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演义-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逃不掉,就只能往水里跳,跳到深水里的,大都被淹死,跳到浅水里的,好不容易才爬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朱元璋的军队就又冲到了跟前。圆圆的月亮不见了,圆圆的太阳从东边升了起来。

    江东桥一带的战斗便基本结束了。再看朱元璋,同李善长、刘基等人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抖擞地从卢龙山走了下来。

    朱元璋完全有理由为这场大战而感到自豪。

    虽然这场大战只进行了一夜时间,但朱元璋取得的战果却无比巨大。

    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掉到河里淹死的数以万计,被朱元璋军队杀死的,实在难以计数,光是俘虏,朱元璋就逮了两万多。

    陈友谅的数百艘战船,包括“混江龙”等一些巨型战舰,十有**都成了朱元璋的战利品。

    说“十有**”,是陈友谅见势不妙,带着一干亲信,乘坐着小战船溜回了太平,并迅速带在太平的驻军,狼狈地又溜回到了自己的“都城”江州。

    对朱元璋而言,应天城外一战的意义,不仅仅是他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主要的意义在于,经此一役,陈友谅元气大伤,可以说陈友谅的有生力量,几乎全被朱元璋给消灭了。

    在较短的时间内,陈友谅已经很难再调集到一支比较大规模的军队。

    也就是说,应天城外一战之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攻守形势正好调了个个儿,轮到朱元璋集中兵力向陈友谅的地盘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那张士诚虽然没有直接出兵配合陈友谅的军事行动,但在内心里,张士诚也是在期盼着朱元璋打败仗的,朱元璋要是吃了败仗,他张士诚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常州和镇江发动进攻,把应天城以东的地盘全部抢过来。

    然而,张士诚得到的消息却是,陈友谅不仅战败了,而且还败得很惨。

    这样一来,张士诚就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苏州城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朱元璋经审问俘虏得知,陈友谅兵发太平的时候,几乎把安庆城内的守军都带走了。

    可以说此时的安庆差不多是一座空城了。

    于是朱元璋就找到徐达。

    朱元璋说道:“徐兄弟,你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

    徐达闻言异常兴奋的说道:“还请元帅下令!”

    朱元璋道:“传本帅令,命徐达即刻率兵攻打安庆!”

    接着徐达便领命去调动兵马,常遇春知道了也要随同徐达南下。

    毕竟常遇春也曾同朱元璋一起攻打过安庆,但没有攻下来,而这也成了常遇春的心病。

    朱元璋劝阻常遇春道:“攻取安庆当然是一件大事,但更大的事情还在后面,有徐兄弟一个人南下便足够了!”

    常遇春疑惑道:“更大的事情?”

    朱元璋点点头道:“你想不想去攻打江州?”

    江州是陈友谅的“都城”。

    常遇春当然想打,急忙说道:“我当然想,那陈友谅敢来打应天,我们就应该去打他的江州!”

    朱元璋轻笑道:“常兄弟既然想去打江州,那就老老实实地在应天呆着吧!”

    常遇春表面是听了朱元璋的话,只不过,他是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呆着的。

    他遵照朱元璋的吩咐,同周德兴、汤和等人一起,四方调集军队筹措粮草,虽然没捞着南下攻打安庆,却也忙得不亦乐乎。

    看应天城内那副模样,朱元璋真的是在做攻打江州的准备了。

    徐达带兵半天就拿下了空虚的安庆城。安庆拿下来了,徐达也要回应天向朱元璋交差了。
………………………………

第三百二十九章攻打江州

    临行前,徐达郑重地对赵仲中说道:“赵大人,朱元帅把这安庆城托付给你,你可要仔细地守护啊!”

    赵仲中异常恭谨的回道:“大将军放心,只要赵某在这里,安庆城就不会出什么意外!”

    徐达还是不放心,又接着嘱咐道:“如果陈友谅的军队来攻打这里,你就一边抵抗一边派人去池州求援!”

    徐达似乎是在教赵仲中怎么打仗了。

    不过对于徐达的话赵仲中显然有些不快。

    赵仲中道:“大将军,赵某再无能,也打过几天仗!”

