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泄嗽敢猓媸倍寄芾┐蟮椒ü氖兑陨稀�
至于士兵的军事素养问题,已经不需要用击败俄军来证明了,三千中国军官在法国軍队中服役,法国人并没有让他们率领法国士兵,而是将中国人组成单独的軍队,名义是方便指挥。林第对此跟拿破仑交涉过,按照周琅的意图,是要把这些军官全部打散到整个法军中,目的是让他们更深入融入法国軍队,从最细微处感触这个时代最强大的陆军。
在林第的坚持下,法国人依然没有将他们打散,而是采取了一个这种的办法,三千军官以一百人为单位,组建了三十个营,在法军中作战。这些中国军官团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不管是纪律性,还是勇敢精神,他们都不比法国人差,甚至在顽强的意志方面,还胜过绝大多数法军。已经多次得到拿破仑的表彰,同时在法国报纸上登上过头版。
这样的军人,加上足够的武器生产,比整个欧洲还多的人口,拿破仑怎么可能认为中国不值得结盟,但拿破仑就是没提,除非他不想跟俄国开战,否则现在就该进行外交准备了,毕竟中国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临时联系的话,时间根本不够。
带着这些疑惑,林第踏上了英国的国土,拿破仑对英国进行封锁,法国港口上找不到一艘去往英国的船只,走私者抓到后直接处决。可是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执掌的荷兰,却是欧洲的走私中心。
英国在其占领的,距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的岛屿赫尔果兰岛上,除了驻守英国舰队外,设立了近50个商站,常住3000人;每年经该岛运往大陆的商品总值达18亿法郎,连法国的商人也秘密到此购买工厂所需的原料和消费者所需的殖民地产品。而从赫尔果兰岛岛上起航的商船,目的地就是荷兰。
林第作为一个中国人,倒是颇为欣赏拿破仑这种封锁政策,在这一点上,拿破仑跟中国皇帝似乎在水平上不分高低,都觉得贸易可以击垮对手,其实这种封闭往往只能击垮自己。
林第去英国,也是为了谈西班牙殖民地问题的,这是他最后的努力,一旦无法达成,中国在西班牙殖民地问题上,就不得不跟英国站在对立面。在这一点上,林第很讨厌英国,他觉得英国人似乎管的太多了,西班牙的事情跟英国有什么关系?英国偏偏要发表态度。
英国人对林第早就不陌生了,将他评价为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东方外交官,林第性格并不怪,只是相对于此时的西方人来说,有些特别罢了。比如他一直坚持不让女人走在他前面,英国人认为他没有风度,嘲笑他会跟女士争抢同一条楼梯。林第却觉得,这并不是小事,男女有别,尊卑有序,这是大礼,礼制不存,德将焉附?
但总体来说,林第还是一个比较被认可的外交官,他对洋人较为熟悉,虽然有些盛气凌人,但还比较讲道理,在有些西方人比较看重的问题上,会做出让对方满意的让步。比方说经济利益上,对方并不是特别较真。
所以英国人对林第的到来相当欢迎,说实话,他们也不想跟中国这样的大国为敌,尽管他们认为他们的海军是无敌的,可得罪了中国,对英国的贸易是巨大的影响,现在中国跟包括印度领土在内的整个英国贸易量,已经超过英国跟他的殖民地,仅次于美国和欧洲大陆,每年高达1000万英镑,进口更是高达1300万英镑,一进一出是几百万英镑的关税,这些现在的英国都损失不起。
所以他们希望林第能够在自不用殖民地上做出让步。
双方很快就进入谈判程序,跟法国人态度不一样的是,英国人对中国占领马尼拉(代表整个西班牙菲律宾殖民地)并不在意,马尼拉在西班牙手里,和在中国手里,对英国的影响不大,是可以做出的让步。经过激烈交锋后,英国人也认可中国可以占领加利福尼亚,可是他们对中国要在拉普拉塔占领一个据点坚决反对。
事实上,英国人对中国做出的让步相当满意,他们没想到中国人经肯放弃绝大多数西班牙殖民地,加利福尼亚只是一块荒凉之地,没什么经济价值,距离英国也太远。英国其实担心中国对墨西哥会有所企图,虽然英国对墨西哥没有野心,可是墨西哥很富庶,中国占领这里他们还是很担心的。总之就是一种搅屎棍心态,见不得别人好,至少见不到别人比自己好。可中国人竟然没有提出要墨西哥,这让英国人听诧异的。
