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演义-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现在不行了,落毛的凤凰连鸡都不如了。

    没有朱元璋,刘福通就无路可投。

    所以,听说朱元璋等人朝着村子开来了,刘福通就连忙带着小明王带着笑脸赶到村口去迎接。

    不过,朱元璋见了刘福通和小明王之后,规矩还是有的。

    他先规规矩矩地给小明王请了安,接着又规规矩矩地对刘福通说道:“朱某救驾来迟,让刘大人和明王受了惊吓,还请刘大人恕罪!”

    朱元璋把“刘大人”放在“明王”的前面,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明王”只不过是“刘大人”手中的一个傀儡。

    而从外形上看去,似乎也的确如此。

    刘福通长得横眉怒目又膀大腰圆,确乎是一个能操纵别人的大英雄。

    再看小明王韩林儿,因为年少,长得瘦叽叽的,又可怜巴巴的,只能任由别人操纵了。

    只见刘福通,紧走两步,一边搀扶单腿点地的朱元璋一边说道:“朱元帅何罪之有?若不是朱元帅及时赶来相救,我刘某和明王就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了!”

    而实际上,在刘福通的心里,朱元璋救助的一点也不及时,这便犯了“弥天大罪”。

    只不过,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刘福通也只能这么说罢了。

    所谓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

    这时朱元璋说道:“刘大人和明王既然已经无碍,那属下就率军回返应天!”

    闻听朱元璋已经决定回师应天,刘福通很高兴,故而他也没有挽留朱元璋。

    那小明王也很高兴,竟然破天荒地咧嘴笑了。

    但是朱元璋却是做出了一件出乎二人预料的事情。

    朱元璋回返应天,决定带上二人,二人当即就明白了朱元璋的险恶用心,可是此时的二人却是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

    朱元璋在撤军的时候,那吕珍并没有追赶。

    很显然,张士诚只想夺回安丰,不想与朱元璋大动干戈。

    张士诚这种只图自保的观念,无疑成全了朱元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朱元璋率军先向西行,绕过高邮湖,从洪泽湖的南端进入安徽地界,然后南下,向应天开进。经过十几天不紧不慢的行军,朱元璋的队伍开到了滁阳。

    滁阳是朱元璋的地盘,距应天不过一百多里。

    刚一进滁阳城,朱元璋就找来徐达、常遇春。

    朱元璋对二人说道:“那左君弼竟然敢帮着张士诚与我们开战,我心中实在气不过,你们两个带十万人到庐州去,把庐州城拿下,狠狠地教训一下那个左君弼!”

    有仗打,常遇春自然高兴。

    徐达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因为从庐州到应天只有两三百里路程。

    左君弼盘踞在庐州,对应天大小也是一个威胁,并且,庐州恰好位于安徽的中部,如果拿下庐州,那安徽的中南部就都是朱元璋的地盘了,这对巩固应天的后方显然大有好处。

    庐州在滁阳的西南,两地相距三百来里路。

    徐达、常遇春在滁阳休整了一天后,就带着十万大军匆匆地奔庐州而去。

    朱元璋叮嘱二人道:“你们要快去快回,我还指望你们两个去攻打陈友谅的武昌呢!”

    徐达、常遇春离开滁阳之后,朱元璋在滁阳带着汤和等百余名将军一起到城外拜谒了郭子兴的陵墓。

    朱元璋直直地跪在郭子兴的墓前,神情十分凝重而悲伤,感动得在场的百余名将军一个个都眼泪汪汪的。

    朱元璋离开滁阳回应天的时候,把小明王和刘福通留在了滁阳城里。

    他亲自带人在滁阳城里盖起了一座金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规模,就是放到应天城里,也是数一数二的,这座偌大规模的宫殿,便是小明王的王宫。

    刘福通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刘福通找到朱元璋,问道:“为什么不让明王去应天?”

    朱元璋笑容可掬的应道:“我这是在为明王和刘大人的安全着想,现在天下的形势很乱,应天城内的局势也不稳,如果刘大人和明王去了应天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朱某如何能担待得起?刘大人放心,等天下形势不乱了,应天城内的局势平稳了,我保证马上就派人来把刘大人和陛下接到应天去!”

