了马文升和刘健两位病人。
当晚京师好像进入了宵禁。棋盘街,镇阳门大街等热闹繁华之地没了人影,店家全都关门歇业。从清宁宫的窗外看去,内城只有大户人家稀稀拉拉的微弱灯光。
太皇太后打发人询问缘由,朱寿去了趟清宁宫问安,
笑称朝臣们是惊弓之鸟。
但朱寿到乾清宫请安的时候,对便宜老爹说了实话。“还有手中掌握了辽东走私案所涉人员的名册。只是没有找到适合的人曝光这事。武定侯为了这个爵位没有少用功读书,的确有些能力。他左右逢源,是他们圈子里非常成功的掮客。名册上的人他几乎都认识。”
弘治帝揉揉太阳穴,情绪低落的问,“辽东多少人涉及此案了?”
“父皇应该问辽东有多少人没有涉及此案。定西侯得知他当总兵官了这几年被手下人联合欺瞒,气的砸了辽东都司。”朱寿尽量用轻松的语气回到。
弘治帝震惊万分,喉咙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时间喘不过气来。
“快叫太医!”朱寿失态的尖叫。
人仰马翻之后,弘治帝把喉咙里的痰吐了出来。
急出眼泪的张太后埋怨道:“你父皇把皇位传给了你。以后不要在哪朝政打扰你父皇。”
朱寿也是后怕不已,诚恳的认错,“母后教训的是。”
“臭小子不打扰,也会有其他人打扰的。”弘治帝招招手,握着朱寿的手,用虚弱的声音替辽东求情,“在辽东助手的武将这些年来很不容易。不看他们抵御达达的功劳,也要看苦劳。可不能像处置南京官员一样处置边军。那会让将士们寒心的。”
朱寿用力回握便宜老爹的手:“父皇宽心,孩儿这次不杀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441章 陛下是何意见
就像刘健马文升等人预想中的一样,这出诬告武定侯引出的闹剧,就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当高凤带着朱寿安抚的旨意,走进挂满白布的武定侯府。武定侯全家老少抱头痛哭。短短几日,他们的生活翻天覆地。
武定侯朝夫人努了努嘴。武定侯夫人一头冲向灵堂,趴在因为退亲自缢身亡的女儿棺材上嚎啕大哭,“我的女儿啊,你的命怎么那么苦。你就不能多等一日。你这一死让爹娘怎么办!爹娘无能,无法找背后诬告的人报仇!”
高凤冷笑。武定侯夫人话中有话。跋扈惯了,忘了自己是什么身份。
“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令嫒因为投到府上,享受了多年的荣华富贵。自然也会因为爹娘,连累没好日子过。这不是挺正常?”高凤阴森森地望向武定侯夫人,和刚才好生安抚的架势完全不同。
武定侯夫人的嚎哭噶然而止。
神情呆愣的武定侯好似刚醒过神,殷勤的让下人奉茶招待。
前来安抚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态度温和,让武定侯起了心思。如果能利用女儿的死让新皇心怀内疚,武定侯府也不亏。可惜他判断失误,新皇压根就没打算善了此事。
“贵府在办丧事,咱家也不多留。诬告侯爷的,是辽东前门卫的张洪,也就是张天祥的叔叔。说是想要替大哥一家出口恶气。好似认定了侄子的死和侯爷有关。”高凤冷冷地说。
“不可能!”武定侯一口断言,“张斌、张洪兄弟关系不睦。张洪怎么可能想要替张斌出气!”
高凤呵呵一笑“侯爷人脉真广。对辽东一个小小的千户所指挥全家了若指掌。陛下说了,看在武定侯是唯一的开国勋贵,给你一次当污点证人的机会。”
一边说,高凤一边打开高丽参的木盒。除了一株百年野山参,还有厚厚的一本名册。
高凤把名册丢在武定侯身上。“侯府无罪,侯爷尚可给女儿一个像样的葬礼。倘若侯府被陛下治罪,何人会替侯爷治罪?辽东走私案牵扯到太子在草原遇刺、山东段鋹造反、辽东女真暴动。按照《大明律》,侯爷以为该当何罪?”
