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的乌托邦-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明鉴,教士们希望能在大明多修一些教堂,特别是在京城修建一个大一些的教堂,以传播教义。”

    “没问题,朕支持泰西教士们在我大明传播教义。”朱崇祯毫不犹豫地拖口而出。

    在座的几位听皇上这么说都大吃一惊,徐光启和孙元化两个人互看了一眼,心里很高兴,他们没想到皇上会明确表示支持传教。

    张文远听了却是一皱眉,皇上这么支持传播泰西教,那如果泰西教义与我大明的儒家教义发生冲突怎么办?

    朱崇祯笑呵呵地说:“我大明现在有大约一万万人,泰西那边所有国家加起来也没这么多人吧,如果泰西教士们能把大明的子民都发展成教民,那教皇的位置由谁来坐还说不定呢,至少也能和泰西那边分庭抗礼吧,或者我们抛开他们自己玩,成立个大明爱国天主教,徐爱卿做大主教应该没问题。朕支持你。”

    朱崇祯侃侃而谈这一席话说得不仅徐光启孙元化这两个入教的目瞪口呆,其他那几个也是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皇上,皇上这话的意思是……”徐光启一时不能理解皇上的话是什么意思。

    朱崇祯笑眯眯地说:“朕的意思就是支持神父们在大明传教,对天主教来说,大明人口众多,大有可为,是吧?”

    徐光启懵懵懂懂地点头说到:“是是,皇上说的是。”

    朱崇祯开始把话题往回收:“好了,就不说务虚的了,说点务实的,徐爱卿就替朕给他们传个话,如果能够帮助朕做两件事,朕就答应在京城建大教堂。”

    “请皇上明示是那两件事。”徐光启心中一喜,看来在京城建大教堂的事有戏。只是不知皇上会提什么苛刻的要求。

    “第一是火药的配方和工艺,第二是派一些火炮技师来帮助朝廷造炮并传授火炮射击技术。”

    “臣记住了,回去就写信转达皇上的意思,以臣的了解,皇上的要求应该能够满足。”徐光启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对教会满足这两项要求还是有把握的。

    “好,朕等你的好消息,要尽快。”朱崇祯赶快趁热打铁又叮嘱了一番。

    “是是,臣回去就动笔写信。”
………………………………

39。孙元化、毕懋康

    39。孙元化、毕懋康

    朱崇祯把话引回正题:“李爱卿说可以造一种适合野战的红夷大炮,孙爱卿怎么看呢?”

    “臣和李大人徐大人多次探讨过这件事,臣以为造出可以野战的红夷大炮没问题,但是初期定型的时间会比较长,费用会比较高。”

    “孙爱卿说的详细点。”

    “是这样,万历末年,协理京营戎政的黄克缵黄大人就曾经招募能铸吕宋大铜炮的福建匠人来京,铸了二十八们大炮。”

    “那个时候就能造红夷大炮了?”

    “皇上,是类似于红夷大炮的一种炮,也有几千斤重。”

    “仿造的大炮效果怎么样?”

    孙元化遗憾地说:“质量不大可靠,经常炸膛。”

    “嗯,仿造也有个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是,皇上说的没错,现在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仿制红夷大炮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虽然还比不上泰西人原装的红夷大炮,差距也不大了,但是现在要造野战炮就比较复杂,即要考虑火力又要顾及机动性,现在初步估算包括炮身,炮架,炮车全重在两千斤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但是这只是纸上估算,合不合适要把炮造出来,实际发射弹丸测试,也许要增重减重,炮车是四轮好还是两轮好,是大轮好还是小轮好等等问题都需要一一验证,所以时间会比较长。”

    朱崇祯紧盯着孙元化:“那你给朕一个可以造出样炮的大概时间?”

    孙元化低头盘算了一下:“皇上,臣以为至少要半年的时间。”

    朱崇祯思忖片刻:“哎呀,时间有点长了,朕只能给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明年春末夏初定型,然后就要全力生产,爱卿觉得怎么样?”

