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演义-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达闻言说道:“元帅,这样实在是太危险了,还是让属下留在城里吧!”
这时常遇春也接着说道:“元帅,让常某留在城里!”
………………………………
第三百二十五章空城计
朱元璋见状,对二人说道:“我留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只要你们行动得快,我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是啊,朱元璋是堂堂红巾军的都元帅,留在池州城里自然可以更好地吸引陈友谅的注意力。
徐达、常遇春听朱元璋这么说了,也不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得听从朱元璋的安排,带上几万大军往东南方向的九华山开去。
临走前,徐达略有些担忧的对朱元璋说道:“如果陈友谅的军队真的来攻打池州了,如果情况真的很危急,元帅可以考虑先放弃这个地方!”
徐达如此关心朱元璋的安危,让朱元璋很是感动。
朱元璋幽幽说道:“徐兄弟尽管放心,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我会照你的话去做的!”
徐达、常遇春是在一个夜里离开池州城的,离开得悄没声息的,连池州城里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们去了何处。
不过,徐达、常遇春在往九华山开去的时候,一边牵挂着朱元璋的安危一边在想着一个问题,那陈友谅,真的会很快地来攻打池州吗?
还真的让朱元璋料着了,徐达、常遇春开往九华山后的第三天,陈友谅的军队就从安庆向池州开来。
也不仅是陈友谅的军队了,连陈友谅自己,也参加了这次攻打池州的行动。
陈友谅是这样安排的,叫那吴三省带三万多步军渡到江南,从东边攻打池州,而他则带两万多水军沿长江北上,从西边夹击池州。
陈友谅对吴三省说道:“朱元璋两次攻打安庆不果,我这次要一举拿下池州!”
吴三省听了陈友谅的话后很兴奋,拿下池州,就能让朱元璋真正知道他吴大将军的厉害了。
一个人一兴奋,就很容易忘乎所以,加上曾在安庆城内击退过朱元璋和常遇春,吴三省就更加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有这种心理在作怪,吴三省便想一步就跨到池州城下,率先把池州拿下来,在陈友谅的面前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
因为据侦察,吴三省得知,池州城里已经没有多少朱元璋的军队了。
吴三省虽然不可能一步就从安庆跨到池州,但他的行军速度确实很快。
凌晨从安庆出发,黄昏时候就赶到了池州城的东边,一天不到的时间,他和他的部队至少走了一百多里。
而当他赶到池州城外的时候,陈友谅的水军才刚刚开到枞阳附近的江面上。
如果吴三省开到池州城东边之后马上就接着攻城,那说不定吴三省就能立下大功一件:攻进池州城里。但吴三省没有这么做。不是吴三省不想这么做,他行军那么快就是想的率先攻打池州。
吴三省没有立即向池州发动攻击,是因为他心里没底,有点害怕。朱元璋身边只有五千兵马,为什么会令吴三省感到害怕呢?
原来,吴三省行军速度这么快,朱元璋也感到意外。
即使徐达、常遇春得到消息马上从九华山赶来,至少也要花上半天的时间,而有这半天的时间,吴三省差不多就可以攻进池州城了。
所以,朱元璋就决定,要想个办法来拖住吴三省,为徐达、常遇春突袭吴三省争取时间。
在吴三省的军队还没有开到池州城外之前,朱元璋命令把池州城的东城门打开,孤身一人上了东城门的城楼,很明显,朱元璋是在学诸葛亮玩“空城计”。
朱元璋命令打开东城门,其手下大为震惊,其实朱元璋的心中也是一阵忐忑。
这空城计若是被发现了,他当即恐怕就要命陨东城门。
好在吴三省吃了朱元璋这一套。
吴三省开到池州东边之后,马上就带着一干手下赶到池州城外察看。
吴三省看到朱元璋的瞬间便感觉大惑不解。
“朱元璋这是玩的什么鬼把戏?”
