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小人物-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文举一怔:“放肆,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张宝儿面色一冷,突然道:“因为杀死高文峰的人不是他们,而是你。”
一听此话,众人又是一阵惊叹。
高文举大怒:“张宝儿,你满嘴放屁,你就不怕我摘了你的乌纱帽。”
看着高文举气急败坏的模样,张宝儿反倒平静下来:“昨天晚上,我到高文峰府上又转了一圈,发现了很多疑点。首先令兄身上有两处伤口,一处在胸口,一处在咽喉,刀口不一样,这说明凶手是两个人,要是一个人的话就很难解释行凶为什么会带着两把刀。胸口的刀口虽然很深,但没有伤及心脏,应该不会马上毙命,甚至还应该有反抗才对。但是我还发现此处的伤口处只有一点血迹,这不符合常理,唯一的解释是,当这一刀刺进去的时候,高文峰就已经死了,所以才没有大量的血流出来。刚才罗林交待的恰恰印证了我的判断,所以我说罗林杀的只是一个早就死了的高文峰。而真正置高文峰死命的是咽喉的那处伤口,此处的伤口由右往左加深,说明凶手是个左撇子,因为只有用左手切出的伤口才会是这样的状况,而你高大人恰恰就是个左撇子,你写这张字条的时候,我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啊。”
说着张宝儿将字条扔到高文举的面前,高文举显得很紧张,但是他又努力掩饰:“你,你胡说,我是左撇子不假,可是我没有杀人,我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大哥呢?”
“你问得好,因为高文峰让你想办法整治我,好一血前耻,你游说了刺史大人与别驾你大人,被他们拒绝了。你知道现在搬不倒我,就好言相劝高文举。谁知高文举拿着他这些年在清河县给你搜刮的民脂民膏的账本来威胁你,这时的高文峰,在你心里根本就不是你的大哥了,而是威胁到你前程的仇人,所以你决定痛下杀手。”
………………………………
第四百九十二章 这一天终于来了
“你,你胡说。”高文举的语气已经越来越低了。
“这就是证据,”张宝儿将一个账本摔在案上。
“账本怎么会在你这?”高文举很吃惊。
张宝儿道:“当我第一次看到凶案现场的时候我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不对劲的地方就是现场好像被翻过。如果真是梅小山报复杀人,那他杀了人还要翻找什么呢?高文峰身上的几十两银子一分不少,说明那人要找的不是银子,杀人者绝非梅小山,要不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穷人到富人家里除了找钱还能找什么?所以我判断真正的凶手一定在找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可惜你没有找到。”
高文举一惊:“你,你是在哪找到的?”
张宝儿道:“就在高文峰的鞋里,昨天晚上我仔细检查了高文峰的全身,发现他的两只鞋的鞋底比普通的要厚很多,打开一看,里面藏着一个账本还有你写给他的信,信上你什么都写的清清楚楚,还要抵赖吗?”
这时的高文举的脸色都变了,他颤颤地狡辩说:“这根本就不能说明我杀了他。”
“那没有办法了,只能把高文峰请到这大堂上来问话了。”张宝儿又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吃惊的话。
高文峰不是已经死了么?
张宝儿怎么说把他请上堂来呢?