    赵仲中这话倒也不是吹牛。

    他和俞通海二人本是那廖永忠的部下,都是从巢湖水军出来的人,若论行军打仗的年头,他恐怕比徐达还要长。

    徐达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话好像有点过份,便冲着赵仲中笑了笑,说道:“赵大人不必把徐某的话往心里去,徐某只是觉得安庆这个地方位置很重要,不能轻易地再把它丢失了!”

    赵仲中也笑了笑,但笑得没有徐达自然,也没有说话。

    徐达不再多言,带着俞通海就离开了安庆。

    走时,徐达给赵仲中留下了一万人马和百余艘战船。

    行至池州城时,徐达对俞通海说道:“安庆是江州的北大门,我们占了安庆,就对江州直接构成了威胁,我估计,那陈友谅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派兵来攻打安庆的!”

    俞通海明白了徐达的意思,说道:“大将军,我就暂时留在池州吧!”

    徐达点点头道:“俞将军,你留在池州,要密切留意安庆一带的情况,如果有什么意外的事发生,请立即派人回应天报告!”

    俞通海答应了,把徐达送出池州,徐达还朝着安庆的方向眺望,似乎他对赵仲中守安庆,很是不放心。

    几乎与徐达攻下安庆同一时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也成功地攻下了信州。

    没多久,陈友谅的浮梁守将于光投降了朱元璋,接着就像连锁反应似的,陈友谅的袁州守将欧普祥也步了于光的后尘,于光、欧普祥等人之所以相继投降。

    其实这些人投降也不算意外,毕竟他们本来都是跟在徐寿辉身边的,而陈友谅取徐寿辉而代之,他们心中自然不快活,再者陈友谅在应天城外被朱元璋打得一败涂地,他们也感到再跟着陈友谅走下去就没有出路了,不如早一点归降朱元璋。

    于光和欧普祥等人归降了朱元璋之后,朱元璋的势力就扩张到了江西的东北部。

    浮梁距江州不过三百里,加上已经沦入朱元璋之手的安庆城,陈友谅的“都城”江州已经受到朱元璋的来自北面和东面的双重威胁了。

    尽管朱元璋暂时还没有对江州发起攻击,但呆在江州“皇宫”里的陈友谅,其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的功绩传到了小明王韩林儿的耳中,那韩林儿便将朱元璋封为吴国公。

    说实话,对于吴国公这个头衔朱元璋是不太在意的。

    朱元璋又准备了一段时间,待准备充足之后,就要去攻打陈友谅的江州城,可就在这时,驻守在池州城的俞通海派人回应天告诉朱元璋说,安庆失守。

    朱元璋大为震惊,安庆失守,就意味着从长江去攻打江州的道路被陈友谅又给堵上了。

    朱元璋马上就派汤和前往池州去调查安庆失守的原因,不调查似乎还没有什么,一调查,朱元璋差点就气炸了肺。

    原来,安庆守将赵仲中因被派到安庆,心里不快活,所以只顾吃喝玩乐,不加固安庆城防,陈友谅的兵马打来时,他弃城而逃。

    朱元璋治他死罪后,让其弟赵庸接管了赵仲中的行枢密院佥事一职,算是对赵仲中过去的战功作了补偿。

    朱元璋本来是想直接去攻打陈友谅的“都城”江州的,可安庆失守,他只能临时改变作战计划

    。他把徐达、周德兴、汤和、常遇春、冯国胜、冯国用、蓝玉、廖大亨、朱文正等人叫到身边。

    朱元璋说道:“先下安庆,再下江州!”

