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5谥泄说谋谛酆瘢焦淘黾痈嗟能姸印�
尽管是在俄国领土上作战,尽管现在看来俄国人更需要为自己而战,但双方依然就兵力分担问题产生了争议。俄国表示他们愿意组建更多的軍队,将俄军规模扩大到200万人。这种扩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增兵,要保证维持战场兵力的话,其实需要征用的士兵数量是远多于200万人的。俄国提出希望英国将軍队增加到100万,这样联军将拥有300万兵力,可以跟中国在兵力上达到平衡。
英国更愿意提供军费援助,让俄国武装更多的人,不是英国人珍惜本国人的生命,事实上那些贵族不会同情爱尔兰和苏格兰人的生命,甚至英格兰下层人民的生命,他们都不太在乎。主要还是成本问题,英国养一个兵的成本是廉价的沙俄的十倍以上,他们只需要给沙皇提供几千万英镑就足以让沙皇武装数百万大军,可要武装同样数量的英国軍队,非得十倍以上的资金投入不可。
俄国人也了解这个道理,他们之所以提出让英国承担更多兵力的要求,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军费,英国人去年已经为俄国提供了2000万英镑的军费,这笔钱是俄国财政收入的两倍,几乎承担了俄国100万軍队的所有支出。终于在英国同意将今年的军费援助提高道3000万英镑之后,俄国决定单方面增加100万兵力。将俄军扩大到250万人,加上英国的50万軍队,俄国将拥有300万可用的兵力。
在英国支票的支持下,新的俄军不断的武装起来,不断开向哈萨克草原和鄂毕河流域。
草原上则先是积雪消融,导致泥泞不堪,继续阻挡双方的战斗范围,影响战斗规模,终于在暮春集结,太阳的征发让草地变得坚固,可以支撑骑兵的大范围冲杀和迂回了,大规模的厮杀再次出现在中亚草原上。
英俄联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两国都憋着一股劲打算在今年取得决定性胜利,他们不希望战争拖到明年去,每拖一年,对英国人来说就是上亿英镑的投入,相比总支出,援助俄国的那点军费真的不多,而且十分划算。
这场英俄联军的攻势从4月开始,一直打到了6月,然后就无以为继了。不是他们的兵力损伤的无法继续维持攻势,而是英俄联军中突然爆发了疟疾。
长期野外生活,让士兵染上疟疾十分正常,甚至可以说在几百万人中发生疟疾是必然的。疟疾会传染,很快就变成疫情在整个军中流传。对300万人来说,没有良好的公共卫生设施的野外,这些情况基本上不可避免。
疟疾在这个时代是会死人的,唯一有效治理疟疾的药物是奎宁,是从金鸡纳树树皮中提炼出来的特效药,因此在中国成为金鸡纳霜。
但问题是,唯一在大规模生产奎宁的国家正是中国,非洲公司在西非开辟了大规模的金鸡纳树种植园。之所以是非洲公司,而不是商业能力更强的欧洲公司,或者更野心勃勃的美洲公司,主要还是非洲公司早先在谢清高的带领下,有一支以冒险和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团队,对他们来说,探险中最大的危险不是敌人的袭击,而是水土不服带来的疾病,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就是疟疾。
治疗疟疾的药是有的,产地大家也知道,就是南美地区,印第安人是第一个运用这些药品的,他们通过服用带有奎宁成分的金鸡纳树树皮,来治疗疟疾。欧洲人把这种方法带人了文明世界,按照欧洲人的药方,治疗疟疾需要附庸差不多5千克的树皮,病愈后还要连续服用一周,每天500克,以防复发。这些树皮在英国的零售价格大约是1英镑500克,所以只有有钱人家才买得起树皮。
谢清高是一个不太在乎成本的探险家,但他的公司有在乎的财务,谢清高坚持要带足药品,最后公司管理层决定自己种植金鸡纳树,节省成本。之前金鸡纳树都是在南美地区野外生长,印第安人直接砍倒大树,剥取树皮。
非洲公司从印第安人手里买来了种子,就近在西非热带地区引种,经过科学拣选,发现了其中药效最好的金鸡纳树种,种植了数百万亩种植园。
尽管随着非洲公司的大规模种植,奎宁树皮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可依然是一种高价药品,不是普通人买得起的,各国探险家和军队都有采购,但这种上百万人的战争,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提供这种药品,而且战争爆发之后,英俄联军已经断绝了奎宁供应。
