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演义-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许许多多的元廷降将中,有不少人是真心归顺朱元璋的,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大将康茂才,对朱元璋可以说是忠心不二,也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

    但同时也有不少的降将,本无心归顺朱元璋,只是迫于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才假意向朱元璋投降。

    这些人,只要形势一发生变化,他们就会蠢蠢欲动。

    而刘福通北方红巾军的溃败,正好成了这些人蠢蠢欲动的契机。

    他们以为,刘福通败了,朱元璋也就快要完了,于是他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开始向朱元璋发难。

    先是婺州的守将蒋英、刘震反叛,杀了朱元璋的心腹胡大海,继而是处州的李贺又背叛了朱元璋,再下来又是衢州的夏毅也反了。

    这样一来,徐达、常遇春二名大将不得不率军到处救火,今天去夺回处州,明天又要去平叛衢州,最后虽然是杀了叛将,夺回了失城,但也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剿杀穷寇陈友谅的最佳时机,给了陈友谅喘息、调整的时间。
………………………………

第三百三十二章兵变

    徐达夺回洪都后,朱元璋即刻就将徐达召回应天。

    此时北方的军事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元军攻下了刘福通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后,又和自己人打了起来。

    这一打,元军就没有什么余力去攻打刘福通的安丰了。

    元军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了,但元顺帝却还有力量把他的“圣旨”满天飞。

    这一日不知为何,元顺帝的“圣旨”突然传到了张士诚的手里。

    元顺帝在“圣旨”中命令张士诚速速派兵去攻打安丰。

    张士诚也算忠心,马上就依“旨”而行,从各处调集兵马,做着攻打安丰的准备。

    张士诚这一回为什么会这么听从元顺帝的话?他虽然归顺了元廷,但那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根本就不买元廷的账,元顺帝也休想随意差遣他。

    过去都如此了,现在元军正和自己人打得焦头烂额,张士诚就更没有理由听从元顺帝的号令了。

    谁料,张士诚这一回真的调集了一支大军共十万人,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吕珍做统帅,去攻打刘福通盘踞的安丰城。

    实际上张士诚也在做着去攻打安丰的准备,毕竟安丰城就像是一根鱼刺卡在张士诚的喉咙里,使得他连咽口唾沫都感到非常难受。

    安丰城在江苏的中部、高邮湖的北面,距离高邮湖不过一百多里。

    高邮湖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刘福通占了安丰,就等于是堵住了张士诚北进的通道。

    自刘福通从汴梁退到安丰的那天起,张士诚就想派兵去攻打了。

    只是由于张士诚担心去攻打安丰会引起与朱元璋的全面战争,张士诚才迟迟没有行动。

    而现在朱元璋的降将一个跟着一个地发动叛乱,张士诚的胆子就大了起来。

    张士诚随即便指派张士信领兵十万南下进攻诸全州,和吕珍领兵十万北上去攻击安丰的事。

    只不过,张士诚南攻诸全仓惶而归,吕珍北攻安丰又会如何?真要说起来,张士诚的心里面其实也是没底的。

    张士诚的心里没底儿,那刘福通的心里面就更没有底儿。

    安丰城内只有数万兵马,而且还大都是残兵败将,虽然一时间安丰城还算是安全的,但充其量,刘福通也只是在苟延残喘,闻听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已经向安丰开来,刘福通慌了,急忙派人去应天,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一看情况,便将徐达、常遇春调回了应天。

    朱元璋调徐达、常遇春回应天,显然是想发兵去安丰。

    同意朱元璋这种决定的人不少,但不同意的人就更多。

    李善长就是不同意的人当中的一个,只是苦于朱元璋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别人很难轻易地改变。

    李善长只好期盼着那刘基能早一点从浙江回到应天。

    李善长知道,也许只有刘基才能够说服得了朱元璋。

    因为自刘基来了之后,朱元璋对刘基几乎是言听计从。

    徐达、常遇春回到了应天,可刘基还是不见踪影。

    眼看着,朱元璋就要发兵安丰了,李善长真是心急如焚。

    然而就在这当口,应天城内发生了一起变故。

    朱元璋本来决定,派徐达、常遇春和邵荣这三个最善于打仗的人领兵十五万去救援安丰。

    因为邵荣平定了浙东降将叛乱后早早地回到了应天,所以朱元璋就把调集组织救援安丰的兵马的任务交给了邵荣。

    邵荣很卖力,不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集了十五万兵马,并且还让朱元璋你去检阅部队。

    阅兵的时间定在下午,上午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走进了应天城。

    朱元璋看着二人说道:“下午随我一同去检阅部队!”