吴三省猜不透朱元璋的目的,但是让知道朱元璋为人诡计多端,他不可能就这样轻易地让自己进城,城内定有什么鬼名堂。
接着吴三省便有了退去之心,等陈友谅来了再谈攻城的事。
有了退去之心,吴三省原先的锐气和豪气就消失了。
他不仅不再想着攻城的事,反而命全部队东撤二十里安营扎寨、防止遭到朱元璋的什么暗算。
吴三省将部队东撤二十里,不仅丧失了一个攻打池州城的绝好机会,而且加速了自己灭亡的进程,因为他向东撤得越远,离九华山就越近,这样就为徐达、常遇春的西进节约了许多时间。
如果当时的吴三省能够靠近了看朱元璋,便会发觉自己东撤是多么的愚蠢。
等确知吴三省的军队已经东撤之后,朱元璋抹了一下满脸的汗水,然后长出一口气道:“那个诸葛亮确实了不起!”
手下的一众将领接着问朱元璋下一步该怎么做。
朱元璋回道:“先把城门关上,然后把所有能打仗的人都集中到这里,等徐将军常将军在那边打起来了,你们就一起冲出去,痛打吴三省!”
说完之后,朱元璋又对他军头领俞通海说道:“如果在击溃吴三省之前,那陈友谅赶到了,你就拚死地顶上陈友谅一阵,哪怕把你的水军都拚光了,也要坚持到我们把吴三省彻底击溃为止!”
俞通海见朱元璋下了死命,便拱手应道:“是!”
此时却说吴三省中了朱元璋的空城计,失去了绝佳时机。
待到徐达、常遇春赶来时,吴三省才恍然大悟,才知道池州果然是一座空城,他在心中不时的大骂朱元璋太过奸诈,可这时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在徐达和朱元璋的夹击下,吴三省全军被歼,最后被活捉。
朱元璋得胜后,率人马回到应天,他要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进攻陈友谅。
可就在这时,那陈友谅却率先发难,朱元璋刚回到应天,陈友谅的水军就攻过来了。
而且,陈友谅这一回进攻的对象,不是池州,也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应天城的南方门户太平。
………………………………
第三百二十六章应天城破
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带纠集了二十余万兵力,包括大小战船近七百艘,从江州出发,顺长江水而下,置朱元璋的地盘池州、铜陵和芜湖等据点于不顾,直达太平,向朱元璋发起了面对面的挑战。
陈友谅不仅兵马众多,而且那些战船也好生了得。
六七百艘战船中,有一百多艘大战船。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战船。
这些战船的吗名字也甚是唬人,什么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啊,光听到这些战船的名字就足以让人感到心惊胆颤了。
而实际上,陈友谅这些战船的名字也不是白取的,但就战力而言,这些战船的确是当得上这些名字。
陈友谅如此兴师动众,当然不只是要攻占一个小小的太平。
他是想先把太平拿下来,然后以太平为落脚点,去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
太平距应天只有不到二百里路,打下太平,就等于是打到应天的大门口了。
陈友谅本来想,二十多万大军,六七百艘战船,攻打一个小小的太平府,还不像随手捏死一个蚂蚁那样轻松自如?