    孙元化有些着急地说:“皇上,时间太短了,没定型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改,一旦定型了再改就比较麻烦了……”孙元化无奈地看向李邦华。

    李邦华也有些不解:“皇上,为什么一定要在明年春末夏初定型呢?”

    “朕希望在明年秋末冬初的时候可以与建奴交战。这样可以大约有半年的大炮制造,军兵开炮训练以及枪炮车协同训练的时间。”

    张文远也不明白,在一旁搭话问道:“皇上,明年初冬就与建奴交战是不是太仓促了,您不是已经起复袁崇焕重新执掌辽东吗?如果没什么意外,局势上两三年内不会有什么大变化吧。您大可不必这么急呀?”

    “如果要是有意外呢?”朱崇祯反问了一句,众人不知道皇上是什么意思,都没敢出声。

    朱崇祯担心因为自己的蝴蝶效应,建虏会提前绕道蒙古而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早做准备的好以免临时抓瞎,当然这话他没法和在座的几个人说,说自己转世而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也没人会相信他。

    “为什么要这么做朕现在无法解释,你们照朕说的做吧,总之基本性能满足就可以大规模生产,可以边实验边生产边改进。”

    孙元化与李邦华互看了一眼,孙元化还想再争辩几句,李邦华用眼神制止了他。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

    朱崇祯见大家心中都有很大的疑惑,看来一点不解释也不好,就想了想假装特别隐晦地说:“在座各位都是朕的股肱之臣,朕……得到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消息,建奴明年初冬可能要对大明有所行动。”

    一句话让众人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想到建奴内部有皇上的密探,张文远更是确定一定是东厂的密探已经打入了建奴的内部。

    李邦华还是心思更缜密一些:“皇上,您的意思是说这次建奴有可能采取新战术?逼着我们野战?”

    “李爱卿,不管建奴怎么想,我军一定要做好野战的准备。”

    “臣明白了。”

    “李爱卿,从招募军兵到最后能上战场要多长时间?”

    “能够初步上战场,臣估计至少要多半年的时间。”

    “那好,过完年就招兵,然后抓紧时间训练,做好明年初冬上战场的准备。”

    “皇上,如果明年初冬就与建奴开战,时间上确实有点紧,队伍开赴辽东也需要时间。”

    “可以不考虑开赴辽东的时间。”

    “皇上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就是明年初冬要能上战场。”

    这时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的毕懋康说:“皇上,如果明年初冬就要与建奴开战,恐怕火枪也造不了太多。”

    “为什么?”

    “皇上,说起来火枪比火炮制造简单,可李大人要求的火枪要重新设计,还要反复做实弹射击实验,最后定型才能大量制作,火枪是工匠们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太赶时间无法保障质量,容易炸膛。”

    李邦华接了一句:“皇上,不仅如此,辽东军及京城周边的各镇军兵需要的大量火器也要由兵部京城的制造局供应。人手上怕……”

    “朕把皇宫中的兵仗局全部划拨给你。其他地方的火器供应暂停,就推脱说各地都需要火器,供应不过来。”

    “皇上,要是把他们等急了,把事情捅到言官那里,惹来言官的妄议怎么办?”

    “朕来挡。总之一句话,开足马力全力生产,明年初冬至少要有一支一两万人的全副武装的队伍。”

    毕懋康诺诺地说:“一万只火枪也许可以,两万只枪恐怕……,臣最近正在研究可以用燧石打火击发的装置,已经搞得七七八八了,本来还希望能够装配在这批枪上,看来要等下一批了。”

    “那就能生产多少是多少,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几个人一共谈了一个多时辰,朱崇祯觉得有点乏了,李邦华他们才告辞退了出去。

    众人走后,张文远问出了心中的疑惑:“皇上,建虏如果想从草原蒙古破关而入,必是要做得十分机密,东厂的探子怎么会知道呢?这不会是建虏放的烟雾吧?”

    “是不是烟雾朕也不确定,是不是明年一定来朕也不确定,至少我们要有准备有预案吧。”

    “是是,说到预案,臣倒是想到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皇上刚才说可以让泰西教士把我大明的一万万人都发展成教民,您难道不怕到时候会对朝廷,对皇上的皇权有威胁吗?是不是也应该有个预案呢?”

