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的乌托邦-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焦呛苷5模热缢荡蛩懒艘磺В党纱蛩廊В踔烈煌蚨寄芾斫狻!
“呵呵,国公说的有理,这种有意识的夸大宣传,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李邦华接着说道:“努尔哈赤死后,建虏的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酋,第二年他就迫不及待地派兵攻打朝鲜。”
“哦,皇太极为什么刚即位就迫切地打朝鲜呢?”
“臣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朝鲜在大明与建虏的战争中占据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辽东战事中大量溃败的明军,退至近边海岛和朝鲜境内,同时大批辽东难民越江逃至朝鲜北部,我大明朝廷对以毛文龙为首的这些军民进行了接济和组织,以图对建虏侧翼进行威胁和牵制。与此同时,朝鲜发生宫廷政变,其结果对建虏政权极为不利,主张怀柔、保持中立的光海君被废,仁祖即位,义理派掌握了朝政,表示要与明朝“协力讨虏”,加大对明军的粮草军需的支援,对建虏后方形成相当大的压力。再者是出于经济的需要。大明与建虏开战导致建虏失去与明朝的交易渠道,朝鲜成为建虏军民生活、生产用品以及贵重消费品的主要来源地,建虏希望与朝鲜扩大贸易规模,但仁祖即位后,建虏与朝鲜的贸易也难以为继。正是出于消除军事威胁和打通贸易渠道两方面的考虑,皇太极决定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
“哦,是这样,那战况如何呢?”
“继位伊始的皇太极命阿敏等人率军进入朝鲜,建虏兵锋所至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毛文龙逃窜皮岛,朝鲜国王携王室、大臣逃往江华岛。建虏一路南进,直指汉城。朝鲜屈从于建虏的武力威胁,迫不得已与建虏议和,虽仍然维持与我大明朝的宗藩关系,却不得不与建虏建立“兄弟之国”的邦交关系。”
“建虏打完了朝鲜就辖余勇来打宁锦了吗?”
………………………………
30。李邦华的战略战术(上)
30。李邦华的战略战术(上)
李邦华附和着皇上:“是是,皇上所言极是,皇太极打完朝鲜就来攻打宁锦,很有些立威之意。”
“嗯,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立威就要有所行动,换了朕也要这么做。”
张文远心想,如此说来皇上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杀魏忠贤也有立威的意思吧。
“皇上说的不错,老臣听说这皇太极虽然成为大汗,但不能一人面南而坐,而要和其他三个大贝勒共同面南而坐。”
“哦?还有这种事,还有三个常委,看来建虏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啊。”
“皇上有心在这上面做文章吗?”
“嗯,朕只是这么一想,再说吧。”
“宁远大捷后,袁大人升任辽东巡抚,开始加固和扩建锦州、宁远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大凌河等关外诸城堡,调集兵马,充实粮饷,大兴屯田,募集了6万余兵据守各城,袁崇焕大人坐镇宁远,平辽总兵赵率教带领左辅,朱梅驻守锦州。”
“这回建虏来了多少人马?”
“好像跟上次差不多,五六万吧。”
“这回皇太极有什么新招吗?”
“感觉没什么新招,先是包围了锦州攻城,攻了十几天也没有攻下来,想围点打援吧,袁崇焕没上当,又分兵攻打宁远,也没占到便宜,当时是夏初,天气炎热,士气低落,后勤粮草供应路途遥远,打了一个月后,毫无收获地退兵了。”
“这回应该算是个大捷吧,至少我军没什么大损失。”
“但是袁大人也是这次大捷后辞官了。”
“夷,怎么还有这等怪事,打了胜仗反而辞官?”
