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小人物-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林甫从千牛备身升迁到监门直长后,很快就做上了太子中允,正五品上。不久之后,他又被升官了,做了太子谕德,正四品下。李林甫连升三级,显然还是得益于姜皎的运作。

    太子中允也好,太子谕德也罢,都是东宫官,是虚衔,基本没啥事情。官虽然升了,但李林甫并没有满足,他并不甘心居于闲职。

    当然,李林甫深知,升官靠个人力量根本没用,必须有人提拔。自己被升迁为太子谕德,不就是舅父姜皎的功劳吗?

    姜皎深得李隆基宠幸,权倾一时,接受的赏赐有宫女、马匹、珍玩,前后不可胜数。李林甫从舅舅身上看到权势的魅力,自然向住不已。于是,李林甫把目光放在了司门郎中这个实职上。

    司门郎中是刑部的一个司长,掌天下的门关、津梁、道路等等,虽然只是从五品上,但前途无量。郎官是万众瞩目的位置,担任者需要的是才望兼备。显然,李林甫在这些方面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姜皎虽然在李隆基面前很吃香,可是要想让自己的外甥获得更有权位的实职,也力有不逮。在李林甫的再三请求之下,姜皎只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答应他找姚崇为他说情。

    姜皎信心十足地来到宰相府,寒暄了一番,便道出了来意。

    身为宰相的姚崇,明白自己的职责,对于李林甫,姚崇深知其人,认为他不学无术,当然不会滥用手中的权力,为他去营私舞弊。

    姚崇毫不客气对姜皎道:“郎中之职需才德俱佳者为之,李林甫一无赖尔,岂能担当此任?”

    听了姚崇的话,姜皎顿时无语,便讪讪起身告辞。

    姜皎带来的消息,对于野心勃勃的李林甫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李林甫的升官梦破灭了。

    张宝儿听了姜皎的诉说,皱着眉头道:“姜掌柜,你的意思是让我去找姚崇说情,让他同意林甫兄来做这司门郎中?”

    “不不不!”姜皎赶忙摆手道:“我怎么会向张公子您提这样的要求呢?上次您给我的忠告我都记着呢。林甫自幼便没有了娘,他娘临终临终前要我照顾于他,我可是答应过他的。我姜皎是做生意出身,两个儿子也都在做生意,无意官场,只有林甫一人涉足官场。此次,他受了这样的打击,我不知如何是好,便来求助于张公子。我知道,张公子看事一向奇准,故而想求教你,林甫今后应该如何发展。若适合走仕途,我便让他继续做官,若他不适合,我便让他去做生意。说实话,林甫知道我来找你,本不情愿的,是我强拗着他来的。总之,我信的过张公子,就想听你一句话,仅此而已。”

    姜皎的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不带丝毫做作,他对自己的信任,让张宝儿很是感激。

    张宝儿对姜皎笑道:“林甫兄能有你这样的舅舅,也算他的福分。不过呢,就算你是长辈,也不能由你说了算,还得听听林甫兄自己的意见,强扭的瓜不甜,这道理你总是懂的!”

    说罢,张宝儿也不待姜皎说话,便看向李林甫:“林甫兄,你有什么想法?”

    李林甫犹豫着。

    张宝儿微笑着看向李林甫:“林甫兄,想当初咱们在潞州的时候,那可是有什么说什么的,若像现在这样,岂不生分了?”

    听了张宝儿这一番话,李林甫终于壮着胆子道:“我还是想走仕途,我觉得我适合走仕途!”

    “没错,这是你的真心话!”张宝儿顿了顿又道:“林甫兄还记得当年离开潞州时,我告诉你的话吗?”

    李林甫一脸严肃地点点头。

    “没告诉别人吧!”

    “绝对没有!”