然而,陈友谅一连向太平猛攻了三天,竟然没有攻下来。
陈友谅连攻太平三天失手,固然与太平府城墙比较坚固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驻守太平的朱元璋的将领太过英勇了。
因为太平是应天城的南方门户,所以朱元璋就派了两个得力大将镇守。
一个是在朱元璋军中赫赫有名的黑脸猛将军花云,花云的勇猛之名,在朱元璋军中仅次于常遇春,另一位大将叫朱文逊。
如果花云和朱文逊的身边,有个一两万人马,那陈友谅要想拿下太平城,恐怕很不容易。只可惜,由于朱元璋在长江沿线及皖南浙东一带发展太快,兵力都分散了。当时的花云和朱文逊的身边,只有三千兵马。
紧紧靠这兵马要想抗住陈友谅的二十多万军队,又是谈何容易。
所以,尽管花云和朱文逊连续打退了陈友谅的三天进攻,但手下的弟兄已所剩无几,而且,在第三天的战斗中,朱文逊不幸中箭身亡。
尽管花云勇猛抗敌,但最终还是被陈友谅抓住乱箭射死。
而花云和朱文逊的牺牲,以及应天的失守,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
攻占了太平之后,陈友谅十分得意,以为应天城指日可下。他这么想当然是有道理的。
应天城内,朱元璋的兵马不过十万,而水军只有一百多艘战船,短时间内,朱元璋还无法从别处调集兵马,即使朱元璋有时间从别处调集军队,那朱元璋的地盘就得大大地收缩。
所以,陈友谅反而不急于去攻打应天了。
毕竟应天毕竟是朱元璋的大本营,要去攻打,总得要准备准备。
而且在攻打应天之前,他还要去做一件事情。
陈友谅派亲信张定边把徐寿辉接到太平,后又杀死了徐寿辉,还对外谎称徐寿辉暴病不治而亡。
杀死徐寿辉的第二天,太平一带连天的大雨,雨点不仅密,而且大,砸得人都不敢轻易地睁眼。
然而陈友谅等不及了,带着一帮人,冒雨跑到太平附近的五通庙里,先祭天地,后祭祖宗,然后就自封为皇帝。
为显示与徐寿辉的不同,陈友谅改“天完”国号为“大汉”,将都城从汉阳迁至江州。
原先的“天完”政权,邹普胜是太师,为表现自己“知人善任”及笼络人心,陈友谅依然让邹普胜做“大汉”政权的太师。
只不过,邹普胜是有职而无权,真正有权有势的,是张必先和张定边二人。
张必先做了“大汉”的丞相,张定边做了“大汉”的知枢密院事,还兼着太师职。
从此不难看出,邹普胜虽是太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摆设罢了。
匆匆称帝之后,陈友谅命张必先、张定边二人速回汉阳,带上邹普胜等一干原来的“文武百官”,迁至江州,营建新的皇宫,等他打下应天后去享用。
接着,陈友谅又派人去苏州同张士诚联系,约张士诚一同出兵。
陈友谅的写信给张士诚,让张士诚从东边向应天攻击,他从西边向应天攻击,东西夹击,一举将朱元璋彻底消灭。
陈友谅以为,张士诚接到他的信后,一定会欣然同意向应天出兵的,因为朱元璋是张士诚的最大威胁。
然而,陈友谅未能等到张士诚的回音,却等到了朱元璋的水军统帅康茂才的一封信。
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
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
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按理说,朱元璋如此重用康茂才,康茂才应该是没有道理叛变的。
岂知,这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乡。
陈友谅是湖北玉沙县人,康茂才也是那儿的人,二人不仅是老乡,康茂才还救过陈友谅的性命。
话说在玉沙县之时,因为陈友谅力气很大,脾气又硬,仗着识得几个文字,在县衙里混了一个差事,可因为不服上司的管辖,常常受到上司的责骂。
陈友谅怀恨在心,总想好好地收拾上司一顿。
有一次陈友谅喝多了酒,由于他在县衙里当差,恰逢上司又来训斥他,他便借着酒劲,先是甩了上司一个耳光,把上司的嘴巴甩得好几天都合不上,又踹了上司背部一脚,把上司踹得半个多月直不起身来,整天弓着腰身像一个虾米。
当时的陈友谅,看到上司那么一副熊样,简直是开心极了。
………………………………
第三百二十七章陈友谅中计
可陈友谅开心归开心,麻烦事却跟着来了。
他把上司打得嘴歪眼斜背驼腰弓,那还了得?
