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世有一个巨大的猜测,为什么中国没有兼并看似近在咫尺的西伯利亚,反倒是俄国人从西方一路占领了这里。
有这个疑惑的人那是只看到了地图上中国和俄国距离西伯利亚的难度,如果他们继续仔细看一看地图就会发现,从俄国一路到太平洋,一直有水路连接,而从中国北上西伯利亚,却要越过戈壁大漠。
西伯利亚水量巨大的大河,以及这些大河的支流,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水路网络,这让俄国人经略西伯利亚,比中国容易了不知道多少倍。在农业时代,让中国人翻越戈壁沙漠去占领西伯利亚,远没有俄国人从欧洲一路东进来的容易。
所以俄国人占领了这里。
这里的河道可以让俄国人用来殖民,当然也可以让中国用来进兵,根据軍队的考察,西伯利亚水道,是最能承载大军运输补给的交通线,只要组织得力,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在俄国长期作战。
现在有了伊犁作为基地,粮食不缺,兵工厂也有现成的,中国甚至可以继续扩大这里,那么就有了第二天支撑十万人作战的路线,二十万人的兵力,是可以跟俄国人一较长短的。
这二十万人必须是精锐,辅助他们作战的辅兵至少得四十万,总兵力就高达六十万人。
这点兵力中国还是承受的了的。
而且周琅觉得还是不够,拿破仑组织了六十万軍队进攻俄国,最后不也失败了吗。
周琅准备组建一百万人,也给欧洲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大军!
跟俄国要么不战,要么就压上所有的国力驿站,跟俄国人打国战!
………………………………
第两百四十一节 要么梭哈
这次周琅打算继续提拔新军,在这次跟满清的战斗中,苟全带领的軍队表现特别优异,他们跟其他軍队最大的不同是,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
士兵招募是这些军官,士兵训练还是这些军官,军队编制,武器装备,都是他们一手打造。
所以许多东西跟老战兵不一样。
他们废除了体罚,最大的处罚是关禁闭,不接受给士兵施加肉刑。
他们的军官总是充满热情的对士兵进行动员,教大家一起唱军歌。
军官们的战斗热情更高,他们总是冲锋在前,这样的軍队在跟满清的交战中,更能抓住战机。他们对新战术的运用也更多,不但勇于按照法军的进攻习惯进行坚决的突击,大范围的迂回,重视火炮的作用,而且也从对手英国軍队身上学到了细红线战术,利用短距离爆发的密集火力压制对手,给予巨大的杀伤。
官兵更加平等,抹除等级观念,官兵关系更加融洽。
拿破仑的军队建设思想和制度,整个西方都在学习,确实是有独到之处的。
这些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正规军校完成学习,在法国軍队中经过实战厮杀的军官,几乎将法国人那一套整体移植到了中国。
既然已经展现出了战斗力,并且苟全多次立下军功,周琅履行承诺。
恢复苟全旧部的第十军番号,而且一次性恢复了十一军和十二军的番号,让他一次性组建三只新军,每个军都有独立的骑兵、炮兵、射击兵在内的混合型编制,也是加强军,三个军总兵力十万人。
新军要扩大,老战兵部队也要扩大,不过没有新军扩张的这么厉害,只是从十万人扩张到二十万人。
兵员从已经有了战斗经验的辅兵中抽调。
这样战兵部队扩大到了三十万,辅兵则打算扩充到七十万人。
