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バ牟】瘛
东印度公司也一样,他们的企业管理者早就超脱了利润驱动的时代,最大的驱动力是维持垄断地位,如果触犯英国法律,他们就有可能被英国政府剥夺特许权,如果触犯中国的法律,那就有可能被中国政府禁止贸易。
因此他们不愿意违法,违法的成本太高。但他们不愿意违法,却不是出于内心对法律的自觉遵守,那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在不违法的情况下,继续取得利益,那就是绕过法律途径,继续从违法的业务中谋利。
中国大多数国企采取这样一种措施,那就是将劳动外包出去,一个个看起来在国企做事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劳务外包公司派遣的,这就让国企规避了因工人加班加点触犯劳动法的风险。
东印度公司采取的措施,则是将鴉片贸易这种禁止的贸易,从公司手里转移到那些依附于公司的散商名下。鴉片战争前期,每年输入中国的鴉片数量确实巨大,但却很少是东印度公司贩卖的,而是渣旬怡和洋行、颠地宝顺洋行以及美国旗昌洋行这些依附于东印度公司的港脚商人贩运。但就如外包劳务的国企一样,最大的获益者,其实还是东印度公司,因为东印度公司虽然因为触犯法律,退出了运输和销售环节,但他们却利用在印度的政治垄断地位,垄断了鴉片的生产,那些港脚商人最后不过是给东印度公司跑腿的而已。
由于守法的东印度公司不会触犯法律,因此他们进入英国的商品,可都是照章纳税的,可以说,东印度公司在每个通过航运运往英国的茶叶箱子上都盖上了印花税印记。
东印度公司缴纳的茶叶税有多么重要,根据英国财政部的税收收入估算显示:茶叶贸易的利润在英国财政收入总量中占到了10的份额。
东印度公司合法纳税,光是茶叶税就能带给英国政府一成的税收,而东印度公司所有贸易项目中,茶叶贸易的利润也是最大的,可以说茶叶贸易不但关乎英国政府的财政平衡,也关乎东印度公司的利润稳定。
周琅就是要打击这一点,既能打击英国政府财政,又能打击东印度公司的利润。
而从他收到的情报中,他恰好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打击的机会,那就是周琅发现以向英国走私茶叶为主要营业的丹麦和瑞典的公司,每年从广州收购的茶叶,竟然比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多。
丹麦和瑞典两国的市场显然不可能有英国市场那么大,那么他们走私进入英国的茶叶数量一定是巨大的。周琅并不知道两家公司的核心数据,否则他就会知道两家走私卖给英国的茶叶,占了他们出售茶叶数量的九成。
因此方法就简单多了,利用自己手里掌握的货源,向这两家公司大量供货,只要他们走私进入英国的茶叶多到一定程度,市场价格就会下跌,东印度公司通过合法渠道进入英国市场的茶叶,就开始无法盈利,甚至陷入亏损之中。东印度公司无法从中国贸易中取得利润,也就不会在向中国投入更多的资源,就间接降低了对中国渗透的可能性。
对周琅来说,向丹麦和瑞典公司大量供货,并没有什么损失,反而会增加整个国家的产业出口额,茶农得到了更多的收入,社会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流入,总有一天会厚积薄发,转化为磅礴的资本力量。
当然周琅即将实行的这些方法,并不合理,他等于是间接的向英国走私,可是他却没有违反任何一条规则,因此他只是一个搅局者,一个挑战者,一个野蛮人而已。
至于能起到什么效果,周琅并不清楚,因为他并不知道,事实上,走私贸易,已经摧毁了英国的茶叶财政。英国散商们在茶叶贸易的巨额利润吸引下,大量加入中国茶叶贸易中,这些散商并没有东印度公司的守法守则,在法律监控不到的地区,他们自己也向本国走私,结果走私输入英国的茶叶,每年的销售额高达400万到700万英镑,大大超过东印度公司输入的合法进口茶叶。结果冲垮了茶叶价格,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摧毁了英国的财政平衡。
迫于陷入亏损的东印度公司的压力,皮特首相不得不改变政策,大大降低了茶叶关税,好让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恢复竞争力,把茶叶税率从119降到125,下降了十倍,为了弥补茶叶税收的减少,维护英国的财政平衡,皮特首相不得不开征了一项奇葩税种,那就是窗户税。
按照每家每户的窗户数量征税,茶叶可以走私,窗户总不能藏起来。于是英国人嘲讽在英国连沐浴阳光都要收税,大有民国时期军阀杨森向掏粪人开征粪捐的风范,这种情况受到当地诗人刘师亮的讽刺,做诗曰: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唯有屁无捐。
英国为什么要开征如此离奇的税收,就是因为之前茶叶税在财政中无可替代。
征收窗户税,那已经是十年前的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茶与窗户法案的事儿了。
而今周琅开始对英国茶叶残存的那百分之十几的税率发出冲击,而英国人却要面对更加紧张的财政压力,那就是要为持续进行的反法同盟提供军费支持和军事援助,好击败大革命后的法国。
此时法国大革命的悍将,英国人命定的对手,拿破仑波拿巴先生才刚刚崭露头角,偏偏周琅开始阴谋打击英国的财政,势力强大的英国政府或许不会被财政负担击垮,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征收各种奇葩的税种来抵消茶叶走私带来的税收下降,比如征收不能躲避的厕所税,人可以喝走私的茶叶,但总不能不上厕所,在每个厕所门口放一个税吏,进出都收税。
可东印度公司能不能度过这个难关就不好说了,失去了最为丰厚的茶叶贸易利润,东印度公司会不会提前破产不好说,但一定会被削弱,会无法投入更大的力量在中国扩张。
这就是周琅最重要的目的,精准打击英国东印度公司!
