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贼休走-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悖杀计鹄矗烊缌员覆降木嗬耄Q壑洌统宓搅宋浒补纳砬埃雷坑沂旨赋扇且徽蟊欤坏戎谌丝辞澹雷恳患枪慈窈莺莸卦蚁蛭浒补拿婷拧�

    “来得好”

    武安国不吝言辞的赞了一声,急忙撤步闪身,身受机敏的躲了过去,电闪之间,两人就打在了一起,彼此试探了几下,渐渐的,两人不再手软,一时间,你来我往,拳脚相还,斗的难分难解,起初十几个回合,看不出谁强谁弱,可是,时间不长,太史慈就瞧出了门道。

    他的眼睛,也渐渐的睁大了许多,心中连连称赞,因为,他看的清清楚楚,吕卓拳脚犀利招式精妙,刚柔并济,快而不乱,明显在武安国之上。

    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太史慈越看越兴奋,就连他自己都几乎要按捺不住了。

    可是,吕卓很有分寸,并没有急于跟武安国分出生出,足足打了三十多个回合,吕卓突然摆手喊了一声“不打了,不打了,武将军身手不凡,小弟佩服,我看没个百八回合,你我很难分出输赢。”

    吕卓这话,虽然说的客气,但是也没有贬低自己,言外之意,你身手很强,我也没输给你,已经没必要再继续打下去了。

    既给武安国留了面子,也没让自己失了气度。

    武安国却尴尬的脸都有些红了,虽然他生性耿直,一向直来直去,就算真的输了,也不打紧,可是,他堂堂一员北海郡的将军,若是输给一个刚被提拔为屯长的火头兵,多少有些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见吕卓给他留了台阶,武安国反倒有些尴尬,幸好太史慈走了过来“是啊,吕卓说的不错,奴们两个真要分出输赢,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哈哈真是痛快,走,喝酒去!”

    吕卓咧嘴一阵苦笑,“两位大哥,这可是在军中啊!”

    “这又什么打紧的,现在又不是只有我们三人破例,军中上下,大小的军校,你看哪个不是这般,走走走,你这人,当真啰嗦。”

    太史慈说着,一把搂住了吕卓的脖子,武安国也从旁劝说,吕卓纵然百般不愿,也没奈何。

    太史慈对军中的规矩,压根没放在眼里,何况,现在打了胜仗,各路诸侯都在饮酒庆贺,上行下效,大家都是如此,谁还管的了谁?
………………………………

第五十六章,太史子义

    吕卓没有办法,只好跟着两人离开,现在营中上下,没人把军纪放在心上,军中不能饮酒,这个规矩,谁的心里都门清,可是,就连各路诸侯都在欢宴痛饮,谁还有心思理会这些呢。

    来到武安国的营中,武安国大手一挥“拿酒来,今日我要与这位小兄弟好好痛饮一番。”

    时间不长,十几个兵卒一人抱着一个酒坛走了进来,吕卓一瞧,腿肚子就有些发软,这么多酒,这哪里是喝酒,简直就是玩命啊?

    “吕卓,客随主便,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开怀畅饮。”

    武安国这般盛情,太史慈又不住的劝说,吕卓没办法,心想,那得遇到两个投缘的兄弟,管他呢,再磨磨唧唧,非得被太史慈两人耻笑不可。

    三人推杯换盏,喝的酣畅,聊的投缘,不知不觉,话匣子全都打开了。

    吕卓也从谈话中了解到,太史慈现在并不属于北海郡的兵将,虽然他身上穿着盔甲,此行也仅仅是来报恩帮忙的,因为太史慈之前逃难在外,孔融没少关照他家中的母亲,太史慈从辽东返回北海后,正赶上孔融要出兵讨董,太史慈感念孔融对他母亲的照顾,便也随军一并参加了讨董。

    “吕卓,太史慈字子义,他所做的一切,当的起这个义字。”

    武安国说着,把大拇指高高的竖了起来,紧接着,他就把太史慈之前为何逃难到辽东的事情,一五一十说给了吕卓。

    吕卓虽然对三国了解不少,但是,对太史慈年轻时的事情,却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他曾经避难去了辽东,此番听武安国讲述了一遍,对太史慈,吕卓更加敬重。