    朱崇祯奇怪地上下打量了一下张文远,没想到张文远能问出这么蠢萌的问题,他故作一本正经地说:“二公子,做人要厚道,你如果不能给人家一个饼,至少也要给人家画一个,尤其是你有求于人的时候。”

    朱崇祯见张文远一副迷茫的样子就解释道:“凭借几个神父就想把侵染了上千年孔孟之道的民族洗脑,你觉得可能吗?”

    “皇上,如果真出现了这个可能,怎么办呢?”

    “那还不简单,那就利用那些反对者,那些忠实的儒家思想的徒子徒孙,制造教案,烧了教堂,将神父们驱赶出大明,”

    张文远默然无语,心想皇上又来这一套,有用则用之,无用则废之,太市侩了吧。

    朱崇祯看穿了他的心思:“二公子,你还年轻,你以后也许就会明白了,宗教只能为皇权服务,而不能与皇权平起平坐,更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泰西的那些教派如果不能把自己融入儒家文化,不能为朕所用,那在大明就不可能长久,有句特别骗人的话叫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

    “怎么?皇上觉得这句话不对吗?”

    “嘿嘿,这种屁话要是也信那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民心从来都是被利用的,古往今来皆如是,以后也不例外。要想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权,就要控制舆论,控制人们的思想。”

    “是是,臣明白了臣明白了。”张文远嘴上说明白了,心里的疑惑反而更大了。
………………………………

38。番薯

    38。番薯。

    “上次听李爱卿说徐爱卿正在编什么农业方面的书?”

    “回皇上,臣正在归纳整理以前写的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将拙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等和编成一本《农政全书》,初稿刚刚完成。待成书出版,定呈上请皇上御览。”

    “朕对农书没有什么见解,不过朕很支持你做的这项工作,朕以为农作物的种植农民自身的种植经验当然很重要,但是把一些更好的种植经验推广普及开来就更重要,朕就毛遂自荐一下,你的这本《农政全书》写好后,朕给你写个序,咱们君臣都出把力把农业技术推广搞好。”朱崇祯为了拉拢徐光启为自己在大明农业生产上出力,不惜主动出击,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套朱崇祯玩的还是有点心得的。

    徐光启闻听此言大为高兴,站起来深施一礼:“老臣感谢皇上的厚爱,一定为我大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尽心尽力。”

    朱崇祯一看目的达到了心里也很高兴,开始和徐光启闲聊起来:“刚才徐爱卿所说的甘薯就是红薯吗?”

    “是红薯,皇上也知道此物?“

    朱崇祯含含糊糊地说:“听说过,也不是太了解,徐爱卿给朕介绍一下。”

    “是,皇上,红薯产量大,耐寒冷耐干旱,适于在北方干旱地区种植,茎叶可以喂牲畜,危难之际,人也可以吃,虽然不美味亦可果腹,臣试种了一些,产量很可观。皇上,现在北方干旱严重,种小麦产量低得不偿失,种红薯易成活且产量高。应该推广。”

    朱崇祯心想红薯能当主食吗?旋即就笑了,这年代还分什么主食副食,产量是最重要的。

    “徐爱卿,红薯一亩可以产多少斤?”

    “臣种的红薯亩产可达千斤。”

    朱崇祯吃惊非小:“上千斤,朕听说小麦才一二百斤。你的产量可靠吗?”

    “可靠,不过种红薯也是要有技术的,育苗,种植都有技术,臣刚开始种的时候,产量也不高,只有几百斤,后来摸索出了经验,产量才有所提高。”

    “朕明白了,产量达到上千斤,要有一个过程,北方现在天旱少雨,土地干瘠,恐怕能产几百斤就不错了,唉,总比种小麦强。”

    “是是,皇上说的是,现在这年景,能多产一点总是好的。”

    “北方现在有种红薯的吗?”

    “据臣所知,好像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依爱卿所言,红薯好处如此之多,可是为什么以前没有大面积耕种呢?是土壤气候适应的问题还是人的观念问题?”