于是很快广州的西方商人们发现,有一家新的商行冒了出来,大量向丹麦、瑞典以及一些像柯克斯理德这样的英国散商,都发现,他们可以绕过东印度公司,从广州采购到畅销的茶叶了。
而向他们提供茶叶的公行,竟然还比市价稍低一些,比十三行提供给东印度公司的价格都低。当然主要还是数量,这家公行能提供的数量,比过去十三行有意控制的数量多的多。
这些商人十分好奇,这些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
第八十五节 茶叶来源
根据这一次特殊的情况,周琅的茶叶来源是通过开源节流弄来的。
所谓开源,从武夷山走陆路,千里迢迢的茶叶来源,周琅没有能力开拓,不管魏连理有多么强的交际能力,首先时间上就来不及,所以开的是广东本地的货源。
广东也产茶,甚至广州城外的莲花山上都有茶叶种植,伍秉鉴家族在康熙初年由江西南康迁至广东广州,就在莲花山种茶为业。
但广东最大的茶叶产地则是在鹤山县等客家人聚居的山区。
以前茶叶贸易生产还销售两端,都受制于垄断,中国是十三行影响,英国是东印度公司影响,强势的垄断者握有绝对的话语权,控制着茶叶价格。现在周琅从两个方向冲破垄断,在内部,则提高茶叶价格来采购,在外部,则通过向走私商大量提供茶叶来销售。
结果广东茶叶出口量大增,这种增加当然不可能是产量增加带来的,因为历史上茶叶产量大规模增加,那是鴉片战争之后的事情,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出口19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成吨和13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多。因为随着茶叶出口扩大,种植茶叶变得有利可图,大量农民铲掉山上的草,砍掉山上的树,不断的开辟茶园。
可这是一个长期效应,茶园开辟出来没有四五年是无法见到成效的,所以目前是在生产没有扩大的情绪,出口增长,这意味着出口挤压的是内销的产量,造成的结果就是市面上茶价上涨了两成。
另一个来源是节流,或者说截留更合适。魏连理在广州大肆高价收购茶叶,当地茶商除了将那些十三行收不完的茶叶卖给魏连理,还将不少原本应该卖给十三行的茶叶,卖给了魏连理又因为跟官府和行商们达成的协议,行商们被迫将原本应该卖给洋商的份额,转出来一部分卖给了魏连理这等于魏连理不但截留了十三行的供应,也截留了洋商的供应,其中受损最严重的,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除了给洋商供货,更多的货物,则是送回台湾来。这些货物一部分是周琅的货,将会在风季到来之后,随着商船抵达印度和其他地方,一部分则是准备转售给洋人的货物,从广州取得货源,然后在东港出售,这会吸引来大量的洋人贸易,只是暂时大多数供应给洋商的货物还必须在广州交割,因为东港作为一个小港口,目前处在繁忙的建设之中,仓储力量还无法完全满足从广州采购的货物需求。
等到港口建设完备,那时候甚至可以从广州直接转移大量的商业机会。因为周琅确信,在管理上,广州官府肯定无法跟自己相比,假以时日,在开放的东港还是在充满刁难的广州贸易,对各国商人来说,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不过目前魏连理在广州的行为,等于同时损害了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这两个垄断势力肯定不会高兴,现在有马嘎尔尼的威胁,广州官府不敢得罪周琅,等到危机解除,估计他们就会反弹。
那时候就得采取新的措施了。
周琅有一个新的计划,在福健种茶,茶叶生产位于满清控制区,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周琅有信心在几年之内在福健附近夺取一个基地,但他没有信心让这个基地多长时间可以打开商道,历史上鴉片战争后,英国人逼迫清政府开放了五个港口,其中在福健就有两个,厦门和福州,很显然就是冲着茶叶去的,但是清政府开关了,当地各路势力在抵制英国人,导致十多年后的1853年,第一批茶叶才从福州出口,可马上蕴藏的潜力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短短十数年间就一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茶叶贸易大港。
英国人挟鴉片战争的余威,尚且要用十几年时间才能打开商道,周琅夺取沿海岛屿,以一个反叛者的身份,凭什么能很快打开商道?
