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口上,美国跟中国北美也是旗鼓相当,人口年龄结构也相似,都是以年轻的移民,甚至单身汉居多,这样的人口结构能组建的軍队比例是很高的,毫不夸张的说,都具备组建百万大军的能力。
美洲地区最大的变化并不是西班牙实质上退出战争,也不是美国开始发力,而是中国的上层权力变动,皇太子在打赢了科罗拉多金矿之战后,被舆论推上了高位,结果很快就被皇帝召回了国内,取而代之的是派来了一个老官僚,刚刚卸任丞相的黄求忧。
黄求忧被派往美洲任总督之后,前任总督被罢免,给了一个公爵爵位,勒令其回国。美洲政治权力,迅速被威望和资历都过人的黄求忧接过。
黄求忧来美洲任职,是有很大的非议的。因为美洲军事掌握在他弟弟黄求还手中,就有人杞人忧天,担心军政都归一家,担心在边疆地区养虎为患。
可实际上,黄求忧到美洲,跟他弟弟的政治理念十分冲突。支持卡洛斯就是在黄求忧的执政下完成的,可实际上按照皇太子和黄求还的政策,他们之前的行为明显是打算直接吞并西班牙美洲领地的。
黄求忧是带着皇帝的叮嘱来的,他并不在乎外界的评述,他也知道那都是无稽之谈,在如今这个时代,哪里还有可能形成藩镇割据的机会。
皇帝让他来这里,是用更合理的政策,以最低的代价结束战争的。
对于美洲领土,皇帝认为之前跟美国的领土划分是相对合理的,已经没有必要在北美继续扩张下去。一半的大平原足够用来发展农业,落基山脉的矿产开发应该提上日程,西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应该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因此应该尽量争取跟美国结束战争状态,领土在恢复到之前状态的底线上,争取做有利的变动。
这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随着歼灭西班牙軍队,中国軍队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已经武装起来的軍队规模高达60万,比美国多三分之一。黄求还的正确处理,也一直让中国軍队在跟美军的战斗中处于优势地位,直至目前,主要战场都在美国领土上进行。美国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被折腾成了一片废墟。这里本来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城市,只在沿河有一些大城市,现在基本被摧毁,内陆跟美国东岸的联系一直就是通过密西西比河,河流和海岸之间的区域,相对荒凉,北方五大湖区有大片的农垦地,中部地区甚至主要以养羊为主。
美国人已经大规模开发了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那些地方即便抢过来也没有意义。
所以皇帝指示黄求忧,要跟美国友好相处,在美国失去了变成两洋帝国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资格,周琅对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了。
北美地区将来的定位,一个是粮食产地,一个是资源产地,一个是商品市场,直到这里的工业发展起来之前的,都会完美担任这些角色。
同样对加拿大的英国殖民地也是如此,加拿大中央大平原,周琅也不是很感兴趣,哪里农耕条件虽然不错,但跟美国大平原还不能比,周琅已经占领了半个北美大平原,也就不在乎英国人占着加拿大了。
而且皇太子的扩张,让中国势力在加拿大大平原地区,也占据了很多土地,通过谈判可以确认下来的话,是有利的。北美地区是一个空旷的荒原,土地和矿产都没有得到开发,谁能率先开发出来,谁能得到这些财富,而时间是站在中国一边的。
至于西班牙南美地区,中国人向这里移民没有阻碍,这时代还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移民壁垒,让西班牙人继续统治,也不是不能接受。所以黄求忧才慷慨的支持了卡洛斯,现在西班牙人已经没有力量跟中国继续打仗了,西班牙政府现在忙着跟卡洛斯争夺美洲的控制权呢。组建了自己的軍队后,卡洛斯一边宣称对整个西班牙的权力,一边派遣軍队从墨西哥和秘鲁出发,试图逼迫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向他效忠。
