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第一祸害-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瓦剌人也先在土木堡俘虏英宗,攻打到京师城下,但瓦剌人愿意接受明廷的册封。而且英宗在被瓦剌俘虏期间,一直受到瓦剌的精心照顾。和靖康之变被金人俘虏的两位北宋皇帝待遇有天壤之别。也先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英宗,但被英宗拒绝。而也先的妹妹最后嫁给石亨。石亨在夺门之变中拥立英宗复位,最后也因为跋扈被英宗所杀。

    据‘撒马尔罕使者’回传的消息,他们接触到的瓦剌一王子称是英宗的子嗣。若打通和明朝的道路,希望能得到明廷册封藩王。

    朱寿用度娘搜索,后世的蒙古确实有类似的说法。可明朝皇室玉牒中没有此记载。

    “陛下,我朝曾册封瓦剌首领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这位瓦剌王子虽然以一半明人血统自居,但无改名认祖归宗的意愿。为了安抚人心,许出一藩王位未尝不可。”刘健赞同道。

    有老臣坚决反对:“太祖祖训,非朱氏子孙不得封王。况且藩王每两年一轮领衔军机处,封瓦剌王子为藩王,也让他到军机处督军政不成?”

    涉及到军机处,刘健闭上嘴。

    英国公双目圆瞪:“若瓦剌王子能牵制住鞑靼,入军机处督军政有何不可?还怕瓦剌能反攻大明?说不定又扩充大明疆土。”

    “我大明军机重地,岂可让外族出没。光河套一地便可牵制鞑靼,否则诸位协助太子费尽心机收复河套的意义何在!”吏部右侍郎吴宽大声抗议。

    弘治帝揉揉太阳穴,他羡慕儿子在大同无拘无束的生活。

    朝堂开启年复一日地吵嚷。因为有和内阁平起平坐的军机处存在,勋贵武将的声音大了许多,有时吵得过分,朝堂会上演全武行。锦衣卫的廷杖没少打过武将。

    弘治帝向李东阳瞟了一眼。朝野尽知,次辅李大人是太子殿下御用善后大臣。

    因为太子年幼暂时不到议亲的年龄,李小姐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而在孔闻韶和李晴的婚事告吹没多久,当代衍圣公过世。弘治帝为了给相中的未来儿媳妇撑腰,拖着衍圣公的爵位不给。孔大少为了爵位不敢大肆抨击‘不守妇道’的李晴,山东孔府二房也不在提此事。北宗唯恐让南宗得了便宜。

    李东阳出列进言:“元朝覆灭后的百年间,曾经的三大汗国征伐不休。臣猜测瓦剌王子要求册封的原因是看上内行厂的火器抢地盘。他定是希望内行厂看在自家人份上不要断了火器供应。”

    吴宽面红耳赤:“大明藩王的王爵之位,难道还比不过内行厂的火器?”

    “不然吴大人以为鞑靼围困河套而不得的原因何在?”李东阳反问。

    吴宽大声道:“自然是将士血战!”

    “鞑靼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我军将士优势不足。在没有河套之前,九边将士血战鞑靼败多胜少。”刘大夏站在公平的角度说。

    吴宽指着刘大夏的鼻子骂:“河套官员的月俸堪比宋朝,刘大人是想去河套当兵部尚书?太子空悬兵部尚书的职位,一准给您留的吧?”

    户部郎中王琼干咳一声出列:“殿下几次三番派小杨行人找微臣,希望微臣担任河套的兵部尚书。”

    在后世中,是王琼保举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王琼和杨廷和乃是政敌,朱寿依据便宜老爹传授的帝王平衡术决定启用王琼。

    吴宽一时语噻。河套官员待遇虽好,工作强度令人咋舌。太子曾说‘满朝上下也就李阁老勉强能入他的眼’。王琼担任工部郎中时整治漕运非常精干,被太子瞧上也属正常。

    河套土地肥沃,水源四通八达。水稻高产、土豆和玉米、大白菜等收成高于关内。不但养活河套40万百姓,另外承担将近20万入套军民的口粮,还有余粮支援大同。隐隐有了大明除两广外第二块粮仓的发展趋势。河套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保护矿场丰富的榆林镇屏障,朝廷非常重视。

    李东阳的建议被大部分朝臣认可。他们觉得瓦剌王子得到内行厂的承诺后,不太可能坚持藩王封爵。

    “哎,占用一上午时辰的平台召对,仅仅议了不轻不重的一件事情。”弘治帝坐在奉天殿的御书房内抱怨,“难怪照儿总说朝臣的办事效率底下。河套官员短短一年之内安排好40人的衣食住行,交给善于扯皮的京官一定办不到。”