这其实就是张宝儿一个策略,吓吓高文举,果然无比疑惑又无比惊恐的高文举心理防线彻底崩
“这绝对不可能,当时下手那么重,高文峰怎么会不死呢?”高文举一句话就把自己给出卖了,真相终于大白。
正像张宝儿说的那样,高文举高文峰两兄弟为了自己的目的,反目成仇,高文举为了自己的前程,就在那天夜晚悄悄地来到了高文峰的府中,趁高文峰不备掏出匕首就朝高文峰的脖子上割了下去。
而就在高文举得手后出去不久,一腔义愤的罗林又来了。
当时,已经死去的高文峰背靠在太师椅上,罗林不辨生死,一刀就刺在了高文峰的胸口上。就这样,罗林以为是自己杀死的高文峰。
后来,高文举将几张高文峰的银票放到梅小山后院的草丛里,嫁祸给了梅小山。
不是自己干的事,梅小山当然不承认了,可是被关起来的那天晚上,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罗林。
高文峰踢晕妹妹的当天,梅小山虽然扬言要杀死高文峰,可是他知道高文峰势力庞大,想杀他谈何容易,就在这时罗林来了。
罗林与梅小山的妹妹倩儿两情相悦,梅小山对罗林也很有好感。
罗林告诉梅小山,他会为倩儿报仇。而梅小山并不相信,直到高文峰真的被杀,自己被抓,他才知道这个罗林说的都是真的。
罗林帮自己报了仇,为了妹妹与罗林将来的幸福,自己当然应该认罪,不能拖累他们二人,所以后来他就承认高文峰是自己杀的。
面对梅小山的忽然认罪,张宝儿虽然疑惑,但是他还是隐约的感觉到梅小山在努力地保护着谁,所以今天在大堂一开始他故意听从高文举的话,要判梅小山死罪,罗林果然出现了。
几天后,高文举被朝廷罢了官,关进了死囚牢。
梅小山无罪释放,而罗林也因“杀的是死人”而判无罪。
曲城的百姓欢呼了,张宝儿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
绛州刺史慕亮的突然到来,让张宝儿着实吃了一惊。
没有公文,也没有人提前来打招呼,刺史大人便到了曲城,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张宝儿不知慕亮的来意,只得先去迎接他。
慕亮见张宝儿亲自在迎,对他很是客气,大笑着上前,拉住张宝儿的手,与他并排进了屋子。
张宝儿亲自倒茶招待慕亮,随口问道:“不知刺史大人亲自驾临是为了……。”
慕亮也不隐瞒,朝着张宝儿一拱手道:“前几日,崔湜给我来信,说是不日朝廷的任命将会到达,你被任命为京兆尹,让我到时尽量给你提供方便!昨日,朝廷的任命公文已到达绛州府,我来是告知张县令一声!”
听了慕亮的话,张宝儿不言语了。
张宝儿想到了肯定会有这么一天,便却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长安张宝儿又要回长安了。
如今的张宝儿,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想的小混混了,他有信心也有办法在天子脚下立足,甚至大展抱负。
“刺史大人,我何时可以赴任?”张宝儿直截了当问道。
“你交接完毕即可赴任!”
“刺史大人,不管怎么说我在曲城也待了这些日子,如今要离开,也想给曲城留下个好摊子,曲城县衙的人事安排,我有几项建议,万望刺史大人采纳!”
慕亮爽快道:“这个没问题,你说吧,全部按照你说的办!”
……
送走了刺史大人,张宝儿径自来到魏闲云的住处。
“这么快?”听了张宝儿的述说,魏闲云也吃了一惊,他想了想道:“若是我没估计错,太平公主与韦皇后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不然也不会这么快就让你返回长安!”
“明知是火坑,也不得不往下跳!”张宝儿苦笑道:“先生你也知道,我不可能逃避,只能往前冲了!”
“京兆尹这个职位可不好做,那可在风口浪尖上呀!”魏闲云提醒道。
张宝儿豪爽道:“就算不做京兆尹,我回到长安也是在风口浪尖上,与其那样,还不如就在京兆尹的位置上好好折腾一番!”
魏闲云瞅了一眼张宝儿,不说话了,张宝儿身上这种豪气是他永远都不可能有的。
……
张宝儿回到县衙,陈桥便来找他了。
“这两日没什么事吧?”张宝儿随口问道。
陈桥做了县丞之后,很是尽职,张宝儿也很放心,便把县衙大小事情都交给他处理了。
“没什么大事,只是出了一件人命案,我已经处理了!”陈桥回答道。
“人命案?什么人命案?”张宝儿又问道。
陈桥将人命案的前前后后详细说与了张宝儿。
………………………………
第四百九十三章 讹诈
前日,有衙役前来向陈桥禀报:“西门城墙根出现命案!”
出现了命案,陈桥肯定要去现场。
来到西门城墙根的一户人家门前,陈桥看见树上吊着一具尸体。
“谁是苦主?”陈桥皱眉询问道。
“我是!”一个年轻后生在一旁应道。
“你是死者何人?