至于菲律宾,这块土地就在中国边上,他们迟早要吞并这里,英国如果强行阻止,根本就没这个能力,况且西班牙占领这里,英国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中国占领这里反而会开放贸易。
但是蒙得维的亚就不一样了,这里位于阿根廷和巴西之间,这两个美洲殖民地现在是英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拿破仑开始施行大陆封锁政策之后,英国跟欧洲大陆的贸易下降很快,但英国正在经历高速的工业革命,生产力能力增长很快,他们的产品需要广阔的市场。一边在欧洲进行走私之外,只能不断加大同其他地方的贸易,英国殖民地现在还不成气候,加拿大、澳大利亚没有什么贸易可言,只有印度还算不错,但根本不可能取代欧洲的损失。
在欧洲之外,增长最快的,除了美国,其实就是拉普拉塔(基本等同啊根本)和巴西,英国1810年的出口总值是6100万英镑,可跟拉普拉塔和巴西的贸易量,从1805年的800万英镑增加到了1809年的2000万英镑,其中英国货物的出口额超过1000万英镑,几乎占了英国总出口的五分之一。
这时候中国要在拉普拉塔占一个据点,这是英国无法接受的,一来这会让英国在这一地区的贸易陷入被中国控制的境地,二来中国产品已经开始在广泛的海外市场上跟英国形成竞争,英国工业革命的生产增长很快,中国也不慢,福建率先开始了纺织业工业革命之后,竞争速度跟英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里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水力储备都比整个英国都大。
所以不但要杜绝中国人侵入自己的重要利益区,英国自己反而试图常识占领拉普拉塔,历史上,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以防备拿破仑控制这里为名,多次进攻拉普拉塔都被当地人击退。
皇帝交代的,就是要争取在拉普拉塔河口获得一个立足点,并没有给出退让的余地。
因此这个问题上,双方没有谈拢。
双方谈的另一个问题是澳大利亚问题。林第表示,愿意出两千万英镑来购买澳大利亚,法国人卖路易斯安那才卖了1500万美元,折合两百万英镑,中国出十倍的价格,购买一块现在看来价值远远比不上路易斯安那的澳大利亚,诚意十足。
………………………………
第两百三十四节 把印度当作添头
英国人表示,他们不想要钱,但在伦敦的英国官员,对澳大利亚的情况十分失望,这里已经开发了二十年,可是还不能自给自足,如今战争期间,英国男性劳动力紧缺,也没有移民的动力,澳大利亚又距离英国太远,开发成本远不是美洲能比的,所以澳大利亚不是不可以放弃。
可是白白扔掉不是英国人的风格,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想用这里换取更有价值的土地,中国的舟山是一个,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印度。
现在英国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印度半岛,可是印度河流域却被中国东印度公司控制,虽然亨利皮特在这个公司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英国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加起来,超过中国皇帝的股份,可问题是,这家公司得到的授权是中国政府颁发的,授权他们占领印度土地的是中国政府,他们是代表中国去占据领土的,因此法理上,中国比英国更有权力处理这块中国东印度公司的领土。
如果能兼并这块领土,英国东印度公司基本上就控制了整个印度,而且亨利皮特的开发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在这里的压榨比较小,但生产发展的很好,他雇佣了很多中国官员,在这里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开辟了更多的农田,大多用来种植棉花,现在中国公司向中国出口的棉花,已经跟整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出口的比肩了,这个速度太过惊人,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超过东印度公司。