    刘福通闻言接着又问道:“朱元帅,明王去应天不安全,莫非在这滁阳就一定安全吗?”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刘大人,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天下大乱的时候,呆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绝对安全的。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滁阳应该比应天要安全得多。”

    刘福通的表情有些冷,沉声道:“朱元帅,你的话我有些听不懂!”

    朱元璋倒是非常热情的说道:“刘大人,我在滁阳留下一支军队,你和明王不就非常安全了吗?”
………………………………

第三百二十六章陈友谅异动

    这下刘福通懂了。

    朱元璋不仅在滁阳留下了一支军队,而且还把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身边的侍从都换成了汤和的亲信。

    可以说刘福通和小明王已经被朱元璋软禁起来了。

    此时却说陈友谅。

    陈友谅兵败应天城下,又丢了都城江州,只得仓惶逃往武昌,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内心也实在沮丧得很。

    虽然武昌城暂时还在他陈友谅的手中,但徐达等人的大军已经开始进逼武昌,如果武昌再度丢失,他陈友谅就几乎无处可逃了。

    陈友谅整天战战兢兢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似乎只有在武昌等死了。

    可就在这当口,朱元璋的内部接二连三地发生降将叛乱事件,刘福通的北方红巾军又发生了重大变故,朱元璋便暂停了对武昌的军事行动。

    这样一来,陈友谅就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陈友谅当然不会只在武昌城里喘息。他要找朱元璋报仇。

    他的实力本来比朱元璋强大,被朱元璋逼迫到这步田地,他实在是不甘心。

    所以,武昌城的危机刚一解,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大“汉”政权统辖下的所有官兵和青壮百姓统统集中到武昌来,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由他陈友谅亲自指挥。

    同时还下令建造巨型战船。

    陈友谅笼共征集了数十万军队,不到六十万,号称六十万。

    但是,陈友谅的军队人数虽众,但半数以都是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普通老百姓。

    得知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军队北去救援安丰的消息后,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倾巢而出。

    除了几十万大军和千艘大小战船外,陈友谅离开武昌沿长江向东攻击的时候,还把自己的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和两个儿子善儿、陈理统统带在了身边。

    很显然,陈友谅此次出征,是抱着“必胜”或“必死”的决心的,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

    朱元璋得知情报后,决计在江西境内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因为他心中隐隐地感到剿灭陈友谅的时机也许成熟了。

    于是在徐达常、遇春领着十万军队回到应天的当天晚,朱元璋便将手下的一众将领召集在自己的元帅府召开了一次战前大会。

    应天城内有一定级别的文官武将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朱元璋看着一众将领,直接了当的说道:“明天,我们就要开赴江西了,可有的人对我们这次能否战胜陈友谅好像没有多大信心,更有一些人,认为陈友谅兵多,战船大,心中害怕,但我要告诉这些人,你们不要怀疑,更不要害怕,你们都不会忘记吧?前不久,陈友谅来进犯应天的时候,兵马也多,战船也大,可结果呢?不是被我们打得哭爹叫娘、只恨爹娘少生一条腿吗?”

    听到朱元璋的话,有人轻轻笑起来,凝重的气氛开始逐渐松弛。

    朱元璋接着说道:“我不是在这里吹大话,我说能够打败陈友谅是有充足的根据的,下面,就请李军师和刘先生把这种根据给大家讲一讲!”

    朱元璋说完坐了下去。

    李善长站了起来,微微一笑,接着说道:“各位大人、各位将军,我这里只讲一点我们能够打败陈友谅的理由,那就是,陈友谅虽然号称有六十万兵马,但实际,我们的兵马比陈友谅多!”

    有人不自觉地小声嘀咕起来。是呀,二十万军队,怎么会比六十万军队多呢?

    只见李善长一捋颔下微微的胡须,不慌不忙地说道:“陈友谅的身边的确有几十万兵马,我们姑且就算作是六十万吧,可是,他那六十万人马里面,至少有一半是临时抓来的老百姓,临时抓来的老百姓,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能打仗吗?不能。

    这样一来,陈友谅的兵马就至少要减去一半,一半是多少?三十万,也就是说,陈友谅能用来同我们打仗的兵马,顶多只有三十万!”

