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演义-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升又躬身做暨道:“老朽早就闻听朱元帅雄才大略英名盖世,也早就想投效在朱元帅帐下略尽绵力,但又自忖年纪老迈,恐无所作为,故又打消了此念,但朱元帅三番五次来此,老朽实不敢以真面目相见,还请朱元帅恕罪!”

    朱元璋听到朱升的话,一边大笑一边起身说道:“朱先生何罪之有?我朱元璋既然拿定了主意来拜见朱先生,那就一定要见到朱先生的真面目才肯罢休的呀!”

    朱升似乎无奈地摇了摇头道:“朱元帅如此诚意,老朽却避而不见,想来真是惭愧啊!”

    李善长起身言道:“朱先生,别惭愧不惭愧的了,快坐下来与朱元帅畅饮几杯,朱元帅还要向你讨教方针大略呢!”

    朱升含蓄地一笑道:“李先生,老朽哪有什么方针大略?只是想送朱元帅九个字罢了!”

    朱元璋闻言急忙问道:“朱先生想送我哪几个字?请朱先生明言,我正在洗耳恭听!”

    朱升不紧不慢地说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接着朱元璋也许是怕朱元璋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故而又说道:“高筑墙不仅仅是让朱元帅您把城墙筑得高高的,更主要的是指把后方巩固好、用心地去发展军队。

    广积粮则简单了就是多积累粮食。

    缓称王则是让朱元璋您低调行事,不可太过张扬,毕竟树大容易招风,早早地称“王”称“霸”,就会为自己树立许多敌人,想当年那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结果成了众矢之的!”

    不难看出,朱升早就明了了朱元璋有一颗想当皇帝的心,故而用这么一席话来劝告朱元璋。

    朱元璋将这九个字反反复复地念叨了几遍之后,突然一拍巴掌道:“好呀,朱先生,你真是一个有大学问有真本领的人啊!你这九个字,恰恰说到我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而实际,在这之前,朱元璋也大体就是按照朱升这九个字去做的。

    他努力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且始终打着小明王的旗号。

    只不过,朱元璋过去那么做,好像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直觉,还不是什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

    现在朱升的话让朱元璋深切地认识到自己以后该怎么做了。

    从这个意义说,朱升送给朱元璋的这九个字,对朱元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于是朱元璋就热忱地邀请朱升到应天城去为红巾军做事。

    朱升欣然答应下来。这样,朱元璋的帐中就又多了一名智囊。

    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就是红巾军的丞相倪文俊死了,是被一个叫陈友谅的人害死的。

    断断续续地,朱元璋也大致了解了倪文俊之死的前因后果。

    陈友谅原来是湖北玉沙县一个打鱼人的儿子,不仅力大过人,而且还有点文化,曾在玉沙县衙里做一个小吏,因个人野心太大,经常受到司的指责,于是一气之下,跑去投奔了徐寿辉的红巾军。

    由于他打仗不怕死,得到了徐寿辉的赏识,一步步地从一名普通的士兵跃至红巾军的统兵元帅,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徐寿辉迁都汉阳,以倪文俊为丞相。倪文俊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

    徐寿辉名义虽是皇帝,但朝中大权却基本掌握在倪文俊的手里,而兵权又掌握在陈友谅的手中,所以徐寿辉差不多就成了一个空架子了。

    徐寿辉为人比较老实,不然,他与朱元璋之间恐怕早就发生冲突了。

    对大权旁落在倪文俊和陈友谅手中,徐寿辉也不以为意。

    然而,倪文俊对此并不满足,他觉得做一个丞相很不过瘾,便想把徐寿辉取而代之,于是就处心积虑地找机会要害死徐寿辉。

    不料,徐寿辉预先得知了这一消息,这个老实人再也老实不下去了,暗暗地调一支亲兵进驻汉阳,想先下手为强地除掉倪文俊。

    倪文俊见势不妙,只得仓惶地出逃黄州。

    陈友谅正好在黄州,觉得独揽红巾军的机会不可失去,便叫手下把倪文俊杀了。

    陈友谅杀死倪文俊,徐寿辉当然高兴,于是就更加器重他。

    这样,徐寿辉的部下的红巾军就操纵在陈友谅的手中了,只是名义的皇帝还是徐寿辉而已。

    此时的朱元璋还不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他只是觉得徐寿辉等人的内讧,更有利于他向浙东一带发展。