没有了东印度公司的棉花贸易,英国跟中国的贸易就很不平衡,就得不断的运送真金白银去采购中国的茶叶。倒不是英国人舍不得银子,问题上中国的银价已经大大下跌,贸易开放之后,中国的金银比价迅速提高到了1比14,运银子去中国已经没有差价可以赚了,这意味着白银再也不是一种商品,而只能起到货币作用了。
运一船银子去中国换茶叶和其他商品,那么一来一回就只是一种单趟贸易,可运送棉花就不一样了,棉花送过去中国是一次贸易,有一定的利润,运中国商品回来,又是一次贸易,又是一笔利润,一来一回做了两次贸易,跟做一次那是不一样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可越是了解,就越是觉得当年乾隆那句话有道理,中国真的什么都不缺,不管英国带什么商品去,要么能在中国市场上见到更好的同类商品,要么就能找到替代品,中国并没有什么是必须进口的。
也许鴉片算一个,可是新兴的大周王朝,对鴉片的打击力度很大,远不像满清王朝,打击鴉片是皇帝的命令,可执法的总督和海关,除非是想要更多的陋规,否则都会放行。
所以棉花种植越来越多的信得省就成了英国越来越想要得到的地方,在他们看来,亨利皮特在信得省的政策很不给力,他们看不到亨利皮特雇佣的那些中国官员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生产的作用,他们只能看到亨利皮特政策榨取的低效率。
东印度公司的汇报说,如果将信得省交给东印度公司,他们有能力从哪里每年得到一千万收入,其中贸易中得到六百万,土地上可以榨出四百万。他们把亨利皮特的榨取无力,视作是他过多的接受了中国的低效率税收政策。
相比按照两千万英镑的现金把澳大利亚卖掉,英国更愿意接受用澳大利亚换取信得省。
于是英国人提出,愿意用澳大利亚交换中国租借舟山岛,但需要用中国皇帝手里的中国东印度公司股权来换。英国还特意说明,出售掉股权之后,不管是中国皇帝,还是中国政府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国东印度公司的资产处理问题。
英国人就差提出他们要信得省了。
林第想了想,觉得这笔买卖可以做,皇帝在加钱的同时,也愿意租借舟山给英国的。
现在不过是多了一块印度作为添头而已。
林第表示,这个建议可以考虑,他必须请示皇帝做决定。
至于其他的问题,英国人当然还是要提,无非是一些贸易特权之类的,他们觉得中国的贸易政策对英国不友好,他们没提鴉片的事情,任何国家都有权禁止某项对自己不利的商品进口,英国人认可这一点,所以除了唯一一次例外,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从来不贩运鴉片的,所有的鴉片买卖都是通过他们那些散商代理人进行。
英国人提出的,是毛料关税问题,中国的税政策几乎是一年一变,最开始十分简单,简单的像一个非洲原始部落,只征收进出港的固定税,一个会数数的小孩都能做税官、之后是对茶叶这样的大宗商品征税,随后是棉花,并没有专门针对毛纺织品征税,而是按照一般商品税率征收,一担征收10两银子,可是突然中国人就把毛呢单独列出,毛布进口税高达每担30两银子。
这几年英国的优质毛呢出口中国的增长很快,因为北方市场打开了,以前卖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南方人不喜欢棉布,低端他们穿棉布,高端他们穿丝绸,毛呢相对于广州的天气来说太热了。但北方市场的需求很旺盛,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喜欢,英国来的猩红毛料甚至过去是乾隆赏赐大臣的厚礼。和易庞幸桓隹夥看⒋婷亍�
结果中国突然就对毛呢开征专门的关税了,列为了像茶叶、棉花一类的大宗商品。不再是一般商品了。
英国不是反对别国对英国商品征税,只是他们觉得这个税率定的太高了,影响了英国商品的出口。英国征收的茶叶关税才12%,他们希望中国人也能降到这个水平。
林第对英国人的这种精明十分反感,他不得不提醒对方中国的税率跟英国的税率是两个概念,中国是按照重量固定征税的,而英国是按照价格。他提醒对方,英国出口的上等呢绒制品,制作一件衣服的用料动辄就需要数十两银子,一担优质毛呢宗家数百两,按照一担征收30两的标准,折算成英国的税率甚至都不到百分之十。
英国人解释说英国出口也不全都是优质毛呢,大量低端毛呢制作一件衣服甚至都不到一英镑,按照这个价格,一担毛呢也就值个30两银子,中国的税率相当于100%了!