    刘健、李东阳、谢迁被召到御书房商议国事。早朝没发一言的谢迁不动声色地瞧了眼李东阳,拱手说,“从大同传来消息,殿下想在江南各县推行基层吏目,想仿效大同搞十取一的商税。很多人听到这消息心中难免会对殿下不满。不满的态度被带上早朝。”

    弘治帝扶额,臭小子真不消停。河套的事情刚让他歇口气,马上又给他找麻烦。从江南人支持张士诚反对太祖起,到朝廷百多年来对江南征收重税,使得江南人对朝廷一直有怨言。江南出身的官员、商人、乡绅、百姓连成铁板一块,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比鞑靼人难对付多了。

    “大同是久战之地。名义上说商税十取一,实际上店家可以用交税凭证从内行厂获得扶持。那是加速大同城发展的办法,苏州府商业繁华,自是不需要内行厂扶持。朕不会让那个臭小子乱搞。”弘治帝马上表面态度。他终止杨廷和招收税警部队,绝对不能让照儿到江南折腾。

    谢迁心安不少。他还想说江南不需要十取一的商税,可需要内行厂扶持。风靡大明疆域的《大明皇家日报》出现在荒凉的西北,偏偏从不涉足江南,不收江南地区的投稿。还有其它种种压制措施,让江南人有苦说不出。

    弘治帝把话题扯开:“朕准备开采榆林的井盐……”

    突然,御书房内的书桌、花瓶、椅子等开始晃动。

    “地动了!”陈宽尖叫,“快护送皇爷离开。”

    众人出奉天殿,大殿屋顶的琉璃瓦片纷纷掉落。四周的建筑都在摇动。

    慌乱之中李东阳提醒众人:“去清宁宫!”


………………………………

第201章 三都地动

    弘治朝进入全球小冰河期时代,各地灾祸不断。因此在清宁宫规划初期,朱寿反复强调防灾抗震。清宁宫深挖地基,钢筋混凝土搭建的骨架坚固厚实。

    今年七月京师地震有声,各殿略有损伤,唯有清宁宫稳如泰山。

    弘治帝避往清宁宫前,先到坤宁宫接出张皇后和福泰小公主。一家人躲进清宁宫时,皇太后、皇太妃等人已赶到。清宁宫房间众多,可容纳全部皇家人。有七月地动的经验,众人并未惊慌。

    “皇后,照顾好诸位长辈。”弘治帝安抚受惊的女儿,温和地交待张皇后,步伐稳健地爬向顶楼的天台。

    清宁宫是皇宫最高的建筑。从天台上俯瞰整座京师,能最直观了解京师的灾情。

    天台有一处金桔园。过年时太子想要留在大同,为了巴结宫中长辈,特意建的这座金桔园。太子说:把南方的金桔载入花盆,金桔成熟时硕果累累,让看到的人觉得喜庆。金桔喜温,于是内行厂用玻璃搭建暖房,暖气通过管道从地下室移到天台。

    过年时,玻璃房外雪花飞舞,温暖的房中金桔挂满枝头,的确比大红灯笼更加喜庆。长辈们喜欢在金桔园赏雪,福泰小公主也爱到金桔园逛。小公主时常会从枝头摘上一个塞嘴里。全程紧盯的奶娘立刻骗她吐出来,深怕口中的金桔噎到小公主。

    太子哄好了后宫,弘治帝也只得放任不爱归家的儿子在宫外过年。

    弘治帝在金桔园前止住脚步。正值金秋十月,这里的金桔应该挂满枝头。可八月底,京师罕见下了一场大冰雹。鸡蛋大的冰雹砸坏暖室的玻璃,一院子的金桔唯有寥寥几盆逃过此劫。

    陈宽瞟了眼一地碎玻璃,马上有位管事躬身来报,“刚才的震动把重建一半的玻璃震塌。奴才即刻让内行厂把玻璃送来,保证在期限内修缮完毕。西厂运来的新一批金桔被上林苑精心栽种,定不会让公主失望。”

    “暖房别修了。让上林苑直接把金桔送到坤宁宫。”弘治帝愁绪满怀,“照儿在天台修金桔园,想让朕感受天伦之乐时,也能亲眼瞧见百姓安居乐业。今年京师七月地动、八月冰雹,灵州、肃州、太原、湖南、广东、广西等相继地动,朕心中忧愁。建一座暖房花费的银子,不如贴补给受灾百姓。”