    众人都屏气凝神谛听李善长的下文。

    毕竟三十万还是比二十万多。

    就听李善长接着说道:“众所周知,陈友谅一贯暴戾成性、唯我独尊,手下将官貌合神离、各行其事,这样的军队,其战斗力至少要折扣一半,陈友谅真正有战斗力能同我们打仗的军队,至多不超过十五万,陈友谅是十五万军队,而我们是二十万,二十万对十五万,孰多孰少、孰强孰弱,各位大人和将军,还不一目了然吗?”

    李善长的这番话,固然有狡辩的因素,但听起来也还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它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于是会场开始有人轻笑,凝重的气氛也渐趋活跃。

    李善长稳稳地坐了下去。

    刘基接着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

    刘基先是扫了众人一眼,然后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说道:“各位,刚才李先生所言,是两军交战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和,人和能干成一切事情,我们在朱元帅的统帅下,精诚团结如一人,而陈友谅内部,却勾心斗角、离心离德。

    实际,我们不仅占有人和,天时地利也在我们这一边。

    我这里不想多说,我只想说一点,那就是,陈友谅跑到我们的地盘里来同我们开战,他能讨得了便宜吗?不说别的,光粮草问题,就够陈友谅头痛的了。

    我们只要在洪都一带把陈友谅拖住,并切断他与湖南、湖北的联系,那我现在就可以断言:陈友谅必将不战自溃!”

    听到刘基的话,有人低低地欢呼起来。

    众人都知道刘基足智多谋。刘基说陈友谅必败,那陈友谅只有必败无疑了。

    而细想起来,刘基的话也确实很对。洪都在江西的中心,四周都是朱元璋的地盘,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陷在洪都一带,到什么地方去弄吃的喝的?

    当然了,在战略藐视敌人是一回事,而在战术重视敌人则又是另一回事。然朱元璋对此次出征江西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但在具体的军事布署,却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

第三百二十七章潘阳湖

    在人员安排,除去周德兴、汤和、冯国用、冯国胜等人留守应天外。

    其他能征惯战的大将,像徐达、常遇春、蓝玉、康茂才、廖永忠、俞通海等人,朱元璋统统带在了身边。

    武将如此,文官也不例外。

    李善长、刘基自不必说,就是那个曾向朱元璋提出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老儒朱升,也出现在朱元璋远征江西的队伍中。

    很显然,那陈友谅倾巢倾巢而来,朱元璋也摆出了生死决战的架式而去。

    朱元璋在离开应天前,特地把周德兴、汤和、冯国用、冯国胜、朱文正几人叫到自己的身边。

    朱元璋叮嘱道:“你们几个此次留守应天,责任重大,一是要严防应天城内不出什么纰漏,二是要密切注意那张士诚的动静!”

    周德兴点头道:“我们几个商量好了,堂兄弟和国用兄弟在应天城内维护治安,我和国胜兄弟到镇江、常州一带巡视一番,叫那里的弟兄们时刻保持警惕!”

    朱元璋对周德兴这样安排很满意。

    因为相比较而言,周德兴和冯国胜为人持重,到东线巡察军情很合适,而汤和善于玩小聪明,手段也毒辣,在加一个冯国用,维护应天治安还是不成问题的。

    朱元璋又接着说道:“你们只要把应天和张士诚这两件事处理好就行了,其他地方出了任何事情,你们都不要管,等我回来再说!”

    汤和拱手道:“元帅放心去吧。就是你走后,这里的天塌了下来,我们几个暂时也能顶着!”

    冯国用,冯国胜也齐齐拱手说道:“元帅且去吧!”