黄求忧还派人跟美国政府建立了联系,美国人对和平谈判也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发现,跟中国人打仗真的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同时美国人也清楚,金矿是怎么回事,哪里按照各种条约,确实属于中国领土,这场战争打的十分荒唐,是被一群金矿公司忽悠起来的。
而且仗打的美国非常没有信心,北方的工业区新英格兰倒是支持战争,战争带给他们大量的订单,可是受害最大的是西北部的农业集团和西南部的奴隶主集团,他们都开始反对战争。
至于跟英国共进退的条约,美国人还是要遵守的,可是双方保持一些默契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美军和中国軍队都默契的停止了军事行动,各自稳守边界,互不侵犯。
在北美只要美军放弃战斗,英国其实是无力跟中国打下去的,战争期间,他们也没什么表现,军事行动更多的是通过跟英国合作的印第安人部落进行的,英军主要兵力都在中亚地区联合俄军作战,显然加拿大战场对英国来说,也只是一个次要战场。
因此美洲局势在黄求忧主政之后,渐趋平缓,中国跟美国之间保持了默契,开始主要进行镇压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战斗。同时中美两国开始私下秘密商讨领土归属问题。
………………………………
第三百九十六节 又是俄国先崩溃
大周三十九年的战局,以中国軍队在各条战线上都有所进取,而又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而结束。
印度战场上陷入僵持,双方围绕印度河流域展开争夺,英属印度再次出现了一些叛乱,但有上次经验的英国人用最快的速度予以镇压,几乎没有影响到战争印度西北部靠近中国的地区,许多都被中国本土軍队收复,但艰难的地理条件,让中国本土很难调动大军南下。
北美战场在西班牙展开殖民地内战,美国政府跟中国秘密停战而开始降温,只有哈萨克战场依然激烈,但也不得不在一个火热的夏季之后迅速降温。
10月份,西伯利亚地区的战斗基本上就停止了,中国軍队攻占了托博尔斯克,但却没能南下占领鄂木斯克,也没有向西攻下秋明等地,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哈萨克方向的战斗,在11月底也基本结束,中国軍队继续回收到哈萨克丘陵防线内窝冬,英俄联军终于抓住了机会,大步后撤到了图尔盖高原。英俄联军的撤退似乎预示着,他们的战略进攻时期结束,明年将会迎来中国軍队的全面反攻。
英国和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不断交换意见,甚至组建了联合司令部,沙皇亲自坐镇充当总司令。但以英国人的德性,是不可能让英军接受沙皇直接指挥的,在沙皇和英国軍队之间,还有一个英国陆军司令,为了平衡沙皇亲自出面带来的地位差距,英国陆军总司令,欧洲一流名将威灵顿奉命前往俄国任英军总司令。沙皇对英军的命令,都必须通过威灵顿。
英俄联军对前线兵力已经没有加强的后劲,中国也没有能力支持超过三百万以上的軍队在这一带作战。
战略局面变得异乎寻常的简单,所有人都清楚,明年能否挡住中国大军的反攻,关乎这场战争的胜负。
所有的变数已经清晰,包括中国对占领区的治安战也取得了胜利,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一开始确实有大量的俄国人在骚扰,这是俄国的既定战略,通过哥萨克等迁徙到西伯利亚地区的武装力量,通过非正常的战斗方式,迟滞中国大军的进军速度。
刚开始中国軍队确实不习惯,但只过了一个冬天,就找到了正确的办法。一开始规模庞大的中国占领军采取的是清剿和镇压策略,但一个冬天过后,他们发现,其实哪里需要那么麻烦,根本就不需要摧毁反抗势力。对于那些农牧为主的哥萨克,只需要在冬天来临前,把他们赶出他们的营地,严寒就会杀死他们。对于那些农奴主,只要在冬天让他们离开他们温暖的壁炉,不出几天就是一具冻僵的尸体。城市居民就更不用说了,中国軍队占领了城市,对于不听话的直接抓捕,不要太简单。
第一个冬天,中国軍队摸索到了这个正确方法,第二个冬天来临前大规模采用,冬天过后,西伯利亚地区再也没有了反抗力量。軍队甚至认为,用200万人在西伯利亚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兵力太多了。
当然随着连续两年的清剿,加上俄国居民的逃亡,西伯利亚地区的俄国人口大幅度下降,从之前的400万人已经降低到不足200万人了,俄国人数量甚至比不上占领军,想让他们反抗也没有能力。