    “吾皇圣明!”陈宽等人跪拜。

    弘治帝挥挥手让众人起身,沉默地接过望远镜扫视京师内外城。这次的地动比七月严重,京师有一成左右的房屋倒塌。五城兵马司的人正在四处救人,不少高门在宽阔的院中搭起帐篷。

    七月地动时,照儿打电话笑言内行厂帐篷卖脱销。各地地动不止,内行厂帐篷作坊、临时板房的又招收将近一万名工人。

    京师外城、附近的肃宁等地,内行厂作坊招收的工人逐渐达到30多万人。内行厂作坊优先招收无地或是地少的百姓,让他们可以有地赚工钱养家糊口。内行厂作坊越开越多,不正说明失地百姓数量众多吗?

    总有臣子们上折夸赞大明盛世。失去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这是什么狗屁盛世!

    最先军改的九边清出田亩50多万倾,重新登记军户10万多户。九边大部分是军户,少部分世袭将官。九边改革面临的阻力最小。

    大同的改革有代王府全心全意支持。当然,为了获得代王的支持,内行厂无条件交出玻璃、皮革处理、奶糖制作等技术。代王依靠这些专利技术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损失。

    必须遏制土地兼并的势头!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照儿想动江南为之尚早。

    “皇爷,到目前为止因地动而亡的百姓达数千人。”东厂厂督戴义脸色凝重地禀报。

    弘治帝微微一叹:“让阳武侯薛伦带领五军营士兵,协助五城兵马司救灾。把死去的百姓安葬在漏泽园,孤寡安置于养济院中,惠民药局无偿给受伤百姓医治。”

    戴义保持弯着腰的姿势,语气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低气压,“收到电报,留都同时地动。”

    ‘哐嘡’弘治帝手中的望远镜掉落在地,身体摇摇欲坠。伺候弘治帝二十多年的陈宽呆呆地站在原地,没能反应过来。

    戴义连忙上前扶住弘治帝:“皇爷,您不能倒。”

    陈宽这才反应过来,匆匆命人召太医前来。

    天台上所有人大气不敢出一声。

    弘治帝静静靠在戴义身上,望着正阳门前被慌乱的马车堵住的道路,听着风中传来隐隐的哭声。

    许久之后,弘治帝平静地说,“密诏内行厂出巨资救援受灾百姓。组织人投稿《大明皇家日报》,大肆传扬内行厂的善举。”

    “是。”陈宽扶住弘治帝,戴义躬身退下。

    弘治帝原地站了许久,直到正阳门大道上的人流在五城兵马司的疏导下有序移动,这才转身下楼。

    “陛下!”刚离去的戴义跌跌撞撞地冲回来。

    戴义面如死灰、双眼瞪大、嘴唇发抖。陈宽认识他几十年,首次见他如此失态。

    弘治帝身体一僵:“何事?”语气里带着一缕害怕。

    “凤阳地动!”戴义跪倒在地,身子微微发抖。

    ‘哐嘡’,位于天台中央、假山之上的一米大佛轰然倒下。连带天台也震了震。太皇太后信佛,每日来此地念经。弘治帝册封的大能仁寺法王时常到此开坛。

    倒下的铜铸大佛没摔坏,倒是假山大石碎裂。喷泉被砸坏,抽水泵爆裂,水池中的水冲天而起,激起的小水浪把天台弄得一片狼藉。

    陈宽失态尖叫:“啊!”

    “让宁瑾带太子速归!”弘治帝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吼。大吼之后瘫坐在地,脸上忧心如焚。

    大明有三大都城:京都,顺天府北京;留都,应天府南京;中都,凤阳。

    九月二十五日,两京和凤阳同时地动。

    九月二十五日,也是皇太子的千秋节。

    接到戴义的电话,宁瑾带领腾骧四卫冲入代王女儿静乐郡君大婚现场,把朱寿塞入马车向京师疾驰。


………………………………

第202章 传国玉玺现世

    车夫鞭打战马,橡胶车轮在水泥路上快速转动。◢随*梦◢小*。lā前方几百之外有慢行的商队挡路。开道的腾骧四卫吹响刺耳的喇叭声,商队急忙避让一边。

    同时,刘瑾带上人马和财物追上车队;杨廷和已经从河套动身,接上正在替太子慰军的杨慎回京;坚持留在河套的李晴和李兆先兄妹,接到李东阳的电话,开始收集有河套40万军民指纹的‘万民伞’。

