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N道贩子康采恩-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算是某些汤品是用浓郁的气息来标榜自家美味的,他们也会悄悄地在食材之中镶嵌几缕姜丝。这月八大王刚刚喝过的丸子粉皮汤,那更是四处都可以见到姜丝的身影。不但汤里有,就连丸子之中也会突然知道姜丝的味道。
好在八大王对这玩意儿并不在乎,他甚至还曾经听说康定国已经在儿子的农庄之中,开始试种一种可以当做水果吃的生姜。
如果换做是以前的,他一定认为这是一件不值一哂的荒唐事,但是康定国的身上如今已经和他儿子一样,充满了各种神奇的色彩,所以即便是他这位位高权重的八大王赵元俨,也不能不对关于他的传闻加以重视。
好在他们两个现在的所作所为,大都会被朝廷里的那些士大夫美讽刺为形而下之学。就连他们两人没有对此提出任何反驳的意思,甚至康采恩还怒不可遏的喊出以旁艺近大道,这是汴京城的学问圈子里发生了不止一次的剧烈争吵。
不过这对于他这样的宗室子弟来说,充其量算是一则笑话而已。
但对于王安石和诉讼来说,事情可能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了,尤其是在他们听到那位大厨师傅的自言自语之后,便愈发觉得康定国是位心地纯善的好先生了。看书还要自己找最新章节?你OUT了,微信关注 美女小编帮你找书!当真是看书撩妹两不误!
………………………………
第379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14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他们二人难免对康定国的学问产生了一些兴趣。
不过那位名震京师的学者,如今正陪同在八大王的身边,他们两个还没有登科的小小举子,他不会受到人家的青睐,虽然那厮也只不过是小小的白身而已,但是朝廷最爱表彰的就是那些安贫乐道,不愿踏足官场的所谓处士,更何况是面前这位已经闹出偌大名声的大学问家。
没错,他现在的确是个大学问家,虽然孔老夫子也讲究六艺,但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把巫医乐师百工之学,堂而皇之的请进所谓的大学里。
而且这位大学问家,对于朝廷的蔑视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食堂这个词汇的创造,虽然是颇具争议的,但它终究还能够自圆其说,但大学一词在周代的时候,可是只有天子才能够设立的学府,而他这个家伙竟然堂而皇之的弄了出来,虽然说因为占据了皇家园林的缘故,让苏颂和王安石清楚的意识到,在这座大学的背后,一定站着皇室的身影,说不定还是皇帝本人亲自给予的支持,但是如此明目张胆,也未免太不把朝廷放在心上了,这让他们这些个即将成为官员的莘莘学子,如何看待这位所谓的学问大家?
也就幸亏了王安石是个务实之人,而苏颂秉性单纯,只是对他所提倡的那些学说比较好奇罢了。若非如此,恐怕他们两个早就已经成了反对康定国的坚定分子了,要知道在这汴京城里,那些看她不顺眼的道学先生,可谓是无处不在,上到朝廷高官,下到私塾先生,非议之声向来都是不绝于耳。
不过苏颂之所学校来也是驳杂不精,除了他的那些亲友之外,非议他的人也像来是数不胜数,所以他不会因此而非南康定国的学说,至于王安石,他的脾气当中充满了名为执拗的东西,只要他认可的,哪怕天下人都觉得不妥,他也不会放在心上。
自从在刚才接触了浑身上下都可以卖钱的鸵鸟之后,王安石就已然隐约之间觉得康定国的学问绝非孔孟之道那么简单,他恐怕已经将老百姓的生计与朝廷的财用大事结合到了一起,只是不知道他想到的是怎样的方案。
自从朝廷在西北用兵以来,国库的钱财就像流水一样,迅速的消散得无影无踪。这让王安石觉得,前台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已经越发重要,无论是采办军需,还是役使民夫,亦或者让那些赤佬们上阵拼命,都少不了这些缗钱。
