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陈旧的大炮进行了加固和更换。

    上次清军就是在凤山县失守的情况下,掌握住了东港这个要道,不但在台湾南部保住一个基地,而且可以切断屏东平原向凤山县的敌人输送军粮,最后成功平定了起义。这次成功的经验,让清军在打鼓港失守的情况下,再次选择在东港站稳脚跟,然后反攻。

    但这一次他的对手可不是天地会,而是周琅,至少周琅不可能让他们的间谍两次将自己的大炮注水,而且周琅并不愿意等着清军来攻,而是有条件就想打上门。

    周琅随着大部队一路难行,几乎就沿着海边走,十五里的距离走的很慢,用了两天。

    一来是道路难行,二来是周琅求稳。

    听说曾国藩打仗有六字真言,“结硬寨打呆仗”,后世商界流行过一段时间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周琅也度过曾国藩传记,他发现曾国藩的办法很笨,但却极好。

    曾国藩带兵行军,到任何地方都必须安营扎寨,从不野宿,不管刮风下雨,都要让士兵挖掘战壕。这壕要挖两米,比人还要高。而且要筑墙,墙要筑到八尺高,墙外还要再挖一道沟,保证把这个营盘护住不失。

    这样的水磨工夫,行军速度必然没有保证,曾国藩也从来不求速度,他还规定,湘军每天行军距离就是三十里,到了就扎营。軍队黎明出发,天黑前休息,有条不紊。但这个速度确实太慢了,明朝时候李自成的軍队每天还能跑六十里呢,从北京到山海关打吴三桂,330公里的距离,只用了九天;红军更是时常一日强行军100公里,然后直接投入战斗。

    所以说曾国藩走的太慢,但这种走法很稳。曾国藩求稳,是因为打的起,可以慢慢跟太平军消耗,周琅也走得稳,是因为他输不起,不想有任何差池。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周琅的士兵确实还不行,曾国藩老练的湘军可以从容的走三十里。但周琅发现他的士兵还做不到,一来士兵身体素质,训练水平,还比不上颠峰时期的湘军,二来还是管理水平太差,曾国藩军中有上百人的幕僚帮忙,周琅严重缺乏文职官员。缺乏文职官员管理的情况,大大影响到后勤物资等的运输,说到底不是士兵走不快,而是走不顺,路上太混乱。

    这种情况下,周琅就更不愿意走快了,反正赵文那边筹集渔船还需要时间。因此周琅也来了个结硬寨打呆仗,当然,他的硬寨可没有曾国藩那么硬,没有挖壕沟,没有建土墙,扎营用的还是便捷的帐篷,只是在周围用削尖的竹子摆了三道营墙,并且派并专门司职守备。

    即便再慢,第二天中午就到了预定地点,东港对面的河海边。

    一望无际全是水,亚热带的河流都有这个特点,那就是河面很宽,因为水流充沛,站在河这边甚至看不到对岸。

    河边荒滩上,一艘艘小船藏在耐碱的茅草间,这都是赵文从上下游渔村收集来的,藏在荒草中很难被发现。

    今天天很早,周琅不打算扎营,毕竟这么大的营帐扎起来,瞎子都看得见,对方有了防备,偷渡就变成了强渡。

    周琅站在岸边一处坡地上,看着宽大的河面上一艘小船缓缓驶来。

    赵文亲自去对岸侦查了。

    跳下船,踩在浸水的沙滩上艰难上岸,见到周琅后报告说对面没有清军。

    此时东方隐隐有炮声传来,舰队已经在攻打炮台了,这吸引了清军的主意,正好偷渡。

    周琅命令道:“赵文,你带本部兵马率先登岸,掩护后续部队!”