陈友谅立刻被投进了监牢,还不是一般的监牢,是死牢。
这下子陈友谅就慌了,他的家人四处求情打点,但无济于事。
恰在这时,康茂才回到了故乡,听说了陈友谅的事。
二人小的时候是朋友,现在陈友谅落难了,康茂才自然要拉陈友谅一把。
康茂才是元军的大元帅,在一个小县城里搭救一个人,那自然是易如反掌。陈友谅被救出死牢后,对康茂才千恩万谢。
康茂才劝说陈友谅跟他到应天去当差,陈友谅委婉地谢绝了,因为陈友谅对官府充满了憎恶。
尽管如此,二人的私交还是很深厚的,康茂才在玉沙县之时,二人也常常在一起鬼混,交情也愈加深厚。
后来康茂才离开了玉沙,陈友谅后脚就去投奔了徐寿辉。
如此说来,康茂才是陈友谅不折不扣的故人和救命恩人。
康茂才见陈友谅此次兵力强壮,来势汹猛,觉得与之硬拼恐难取胜,于是心生一计,他要利用与陈友谅的老关系,骗陈友谅上当,然后埋下伏兵围歼。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的禀告后,高兴不已的说道:“天助我也,康将军真妙计也!”
朱元璋召集刘基、徐达,一块商议,写下一封诈降书,信中康茂才说自己当初投降朱元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眼下闻听故友当了皇帝,并且大军就在城外,故愿意借此机会叛朱献城,并约定了起事的时间、地点,定为三天后傍晚在江东桥等候。
为了让陈友谅更加相信,康茂才还特意找了一个自己的门房,陈友谅认识的老乡送信。
那送信人到了陈友谅行营,把书信呈上,陈友谅一看竟是康茂才的手书,心下大喜,他完全相信了康茂才的话。
陈友谅之所以如此轻信康茂才的信,固然与他同康茂才的“旧交”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的胸无城府。
他只是仗着兵力强大而骄横无忌,若论玩阴谋耍手段,他在朱元璋的面前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就注定了他在与朱元璋的争霸赛中,不会有什么太理想的结果。
转眼间,两天时间就过去了,陈友谅的大军开始向应天挺进。
因为太平南面的芜湖等地都是朱元璋的地盘,陈友谅不敢让太平城空着,而是留下五万多人及一百多艘战船镇守太平,以防朱元璋的军队会从南方来对他进行骚扰。
尽管如此,陈友谅开往应天的军队,也达十五万之众。这十五万大军,分乘数百艘战船,行驶在宽阔的江面上,声势也端的浩大而骇人。
过了采石镇,陈友谅找了一个熟悉应天城外地形的老百姓做向导。在这个老百姓的带领下,陈友谅的船队十分顺利地开到了应天城附近。
那老百姓指着一条岔河对陈友谅说道:“从这里一直向前开,就能开到江东桥了!”这时候,正是第三天的黄昏。
陈友谅的部将张志雄见那条岔河又窄又弯,就对陈友谅言道:“陛下,我们的船队开进这样的小河里,岂不是太过困难?万一遇到什么不测,我们就是想掉头也不可能啊!”
这张志雄便是先前在太平提醒陈友谅防止康茂才的信有诈的人。
陈友谅没好气地指着那条小河回答张志雄道:“小河里的水这么满,船队行进有什么困难!”
说来也巧,当时的长江正在涨潮,那小河里的水的确很多。
张志雄还要说什么,陈友谅便颇有些不耐烦的打断道:“你不要再啰嗦了,快命令船队,开进小河,康公正在江东桥那儿等着朕呢!”
虽然正是涨潮时候,但像陈友谅的那种“混江龙”之类的巨型战船,也只能两个一排地勉勉强强地在小河里行驶。
如果陈友谅的头脑还有点清醒的话,他便会预见到这么一种潜在的危险,如果长江突然退潮,他的大战船还能在小河里走得动吗?