    安排好一切事物,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分乘一千多艘大小战船离开应天,浩浩荡荡地逆江而去解江西洪都之围。

    朱元璋还特意将一千多艘战船都涂成了白色,白茫茫的船队行进在白茫茫的江面,颇有一种肃穆的气氛。

    这是李善长和刘基想出的主意。

    白色有“孝”的含义。古人云:哀兵必胜。

    朱元璋远赴江西,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陈友谅的大小战船一律涂成了红色。

    红色含有“喜庆”之意。古人又云:骄兵必败。莫非,双方战船所涂的颜色,已经暗示了双方交战的最终结果?

    朱元璋的船队不舍昼夜地在长江里行进了十余日,到达了江西北端的湖口。湖口是一个小镇子,也是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必经之地。

    此时,朱元璋并不知道洪都仍在朱文正的手里。

    他派廖永忠率一百余艘战船先朝鄱阳湖南边开去,自己率大队人马在湖口一带做了短暂停留。

    朱元璋暂停湖口一带,休整部队固然是一个原因。

    自离开应天之后,部队几乎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一回,连日的强行军,焉有不累之理?

    但更主要的,朱元璋是想趁部队短暂休整的机会,与李善长、刘基等人好好地商议一下应对陈友谅之策。

    尽管,行军路,朱元璋与李善长、刘基等人一直在商议个不停,但越是临近战场,朱元璋就越是不敢大意。

    他清楚地知道,双方交战,哪一方要是犯了错误,那就一定离失败不远了。

    刘基说道:“陈友谅特地赶造了那么多艘巨型战船,其目的就是想在水里与我们决战,我们干脆将计就计,把陈友谅拖到鄱阳湖里来,把鄱阳湖当作主战场,这样,如果陈友谅是一头野兽,那这头野兽就被我们关在鄱阳湖这只笼子里了!”

    李善长接着补充道:“我们再派一些弟兄到鄱阳湖四周去联络活动,把湖周围的粮草统统转移,这样一来,陈友谅这头野兽就要被困死饿死在鄱阳湖这只笼子里了!”

    朱元璋下定了决心,沉声说道:“好,就照刘先生、李军师的意思做,俗话说,关起门来打狗,我们就把陈友谅这只狗关在鄱阳湖里打!”

    朱元璋接着在离开湖口之时,顺便在湖口留下了一小支军队,把湖口封住,堵住陈友谅船队开进长江,把陈友谅严严实实地关在鄱阳湖里。

    朱元璋的船队在长江里拐了一个弯,折向烟波浩淼的鄱阳湖里了。

    这时,朱元璋得到了一个消息,朱文正还牢牢地守着洪都城。

    朱元璋对船队下令道:“全速前进,把陈友谅引到鄱阳湖里来!”

    鄱阳湖南北跨度很大,有好几百里长,而东西跨度相对比较小,最宽的地方也不过百里。

    从湖口入鄱阳湖直向南走一百多里,湖东岸有一个小城叫都昌。

    从湖口到都昌这一段鄱阳湖最为狭窄,宽处不过二十多里,窄处只有几里,而且湖水很浅,有的地方,大战船行驶起来须格外小心,稍不留神就会搁浅。

    鄱阳湖经都昌之后稍稍向右拐了一个弯,拐弯之后,湖面就显得非常地开阔了。

    朱元璋率领船队赶到了都昌。

    都昌小城本就是他的地盘,只是一直没有军队驻扎。

    朱元璋的船队经过都昌的时候,又得到关于洪都的最新消息,陈友谅已经撤出洪都,正在鄱阳湖南岸一带集结军队。

    得到消息,李善长轻笑道:“陈友谅的消息很灵通嘛,这么快就知道我们来了!”

    刘基闻言幽幽说道:“看来,陈友谅真的想在这湖里与我们决一雌雄啊!”

    朱元璋找来几个亲信手下,吩咐道:“你们马在西岸登陆,找几匹快马直奔洪都,告诉朱文正,叫他设法多调集些军队,然后在湖四周监视陈友谅,如果陈友谅企图岸或岸抢粮,就坚决堵住!”

    几个亲信刚要动身,一旁的刘基突然说道:“告诉朱文正,叫他设法保证我们大军的粮草供应!”

    朱元璋点头道:“刘先生说得对,我们既要想法子断陈友谅的粮,但又不能让自己饿肚皮,不然的话,我们陪着陈友谅一起挨饿,岂不是太傻了吗?”