这让他们对蔓延的疟疾无法控制,疟疾不一定杀死每个人,但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死亡率,比战死的比例还高而且感染疟疾之后,战斗力会丧失,发烧虚弱等症状,会让人感到绝望,别提进攻了,此时能保住軍队不哗变都很困难。
关键还是恐慌,这种让人无助疾病在中西方古代作品中都十分常见,西方人直接将其称作魔鬼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在疟疾爆发的瘟疫中,五人死于同一年,这种大文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都无法抵御疟疾,更不用说战场上苦战了一年,居住条件恶劣,健康状况不良的軍队了。
中国軍队始终以守为主,攻防结合,不断的从英俄联军的薄弱处进行突击,两军的战斗状态始终持续,因此敌人渐渐停止的攻势,很快就被中国軍队注意到,而且查明了原因,通过俘虏知道敌人染上了瘴气。
疟疾在中医中被成为瘴气,认为是吸入了毒气所致。在西方也被认为是吸入了沼泽地区的毒气所致,因为常发生在潮湿的沼泽地带。
敌人的不利情况迅速反馈到了最高层,此时内阁产生了不同看法,文官为主的官员,建议此时可以停止大规模攻势,跟敌人脱离接触,让敌人在瘟疫的打击下自行崩溃,他们说这叫坐敌自败。
文官的理由是,跟敌人大规模接触,有可能让本国軍队也感染上瘟疫。事实上,还是出于文官的仁道思想,他们对死亡天生排斥。
但軍队不这么认为,讥笑这种坐敌自败的思想十分危险,他们坚持应该继续出击,攻守结合才是正确战术,任何死守的思想都可能引起失败。
军官的理由是,在敌人行将崩溃的时候,给他们施加更大的压力,压断他们紧绷的脊梁,彻底击败敌人。
周琅支持了軍队的意见。
大规模的反攻开始了。
在长达数百公里的哈萨克丘陵防线上,中国軍队开始更频繁的出击,通过数以千计的各种大小隘口,他们向丘陵外的敌人阵地发动进攻,英俄联军困于疟疾,战斗力越来越弱,关键是战斗意志大幅度下降。
胜利的消息不断传回国内,虽然没有什么决定性胜利,最大的歼敌俘敌数量也很少超过万人。
但接连的小规模失败,让英俄联军决定后撤,他们计划先退到图尔盖高原一带,依托高原地形和图尔盖河、伊希姆河防御,这样更靠近俄国国土,交通运输可以得到改善,生病士兵可以退到后方治疗。等待軍队恢复战斗力之后,再跟中国进行决战,今年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现在看来已经很渺茫了。根据西方人的经验,这种疟疾往往会在秋天天气转凉之后,自行消散。
可惜他们的对手不肯给他们从容后撤的机会,开始发动了全线进攻,这让英俄联军头痛不已,在敌人强攻的情况下,强行撤回肯定会引起崩溃,不撤退的话,疟疾越来越严重的削弱了联军的战斗力,士气普遍低落,以这样的軍队对抗中国人,风险也很大。
在这种不利时机下,英俄两国决定采取其他方法,唯一可行的就是政治方法,他们通过中立国向中国传达和谈的要求。
中国表示可以谈判,但要求在哈萨克的英俄联军全部投降,这等于拒绝谈判,因为将两百多万軍队交给中国,等于将俄国的命运交给中国了。
战斗只能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
………………………………
第三百九十四节 印度战局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中国軍队越来越多的杀出丘陵防线,不断突破、占领英俄联军的前沿阵地,在英俄联军没有崩溃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出现决定性的胜利,而且中国人也不总是胜利,他们的进攻多半都被打退了,就好像英俄联军的进攻一样。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在大海上,爆炸弹让帆船不堪一击,在陆地上同样如此,性能更加可靠的爆炸弹,让进攻方简直就是去送死,敌人依托要塞工事,可以轻易抵挡任何进攻,还能给予进攻方士兵以巨大的杀伤。
现在轮到中国人进攻了,英俄联军发现,中国人也很容易在进攻的时候被打死,于是英俄联军决定在无法顺利撤退的情况下,就地转入防御。哈萨克丘陵相持开始转入第二阶段,中国战略进攻阶段。
