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九成土地都归属了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只喝了一点汤水而已。
英国能给与普鲁士,并且让普鲁士心动的利益是什么,最专业的外交官也很难猜到。
在亚洲地区,英国人也活动频频,其中最重要的是占领波斯、两河流域的满清帝国。
英国领事这段时间积极拉拢满清高层,这个被从中原驱逐出去,却死灰复燃的势力,如今态度十分难测。
满清这两年来,在两河流域进行了巨大的政治变革。这里过去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的大多数人是从阿拉柏半岛迁居过来的阿拉柏部落。满清的到来,经济也改变了,人口也改变了。
两河流域本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农业区,这里出现了基于农业的最早的国家形态,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被大多数历史学家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巴格达这个历史名城,在三四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时期,就被认为拥有50万人口;到了大食(阿拉柏帝国)时期,巴格达的人口高达100万,跟当时唐朝的长安城并列。古代的城市,不可能脱离周边农业基础而存在,因此当时两河流域相应的人口恐怕也是非常密集的,估计一千万绝对不算多。
但当满清统治这里的时候,两河流域的人口竟然不到五百万,还达不到古代巅峰时期的一半。
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耕地减少的结果。耕地之所以减少,主要又是大规模的战乱导致水利设施被摧毁所致。后世考古学家经过挖掘,发现两河流域的水利设施废弃的程度,跟两次战争紧密联系,一次是阿拉柏征服,一次是蒙古西征。于是有一些书籍干脆这样直接描写蒙古人的西征,“蒙古人全面破坏两河流域的水利设施,至巴比伦时期就在发挥作用的灌溉系统被毁于一旦;他们还引幼发拉底河的河水进城,整个城市被洪水淹没,即使有个别跺起来的人也被淹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巴格达被彻底毁灭!”
这些书籍的结论大致正确,但过于情绪化。事实上不管是阿拉柏人,还是蒙古人,都没有刻意去摧毁这些水利设施,因为完全没有动机。不管是阿拉柏人,还是蒙古人,后来都在这里建立过稳定的政权,他们只是没有修复的动机和修复的技术能力罢了。
由于两河流域在蒙古建立旭烈兀汗国之后,就长期被游牧民族占据,导致水利设施基本上荒废了。许多原本可以灌溉的良田成了荒漠,原本的肥沃土地变成了绿草茵茵的草场。原本辛勤的古巴比伦人,变成了贝都因牧民。
奥斯曼统治时期,也没有改变阿拉柏牧民在这里生活和统治的现状,结果导致这里的农业一直没有恢复到波斯帝国甚至古巴比伦时代的盛况。
满清不一样,他是一个汉化很深的政权,历代皇帝,包括现在的道光,都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对农耕的重视,远超过游牧。对他们来说,耕地才是财富的来源,那些牧民只不过是需要安抚的藩属。
所以满清在十几年前,占领底格里斯河以东地区后,就开始着手恢复和修建新的水利设施。将大片荒漠和草场重新开发成了肥美的良田,将汉八旗和波斯八旗两个农耕族群大量迁居到这里。
原本的阿拉柏人呢?