    武安国说的没错,他的表字是子义,这个义,太史慈的确当的起。

    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曾在本地做过官。

    恰逢,东莱太守和青州的刺史闹了一点矛盾,孰是孰非,各说各有理,彼此谁也不服。

    不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出了问题,自然得找上头的组织,组织就是上级,州府的组织,就是朝廷,东莱太守和青州刺史都打算上书朝廷,请求朝廷裁决,主持公道。

    但是刺史那边却抢先派人上路,东莱太守这边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如果奏章被州府那边抢先走到朝廷那边,不管谁对谁错,郡守这边也会落入被动。

    而且,朝廷有规定,州府的奏章先到的话,郡守的奏章,就不会再受理。

    所以,东莱太守必须把奏章抓紧送到朝廷,而这个任务,就交到了太史慈的身上。

    太史慈从小母亲就教导他识文认字,立志报销朝廷,他母亲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你不好好读书,就糟蹋了咱家的这个姓氏!”

    太史慈再三追问母亲,才知道,太史这个姓,来历相当不简单,早在西周,太史不是姓,而是天子的家臣,太史掌管天时、星历、推算帝王家的吉凶祸福,责任重大,久而久之,他们的祖上就被赏赐了“太史”这个姓氏。

    也就是说,太史慈的祖先,职务是太史,后来被皇帝赏了太史做为自己的姓氏,自此之后,一代一代,便流传延续了下来。

    太史慈没有让母亲失望,发奋读书,年轻轻轻就在东莱享誉一方,被当地太守赏识,当了奏曹史。

    接到太守的任务,太史慈马不停蹄,火速赶往京师,一路之上,不分昼夜,渴就在河边灌几口凉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日夜兼程,马不停蹄,总算及时的赶到了京师,要知道,从黄县到洛阳,足足两千多里,而且,还是严寒彻骨的深冬时节,这一路,太史慈可没少遭罪。

    虽然赶上了,但是,所有的奏章到了洛阳,都必须在公车门排队等候,太史慈到了洛阳,青州那边的人也到了,太史慈明白,就算排队,奏章也很难抢到前头递给朝廷。

    太史慈急中生智,索性不去排队,而是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突然出现在青州刺史派来的那人身后,故作好心的提醒对方一定要注意奏章的格式,可被白费功夫苦等一场。

    对方被他唬的一愣一愣的,他也是第一次进京上奏,生怕奏章格式弄错,被太史慈一番忽悠,对方便把奏章拿出来递给了太史慈,希望太史慈给检查一下,免得出了什么纰漏。

    之所以,会被太史慈给唬住,因为,太史慈说的是实情,奏章格式有误,一律都得被退回去,而这个规矩,还是蔡邕上书朝廷订下的。

    蔡邕满腹经纶,是东汉有名的大儒,他建议灵帝规范群臣上书的奏章,所有的奏章,必须规范合格,严格按照章程程序,不能有丝毫的纰漏,结果,太史慈一番忽悠,就把那人给唬住了,接过奏章,太史慈看也没看,嗤啦当即给撕的粉碎。

    对方自然不干,刚要争吵,太史慈一把捂住他的嘴巴把他拖到一边,寻了个僻静之处,太史慈笑道“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不会毁掉,现在你我两人,都犯了重罪,追究起来,谁都逃不脱干系,我们现在是难兄难弟,不如一起逃亡?”

    虽然做法有些混不吝,但是,太史慈之所这这么做,都是为了完成郡守交给自己的任务。

    知道真相之后,得知太史慈是东莱郡派来的,对方不解“你出手毁了州里的奏章,乃是大功一件,为何还要逃亡?”

    太史慈两手一摊“我毁的可是刺史大人的奏章,回去之后,刺史必定不会饶我,而你,看守不力,被我毁了奏章,也无法脱身,现在你我都是难兄难弟,不如一起亡命天涯。”

    虽然太史慈对母亲至纯至孝,但是,为了报答东郡太守的知遇之恩,甘愿毁掉青州刺史的奏章远避他乡,几经辗转,逃到了辽东。当然,东莱的奏章,也顺利的递给了朝廷,虽然仅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太史慈做出的牺牲却着实不小。

    得罪刺史,逃难在外,也不能在母亲床前尽孝,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义字。

    但是,东郡太守却把一切的罪责都推到了太史慈的身上,换了任何一个当官的,其实都会这么做的,虽然奏章递了上去,毕竟,青州刺史可是东郡太守的上级,为了不被青州刺史怪罪,东郡太守只能把太史慈当做自己替罪羊。
………………………………

第五十七章,结拜?