在其他方向上,这个夏天中国軍队也开始取得更大的战果。
西伯利亚方向,6月之后,大规模的攻击才开始爆发,这里的俄军并没有爆发瘟疫,依托鄂木斯克等要塞防御的俄国人,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健康状况都相对较好,加上西伯利亚的气候比较凉爽,一直就没有疟疾肆虐的基础。
最大的限制还是兵力问题,当中国軍队开始进攻之后,部署在鄂毕河以东地区的俄军据点和要塞一座座被拔出,中国人还从额尔齐斯河出击,跟西伯利亚方向进行呼应,让俄国很难分兵。
西伯利亚荒凉的地理特征,注定人类活动只能沿着河流进行,巴尔瑙尔距离鄂木斯克的直线距离很近,但中间大量沼泽、原始森林对现在的人类活动来说,几乎难以跨越。中国軍队反而是沿着鄂毕河绕了一个大湾,先威胁到上游的托博尔斯克,军事军力上千公里。
在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之后,中国用绝对优势兵力,攻占了托博尔斯克,现在可以沿河南下威胁鄂木斯克,也可以西进威胁秋明、叶卡捷琳堡以及车里雅宾斯克等有河流相通的乌拉尔山以东要地。
战略态势对俄国越来越不利。
中国軍队还开始在印度方向发动了反攻。
这个方向的战斗一直不激烈,英国击败了缅甸之后,逼迫缅甸贡榜王朝跟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
然后中国以缅甸人背盟为由,从西藏地区派遣軍队南下,藏军进入了被廓尔喀和不丹挤压的只剩下巴掌大小的,依附于西藏宗教势力的锡金邦。
这些藏兵对高原地形的适应,是内地士兵无法比拟的。农奴出身的藏兵,在政府请出活佛为他们祈福之后,精神力量十分强悍。
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改变西藏地区的政治格局,西藏还是宗教和贵族统治的一个封建农奴制地区,文化上十分恐怖,剥人皮做祭祀的活动让人毛骨悚然。但却极其稳定,贵族的野蛮压迫,在宗教的精神洗脑下,在这个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地区,达到了一种让人惊讶的平衡状态,广大农奴完全任命,他们对宗教的虔诚,比后世更加极端,后世的藏人就让人惊异,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那种可以从四川一路磕头几千公里去拉萨朝圣的信徒的精神力量来源。
可这种跟宗教高度结合的政治制度,毫无疑问是落后制度,从任何社会指标来看,都是落后。从明末开始,西藏人口就停止了增长,一直稳定在100多万人口上,不上不下。已经停滞了四五百年。
政府继承了满清的全部政策,派遣驻藏大臣管理这里,不求在这里取得经济利益,只求这里稳定而已。对周琅来说,他也想解除这里的农奴制,但他并不是理想主义者,没有那么强的道义感,他绝对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这里的农奴跟贵族矛盾爆发,农奴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话,他会义无反顾的支持农奴,但很可惜,这里的农奴们任命了,而且对他们的宗教信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解放他们,不但不会得到他们的拥护,还会得罪宗教特权阶级,弄的里外不是人。
解放后的农奴,解放的是法律上的身份,经济条件改善之后,他们对物质要求并不高,愿意将大多数财富捐献给寺庙,而不是用于享乐。这种人的心理,是商业社会中物质化的人无法理解的。后世因此,有大量的公知歌颂藏人文化,其实这些公知就是吃饱了撑的,让这些人把他们所有的财富拿出来,他们绝对不愿意。更有甚者,不断为反叛势力摇旗呐喊,打着各种诸如“自由”等西方世界观的旗号,批评本国政府的西藏政策,那不是无知,就是有意的抹黑。
周琅吸取了这些教训,他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很对,但己之所欲,有时候也不要施于人,因为别人未必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解放农奴,未必能得到农奴的支持,那么就不要去做了。