    即便暂时没有敌人,周琅也不想大意,犯错的代价太高。
………………………………

第六十六节 苦战

    也许是得益于海上武装舰队猛攻的原因,周琅最后一个士兵渡过下淡水溪也没有见到清军。

    说到底对手也不是什么精锐,到目前为止,满清朝廷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北伐的陈周全身上。

    至于陈周全怎么样了,周琅也想知道,但自从清军占领东港,并且朔流而上占据了凤弹汛之后,打鼓港跟县城之间就断了联系,北边的消息也就断绝了。

    周琅还承诺陈三妹要去北上救援他哥哥呢,现在都不知道情况。

    不过只要打败了东港的清军,周琅同样会朔流而上,倒时候不但解了凤山县之围,而且周琅也能间接的渗透到屏东平原,这里可是粮食产地,一旦打鼓汛开港,粮食贸易肯定是主业。

    至于凤山县的陈光辉,周琅打东港,等于间接救援他,他对周琅渗透屏东没有意见还好,要是有意见,周琅还对凤山县也不是没有野心,他这个陈周全任命的南路辅国大元帅也想坐实了。

    軍队依然分三路行进,沉稳的赵文依然是前锋,陈逆直携一百炮兵随行,周琅本部老营和洪九指部居中,王辅茞和陈小手负责押送辎重居后。

    等周琅抵达东港处,赵文已经建好了营垒,前方也出现了清军的身影,约六七人,全是马兵,远远对峙,看到周琅后部跟进,对方竟然退了回去。追也追不上,因为眼前依然是一条河,一条比下淡水溪要小得多的河流,名曰东港溪,旧名力力溪,以周边定居的原住民力力社得名。

    周琅偷渡下淡水溪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保密,过了下淡水溪,过东港溪要容易的多,逼急了一人宝义根竹竿也能游过去。保密的原因是为了攻敌不备,东港虽然是海边汛地,可是附近还有其他清军汛地,沿着东港溪上朔三里的崁顶是一座集镇,官方名为港东里崁顶街,设有下淡水溪巡检司,东北五里东港溪和下淡水溪之间,也有一座集镇,名叫新园,清军设有新园汛,驻防千总一名、目兵一百名,这两地跟东港守望相助,也是东港深入内陆的必经之地。

    周琅的目的,是直接偷越东港溪,阻断东港向北的退路,全歼东港清军。

    他已经不再满足将清军赶走的目的,这股清军不在这里消灭,就要在崁顶或新园消灭,放跑了他们,等他们进入屏东平原腹地,拉拢地主武装就麻烦了。

    但现在清军已经发现了周琅军的动向,他们现在的处境,海上有敌人舰队攻击,后路出现敌军主力,在这种情况下,理智的选择就是逃走。

    现在渡河恐怕未必堵得住对方。

    周琅立刻改变计划,命令赵文帅第一旅立刻渡河,如果遭遇敌人北逃,则想法追击迟滞对方。

    马大雷率领周琅老营五百精锐,沿河轻装急进,择机渡河,无比要在敌人之前,拿下崁顶街。

    命洪九指带第二旅携十门小炮及部分辎重沿河北进,若马大雷攻克崁顶则配合对方防守这里,防止清军北逃,若马大雷陷入苦战,则以大炮协助。

    周琅则随陈小手第三旅及全部辎重留守原地,打算随时策应。

    “军事,你以为如何?”

    自己命令下完了,才想起他还有个军事可以咨询一下,拾遗补缺。

    王辅茞叹道:“大帅雷厉风行,果决非常,卑职钦佩之至。”

    王辅茞都有点不敢提意见了,老实说他刚才都看呆了,很少有人在突发事件面前会像周琅那么孤注一掷,几乎不加考虑就迅速行动。

    这是周琅在现代商战中养成的性格,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决策者必须随机应变,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周琅会在市场变化面前反应格外敏锐,习惯使然。

    这也是习惯了带团队,从来都是自己做主,因此事发之后,他甚至都没有想过要跟其他人商量。当然也有那种在市场变化面前,大家先开个会讨论一番的团队,但这种团队一般都是成熟的大公司,而不是周琅带的那种创始团队。

    不同的是,以前带团队,人数很少会超过百人,现在却是几千人,周琅还是一言而决,事后他自己都觉得是不是有些不够慎重。

    看到王辅茞欲言又止的样子,周琅问道:“军事有何见解?”

    王辅茞这才道:“属下鲁钝,属下以为,赵参将阻断敌退路,未必是件幸事。”

    周琅疑惑:“何以见得?”

    王辅茞道:“断其退路,则敌陷于死地,必负隅顽抗。兵法有云,围三阙一!”

    周琅点点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我就是要全歼清军!”

    王辅茞道:“杀敌务尽,原也不错。但应先溃其军,然后衔尾追击,方能事半功倍!”