    可就在这时,汤和慌慌忙忙的跑了过来,说道:“元帅,邵荣准备在您阅兵的时候搞兵变,欲当场将您格杀!”

    朱元璋听了汤和的话后当然极度震惊,但同时也很是不相信。

    毕竟邵荣与他已经共事多年,他在濠州城做郭子兴的亲兵的时候,邵荣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亲兵。

    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发展,邵荣是紧紧跟在朱元璋的身边的,可以这么说,邵荣和朱元璋的关系,与朱元璋同徐达等人的关系,也实在是差不了多少的。

    这样的一个邵荣,怎么会生起谋害朱元璋的念头?

    朱元璋实在是想不明白,他对邵荣并不薄,并且还将绍荣封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这个官,在应天城内,仅次于朱元璋的“行中书省左丞相”,比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官位都要高。

    邵荣既有了这么高位的官,为什么还要对朱元璋图谋不轨?

    如果汤和的情报属实的话,那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邵荣有野心,想取朱元璋而代之,成为应天城内说一不二的人物。

    叫朱元璋多少有些失望的是,汤和的情报的确属实。是邵荣的一个手下向汤和密报的。

    据邵荣的那个手下称,邵荣和他的一帮亲信早就想对朱元璋下毒手了,那些亲信们三番五次地鼓动邵荣暗害朱元璋,但邵荣没有同意。

    许是还惦记与朱元璋共事多年的情谊吧,邵荣这样对他的得力干将赵继祖道:“我们不必干偷鸡摸狗的事,要干掉朱元璋,就大明大亮地干!”

    赵继祖当时任中书参政,论官位,他和常遇春一样高。

    他对邵荣这种“君子”作风很是不满,但又无奈,只得同邵荣一走设计了这次阴谋。

    这时汤和又继续说道:“邵荣在中军大帐内埋下伏兵,待您站在大帐前阅兵的时候,以邵荣摔杯为号,将会有伏兵擒你,然后邵荣会当着众官兵的面宣告您的罪状,最后再将元帅您处死!”

    听到其中的缘由,朱元璋不由的大怒道:“这绍荣糊涂啊!”

    邵荣要发动兵变的消息,徐达、周德兴、常遇春及李善长等人很快就知道了。

    众人相劝朱元璋,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决定不取消阅兵。

    明知阅兵是圈套,可朱元璋还是要往里钻,因为邵荣不是好猎手,朱元璋更不是轻易就能让人套住的猎物。

    很快就到了阅兵的时候。
………………………………

第三百二十三章擒杀,对策

    绍荣果然叛变了,在绍荣摔杯之后,等了许久还是没有兵马出来。

    绍荣急了,这时朱元璋淡淡道:“你是在等那些伏兵吧!”

    绍荣闻言顿时大惊道:“你是如何得知的?”

    朱元璋冷哼道:“哼,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来人,将绍荣,赵继祖二人拿下!”

    朱元璋话落,徐达当即便带领着一队兵马,将二人压了起来。

    绍荣见状便知道所有的事情已经败露了,不由的大声哭泣着求饶道:“元帅,绍荣一时糊涂,求您饶了绍荣!”

    朱元璋闭上眼睛,沉声说道:“在你策划这场阴谋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今天,此时求饶不觉得晚了吗?”