但高层拒绝了西伯利亚軍队提出的去中亚轮换的建议,中国武装了九百万軍队,只有五百万人可以参加战斗,剩下的一直在后方待命,一边训练一边维持治安,防备国内可能出现的动乱。可实际上国内十分稳定,有吃有喝,又知道国家正在打仗的情况下,老百姓是能够理解暂时的困苦的。
即便是在前线,真正能够参与战斗的士兵也就三百万人,经历过激烈战斗的,甚至只有一百万人,战斗如此稀缺,让高层更希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战争,积累一定的战争经验,保持軍队新老更替中始终具备战争经验。
西伯利亚方面的战斗虽然烈度很低,相比数百万无法上战场的士兵而言,已经得到足够的锻炼了,所以周琅倾向于让更多无法参战的士兵作为补充兵员前往战区轮换,伤兵将直接退役,通过延长休假士兵的假期,让更多后方士兵进入战区,通过这些措施,让后方一百万乡兵进入前线,不能再多了,再多恐怕会影响到前线軍队的战斗力。毕竟接下来的进行的进攻十分重要,如果新兵比例抬高,很难保证进攻的效率。
君王们热衷于战争,热衷于开疆拓土,热衷于建立不世之功,而老百姓的小日子就会受到影响。
战争开始之后,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对外出口大幅度萎缩,无论是美洲,印度还是非洲,哪怕有水师护航,出口也在萎缩。一方面是原材料断绝,中国棉花来源中,有一半是从印度和美国进口,但这两地都陷入了战争,尽管有巴西、中亚的棉花替代,但依然供不应求,棉花价格上涨了将近一倍,出口市场自然萎缩了一倍,生产萎缩的更加厉害,因为本国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他们无法接受暴涨的价格。
市场萎缩,工人失业,棉纺织行业爆发了严重的危机。大量女工生计无着,沦落到不堪的境地。
棉纺织行业的萎缩的同时,有一些产业在高速扩张,冶铁、机械等跟军事工业相关的产业飞速扩张,但这些行业能容纳的劳动力有限,远远无法吸纳棉纺织工业的萎缩中失业的人口。更何况两个行业本就有很大的技术壁垒,棉纺织工业的女工很容易失业,而机械行业即便想要扩大,短期内也很难做到,更多的是通过延长工人工时,增加机器利用率,而不是吸收更多的工人,那些加班加点的工人,他们被告知是为国家牺牲,可实际上他们多出来的劳动时间,都成了资本家口袋里的利润。
所有人都还活得下去,但活的没有尊严。
这些现象已经被许许多多官员关注,被许许多多报纸指责,政府能做的,只有大量向本国纺织业下军事订单,但几百万军人的需求,不可能跟数亿民众的需求相比,最关键的,是原材料不足导致的成本上升,而不是需求的不足,这个很难短时间内解决。
早期的城市人群几乎都是从社会边缘分化出来的,只有在乡村无法立足的人,才会迫于无奈选择肮脏的城市,在一个讲究女人足不出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被迫让女儿、老婆出来工作赚钱的家庭,更是边缘中的边缘,他们没有有钱的亲戚朋友可以投靠,没有实力强大的宗族可以依仗,他们只能蜗居在几平米的小屋中,男人去车站、码头做重苦力,女人去工厂里做工人。
这样的家庭,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甚至不如普通的佃农。佃农遭到灾祸,还有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社会关系可以依靠,可以在父债子还的乡土文化中,抵押他们后代的偿债能力,借来应急的救命钱。
这些城里人呢,他们大多数是外地人,被欺骗或者被引诱到城里讨生活,脱离了他们原来的社会关系,扎根在了城里,他们娶了跟他们一样贫困的妻子,继续在没有希望的生活中苦熬,他们要么已经在老家找不到立足之地,要么却连一张回乡的车票都买不起。
城市里的失业人群向来是危险的来源,这些年治安环境已经大大改善,通过长达三十年的高压政策,将工业发展早期不断出现的暴力分子流放到了非洲,在高压政策下,或许工人们巡抚了,但怒气在积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市里无助的游荡,街头时不时能看到冻毙饿毙的流浪汉。在一个有一亿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已经切断了跟乡村的第一代联系的国家,这种情况其实很危险。
官府的能力有限,财政都用来战争了,用于济贫的经费极度短缺。城市资本家们,尚未形成慈善的道德文化,靠着自己努力奋斗,用尽各种合法和非法手段杀出血路的初代资本家们,对穷人并不同情,认为人穷都是因为懒惰。