    周琅都觉得王辅茞说的好有道理啊,中国文人就是聪明,可突然周琅脑子里闪过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朝文人那么聪慧,或者说古人奇谋百出,到了近代,就是打不过列强,那些计谋似乎没起到作用。

    文人是不是太喜欢计谋了,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战争本就是血肉的搏杀,当然建立在实力之上的计谋,确实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根本还是拼搏,文人重视奇谋,却鄙视匹夫之勇,这可能就是思想层面上中国王朝晚期军事往往落后的原因吧。

    “还是要结硬寨打呆仗啊!”

    周琅不由得想到曾国藩的箴言,感觉曾国藩这个文人,才真正触摸道了真正的智慧。

    但不能挫伤王辅茞的积极性,周琅还是好一番自责:“是本帅思虑不周了。”

    王辅茞忙道:“大帅不必自责,属下不过班门弄斧,大帅才是老成持重。虽说衔尾追亡事半功倍,可我军没有马兵啊,怕是不能竟全功。”

    这就是王辅茞给周琅找补了,清军也不全都是骑兵,能杀光敌人步兵,就等于全歼了,周琅还没有那么苛刻。

    “军师以为,清军会逃吗?”

    周琅很关心结果。

    王辅茞摇摇头:“怕是逃不掉。大帅令行禁止过于迅疾,怕是来不及。”

    果然清军被堵住了。

    赵文渡河真的是强渡,士兵是抱着竹竿游过去了,竹竿是随军带来扎营用的老竹子,数量多的是,一人一根竹竿,台湾士兵多会游泳,少数不会的,相互扶持也就过去了。

    至于之前偷渡下淡水溪的那些渔船,则因为东港溪口就在东港的眼皮子底下,炮台就能覆盖,周琅无法从海上过来,所以他现在的位置是位于出海口往北一里处,距离东港也有一里的样子,被清军探马发现,真的是相当倒霉。

    其实清军才觉得自己倒霉呢。

    他们在东港待得好好的,都放弃对打鼓港的攻击了,对方还要找上门来。

    找上门来不说,前面是坚船利炮就不提了,竟然狠辣的连后路也要赌上,用这绝户计,也不怕遭报应。

    清军确实提前发现了,派出探马本不是为了侦查,他们根本没想过海寇竟然也会两面夹攻,派那些马兵是去求援的,海寇的舰炮太猛烈了,他们担心撑不住。偶然发现自己身后已经出现了对方的軍队,探马马上回去报告。

    镇守东港的是澎湖水师协副将李南馨,收到探马回报之后,李南馨已有撤退的打算,毕竟海上被堵,后路被封,情势不利。但他没想到对方那么果决,他再次派人去探了一次,想探明对方兵力即部署,结果就回报贼寇已经渡河了。

    这等于彻底将他的后路堵死了。

    李南馨是一个正印武官,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出身,今年都六十岁了。就算不学无术,人到了他这个年纪,也会有相当的感悟,更何况他是正印武科举出身,而且十分喜好读书。他读书读到了深处,有自己的见地。写过三篇文论,《尝论将腹心》、《论闽省盐政》、《论台湾》,是有相当真才实学的武官。

    看到敌人的行动,他也感到有些头痛,对方也太愣了!

    老道的李南馨马上就知道真正的威胁在哪里,他马上调兵出东港,向北进攻,必须打通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毕竟太险,他的年纪更愿意求稳,更愿意打堂堂之战,行险求胜那是年轻人的套路。

    李南馨也很果断,结果就让赵文遇到了一场苦战。

    赵文扶竹竿渡河,尽管之前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是有大半火药浸水,他手下全是步兵,武器就一支步枪,没了火药,威力就减了一半。

    幸亏赵文是一个谨慎稳重之人,他登岸之后,立刻命令士兵先设置障碍,在河堤附近的官道两侧,用削尖的竹子,扎了三道竹墙。竹墙一边连在河堤上,另一边则是当地的稻田,这等于彻底断了交通。

    然后他让士兵在竹墙后晾晒火药,本以为敌人不会来的那么快,谁知道竹墙刚扎起来,对方的大军就到了,而且军容齐整,跟以前遇到的清军有些不同。

    赵文只能马上让人备战,竹墙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但竹墙其实不高,人可以在后面站着开枪。