    姜皎在一旁插言道:“说来也怪,我这外甥有事从不瞒我的,偏偏当初你劝他离开潞州说的话,我怎么问他都不说,直到今日我都不知道你给他说了什么。”
………………………………

第七百九十八章 黠戛斯

    “现在可以说给你舅舅听了!”张宝儿指着姜皎道。

    李林甫将张宝儿当初告诉过自己的话重复了一遍:“别看李隆基现在只是临淄王,但他将来肯定要做皇帝,你现在得罪了他,将来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我劝你趁早离开潞州,时间长了,或许他就淡忘了!你最好是去长安,虽然你到了长安也混不出什么名堂,好在将来我也要去长安,到时候可以帮帮你!”

    张宝儿点点头道:“你记得很清楚,一个字都不错!”

    姜皎在一旁狐疑道:“这些都是当初在潞州时,张公子你说给他的?”

    张宝儿笑道:“是我说的,别说你不信,当时他也不信。他说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凭他的本事绝对可以在长安干一番大事业。而我告诉他,他在长安绝对是寸步难行。就为了这一句话,他才愤而离开潞州,独自一人来到长安。”

    姜皎盯着李林甫看了好半晌:“张公子说的可都是真的?”

    李林甫低下了头。

    姜皎恍然大悟道:“难怪我来找张公子,你死活都不肯,原来还有这么一出。”

    张宝儿瞅了一眼李林甫:“林甫兄,不是我说你,当初若没有你做的那荒唐事,现在怎么说也混出名堂了。你看看你舅舅,当初只是个商人,再看看跟随跟随陛下的这些人,就连我买来的奴隶王毛仲与李宜德,现在也是朝廷重臣了,可你呢?”

    李林甫神色黯然。

    姜皎见李林甫心中难受,赶忙岔开话道:“张公子,那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张宝儿打量着李林甫:“我想知道一件事情,你能告诉我吗?”

    “定国公!您请直说。”

    张宝儿直截了当道:“走仕途自然需要有人提携没错,但若只靠提携,无论如何也难有出头之日。我知道林甫兄有能力,但你要做出来证明给大家看,大家认可了,我自然会全力助你到高位。”

    “如何证明?”李林甫眼中放出光来。

    张宝儿缓缓道:“我给你谋个官,你在任上证明给我看,能做好了,我今后必然全力助你,做不好,今后莫再提走仕途的话,如何?”

    李林甫毫不犹豫道:“我应了!”

    姜皎在一旁有些紧张地问道:“定国公,你给李林甫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国子司业!”张宝儿脱口而出。

    “啊?”姜皎与李林甫都愣住了。

    姜皎本以为张宝儿会让李林甫外放去做个长史或者参军什么的,没想到却让他去做国子司业!

    国子司业是是管理国子学的官员,从四品下的官职,比李林甫现在的太子德谕要低,实权不大,可却是清望官。

    大唐官员有清、浊之分,其中清望官又是清官中的上层要职。李林甫自幼读书甚少,这个职位显然不适合他做。

    “这恐怕不合适吧?张公子要不再考虑考虑?”姜皎也觉得不合适。

    张宝儿看向李林甫:“林甫兄,你有什么要说的?”

    李林甫笑道:“是挑战就要有难度,这个职位我接受了。”

    见姜皎有些担忧地望着自己,李林甫劝道:“舅舅不用担心,定国公此举是考验我,也是为我好。国子司业一般都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声誉很好,是培养声望和人脉的好位子。”

    张宝儿朝他竖起了大拇指:“林甫兄果然能看明白!直说吧,多长时间能干出名堂来?”

    李林甫思忖了一会道:“三年吧!”

    张宝儿伸出了手:“那好,林甫兄,咱们一言为定。给你三个月准备,开春了便去国子学上任吧。”

    李林甫与张宝儿击掌道:“一言为定!”

    姜皎犹豫了好一会才道:“张公子,不是我不相信你,姚崇那人很较真,他对林甫有成见,司门郎中他都不愿意让林甫做,更何况国子司业这么重要的位置?你如何能说服他?”