    朱元璋说完,顿了一顿,接着冷喝道:“将二人拉到军阵之前,以谋反之罪,当众处死”

    徐达听令之后,当即便将二人压了下去。

    邵荣和赵继祖被处死了,但朱元璋的心里却依然沉甸甸。

    浙东和江西境内的降将接二连三地发动叛乱,朱元璋似乎还能理解,邵荣和赵继祖想谋反,朱元璋就觉着问题的严重性了。

    至少从邵荣阴谋叛乱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想发动叛乱想谋害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如此下去,那还怎么得了?

    由于几次发生叛乱,朱元璋便对手下的大将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疑神疑鬼。

    于是除了徐达、周德兴、常遇春等极少数人外,其他带兵将领的身边,包括驻守浙东的李文忠和驻守江西洪都的朱文正,都被朱元璋偷偷地安插了奸细。

    安插奸细的事情,是汤和为朱元璋去做的。

    汤和在各方将领的身边布下了不下万余人,可以说朱元璋地盘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汤和的人在活动,而且活动得还极其自然隐密,被暗中监视的将领绝大多数都被蒙在鼓里。

    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探子,定期把自己监视人的情况向汤和汇报,然后汤和再告之朱元璋。

    通过这些人,朱元璋就能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各个将领的动向。

    这一招还真管用,有好几次,有几个将领想背叛朱元璋,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呢,就被朱元璋抓了起来,等他们人头落地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弄清楚朱元璋为何对他们的事情这么清楚。

    朱元璋本来想派徐达、常遇春和邵荣去救援安丰的,现在邵荣去不成了,朱元璋就得临时改变一下计划。改变的结果是,朱元璋决定亲自去安丰去见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

    一想到要去安丰见小明王和刘福通,不知怎么搞的,朱元璋就异常地兴奋起来。人一兴奋了,就很难入睡。尽管朱元璋也知道,明天要兵发安丰,可就在这时,一仆人过来通报,说是李善长和刘基二人求见他。

    朱元璋顿时一喜,刘基终于从青田回来了。

    继而朱元璋又有些疑惑,问道:“李善长和刘基此时结伴前来,所为何事?”

    那仆人应道:“这小的便不知了!”

    朱元璋摆摆手道:“快将他二人请到客厅!”

    仆人道:“李先生,刘先生现在正在客厅等着元帅您过去!”

    此时却说刘基与李善长在朱元璋的府门外。

    刘基顾不得同李善长叙旧,而是迫不及待地问道:“朱元帅为什么要把徐达、常遇春调回应天?”

    李善长道:“因为朱元帅要去救援安丰,而且明天就要出兵!”

    刘基闻言愕然道:“朱元帅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把陈友谅彻底击溃,何必急着对张士诚用兵?”

    李善长轻叹道:“我多次奉劝朱元帅,可朱元帅就是不听,就像铁了心似的,又像了魔似的,非要去救援安丰,所以我就天天盼望刘先生早日归来,也许,只有刘先生才能使朱元帅改变主意!”

    刘基摇头说道:“我就是听说了北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匆匆赶回来的,我担心朱元帅会因此而改变原先的战略,没成想,朱元帅真的这么做了!”

    李善长闻言急忙说道:“这时候去劝朱元帅,应该还来得及!”

    刘基道:“李先生,你以为我能劝说得了朱元帅?”

    李善长轻笑道:“刘先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谁还能做到?”

    刘基默然片刻,经过思虑之后,随即说道:“行与不行,都得要去试试!”

    就这样,刘基和李善长二人就踏着夜色走向朱元璋的丞相府,尽管朱元璋平日很尊重刘基的意见,但这一回是否能劝朱元璋改变主意,刘基心中也是没底的。

    刘基和李善长走到了朱元璋的丞相府门前,守门的卫兵不敢怠慢,慌忙把二人带进府内。

    按照惯例,刘基和李善长走进一间小客厅等候。

    很快,那朱元璋就来到了刘基和李善长的身边。朱元璋来到客厅,见着刘基,李善长真是大喜过望。

    刚一跨进小客厅,朱元璋就抢上两步,一把抓住刘基的手,说道:“刘先生,你知道吗?你回青田的这段日子,可把我朱元璋想坏了!”