    但由于只有一半步枪打的响,火力大受影响,加上滑膛枪的准头,实在是不敢恭维,结果敌人竟然攻了上来。

    对方百余人,分成五队,举着圆盾,快速冲来,冲上来也不开打,而是往竹墙上缠油布,扔下了十来个人,却也烧了第一道竹墙。

    赵文命令士兵退到第二道竹墙后,对方如法炮制,又烧了第二道竹墙。将赵文逼退到第三道竹墙后,这是最后一道竹墙,可赵文却不知该怎么处理。在左营的时候,他阻挡清军登陆,设置壕沟等障碍,清军稍加攻击,自己就放弃了,可是这股清军却死缠烂打,让他一时没了主意。

    但他很确信,第三道竹墙是一定不能放弃的,对方放火根本挡不住。但手下人不能退,必须死扛,一旦对方过了竹墙,正面交锋,火药浸水的情况下,对赵文很不利。

    清兵烧了最后一道竹墙,赵文就带人在焦黑的,甚至冒着火的竹墙后面继续坚持。清军则在另一端用弓箭攻击,尤其着重攻击官道上的竹墙。眼看着就要打开缺口,赵文见一线士兵坚持不住,马上将二线补充上去,二线士兵上了刺刀,就是去拼命的。

    可这时候中央的竹墙不但被清军先是火烧,又有步兵拆毁,露出了一个一丈多的缺口,谁也没想到清军竟然派了一队马兵从这里冲了进来。赵文的二线士兵挺着刺刀就怼上了这支二十多人的马兵,一下子伤亡惨重,被马兵借助冲击力杀了一个对穿。

    赵文在最后面看到情况,心下一狠,自己就带着一百人挺着刺刀杀了上去,目标就是那队马兵,目的是为了堵住缺口。
………………………………

第六十八节 安民

    谈判完成后,周琅派人先去联系了东边的雇佣兵,接着是海上的舰队,很快炮击声停了下来。

    之后派人进入东港,清军的状况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惨,这几日的作战,他们的人员损失并不大,前前后后伤亡了有三百多人,这对于两千人的軍队来说,不能说是绝对的绝境。

    但他们的副将自杀了,自杀前告诉手下说,让他们可以逃,但不要降。

    周琅此时已经确定,李南馨之前派人来谈判,目的就是打算去凤弹汛联合地主武装,再反攻东港的。这对于武将来说是战略战役,只要不是过于迂腐的,都可以接受。但周琅拒绝了,反而允许他们从海上走。

    李南馨虽然也担心让手下从海上走,敌人会追击,海寇的船大炮多,一旦他们从海上走,对方追杀的话,等于放弃了生路。所以如果不是没有任何办法,他是不会从海上走的,因此之前派兵向北做了最后一次突围。可周琅的炮太凶了,尤其是在逼仄的官道上,大炮的威力被放大了。逃回去的士兵都哭诉说突围是死路。

    李南馨这才放弃了一切侥幸,他六十岁了,不怕死,但他不想断了手下的生路,于是他自刎报国,告诉手下说,让他们逃走,从海上逃也可以,四散逃走也可以。

    李南馨死后,手下军官决定答应海寇的要求,从海上走。因为他们都不是本地人,清军对台湾采取班军制度,正规清军都是从福健调来,一年一班,或者两年一班,进行轮换。这是出于对台湾人的不信任,同时防止驻防軍队跟当地人形成小集团。

    澎湖水师虽然不是坐守班军,可也不是本地人,他们更愿意回澎湖。

    按照约定,周琅派人负责监督他们登船,这些人放下了所有武器,登上了三十艘舰船,然后周琅如约放他们离港,一直平安的驶过封锁舰队,然后消失在远方。

    东港的情况确实比之前的打鼓汛要好一些,显然清军对这里进行了维护,但依然无法满足周琅的要求。

    菲舍尔也看过了炮台,基座是坚固的,可设施太落后,炮台上的大炮是自铸的红衣大炮,不但射程短,关键是不灵活,不如西方炮台几乎可以三百六十度进行旋转,这种红衣大炮角度是死的,只能面向一个方向。

    “从打鼓港让那些工程人员过来,对这里进行重新改造。左营的要塞炮还剩一些吧?”

    “还有二十门!”