王安石也不知道这天下为什么会变成了这副样子。想想历史上记载的汉唐,哪个也不曾需要处处都用着缗钱才能催动国家机器的运转——话说国家机器这个词,还是王安石在来到汴京之后,从康定国的学问当中学到的。一个国家的朝廷运转,必然需要各种物质保障,而每一种物质,如今似乎都可以用金钱买到,或许这就是当今天下为什么会变成这幅模样的缘故。
以前的时候,跟随朝廷将领出征,那是天经地义的时候,比如说西两汉的六郡良家子,哪个不是作为朝廷的常备军队成员而存在的。无论他们面对的是匈奴还是鲜卑,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乖乖的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们所需要的甲胄和粮食,却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都需要朝廷着手准备。至于朝廷怎么准备,说出来也非常简单,无非是赋税和徭役罢了。
能够不花钱就让人干活,这是朝廷的行政蛮力,这就是瑶浴的最大好处,不需要官府付出太高的经济成本,但这方面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苦大仇深的劳动人民并不一定愿意受你驱使,所以他们在服役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偷工减料应付了事。这当然不会让超警感到满意,所以他们肯定会严刑峻法,但事后他们还会发现,这样做只能治标不治本,所以他们也只能拿出大禹治水的战略方案,所谓堵不如疏是也。
既然让他们白白做工,不会得到他们的诚意效劳,那就干脆给他们发些工钱好了。
其实这样的变化早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每次国君征召出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要自带奖助武器,并且得不到任何的酬劳,因为他们出征的优惠条件是免除耕地的税务,当然,这样的条件再后来逐渐的不再受到欢迎,因为人总是贪心的,更何况是帮助国君参与到会死人的战争当中去,同时,**也需要在激烈的各国竞争当中更好的拉拢人心,所以,便有些蠢货开始慢慢的向那些士兵们发放固定的酬劳。
王安石不是司马光那种精通史料的家伙,所以他不知道究竟是哪个蠢货最先开始这么做的,但以史为鉴的道理,他却是明白的,而且这个律师给他带来的借鉴,分明告诉他类似的变化已经出现了与国防相关的其他环节当中,甚至在伯方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已经比比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大多数的领域当中都已经有了类似的逻辑链条,于是便有了这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钱财的世界。
可是,这其中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这天下有那么多的钱财,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贪心吗?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国防和相关礼仪的花费,自然有朝廷润润声音真的出钱置办,但是在其他领域当中,为了满足贪心而不得不用钱财来结算的事情,又从哪里得到足够的钱财呢?
想来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大宋王朝会出现钱荒的缘故吧,因为其他的领域都在学习国防领域当中的花钱办事作风。
可如今这种作风已经成型,想要改变起来太过困难,更何况那些人也的确需要钱财来置办自己衣食住行的各种花销,若非如此,他们的生存恐怕都会成为难事,难道为了移风易俗就要把他们活活饿死吗?
这当然是不对的,所以才有了康采恩的三极货币体系,而这正是王安石最为佩服康家父子的地方。看书还要自己找最新章节?你OUT了,微信关注 美女小编帮你找书!当真是看书撩妹两不误!