    这一次朱元璋决定亲自披挂出征。

    陈友谅敢跑到应天来向他朱元璋叫板,他朱元璋当然就可以跑到江州去还陈友谅以颜色。

    尽管,朱元璋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也有信心和能力让那陈友谅再吃一次苦头。

    但打仗毕竟不是儿戏,更何况,南下安庆南下江州有那么远的路程,而且陈友谅的整体实力还不容低估。

    这一次南下作战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打到什么地步,朱元璋其实也是说不清楚的。

    作战途中,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朱元璋同样拿不准。

    在出征前的那个晚上,独自就寝的朱元璋,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他要考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时至深夜,朱元璋终于睡着了。

    第二日,朱元璋精神抖擞地率大军离开应天南下。

    大军整整十万人,包括徐达、常遇春、汤和、周德兴、蓝玉、廖大亨、朱文正及康茂才、廖永忠等大将,还有以刘基为首的一大帮谋士。

    应天城内一切事务,朱元璋交给了李善长。

    十万大军分乘五百多艘战船,这些战船中,至少有一半是在应天城外的战斗中从陈友谅的手里缴获的。

    朱元璋的坐船,恰是当初陈友谅的巨型战舰“混江龙”。

    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战船沿长江南下,真可谓是舳舻千里,旌旗蔽日。

    不过,在林林总总的各种战旗中,要数朱元璋坐船上打出的那面战旗最为醒目,因为那面战旗上十分鲜艳地书写着八个大字:“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朱元璋此次亲率大军南下,目的是给已受重创的陈友谅致命一击,彻底扫清陈友谅的势力,为自己在江南一线的全盘规划做好一切准备。

    果真不出朱元璋所料,陈友谅的实力在江东桥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加之众叛亲离,在与朱元璋的交战中更是几无还手之力,一败再败。
………………………………

第三百三十章忠襄王身死

    朱元璋的大军顺利攻克安庆,陈友谅一见大势已去,只好放弃江州这座他的“皇城”,只带着少数亲信逃往武昌。

    朱元璋拿下江州后不久,刘基的老母亲在青田去世,刘基是大孝子,自然回浙江奔丧。

    朱元障虽舍不得刘基走,却也不好阻拦。

    朱元璋只好叮嘱刘基道:“早去早回!”

    刘基拱手应道:“是!”

    说完之后刘基便欲要离去,之时刚走几步,又突然说道:“元帅,您一定要把陈友谅彻底打垮,然后才能去考虑东边的战事!”

    朱元璋郑重的点点头道:“放心吧,我知道了!”

    刘基离开了,朱元璋有一种很浓的失落感。

    加上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又投降了,朱元璋以为江西一带大局已定,便萌发了回应天的念头。

    正好徐达等人相继返回江州,朱元璋便命令徐达、常遇春为正副元帅,在江州一带集结兵马,准备去攻打陈友谅新的老窝武昌,然后自己带着周德兴、汤和、廖永忠及降将胡廷瑞等人,踏上了返回应天的路。

    朱元璋回到应天,占了江西全境和湖北南境之后,朱元璋的地盘空前扩大,而陈友谅的地盘却日渐缩小。

    论实力,朱元璋已经完全能够将陈友谅彻底打垮了。

    现在就是同时再与张士诚开战,朱元璋也能够从容应付。

    按理说,现在应该是朱元璋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年。

    然而事实上却是朱元璋最为坎坷多舛的一年。

    天有不测风云,朱元璋回到了应天。这时,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是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遭到了元军的重创,汴梁失守被元军占领,刘福通和小明王退缩到了安丰,不再敢出来,手下的红巾军也所剩不多。

    接着元军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朱元璋。

    这样一来,朱元璋不但不可能去全力赶尽杀绝陈友谅,也不可能东进攻伐张士诚了,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元军的围攻。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

    朱元璋看向了李善长,问道:“刘福通的军队怎么这么不禁打?我还没有把陈友谅打败呢,他怎么就被元兵打败了呢?”

    朱元璋的这个问题,李善长自然无从回答。

    李善长只好颇为无奈的说道:“我们还是尽快地想出一个应对之策吧!”