但在不得罪西藏权贵阶层的范围内,周琅还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花钱向那些农奴主购买农奴,然后给予他们自由身份,先是通过让他们服役,然后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耕种,将农奴转为自耕农。
驻藏大臣通过这种方式,组建了一只一万人的藏军,分驻在边境地带,建立十几个军事屯垦区。
这只軍队出藏地之后,联合廓尔喀和锡金两个附属国的軍队,总计三万人,其中廓尔喀出兵一万五千,三万人迅速攻占了过去被缅甸控制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布拉马普特河上游的阿萨姆和曼尼普尔两个土邦。
真正的主力还是从云南南下的中国軍队,总计十万人,从瑞丽江进入缅甸境内,最后进入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
热带雨林地形很难进行大规模作战,主要方式是扶持当地势力,从缅甸割据出来,支持以密支那为中心的克钦人建立克钦国,支持以腊戌为中心的掸人建立掸国。之后先后支持地方实力派建国的方式,彻底直接了缅甸这个南亚第一大帝国,贡榜王朝也就此灭亡。
这是后话,真正的反攻走缅甸丛林地带是不现实的,伊洛瓦底江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航运的能力,运输能力有限。所以在印度的反攻,主要还是依靠非洲公司的軍队。
在经过跟英属印度长期的拉锯之后,战略平衡再次向非洲公司倾斜,打破平衡的关键,是锡克帝国终于在中英两强中选择了立场,他们决定跟中国结盟,这样非洲公司的軍队,就可以通过锡克帝国的国土,穿越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直接向北印度的德里地区进攻。
公司承诺支持锡克帝国将领土推进到德里,支持他们夺取亚穆纳河以南、昌巴尔河以西地区,之前他们跟英属印度主要以萨特莱杰河为界,新扩大的领土比过去的领土大两倍。不由得兰吉特辛格不心动,但主要还是他们从中国跟英国之间选择了立场,更看好中国,也更愿意接受跟中国结盟,主要是中国的施政更容易得到农业民族的认可,英国的那种榨取制,动不动就饥荒,实在是让人心惊。
跟锡克帝国结盟之后,两国联军迅速攻占了德里,推进到了恒河中游地区,跟英属印度軍队在这一带展开了激战,互有胜负。双方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印度河非洲公司领地有四千万人,锡克帝国人口也有一千多万,英属印度人口则超过两亿。双方都有规模相当的军工体系,其实其中最弱的反而是非洲公司,因为可以从中国采购,中国舰队又拥有制海权,因此非洲公司一直都没有可以打造自己的军工体系,而锡克帝国和英属印度都有自己的军工体系。
锡克帝国的军事工业,能生产质量性能跟欧洲一致的步枪、大炮,他拥有3万人左右的常备军,装备200门左右的步兵炮,但战争规模扩大之后,锡克帝国就无法支持了,非洲公司提供了8万人的武器援助,让锡克軍队扩张到10万人;非洲公司自己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20万人的軍队,由于印度河流域曾经被英国统治过,导致这里的乡村领主势力,对英国人的疯狂榨取政策心有余悸,加上中国文人文化在这里的传播,非洲公司的士兵都带有子弟兵的特征,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为家乡而战。
对手英属印度軍队,跟过去的东印度公司軍队也没什么两样,几乎就是雇佣兵,以印度各阶层的土兵为主,军官阶层要么是回教中的封建贵族,要么就是印度教上层的婆罗门种姓,而且以婆罗门为主。英国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对英属印度的统治之后,政府的直接统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压榨水平,跟当地矛盾有所缓和。但税率依然很高,英国需要印度自力更生,在印度的军工体系,庞大軍队,都是依靠印度的财政供应的。通过这种方式,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一支20万人规模的常备军。