    王辅茞现在负责管理所有的后勤物资,他以前做过帐房,周琅向他传授了复式记账法,并且编制了一整套现代档案表格,登基起来虽然繁琐,可十分清楚明白。

    东印度公司当时送给科林的援助中,有三百门大炮,其中一百门都是要塞炮,还有相应的炮台设备,比如旋转构件等。科林送了三十门要塞炮给打鼓港,左营则留下了五十门,修建了两座炮台。

    “把二十门都拉过来,装到东港炮台上。”

    王辅茞一一记下。

    然后询问:“现在东港打下来了,是不是不用调崁顶的兵回来了?”

    周琅道:“军令已经下达,从时间看他们就快返回了。朝令夕改容易引起混乱,等他们抵达东港后再安排。倒是下一步,我们得考虑一下。”

    王辅茞点头:“清军战力衰微,我们是否该去救凤山县?”

    周琅道:“救是要救的。之前先摸一摸情况吧,现在我们对淡水溪东地区(屏东平原)不甚了解,之前哪里是天地会的地盘。既然他们不能守,下一步我们就接过来。”

    王辅茞很满意周琅这种稳健的作风,文人都崇信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能收了屏东平原,也就有了稳定的根基,这里出产的粮食,每年都大量向外出售,足以养活凤山县三十万人,还能多出很多,用来养兵的话,可以养十万兵。

    只是周琅一直苦恼于如何拉拢那些地主:“可能让乡绅支持我等?”

    王辅茞更满意了,历史上能成事者,不管强弱,凡是得到缙绅阶层支持的,才能成功,凡是跟缙绅为敌的,全都失败。朱元璋当年并不是最强,却能笑到最后,就是因为他没有动地主的地。李自成应该是史上最强悍的反贼了,可自始至终坚持劫掠地主富户,到最后手里也没几个读书人支持,最后白白把江山拱手让给了满清。

    周琅现在也不是最强,但却有拉拢豪绅的意图,这一点至少说明他比天地会那些人强。

    王辅茞虽然是一个穷人,但跟穷苦江湖人物为核心的天地会从思想上是有差别的,他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以读书人的身份自豪,他并不认为地主收取重租盘剥佃户是不道德的,反而认为知书达理的地主缙绅才是有身份的体面人。

    所以对周琅的想法他百分百支持:“无非是示恩于下!属下恳请大帅,若能雄踞淡水溪,减免一年赋税!”

    周琅笑道:“只要他们支持我,别说一年了,三年都可以。”

    周琅一直怀疑,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收不上赋税,那些地主现在哪个不是招募家丁自卫,去征他们的粮,他们是会抗粮的。除非自己展现出完全碾压满清的力量,到时候他们才会接受现实。现在在他们看来,满清比周琅要可靠的多。

    王辅茞叹道:“三年大可不必,我军粮草还要仰仗赋税,不能依靠劫掠啊!”

    周琅道:“这件事你可有打算?”

    王辅茞道:“在下愿意走一趟,去乡下安民。”

    王辅茞虽然不是当地人,但他是读书人,他对地主们有天然的信任感,觉得那些人是可以沟通的。

    周琅道:“小心为上。我给你派一百个兵。”

    王辅茞摇摇头:“带兵下乡反而不美,大人给我三个随从即可。”

    周琅点头:“你去安排吧。”

    俩人说这话,外面就来报,说马大雷援军到了,他们昨日打下了崁顶,占领了巡检司官署,尽早返回的,本来以为是来一起打东港的,没想到东港也拿下了。

    周琅让马大雷带人休整,王辅茞则去崁顶了,他要从哪里出发,下乡安民。

    周琅坐镇东港,处理了一些公务。

    东港水文条件跟打鼓港差不多,但论起繁华程度,则远胜打鼓港,这跟后世高雄和东港的地位是倒过来的。

    此时的东港,跟鹿港、安平港、淡水港合称为台湾四大良港。其实还是地理位置使然,这里坐守台湾南部最大河流高屏溪,屏东平原经过康雍乾三朝开发,已经是南部最大的产量基地,整个台湾的最大产出都是粮食,因此让东港有了跟其他港口并驾齐驱的根基。

    因此东港不止是一座军营,一个炮台,更是一座商业城镇。城里的居民在炮声响起后,大多数都逃走了,到现在也没敢回来,大概是躲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