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侯,却没有对诸侯领地进行直接管理。这是类似于欧洲的日本封建制。
这种体制下,很难出现一个全国市场,也就无法诞生出日本本土的大企业和大工业。所以西南强藩们也无法对抗中国商品入侵,手工业大量破产。可他们能够进行转口,不但能弥补损失,还能大赚一笔。日本幕府无法杜绝中国商人的走私,就压制这些强藩的转口,因此矛盾越来越大。
在贸易中积累了财富的西南沿海强藩,将自己的武士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对抗幕府。继续进行走私,双方矛盾已经积累到了战争边缘。幕府多次威胁西南大名,西南大名也围绕在长州、萨摩、肥前、土佐等四强藩周围,形成了倒幕派势力。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紧急时刻,周琅迅速对此进行了调停。
邀请日本使团访华,要求使团包括幕府和倒幕派大名的代表,日本人从朝鲜和越南哪里了解到中国皇帝好色,使团还特别准备了一批日本美女进贡,让周琅忍俊不禁。
………………………………
第五百一十三节 日本幕府维新(2)
周琅告诉日本使团,他十分关系日本人民,不希望日本发生战乱。愿意调停幕府跟大名的关系,向日本推广现代工业理念,告诉日本人,如果日本,中国的工匠一个人生产的产品,抵得上一百个日本工匠。如果日本人不学这些工业技术,日本将会一直穷下去,穷的吃不饱饭,穷的养不起儿女。
为了解决日本幕府的财政困境,周琅表示愿意向日本幕府提供援助,给予一笔长期的无息贷款,又告诉日本幕府,救急不救穷,如果日本不能靠自己的勤劳富裕起来,迟早还会陷入困境。
马尔萨斯理论已经通过中国传入日本,而且中国人并没有直接翻译英国人的著述,因为相同的道理中国也早就发现了,只是没有马尔萨斯如此系统化的进行论证。更没有引入数学和逻辑学原理,来进行数学解析。只是单纯的明白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道理,提出过限制人口增长的观念。
中国自古一来就是一个对人口极为重视的国度,从两周春秋战国有文字记录一来,诸子百家都对人口问题发表过观点,但在早期大家一致的观念是君主应该致力于增加人口,因为当时中国是土地大,但人口少。管仲说,“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墨子认为缺乏人口耕种的土地就没有价值;孔子主张“广土众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则是孟子提出来的。
在这些指导思想下,中国古代动辄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当然跟后世的计划生育是限制人口不同,主要是为了增加人口。官府推动早婚、早育,对不肯生育现象进行打击,许多朝代,在战乱平息后,为了迅速增加人口,都采取政府惩罚晚婚,鼓励早婚的现象,甚至出现过强令僧尼还俗婚配,强行为过了十四五岁没有结婚的男女指配婚姻等等现象。这也是中国古代人口一直比同时代其他国家多的原因,因为政府建立了针对人口问题的管理机制,虽然这种机制看起来不是那么仁道。
由于长期中国人口相对国土来说是不足的,因此统治者一直将人丁看作重要的政绩。
但也有认为人跟地应该相互匹配的,比如商鞅就提出过,“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东汉时期学者王符提出,“土多人少,莫出其财是谓虚土,可袭伐也。土少人众,民非其民,可匮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称也”。
真正开始对人口过多产生强烈担忧的,还是宋朝以后的事情,这时候中国人口才真正意义上过剩。宋朝的苏东坡就提出过,地无变迁而民有聚散,常有遗利而民用不足,希望官府能够均户口,安万民。但这还是小农思想,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政策。到了明朝徐光启时候,依然是移民西北这样的让人能有地耕种的思想。
到了清代,人口问题更加严重,关心人口问题的学者更多。跟马尔萨斯同时代的学者洪亮吉已经开始用数学方法来表达观点了,洪亮吉在自己的政论《治平篇》中提出了人口过快增长的现象,“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
这是首次开始提出人口过快增长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的一种理论,“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感叹“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担心兼并现象,“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冰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发表的政论,跟中国古代文人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数字不够严禁,喜用十百数千等词,没有数字化对比,还有就是只提出问题,往往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洪亮吉之后,1814年,出生在大周时代的学者汪士铎也关心这些问题,他提出“天地之力穷矣”表达了中国土地已经开发到了极限,但人口依然继续增长“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故顺治元年(1644)一人者,至今(1855)一百二十八人”。忧虑人口过剩“人浮于地者数倍”、“人多则穷,地不足养”。
他的这些理论,依然没有高过洪亮吉,但他提出了解决办法。汪士铎这个家伙是一个奇葩,他的理论十分特殊,提出解决人口过剩的办法非常狠辣,提出官府应该采取强制溺婴,“形体不端正,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严格婚姻和生育制度,强制晚婚,采取“严禁男子二十五岁以内,女子二十岁以内嫁娶”、“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嫁”等政策。限制生育,提出“广施不生育之方药”,让生了一个孩子的妇女禁止生育,“妇人服冷药,生一子后服之”。对违反规定的,“违者斩决”!