“是这样,据说袁大人很反感魏忠贤派来的监军,得罪了魏忠贤,战后魏忠贤指使党羽言官弹劾袁崇焕没有救援锦州,这么大的一场胜利,只给袁崇焕记了一次小功,而那些只沾个边的魏忠贤党羽倒都是大功。所以袁大人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呵呵,这袁崇焕还真是挺有性格的。”
“嗨嗨,说到袁大人的性格,嗨嗨・・・”
“国公要说什么,请直言相告,不必吞吞吐吐。”
“是是,这袁大人在朝廷官员中有个绰号叫袁蛮子,一则是指他来自广东,另一则是说他性格上比较倔,宁远之战后与大将满桂闹不和,袁大人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经略王之臣请求留住满桂,袁大人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朝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这次宁锦战后,听说又传出不和,老臣觉得一方统帅应有容人之量,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御敌才是国之上将。”
“国公所言极是,那么问题来了,前几天有官员上折请求起复袁崇焕。你们怎么看呢?”
李邦华看了一眼张维贤,示意让张维贤先说,他们没有沟通过这个问题,他不好先开口。
张维贤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说道:“老臣以为眼下袁大人是镇守辽东的最佳人选。听说皇上要练一只新军,如果辽东能够有两三年的平稳,皇上就可心无旁骛地按照皇上的思路练军。”
朱崇祯转向李邦华,李邦华说:“臣赞同国公的看法,袁大人是朝中唯一一个两次打败建奴的,军兵都很信服这个,有袁大人坐镇辽东,军兵的士气都会比较高。”
“那好,那就起复袁崇焕镇守辽东。”
张文远说:“哎,皇上怎么不征求一下臣的意见呢?”
“哎呀,疏忽了,这还有一位首席高参没发言呢。”
“呵呵,臣鲁莽让皇上取笑了,臣觉得起复袁大人没问题,但是皇上也要点拨他性格上的缺陷,别做什么蠢事,那些与他不和的官员干脆调走,以免掣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他不能容人,也别勉强,用其长,限制其短也就是了。”
“嗯,还是二公子想的全面,不愧是首席。”
几个人都笑了。
朱崇祯转向李邦华:“怎么样,李爱卿,时候差不多了吧,现在可以谈谈你的方略了吧。”
“是皇上,其实臣的方略很简单,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哦,那我方长在何处,敌方又短在哪里呢?”
“回皇上,我方长处是人多资源丰富,敌方的短处正好是人少资源短缺。”
“那爱卿的意思是・・・”
“与建虏打野战,拼人口拼资源拼消耗。”
朱崇祯暗自点了点头,打野战和他的想法是相符的,但他还不想马上做决定,这是个重大的战略转折,他还想多听听。
“李爱卿,野战可是建虏的长处,我军的短处啊。”
“不错,但是只要我军不崩溃,就不会大败,不过就是损失大小的问题。我们损失的起,建虏损失不起。”
张维贤插了一句说:“皇上,是这样,建奴主要使用刀枪弓箭,所谓弓马娴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成的,建奴的那些精锐可以说是在战场上打了十几年打出来的,死一个就少一个,死的人多了,建奴的整体战斗力就会下降。”
“那李爱卿有什么办法让我军与建奴打消耗战呢?”
“臣的策略首先是全面封锁,把登莱,天津等地的水师统一起来,封锁建虏与朝鲜的唯一通路鸭绿江,将敢于通过登莱海面与建虏互市的民间船只彻底摧毁,让东江镇和辽东军每年春播秋收的时候同时东西对进偷袭建虏,杀光烧光抢光,特别是东江镇要彻底切断建虏与朝鲜的互市,这几年我大明北方多地出现旱灾,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可我们还有江南的粮食接济,臣以为建虏的粮食供应应该也好不到哪去,所以皇太极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攻打朝鲜,有个主要原因就是要逼迫朝鲜与建虏互市,弥补建虏的粮食不足,况且辽东不产棉花所以急缺布匹,需要朝鲜的布匹供应,建虏一旦失去朝鲜粮棉盐铁的互市,就很难支撑下去,同时封锁山海关以西各关口特别是蓟州宣府大同一带的关口,严查这一带与建虏互市的商人。”
说到这,朱崇祯忽然想起了所谓什么山西皇商,好像是有八家还是十家?抑或是十八家,但是具体这些商号叫什么名字,是谁开的朱崇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看来这个还需要派人好好查查。
朱崇祯若有所思地说:“东江镇和辽东军会那么听话地主动出击建虏吗?”