    于是,朱元璋就把倪文俊之死一类的事情搁在一边,全心全意地着手准备向浙东进军了。

    这里讲的“浙东”,指的是元朝浙东道宣慰司属下的温州、庆元、台州、婺州、处州、衢州和绍兴七个地方。

    这七个地方中,绍兴在张士诚的手里,而温州、庆元和台州却是在方国珍的手里。

    朱元璋决定,暂不向张士诚和方国珍开战,集中力量先把婺州、处州和衢州拿到手。

    绍兴在浙江的北面,温州、庆元和台州是在浙江的东南拐角,而婺州、处州和衢州则呈三角形状态居于浙江的中心地带。

    朱元璋决定暂不向张士诚占据的绍兴发动进攻。

    他这样的做的原因只是想把认为该抢到的地盘率先抢到手,然后再与张士诚摊牌。

    如果攻打绍兴,激怒了张士诚,那肯定会有麻烦,至少,他不能一心一意地在浙江发展了。然而,他为什么又决定暂不向那个方国珍开战呢?

    方国珍是在浙江东南沿海造反起家的,他造反的目的,是想捞个大官做做,所以,等他的势力渐成气候之后,他就开始向元廷要官。

    由于方国珍的势力控制了东南沿海一带,影响了浙江福建的粮食从海运往大都,元廷无奈,只得封了他一个“庆元定海尉”的官。

    方国珍觉得这官职太小,不满意,便继续招兵买马,攻打附近的城池。元廷派人向他招降,他把元廷派来的人杀死,气焰十分嚣张。后来,浙江元军集中力量向他围攻,他感到害怕了,便表示愿意归顺元廷。

    元廷授予他“徽州路治中”这一官职,并同时要求他遣散军队、交出所有战船。而方国珍赖于要胁元廷的最大资本,就是他的水军。故而,方国珍拒绝接受元廷的封官,更加进一步地向元廷发难。

    大约是朱元璋集中精力在江苏发展的那个时候,方国珍出动兵马,一鼓作气地攻下了台州、温州和庆元等地。

    那时,元朝大军正被刘福通的红巾军搅得精疲力尽,无可奈何之下,元廷便封方国珍为“海道运粮漕运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万户”。

    通俗地讲,元廷把东南沿海一带漕运大权和治军大权都交给了方国珍。方国珍感到满足了,连忙宣誓效忠元廷。不久,元廷又升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差不多把江浙一带的行政大权也交到了方国珍的手里。

    方国珍更加得意,便按照元廷的指示,北和张士诚开战。

    方国珍利用强大的水军,屡次打败张士诚在江苏沿海一带的军队。

    这就是张士诚在朱元璋攻占镇江攻打常州时不敢全力与朱元璋开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是朱元璋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这同时也是张士诚在常州失落之后马就归顺元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张士诚归顺了元廷,方国珍当然就不好与张士诚继续开战了。

    按理说,方国珍同张士诚一样地归顺了元廷,朱元璋更应该抢占方国珍的地盘才是。

    当时朱元璋连张士诚都不放在眼里了,就更不会把方国珍放在眼里。

    不过问题是,方国珍的势力范围距应天城太远,几乎对应天城不构成任何威胁,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朱元璋都决定暂不向张士诚开战了,就没有什么理由再向方国珍开战。

    还有,方国珍和张士诚虽然并不是亲如一家,但毕竟都在名义归降了元廷,如果朱元璋大举抢占方国珍的地盘,那就很容易促使张士诚和方国珍联合起来。

    而这种联合,朱元璋当然不愿看到。
………………………………

第三百一十七章壮大

    让方国珍和张士诚各占一方,显然符合朱元璋的意愿。把夹在方国珍和张士诚之间的地盘抢到手,方国珍和张士诚好像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朱元璋没有抢占方国珍地盘的更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刚刚掠取了皖南地盘,还没有向浙东进军呢,那方国珍就派了一个亲信手下找到朱元璋,表示愿意与朱元璋结为盟友来共同对付张士诚。