政府动用关系,威胁利诱那些较为依靠政府的公司,比如在战争中发财的大型公司,要求铁路公司雇佣更多的工人,要求运河公司雇佣更多的纤夫,要求承担军工生产的工厂,不得减少用工数量。
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与此对应的是,乡村却因为抽调了800万劳动力,相对劳力短缺。政府在城市里组织失业群体下乡做短工,拨款鼓励移民。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紧急将城市失业劳工招入軍队,不为他们能上阵杀敌,只求能够缓和流民带来的危险。
在中国这样的民本位政治思想很严重,以及应对流民拥有最为丰富经验的国家,社会矛盾都如同火山一样,那些社会结构脆弱,经济更加落后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在抽调了250万劳动力参军之后,俄国不但面临着乡村劳动力紧缺的问题,还面临着失业上涨的压力,俄国的城市工人群体并不多,因此失业并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其实是财政压力过大。
就算有英国分担了一大半军费支出,但战争影响下,俄国的各种生产大幅度萎缩,可为了应付战争,俄国还需要征收更多税收,人均赋税大幅度提高,本就困苦的生计雪上加霜。
农村中种子种不下去,粮食收不上来,平时更缺乏劳动力维护土地,城里人面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过去吃小麦面包的开始食用黑面包,过去吃黑面包的,只能去吃麦麸。
战争打了两年,农村爆发了上百次的农奴暴动,城里因为抢夺面包而发生的刑事案件,多达上千起,终于在这个不断失败的冬天,俄国人那容易激动的脾气被点燃了。
彼得堡、莫斯科先后爆发了因为冬季导致乡村物资供应不上来的市民暴动,大量中小贵族参与其中。大量面包房被砸,饥饿的人群跟警察对峙,他们包围了火车站,希望能抢夺送往城市的第一袋面粉。
在这种紧张的时刻,沙皇被迫离开皇宫,躲避到罗曼诺夫家族的皇庄。欧洲国家已经开始用俄国爆发革命来报道俄国问题了。
………………………………
第三百九十七节 小国的生存之道
雅典有两座王宫,一座以王后的名字命名,称作康妮宫,一座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称作胜利宫。
两座宫殿一南一北矗立在雅典城的两端,两座王宫之间用三十米宽的笔直马路连接,被称作王宫路,已经是雅典城市最大的主干道。
胜利宫坐北朝南,北方就是著名的雅典卫城和卫城所在的山丘,翻过山丘,则是雅典行政机构所在地,市政厅等都位于卫城山北方。
以卫城山为界,雅典被分为了南北两城,北城是管理雅典附近的行政机构,南方则是管理整个希腊的权力中心。王宫就是行政中心,周成功不设首相,他大权独揽,一个小小的雅典,人口比不上中国的一个县,在他看来,实在是不需要太多的行政机构和行政层级。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强势君王,他极度反感制衡王权的议会制度,但他又不敢冒同时得罪自由派和地方势力的风险,但在他统治的雅典,不设置议会,雅典就是一座真正属于他这个君王的领地,雅典并不是一座城,而是以这座城为中心的一个地区。
雅典只有一个议会,那就是全国议会,全国议会设置在一个不设置地区议会的地方,这一度遭人诟病,但周成功坚持拒绝雅典设立议会,他坚持认为雅典应该是国王直隶领地。至于这个全国议会,权力也被国王限制的很厉害,他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行政权,议会只有讨论法律的权力,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向国王请求。真正决定立法的,是国王和国王任免的最高法官。
议会申请立法的请求,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才能具有效力,而国王可以随时跟最高法官商议之后,就出台法律。希腊这一套制度,在周成功战争建立的威望,以及向他效忠的軍队的统治下,维持了下来。尽管整个欧洲都批评这套制度既不符合古希腊文明的原则,也不符合现代欧洲文明的原则,但周成功统治的国家,这些年偏偏就在及其快速的成长。