    刘基闻言,微微一笑道:“让元帅如此牵挂,刘某心中委实不安,刘基此时前来打搅,还望元帅多多谅解!”

    朱元璋摆摆手道:“刘先生这话就说错了,你和军师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找我,我早已吩咐过守卫,只要是刘先生和军师前来,一律不得盘问不得拦阻,并要速速通知我知道,刚才守卫没有耽误你们的时间吧?”

    刘基轻笑道:“元帅大人的命令,谁人敢不从?也甭说是小小的守卫了,就是徐大将军和常大将军,元帅大人一纸手令,他们不也是乖乖地从武昌前线回到了应天?”

    听到此话,朱元璋立刻就猜出了刘基和李善长的来意。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问道:“刘先生,听你的口气,你好像也不同意我出兵安丰?”

    刘基点了点头,说道:“是的,元帅,刘某不赞成对安丰用兵!”
………………………………

第三百二十四章出兵安丰

    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善长。

    李善长静静地站着,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又好像这一切跟他无关似的。

    朱元璋便把目光慢慢地移回到了刘基的脸上,说道:“刘先生,能说说你不同意对安丰用兵的理由吗?”

    刘基拱拱手,应道:“我过去对元帅曾经说过,应该先把陈友谅彻底地解决了,然后再对张士诚用兵!”

    朱元璋点点头道:“刘先生对朱某说过的话,朱某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只不过,这一回的情况有点不同,朱某的意思是,先救援安丰,然后再继续对陈友谅开战也不迟!”

    刘基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元帅,如果真的发兵安丰,那想再继续对陈友谅开战,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朱元璋轻笑道:“刘先生是不是在担心,如果我出兵安丰了,那陈友谅会在背后攻击我们?”

    刘基点头道:“元帅说的对,我以为,那陈友谅是绝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的!”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刘先生太多虑了吧?那陈友谅被我打得溃不成军,仓促之间,哪还有多少兵马能向我发起攻击?我去救援安丰,只不过是让那陈友谅多喘几口气罢了!”

    朱元璋说得相当自信,仿佛陈友谅只是一条小毛毛虫,而且已经攥在了他的手中,他想什么时候捏死它就什么时候捏死它。

    刘基却是说道:“朱元帅,有句俗话叫做百足之虫虽死而不僵,更何况,陈友谅这只百足之虫现在根本还没有死啊!”

    朱元璋似乎对“百足之虫”四个字来了兴致,淡笑道:“刘先生,依你之见,我们现在该怎么去对付陈友谅这个百足之虫?”

    刘基应道:“让徐将军和常将军重回西线,集中兵力,一举拿下武昌!”

    朱元璋稍稍地皱了一下眉头,道:“刘先生的意思是,张士诚去攻打安丰,我们不闻不问?”

    刘基道:“张士诚去攻打安丰,正好给了我们时间去拿下武昌,待我们拿下武昌、将陈友谅真正击溃之后,再回到东线与张士诚开战,这才是上上之策啊!”

    朱元璋道:“刘先生说的这上上之策,我懂。我本来也就是想这么做的,可后来我又想,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安丰就肯定会被张士诚抢去。凭刘福通现在的实力,根本守不住安丰!”

    刘基幽幽说道:“元帅为何在乎一个小小的安丰?”

    朱元璋皱眉道:“如果安丰在我的手里,张士诚不敢轻易地向北扩张,再者,元朝的军队如果南下,就必须先拿下安丰,这样,我们便有了时间去做必要的准备!”

    一直默然不语的李善长却突然说道:“听元帅的话,元帅是把安丰当作一颗钉子钉在了元兵与张士诚之间了!”

    朱元璋淡淡道:“军师的这个比方非常恰当,只要安丰不失,元兵就不好南下,张士诚就更不好北上!”

    事实上,元军如果真要南下,一个小小的安丰城是根本挡不住的。

    不过,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朱元璋的这种说法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所以,听了朱元璋的话后,李善长就又闭了嘴。

    第二天,朱元璋亲率近二十万大军并徐达、常遇春、汤和诸将,离开应天城向北开去。

    留守应天的李善长、刘基和周德兴等人,一起赶到城外为朱元璋送行。

    朱元璋信心十足的对一众人说道:“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回师应天,西攻陈友谅!”