鸡同鸭讲,林第不想谈这种问题,回复英国外交大臣说,通商和税率问题,请他们去跟中国的税务司谈。林第作为外交官,他跟西方人理解的不一样,西方外交官的主要工作,在这个时代就是争取商业利益,外交的最大目的,安全之外,基本上也就是通商。
可林第觉得,他是国使,他代表的中国,他是按照古代的苏武、张骞这样的人物来给自己定位的,通商和税收这种小事情,不是他应该管的。他应该管的是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中国人管外交叫邦交,可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对外交往的意思,是国与国的大事!
与英国人的谈判告一段落。
谈判过程和记录全部送回国内备存。
然后林第再次回到法国,那些中国軍官拿破仑已经集结起来,没收了武器,但军装还是穿着法国的。
林第马上安排这些人回国,这次同样走陆路,经过俄国返回中国。俄国已经扣押了中国的使团,但林第认为俄国会为这些军人放行。
他亲自护送这些人进入俄国,然后要求跟沙皇面谈。
沙皇接见了林第,原因很简单,最近俄国跟中国的外交纠纷很大,中国政府宣称俄国扣押了他们的使节,俄国不承认。沙皇愿意就这个问题,跟林第解释一番。理由就是俄国对两国关系太关心了,所以留这些使团在俄国多考察了几天,尤其是沙皇本人,非常想跟使团会晤,可一直都没有时间。
林第表示接受沙皇的解释,同时告诉沙皇,使团不会去法国,也不会跟西班牙谈判了。因为中国跟拿破仑之间的友谊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已经召回所有在法军中服役的中国人,希望沙皇允许这些人通过俄国领土。
沙皇哪里能想到林第竟然会用中法关系这样的大事来忽悠他,心中不由窃喜,马上答应放他们过境,同时表示他已经跟中国使团会晤过了,并没有强留他们,已经让政府部门给他们签发通行文书,只是俄国政府的行政效率让他很失望,显然他们误事了,沙皇表示,他一定会催促,三天之内一定让使团通行的文件办理好。
不止是中国使团,而且林第表示,使团中的中国代表将会被召回,至于其中的一些法国学者,已经被皇帝陛下驱逐了,他们将回法国。
沙皇亚历山大真是相信中国跟法国闹掰了,闹掰的原因也很符合逻辑,肯定是因为西班牙殖民地问题谈崩了。
在沙皇的这种想法下,不管是使团,还是留法军人,都顺利通行,信息往来当然也没有障碍,周琅很快就收到了林第的信件。
可是周琅看到之后,对林第颇为不满,林第说英国人想用租借舟山岛来交换澳大利亚,但要求印度作为添头,可这哪里是用印度作为添头,这明明是把租借舟山当作添头啊!