这些理论被周琅代表的政治力量所利用,将中国地力已到尽头,土地已经不足以养活人民的危机感四处散布,目的则是为了给加入世界战争寻找理论依据。告诉国人打仗是为子孙争土地,今日不争,明日就得饿死,今人不争,后人就得饿死。
汪士铎还有重商的思想,但他还是站在最高的角度来看待商业问题的,他发现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安徽南方徽商聚居地区的人口较少,而且家家殷富。推崇治民须欲民富的思想,所以鼓励经商,同时限制人口增长。
由于汪士铎的思想太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了,所以这个历史上考中举人,这个时代也成功中了秀才,然后就进入官学校学习,之后进入户部任职的官员,得到了上层资助,进行他的研究。
他跟历史上的他自然不太一样,更有逻辑性,接受过数学教育,懂得用数字进行论证。
而且他得以便利的查阅历代的资料进行研究,人口三十年增加一倍的现象,最早是明代的徐光启发现的,根据的是明朝宗室人口的数字,宗室人口登记十分细致,因此更能说明问题。汪士铎也查阅了满清时期的人口数据,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乾隆之后,满清宗室人口结婚年龄开始推迟。
清宗室妇女的结婚年龄从十五六岁提高到了二十多岁,独身的比例也开始明显的提高;宗室男子纳妾率惊人的下降,他们每个妻妾的生育率以及每个家庭的生育率,也都在降低。不仅如此,宗室初生婴儿的死亡率也在变化。乾隆后期宗室女婴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1/3,比贫穷的辽宁旗人农户还高。
汪士铎对这个奇怪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发掘研究,通过对比当时的文人笔记,甚至直接拜访经历过乾隆后期的高寿者,他确定让满清宗室女子晚婚甚至独身,男子减少纳妾,女婴死亡增加的原因是乾隆后期宗室子弟的补贴减少,因此女子可能因为拿不出嫁妆而嫁不出去,男子因为承担不起而减少纳妾,少生孩子。
但清朝宗室再怎么穷,也比普通百姓富的多,为什么百姓大量生养,宗室却承担不起?汪士铎认为,宗室都住在城里,城里人好攀比,消费高,用来消费的钱多了,生养后代的钱就少了。
据此他提出了一些论据,朝廷应该鼓励农民进城,应该鼓励奢侈消费。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人口。他的这些发现,都被利益集团推波助澜,迅速通过报纸、书刊等形势,大肆推广。成为軍队发动战争的理由,成为工业集团吸引农民进城的依据。
也能拿来忽悠日本人,告诉日本人,鼓励本国消费中国产品,可以降低日本人口。而日本也是一个长期受到过剩人口困扰的国家,比中国还要严重,严重到了,不止平民,连一些武士阶层,都有溺婴传统,还不是溺女婴,而是连男婴都直接溺死。
下层武士大量破产,纷纷加入了反叛队伍。
同样是汪士铎的理论,用来说服或者说威胁日本人,他说“士商机巧而无能为,农工愚狠,能为乱而心齐”,告诉日本人,应该鼓励商业贸易,商人是不会造反的,农民和工人会齐心造反。
日本人有没有接受这一套说法不得而知,但他们卖了中国皇帝一个面子,幕府和倒幕派大名的战争没有爆发。而是缓慢,艰难的进行着工业化。而日本第二项优势产业开始形成,正是远洋贸易。
日本是一个岛国,天然应该是一个海洋文明国家,可惜中国文化太强大了,直接把日本这个岛国文明扭转成了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