    李善长拱手笑道:“那李某就祝元帅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此时朱元璋已经下了决定,刘基也不好在多说些什么。

    朱元璋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救援安丰大行动。

    安丰和应天城的直线距离有四百多里,从苏州到安丰,路程比从应天到安丰还要远,但因为张士诚的部将吕珍走得早,速度也快,所以,朱元璋离开应天城之前,吕珍的十万大军就已经把安丰围困了一个多月。

    安丰的城池很粮食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和他的残兵剩将们能在这里坚守了一个多月,也着实不容易。

    那吕珍面对着如此顽强的刘福通,即恨得咬牙切齿,又在心中暗暗地钦佩不已。

    然而,一个多月以后,安丰城内的情况就变得万分严峻起来。

    城内的粮食吃完了。不仅仅是粮食了,凡是能吃的东西,比如战马什么的,都被刘福通的军队吃光了。

    那位尚且年幼,还不懂事儿的小明王韩林儿,又饿又怕,整天啼哭不已。

    即使吕珍不再攻城,安丰城也守不了几天了。

    刘福通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他之所以死守安丰,是想等待朱元璋前来救援。可是,等待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却不见踪影。

    刘福通只得召来几个亲信手下。

    刘福通看着一众下属,说道:“早就说那朱元璋有野心,现在看来,这种传闻一点不假,朱元璋是在借张士诚的手把我们给消灭啊!”

    其中一人问道:“大元帅,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刘福通长叹一声道:“趁弟兄们还能走得动,往外突围吧,能走几个就是几个!”

    刘福通决定趁深夜突围。

    当天下午,天降大雨,雨大得站在别人的面前都看不见对方是谁。

    刘福通趁着天气的掩护,逃出了安丰城。

    刘福通带着小明王及二百来个手下艰难地向南挪动着。

    走了小半天,刘福通带着小明王韩林儿和一众下属来到一个小村庄。

    刘福通的一个手下好不容易地找来了一点吃的东西。

    刘福通把食物平均分给二百多个手下,小明王也分得了一份,看着小明王狼吞虎咽的模样,刘福通的鼻子不禁一阵阵地发酸。

    就在这时,一个手下跑来向刘福通报告。

    那小兵对着刘福通施了一礼,说道:“大元帅,村子里开进来一支军队,有二千多人!”

    听到这个消息,刘福通不禁悲从心来,“完了,一切都完了。”
………………………………

第三百二十五章用心险恶

    就在这时,只听那小兵接着又说道:“那支军队是从南边开过来的,是朱元璋的红巾军!”

    刘福通又一下子喜气横生,他知道自己得救了。

    那小兵也没有说错,那两千多人的军队的确是朱元璋的先头队伍。

    当这只队伍的头领得知刘福通和小明王就在这个小村庄里,不敢有丝毫懈怠,一面派人回去向朱元璋禀告,一面派人继续向北搜索。

    而那队伍头领则留在了村庄里保护刘福通和小明王。

    再说朱元璋。

    得到刘福通和小明王的消息后,朱元璋很是吃惊地对徐达汤和常遇春说道:“这么说,安丰已经被那吕珍攻破了?”

    徐达淡淡道:“安丰城丢了,我们这次出兵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对朱元璋决定救援安丰,徐达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常遇春好像不是这样想。

    常遇春说道:“元帅,我们既然来了,就不能白跑一趟。听说那吕珍现在是张士诚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我们就在这里同他好好地打上几仗吧!”

    听到常遇春的话,朱元璋说道:“我们还是先去见见刘福通大人和小明王吧!”

    于是,朱元璋一行人就匆匆地开到了那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

    要是过去,刘福通和小明王肯定会一动不动地呆在村里等着朱元璋来拜见。

    然而现在不行了,落毛的凤凰连鸡都不如了。

    没有朱元璋,刘福通就无路可投。

    所以,听说朱元璋等人朝着村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