    为显示诚意,方国珍不仅送给朱元璋大量的金银和布匹,还把自己的儿子也送到朱元璋的身边做人质。

    朱元璋这才明白方国珍和张士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这么一个方国珍在南边牵制着张士诚,朱元璋又何必要向方国珍开战呢?于是朱元璋就把方国珍的儿子放了回去,以示友好。

    方国珍又表示愿意把温州、台州和庆元三地让给朱元璋。

    朱元璋对方国珍说道:“我们既然是朋友,我就不会要你的一寸地盘。”

    一时间,朱元璋和方国珍眉来眼去,打得十分火热。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朱元璋也好,方国珍也罢,都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罢了。

    一旦双方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彼此就只能打得死去活来了。

    要是在一年前,朱元璋恐怕还不敢轻易地率兵进军浙江。

    但他按照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来办,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过去,他要想集中五万兵马就很是不易,而现在,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个十万八万兵马,也是非常从从容容的了。

    朱元璋派他的义子李文忠。

    李文忠就是保儿,本是朱元璋姐夫李贞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前文中曾提到过,保儿是在滁州投奔朱元璋的,朱元璋把他收为义子。

    当时任朱元璋的亲军左副都指挥率一支数万人的军队首先挺进浙江。

    朱元璋给李文忠的任务是,一步步地靠近婺州,如果有可能,就率先把婺州拿下。

    李文忠率数万大军从皖南进入浙江境内后,进展十分顺利而迅速。

    他先是攻占了新安江水库西岸的淳安城,然后绕过新安江水库,又拿下了水库东岸的建德。

    建德是浙江西部的一个重镇。李文忠奉朱元璋之命,将建德改作严州府。

    婺州元军曾几次发兵攻打李文忠,想把严州府夺回来,但都被李文忠击退。

    李文忠在严州府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向东攻掠。几天工夫,他越过新安江,攻克了婺州以北一百多里的浦江小城,又过了几天,他拿下了婺州以北仅三十多里地的兰溪城,直接对婺州构成威胁。

    守婺州的元军大将叫石抹厚孙。石抹厚孙和母亲及妹妹住在一起。石抹厚孙的妹妹,当时大约二八年纪,尚未出嫁。石抹厚孙的哥哥石抹宜孙,是元军驻守处州的统兵元帅。

    听说红巾军占领了兰溪,石抹宜孙就赶紧派人赴婺州,问石抹厚孙要不要增援。

    石抹厚孙对石抹宜孙说道:“这股红匪,谅也破不了婺州城。”石

    抹厚孙不是在吹大话。他当时手中还有二万多兵马,这还不包括城中万名的地主武装,加婺州城高墙厚,石抹厚孙对守住婺州还是很有信心的。

    果然,李文忠带兵从兰溪南下,一连对婺州猛攻了十几天,但除了伤亡万余人之外,毫无结果。

    朱元璋得知李文忠攻婺州受挫的消息后,勃然大怒道:“这狗日的石抹厚孙,竟然把我的义子给打退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时徐达和常遇春也在应天,得知此事后,便向朱元璋请求带兵去驰援李文忠。

    而李善长、朱升等人则建议朱元璋“亲征”,理由是,婺州城一带文化名人很多,朱元璋去了,有更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朱元璋最后决定,徐达留守应天,他和常遇春、李善长等人远征婺州。

    朱升本也想去,但朱元璋考虑到他年岁较大、行动不便,就没有同意。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带徐达同往,是因为当时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战事发生,朱元璋需要徐达坐镇应天统一调度。

    朱元璋带着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开始远征婺州。

    这一次远征与过去朱元璋远征皖南不同。远征皖南的时候,朱元璋好不容易地才拼凑了五六万人马,而现在,朱元璋向婺州开去的时候,身边是整整十万大军。

    红巾军见朱元璋亲自挂帅,一个个情绪高昂,不几日就赶到了婺州。元军一看朱元璋亲自出动,加之婺州战略重地事关重大,于是派衢州守将宋伯颜不花和处州守将石抹宜孙同时支援婺州。可是朱元璋的大军岂是他们所能挡住的。两军才一交战,元军的两路援军就知晓了朱元璋和他的部队的厉害,最后两人损失惨重,只好逃回各自驻地,龟缩不出,只求自保了。