………………………………
第380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15
这样的佩服,其实早就有了,甚至在王安石进京赶考之前,他就已经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了这父子二人的学问。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接触到的都是康采恩的经济理论,但到后来,康定国的学问也开始大行其道,于是就连他的世界观也跟着丰富起来。
不过懂的东西多了,人也就开始变得更加疑惑。
王学注意到,自从大宋成立以来,由于成品的时间太长,人口的数量开始慢慢的增加,以至于福建路都出现了女婴的现象,那是因为当地所产的粮食已经无法养育足够多的人口。而福建路大多使用劣质铁钳,居民购买能力比较差,再加上道路艰险,山地众多,让外地那些想要过去贩卖粮食的人都只能叹息一声。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如果大宋的人口再增加下去,那么本土的物产便不再能够养育那么多人了,至于钱财,则会再次出现短缺的问题,因为人人都想活着,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拼命的劳动,拼命的赚钱,这样以来他们所生产出来的物资就会超过金钱的客观存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所谓的通货紧缩就会出现在大宋,实际上现在的大宋王朝也正面临着类似的格局,只不过康采恩用三级货币体系临时维持住了这种悲观的局面而已。
但是三级货币体系治标不治本,因为时代总是要发展的——这话也是从康采恩那里学来的,但王安石看来,只要时代发展,人口就需要增加,那样他们就需要吃穿用度有这样的需要,就会让相关商品涨价,而因为人口带来的粮食不足,也会让售卖这些粮食的卖家,尤其是农民为了糊口而提高粮食的价格。如此一来,双方会让粮食或者其他商品的价格急速飙升——这种通货膨胀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
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用各种方式造钱,比如说康采恩已经开始的制造纸币,这种方法,最先在成都府路开始推行起来,但是,除了技术上的难题之外,他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巨大的困难。
因为造钱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想要人人都吃饱饭,人人都有挣钱的手段,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其实并不是造钱,因为钱只不过是刺激物质流通的手段之一——若非钱能买到万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它其实也做不到这一点。但钱币总量的增加,必须和万物数量的增加相辅相成,否则还是个通货紧缩的危局,甚至可能超过三级货币体系的防御壁垒,直接将这个大宋朝送进死亡的深渊里。
然而问题来了大宋王朝土地有限,产出能够养活的人口有限,工商业虽然有很多从业人口,但家家户户所需要的锅碗瓢盆儿,终归也是有限的。虽然有些贵官家们,会比较崇尚那些稀世珍宝,但如果珍宝的数量不是有限的,那它就不再是珍宝,但如果珍宝的数量是有限的,那么和大众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在这个问题的改善上所能贡献的力量,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如此说来,问题的本质就很清楚了,人或许可以增加钱也可以轻松的让他增加,但商品的数量却做不到。
这是王安石想起了另外一个词语,那是他从康采恩口中学来的——那个词叫做生产力。
王安石在最初接触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总觉得他虚无缥缈的无法寻求根基,至少,当时的他根本找不到一个合用的客观存在,来为这个词语提供充分顺当的逻辑解释。
但是后来王安石慢慢注意到,凡是能够产出物质,甚至不产出物质,但能够提供某些劳力服务的技能,全都可以笼统的概括为生产力,当然这生产力有高有低,越高的越值钱,因为他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更多的物质,或者做到更多的事情,如此以来,人们就开始,或者说应该去把落后的生产力淘汰掉,然后换上更加先进的生产力。
如此一来,人应该做的事情,竟然简单的就和他们所谓的神一样,那就是:且去造物。
是的,只要是对人有用的东西都应该开始制造——虽然他还不知道供销平衡以及相关调研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原材料供应瓶颈的客观限制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已经旗帜鲜明的为大宋王朝的钱荒危机寻找到了一条更合用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并不是贩卖什么海货来到大宋王朝,而是象制造海货的那些海外之人一样,用自己的能工巧匠为大宋王朝物质、收益和人口。
是的,像神一样捡去杂物,向海外之人一样,重用能工巧匠,或许那些海外之人正是参悟透了向神学习的妙处,所以才能够做出如此畅销的海货。
这让他想起了康采恩另外一句更加大胆的描述:神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参悟的,你们觉得谁做到了什么,就应该想方设法的去做他能够做到的事情,这不是僭越,而是服从神的指引,没有哪个善良的人,不希望他的子孙们多学一些能够养家糊口的本事。
虽然这话的最后半句有着明显的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味道,但是王安石却认为,真正的神的确不应该限制他所造之物的生存能力,倘若他能够顺利的通过科举,并且成为一任地方官,他一定要在当地推行康采恩的这些学识,至于之乎者也的那些东西,他比许多人都要精通,甚至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所以他可不认为那些玩意儿有什么值得他学习的东西,如果非得说有的话,那也是用来为康采恩的这些学术提供堂而皇之的理由似的,历史上有不止一个人这样做过,而他王安石不介意成为下一个。
只是他在盛惠地方关之后,还需要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调动那些工匠们,开展他所提倡的造物事业,比起苏颂来,他在这方面的建树,可就要少得多了。
他说就在他思考的这几分钟里,那位叫做苏颂的同年,怎么没有发出一点动静呢?
