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的乌托邦-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崇祯咂摸着张维贤的话外之音暗想:现在杀杨镐肯定不是时候,先留着他,等到了一个可以杀鸡儆猴的时候再说。

    “国公说的有理,先放一放再说吧,局势后来又如何发展呢?”
………………………………

27。辽东往事之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

    27。辽东往事之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

    “萨尔浒战败后,杨镐下狱,熊廷弼大人接掌辽东经略,熊大人整顿军务治军严格,提出“实内固外、以夷制夷”的战略防御方针使局面渐有安稳,但不久熊大人遭朝中小人陷害,不得已辞官回乡。”

    “谁陷害他,因为什么?”

    “皇上,这件事三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臣觉得简而言之是党争,熊大人是楚党。国公,下官说的对吧。”

    “是是,熊大人是能臣无疑,只是当时那个环境・・・,唉!”

    “嗯,有些事就不深究了,李爱卿接着说吧。”

    “接替熊大人的是袁应泰袁大人,袁大人确实精明能干,但用兵非其所长,规划也不周密,熊大人在边防时,执法严格,部队军纪整肃,而袁应泰大人失之以宽,而且更动了往日的规章制度。”

    “俗语说慈不掌兵是有道理的,军中的规章制度岂可肆意更改,这样是会出乱子的。”

    “皇上预料的一点不错,时值蒙古各部遭大灾,很多灾民到关内乞讨。袁应泰说,我若不救,他们必将投敌;我招收他们,可增加兵员。就下令招降,于是来他部队归顺的很多。袁应泰大人将他们安置在辽沈两城,但那些人并不老实,时有暗中劫掠抢劫,百姓深以为苦。于是官员们议论纷纷,认为招降兵过多,可能暗中被建奴利用,也可能间杂着建奴细作来日为内应,有叵测之祸。而袁应泰大人却不以为然,以用蒙古兵抵抗建奴而自鸣得意。”

    “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何况还是处于战争期间,这个袁应泰,真是书生气十足。”

    “可不是吗,天启元年,建奴进攻沈阳,袁大人领兵出城对战,大败,退回沈阳后,那些隐藏在招降蒙古兵中的建奴奸细开始散布谣言,放火制造混乱,并趁机打开城门引建奴打入城中,沈阳失陷,袁大人一看大势已去,自缢身亡。”

    朱崇祯转向张文远问道:“二公子你觉得他这算是自杀恂城呢还是畏罪自杀呢?”

    张文远避重就轻地说:“臣觉得他怎么算都比那杨镐强,至少袁大人有担当。”

    张维贤心中暗自赞许,这孩子说话越来越有老夫的风范了。

    “唉,有担当当然比没有好,可这代价也太大了吧,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自己的愚蠢不仅害了朝廷,害了百姓也害了自己。”

    张维贤接过话说:“其实袁大人的人品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授临漳知县时,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调任河内任上,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就连邻县也受益,政绩为当年北方数省之冠。如果继续让袁大人主理河工水利,那定是一代名臣。”

    “唉,没有自知之明,李爱卿你接着说吧。”

    沈阳辽阳丢失后,重新起复熊廷弼大人为辽东经略,但是他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大人政见不合。”

    “为什么不和?”

    “熊大人主张以守为主,而王大人主战。”

    朱崇祯眼睛一亮:“怎么个主战法?”

    李邦华与张维贤又对望了一眼,苦笑着说:“那王大人更是个纸上谈兵的主,不仅一点不懂兵事,还好说大话,轻敌冒进,别人的规劝一点也听不进去,更是强烈抵触熊大人的防守策略。”

    朱崇祯也笑了:“这真是个奇怪的督抚组合,管文事的巡抚主战,管武事的经略主守,那最后站上风应该是经略吧?”

    “不是,是王大人。”

    “这又是为什么?武事当以经略的主张为先吧。”

    “皇上说的不错,但是王大人是东林党,他那一科进士的主考官是当时的首辅,东林党大佬叶向高。而熊大人是楚党。”

    “那么多东林党人就都看不出王化贞是个纸老虎吗?”