李邦华和张维贤互看了一眼,张维贤斟酌着说:“皇上,您不是要练一只新军吗?新军炼成了还怕有些人不听调遣吗?”
朱崇祯听明白了,用新军去吞并那些不听话的军队,连打带消。
李邦华见皇上兴趣上来了就接着说道:“皇上,除以之外,臣还有一套针对建奴作战的兵器战阵组合的战术,臣称之为・・・”
“慢点慢点,李爱卿,不着急谈战术问题,朕还是有些战略问题没问清楚,如果打消耗战的话,像袁崇焕那样逐步推进修城堡,依城据守加上红夷大炮不是也很好吗?”
“皇上,如果不能野战,我军将会很被动。”
“怎么呢?”
“就拿上次的宁锦之战说吧,如果皇太极只围不打怎么办?救援还是不救援,不救援就围死你,救援那他就围点打援,如果不能野战,我军救援是死,不救援也是死,里外都是死。”
“嗯,明白了,你这么一说朕就明白了,袁崇焕那种只依靠筑坚城扎硬寨,依托红夷大炮的方法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
“皇上,臣觉得与其把银子都花在修城上,不如贴补给军兵打野战,造可以野战的大炮,我太祖开国时,蒙古兵也是骁勇善战,可还不是被太祖打败,太祖靠的是野战可不是修城啊。”
张维贤眼见皇上的心思已经活了,赶快趁热打铁:“皇上,其实我军也不是不能野战,老臣久在军营,对我明军的情况还是知道一些的,那些将军们的家丁队伍就很能打。”
“家丁队伍?”
“对,就是那些镇守一方的将军们豢养的嫡系部队,这些家丁都和将军们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要是玩起命来,战斗力丝毫不亚于建奴兵。”
“如国公所言,那我明军的官兵不是不能战,而是没有利益刺激。”
“皇上说的没错,军饷经常拖欠,普通官兵的心气自然不高。所以经常一击即溃。”
“这些家丁们也拿军饷吗?拖欠过他们吗?”
“他们也拿军饷,将军们当然不会拖欠他们,他们也是大明军的一员,将军们把吃的空饷都贴补给了他们,他们的军饷比那些不是嫡系的军官都多。所以他们才会为将军们拼命,而不是为皇上为朝廷拼命。”
“塌马的,那些孙子拿了朕的钱,朝廷的钱却为了别人拼命。”
“不仅是钱还有土地,可这些钱和土地都是皇上的,与其让那些将军们搞,那皇上为什么不搞一只自己的家丁队伍,能够野战的队伍呢?”
“嗯,以国公看,目前我明军中家丁队伍大概占几成?”
“大概一两成吧,一般还会有两成左右的空额。”
朱崇祯点了点头,和自己原来预想的差距不大,他犹豫了一下把自己心中最为担心的问题提了出来。
………………………………
31。李邦华的战略战术(中)
31。李邦华的战略战术(中)
朱崇祯说:“嗯,朕心里有数了。可是只靠朕这一只队伍与建奴野战也不行啊,朕的内努有限,也只能养个几万人而已。”
“皇上,有几万人做基础就足够了,臣到时候有办法去改造或是兼并那些不想打野战的部队,比如说辽东军,这样只要皇上用内努维持三五年,以后的军饷还是朝廷国库出,但是这只军队就已经变成了只属于皇上,可以打野战的军队。”
朱崇祯见他说得含含糊糊,猜他一定还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手段没有说,李邦华来之前肯定是做了精心的准备,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该说的说到什么程度好都有预案,自己追问下去也无益,就换了个话题说:“我大明现在有多少军兵。”
“大约一百多万。”
“怎么多兵,朕怎么没看到,都在哪呢?”
张文远插了一句:“这里面有一半是东郭先生吧。”
李邦华说:“二公子这话说的有点夸张,但也是一语中地,能打仗没多少,一百多万听起来不少,可是各省各镇加九边一分,也就没多少了,比较大又还算能打仗的,京营有十万,辽东有十万,所以臣以为如果能改造出二十万到三十万能打仗的精兵便可以与建奴做最后的决战,”
“嗯,那好,那你现在就谈谈如何打消耗战吧?”