这些部落民都被编入回部八旗,大多数迁居到了中亚草原和波斯高原上,初衷一开始并不是要夺取他们的土地。主要还是无法控制这些宗教氛围太过浓厚的部落,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道光才选择了迁徙这个代价高昂的政策。占领整个两河流域之后,这套迁移政策继续执行,因为道光已经确信只有把这些贝都因人打散安置到中亚腹地去,才能够让他们老老实实生活,而不会受到来自奥斯曼帝国或者大马士革等地的宗教势力的蛊惑。
迁徙就会遇到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被镇压。原本就不到五百万的两河居民,完成迁徙之后,只有四百万了,这个迁移的代价,比印第安人西迁代价还大。但迁徙之后,打散了原有的组织,用可靠的官员,而不是宗教领袖和部落首领来管理的贝都因人,就开始变得安分起来,甚至成为一支战斗力顽强的部队。
占领了两河流域之后,满清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农业区,他们积存的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大量出口。满清的政治比较求稳,他们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足够他们的軍队吃上好几年。
通过将所有统治的民族都八旗化,设置科举选拔的旗官管理,打造出了一个统一的官僚机构,这个官僚机构,或许没有中国的官僚机构完善,没有欧洲的行政机构专业,但相比过去这一带的游牧部落,效率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大提高的行政效率,意味着动员能力的加强。
占领两河流域之后,满清治下的人口达到了2000万人,其中适合当兵的丁口数量就高达200到300万人,以他们的动员能力,如果不考虑物资补给等问题的话,动员100万人并不困难。
在军事技术上,跟奥斯曼帝国和西方軍队接触过之后,满清的军事制度更加西化。完成了又一轮军事改革,开办了自己的军校,打造了完善的军工体系。基本上就跟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相似,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落后,唯独军事不落后。
这样一个国家,又跟中国西部接壤,实在是太值得拉拢了。
英国外交官在活动,中国外交官也在活动,因为这是关乎一个百万大军的敌我关系,如果能拉拢到满清帝国,己方就凭空多了一百万大军的战力,如果让敌人拉拢过去,就凭空多了一百万大军的敌人,一加一减相当于两百万人。
………………………………
第三百七十五节 外交战场(2)
可是中国外交官员迟迟打不开局面,因为满清政治势力中,始终存在这一股要打回中原的势力。这股势力在英国人的游说下,现在态度极其激烈,认为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良机,一旦错过了或许就永远也看不到这个机会了。
英国游说满清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让满清各大势力看到可以打回中国的希望,他们透露俄国有可能参加战争,并且让满清各大势力基于俄国加入战争进行考量。满清现在隔着高加索山脉跟俄国接壤,他们跟俄国的贸易关系相当紧密,国内有大量的俄国商人、顾问,对俄国的了解是所有西方国家中排第一的。
所以满清知道俄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拥有50万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如果俄国参战的话,那么击败中国就不是一个奢望。
按照英国人的设想,俄国和满清从中亚方向向中国西北进攻,英国将在海上跟中国海军竞逐,在美洲和印度跟中国进行陆战。
英国人认为,他们在印度可以拖住50万中国軍队,在美洲可以拖住50万中国軍队,中国用于中亚作战的軍队,绝不可能超过百万。
而且英国还承诺,一旦满清参战,他们也将向中亚派遣至少30万英国陆军配合清军,届时中亚地区,联军总兵力将有可能达到两百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认为他们至少不会输,这一点得到了满清上下各级将领的认同。
满清的政治制度,高度权贵化。嘉庆时期的政策主要是满蒙八旗为首,汉八旗次之,满蒙八旗为权贵,汉八旗为中坚。
随着三四十年的演变,满蒙八旗和汉八旗人丁旺盛,翻了数倍。
满蒙八旗,最开始是以那些从外藩蒙古抽调来的士兵和伊犁地区的土尔扈特蒙古为主,人数不足十万。后来随着满清退出伊犁,跟中国签订了和平协议,大量京津一带的八旗子弟前来投效嘉庆,京津一带的旗人数量多达二十万,其中有半数在失去了铁杆庄稼后,根本就没有谋生的技能,又不肯做苦力,都选择去投靠嘉庆。这些人都被编入蒙八旗,组建了满蒙混合的八旗。