王安石睁开眼睛,却惊异的发现那位仁兄已经不在自己身边,当他结束了一番思想寻找之后,一个惊疑的结果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货竟然正在向一群小孩子请教。看书还要自己找最新章节?你OUT了,微信关注 美女小编帮你找书!当真是看书撩妹两不误!
………………………………
第381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16
王安石对于诉讼的感觉向来都是不错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南方人的缘故,更因为诉讼的天赋在于博通古今,这世界上好像就没有他不知道的领域。
而现在仍旧年轻的王安石,不可能不对大千世界产生兴趣,更何况他的经邦治国之道,在经过康采恩的理论武装之后,越发的重视起工商之类的事情,而纵观他的人生际遇,能够见过的或者是曾经闻名遐迩的这方面人才,似乎也就只有一个苏颂了。
要说对于工匠之学的理解,那些天天在打制器物的人肯定要超过这位理论家,但是,王安石所接受的教育清楚地告诉他,那些拘泥于小术的人,很有可能对大道缺少了解。就像这画当中蕴含的道理,有所偏激,也不能否认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的工匠只是精通一两门手艺,对于其他的手艺便不甚了解了,这主要是因为手艺的传承过程当中相当注意保密,所以不可能有人精通多门手艺。
如此一来,想要直接从公家手中拿到自己想用的经邦治国之道,就难免有些局限了,所以王安石认为,只有诉讼这种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却又在其他方面博学多才的人,还是自己在将来最好的合作伙伴。
所以这个合作伙伴如今所关注的东西,也理应成为他所关注的东西,至少他要了解个大概,以免在将来的合作当中出现嫌隙,这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是否相知,更是逻辑上的是否相容。
可是当他走过去之后,却发现诉讼正和那几个孩子在摆弄几个大小不一的水果,而且这些水果的名字好像不是熟悉的橘子、山楂一类的玩意儿,而是名字被称为金星土星的东西,这东西王安石也熟悉,但他们好像不是长在地上的,而是挂在天上的……
自从汉朝以来,挂在天上的玩意儿就成为了禁忌,虽然在东汉的时候,这玩意儿也可以称之为显学,所谓图谶之学便是指这些东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皇权的加强,被尊称为天子的那一小撮人。越发的重视起这类东西。
大宋王朝便对此颇为提防,尤其是那些喜欢用图谶之学来从蛊惑人心的方士之流,几乎都在他们的严密监控之下,虽然情报部门的组织力量不可能做到厚实的那种精密水准,但是一旦发现有任何异常,封建时代那落后的法制刑讯手段就会落到这些人的身上。其中的不留情面与凶狠蛮横,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然而这群孩子们却在这里肆无忌惮的讲述着其中的奥秘,并且苏颂这位官宦子弟,也就是对于那些所谓的禁忌铁律不可能一无所知的人物,竟然也在这里堂而皇之的倾听孩子们的讲述。
这让王安石震惊不已,不过他旋即就已经想到在这座皇家特色浓厚的大学里,这样的禁忌或许早就已经受到了皇帝陛下的后面,当今官家可是以仁爱出名的,如果他不叫因言罪人,谁都不可能在他面前给别人扣大帽子。而当今官家,年富力强,洞察犀利,恐怕就连穿小鞋儿的手段,也没有人能够轻易瞒过他,如此一来,康定国道是真可以在这里讲述任何他认为应该讲述的知识。
果然就见那几个孩子一边回忆,一边模仿着康定国的语气说道:“子容哥哥可知道为什么金木水火土这五星,与其他的星星旋转不一致。”
“因为他们是金木水火土啊,所以不一样。”