尤其是在他大权独揽的雅典地区,铁路将港口和不深的内陆联系起来,整个雅典迅速成长为整个希腊最发达的工业区。依托靠近黑海的地理优势,希腊商品不断向庞大的俄国倾销,希腊商船坐着利润最丰厚的中国和欧洲的转口贸易。
快速积累的工商业资本,不断通过投资扩张着雅典地区的工业实力。即便是最紧缺的人力资源,也因为国王始终坚持希腊是所有说希腊语,信仰东正教的民族的祖国,从巴尔干地区不断吸引贫苦的劳动力涌入。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巴尔干地区东正教人口高达1400万人,加上黑海和地中海其他国家的希腊侨民,希腊可以吸纳的劳动力是接近2000万人级别的。其中至少一半,是符合即说希腊语,又信东正教的条件的。而国王在雅典地区推行的移民政策十分松懈,其实只要符合任何一条,就可以直接移民雅典地区,在这里登基入籍,成为一个雅典人。
大量的阿尔巴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涌入希腊,此时这些民族的民族观念还没有诞生。塞尔维亚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保加利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指的是历史上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保加尔人,罗马尼亚连地理名词都不是,是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比萨拉比亚几个公国,是被奥地利吞并的领土。罗马尼亚这个词在奥斯曼帝国的词汇表中指的是一个行省——罗马尼亚行省(鲁米利亚),是以东色雷斯和西色雷斯为中心、包括了保加利亚东南部和希腊东部的一个行省。
这些复杂的历史概念,让希腊人本身,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语境中,就指的是绝大部分东正教徒。在之前,这些人则自认为是拥有罗马公民权的罗马人。这些人一般也自称“罗马人”或只称“基督徙”。
由于源于西欧的现代民族观念在巴尔干地区的意识很模糊,历史上,到了20世纪初,希腊和保加利亚爱国人士争夺奥斯曼马其顿基督徒农民效忠时,问这些农民“究竟是romaioi(希腊人)或voulgaroi(保加利亚人)”时,农民们还茫然地询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自己胸前画着十字,然后天真地回答:“嗯,我们都是基督徒——你说的garoi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现代民族观念,更多人,哪怕是那些不说希腊语的民族,也只有宗教观念,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民族成分,也不关心用民族来划分的不同身份。加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些语言,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希腊语的一个方言,这给了希腊王国吸纳移民以极大的方便。
以2000万巴尔干地区说希腊语方言信仰东正教的人口基础,雅典地区的工业化不断吸引这些人口迁移,他们的语言在雅典汇聚,跟雅典当地方言融合,形成新的雅典语言,新的希腊民族。当然也有希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雅典地区,让雅典地区的人口也飞速增长,现在每年都有数万人涌入这里。在周成功执政不到十年间,雅典地区从一个人口不到二十万的普通希腊地方,发展成了一个人口高达50万人,其中30万产业工人的工业地区。
雅典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整个希腊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批评周成功执政的声音,至少在雅典是没有市场的。
交通、教育、市政建设全面发展,雅典已经成了希腊最现代的地区。
当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踏上这个地方的时候,他甚至有种来到西欧某个国家的感觉。
说起跟希腊的渊源,利奥波德原本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