武定侯捡起名册翻看,越往下看脸色越白。“怎么会这样?”他们做事很隐秘,新皇怎么查到他们的。
“侯爷夫人是聪明人,为了活着的孩子们,好好劝劝你夫君。陛下是不会亏待尽忠的臣子。”高凤撂下话走人。
走出侯府,高凤吐了口唾沫,“给脸不要脸。”
回到宫里,高凤把武定侯府众人的表现绘声绘色地告诉了朱寿。
“武定侯的儿子是什么反应?”朱寿好奇地问。被嘉靖帝进封翊国公的郭勋应该是有点能耐的,他老爹看不清形势,他也看不清吗?
高凤想了半天,才想起全程低着头的武定侯大公子。“那位大少爷一脸若有所思,没什么反应。既没有帮腔,也没有上前安抚父母。老奴现在想想,他的神情太过镇定。”
“呵呵,估计是看出朕找不到比武定侯更好使的枪,有恃无恐吧。”朱寿摸着下巴轻笑。勋贵读书多了,比文官更难对付。
“派人私下里找郭勋好好聊聊。”爹不愿听话,找儿子也是一样的。
高凤很快着手去办。
第二日,郭勋带上下人,敲锣打鼓走向大理寺。边走边把带着墨香的宣传单抛洒空中,引得两旁看热闹的百姓争抢。宣传单上刊印了辽东走私案涉案官员。
郭勋进了大理寺没多久,大理寺卿王轼捧着走私案名册上集义殿商量对策。
王轼的身子在抖。名册几乎包罗辽东所有的武官。如果新皇执意追究,整个辽东都会大换血。山海关距离京师很近,一旦造成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听说新皇调查辽东时损失了不少人手,以新皇的脾气岂会善罢甘休。新皇登基前就敢砍下了南京高门大族千颗人头,登基后手段更为强硬。
不但夺了韩王的亲王爵,贬为庶人玉牒除名。还把犯了杀人重罪的几位郡王抓下狱,红批通过了刑部秋后处斩的奏折。
宗人府众位藩王联名递交请愿书。新皇把请愿书丢在了淮王的脸上。当着众位藩王的面,拿出淮王犯下的罪证,越过宗人府直接把淮王关入北镇抚司大牢。
淮王的罪名是勾结商人倒卖军备物资,众藩王无人敢求情。淮王不但是玉牒除名、还除了封国。淮王一系的宗室今后封爵、婚配一众事宜移交宗人府管理。
秋后处斩的除了原韩府郡王,又添上了一位淮王。一顿杀威棒打下来,宗室吓得不敢吭声。一直和皇室不对付的宁王,直接跑上龙虎山,出家当道士。
集义殿内众人愁眉苦脸。武定侯的公子把名册散发得整个京师都知道,他们想捂都捂不住。刘健‘养病’,汪鋐躲皇家研究院,其余的五位思来想去,下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暂停给辽东送粮的车队。户部暂缓下拨辽东的款项。建议军机处调重兵防守山海关。”
辽东连年遭灾,粮食几乎全由东北输送。东北和山东出了事,运输粮食曾一度中断。辽东都司新上任的总兵官杨玉,每隔一个时辰一封急电,催的户部火急火燎地从京师调粮。
没军粮,辽东兵战斗力再强也是枉然。
朱寿呵呵一笑,没说话。
定西侯坐镇辽东都司、马文升‘养病’、空缺了两个名额,军机处大臣只剩下许进、彭清、惠安伯三人。提督军机处的藩王被新皇的强硬手段吓唬了一番,摸不清形势前不发一言。
好在许进三人在陕西多年,非常了解官兵的想法。拒绝了内阁调兵防守山海关的建议。
“走私诚然不对,律法自会处置。但内阁不给粮和饷银的举动,会让将士寒心,只会逼反辽东。其心可诛!”文华殿廷议时,许进首先向内阁发难。
许进身为兵部尚书、军机处大臣,肯定要为将士们考虑。
屠滽语气低沉地反驳“我等只是做最坏的打算。驿路畅通无阻,万一辽东起了反心,入了山海关,很容易兵临城下。若辽东兵包围京师,是大明之殇,我等官员的失职。”
“辽东将士守卫边疆多年,岂会做出反叛的举动!屠阁老说出这样的话,是对所有九边将士的侮辱。”彭清怒气冲冲。
兵饷、军粮、军备是文官挟制军队的手段。操作失当,便是对将士的侮辱。辽东武官本来就因为犯了错提心吊胆,刺激之下很容易煽动军队造反。
谢迁质问“难道军机处要用大明的江山,赌名册上的辽东武官愿意束手就擒?”