………………………………
第两百三十五节 忽悠拿破仑修河
周琅对殖民印度十分重视,已经往哪里派遣了超过一千名官员,士兵增加到了五千,都是通过中国东印度公司进行的。
但这不影响周琅对哪里的控制力,英国人要自己手里的股份,并且注明不得介入公司的资产处理。显然要的就是哪里的土地,或者说领土的主权。
目前中国公司完全控制的领土是信得省,这里人口三百多万,开发的耕地高达四千多万亩,人均时亩多,其中超过一半都是最近七八年中国官员组织当地农民开发的,得益于兴修的许多水利设施,将大量湖泊和河道连通,形成密集的沟渠网络,修建了许多围塘和堤坝,原本无法耕种的洼地变成可以耕种的桑基,原本开发困难的土地得到了开发,这让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原本无法灌溉的土地,现在也成了水浇地,面积虽然没有增加,可是产量大大增加了。
显然中国江南和广东一带的农业技术,在印度得到了很好的适应,信得省后世拥有八千万亩耕地,现在才开发了一半,但就已经变成了最富庶的地区,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另外中国东印度公司还跟旁遮普签订了优惠的通商协议,公司的船队可以从卡拉奇直接驶往拉合尔,印度河丰沛的水量以及众多的支流,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虽然对旁遮普这个农业产出更丰富的省份还没有形成控制力,但已经可以从这里获取利益了。
可以说整个印度河流域都已经是中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范围,把这里交给英国,换取一个荒凉的澳大利亚,周琅真的不觉得划算,至于开发潜力,要把潜力变成实际,要付出的血汗可不是一点半点,印度可是一个成熟的地区,直接可以获得利益的。
所以周琅觉得林第这次谈的太差了,应该是用印度河流域来换澳大利亚,然后英国人还得补差价,五千万或许多了,四千万英镑都是良心价;现在不但把印度让给对方,还要搭上租借舟山。
当然这只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琅看重的利益主要还是移民的空间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跟英国是有区别的,中国面临的是土地无法承载过多人口的问题,而不是经济利益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的荒凉反而是一种优势,印度的密集人口不再是资源,反而是负担。
在林第的观念中,只有中国的土地才是土地,他根本就没把印度当回事,所以天然认为印度是给舟山做添头的,似乎舟山一座荒岛的价值,比整个印度都高一样。
周琅第一次有些后悔派林第这个读书人去做欧洲总领事了,让他去谈商业问题,总是吃亏,所以才没有给他进行商务谈判的权力,而是让他负责处理一些政治问题,可国土置换这样的大事,其实也是放大了的商业行为而已,结果还是让林第给谈亏了。
那么要不要接受呢?
周琅十分犹豫,澳大利亚他是真想要,但他还得考虑,不用印度来换,是不是也能得到澳大利亚,至少是在澳大利亚移民的权力。
留法军官团和使节团在莫斯科跟使团中的法国学者分开,中国人向东,法国人向西,各自返回自己的国家。
俄国沙皇以为中法两国真的闹掰了,这对俄国是一个好消息,他就担心中国和法国联合起来对付俄国。俄国对中国的了解远超法国,虽然知道上次中国人用双倍的兵力才歼灭了俄军,可是中国人口将近俄国的十倍,俄国不过3600万人口,可中国人超过3亿。而且中国很有钱,生产很发达(相对俄国),组建軍队根本就不成问题。
所以万一俄国跟拿破仑决战之时,数十万中国軍队从背后杀来,那是很麻烦的。
因此沙皇才阻断了中国派往法国的使团,他担心中国会跟法国联合,虽说使团公开表示他是去谈判西班牙殖民地问题的,可在弄清使团是否有结盟之类的相应使命之前,他不敢放使团过去。
结果中国人说他们跟拿破仑闹掰了,召回了在法军中服役的中国人,还驱逐了外交使团中的法国学者,对沙皇来说,在没有比这更好听的消息了。
所以他不但给中国人放行了,还给那些法国学者也放行了,尽快让他们分开。
他并不知道,这些法国学者才是使团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他们去执行说服拿破仑大兴土木的任务。
现在这些人已经回到巴黎,拿破仑亲切的接见了他们,拿破仑一直都对学者很友好,可能有点中国古代君王礼贤下士的心理因素。
这些学者带回了厚厚的资料,向拿破仑介绍了中国古代运河中的科学原理,他们考察了都江堰、灵渠,以及无法忽视的大运河。
他们向拿破仑介绍说,大运河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沟渠,长度1794公里,设有81座水闸,水闸上又设闸官负责管理,通过闸官的操作,用这些水闸从长江、黄河、淮河等中国大型河流中调水,始终保持了大运河的运转。
这一套系统已经运转了一千多年,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运河能力。其中的许多技巧和能力是欧洲人想象不到的,毕竟英国人1761年才修建了第一条运河,法国人引以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