    “回皇上,红薯应该是万历朝才传入我大明。”

    “哦,时间不长。”

    “是是,据说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海外南蛮之地吕宋岛经商,发现了当地的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

    “呵,好聪明的父子俩。”

    “皇上说的是,他们回国时,正逢福建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父子俩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距今虽然传入几十年,但苦于没有人推广,至今仍只有福建一带有少量种植。”

    “唉,太可惜了,朝廷应该主动加以推广。”

    “是是,就目前以臣的种植试验看,红薯几个月就能成熟产出,北方大部分省份可一年产一季,少部分地区可一年产两季,而且还可以与其他作物轮种……”

    朱崇祯迫不及待地打断了他:“好了,徐爱卿,朕明白了,朕下旨意强行推广,尤其是在北方,大面积推广。”

    “可是推广是需要时间的,而且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朕知道,成立一个推广机构,就叫……大明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朝廷到地方层层设立机构,重点在县村,先从北方干旱的那些地方开始,就请爱卿以侍郎衔担任总负责,经费由内努出,爱卿直接对朕负责,其它衙门只有协助的义务,没有干涉的权利。”

    李邦华笑着说:“皇上,臣还要请徐大人帮忙造炮呢,您把徐大人挖走去推广种红薯,那臣还怎么造炮呀?”

    朱崇祯扭头对张文远说:“看见了吧,徐大人才是我大明最需要的人才,对外能造炮御敌,对内能解决民生。”

    张文远连连点头:“是是,臣受教了,臣受教了,臣现在就拜徐大人为师,白天学造炮,晚上学种红薯。”

    大家都笑了。

    徐光启笑着说:“二公子太客气了,老臣已经六十多了,比不得二公子的精力旺盛了。”他早就听说了,皇上身边有一个人称二公子的简拔举子,而且是个勋贵之子。得罪不得。

    朱崇祯对李邦华说:“徐爱卿你就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你不是还有孙爱卿吗?”

    李邦华笑着说:“是是,皇上说的是,卧龙凤雏臣得一就知足了。”

    朱崇祯问孙元化:“听说孙爱卿在宁远帮助袁崇焕造过炮台?”

    “回皇上,是在宁远城墙上修建炮台然后将红夷大炮架在城头。”

    “哦,是这样,朕原本以为是爱卿为袁崇焕在宁远造了新炮呢?宁远的红夷大炮和京城内的一样吗?”

    “回皇上,一样,都是从澳门泰西人手里买来的。”

    “宁远城头上的红夷大炮能打多远?”

    “回皇上,三四里四五里不等。”

    “听说孙爱卿的红夷大炮打伤了努尔哈赤?是真的吗?爱卿当时在现场吗?”朱崇祯很想知道这个传言是真是假。

    “臣在现场,但是臣也不敢确定打中的营帐是不是努尔哈赤的。建虏以前肯定是没有见识过红夷大炮的威力,所以有些营帐设的离城头较近,这才给了臣机会。”孙元化倒是很诚实。

    “努尔哈赤的营帐应该有大帅旗什么之类的标志物吧?”朱崇祯疑惑地问道,“爱卿没有注意到吗?”

    “当时有很多营帐,营帐上都有各式各样的旗帜,臣也是第一次上战场,也不知哪个是努尔哈赤的,离的有四五里远,看的并不是很清楚。”

    孙元化说的是实情,看来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大,至少这也是个无头案。

    朱崇祯笑着说:“就这么宣传说努尔哈赤是被孙爱卿的红夷大炮击伤而死也挺好,一来可以鼓舞我明军的士气,二来也可以灭一灭建虏的威风。”

    孙元化陪着笑道:“是是,皇上说的是,本来别人说臣亲自操炮击伤努尔哈赤心里还有点虚,从来不敢明确承认,老是含含糊糊的应付,现在听皇上这么一说,臣也就释然了。”

    众人都笑了,朱崇祯笑道:“朕让史官们在史书上给你记上一笔,几百年后谁会说是假的。”

    在场的几个人都向孙元化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孙元化即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骄傲,小声地嘟囔着说:“皇上,臣觉得还是应该以事实为准,这个……,这个……,如果皇上觉得这么说可以鼓舞我军士气,臣就听皇上的。”

    朱崇祯鼓励他说:“孙爱卿也不要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这又不是凭空编造,不过是略有疑问而已,在这么一个士气低落一败再败的时候,有这么一剂强心针有何不可,无勇再无谋那以后这仗还怎么打?”