满蒙八旗中的老蒙古人,都是牧民,他们分配了草场进行放牧为生。但那些铁杆庄稼,可过不惯草原上的生活,他们就一直留在京城,继续以当兵为职业。并且通过倾斜性的科举制度,他们更容易当官,成为八旗中的各级官员,因此满人的后代依然较为优渥,不是吃着铁杆庄稼,就是充任各级官员,那些外藩蒙古人,上层跟铁杆庄稼们一样享有特权,其他人依然主要是牧民。
三十多年后,在草原上蒙古人从最初的十万人增加到了二十万人,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密信喇嘛教,太多人去当喇嘛,导致即便物质充足依然繁衍不快;而那些城里的铁杆庄稼,却从十万人增长到了三十万人。
这五十万满蒙八旗,就充当了目前满清的权贵阶层,其他八旗,但凡是有贡献的上层人物,不管是回部八旗还是波斯八旗,甚至是汉八旗,都会被抬入满蒙八旗。
满蒙八旗是权贵,汉八旗则越来越成为中坚力量。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人口基数大。
相比满蒙八旗从一开始的二十万人,增长到了五十万,汉八旗人口的增加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汉八旗人口最初并不占绝对优势,最早的汉八旗是那批从陕甘跟随嘉庆逃到伊犁的乡勇,人数不足十万,后来先后有大量在新朝不得志的满清忠臣孝子来投效嘉庆,汉八旗的人数增长迅速,先后投靠的人数高达二十万人。
这二十万汉人,经过三十多年的繁衍,竟然达到了500万人,人口翻了十多倍。这种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跟满蒙八旗不同,汉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以开荒种地,为满清政权提供粮食为首要任务。在伊犁地区的时候,汉八旗就被组建起来到费尔干纳盆地开荒种地。为了安稳那些陕甘光棍乡勇,满清朝廷甚至直接给他们分配媳妇,后来更安稳一些后,汉八旗农耕生产在土地数量足够的情况下,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早期分配给他们的媳妇主要是战乱中守寡的回部女子,这些女人就有些不中意了,于是他们开始纳妾。汉人老婆是不用想,但只要花得起钱,中亚地区的民族观念淡薄,那些牧民甚至愿意直接卖女儿,根本就不在乎是做妻还是做妾。
于是汉八旗男丁纳妾数量众多。有田地,有老婆,这些西北地区的汉人心就稳了,白天埋头把力气使到土地里,晚上埋头把力气使到媳妇身上。就这样,玩命种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孩子继续玩命种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
一个人有三四个老婆很常见,有七八个孩子不算多,十几个孩子属正常。两代人下来,就从二十万人生到了五百万人,但血统驳杂的厉害。有些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人身上,已经看不到多少汉人的影子,头发不是黑的,眼睛是带颜色的。可他们偏执的认为,他们就是汉人,因为他们的男性直系祖先是汉人。
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更接近汉人,说着已经变味的汉语,夹杂着大量的外来词汇,一些刚刚到这里来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听着像陕甘一带的方言,可即便是陕西的商人,也完全听不到什么意思。但稍微接触上一段时间,就能够明白他们的意思了,这说明语言确实还是汉语,可以算作另一种方言。
口语上或许有差别,但文字上完全没变,有钱的汉八旗家庭,依然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尤其是当初大量迂腐的愚忠于满清的文人,或者是在新朝大周郁郁不得志的旧官僚,又或者是一些投机者,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早期的满清是吸纳了一大批从中国流亡到满清的文人官僚的,这些人成为汉八旗的骨干。他们在一座座汉八旗村庄中办私塾,教儒学,修孔庙,把传统的汉人文化移植到了中亚地区。
这些传统,让汉八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上满清采用的也是科举制度为主的选拔官员方式,结果让汉八旗的官员数量远多于其他八旗,甚至比满蒙八旗都更多。汉八旗几乎撑起了整个满清的官僚体系。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政权结构,武将阶层,主要是满蒙八旗,就算有回部、波斯族裔,也都会被抬旗如满蒙八旗;文官阶层,则主要出自汉八旗。
由于满蒙八旗势力控制着軍队,其中已经混迹到最高层的那批满蒙子弟,大多数都是当年从京津逃亡来的第二代,甚至还有极个别是幼小时候跟随父辈迁来的第一代,这些人经历过苦难,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后,又已经忘记了早年失败的恐惧,随着对中亚地区部落势力以及对奥斯曼这样的大帝国的一次次胜利,让他们忘记了中国的可怕,开始主战!