    张维贤插了一句话:“皇上,是这样,臣当年在移宫那件事的时候与东林党大佬左光斗杨涟有过密切合作,对东林党人略知一二,臣以为大部分东林党人的道德学问品行是不错的,但他们党同伐异,同党者官官相护,异党者官官相斥,在他们眼里,东林党人的利益已经盖过了朝廷的利益,大明的利益,所以熊大人的防守策略吃瘪也就很正常了。”

    “看来这东林党人的势力和力量不可小觑啊。”

    “正好说到这儿,那老臣就提醒一下皇上,此次铲除阉党,又有大批官员起复,他们当中大部分是东林党人,皇上还要谨防他们重新结党造势,左右朝政。”

    “国公提醒的很及时,朕会认真考虑。李爱卿,接着说吧。”

    “是是,所以当时辽东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巡抚手握十数万重兵在前线广宁,经略手中无兵在后方山海关,天启二年,王化贞被心腹手下孙得功出卖引建奴攻占广宁,王化贞狼狈逃回山海关,数十万将士溃败,几十万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广宁丢失,王化贞,熊廷弼被抓下狱。”

    “这两个人还都在狱中吗?”

    “回皇上,王化贞还在狱中,熊大人已被斩。”

    “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说应该王化贞被斩,熊廷弼可斩可不斩啊。”

    “当时官员们的普遍看法和皇上是一致的,但是东林党的官员们并不这样看,据说他们甚至已经考虑要熊大人背黑锅而救出王化贞。”

    “最终的结果不也是如此吗?”

    “可是原因肯定是皇上想不到的。”

    “嗯,你先别说,让朕猜猜・・・,唉,朕还真猜不出,还是爱卿说吧。”

    “王化贞投靠了魏忠贤!”

    “啊!那王化贞不是那个什么东林党大佬叶向高的学生吗,以王化贞的地位如果没有这件事,日后他将是东林的大佬啊,他怎么会投靠魏忠贤呢?国公不是说东林人的品行都是很不错的吗?”

    张维贤赶忙解释:“东林人也不是铁板一块,个别见风使舵卖友求荣的人也是有的。”

    “呵呵,东林人也是有趣,李爱卿接着说吧。”

    “当王化贞意识到魏忠贤阉党崛起壮大,东林党日趋势微,就果断抛弃了还在为自己脱离囹圄,重列朝班而奔走辩护的东林君子们,投奔了魏忠贤。魏忠贤趁机利用他揭露东林党人所谓贪污辽东军饷,沉重打击了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力量。王化贞则得免一死。”

    “唉,这个王化贞无德无才,不忠不义,竟然位列高位,给大明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还能逃脱得活,二公子你说这是谁的责任呢?”

    “臣觉得・・・,臣觉得・・・,反正肯定不是臣的责任,臣那会儿还小。”

    大家都笑了,朱崇祯笑着说:“肯定也不是朕的责任,朕那时不在其位。”

    张维贤一边注意着皇上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地说:“皇上,臣觉得除了人为的因素,是不是在选人的制度上也有一些因素呢?”

    “哦?国公此话怎讲?”

    “我大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内阁大学士都出自翰林词臣,那些由地方基层官员做起的地方大员,大多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人是不是也应该择优出任大学士呢?”

    李邦华内心紧张表面却不动声色地看了看张维贤又看了看皇上,这是他和张维贤早就商议好的话题,因为他要想入阁做大学士,就一定要过这一关。

    李邦华就是从基层做上来的。
………………………………

28。辽东往事之孙承宗

    28。辽东往事之孙承宗

    李邦华也是出自官宦读书世家,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为了参加万历三十一年的会试,李邦华和他的父亲李廷谏互相激励,风餐露宿,徒步从老家江西吉水走到京城,一时传为佳话。

    不幸的是父亲李廷谏再次落榜,侥幸的是李邦华中三甲第三十五名,虽然名次很靠后,但是好歹中了。

    初次分发到了江南泾县做知县,由于政绩优异,经过吏部的考察、推荐这才升到京城做官。

    朱崇祯一边品着张维贤的这句话,一边笑着说:“国公说的有道理,能干是第一位的,管他是不是翰林出身,朕看在座的各位就都很能干,都有机会入阁做大学士。”朱崇祯前世也在商海中打滚多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的本事还是有的。