非洲公司和锡克联军,跟英军在德里地区相持了一年之后,终于击退了英军,沿着印度河向英属印度腹地推进。
假以时日,英国将失去整个印度。
美洲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手机用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更多完本小说 关注微信公众号xbqgxs 新笔趣阁进入首页 很多精彩小说等着你
………………………………
第三百九十五节 美洲战局
好的一面是,西班牙经受不住持续的失败和本国困窘的财政,国内爆发了叛乱,保守派贵族发动了政变,驱逐了自由派,建立了新的保守派政府。
西班牙的宗教文化,让西班牙很难像法国那样,来一次彻底的革命。拿破仑战争造成了西班牙社会力量的失衡,反宗教的势力变得强大,拿破仑战争之后,已经先后发生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都先后被国王镇压了。
西班牙本不具备实力在美洲争夺,此时的西班牙十分混乱,国王是伊莎贝拉二世女王,由于是女王,他的继位引起了一场王位继承战争,国王的侄子卡洛斯亲王宣称拥有继承权,从葡萄牙进入西班牙,得到宗教势力的支持,但战争只打了三年半,就被女王的軍队击败。这比历史上的克洛斯战争缩短了很多年,主要是这个时代,西班牙政府军得到了中国势力的支持,给予了他们很多贷款,提前镇压了卡洛斯。
可谁能想到,西班牙人利用打内战锻炼出来的軍队,拿着中国贷款购买的武器,转过头来接受英国的拉拢,跟中国又开战了呢。
这些不是国王的责任,女王伊莎贝拉二世继承父亲费迪南七世王位的时候,尚未成年,至今还不到二十岁,尚未亲政。西班牙政权一直掌握在激进的改革派权臣手里,可是因为过于激进,权臣急于将封建势力强大的西班牙改革成法国式的国家,收回教会领地,废除什一税,遭保守派反对,导致了这次政变。
不过保守派依然是效忠女王的。
但这给了卡洛斯机会,他在美洲得到了中国势力的支持,帮助他在墨西哥建立政权。
相比国内,墨西哥的宗教势力更强大,卡洛斯的支持者主要就是宗教势力。
卡洛斯在新墨西哥城登基,宣布自己继承西班牙王位,对外宣称伊莎贝拉二世的王位不合法,要求所有西班牙领地向他效忠。
为了回报中国的支持,他宣布割让格兰德河以北的科阿韦拉特哈斯州s给中国,基本上就相当于后世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科罗拉多河、格兰德河以南地区,依然归属墨西哥。
西班牙在美洲的軍队主力已经被消灭,卡洛斯的西班牙政府得到中国支持,很快就在墨西哥建立了统治,并且组建了天主教化的印第安人軍队,在中国軍队的帮助下,开始镇压不肯向他效忠的白人势力。另外中国攻占的秘鲁、智利也宣布承认卡洛斯为新西班牙国王。
西班牙政府坚决不承认卡洛斯政府,更不承认卡洛斯政府将科阿韦拉特哈斯州割让给中国,但政变后的西班牙政府已经无力向美洲派遣軍队。
宣布获得墨西哥阿韦拉特哈斯州领土,其实并不具备什么军事意义,因为这是一块面积广大的荒凉之地,基本上只有印第安人居住,西班牙人建立了一些零星据点,传教士通过这些据点,归化了周边的一些印第安人部落,因此这里的居民是天主教化的印第安人和原生态的印第安人。按照中国人的称呼,就是熟番和生番。
但不管有没有吞并这里,西班牙人在事实上已经脱离了战争,就算是之前,西班牙也不是战争的主力。
因此美洲的战争态势几乎没什么变化,在围歼了五万西班牙軍队主力之后,主要对手也就换成了美国。
这就是不好的一面。
因为南北一致对外的美国,发挥出来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度过开战之初的被动之后,美国人组建起了一支40万人的正规部队。北美地区工业最强劲的,非美国莫属,即便是中国北美省份,其实工业实力也并不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而美国却发展出了一套工业体系,尽管跟英国相比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胜在齐全,他们都能造。
人口上,美国跟中国北美也是旗鼓相当,人口年龄结构也相似,都是以年轻的移民,甚至单身汉居多,这样的人口结构能组建的軍队比例是很高的,毫不夸张的说,都具备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