    “是是,皇上说的是。”
………………………………

40。密谋

    40。密谋。

    钱天锡没有和国丈田弘遇一起走,而是提前出发了,临行前去皇宫陛辞,朱崇祯告诉他:“高调一点,朕就是要给全天下的官宦商人们提前打个预防针。”

    为此他特意在大船上竖起两块大牌子,左边写的是: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衔,右边写:钦命江南税务巡查使,他对随行的锦衣卫百户骆养迁说道:“老弟,这次咱们是代表皇上出行江南,锦衣卫是皇上的脸面,咱们不能让别人小看了,把锦衣卫的威风拿出来,让江南的那些土财主见识见识。”

    骆养迁是锦衣卫都督骆养性的本家堂弟,此次骆养性把这个肥差派给了他,他知道一定不能把事情办砸,一定要保护好这位皇上眼前的红人,见钱天锡这么亲切地和他称兄道弟,一点没有官架子,赶忙深施一礼:“大人请放宽心,下官一定带领弟兄们把大人的差使办好,一定不会给皇上和大人丢了面子。”

    钱天锡知道他是骆养性的本家堂弟,他之所以对骆养迁这么客气,也是冲着骆养性的面子,钱天锡挥了一下手,一个侍从把茶几上的一块红绸子掀开,露出了托盘上两个五十两一个的官锭元宝,侍从把托盘端到了骆养迁的面前,钱天锡说:“一路上多辛苦,这是本官的一点心意,还请老弟不要嫌薄。”

    骆养迁赶快又深施一礼:“下官代弟兄们谢大人的赏。”

    他虽然也是世家子弟,可这一出手就赏一百两,还是让他乍舌,看来这趟肥差是要肥的流油了。

    一路来到南京下关码头,码头上已经站满了迎接的人,有应天府和南京六部的官员,也有钱天锡的亲朋故友,大家看到船上站立的衣着光鲜的锦衣卫校尉,不禁都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钱天锡下了船和官员们一一招呼寒暄后,坐进了大轿,几名锦衣卫骑上高头大马护卫着轿子直奔钱府而去。

    当晚,钱家包下了南京城内最大最豪华的酒楼东兴楼,之所以不在家中举办酒宴,而是包下东兴楼,是钱天锡的主意,这一方面是秉承皇上要高调的意思,另一方面则是要为钱家挣个面子,他要让全城的人,甚至全江南的人都知道他衣锦还乡了,他钱家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中央。

    原来钱天锡的祖上也是做过高官,在老家苏州置办下了不小的产业,但是他家这一支脉逐渐衰败,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已经彻底没落,在老家苏州的家族中没有了说话的地位,他的祖父迫于无奈来到南京经商,艰难的环境激发了他祖父的商业天赋,短短二十年,已经在南京城小有成就,他的祖父一心想要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开始花重金聘请名师教授他儿子,可惜这个儿子不争气,考了那么多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到了钱天锡这一代,事情发生了大的转变,先是大儿子二儿子相继考上秀才,然后就是老三钱天锡一鸣惊人,先中秀才再中举人,转过年进京更是高中进士,如今皇命钦差,锦衣护卫回乡,他的祖父地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了。

    酒席的排场很大,应天府甚至出动了衙役帮忙维持街面秩序,南京六部高官显贵悉数到场,他们都想知道皇上派这个税务巡查使来江南到底要巡查什么,钱天锡也明白众人的想法,只是跟各人打哈哈,一句实情不漏,越是这样众人心里越是嘀咕,特别是看到那几个衣着光鲜的锦衣卫并不入席,而是手按腰刀一声不响地肃立在侧,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