    刘基不在身边,朱元璋就少了一个高明的谋士。

    但即使刘基当时在应天,恐也想不出什么好计策来。

    忠襄王察罕帖木儿的元军已经南下了,东边是虎视眈眈的张士诚,西南边是尚有余力挣扎反抗的陈友谅,三面受敌,就算刘基是天底下最有能耐的战略家,也不会有什么回天之术。

    朱元璋不怕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但对于察罕帖木儿的元军,朱元璋还是有些忌惮的。

    虽说他几次挫败元军,就连忠襄王察罕帖木儿也在他的手中吃下了大亏,但那时元军轻敌的结果。

    现在元军有数十万之众,打到应天来了,朱元璋拿什么去抵挡?

    如果朱元璋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也可以同察罕帖木儿一战。

    但朱元璋不会这么做,如果这么做了,他这几年来好不容易抢占到的地盘就又会被陈友谅和张士诚重新夺去。

    失去了地盘,朱元璋便失去了一切。

    就在这关键时候,那李善长为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

    李善长说道:“我们可以向忠襄王察罕帖木儿投降!”

    听到李善长的话,朱元璋仿佛是炸了毛般,顿时大怒道:“我怎么可能向元人投降,此事莫要再提!”

    李善长轻叹道:“元帅,现今的情况,我们不得不降啊,再者,我们也不是真的投降!”

    朱元璋闻言立即就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投降是假,缓兵之计是真。

    只要察罕帖木儿同意了朱元璋的请降,这样元军不会再来攻打应天了,张士诚也不会对应天有什么图谋,毕竟张士诚早已投靠了元廷。

    再者“投降”元廷之后,朱元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元廷的旗号,继续他对陈友谅的军事行动,消灭了陈友谅之后,再回过头来迅速地打垮张士诚,待打垮张士诚之后,他就可以着手对付察罕帖木儿了。

    要是在过去,朱元璋是不会生起投降元廷的念头的,也不敢生这个念头,因为那时候刘福通的实力非常强大,朱元璋还要靠着刘福通这棵大树乘凉,还有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志向,也绝不允许他向元人投降。

    但现在不一样了,刘福通自身都难保全,朱元璋自然就不会再把刘福通放在眼里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投降元廷毕竟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并且还违背了他的志向,不过他现在所做的也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志向。

    朱元璋经过细细斟酌之后便决定要“投降”察罕帖木儿。

    但此事他也也没敢声张,而是极其秘密地做着有关准备。

    李善长为朱元璋写了一封“请降书”,其言辞诚恳委婉,足以让人动容。

    朱元璋立即就派亲信手下北上,将这封“请降书”送到了察罕帖木儿的手中,朱元璋接着便在应天等候着察罕帖木儿的回音了。

    让朱元璋有些不解的是,察罕帖木儿好长时间都没有回音,而且,朱元璋派去送信的手下也没有回来。

    只不过,元军向应天进军的步伐,暂时停止了。

    朱元璋问李善长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快,朱元璋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那忠襄王察罕帖木儿被手下田丰、王士诚等人刺死,其兵权由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

    听到察罕帖木儿身死,朱元璋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在听到扩廓帖木儿这个名字之时,朱元璋顿时就想起了一个人,王保保。

    朱元璋问李善长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略有些忧虑的说道:“这下麻烦了!”

    李善长问道:“难道元帅认得那扩廓帖木儿?”
………………………………

第三百三十一章后院失火

    朱元璋摇头轻叹道:“何止是认识啊,我们之间有着不可化解的仇恨!”

    李善长闻言幽幽说道:“只要有着足够的利益,就没有不能化解的仇恨,我们现在若是表明了投降之心,我就不信那扩廓帖木儿会无动于衷!”

    李善长话落,朱元璋稍稍沉默了一会儿,接着便说道:“那就在发一封降书吧!”