陈友谅似乎不知道这一点。
他更不知道的是,他的船队刚一全部驶进那条小河,那康茂才就带着自己的水军在小河口处沉下了许多破船。
也就是说,即使长江永不退潮,陈友谅的大战船也很难再开回到长江里了。
陈友谅糊里糊涂又明明白白地率着他庞大的船队开到了江东桥的边上。
这时正是傍晚,正是陈友谅与康茂才约定的时间。
陈友谅走到了江东桥上。按照事先约定的联络暗号,他把双手撮成喇叭状,放在嘴边,一连喊了三声“老康”。
当然没有人回答陈友谅,那康茂才正忙着在小河口沉船呢。
这个时候陈友谅才预感到大事不好了,但还是又一连喊了十几声“老康”。
甭说是十几声了,就是陈友谅喊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答应他。
就在这时,江东桥对面的卢龙山上飘起了一面夺目的红旗。
虽是傍晚,那红旗也清楚得就像是在陈友谅的面前飘动。
陈友谅不知道这红旗是朱元璋在命令各路伏兵作好战斗准备。
陈友谅忐忑不安地对身边的张志雄说道:“爱卿,那红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张志雄有点哆哆嗦嗦地回道:“陛下不知道的事情,微臣怎么会知道?”
张志雄说完,就悄悄地溜走了,他已经知道了今天一定是凶多吉少,他要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
陈友谅不知道是,在他手下的一众大将之中,有许多人都有着同张志雄类似的想法,比如梁铉、俞国兴和刘世衍等人。
可以说,战斗还没有开始,陈友谅的军队就已经成了一群乌合之众。
说起来与陈友谅害死徐寿辉有关。
像张志雄等人,本来都是徐寿辉手下的大将,陈友谅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害死了徐寿辉,张志雄等人当然不会甘愿为陈友谅卖命了。
可惜的是,陈友谅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看清江东桥一带的地形对他很不利。
………………………………
第三百二十八章败陈友谅
尽管这个时候陈友谅也已经知道,康茂才的那封信确实是一个诡计,他的心中也确实非常的慌乱,但陈友谅还是想仗着人多,要与朱元璋在应天一决雌雄。
也正是因此,陈友谅才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而是命令十几万大军全部弃舟登岸,向应天城开进。
这时,天已经渐渐地黑了。
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刚刚全部登岸,天空中突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顷刻工夫,一场大暴雨就兜天而下。
说来也许不相信,那豆大的雨点直往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身砸,而朱元璋的各路伏兵却几乎没有挨着雨淋。
这便是老天爷又在帮朱元璋的大忙了。
朱元璋见时机已到,急令汤和竖起黄色大旗。
黄色大旗刚一竖起,朱元璋的各路伏兵就一起向着陈友谅的军队冲了过去。
徐达等人领着三万兵马从雨花台一带冲向了江东桥。
常遇春,蓝玉则是等人领着三万兵马从石炭山一带冲向了江东桥,周德兴,冯国用,冯国胜,廖大亨,朱文正等人也率领着三万兵马从大胜茎一带冲向了江东桥。
最后,汤和也带着一万兵马从卢龙山冲了下来。
只有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刘基等人,坐镇卢龙山,关注着山下那一场空前的大拚杀。
再说陈友谅和他的十几万大军,正忙着找地方躲避暴雨呢,突然间,周围的山鼓声大作、鞭炮震天。
这是刘基安排的万老百姓在山坡鼓弄的,目的是迷惑和震慑陈友谅。
紧接着朱元璋的几路伏兵就朝着他的军队冲杀了过来。
天黑,又下着雨,陈友谅实在搞不清朱元璋到底有多少兵马,只听得耳边到处都是鼓声鞭炮声和喊杀声,好像他的周围全是朱元璋的军队,而他自己的军队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事实陈友谅手下的队伍也和消失了差不多。
他既看不清朱元璋军队冲来的方向,也没有人指挥他们该如何应战,勉强有几位将领指挥着自己的手下想抵抗一番,可因为地形不熟,到头来只剩下挨打的份了。
最后,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至少有一半多官兵都放弃了作战的念头,纷纷往战船跑,想离开这里跑到江面去。
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虽然江东桥一带暴雨不断,但长江却退潮了,加那条小河九曲十八弯的,陈友谅的大小战船只能在小河里搁浅。
逃不掉,就只能往水里跳,跳到深水里的,大都被淹死,跳到浅水里的,好不容易才爬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朱元璋的军队就又冲到了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