    “要按常理找他说这事,他根本不会理我,我会想别的办法!”说到这里,张宝儿笑道:“姜掌柜,你可又欠我一个大人情了!”

    “那是,那是!”姜皎感激道:“若林甫将来能出人头地,我们全家都感谢张公子!”

    ……

    “陛下,这段时间还好吧?”张宝儿向李隆基施礼道。

    “咦?宝儿,你不是在家里休息吗?怎么想起来见朕了?”李隆基一见张宝儿便惊喜道。

    “臣来给陛下问个安,顺便去看看瑛儿!”

    “那正好,今晚朕要宴请黠戛斯使者,你也一起来吧!”李隆基道。

    “黠戛斯使者?臣怎么没听说过,陛下,这黠戛斯是怎么回事?”

    李隆基向张宝儿介绍了黠戛斯的情况。

    黠戛斯虽然久居塞外,不仅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与大唐李氏是同宗。

    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十天共斩杀匈奴骑五万余人。最后因李陵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公孙敖有一次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兵法给匈奴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病故。

    星移斗转,到了大唐太宗时,一支来自西北数千里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使团有点特别,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要求听起来很新鲜,却也不算离谱。李陵是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亦同为是李广之后。
………………………………

第七百九十九章 大敌

    当年,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黄种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黠戛斯酋长一行受到了太宗皇帝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酋长开怀畅饮,请求归属唐朝。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自此以后,黠戛斯一直同大唐保持着友好关系。

    张宝儿听罢,思忖了片刻道:“黠戛斯在突厥的北边,而我们在突厥的南边,他们来到大唐要越过突厥境内,当真不易!”

    “正是!”

    张宝儿心头一动,似乎抓住了些什么,低头深思,半晌无语。

    李隆基不知他在做什么,催促道:“你倒是说句话,去还是不去?”

    张宝儿抬头笑道:“去,为何不去,陛下,弄不好我们这次要发财了!”

    “发财了?”李隆基不解地问道:“发什么财?”

    张宝儿神秘兮兮道:“现在不可说,待晚上见过使者才知道呢,反正是好事!”

    见李隆基急不可耐的模样,张宝儿怕他再刨根问底,赶忙起身告辞道:“臣先告退,去看看瑛哥儿,好久没见他了,怪想的慌!”

    李隆基打趣道:“宝儿,你也不小了,府上有三个美娇娘,也赶紧生几个儿子,省得老去看瑛儿!”

    张宝儿脸红了一下,连礼都忘了施,转身逃也似地跑了。

    李隆基见张宝儿如此模样,不由心中大快,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傍晚时分,张宝儿与姚崇等人参加了宴请黠戛斯使者的酒宴,向来不喜在人前多言的张宝儿,却一反常态,频频与黠戛斯使者敬酒。

    “来!我再敬你一杯,黠戛斯与陛下同宗,绝非其他蕃国所能比的。”

    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

    “突厥的可汗默咄一心想称霸漠北草原,给黠戛斯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陛下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一心想收拾了这个祸害,请使者将大唐皇帝的心意传达给你们的酋长。来,我们共同干一杯。”

    使者忙不迭点头:“一定,一定,来,干了。”

    “黠戛斯乃百战之族,弧矢之利,所向无前,若是将来能与与大唐军队合作,南北夹击突厥,那么突厥人的末日就到了。”

    使者听罢兴奋不已,赶忙主动举杯:“若真是这样,不仅是大唐之福,也是黠戛斯之福。”

    总之,张宝儿成了今晚宴请的主角。

    没有人知道,张宝儿为何对黠戛斯如此感兴趣,主动与黠戛斯使者套近乎,这似乎不是他的性格。

    姚崇几次想打断张宝儿,但他见李隆基不动声色,便忍住了。

    晚宴结束了,姚崇忍不住埋怨道:“定国公,你今日不会是喝醉了吧,怎么说了那许多不该说的话?”