组建新的軍队是需要时间的,但战事不等人,趁着冬季封冻还没有开始,一边组织兵力,一边积极运送粮草。连传统的民政体系都动员起来,陕甘一带的文官组建民夫队伍,沿着河西走廊运输武器,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尽可能多的将物资送到伊犁。
軍队立刻展开军事行动,俄军退回了哈萨克草原,中国軍队紧随而至。
哈萨克草原上,没有城市,哈萨克人还保持着游牧状态,这种经济形态很难维持超过百万的人口,没有人口基础城市就无法建立。他们分裂为大中小玉兹,直译其实就是大帐、中帐和小帐,他们的可汗扎营用的是帐篷。
唯一的定居点都是俄国人建立的,围绕着一座座军事城堡,形成了一条城堡链,这就是俄国控制草原民族的办法。
这样的城堡链无法维持太多軍队,所以俄国进入伊犁的,不过三万人,而且是装备大量马匹的哥萨克人居多,现在追击而去的中国軍队也没有太多人,五万人已经是极限,大多数同样是骑兵,主要构成是青海一带的蒙古人,内外蒙古经过上次战乱,人口稀薄,已经没办法大量招募进入軍队服役。
青藏一带游牧的牧民还有不少,中国恢复河西走廊的统治之后,也恢复了对青藏的控制,从这里招募了许多牧民组建骑兵。
五万軍队占领俄国人的一座座城堡,此时阿拉木图、阿斯塔纳这些城市还没有形成,但雏形已经具备,那就是俄国人修建的城堡。
中国軍队一直打到阿斯塔纳位置,占领了俄国人的军事城堡,这座城堡位于伊希姆河畔,伊希姆河向西到杰尔扎温然后向北转了一个直角,如同黄河在山陕交界处的大转弯一样,一路向北流入西伯利亚,汇入额尔齐斯河。
沿河都有俄国人的城堡,因为这些城堡大多数都是从西伯利亚修过来的,以后的城市也大多以这些城堡为基础建立。毕竟俄国人修建城堡的原则,其实跟选择城市的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靠近交通便利的河流。
这些城堡大多还是最近几年修建的,恐怕也是受到伊犁地区政局变化的影响,如果没有满清的败亡,俄国未必会加快对哈萨克草原的渗透。这些新建的城堡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跟西伯利亚适合俄国开发,不适合中国开发一样,俄国人沿河而来很容易,中国却很难,因为从伊犁到阿斯塔纳,中间是茫茫的草原,缺乏通航的河流。
因此中国軍队的兵锋到阿斯塔纳戛然而止,然后固守一座座城堡,先熬过这个冬天。
另一路则沿着额尔齐斯河,攻占俄国要塞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
中国軍队一边作战,一边跟当地势力沟通。
此时哈萨克汗国还没有灭亡,俄国修建了一条条碉堡线,但却无力摧毁草原深处游牧的部落制度,只是通过逼迫各部首领向俄国效忠,缴纳赋税来完成控制。
现在俄国被赶走了,这些部落首领甚至可汗就又跳了出来,中国軍队向他们承诺更多的优待,加上他们历史上跟满清的接触也比跟沙俄的接触要舒服的多,于是决定倒向中国。
新疆的两路还只是小规模行动,真正大规模行动是在中俄商道中线。
调往库伦的帅营突入俄国境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着这里守备空虚,拿下了贝加尔湖两岸的乌兰乌德和伊尔库兹克。
俄国守军防守很顽强,但大周軍队不是康熙的軍队,不至于通过长期围困才能战胜雅克萨俄军。中国的重炮比俄军的更多,更优良。步枪火力也更强劲,帅营的老兵战斗经验也好,战斗意志也好,都是中国軍队中最上乘的。
依托色楞格河水系,运输也很便利,此战没有拿不下的道理。
三路大军齐出,但只是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总出击兵力还不到十万人。目的只是为了夺取明年攻击的前出阵地。而真正的举国之战,则是明年,不知道小拿拿能扛过这个冬天不?