李邦华与张维贤都是喜上眉梢,李邦华说:“皇上,要想野战不崩溃,就要有针对建奴野战的招数。”
“建奴野战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吗?”
“是,皇上,建奴的模式一般比较固定,重甲兵在前,轻甲兵在后,白甲兵最后压阵,熊廷弼熊大人在写给朝廷的奏折上说:奴兵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亡,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一一效阿骨打、兀术等行事。臣在辽东亲自审讯过建虏,他说老酋努尔哈赤曾有令:冲击明军阵时,披重铠执利刃者,当为前锋,披短甲善射者自后冲击,精兵立于别地观望,勿令下马,势有不及处即接应之。”
“何为重甲?”
“所谓重甲就是披两层甲,甚至三层甲。”
“穿好几层甲,军兵还走的了路吗?”
“一般都是作战时才穿。”
“噢噢,朕有些糊涂了。”
“两层甲一般是里面铁甲,外面棉甲或皮甲。”
“铁甲,皮甲朕能理解,那棉甲是什么东西,是棉大衣吗?”
“回皇上,棉甲原本是我明军的发明,用棉花7 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入水浸透,取出铺地,用脚踏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即可。棉甲的好处是制作简单,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缺点是防护力不如铁甲。建奴把我军的棉甲做了改进,里面加入铁片,外面加了铜钉,以加强防护。”
“朕明白了,穿两层铁甲太重,行动不便,就穿一层铁甲再穿一件棉甲,这样既不妨碍行动,又有一定的防护。”
“是是,皇上说的没错,不过也有少量强壮如牛的建奴穿三层甲,一件梭子甲,一件铁甲最外边一件棉甲。”
“啊,这样岂不是无敌了。”
“没有那么厉害,皇上,近距离还是可以破甲伤人。”
“那建奴是如何发起进攻的呢?”
“双方列阵后,建奴就以重甲前,轻甲后,白甲压阵,骑兵伺机寻找机会冲锋的方式进攻。”
“那我军怎么就崩溃了呢?”
“一般双方相距七八十步的时候,建奴的轻甲兵开始抛射。”
“抛射是什么意思?”
“就是斜向上射箭,箭以一个曲线落入我军阵中,这样射箭可以射的远,但力量不足,伤害不大。”
“奥,是这样。”
“当双方相距四五十步的时候,那些轻甲兵开始直射,这时候伤害就比较大了。”
“建奴能射箭,我们不是也可以射箭吗?”
“是是,皇上说的对,但是我军的射箭水平,无论是力量还是准度都不如建奴,射箭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明军官兵大都是农民出身,而建奴以渔猎为生,从小就开始射箭。”
“嗯,是这样,朕听说我明军不是有火枪吗?火枪还打不过弓箭吗?”
“皇上明鉴,火枪确实在打击力量上比弓箭强,虽然在准确度上比弓箭略差,但是它不需要长时间练习,但是建奴也想出了一个对抗火枪的办法。”
“什么方法?难道是再穿一层铁甲?”
“不不,是盾车。”
“盾车?”
“是是,建奴的盾车也是效仿我明军车营中的一种战车,进行了简化和改进。”
“具体是什么样子?”
“其实就是几寸厚的木板蒙上兽皮,有的再加上打湿的棉被,底下有轱辘,建奴兵躲在盾车后。”
朱崇祯笑了:“这不就是土坦克吗?”
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土坦克是什么?”
朱崇祯摆了摆手:“别管它是什么了,火枪不能打透盾车吗?”
“近距离当然也可以,但在四五十步远是打不透的。”
“那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啊,做同样的盾车,用同样的战术。”
“但是皇上,我军兵的射击精准度和力量都不如建奴兵,两军对射,我军的伤亡会比较大。”
“爱卿不是说可以打消耗战吗?”
“是皇上,但前提是不能崩溃。”
“崩溃了又当如何呢?”