“我是死者孙子!”
“此事因何而起?”
听了年轻后生的叙说,陈桥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死者姓吕名叫吕惠,是个六十来岁的老汉。
吕老汉的儿子、儿媳妇原先在城内开着一个杂货店,他在家里照看孙子读书,颐养天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后来突遭一场天火,儿子和儿媳妇双双遇难,吕老汉无力执掌门面,就把杂货店盘了出去,带着孙子在家里坐吃山空。
有一日,街坊徐大民来找吕老汉借一百两银子。
半年后,吕老汉让徐大民还钱付息,可却发现借据变成了白纸一张!
两个人为此发生了争吵。吕老汉拿不出借据,竟在徐大民家院门口的树上吊死了……
“将徐大民传来!”陈桥向衙役吩咐道。
衙役擂了好半天门,徐大民才一脸倦意地走出来。
陈桥指着树上的尸体喝问:“你看看的,这是为何?”
徐大民见状惊恐地问道:“吕老汉为何吊死在我家门前?”
衙役们把吕老汉的尸体解了下来,陈桥命跟来的仵作当场验看。仵作勘验后报告:尸体脖颈上有两道勒痕,应是先在别处缢死,后被移尸此处……
仵作话音刚落,徐大民马上喊冤,请求官府尽快捉拿移尸害人的元凶。
陈桥摆手道:“既然吕老汉之死与你无干,你就不要再添乱了。”
吕老汉的孙子不干了:“怎么与他无干?如果不是他蓄意昧人钱财,阿翁怎会自己寻死?”
陈桥训道:“如果有人拿了无字借据向你要钱,你肯认账吗?移尸诬陷人你的嫌疑最大,你是个黉门秀才品学兼优,不像恶人,先把你阿翁的尸体抬回去埋葬,待本官慢慢查找作恶之人。”
听完了陈桥的述说,张宝儿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可一时又想不明白。
就在这时,有衙役来报:“有一个媳妇,到衙门来告发婆婆私自酿醋出卖。”
“媳妇告婆婆?”张宝儿皱了皱眉头,对衙役吩咐道:“升堂吧,我来审这案子!”
到了大堂之上,张宝儿命令捕快把那婆婆拘捕过来。
张宝儿审案从来不避讳百姓,这时堂下已经聚拢了不少看热闹的人。
不大一会,那位私自酿醋的婆婆已经来到堂上。
张宝儿问道:“你私自酿醋出卖,可是事实?”
那婆婆到了大堂之上,吓得魂不守舍,脸色煞白,磕头如捣蒜,不住地说:“小民该死,小民该死,私自酿醋,触犯刑律。只求大人宽恕,下次再也不敢了。”
张宝儿点头道:“酒醋盐铁,国家专卖,你私自酿醋出卖,就是犯法。念你初犯,买卖的规模也不大,又能在大堂之上认错,罚你二十大板,以观后效。”
皂隶正要按倒婆婆用刑,张宝儿一挥手道:“且慢。”
张宝儿又转而问那个媳妇:“你这位女子深明大义,灭亲检举,值得嘉奖。不知你在家对婆婆孝顺否?”
那媳妇赶忙道:“县令大人明鉴,小女子在家,孝敬婆婆,恪守妇道,说得上是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我是拳头上立得起人,臂膊上走得过马。你去问我的左邻右坊,只要说起我,没有人不翘大拇指的。我服侍婆婆,早晨三请安,晚上五过问,只有她通体苏健,我夜里才睡得着觉。婆婆身上一旦有病,我恨不得把她的病痛揽在我自己身上,给她分担痛苦。”
张宝儿哈哈一笑道:“好一位孝顺女子,真使人感动。今天你的机会来了,本官成全你的孝道。你婆婆得挨二十大板,就让你去替她挨了吧。”
堂前皂隶,将小媳妇按倒堂上,屁股打了二十大板,案件了结。
张宝儿奇特的判决,让堂下围观的百姓看得瞠目结舌。
这边的案子刚审完,又有两个人拉拉扯扯,骂骂咧咧,在围观的人簇拥下,来到县衙告状。
其中一人竟然是张宝儿的老熟人,原来的县丞程清泉。
看见程清泉,张宝儿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张宝儿并不理会程清泉,向另外一个年轻人问道:“你姓甚名谁,何处营生,从实说来。”
年轻人赶忙道:“我姓吴,叫吴大,是住在吴家庄,是个庄户人!”