惠安伯耿直地回答“辽东将士的反应都是猜测。可朝廷对将士的无情,确是板上钉钉。”
文华殿安静了下来。
“陛下是何意见?”屠滽问。
。
………………………………
第442章 正经不过半柱香
朱寿扫视殿内众官员的表情,慢条斯理地说:“各司其职,照章办事,依法治国。退朝。”
就这么散朝了?
廷臣们大吃一惊。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惠安伯想不明白了。
许进看向阁老们,深深地吐了口气,摇摇头离开了。
彭清轻声道:“各司其职,照章办事。”
顿了顿又道:“依法治国。”
惠安伯两眼转圈。这等于没解释啊!
眉头紧皱的谢迁给了惠安伯答案:“按照《大明律·兵律》:卫所将士犯错,布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无权处理,必须交由军机处提刑部处罚。名册上的将士归你们查,文官和商人等平民交由刑部量刑定罪。”
惠安伯懂了:“以此类推,内阁管政务,军机处管兵事。停发粮食和兵饷是内阁的职权范围,军机处无权干涉。那今日的廷议岂不是……”
“许大人要管着兵部,老夫年迈脑子转的慢。提刑部人手不足,麻烦伯爷管上一管了。”彭清拽着惠安伯离开,没让他把话说完。
谢迁怅然若失地回到集义殿。站在玻璃窗前,凝视北面的文渊阁。文渊阁曾是内阁的办公地。那时刘健还是首辅,内阁只有三人。
“谢公是在揣测陛下的想法?建议您还是别猜了,浪费精力。”梁储笑呵呵地站在身后。
梁储小谢迁两岁,两人分别是成化十一年和十三年的状元。谢迁是太上皇的老师,又帮太后阻止过选妃,背后有江南商人的支持,曾经的官路比梁储顺畅很多。
如今,只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谢迁笑笑:“我在想温良改。草原已经要入冬。不知道建好取暖设施的城镇,会被瓦剌人糟蹋成什么样。”
“谢公宽心,瓦剌人不敢擅动温良改的一草一木。”梁储倍感骄傲地说,“陛下推行草原丝绸之路,瓦剌各部求着要加入。陛下趁机与他们商议温良改的事。”
“陛下想让瓦剌归还温良改?”谢迁大喜。
梁储一愣:“我朝何曾丢失过温良改?对瓦剌一战,我朝可是战胜方。战胜方的土地怎么可能让战败方占领?”