    太史慈辗转逃难到辽东,在那里,遇到了从北海国来避难的邴原,东莱郡和北海国算是正儿八经的老乡,远在异乡,能跟同乡相见,两人没几日,就相熟的无话不谈。

    邴原的来历,也不简单,他是北海有名的贤士,面对孔融的招募,毅然选择远避他乡,因为,在邴原眼中,孔融虽然是孔圣人之后,却毫无实干之才,只知道兴办教育,给百姓讲些毫无意义的礼义廉耻,放在太平年间,这位四岁让梨树名动天下的文士,一定能把北海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适逢乱世,孔融的做法,毫无实用,怕是连黄巾都抵挡不住,所以,邴原很果断的逃离了北海。

    事后的孔融的轨迹,也的确被邴原一猜中的。孔融早早的就归降了曹操,然后,满口之乎者也的整日在曹操耳边聒噪,最后落了个满门被杀的下场。

    邴原对太史慈非常同情,曾问他“东郡太守如此对你,当真令人心寒,你可曾后悔?”

    太史慈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的回道“不后悔!”

    年纪轻轻的太史慈,却有这般高人一筹的觉悟,不辞辛劳的跑去京师递送奏章,结果还把青州刺史给招惹了,无奈只得逃亡在外,可是,面对东郡太守的负心之举,太史慈毫无怨言,邴原不解,忙问其故,太史慈回道“虽然太守的举动,让人失望,但是,那是他自己的错,如果我不竭尽所能的把太守交于我的任务完成,就是我的不对了!”

    仅凭这一番简单的对话,一代名士邴原,对太史慈顿时刮目相看。

    之后,通过邴原,太史慈又认识了同样来辽东避祸的刘政,刘政也是有名的名士,辽东太守公孙度是个小肚鸡肠之人,见刘政有勇有谋,在辽东极有名望,公孙度心中嫉妒,说什么也要把刘政杀掉,面对公孙度的追杀,又是太史慈挺身站了出来,

    太史慈对刘政保证道“只要我能回青州,就一定带你平安回去。”

    刘政感动涕零,邴原还为此拿他打趣“为何太史慈说带你回去,你就如此激动?”

    刘政道“如果子义还信不过,这天下间还有可信之人吗?”

    “啊”

    吕卓差点没声音喊出出来,在他眼里,一直以来,太史慈仅仅是个枪法不错能与孙策齐名的三国猛将,可是,万万没想到,早在年少的身后,太史慈就已经美名远扬,而且,靠的并不是他的武勇,而是浩荡天地间的义气。

    对东郡太守,毫无怨言,竭尽所能

    对刘政,他仗义出手,气魄过人

    对北海孔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而且,自己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太史慈却没有任何的轻视慢待,还相邀一同把酒言欢,这让吕卓对太史慈更加敬重。

    虽然才刚刚接触,但是,对太史慈的印象,却非常的深刻,太史慈,绝不是光有匹夫之勇的莽夫。

    太史慈摆了摆手,“些许小事,不值一提,来喝酒,吕卓,说说你吧”对自己的过往,太史慈毫不在意,就算被武安国讲了出来,在太史慈看来,那也仅仅是自己该做的,没什么好炫耀的。

    “我”吕卓愣了一下,有些犹豫,难得太史慈这般赤城,吕卓不想欺瞒他,可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吕卓知道,绝不能随便对人讲起,因为,事情就算再毕竟还牵扯着曹操。

    吕卓越是这样,太史慈越来了兴致“怎么?信不过我太史慈?”

    说着,太史慈眉目一扬,脸上微微露出几分怒意。

    武安国也把身子凑了过来“吕卓,这可是你的不对啊,大家都是兄弟,你这样,可着实显得见外啊。”

    吕卓一咬牙“也罢!”

    于是,吕卓就把自己吕家满门被杀的事情,一五一十的,都讲了出来。

    “啊?这天下间,竟然还有这等无耻无义之人,曹操当真是一头披着人皮的狼,可恶可恨啊!”太史慈没等听完,整个人腾的一下,火冒千丈,突然从地上站了起来,只见他怒瞪双目,须发皆张,一双铁拳攥的嘣嘣直响。

    武安国也大吃了一惊“真没想到,曹操竟然是这等忘恩负义之人,此人,纵然千刀万剐,越不为过!吕家满门,他竟然如此狠心,明知杀错,还要赶尽杀绝,此人之心肠,当真狠辣到了极点。”

    太史慈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军营之中,人多耳杂,稍有不舍,就会被人听到,太史慈急忙冲武安国打了个手势,随即扭头看向吕卓“吕卓,你打算怎么办?”