“你们因何发生纠纷,速速道来!”
“县令大人,是这样的……”
吴大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侍弄两亩菜园度日。每天清晨,吴大都要挑一担青菜,进城叫卖。得了几个钱,买点柴米油盐,回来打发日子。
吴大的母亲见儿子年纪也不小了,便托媒人四处说亲。但是,没有哪家的女孩子愿意嫁过来。三椽草房,家徒四壁,哪家的闺女能吃得了这样的苦。
今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吴大挑了一担青菜进了城。
走到城门口,他依稀看见地上一团纸,便顺手拾起来,放在腰间。到了菜场,时候尚早,菜场上冷冷清清的,不见几个人。
他把扁担往台阶上一搁,猛然想起拾到的纸团,摸出来一看,吃了一惊!这竟然是一叠银票,细数一下,足足六十两银子!吴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证明这是真的。
吴大也不卖菜了,将担子里的菜,倒给了一个熟识的菜贩。
吴大来到钱庄,将一张面值最小的银票兑换了三两银子。去肉店割了三斤肉,去米店量了三斗米,还到布店里给阿娘剪了一段布,一共没有花掉一两银子。
吴大的母亲见儿子早早回家了,还买了许多东西,奇怪地问道:“又不逢年过节,买这么多东西干啥?今天这么早回来,碰上好市面了?”
………………………………
第四百九十四章 结案
吴大喜形于色道:“阿娘,我家现在有钱了,六十两银子!我家有六十两银子了!阿娘,您想干啥就可以干啥!”
母亲问道:“怎么,你莫非碰上财神爷了?”
吴大老老实实道:“我拾到了一叠银票。”
说罢,吴大从怀里掏出银票递给了阿娘。
吴大的母亲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一笔钱财。她想了一会道:“儿呀,我们不能要这些钱。你快把它送回去。”
吴大莫名其妙道:“阿娘,您平时没有钱,天天盼望着钱。今天有了钱,您却又不要,要送回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母亲一脸严肃道:“我要钱,但要的是来路正当的钱,这拾来的东西,就是金山银山也不要。”
吴大有些不甘心道:“您不是要给我娶媳妇,抱孙子么,有了这些银子就什么都有了。”
母亲摇头道:“这种钱不能用来娶媳妇,养孙子。你想,这么一大笔钱,一大清早,掉在地上。一定是那个人有急用,说不定是用这钱去救命的,那人性急慌忙,把钱掉了,对他来说,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我家吞没了他的钱,这跟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以后我家有了媳妇,有了孙子,那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而是谋财害命得来的,那我们一家人还能过安生日子?”
吴大恍然大悟道:“那怎么办?我已经花掉了一两银子。”
母亲道:“你快回去,什么地方拾到的,就在什么地方等。那个丢了银票的人一定很着急,在那里寻找。那一两银子,你跟他说明了情况,想他也不会跟你计较的。”
吴大又来到城门口。果然,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人在路上来回找寻。
吴大走上前去问道:“先生,您是丢了银票吧?”
那人点头道:“你见到了?”
“银票在我手里,你只要说对数目,我就还给你。”
那人回答道:“一共六十两银票,两张是二十两的,一张十二两,一张五两,还有一张三两的。”
吴大一看手中的银票,一点也不错。只是那张三两的银票已经兑换了银两,花掉了一两。他就把银票和二两现银交还了那人。
那人也不道谢,转身就走。
这时,旁边已经围拢一大群人,来看热闹。有些人认识这人,他正是被罢了官的前任县丞程清泉。
程清泉拿了银票,扬长而去,连一句道谢的话也没有,围观的人气愤不过,七嘴八舌地说:“做人也不能这样‘下三滥’,人家好意还了你银票,你也不意思一下!”