“不,不对,是他们先有的不一样,而后才有了这样的名字,这名字是我们起的,但我们却没有那个能耐,让这五颗星走到不同的位置上去。撇开这五颗星,其他的星星,相对距离都基本上是恒定的,但这五颗星却几乎可以随时改变与那些星星的相对位置。这是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才有了那么与众不同的名字,但我们只能给他们取名而已,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些,更不可能让他们做到这些我们还没有妄自尊大的那种神灵同极的地步,相信那些妄自尊大的术士们,早就已经被那些像官家一样聪明的皇帝给杀干净了。”
王安石闻听此言,险些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不过苏颂更是直爽,他直接拍着胸脯,哈哈大笑起来,惹得二楼的八大王都忍不住将关注的焦点投了过去,只可惜他们的距离稍显远了一些,所以听不清孩子与他们的对话。不过从零零散散北风吹过来的只言片语来看,他们正在谈论的应该是在大众颇受猜忌的天文之学。。
不过比较诡异的是在康定国的学术分类体系当中,这些被认为是天文之学的东西,却被归类在地理之学当中,八大王对此早就已经疑惑万分,便想着要借助这个机会询问一下,不过当他把头转过去的时候,却发现康定国全神贯注的盯着楼下的那群孩子们,似乎这群孩子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彰显着什么对她特别重要的东西。
是的,那应该是他的教学成就把,想来对他这样教书育人的先生最为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学生能否成才。而文人自古相亲,如果他们能够在和其他士子,尤其是你那些比他们年龄都大的士子面前,表现出足够深厚的学识功底的话,那么,那无疑就相当于他用一年的时间培育出了十数年才能得到的进士之才。
想到这里的八大王不禁在心中暗暗嘲笑康定国的痴心妄想。虽然大众是个特别崇尚神童文化的朝代,但是就算他们年少成名,也需要慢慢的培养心智才会懂得圣人之学当中的那些经典论述。
因为所谓的孔孟之道,终究讲述的是关于人心的道理,如果心智不成长的话,恐怕是很难充分理解其中道理的。在这一点上,不通经史的八大王,反而因为历尽沧桑而颇有所得。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他瞠目结舌。
………………………………
第382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17
“我家康先生说了,这五颗星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的位置,也是因为他们的构成,其他心能够被我没看到,是因为它们能发光,但这五颗不行,他是靠反射别人的光芒才被我们看到的,这个别人其实也不是别人,他和我们很熟悉,几乎每天都见到,只要不刮风下雨……”
小屁孩们说的头头是道,甚至有些争先恐后的去发言的即视感。王安石因此而快速断定,这些个小孩子一定熟练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不然看似幼稚无知的他们,哪里有那么多炫耀的资本?
二楼上的康秉国看到这一幕,慢慢的笑了起来,脸上恬然自得的神情,全都被一旁的八大王捕捉了去,从赵元俨的角度看来,这显然是成就感的外在表现,换而言之,他的那些学生们一定展现出了,让楼下那两位士子都自愧不如的学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康定国正在欣赏的,是未来天文学知识欺负古人的经典表现。行星围绕地球的学说,要在16世纪哥白尼辞世之后留下的遗作当中,才会被慢慢的阐发出来,这是中学时代就被学生们广为所知的常识,他这位专职研究技术史的人物怎么可能会把这东西忘了呢?
然而当他提及自己的老本行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名字却突然跳了出来,那个人的名字叫做张衡。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郗和,这是一个他不应该忘记的名字——他那个姓氏稀缺的老丈人说不定就是这次的后代,不过攀亲戚的工作可以丢掉一边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