    “不该说的话?”张宝儿似乎还延续着之前的兴奋,他看向李隆基道:“陛下的御书房有地图,臣给你说说去。”

    “是关于边境之事吗?”李隆基一听便来了兴趣。

    “正是!”

    “那好,走,去说说!”李隆基迫不急待拉着张宝儿便走。

    看着李隆基与张宝儿的身影,姚崇摇摇头跟了去。

    御书房的墙上,高力士早已安排人挂上了大幅的大唐疆域图。

    李隆基与姚崇二人听张宝儿滔滔不绝讲了半个时辰。

    “陛下,我的想法说完了!”张宝儿意犹未尽道。

    李隆基与姚崇的目光还都在地图之上,没有答话。

    张宝儿知道他们还得要消化一会,只好耐心地等待。

    良久,李隆基终于先说话了:“契丹人在东、黠戛斯在北、突骑施在西侧、大唐在南侧,四个方向同时限制突厥人发展,这个主意不错。难怪你会对黠戛斯如此感兴趣呢,原来意图在这呢!”

    张宝儿稍许遗憾道:“这本是最好的灭了突厥默咄的最佳机会,可老姚要专心治理内政,不宜进行大规模征战,只能退而求其次,限制他的发展了。”

    姚崇接口道:“对付突厥人这个主意不错,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何还要花那么大的工夫经营西域?大唐在西域有安西都护府,焉耆、龟兹、疏勒、碎叶四镇在我们手上,西域各国对大唐也是臣服的,为何还要专门派人管理西域四处征战呢?”

    张宝儿叹了口气道:“因为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对付大唐最大的敌人。”

    “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突厥吗?”姚崇问道。

    张宝儿摇摇头:“若突厥是最大的敌人,就算你老姚反对,我也会利用这次机会将他们一举灭掉。我之所以同意先不对突厥动手,等到国强民富时再说,就是因为只要我们想做,随时都可以发兵灭了突厥。可我说的这个敌人却不一样,他随时都可以来攻打大唐,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就算举大唐全国之力,也无法消灭他。”

    姚崇听罢大吃一惊:“大唐还有这样的敌人?”

    李隆基心有所动,在一旁猜测道:“宝儿,你说的莫非是吐蕃?”

    “正是!在平原上,吐蕃不怎么样,面对唐军和突厥都没有优势。吐蕃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地利上,别人没法深入高原腹地攻打他。吐蕃占据了高原优势,对外始终处于战略攻势,即使失利只要往本土收缩,别人也无可奈何。进可攻,退可守。大唐可以逮谁灭谁,但是唯独对吐蕃毫无办法。即使能够突破吐蕃的外围防线,但是却无法灭掉这个心头之患。所以,我们针对吐蕃若不提前做好准备,那就只有处处挨打的份了。”

    “可是,吐蕃一向对大唐颇为友好,再说了金城公主才下嫁到吐蕃,他们怎么会与大唐为敌呢?”姚崇还是有些不信。js3v3
………………………………

第八百章 恶丐

    “吐蕃这些年对大唐颇为友好,那是因为他们的政权处在动乱当中,顾不上入侵大唐。   指望和亲公主阻止吐蕃的入侵,那怎么可能?大唐以前也与吐蕃和亲过,可最后两国还不狠狠打了一仗?”

    姚崇不说话了。

    “吐蕃与大唐的边境主要在剑南道与陇右道,在这些地方大唐的防御,无论从兵力还是兵员质量上,都不惧吐蕃入侵。唯独西域这一块对我们来说是个软肋,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必会被吐蕃所乘。”

    李隆基点点头道:“宝儿说的对,我们是得提前做好准备。”

    张宝儿沉吟片刻道:“若仅仅是吐蕃入侵,我们防守也就罢了,臣最担心是……”

    “担心什么?”李隆基追问道。

    “不说也罢,但愿不会发生!”张宝儿摇头道。

    “宝儿,你说吧!”

    “臣担心的是吐蕃与突厥联手对付大唐,那西域则危矣!”