带着几万牧民逃到吐鲁番、至今仍身兼温良改总督的谢迁羞得满脸通红。
谢迁清咳了几下:“陛下让我不用急着回温良改。”
梁储笑了笑:“温良改毕竟与大明隔开一大片土地。一旦温良改发生什么事,国内也不方便救援。陛下就想着,把吐鲁番以南的别失八里等地都拿下来。连通温良改到吐鲁番。”
温良改与吐鲁番之间,隔着不比吐鲁番面积小的土地。其中包括别失八里等诸多小国、部落。
新皇从没有放弃对外扩张的野心。
谢迁猛然醒悟。对外扩张需要军队,新皇不会对辽东军下死手的。
他们是杞人忧天。
“哎,是我无能,让陛下费心了。”谢迁自嘲。
文华殿散朝后,屠滽、周经和杨廷和三人坐在一起喝茶。谈起了经营河套的往事。
“时至今日,越来越赞同陛下‘屁股决定脑袋’的论断。”屠滽讪笑,“成了阁老徒然给自己身上加了沉重的担子。亏得陛下念旧,没生气。”
‘各司其职’四个字明晃晃地打了内阁的脸。是否派兵驻守山海关,应该由军机处做决定。内阁可以提,但只能在私下与军机处大臣商议,不该拿到文华殿谈。
杨廷和淡淡一笑:“话是陛下说的,陛下肯定是明白屠公的难处。陛下对刘公一直保持该有的尊重。”
屠滽是除刘健以外在阁老中资历最高的。屠滽一直充当首辅的职责,就算刘健回归了内阁,屠滽时不时拿些小事一锤定音确认地位。就算陛下一登基便让各部拿出章程,内阁七人分配好了职能,屠滽还会插手职责范围外的事。
“当初订立章程时,叔厚主要负责刑部的事,这次就让叔厚主持三司审理辽东走私一案吧。”屠滽主动提出。
群龙不能无首,管事的人总要分主次。对七位阁老负责板块的分工,能避免其中一人独大。哪个版块出了问题,自有人出来负责。
就这样,大家都依章程办事。
文官由梁储协调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办案;武官有惠安伯率领提刑部办案。文武官员分头行动,用最快的速度赶赴辽东。
内阁依然决定暂停辽东的粮食和兵饷。
军机处为防止变乱,举办交流大会。有序地调动辽东各卫所的兵卒,和关内其他卫所的兵卒互换,交流实战经验。
参与走私的,大部分是武官的私兵。和普通的兵卒关联不大。兵卒们有机会免费到各地开眼界,各个摩拳擦掌。
辽东兵卒脱离上官,在军机处参谋部官员的带领前往关内。
西厂动用皇家研究所最新研制的电动马车,以最快的速度运兵。
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兵卒,自带口粮到辽东进行实战特训。等交流大会一结束,他们还会回归原本的卫所。他们只会听从辽东上官合理正当的命令。
辽东大小武官们,眼睁睁看着手里的兵被换走。谁若有意见,马上被提刑部的人带走。他们像被拔了牙的老虎。
《大明皇家日报》持续报道辽东局势。各地密切关注局势的人惊觉,按章办事让一切简单化。
哪来的兵变?哪来的不忿?
很简单的事情,愣是让他们想多了。
“不想按章程办事的,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归根结底,离不来权利与利益。”朱寿选了个万里晴空的好日子,进行广播讲话。
朱寿借用‘辽东走私案’,向官员们重提章程。
“其实啊,章程也是用来保护办事官员的。若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找上来开后门,被都察院逮住得服刑多久!”朱寿清清嗓子,“杭州那个用五刀自杀的案子,六扇门查清了。杀人的是钱塘县令的妻弟。妻弟、县令、违规查案的县尉、衙役都在密云铸造厂服刑。”
“大家可要好好谢谢这群人。因为有他们,铸币的成本又降了下来。朕能继续打肿脸充胖子,免大家的铸币手续费。”
“大家若想一直享受钱币低廉的加工费、铸造钱币的下料十足,记得多多举报。”朱寿越说话题越歪,“听说因为金银币铸造太精致,你们都不舍的用?钱不用就是死钱,不如存皇家钱庄。有利息可拿,信誉还有保证,比民间的借贷可靠多了。”
竖起耳朵认真聆听的众官员一脸无语。