谁知,程清泉回过头来怒声道:“你们知道什么?我丢了一百两银票,他还给了我六十两,还吞没了我两张二十两的银票。”
程清泉不说这话,吴大也就走了。
他这么一说,撩起了吴大的心头之火。
怎么?我做了好事,不求回报,还要受他诬告。这不是血口喷人么?
小伙子上前,一把揪住了程清泉的衣领道:“你刚才说丢了六十两银票,现在又改口说一百两。
到了明天,你二百两,三百两还可以胡说。我回去卖了地,卖了娘,也还不起你这狮子大开口啊!”
这时,程清泉一口咬定说丢了一百两银票,二人争执不下,便来到了县衙告状。
听吴大介绍了情况,张宝儿心里大概有底了,他叫一名捕快到吴大的家,向吴大的母亲了解情况。
捕快走后,张宝儿看向程清泉:“你叫什么名字,做的是什么营生?”
听了张宝儿的问话,程清泉心中不由暗骂:我叫什么名字你会不知道?若不是你,我也不会丢了县丞的差事。
生气归生气,张宝儿的问话程清泉也不得不回答,他一本正经道:“我叫程清泉,靠给别人出主意混口饭吃!”
张宝儿点头道:“你是丢失银票的事主,你把丢失银票的经过照实说来,本县令自将你这案子审理明白。”
程清泉道:“昨晚,东庄的崔员外六十大寿。我去庆寿,那里热闹,不知不觉就盘桓到今天凌晨才回城,我宿酒未醒,在城门口丢失了银票,被这个乡下小子拾了。他交还我的银票,还差四十两,所以争吵起来。”
吴大插嘴说:“他是一派胡言,县令大人不要信他的。”
“先让他把话说完!”张宝儿对吴大摆摆手,又问程清泉:“你丢失的银票一共有几张,多少票额?”
“四张二十两的银票,一张十二两,一张五两,还有一张是三两。一共是一百两。”
张宝儿转过头,叫文书将程清泉交代的笔录让程清泉签名画押。
接着张宝儿又让吴大讲述拾取银票的经过。
吴大道:“今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我在城门口拾到一团纸,后来,展开一看,是银票。一共是六十两。两张二十两的,一张十二两,一张五两,还有一张三两。我兑了三两的银票,买了米,割了肉回家。我阿娘却硬要我把这钱还给失主。她说,这么大的一笔钱,谁丢了,就要了谁的命,花这样的钱,就像在谋财害命。我想,她说的话有道理,就把钱还了。想不到,他竟然诬陷我吞下了他四十两银子,县令大人,您要为我主持公道呀!”
张宝儿叫过文书,让吴大在交代的笔录上签名画押。
这时,去向吴大母亲询问的捕快已经回来,他在张宝儿耳边如此这般,汇报了一番。
张宝儿最后结案道:“刚才,我已经派人去问过吴大的母亲,她说的话和吴大说的话基本相同,你们说的话都是实话。程清泉说的话也应该是实话,因为,自己丢失的东西,自己最清楚。你们双方都说的实话,银票票面虽然相同,这只是巧合,关键是银票的张数不同,吴大拾到了五张,而程清泉丟失的是七张。吴大捡到的银票是团作一团的,不可能被风吹去了两张,也不可能有人捡到了银票只抽了两张,又把它丢在路上。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吴大捡到的银票不是程清泉丢失的银票,是无主的银票。无主的银票应该收缴国库。但是,本官注意到,吴大的母亲,自己生活非常贫寒,但是,在巨额财物面前,不为所动,想到的是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这样的母亲是个大贤大德,大慈大爱的人。理应受到官府的嘉奖。本县令决定,将这些银票全部奖励给她。至于程清泉,你的银票还没有找到。我们官府一定协同你寻找,一旦找到,我们会通知你来领取的。案子就这样了断。”
………………………………
第四百九十五章 出主意
张宝儿这番判决,引起了轰动,围观的百姓高声欢呼。
吴大高高兴兴地拿了银票,回家去交给母亲。
程清泉一屁股瘫坐在大堂之上,被两个皂隶搀扶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