    那婺州守将石抹厚孙一看如此情况,自知难逃劫数,只好开城投降,向朱元璋举起白旗了。朱元璋受降后,命石抹厚孙和其母自杀,其妹因年轻貌美,自然成了他的又一个小老婆。

    朱元璋占领了婺州之后,叫李善长等人把他的“约法三章”写在纸贴满婺州全城。

    朱元璋对李善长说道:“我们刚刚来浙江发展,军中又有很多新兵,所以军纪一定要严。军纪涣散了,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李善长深以为然。

    朱元璋不仅贴出了“约法三章”,还命令义子李文忠组建了一支“执法队”,不分昼夜地在婺州城内巡逻检查。

    朱元璋对李文忠道:“只要抓住了违犯约法三章的人,不管是谁,一律就地正法!”

    同时,朱元璋了解到官兵中喝酒的人太多,他怕官兵喝酒误事,便又下达了“禁酒令”。

    朱元璋麾下的一员战将姓黄,手下指挥着万名红巾军。“禁酒令”颁布之后,他觉着这“禁酒令”只对下级官兵有效,像他这样的高级将领,如果只在家里喝点酒,那什么事也不会有的。

    所以,有一天晚,当他的在他手下做一个小头目的弟弟走进他住处的时候,他便拿出一壶酒来自斟自饮。自斟自饮的原因是,他叫他弟弟同饮,可他弟弟不仅不同饮,而且还劝他不要饮,说是如果让朱元帅知道了不得了。

    如果仅仅是黄将军和他弟弟两个人知道这件事情,那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但不知为何,这件事情被李文忠的“执法队”知道了。因为黄将军不是寻常的军官,所以李文忠不敢草率,亲自找到黄将军的弟弟核实了之后,才将此事告之朱元璋。

    朱元璋这一回没有马就作出什么决定。这个黄将军跟着朱元璋战斗好几年了,立过大大小小许多功劳,他的“将军”头衔就是靠着战功得来的。

    故而,朱元璋与李善长、常遇春等人商量了好长时间,才终于拿定了主意。

    主意拿定了之后,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常遇春等人走进了黄将军的住处。

    黄将军一看这阵势,就立即明白了一切。

    朱元璋把一柄短剑交到黄将军的手里,双眼含泪说道:“兄弟,你不要怪我心太狠手太辣,如果有令不行,军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兄弟是带兵的将军,你知道一盘散沙的军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黄将军听到朱元璋的话后,点了点头,说道:“元帅,我不怪你,是我的错!”

    朱元璋继续含泪说道:“兄弟,你的家人我会妥善照料,你的职位由你弟弟担任,你就放心地去吧!”

    黄将军放心了,两眼也充满了热泪:“朱大人,兄弟我走了,如果有来生,兄弟一定还会追随在朱大人的身边。”

    黄将军用朱元璋亲手递过来的那把短剑自刎而死。

    朱元璋也说话算话,马就把黄将军的弟弟擢升为将军。朱元璋这一杀一擢之举,勾引得许许多多的人都欷嘘不已。

    不管朱元璋在黄将军面前所含着的那眼泪究竟有多少热度,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朱元璋在执行纪律的时候,是绝不会手软的。

    正因为如此,红巾军在占领婺州城后没多久,城内城外的秩序就都按照朱元璋的意图运转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就着手做了他的第三件大事。

    接着朱元璋在婺州城内设置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分省”,或者叫做“浙东行省”。再通俗地讲,“浙东行省”就是应天城在浙江的一个派出机构。