………………………………
第两百四十二节 拿破仑兵败俄国
拿破仑还是败了,东方发生的战争,并没有改变俄国人应对拿破仑的作战方法。
库图佐夫那个独眼龙不可能因为中国向俄国宣战,而跟拿破仑决战,他是因为实力不行才选择了坚壁清野的战术,没有中国他都不愿意跟拿破仑正面作战,有中国在背后,那就更不可能正面决战了。
俄国人坚壁清野,拿破仑兵败莫斯科,一切都按照预演的剧本进行。
对于拿破仑为什么会失败,后世的争论很大,各种奇葩的观点都有。
比较专业的认为是战略失误,远征俄国,路途遥远,战线拖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给养困难,事先没有作好周密的战略计划和准备,对敌情认识不足特别是俄国的气候。
不服气的法国人说他们是败于天气,认为天助俄国,11月就爆发了寒潮,俄罗斯大地变成一片冰天雪地,没过多久,法军就损失了50多万,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拿破仑无计可施,狼狈败逃。
比较另类的认为败于纽扣,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钮扣,而在寒冷的天气中,锡制钮扣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化成粉末,俗称“锡瘟”,没有纽扣,士兵只能敞开怀抱,所以都冻死了。
有的说是因为虱子,拿破仑的大军由于卫生条件不行,遍生虱虫,传染了如斑疹伤寒症和五日热等疾病,让拿破仑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还有说败于梅毒的,拿破仑大军的出土尸骨中有一些女性尸骨。墓穴中80的尸骨都显示,尸骨的主人在死前就患有梅毒。梅毒流行,削弱了法军的战斗力。
跟败于气候说法相似的是败于莫斯科的大火,占领了莫斯科的拿破仑正静静地等待着沙皇亚历山大来投降。突然,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法国人的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住所顿时化为灰烬。弹尽粮绝的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军。
这些或许都是原因,但只是技术层面的,周琅觉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拿破仑根本就没有统帅六十万人作战的能力和经验。
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出现过数十万人规模作战的国家,就只有中国一个。战国时期,秦国以五百万人口的国力,可以支撑五十万人在长平跟赵国消耗一年,西方人一直怀疑这种说法,始终觉得农业文明无法做到如此规模的动员能力,史记中司马迁写到,秦国连十五岁一下的孩子都征调了。后来考古发掘出了史记中记载的坑杀赵国士兵的万人坑,这段史实才勉强得到认可。
拿破仑之前指挥的战斗,很少超过20万人的规模,现在却突然组织六十万軍队,而且远征俄国,他等于是在自己没有经验的领域,孤注一掷投入了所有的资源,这种赌徒性格,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后世有人研究过拿破仑的军事指挥,发现当他率领五六万人的时候,他可以灵活机动,施展各种精妙的手段打击敌人。当他率领超过十万大军的时候,他只能和敌人面对面硬碰硬。在瓦格拉姆和布罗迪诺会战中,双方都拥有超过十二万人的军队,每次拿破仑都选择了正面进攻,每次他都只取得了惨胜,大量消耗了他的老兵。这次远征俄国,他统帅五十多万人,结果是无比的混乱。
从准备上来看,周琅为了打伊犁的嘉庆,还准备了整整一年时间,而拿破仑为了保密,在去年春天才开始准备,与欧洲大国逐一签订同盟条约。然后特集结了欧洲历史上最强大,也最混乱的兵团,40个来自法国、莱茵同盟、普鲁士和波兰的步兵师和25个骑兵师,共计51万兵员。其中半数是由法国的盟友组成的外籍军。
如此匆忙的准备过后,夏天就进入了俄国,他太高估自己的动员能力和领导水平了。
没有经验,却敢于冒险,迷信自己会赢,长久以来的顺利,已经让他自负的不可救药,神仙都救不了他。
在战争期间,本来拿破仑可以有两个盟友,一个是土耳其,18061812年爆发的俄土战争,拿破仑是支持的。可是却没有加强联系,由于跟土耳其的交战,俄军兵力减少了很多,46万人、218门火炮都无法用来跟拿破仑作战。
可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实力显然不可能跟俄国决战,如果拿破仑能派遣一只强大的軍队,去帮助奥斯曼帝国作战,至少让奥斯曼帝国在他进攻俄国期间不至于失败,那么形势对法国是极为有利的。
拿破仑还可以联合中国,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就是把自己的軍队紧紧握在自己手里,他觉得靠自己的力量最保险,他觉得軍队在他手里最有效率,他相信自己就能战胜俄国,不需要跟其他人联盟。
结果拿破仑败了,而且败得极为可耻,如果他能有战国时的秦人那么有种,能跟俄国人消耗一年时间,中国的軍队就可以跟他呼应,可他才坚持了半年,1812年6月24日气势汹汹杀入俄国,1812年12月12日就不得不仓皇败退。
拿破仑在晚年的回忆中写到,他不是败于亚历山大,而是败于俄国的寒冬。他认为如果提早三个月发动入侵行动,情况就会很不一样。将失败归罪于俄国的寒冷气候,这要么是托词,因为根据气候研究表明,这一年的俄国恰恰是一个暖冬。
暖冬天气造成别列津纳河意外解冻,法军撤退的时候,大量拥挤过桥造成灾难,让拿破仑损失了25000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拿破仑真的这么认为,毕竟暖冬的俄国,也比法国寒冷的多,可这又说明他准备的是多么不足,连俄罗斯的暖冬都扛不过去,他就敢进入俄国腹地!