让人尴尬的是,汉八旗身份认同上坚持自己是汉人,可他们中的少壮派官员,竟然也是主战的。他们跟现在中国境内的汉人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中国的汉人接受了三十多年的民族主义教育,已经开始以血统来重塑民族身份;而满清治下的汉八旗,则还是传统的,以文化为区分的民族观。国家观念还是传统的天下观,这个天下大周皇帝可以做,他们大清的皇帝当然也可以做。对于年轻的文官来说,逐鹿中原始终是一件最值得做的功业。
当然,因为汉化的关系,中国外交官员在满清政权中也不可能没有拉拢到一批亲中国的势力,只是这股势力永远无法跟渴望逐鹿中原的野望相抗衡。
中国外交官看到满清朝堂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情况后,已经向国内发去警告,希望国内做好准备,一旦俄国参战满清軍队将跟俄国一起进攻中国。
就在这时候,希腊国王突然访问了满清,俩人进行了一番秘密会谈。没人知道会谈的内容,但之后突然道光皇帝开始拒绝英国领事的求见,做出了一副开始疏远英国人的态度。让人感觉到,英国人在满清的外交活动似乎失败了。
这让英国人感到极为沮丧,他们从新兴的满清二代官员身上,看到了这个国家不曾失去的野心,只要有野心,就不可能没有行为。想要有行为,难道眼下的时机还不够好吗?他们的军事力量处在巅峰状态,那些虽然纨绔,但在正规军校培养下,主要是一直未曾断绝的战争中,保持了军事能力的权贵子弟军官带领忠勇的部落骑兵以及淳朴的农民步兵,他们大有可为。而且英国答应向他们提供50万人的武器装备,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他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难道就只凭一个效果希腊的国王,一个中国不得志的皇子的话,就改变了满清皇帝的勃勃野心?让他愿意放弃这天赐的良机!
英国人觉得,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
第三百七十六节 吾父皇尚未驾崩
英国人想多了,事情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复杂,还真就是几句话的事情。
周成功拜访满清帝国,并不是中国邀请他们这么做的,他只是觉得他有一个机会而已。
周成功一直将满清看作自己最重要的盟友,原因是两国有一个共同敌人,奥斯曼帝国。
他来游说道光,虽然有为自己祖国争取利益的考虑,但主要还是为了他,为了希腊。
他就是希腊,希腊就是他,他已经很成功的建立起了一个政治身份。
加入满清加入英国一方,开始向中国开战的话,周成功认为,这对中国只是一个麻烦,但对满清却是一个灾难。满清帝国有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这样希腊就将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
所以他从希腊外交部门得知满清参与攻打中国的迹象开始明朗之后,就决定来满清进行一次访问。
他是从黑海海岸登陆的,因为满清修通了巴统到设拉子的铁路,这是交由欧洲公司负责修筑的,巴统也因为这条铁路,从一个军事要塞,发展成了满清在黑海最大的港口城市。
跟所有黑海沿岸城市一样,这里也生活着大量希腊商人。由于两国良好的关系,希腊船队承担了巴统最大的运输业务。
通过铁路,周成功就能感受到满清对中国复杂的态度。他们对铁路的态度并不积极,但是也修建了多条铁路线,而且都是委托中国公司帮忙修建。从设拉子有通往巴格达的铁路,有通往阿富汗地区的铁路,唯独没有通往中国边境的铁路。他们也始终没有接受哈萨克铁路线向他们的国土延伸。显然满清在担心,中国通过铁路向满清快速的进攻。