但日本人对出海的态度一直比中国开放,倭寇时代不用说了,德川幕府担心倭寇引起中国的攻击,加紧了在国内打击倭寇,闭关锁国,不许国民出海。但日本人不可能不捕鱼,相反日本的捕鱼传统比中国更强。因为中国渔民大多近海作业,日本人却有猎杀鲸鱼的传统。
当日本人发现贸易可以挣钱,以及在中国冲击,影响和带动之下,大量日本人踏入了更遥远的大洋。
………………………………
第五百一十四节 日本幕府维新(3)
日本人最初踏入大洋,肯定是中国人带领的,早在朱濆经略美洲的时候,就喜欢雇佣日本浪人,这些人即是好劳力,还能作为军人,听话,好用,朱濆一个海盗头子,不会拒绝。
因此中国人踏上美洲的同时,日本人也踏上了美洲土地,但长期依附于中国势力,而且也不是移民开拓,而是作为雇佣兵,等他们赚够了钱,就回家乡买地盖房子娶老婆生孩子,跟中国人没什么两样。
但是渐渐的有脑子灵活的日本人也开始做贸易,同样是搭中国人的顺风车,他们跟信得过的中国商人合伙,在前往美洲的商船上夹带一些货物,有亏有赚,但总有成功者,他们渐渐在远洋贸易中积累了第一桶金。
等到皇太子经略美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日本船主了,他们依然依附于中国,他们的船更小,雇佣的人更少,而且都是廉价雇佣的日本贫民,但他们胆子大,中国定期一年一次开往美洲,日本人敢跑两趟,最早的飞鱼船就是日本人带起来的,他们不怕死,委托中国造船厂大量打造这种薄皮大馅拉的多跑得快的商船。
而且日本人后来发现了一条经得住市场检验的优势商品,日本的女人。从中国移民去美洲的,大多数都是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汉,尤其是朱濆时代,移民很没规矩,造成美洲男女比例失调,给了日本人大量的机会,这期间他们一度输送了十余万日本女子进入美洲。
后来皇太子主政之后,为了让移民留下来,开始采取的是家庭移民形势。结果不但没有降低日本女人进入美洲的趋势,反而加强了这一现象。因为家庭成为移民的先决条件,可愿意移民的,真的都是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怎么办呢,这时候开始出现一些掮客,通过造假的方式进入美洲,大量假新娘开始出现,只要用一点钱租一个女人成亲,然后到官府登记,然后就能进入美洲,之后男光棍留下开荒,女人回国继续假结婚。
政府严查之后,假新娘就变成了真新娘,但中国新娘真的娶不起,日本新娘便宜。这时候掮客们大概也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开始产业升级了。他们直接提供日本新娘,但不是不要钱,而是作为借款,高利贷形势,一开始一个光棍移民需要四五年省吃俭用,才能偿还这笔老婆债。后来随着市场发展,这个老婆相关的金融业竞争也变得激烈,利率降低了,一个壮劳力甚至只需要一年就能偿还老婆债了。
这个日本女人大量嫁给中国光棍的产业链,当然主导者是那些中国巨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些不怎么合法的帮会势力把持,但日本国内的蛇头,人牙子,也积累了原始财富。
这种情况引起了美洲官府的重视,他们发现在一些新设立的移民点中,日本老婆的比例高达三成,一番调查后发现,十年来,通过这种夫妻移民形势进入美洲的日本女人,竟然高达一百万。
美洲地方政府不在意日本女人跟中国男人结婚,男权社会,他们只看重男人血统。可周琅重视啊,他觉得这等于是让日本血统渗入中国人中。于是开始限制这种措施,但皇太子在美洲的时候,一直阳奉阴违,他需要的是美洲的人口,根本不在乎女人是哪国的。美洲还大量出现印第安女人嫁给中国男人做妾的现象呢。这种现象甚至得到支持,美洲多娶多生,连跟美洲生番通婚都不在乎,更何况跟日本人通婚了。