    也就是说,朱元璋在名义已经把浙东地盘正式划为他的势力范围了。

    但分明可以看出,朱元璋为贯彻朱升提出的“缓称王”策略,依然打出的是“大宋”旗号,而且,为强调这一点,朱元璋还叫李善长在“浙东行省”衙门前竖起两面黄色的大旗。

    旗分别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大旗两边又各立一块木牌,木牌分别写着“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旗有“大宋”,牌有“宋国”,朱元璋好像是刘福通“宋”政权下面的一名忠实的臣仆,而实际,朱元璋只是在借“宋”这一块招牌,来争取汉族地主人士的支持罢了。

    婺州是儒学的中心,号称“小邹鲁”,城内城外的封建文化人士,随便用手一抓,就能抓出一大把来。

    所以朱元璋在设立了“浙东行省”之后所做的第四件事情,便是广揽封建有识之人为我所用。

    对那些很有名气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把他们送往应天,或让他们担任要职,或让他们给自己读史讲经。

    大名鼎鼎的两个文人,王冕和宋濂,朱元璋就委以重用,任王冕为咨议、参军,任宋濂为五经师。

    可惜王冕英年早逝,而宋濂则一直在朱元璋的身边为朱元璋讲经读史。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认认真真地与儒学打得红火了。一时间,满嘴粗话的朱元璋,有意识地“之乎者也”起来。

    几个月之后,朱元璋觉得以婺州为中心的一大块根据地已经比较稳固,便决定返回应天城。

    恰在这时,小明王得到朱元璋的战报,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欣然的接受了这一任命。

    从此,他便是“宋”政权属下赫赫有名的丞相大人了。

    接着朱元璋便回到了应天。

    陪同朱元璋一起回应天的,有李善长、李文忠、王冕、宋濂。

    朱元璋你对常遇春说道:“我回应天后,马就叫徐达前来助你,等徐达来了之后,你们再合力去攻打处州、衢州!”

    徐达、常遇春领兵八万围攻衢州。

    衢州城内元军有三四万人,守将除了宋伯颜不花之外,还有一个叫张斌的将领。

    宋伯颜不花负责防守东门和北门,张斌负责防守南门和西门。

    这两个元将,领着近四万手下,硬是把徐达、常遇春的红巾军堵在城外整整两个多月。

    徐达和常遇春一起商量对策。

    这时徐达说道:“看来这宋伯颜不花打起仗来也有两手,如果他有足够的援兵,我们还很难攻进城里去呢!”

    徐达说完又接着说道:“衢州城防很牢固,不易攻打,我们让士兵们挖地道,一直挖到衢州城里,然后用火药炸开几个通道,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地地下同时发动进攻,元军就难以招架了,毕竟,我们的人数要占绝对的优势!”

    听到徐达计策,常遇春说道:“那就按徐兄说的办吧!”

    接着二人便开始派兵挖地道。

    知道地道挖通,张斌才发现了地道。

    可此时已经晚了。

    张斌见防得了地就防不了地下、防得了地下又防不了地,便丧失了继续守城的信心。

    张斌为自己的后路打算,就主动地打开城门投降。

    城门一打开,徐达便率领着队伍如潮水一般地涌进衢州城。

    宋伯颜不花即使再有能耐也顶不住了,只得带着一队人马冲出城外准备逃命。

    谁知,宋伯颜不花刚刚冲出城外,常遇春就带人将他团团地包围了起来。
………………………………

第三百一十八章张斌归顺,掌控衢州

    常遇春看着惊慌失措的宋伯颜哈哈大笑道:“宋伯颜,常某在此恭候多时了,束手就擒吧!”

    宋伯颜不花在汤溪小镇曾与常遇春几度交手,要不是石抹宜孙早早地被朱元璋打败,他那回就肯定把常遇春赶出了汤溪小镇。

    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又加逃跑无望。

    宋伯颜心中一狠,就有破釜沉舟之意,当即就纵马扬刀直向常遇春扑去。

    待战马冲到常遇春的近前后,宋伯颜不花手中的大刀兜头就朝着常遇春砍了下去。

    使大刀的人都是有几分力气的,只可惜,宋伯颜偏偏遇了常遇春。

    四周都是红巾军,常遇春也不怕宋伯颜会逃跑,只将两把大板斧舞将起来,一把架住砍来的大刀,另一把朝着宋伯颜的人和马一起剁了下去。

    先听到“当”的一声脆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