    “吐蕃与突厥联手,怎么会呢?”姚崇惊叫道。

    “怎么会?老姚若你是吐蕃的赞普或突厥的可汗,你难道想不到联手,他们一旦联手,从两个方向同时对大唐发难,对大唐来说岂不是灾难?”

    沉默良久,姚崇点头道:“定国公,你分析的有道理。说吧,需要我们怎么做?”

    “派一个人去统领西域事务,做好防范准备,一旦有事,不至于事态不可收拾,然后再想办法逐一击破,唯有如此,别无他法!”

    李隆基问道:“派谁去?”

    “阿史那献!”张宝儿毫不犹豫道。

    “阿史那献?”李隆基摇摇头道:“当年,阿史那献流放被召回,中宗皇帝问他的志向,他说只想在长安终老一生。后来,太上皇执政时,也过问过他的事情,他还是那句话,不要任何官职,只想在长安好好生活。开元元年,朕专门召他入宫,与他畅谈西域之策,他闭口不言,只说了一句不想涉及西域之事,最终不欢而散。正是这个原因,他现在一直都没有个正式的官职。你现在又重提此事,他会同意吗?”

    张宝儿摆手道:“陛下说的只是表面现象,以前提及此事的时机不对,他自然不会出面,但现在不一样了。西域一直就是前西突厥的领地,做为阿史那家族的继承人,他肯定一直在关注着这个地方,若吐蕃与东突厥联手搅乱西域,他怎会无动于衷?要想出面,靠朝廷强迫自然不行,但臣有办法让他自己主动请缨,到时候陛下照准就是!”

    “你有把握?”李隆基一听大喜过望。

    “陛下,臣何时做过没把握之事?”

    李隆基点头道:“朕信你!”

    张宝儿笑嘻嘻道:“若陛下不放心,择日臣与陛下去微服私访一下,亲自去见见阿史那献?”

    李隆基干净利索道:“何须择日?择日不如撞日,就明日了。明日朕与你一同去会会阿史那献。”

    ……

    初冬,天刚蒙蒙亮,住在长安常乐坊的阿史那献便将管家郭苟吆喝起来,让其继续煮粥赈民。

    郭苟带着几个家人在宅前搭起的临时赈粥棚里,就忙活开了,先将支起的十几口大铁锅涮洗干净,然后淘米下锅,放柴火煮粥。一时间,棚里热气直冒,没等粥煮沸,四周已经聚拢来了一大帮乞丐和难民。

    京畿道遭遇了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到处是庄稼荒芜,路有饿殍。仅长安城一处,就聚集着成千乞丐。阿史那献虽然是突厥人,家境也不殷实,但还是以慈悲为怀,义无反顾做起放赈的善事。

    半个月下来,门前的铁锅从最初的两三口变成十来口,虽亏空无数,却也救济了不少的乞丐和难民,一时间,长安城里四处传诵着阿史那献的美名。

    粥煮熟了,郭苟让大家排好队,按惯例,一人一瓢粥,家人开始分开了粥。

    可一会,郭苟却听到了一阵吵闹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相貌猥琐,但体格健硕的中年乞丐居然提着个木桶来打粥,家人跟他说得很清楚,一人一瓢粥,不能多打。

    那乞丐恶言恶语道:“不就是一点米粥,如此吝啬,还做什么善事,装什么善人?”

    郭苟一看此人是个浑人,便吩咐家人,不与他计较,将其木桶装满了事。

    哪知那乞丐将桶装满后,竟又大言不惭道:“家里上有老母,体弱多病;下有妻儿,几近饿死;求善人施舍些银两救急。”

    家人劝其离开,但此人不依不饶,便在粥棚前骂骂咧咧起来,一时间引来近百人围观。

    郭苟只得将此事禀报主人,阿史那献一听,知道此人有备而来。

    息事宁人的阿史那献本想给那乞丐几两纹银,打发了事,但出门一看,见难民越聚越多,又怕其他人跟着后面起哄,正在一筹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