    大家都笑了,张维贤笑着说:“谢谢皇上的赏识,老臣是武将,我大明以文抑武,内阁大学士都是文官。老臣一大把年纪了,就不做这个梦了。”

    朱崇祯意味深长地说:“梦还是要做的,万一成真了呢。”

    几个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怎么接话。

    半晌张维贤才接话说:“皇上要提高武将的地位。”

    “如果认定现在是战争期间,比如说像太祖开国时期,那怎么还会有什么以文抑武?当然这需要个时机,需要个由头。”

    “恕老臣愚钝,皇上您这话老臣不大明白。”

    “到时候国公就明白了。还是接着往下说吧,刚才谈到哪儿了?”

    “回皇上,刚才谈到王化贞逃过一死。”

    “嗯,王化贞是逃不过去的,不过现在还不是杀他的时候,唉,那个熊廷弼为什么被杀了呢?”

    “具体原因臣不知,但是坊间有两种传言,一种说是熊大人答应给魏忠贤四万两银子,但是后来反悔没给,魏忠贤恼怒在先帝面前进谗言,致使熊大人被杀,还有另一种传言说熊大人是楚党,东林党人为了救王化贞,陷害了熊大人。”

    “老臣补充一下李大人的说法,老臣还听到一种说法是首辅黄立极黄大人和熊大人有旧嫌,他的党徒冯铨编造了伪书《辽东传》陷害熊廷弼,说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黄立极用‘夜半片纸了当之’一语,蛊惑魏忠贤深夜鸠杀熊大人,并将首级传首九边!”

    “哦,有这么多的说法。”朱崇祯不明白熊廷弼怎么得罪了这么多人,是他的防守策略问题吗?

    想到这他问道:“那么以李爱卿的眼光看,如果按照熊廷弼的防守策略,那次广宁之败是不是可以避免呢?”

    李邦华看了一眼张维贤,有些吞吞吐吐地说:“臣觉得···,臣觉得···,臣觉得怕也是难以避免。”

    “哦?为什么呢?”

    李邦华又看了一眼张维贤,谨慎地挑选着字眼:“臣觉得不是主攻还是主守的问题,而是···,而是···”

    张维贤接过话笑着说:“皇上,是这样,老臣原来和皇上提过,李大人的方略有些与众不同,一个吃面食的人不大好评价大米的好坏,您就别为难李大人了,老臣看李大人的汗都出来了,不如让李大人把辽东的情况说完,然后您再听听他的方略。”

    这是张维贤与李邦华商量好的策略,先谈辽东情况渲染气氛,再抛出李邦华的方略,怕上来就谈方略吓到皇上。本来他们还设计了如何诱导皇上先谈谈辽东情况,没想到皇上一上来就主动谈辽东情况,正中他们的下怀。此刻眼见话题要跑偏,张维贤赶忙发声让话题重回正轨

    “嗯,国公说的有理,那就往下说吧。”

    李邦华赶快续上了前面的话:“广宁败后,朝廷授命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先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王大人倒还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分析当时关外形势认为辽东糜烂,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这个王在晋倒也有些见识,他这是要退守山海关,摒弃关外辽东全部土地吗?”

    “是,皇上说的没错,王大人的计划是全部撤回关内,凭借长城险要,死守山海关一线。”

    “死守山海关一线,可以让我大明军兵力更集中,后勤供应路程缩短,也许是个好主意吧?”

    “这个主意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特别是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袁崇焕主张前出几百里守锦州宁远一线,内阁拿不定主意,大学士管兵部事的孙承宗大人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探查实情,最终肯定了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大人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据说孙大人有一句话评价王在晋非常犀利: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于是先皇下旨,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孙承宗大人自请督师,亲掌辽东。”

    “这个孙承宗能量这么大,一句话就把王在晋给废了?”