拿破仑失败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传到了中国。
这不是中国的情报系统有多高效,而是俄国人自己送来的。
目的当然是为了威慑,让中国看看,他们连拿破仑都打败了,中国还敢跟他们打吗?
但俄国人提出了和平协议,要求中国退出俄国领土,同时割让伊犁河流域给俄国。
这让周琅苦笑不得,难道俄国以为打败了拿破仑,自己就天下无敌了?可以凭借名声就能逼中国割地赔款?
周琅毫不犹豫的拒绝,但是拿破仑兵败的影响他不能不考虑,因为他寄予厚望的新军军官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于是他召集那批留法的军官,告诉他们,拿破仑败了,中国不会败。因为中国比法国更强大!
………………………………
第两百四十三节 强大还需要证明
新军将领的士气受到影响,这个周琅都可以理解。
拿破仑那样的人物,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有一个很强大的有点,就是极富魅力,天生似乎就能够吸引别人追随,让别人崇拜,这就是英雄的魅力。
就好像朱元璋,他参加起义的时候,汤和已经是千户了,却甘心跟在他身后当小弟。
这些军官在法国待了那么长时间,感染了法**官对拿破仑的崇拜很正常,就连苟全这个在拿破仑身边观摩作战的高级将领,都对拿破仑的指挥极为敬佩,可是这样一个人,却败在了俄国,这让他们如何接受,还是惨败,五十多万人损失殆尽,几乎孤身回到法国。
现在他们嘴上不说什么,可每个人的心态都受到了影响。
周琅鼓舞他们的士气,但知道可能不会有什么用处,因为强大不是嘴上说说的,那需要证明。俄国人打败了拿破仑,就敢用嘴让中国割地赔款,原因就是法军已经是世界公认的陆军第一强军,他们击败了法军,有资格让别人畏惧。
事实上周琅还可以选择谈判,俄国人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清楚要跟中国打仗,要跨过戈壁沙漠,要穿越西伯利亚,是不可能调动太多軍队的,如果跟他们谈谈,不割地的情况下,俄国也能接受。
但周琅还是一口就回绝了,因为这一退,可能就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士气了,周琅站在法国的角度,嘲笑过奥地利不知好歹,明明打不过法国,却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可如果换在奥地利的角度,他们一次一次失败,却敢于一次一次的抗争,他们没失掉这份勇气,所以他们最后还会站起来。
打仗,有输有赢,但连打都不敢打,这种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李鸿章那群人确实很聪明,但也是这种聪明人太多,才让国家没有希望。
所以还要打,而且要大打,依然要打举国之战,周琅跟俄国开战,是坚信中国的国力远胜于俄国,是做了充足的准备,是可以不需要别国配合的情况,独自取得胜利的,所以他的计划中从来没考虑过要跟法国合作,因为拿破仑也不可能配合他。
因此开春之后,所有的军事行动马上就如期展开了,但计划略有改变。
鉴于战斗力最强的新军军官心态发生了变化,以及拿破仑兵败莫斯科,俄国可以集中兵力用于东方战场,周琅决定以守为主。
命令新军坚守伊希姆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的俄军修建的堡垒,不要求他们主动出击,但要他们死守。
然后调老的战兵部队北上攻击中线,从伊尔库兹克出击,夺占西伯利亚的俄国城市。
这些老兵对拿破仑的了解不多,反而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其中不乏鄙视一切夷人的军官。
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下,俄国防守空虚的西伯利亚城市和要塞一座座陷落。