陛下正经不过半柱香。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443章 宽宏大量
朱寿说话向来不正经,但他做事一直很靠谱。尤其是对真心投靠他的人,从来没有亏待过。
“你知道你已经得罪很多人吗?”朱寿翘着二郎腿斜靠在沙发椅上,打量着跪在地上的郭勋。
郭勋低着头恭恭敬敬的跪着,丝毫看不出武定侯府中人身上的跋扈之气。反而像上一科的进士一样,身上散发着书卷气。“但学生得到了陛下的赏识。”
朱寿轻笑,郭勋就连不急不缓的说话声,也和文官们一个样。真不像勋贵家的子弟。就算是饱读兵书的蒋博,言行之间还是带着武将的洒脱。出生于显贵的武定侯府,能下狠心苦读,的确是个人物。难怪后世郭勋被官员故意弄死,嘉靖帝非常生气地处置了弄死他的官员。
“起吧,别跪着了。你自称学生,难道是有功名在身?”朱寿明知故问。
郭勋起身,大幅度弯下腰,方便坐着的朱寿能够直视他。“学生不才,至今仍是秀才。康海大人与学生同龄,却已经是状元,入朝为官。”
“勋贵子弟像你一样爱读书的极少。非常不错!”朱寿转头对身边的中书舍人说,“去告诉内阁,朕要册封郭勋为武定侯世子,让内阁拟旨。”
中书舍人领命而去。
“学生谢过陛下厚爱。”郭勋下跪谢恩。
朱寿态度亲切:“朕要依法治国,武定侯在走私案中充当中间人,依照刑律徒三年。”
朱寿打量着郭勋的表情,见他依旧是一副恭敬的模样。
“朕也不能让你难做人。这样,等刑部上门抓人的时候,你就演一出父慈子孝,替父坐牢。关个几天,朕会找机会把你放出来。这次辽东会空出很多武官官职。五品的官职任你挑。”
“谢陛下隆恩。”郭勋面露喜色。
武官和文官一样,也分为实职和虚职。不得用的勋贵授予的全是虚职。就像武定侯府为了爵位争夺了几十年,引起了皇帝的厌恶,得到的都是虚职。勋贵虽然很多,新皇看中的也只有远征军里的几位。当年没有加入远征军,令他多年来后悔莫及。好在有这次机会,让受到新皇的关注。
朱寿随意地道:“朕知道很多勋贵参与了辽东走私案。
之前阳武侯、新宁伯被罚了款,有些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妄图蒙蔽过关。唉,你让朕说他们什么好。都是朕的叔爷辈
,朕也不好意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他们鼻子骂。还是郭爱卿能体谅朕的用心良苦。高伴伴,带上圣旨和朕给的赏赐,送郭爱卿回府。”
“是。恭喜世子爷了,世子爷请吧。”高凤客气地地说。
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再一次带圣旨上武定侯府。郭勋的里子面子都赚到了。
郭勋握了握拳头。武定侯府的这场遭遇,和几十年的爵位纷争,让他认清了现实。
勋贵的权力来自于皇帝,武定侯府曾经的荣耀离不开皇权,今后也离不开皇权。开国勋贵为何只剩下武定侯府,这个道理很多勋贵到现在都没想通。真以为是因为协助太祖建国的功劳吗?
新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他懂,想让他劝说不在名册的勋贵们主动坦白认错。为了获得新皇的另眼相待,他愿意成为新皇手上的枪。
“陛下是怀疑武定侯世子上交的名册不全吗?”正好有事禀报的王守仁听到了对话。
朱寿呵呵一笑:“名册是朕给武定侯的。武定侯没那胆子当出头鸟,他儿子到是个人才。你说,刚才朕像不像青楼里的老鸨,逼着姐儿接客?郭勋若真按照朕的意愿办事,将不容于勋贵圈啊!”
王守仁用一言难尽的目光看朱寿。
“皇帝不好当啊。若朕还是太子,早把那群权贵们骂得狗血淋头。可是朕现在是皇帝,朕若是骂他们,指不定他们惶惶不安地猜测朕要杀他们。黄册库制度是大明立国之本,朕处死私垦湖田、造成黄册库被淹的罪魁祸首,朕有何错之有?弄个朕好像是暴君一样。与其说内阁怕辽东军造反,还不如说他们怕朕大开杀戒,逼得辽东军造反!”朱寿越抱怨越感到自己委屈,恨不得挤几滴眼泪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