    张维贤解释说:“孙大人是先帝的老师,当时魏忠贤的阉党还在萌芽状态,内阁大部分是东林党人,孙大人是东林的中坚。所以一言九鼎也就不足为奇。”

    “哦?不过朕也没看出袁崇焕的方法高明在何处啊?”

    “老臣听说袁崇焕用一句话打动了孙大人。”

    “哦?什么话?”

    “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

    “此话怎讲?”

    “前出几百里守锦州宁远一线,可以用锦州到山海关的几百万亩土地养辽人,辽人与建奴有血海深仇,用辽人练兵与建虏作战,军兵的士气也比较高。”

    “依国公这么一说,感觉袁崇焕的主张也很有道理。真是一时间还真说不好谁优谁劣。国公觉得哪一个主张更好呢?”

    “王在晋大人死守山海关的主张没能实施,所以无从评判,袁崇焕大人的主张就目前而言是不错的,毕竟打了胜仗,有目共睹,但是这种局势能够维持多久,老臣就不好说了。”

    言外之意就是说目前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这朱崇祯还是听的出来的。

    “那孙承宗对目前的局势能够维持多久是怎么看的呢?”

    “回皇上,孙大人已不在辽东。”

    “哦?不在辽东,那在哪儿啊,也不在内阁呀,去世了吗?”

    “都不是,皇上,孙大人现在致休在家。”

    “哦,这是怎么回事?”

    “遭魏忠贤陷害,被迫致休。”

    “孙承宗不是帝师吗,也遭到迫害,这个魏忠贤还真是有两下子。”

    “皇上龙潜番邸的时候,魏忠贤还曾经借着陷害懿安皇后的父亲来陷害过皇上。”

    “哦?真有这种事?”

    “确有其事,皇上召见一下懿安皇后或是懿安皇后的父亲张国纪,一问便知。”

    “好可恶的魏忠贤,朕念其服侍先皇多年,赐死时还赏了他一桌酒席,让王承恩买了棺椁收敛埋葬,如此说来,应该把他挖出来鞭尸,挂城门示众。真是死有余辜。”

    张维贤和李邦华都没说话,怎么处理魏忠贤的尸体他们没兴趣,只要死了就行了。

    朱崇祯稳了稳心神:“那孙承宗走了,接替者一定是袁崇焕了吧?”
………………………………

29。辽东往事之袁崇焕

    29。辽东往事之袁崇焕

    “回皇上,不是袁崇焕,是领兵部尚书衔经略辽东的高第大人。”

    “还没轮到袁崇焕吗?朕感觉执掌辽东的大臣,前前后后换了四五个了吧。”

    张维贤与李邦华对望了一眼,张维贤挤出一丝微笑说:“看来皇上很欣赏袁崇焕袁大人。”

    “哦,谈不上什么欣赏,朕也听说过什么宁远大捷,所以知道有袁崇焕这么一个人。”

    张维贤和李邦华都长出了一口气,张维贤到是由衷地说:“宁远大捷是对建虏开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不管怎么说袁大人功不可没。”

    “好了先不说袁崇焕了,李爱卿接着说说高第吧。”

    “呵呵,皇上这回不说袁崇焕都不行了,直接导致高第革职的就是袁崇焕。”

    “呵呵,袁崇焕终于粉墨登场了。”

    “天启五年,高第接掌辽东,高大人全盘推翻了孙承宗大人的布置,他认为锦州守不住,计划将宁锦一线的军民全部撤回山海关。”

    “他认为守不住的理由是什么呢?”

    李邦华与张维贤互看了一眼,李邦华说:“高大人给朝廷的奏折上也是含糊其辞,到现在,臣也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臣以为这种重大的决策不宜朝令夕改,锦州到山海关数万官军,几十万百姓刚刚安定下来,又要被迫迁徙,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张维贤轻咳一声说:“皇上,老臣认为说到底还是用人问题,老臣对高大人并不了解,但从他把关外军民撤回山海关这件事看,高大人不是个能臣,可能根本就不懂兵事,命令仓促下,军民仓促撤,一点秩序都没有,据说有数万石粮食遗失,辽东是作战的前沿地区,是个特殊的地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了解辽东的情况,即使是好心也会办成坏事。”

    “那既然都撤回山海关了,又怎么出了一个宁远大捷呢?”