    《大明皇家日报》总编辑胡献同张永等内行厂骨干商议后,兵行险着,加刊一期征集以‘太子千秋节日,三都同时地动’为题的时文。

    一时之间,大明上下噤若寒蝉。大明皇太子不好惹的印象深入人心。得罪东厂或者锦衣卫,或许可以找官员说情放人。但得罪太子,无法预料遭受的报复会是什么。

    深受后世教育长大的朱寿意识不到此事的严重性。去年阙里孔庙失火,没对他产生任何影响。老崇王指责他是妖孽,最后轮为笑谈。

    朱寿一直认为:舆论可以被权贵引导。他是大明唯一的皇子,有便宜老爹的支持,他谁都不用怕。

    无知是种幸福。

    淡定娃朱寿抱怨:“宁公公,郡主仪宾可是内行厂最年轻的技师。代王能把郡主嫁给技师,说明工匠的社会地位被认可。如此有意义的婚礼本宫怎能错过!”

    宁瑾眉头深锁,幽幽地看了眼朱寿,“老奴对太子爷的气度深感佩服。”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纠结细枝未节。

    朱寿撇撇嘴:“这不是气度,是对自身实力的信任。本宫自认对大明有些功劳。朝臣们还能因为地动废去本宫太子之位?”

    废了他找谁当太子?嘉靖皇帝还没出生呢!

    “老奴不知。老奴只知道先帝想废去皇爷的太子之位,因为泰山地动示警,先帝打消废太子的计划。太子爷应该有对老天爷起码的敬畏之心。”宁瑾死死盯着朱寿。

    朱寿闭上眼假寐。宁瑾眼中的指责意味浓重。一直以来除了陈宽暗中给他下绊脚石,还是首次有太监对他不假颜色。

    “系统,你怎么看?”朱寿戳戳系统。

    系统嗡嗡地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爷忙得很,哪有空理你。”系统不敢确定地动是否是为了警告他。

    朱寿摸摸下巴,感觉系统说得挺对的。宁瑾劝谏的话语被他当成空气。朱寿用度娘查询地动之后的应对措施,准备让内行厂花钱消灾。

    今后几年大明的地震会非常频繁,他要多赚银子,应付每次的放血。相对于棉布、羊毛衫,还是江南的丝绸更受中亚地区欢迎。每次看到江南商人从‘撒马尔罕使者’手里收获一大笔银子,他的胸口绞痛难忍。明明是他打通的商路,为什么要给江南豪商占便宜?

    宁瑾看到太子脸上不以为意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半路休息时,太子还在询问河套税警部队的情况。宁瑾护送太子全程无笑容。

    地动第二日早朝虽不是朔望大朝,在京所有官员自发地参与朝会。早朝从谨身殿平台移到奉天门。

    除回大同嫁女的代王,领衔军机处的兴王、崇王、辽王等藩王代表宗室上折。夸了一顿弘治帝治国有方,收复河套,做成太祖想做而没完成的事。他们也提出朝廷应该重视中都的发展,毕竟中都凤阳是太祖的龙兴之地。

    昨日的地震让百官中不少人带伤上朝,他们缠着白布,阴恻恻地看着藩王。陛下给藩王们从政撕开一道口子,被压制百年的藩王肯定支持陛下和太子。藩王们在这群官员的眼神下提早结束拍马屁的行为。

    藩王们退下后,英国公代表军机处详细叙述河套一战的成果。分列两旁的百官依旧沉默。

    在刘大夏眼神的示意下,英国公的表功很快收尾。

    户部尚书侣钟硬着头皮提及内行厂捐20万银子救灾时,百官还是沉默。

    李东阳捏着手里的奏章没有出列的打算。

    备受文人尊重的老臣谢铎撕开沉默的口子:“昨日三都同时地动,必定有所暗示。老天爷不会为开疆扩土降下示警。军机处成立半年有余,朝政四平八稳。臣苦思冥想,绝得唯有前几日太子的谏言会招致示警。无论是‘在江南推行基层吏’、还是‘革新钞关推行税务部’,都会招致民变。”