    朱元璋说完对那几个亲信说道:“你们一定要将刘先生方才的话带到文正的耳中!”
………………………………

第三百二十八章遭遇战

    几个亲信带着朱元璋和刘基的嘱托登湖西岸而去。

    但朱元璋不知的是,他和刘基考虑到的问题,朱文正早就考虑到了,也已经早早的做了安排。

    几天过后,打前锋的廖永忠回来禀报,说是陈友谅的几十万军队都上了战船,正向北开来。

    朱元璋命令道:“继续南进,先跟陈友谅见个面再说。”

    李善长道:“陈友谅看见我们,便会放心地在这湖里呆着了!”

    朱元璋当然不会真的只跟陈友谅见个面,毕竟见面就意味着开仗。

    所以朱元璋马上就进行了军事部署。

    朱元璋道:“命,廖永忠率二百多艘战船突前,我和徐达、常遇春率四五百艘战船跟在廖永忠的后面,俞通海率领二百多艘战船行至左边,康茂才的率领二百多艘战船行至右边!”

    朱元璋话落,众人便明白了他的作战意图。

    廖永忠接敌之后,俞通海和康茂才马上从两边包抄过去支援,而朱元璋的主力船队则视具体的战况而行动。

    以能征善战著称的徐达、常遇春二人,一开始就被朱元璋放在了预备力量的位置上。

    朱元璋此番安排也有着自己的考虑,越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大决战中,就越要放在后面使用,这样才能达到“奇兵”之效。

    徐达、常遇春虽然是令对手谈之色变、遇之丧胆的战将,但那多指的是在陆地上,而在水面上,徐常二人的威力恐怕就比不上康茂才、廖永忠和俞通海等人了。

    徐达、常遇春二人的作战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水上作战经验就相对比较缺乏了。

    而康茂才等人几乎正好相反。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廖永忠和俞通海原来都是巢湖水军的将领。

    这三个人几乎整年都漂泊在水上,水战的经验与能力自然非同小可。朱元璋把这么三个人推在战斗的首发阵容中,自然是量材使用的。

    当然,在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徐达、常遇春就可以尽情尽性地施展他们过人的才能了。

    过了一日,朱元璋的船队与陈友谅的船队在鄱阳湖南端的康郎山相遇。

    双方战船总数达二千余艘,兵力总数达八十万众。

    这里要爆发一场空前绝后的水战了。

    双方实力形势对比,应该说互有优劣。

    论兵力,陈友谅号称六十万,朱元璋只有二十万,显然优在陈而劣在朱。

    论舰船,双方数量相差无几,但陈友谅有一半是巨型战船,而朱元璋大多数都是小型战船,小到只有仰着头才能看见对面船上的敌人。

    朱元璋的劣势很明显,可优势也很明显。

    士气来说,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士气大为低落,而朱元璋千里救危城,士气极为高涨。再就军事谋略而言,撇开朱元璋不说,李善长、刘基等人满肚子都是主意,徐达、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俞、通海等人谁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战将,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陈友谅就不同了,唯我独尊又任人唯亲,搞得内部矛盾重重,谁也不敢轻易地提意见。还有,朱元璋有洪都等地的后勤供应,而陈友谅则几乎毫无后勤保障。

    大军在鄱阳湖南岸集结好了之后,陈友谅洋洋得意地对陈友仁、陈友贵及张定边等文臣武将说道:“朱元璋从水路来挑战,岂不是找死?”

    虽然陈友仁、陈友贵和张定边等人都因为洪都久攻不下内心沮丧万分,但也还是强打起精神附和陈友谅说道:“元帅英明!大汉战船威力无比,朱元璋从水路而来,只能是死路一条!”

    那陈友谅的儿子,善儿此时对陈友谅说道:“父亲,依孩儿之见,你就不要下湖了。朱元璋就那么几条小破船,孩儿领一支船队过去把他打垮了也就完事了!”

    张定边马上逢迎道:“世子如此神勇,那朱元璋又何愁不灭?”

    陈友谅此时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我不能不亲自出马与他一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