“一旦阵型崩溃,建奴骑兵就会冲过来,那就会变成一边倒的屠杀,几百骑兵击溃几千甚至上万步兵都很正常。”
“李爱卿,你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回皇上,臣的具体办法是火炮火枪盾车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具体说说。”
“火炮火枪盾车三位一体是说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使用。”
“怎么配合,举个例子。”
“是是,比方说建奴推盾车进攻,在两三百步就用火炮轰击。”
“等等,朕听说那个红夷大炮十分笨重,搬运很困难,不是只能架在城头上吗?”
“皇上,是这样,目前我军的红夷大炮基本都在三四千斤左右,用十几头牛马拉也能搬运,就是走的慢一些,跟不上行军速度,所以不适合野战。”
“那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臣曾经与徐光启大人和孙元化大人探讨过,一致认为可以制造一种中型红夷大炮,炮身炮架炮车全部重量在两千斤左右,能打实心弹或是链弹,预计能打一里以上,在两三百步击碎建奴盾车应该没问题。”
“速度怎么样,能跟上行军的速度吗?”
“臣用四五匹马拉着两千斤左右的东西实验过,行军速度没问题。就是逢沟过坎,趟河涉水时慢一些,平地大道一点问题都没有。”
“徐光启和孙元化都在哪里?”
“回皇上,臣与徐大人也很久没联系了,徐大人天启五年遭魏忠贤谗劾去职,有一种说法说现在在老家松江府闲居编书,还有人说徐大人在天津正在试验种植新的农作物。”
“哦,别管在哪,马上派人去找,召回京城起复。孙元化呢?”
“孙大人随袁大人一起辞官回乡。”
“把他马上也招回来。李爱卿,造出样炮需要多长时间?”
“臣不能确定,需要和徐孙二位大人讨论。”
“这样吧,那两位爱卿到京以后,朕和你们再一起探讨一下。”
“是是。”
“火炮的事情确定了,那火枪呢?”
………………………………
32。李邦华的战略战术(下)
32。李邦华的战略战术(下)
李邦华对皇上说:“皇上,臣觉得火枪也需要重新设计改进。”
“怎么?原有的火枪不行吗?”
“是这样,我军目前大量使用的鸟悖埏ァ⑸耧ァ⒖烨故裁吹亩际侵锌床恢杏茫荒茉诮ㄅ挠行涑掏饣鞔┲丶祝嫡街谐闪税谏琛!
“那李爱卿你认为理想的火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臣觉得至少要在五十步外可击穿两重甲,甚至三重甲,否则就没有实战意义。”
“这样的火枪造出来过吗?”
“没有,不过臣与我朝火枪制造名家毕懋康毕大人书信往来中探讨过这个问题,毕大人认为改进发射火药配比,加粗加长枪管,是可以做到的。另外前朝的赵士桢赵大人设计制造的鲁密铳射程远威力大,将其作适当改进,去掉铳尾不实用的钢刀,加大射击威力,也没有问题。”
“那毕懋康在哪里?不会也是被贬回乡吧。”
“皇上猜的一点不错。”
“嘿嘿,那就赶快招他进京,抓紧时间把样枪造出来。”
“是是。”
“你那三位一体中的盾车又是怎么回事呢?”
“臣的盾车只要把我军现有的车营略一改造即可,蒙兽皮也行,蒙上打湿棉被也成,只要在五十步内不被建奴的弓箭射穿就行。”
“那朕理解的打法是,火炮轰碎建奴的盾车,火枪射穿后面的重甲建奴兵,我军可借盾车的掩护,有伤亡但也不会很大,建奴的伤亡大到不能承受的时候,要么撤退要么崩溃。”
“我皇英明,皇上所言极是。”
“还有个问题,如果建奴用骑兵冲阵怎么办?”
“盾车上会插有枪尖,不都是火枪兵,还有长枪兵,另外还会有能打霰弹的佛郎机,虎蹲炮什么的。”
“如果建虏骑兵绕着我军阵骑行放箭怎么办?我军阵机动性差,怕是要吃亏吧?”
“皇上,马上骑射不容易发力,想破甲伤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