    “是这样,天启六年,努尔哈赤趁明军后撤领兵进犯宁锦一线,袁崇焕大人拒抗了高第的撤退命令,率兵死守宁远,利用红夷大炮,打退了努尔哈赤。”

    “当时努尔哈赤带了多少人马?”

    “号称十几万,臣估计大约五六万。”

    “那袁崇焕有多少人?”

    “大约一两万人。”

    “哎呀,那袁崇焕以一敌五,胜利真是难能可贵啊。”

    “是是,臣以为袁大人这场胜利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是城修的坚固,第二就是有红夷大炮。”

    “这个红夷大炮李爱卿了解吗?”

    “略知一二。”

    “那就请李爱卿谈谈大明的红夷大炮。”

    “是是,这个红夷大炮是朝廷从澳门的佛郎机人手中购买的,佛郎机人在澳门设有一个卜加劳铸炮厂,生产各种规格的红夷大炮,最初是由入了西教的徐光启大人和李之藻大人推荐购买的,后来我大明工匠进行了仿制,兵部职方司的孙元化大人跟随徐光启大人学习过西洋火器制造,曾在宁远为袁大人筑台造炮。效果不错。”

    “宁远有多少门红夷大炮?”

    “十一门。”

    “十一门大炮就努尔哈赤的几万人打跑了,真是厉害。建虏大约有多少死伤?”

    “没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建虏每次作战都会尽量把受伤的和死亡的都带回去,据宁远的奏报上说大约应该有几百至几千。”

    “呵呵,这么笼统,那我军伤亡呢?”

    “宁远城内伤亡不大,但是觉华岛上几千军兵和民夫被杀。”

    “怎么又冒出个觉华岛,这是怎么回事?”

    “宁远靠近海边,离岸边不远有个小岛叫觉华岛,那里存放了大量的粮食,建虏没有水师,所以正常情况下,觉华岛是安全的。”

    “那一年有什么不正常的情况吗?”

    “是的,皇上,那一年特别冷,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时候是冬天,海面都结了冰,建虏骑兵踏冰而至,守军寡不敌众。大量粮食被烧。”

    “天寒导致海水结冰,这太正常了吧,事先就没有一点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还是有的,那就是沿着岛的岸边不停地凿冰,怎奈那年奇寒,凿冰的速度赶不上结冰的速度。”

    “唉,要说应该是时也运也命也,可朕觉得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预防措施做的不够细。”

    “是是,皇上所言极是。”

    “那要这么说,那宁远大捷的水分很大呀?并没有打死建虏多少人,自己的粮库还让人家烧了,这算什么大捷啊?二公子你说说,这算大捷吗?”

    张文远笑着说:“如果要从皇上以后打击建虏的胜果看,这肯定不能算大捷,能不能算小捷都不好说,但要是和以前的多次大败比,至少应该算小捷。”

    朱崇祯哈哈大笑:“你塌马都能知道以后的胜果,可以去摆摊算卦了。”

    张维贤和李邦华都陪着笑了几声,心中却在想,怎么如此粗俗。

    朱崇祯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努尔哈赤既然攻城不下,为什么不把城围起来,困死袁崇焕。尤其是在得到了觉华岛的粮食以后?”

    李邦华说:“臣也想过这个问题,感觉可能有这么几种可能,首先是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以前明军都是稍有抵抗就一击即溃,没想到这次这么顽强,再有就是红夷大炮,建虏不知如何应付,还有个传言说努尔哈赤被红夷大炮击伤,所以就撤了。”

    “确有此事吗?”

    “臣也不在现场,臣也是听说,不过努尔哈赤确实是半年以后就死了。”

    张维贤接话说:“皇上,老臣觉得不管是真是假,充分利用这件事宣扬红夷大炮的厉害,鼓舞我军士气还是有好处的,战争期间嘛,夸大战果宣传是很正常的,比如说打死了一千,说成打死三千,甚至一万都能理解。”

    “呵呵,国公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