当日本出现战争危机的时候,周琅调停日本两派,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日本人,说是发现日本竟然已经贫弱的要卖儿卖女了,鼓励日本人知耻而后勇,多学中国,告诉日本人,中国人比日本还多,但中国人勤劳致富,日本却要卖儿卖女,这太不好看。
日本是一个知耻的民族,耻文化十分浓烈,否则也不会动不动就自杀。结果日本两派势力回去之后,竟然卧薪尝胆起来。两派在中国皇帝面前做出了保证,倒幕派暂时放弃推翻幕府的计划,幕府保证不追究倒幕派之前的违令不尊,然后倒幕派大名继续向幕府将军效忠,幕府则答应放开倒幕派的贸易。
两派人马把手言欢倒不至于,但暂时和解。
再之后,出现了让周琅颇为担忧的事情,日本人派来了大量遣唐使,就叫遣唐使,他们至今将中国称作唐国,将中国人成为唐人。
遣唐使是来学习的,日本人缺点很多,但学习绝对是一个优点。不是因为日本人聪明,而是因为日本人一旦开始学习,他能彻底甩开包袱,从头学起,这个很重要,古人常说虚怀若谷,虚心才能学到东西,脑子里装着满满的傲慢,是不可能去放低姿态学习的。
日本人在中国学习,考察,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制度、法律、技术,甚至生活习惯,他们都如实的记录,然后传回国去。日本人之前就已经在矿产业引入了蒸汽机等新技术,对工业技术是有一些认识的。但他们还是吃惊于中国工业的巨大规模,接待他们的中国官员,工厂也都骄傲的宣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桑之国。
中国人骄傲,日本人却认为理所应当,难道中国不应该就是这样吗?不这样才奇怪吧!日本人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这让周琅开始担心日本是不是会提前出现明治维新,当然明治不可能了,或许是幕府维新,因为周琅决不允许幕府丢失权力,否则他就不会斡旋幕府跟倒幕派的冲突了。
日本人发现,最适合他们的产业就是航运业,中国航运业一直无法超过英国,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招不来水手,中国不缺少渔民,但即便是渔民,也不想远离海岸,除了疍民之类的极少数民族,中国人视海洋为畏途,冒险出海的民众,更多的也不是爱大海,而是为了海外的土地。谢清高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个冒险家,但他不爱大海,爱的是海那边的风情。
任何产业,一旦国家层面的力量开始支持,那发展就快了。
日本的中小海商得到了政府资助的资本,开始大量采购优质商船,进行远洋运输。
日本人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出一个规模可观的商船队。
因为日本已经开始出现一个客观的商船队,所以英国才开始拉拢日本,他认为日本也有通过巴拿马运河的需求,那么就会对中国把持运河不满,就值得拉拢。
日本已经不是过去的日本了,开始引入新思维之后,日本人知道中国的大量技术,其实是学自西方,尽管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宣称,他们比西方人做的刚好。可毕竟是西方人先做出来的技术,这让日本对西方人的态度开始改观。而且日本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比同时代的中国要清晰。当乾隆的官员在明朝遗留下的的万国名册上查找英吉利国的记录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在幕府时代两次去过欧洲了。当乾隆还以为洋人不吃大黄就拉不了屎的时候,日本的兰学已经成为一种学术了。