    对太子殿下任意妄为最有意见的吴宽好似石像一动不动。连谢迁也没有出声。

    “朕已经驳回太子上奏。”弘治帝立刻表态。

    朝堂还是一片沉默。

    勋贵、武将们绞尽脑汁找事‘活跃气氛’,但大部分文官像看猴戏一样瞧他们。。。

    部分文官的真实想法是想废除太子!太子不停地折腾,不断破坏祖宗律法。军机处、河套、内行厂、西厂……可陛下只有一个儿子,废了太子还有谁能继位?宗室吗?因为军机处,陛下军权在握。

    面对未来,他们惶恐,他们愤怒却无力反抗。太子殿下瞧不顺眼可以换人,可他们只有货与帝王家一条路。

    高坐在高台的弘治帝感受到沉默的文官带给他的压力。让他想起林廷玉带人在皇宫门口静坐的事。

    李东阳自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启禀陛下,”李东阳沉着脸出列,“巡抚陕西都御史熊翀上奏,鄠县百姓毛志学等人在赵伦村泥河水滨得到一枚印章,上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弘治帝‘腾’得从龙椅上坐起。

    “李阁老此言属实?”首辅刘健双目圆瞪。为什么这份奏章没送到内阁!

    李东阳把手里的奏章递给刘健:“这是今早通过电报收到的消息。因为事态紧急,此份奏章为在下书写。熊大人的奏章会和印章一起上京。”

    吴宽马上跳出来高声质问:“自从后唐末帝环抱传国玉玺在玄武楼**而亡,所谓的‘传国玉玺’屡次出现在世人眼中。李阁老如何保证找到的是真玉玺。”

    今日朝廷的沉默,是吴宽串通部分官员刻意达到的效果。林廷玉虽然功败垂成,但他号召士子在皇宫前静坐的威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他们原打算一直静默,直到太子妥协或者……但有可能出现的传国玉玺让吴宽乱了方寸。

    “等陕西把玉玺送入京,我等一看便知。”李东阳淡淡地回道。

    不止吴宽,连弘治帝都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李东阳。这些日子来,李东阳没少帮太子善后。


………………………………

第203章 平静的京师

    出于军事防御目的,京师以北的九边和大宁城的通信电路铺设完善,无论是电台还是电报,信息传递只需一盏茶的功夫。南方因为种种原因,只有应天府、凤阳有经过层层传递的人工和电台组成的半自动通信线路。

    京师一有风吹草动,大明帝国的北方瞬间收到消息,应天府则迟缓半天到一天时间。

    可是今天是例外。

    电台、电话牢牢掌握在太子一方手中。西厂停止一切业务。至于驿站驿递,只要不是朝廷四百里加急以上的大事,私人包裹、信件别指望能在短时间内送达。

    “兵部也真该管管驿路了!”无数人在低声咒骂。

    也有人对太子权势滔天大产生巨大的忧虑:“如今太子掌握报纸、电话、物流等咽喉。若想要我等禁言,我等叫天不灵叫地不应。”

    在附近巡视的五城兵马司吏目听到这话,用看傻瓜的眼神瞧他,“两年前没有西厂时,你们是怎么对外发声的?”

    文人一噎。

    “也就是当今陛下和太子把你们这群读书人惯的!早十几年成化帝在位,谁敢说这等话马上抓进西厂。那个西厂可不是如今的物流站点。”吏目轻蔑地上下瞟了他一眼离开。

    文人面色发苦,手中的信件该如何快速送出去?三都地动、传国玉玺现世,这两件都是能从中大做文章的事,必须尽快传回去。

    万般无奈下,文人让身边的小厮携带书信回家。能不能送到全靠‘天意’。

    大运河通贯南北,京师与应天府两地间官道畅通无阻,奈何路上层层设卡,人人都需要反复验身。原本十日的路程现在需要二十日。若遇到天有不测风云,关卡官兵借口前方路陷、沉船等缘由,拖上三、四十日也属正常。一来一往,黄花菜也都凉了。

    文人眉心隆起,陛下拿他们没办法,太子就撕开脸面整他们。如今陛下在位,倘若太子登基的话……

    “这不是江公子吗?您这愁眉不展的,可是令弟还未从诏狱放出来?在下听说刘阁老和李阁老联名上奏饶恕令弟的罪责,您也别太担心。”曾和文人同一科会试落榜的举子上前招呼。

    文人的弟弟江瑢上奏弹劾刘健和李东阳,被关入锦衣卫诏狱一年多,一直没被放出来。

    江公子拱手:“有幸再次见到李兄,您这是赶去西厂?西厂物流点暂停营业。”

    李举人身后的小厮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挂满大大小小的包装盒。

    “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