    “父兄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我吕卓枉为人。”吕卓猛的端起一坛酒,一仰脖,咕嘟嘟的狠灌了一气,顿了一下,他又道“何况,就算我不报仇,曹操也不会饶了我。”

    太史慈点了点头,久久的沉默不语,吕卓要报仇?谈何容易,可是,他必须这么做,没有被的退路,否则,曹操绝不会饶了他。

    看了看吕卓,又看了眼武安国,太史慈突然提议道“安国,吕卓,不如你我三人结成异姓手足,今后,有难同当,有图同享,你二人可愿意?”

    “啊”

    两人都愣了一下,吕卓不敢置信的看着太史慈,差点没激动的蹦起来,而武安国则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太史慈把武安国拉到一旁“安国,你可知道,这样的秘密,吕卓肯对我二人全盘托出,可见,他对你我推心置腹,非常信任啊。”

    武安国问道“子义,你是说?如此一来,我们三人休戚以共,患难相交,这个秘密,就成了我三人共同的秘密,同样的,那曹操,也成了我们共同的敌人。”

    “我正有此意!”

    太史慈点了点头。

    “可是这是不有些儿戏?”

    武安国还是有些小小的纠结,虽然他为人也很豪爽,但是喝酒谈心可以,这猛然间让他跟吕卓磕头结拜,武安国,心里多少有些难以适从。

    “你啊当真多虑了,好吧,此事暂且搁在一旁。”既然武安国不太愿意,太史慈也不好过于勉强。
………………………………

第五十八章,董卓到来

    见太史慈冲自己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吕卓也没往心里去,太史慈刚刚主动提出结拜,吕卓已经很激动了。

    不管怎么样,至少太史慈看的起自己,这已经足够了,酒过三巡之后,见天色不早,吕卓忙起身告辞离开,武安国多少心里有些尴尬,倒是太史慈主动把吕卓送出了北海兵的辕门。

    等吕卓离开后,太史慈再次返回大帐,看了武安国一眼,重重的叹了口气,武安国这件事做的,不仅让吕卓心寒,也让太史慈非常的尴尬。

    “嗯这是”

    转过天来,天刚蒙蒙亮,吕卓就被惊醒了,耳边嗡鸣直响,感觉脚下的地面都跟着剧烈的震动起来,吕卓急忙从铺上坐起,俯身往地上一看,果不其然,地上的沙粒肉眼看的清清楚楚,那沙粒正在上下震颤着,不时的起来落下,声音越发急促,动静也越来越大,侧耳倾听,隐隐能听到喊杀声。

    吕卓急忙跑出了营帐,外面的哨兵早就惊动了,有人脸色惊恐的喊道“是西凉兵,汜水关来了援兵,虎牢关那边也来了!”

    “啊?董卓的援兵来了。”

    徐州兵营多是新招募的兵卒,听说汜水关来了的援兵,顿时吓的乱吃一团,不少人的脸色都变了。

    而此时此刻,汜水关另一侧,城门大开,一队队的西凉铁骑飞马而来,马嘶之声不绝于耳,漫天黄沙席卷苍穹,西凉兵乌压压如潮水一样,疯狂的涌进汜水关,一眼望去,黑色玄甲的西凉兵,密密麻麻,彻地连天,多的都看不到尽头。

    一个个盔甲鲜明,刀枪闪耀,声威惊天动地,阵仗漫无边际,这么大的动静,好像九级地震一样,关东诸侯的将士们,全都被惊动了。

    汜水关如此,虎牢关西凉兵摆出的阵势更是空前雄壮。

    “主公,你看”

    李儒簇拥着董卓,登上高高的虎牢关城墙,居高临下,眺望着盟军营寨的方向,李儒伸手遥指“他们必然非常的惊恐,相信此战,主公神兵天降,关东鼠辈定会浪奔鼠窜,惶惶如丧家之犬,茫茫如漏网之鱼。”

    李儒一边说着,一边捋着须髯春风得意的笑道。

    董卓得意的点头笑道“哈哈哈老夫身边有文优和奉先,关东鼠辈,何惧之有,文优,还是你想的周到啊,昨天后半夜,我西凉雄兵就已抵达汜水关,若不是你再三说劝,老夫早就领兵早早的进城入关了。”