    朱元璋接着又差人给扩廓帖木儿送去了一封降书。

    这一次,扩廓帖木儿很快就做出了回应。

    扩廓帖木儿派了三个使者到应天来直接与朱元璋洽谈“投降”事宜。

    这三个使者的来头都不为首的叫张昶,是元廷的户部尚书,另二人分别是郎中马合谋和张琏。

    张昶等人给朱元璋带来了御酒、八宝顶帽和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诏书。

    显然,招降朱元璋,不仅仅是扩廓帖木儿的主意,更是元顺帝的决定。

    张昶一行三人到达应天后,受到了朱元璋的热情款待。

    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的话,朱元璋是极有可能戴上元顺帝所赐的那八宝顶帽的,尽管这一切并非朱元璋真心所愿。

    就在这时突然又发生了意外。

    握有兵权的扩廓帖木儿,和另一位握有兵权的元廷大将孛罗帖木儿互相之间打了起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争权夺利,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几十万大军绞缠在一起,打得昏天黑地不可开交。

    元顺帝几次下诏调停,却也无济于事。

    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这次内战,几乎完全消耗殆尽了元廷的军事实力。

    可以说现在的元军主力忙于内战,已经没有时间没有力量再南下应天了。

    自此之后,元军差不多已经无力再向朱元璋发动致命的进攻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朱元璋非常的高兴,不由的暗笑道:“莫非,这就叫做“天意”?

    接着朱元璋看向了李善长,问道:“军师,我们现在还要向元朝投降吗?”

    李善长淡淡道:“该投降时就要投降,不该投降时决不投降!”

    朱元璋哈哈笑道:“那便不降了!”

    说完又道:“军师,劳烦你去将诸部将领都叫到我的府中!”

    李善长微微拱手,接着便匆匆离去。

    李善长遵照朱元璋的吩咐,将诸部将领交到了朱元璋的府中。

    朱元璋看着诸将,声如洪钟地说道:“那元人竟然派了几个人到这里来劝我投降,你们说,我朱元璋能投降吗?”

    以周德兴、汤和二人急忙高声叫道:“不能投降!决不能投降!”

    朱元璋见状,慷慨激昂地说道:“我朱元璋领着弟兄们起事,目的就是要彻底打垮蒙元,那元人不知好歹,竟然敢派人来劝我投降,这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吗?”

    朱元璋当即下令道:“把元人派来的户部尚书张昶等一行三人即刻处死,并悬头示众!”

    三颗人头高高地悬挂在了应天城的城门楼上。

    这一举动,表明了朱元璋要与元朝政府斗争到底的坚强信念,无疑受到了广大汉人的支持和赞扬。

    只是李善长多少有些遗憾。

    李善长找到朱元璋,说道:“元帅,那张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对宫廷里的各种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元帅以后若是做了皇帝,是能够用得着像张昶这样的人的!”

    李善长的意思是,元廷派来的其他两个人可以杀,但张昶却应该留下后用。

    朱元璋淡淡一笑,道:“军师可知道中书省衙门里刚刚添了一个都事?”

    李善长闻言摇摇头,说道:“李某近来琐事太多,并不知道衙门里多了一个中书省都事,元帅此时提起此事有何意义?”

    朱元璋淡笑道:“衙门里的大小官员都归军师管辖,现在多了一个都事,你自然应该认识一下的!”

    朱元璋随即派人叫那个新上任的中书省都事来参见李善长。

    李善长一时有些糊里糊涂的,可等那个“中书省都事”来到李善长的面前时,李善长才恍然大悟过来。

    这个新添的中书省都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张昶。

    原来,朱元璋为张昶找了一个替死鬼,却暗暗地把张昶留了下来。

    李善长见状不禁感慨道:“元帅这般求贤若渴,当真是让李某敬佩不已啊!”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军师太夸奖我朱某了,我并不懂得什么求贤若渴,但我知道,只要是有本事的人,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在身边!”

    此时朱元璋在北方的威胁总算是解除了,他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去同那陈友谅开战了。

    可就在这关口,朱元璋的后院却突然起火,而且这火还一把接着一把地燃烧,差点把朱元璋烧得焦头烂额。

    朱元璋的后院突然起火,与北方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短短时间内,朱元璋在北方刘福通红巾军的庇护下,地盘日渐扩大,许多原来元廷的将领,摇身一变,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

    朱元璋的后院起火,问题就出在这些元廷降将身上。

    在许许多多的元廷降将中,有不少人是真心归顺朱元璋的,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大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