在周成功看来,满清这个国家,经济落后,但却不贫瘠。不提两河流域的农业开发,中亚地区的羊毛和牛羊皮革产量也十分巨大,落后的只是商业。虽然占领波斯之后,他们放弃了过去国家控制商业的做法,汉八旗和波斯八旗中开始分化出大量商人,但短时间内,还无法出现发达的商业文化,也没有成熟的商业群体,大量中小商人还无法跟国外的大型商业集团竞争。满清的商业严重控制在外国商业势力手里,最强大的是中国商业势力,欧洲公司、非洲公司都在满清拥有大量特权,英国商业势力第二,希腊已经排到了第三,第四则是俄国商人集团。
满清本国商人群体,只是这些大商业势力的附庸,他们是零售商,他们收集满清相对丰富的物产,然后批发给这些外国商业势力,或者从外国商业势力手里批发商品,然后在本国零售。他们没有能力建立起超越国界的渠道络,只能将外贸中利润最大的部分让给外国势力。
工业上更是落后,除了采用成套西式设备打造的军工体系外,民用工业几乎为零。这样的国家形态,比过去当地的游牧集团先进,但比周边的其他国家落后,甚至奥斯曼帝国和埃及阿里王朝的工业都比满清更有基础。
他们的军事实力是很强,而且官府继承的是农业管理思想,重视农业生产,至少他们自己认为,他们不依赖外贸,贸易带给他们的,只是金银而已。可是周成功认为,这样的国家其实很脆弱,真当他们的贸易被封锁后,他们的经济很容易就破产,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最后是政权崩溃。
所以他跟道光进行了一番开诚布公的交谈。
周成功基于经济学原理的游说并没有打动道光,因为现在的道光,虽然跟历史上的道光不一样,接触了一些西方治国思想,但主要还是传统中国的统治哲学,他并不认为他的国家会因为贸易而出现问题。
可当周成功用中国政治哲学的方式跟道光深谈一番之后,道光却开始犹豫了。
周成功先是跟道光摆实力:“陛下,您应该清楚,中国的丁口远胜俄国、大清和英国之和。您也知道,大周力行十家牌法,保甲森严。战兵虽只有三十万,可辅兵却远超百万。动员之下,即便组建五百万大军,亦不是难事。可大清能用之兵有多少?就算一百万,俄兵也出一百万,英人向来不善陆战,且绝无可能远隔千里调动百万大军。以两百万对五百万,绝无胜算!”
道光反对道:“我大清可用之兵何止百万。我大清丁口四百万,皆可为战!况,俄罗斯兵亦不止百万。英夷虽不善陆战,水战却颇强,有此足矣!”
周成功虽然知道道光是在唬人,但也不戳破,开始跟他将虚无缥缈的大道理。
他问道光:“即便英俄清三国联军赢了如何?陛下难道真的以为可以打入中原?”
道光叹道:“打入中原难矣!但取大周关外之地则易也。”
周成功冷笑:“即便大清占了玉门关外又如何?”
道光纳闷:“如何?拓地千里莫大的功业!”
周成功摇头:“此非功业,实乃祸端。”
道光疑惑:“这从何说起?”
周成功道:“若大清占了玉门关外,则与大周永无宁日。今时尚有英俄相助,他日只得孤军对敌。敢问大清国力,能否与大周永久相抗?”
道光开始沉思,欧洲国家的情况他多少知道一些,这些国家分分合合太过频繁,今日你与我盟,明日我与他盟,合纵连横太过频繁,没有永久之敌,亦没有永久之友。总之一句话,夷人没什么信义,一切唯利是图。这样的盟国实在是靠不住。真的跟他们合作,一起攻打大周的话,确实能在一时得利,今后就难说了。
道光还知道,这几十年间,大周在伊犁实行实边政策,伊犁人口已经有五六百万之多,其中八成是屯垦的汉民,开垦出一千多万亩良田,还有两亿亩的牧场,饲养者百万之多的牛羊,实在是一块肥肉。
可这肥肉谁都想要,大周花费力气开发出来的良田和牧场,会轻易拱手让人吗?等到时机有变,恐怕两国之战再起,届时大清还能得到英俄相助吗,俄国人那时候占了哈萨克,会不会从背后捅刀子都难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远虑让道光开始犹豫起来。
周成功继续说道:“陛下,趁火打劫易,火中取栗难啊。除非英俄有决心一路攻入南京,打过河西走廊,打过潼关,跨过黄河,渡过长江天险,一次就灭了大周。否则大清入关,就是出头的椽子。”
道光更加犹豫了,古来灭国,最容易的,也就是八旗入关了,李自成摧毁了明王朝,清军尚且用了数十年才灭亡了南明残余。史上灭亡中原王朝,通过一场战争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河西走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