    一旁的李肃,心中一震,没想到董卓的援兵昨夜就到了。

    他忙抬头看向李儒,李儒微微一笑“若是昨夜进城,关东盟军虽然也会受到震慑,影响并不大,纵然一时慌乱,很快也能稳住阵脚,而现在吗?盟军昨夜大都喝的酩酊大醉,而四更十分,是人睡的最香最死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十余万西凉雄兵大张旗鼓汹汹而至,睡的正酣的盟军将士,必然惊慌失措,紧接着我们就出兵讨战,盟军根本无从喘息,小婿先在此提前恭祝主公一战立威,旗开得胜。”

    “义父”不一会的功夫,吕卓挺身持戟大步流星的登上了城楼。

    “奉先我儿,都准备好了吗?”

    扭头看向吕布,董卓越看越喜,欣慰的点点头,吕卓生的貌美,目如朗星,眉若刀裁,面如傅粉,比女子还要貌美,虽是武将,却生了一副美玉一样的面容,加上本领超群,深得董卓器重。再看吕布的身后,张辽高顺等人,也都器宇轩昂,威风凛凛,董卓频频点头,欣慰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吕布忙躬身朗声回道“回义父,十万骑兵,三万步兵,都已进城,相信这会功夫汜水关那边援兵也已进城。”

    “本初,董卓来了,此刻已经抵达了虎牢关。”袁绍刚刚醒来,曹操就从帐外走了进来,袁绍脸色微微有些不悦,身为四世三公之后,袁绍极好威仪,任何时候,都不忘极力摆出他认为最体面最威风的派头,还没梳洗,曹操就急忙忙的跑了进来,这让袁绍心中非常不满。

    “孟德,你且在外稍候片刻,等我梳洗一番,更换衣袍,再行商议。”

    曹操轻轻摇了摇头,暗暗叹了口气,只好又退了出去,心里曹操一百个不满,这都什么时候了,袁绍居然还不忘这些无用的门面功夫,结果,足足等了近半个时辰,袁绍这才整理完毕。

    虽然袁绍生的俊朗,打扮的也神采飞扬,但是,大敌当前,把心思花在这上面,别说曹操,就连其他诸侯们心里也生出了怨言。

    跟在曹操身后的戏志才,神色淡然的打量了袁绍几眼,失望的摇摇头,虽然这才刚刚跟董卓开战,但是,就凭袁绍的做派,对盟军的前景,戏志才就不抱希望。

    但是,跟在袁绍身后的逢纪等人,则众星拱月一般,寸步不离的跟在袁绍的身后,他们心里对袁绍,却没有丝毫的不满或者不敬。

    同样都是有名的贤士,逢纪等人,想的跟戏志才等人不同,对此番讨董,他们一开始,就跟袁绍想的一样,打,也行,不打,也行,自从出兵的那一天开始,袁绍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坦白来说,袁绍对此次讨董,压根就没抱太大的希望。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众关东诸侯,虽然纷纷举兵,口号喊的震天响,但是,却无不个藏祸心,真心伐董的没有几个,就连袁绍自己,也不想白白损兵折将,所以,袁绍很理智的选择了随波逐流,他是关东诸侯的盟主,必须跟大多数的站在一起,这样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同样,也为他今后拥戴刘虞称帝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袁绍一点也不傻,与其说他没有进取之心,不如说他被迫无奈,只能顺势而为。

    袁绍的为人处世,跟曹操不同,曹操行事果决,每每有惊人之举,因为,他的骨子里,就有不安分的因子,他敢冒险,敢拼命,而袁绍,更加沉稳,更顾全大局。
………………………………

第五十九章,阵前立威

    “陛下你没事吧?”

    见刘协迟迟沉默不语,对于摆在案桌上的老鼠,刘协两眼一眨不眨,看的怔怔入神,伏寿心中担心,生怕刘协出事。

    “陛下,这件事,都过去两日了,你为何还耿耿于怀,那董卓李儒之辈,皆是豺狼虎豹,陛下千万要保重身体。”

    刘协扭头看向伏寿,突然噗嗤笑了“放心吧,我没事,李儒为了名正言顺的杀袁家满门,不仅随意捏造事实诬陷忠良,说袁家暗中勾结盟军,想夺汉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