沿着俄国的商道,夺取重要城市,比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托木斯克、鄂木斯克等必经之地,至于周边的俄国堡垒,直接摧毁。一直攻击到托博尔斯克,这样就跟伊犁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哈萨克的伊希姆河贯通起来。不但可以得到张库大道运输的物资给养,伊犁地区的物资给养也可以得到。
打到托博尔斯克也就是终点了,不远就是秋明要塞,俄国人驻扎了重兵,而且时间也到了秋季,储备过冬的物资才是最重要的。
西伯利亚最难挨的,还是冬天,俄国人到这里都受不了,更何况比俄国人更不抗冻的中国人呢。
所以前线虽然攻击到了托博尔斯克,可是大多数人赶在冬季到来前要南撤到伊犁地区窝冬,来年在沿着这条河打回来。留下坚守的部队,是内地军官指挥的外蒙、青藏地区的蒙藏兵,这些边疆地区的百姓,也很抗冻。
经过一个春夏的军事行动,各种补给渠道也都理顺了。
晋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最熟悉外蒙道路的晋商,一开始軍队聘请那些老骆驼客当向导,帮忙运输物资。后来干脆将粮食、服装等物资委托给晋商运输,軍队只负责最重要的武器弹药的补给运输,大大降低了軍队管理物流的压力。
晋商的运输管理能力,在长达上百年的中俄贸易中早就锻炼出来,他们拥有组织上万头骆驼组成商队的能力,现在骆驼换成了马拉的大车,管理上并不存在不能克服的难度。
内地则是大运河,海路都走,从江南和闽广一带的资源,通过海陆抵达天津,然后走张家口进入外蒙,或者走京杭大运河直接到北京,然后还是走张家口进入外蒙。两条大干线的运输能力毋庸置疑,光是大运河就足以支撑北京百万人口的日常物资供应,更何况还有一个运力更足的海路呢。
只是所有物资都从张家口集中,让这个内陆关口变得极为繁忙,大大加快了这里的发展速度,战争有时候也会促进发展。
伊犁后勤基地的恢复也很顺利,嘉庆已经丧失掉了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退守浩罕汗国故地,是他几年前就准备的后路。为此甚至将从中国吸引来的大多数汉人放在了费尔干纳盆地开垦,就是为了将来迁移做准备。
于是嘉庆很配合的让中国軍队接手了伊犁的兵工厂,并且让他的工匠继续在这里工作,当然这些人最终是要带走的,是在中国答应不会扣留这些工匠的条件下,嘉庆才同意他们留下来工作。
之后利用这些工匠,不但很快稳定了火药的生产,而且从内地抽调熟练工匠,增添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打造步枪、大炮的工厂也没浪费,改为为前线损坏武器提供维修的车间。
至于嘉庆本人,第一时间退守浩罕城,他要在中国人反悔之前,把他的旧部都迁移到费尔干纳盆地中来。
根据与中国的协议,名义上是自愿跟他走的人,他可以带走。可事实上,嘉庆要把能带走的人都带走。哈密等地的畏兀尔、汉人带不走,因为中国軍队占领了这里,可是南部回疆的回部八旗却能带走,北部蒙古八旗也可以带走,至少是带走一部分中国軍队没有进驻地区的旗人。
能带走的原因很简单,八旗制度并没有崩溃,就像当年他都退守伊犁后,依然可以从外藩蒙古征调士兵一样,就是因为统治哪里的是一个个副都统、都统和将军,而不是当地部落的台吉和王爷。
现在这些地方的情况同样如此,而且比外藩蒙古的情况更好,因为中国軍队没有进入这里,一整套八旗体系都没有受到破坏,一声令下,加上軍队的督促,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都必须放弃故地,向西迁移。这里的人本就是牧民居多,遇到危险有逃避的文化,要比重土安迁的汉人更愿意搬家,因此南部回疆短短一个月就被抽成了真空。北部蒙古八旗,则大半跟随嘉庆离开,毕竟八旗这些年对他们的管理太严格了,失去了游牧的习惯,被一个个旗官统领,没有各自的王公带头,根本做不到反抗。
发现这些情况后,中国并没有干涉,主要是不想惹事,而且留着忠于嘉庆的势力在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