所以日本对英国人的出使给予了尊重,但当听说英国人是想联合他们对抗中国的时候,日本人却绑了英国的使者,认为这些人大逆不道,直接送到了中国来。
这让英国拉拢日本的行动,在欧洲变成了一个笑话。
但英国人的行动,也警示了中国,英国人已经开始在中国腹心拉拢盟友了。
周琅跟日本进行了沟通,希望两国间可以派遣常驻使臣,方便沟通。还通过朝鲜,往日本假设了电报线。
方便了联系之后,幕府将军开始跟周琅频繁沟通,或者不是将军德川齐昭本人,也可能是幕府的一群幕僚。他们发现可以跟中国皇帝直接通信之后,十分感兴趣,而且对这件事十分重视。
双方约定每月初一、十五进行一次直接通信,日本人将通信搞的仪式感很强,将军即日必沐浴,大臣围坐。
沟通的内容有国家大事,也有一些细枝末节。日本对一些欧洲人开始越来越频繁的进入日本海域感到不安,寻求中国的态度。周琅告诉他们,不用过于在意洋人,洋人求利而来。如果日本不愿与其亲近,可以直接驱逐他们。如果日本愿意,也大可以跟他们进行贸易。日本选择不跟西方人贸易,而周琅也表示支持日本,并表示一旦西人寻衅,中国必给予援助。
元首之间的沟通中,许多存在日本人心中的疑虑开始消解,他们一直困惑于中国商人的走私,碍于中国是大国,无法得罪,每次都忍辱求全。周琅告诉他们,走私固然不对,可走私是无法杜绝的,并告诉日本人,中国查禁鴉片多年,到现在还是禁不住鴉片走私,因为越是禁止,则利润越大,不法之人必然铤而走险。建议日本开放贸易,建立市舶机关,进行严格管理,变不利为有益。
………………………………
第五百一十五节 日本幕府维新(4)
日本担心白银外流问题,周琅告诉他们,其实不是中国需要白银,告诉日本幕府,中国现在用的是黄金,已经不用白银制钱了,交税是用黄金计价的,之所以日本白银还在流入中国,是因为日本缺乏物产,明代王夫之这样的名士都论述过,“日本无货,只有金银”,明末士大夫在日本都很有影响力,日本人也知道这个道理。
日本幕府询问日本该怎么办,周琅的办法就是搞工业去,而且建议日本,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日本的有利条件,才能百工兴盛。
日本人并没有听周琅的建议,他们太贪心了,他们太急迫了,他们想一下子变成中国,他们想把中国的一切都搬回去,于是他们也办纺织厂,让女工进厂做工,而且发出宣言,与其把女子卖掉,不如让她们做工。
日本办铁工厂,办造船厂,办机器工厂,都是政府大力投资。
结果短短几年就陷入困境,这时候幕府想起周琅很早之前的警告,再次虚心求教。
周琅这时候继续告诉幕府因地制宜的道理。日本要的不是大道理,要的是解决办法。
周琅告诉他们,并不是很了解日本的情况,但粗看之下,日本有高山密林,伐木造纸也许有前途,日本发展航运是对的,但造船缺乏铁料,日本铁料太贵,远没有中国廉价,造船只能亏损。机器厂、纺织厂也肯定做不过中国。
日本人十分沮丧,他们认为日本什么产业都不可能做的过中国,难道日本只能无货。
周琅鼓励他们,认为日本人一定可以做出比中国更好的货物。但一定要结合本国情况,不能盲目。他建议日本从现有的优势行业入手,凡是在现有条件下日本可以向中国出口的货物,那么用机器生产必然大有可为。
日本人发现,能出口的只有武士刀。明代时候还有折扇,结果现在已经做不过中国了。武士刀只能作为个别喜欢收藏刀具的收藏家的收藏品,市场十分狭小,也无法用机器生产。
周琅调停日本幕府跟倒幕派争端之后,日本事实上已经开国了,中国人进入日本,一直就较为容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