因此试图去打开大陆商道,反倒不如在自己的控制区内种植茶叶来的现实,之前是没有条件,现在凤山县被周琅控制的已经稳如台山,王辅茞在乡绅阶层中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名望和号召力,虽然得到地主阶层的支持还为时过早,可是已经渐渐得到他们的认可了。
在这种情况下,周琅觉得他已经有条件在凤山县进行茶叶生产开发了,台湾的气候应该跟福健差不多,没道理福健可以产茶,台湾就不能产。历史上,日本割占了台湾之后,大力扩大茶叶种植,竟然在民国时期,日本的茶叶生产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这个茶叶的国度,竟然先后被英国和日本超越,只能排在第三。
所以马上周琅就要求魏连理进行操作,从广东第一产茶大县鹤山县,招募了十几个经验丰富的老茶农,并且偷偷运出来一百多株不容易偷运的茶苗,以及十万颗相对容易偷运的茶种。
这也是因为魏连理打开了广州的关系,否则这些东西也得不到。
现在要地方有地方,要种子有种子,连经验丰富的茶农都雇佣了,发展茶叶产业的所有障碍已经消失。
周琅直接将人和种苗都交给了王辅茞。
王辅茞完全是在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管理凤山县的民政,周琅完全不在意,他没有能力现在就进行改革,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他只能将几个港口笼在手里,实行更高效的商业化管理。
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管理方式固然落后,但一切都是围绕农业生产来的,别的不说,开荒种地的水平,此时的中国敢说第二,估计没人能称第一。满清这样的水平,不到两百年基本就将台湾的平地开发完全,光说中国人的勤劳是不够科学的,欧洲人在非洲殖民了几百年,也没能开发出一个成熟的农业经济。所以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同样很重要。
王辅茞得到这些种苗,和周琅的意见之后,他表现的相当兴奋,告诉周琅,开山种茶,一不占耕地,二能给小民生计,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善政了。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满清从来没有限制茶叶生产地的原因,许多地方的县志都记载,某些有作为的地方官在当地鼓励种茶,原因就是不用占用耕地。相比之下,满清就多次限制过丝绸和丝织品的贸易,连棉布贸易都限制过,就是因为棉花和桑树都会跟粮食争地。
王辅茞现在出于一种使命般的积极状态,许多没有必要的事情,也要亲力亲为,他处理了一下手头紧要的工作后,马上带着茶农、茶种就要进山。周琅很是担心,因为许多山地并不属于官府管辖,而是藩社管理,靠近山脚的熟番早就接受了官府管理,但还有大量的生番是不服王化的。
这些生番生产方式落后,不像熟番早就学会了耕作,跟汉人的经济往来极为紧密,官府也向熟番征税,招募熟番做番兵,但对生番就不闻不问生番们还出于游猎经济时代,广大台湾中部山脉,到处都是他们的猎场。他们不但会杀死自己猎场里的猎物,还会杀死任何闯入他们猎场的外人,因为贸然进入别人的猎场,往往意味着血腥的争夺战。
历史上因为这种误会被生番杀死的人多了去了,麦哲伦卷入了菲律宾土著的冲突而死,1871年琉球贡船因为风浪被冲到台湾,就在凤山县最南部被生番杀死,后来日本借机入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牡丹社事件。
如果王辅茞因为误入生番地界,而被生番杀害,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周琅坚持让他带着軍队进去,王辅茞最终听取了建议,并且他会注意,尽量不占用生番的猎场,还带了一些熟番做翻译,尽可能跟山上的熟番进行沟通。
开辟茶园除了经济利益外,周琅还将茶园的价值利用到了极致,那就是继续拿来给中国东印度公司背书,公司将掌握自己的茶叶生产,这对一家商业公司来讲,是多么巨大的利好。茶叶在这个时代的贸易地位,犹如芯片公司推出了下一代芯片,必然引起股价的一涨。
有了这个利好,可以极大的增强股东的信心,在持续不分红的情况下,保持股价稳定。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发行新股融资。
周琅目前还不缺钱,但不意味着永远不缺钱,从广州讹诈来的两千万银元,已经花掉了不少了。但这笔来路不正的钱,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花在了公司身上,港口码头的营建,周琅不是通过公司的账来支付,因为他不打算将这些资产划到公司名下,而是属于凤山县地方资产。可采购的那些武器,以及造船厂等未来很难盈利的产业,都划归公司名下,作为公司维持运作的成本来承担。
钱是花出去了,但这些钱来路不正,是周琅以借款的名义,借给公司的,左手到右手,性质却不一样。
现在正好有茶园这样一个利好,要将这个利好更好的利用起来,最好的方式,莫过去让股东们亲自来看一看,同时他还要借此机会解决借款的问题,周琅希望能将这笔中国东印度公司欠自己的债务,折算成股份,等于周琅向公司的注资,这样一来,周琅可以再次增加自己的股份,加强对公司的控制权。
所以他决定,等下一次商船去印度,将会邀请大股东一起来,同时在凤山召开一次股东大会!
………………………………
第八十六节 三分台湾
秋季到了,雨季也到了,到处都是潮湿的感觉,可人的心情并没有变差,因为相比下雨,亚热带夏天的高温更要命。
王辅茞已经在最靠近汉人聚居地和熟番社附近找到了几个茶园选址,周琅挑选了下淡水溪上游地区,凤山县东北部地区的山区,这里靠近溪流,什么都方便,运输也方便,支援也方便。
因为茶叶种植必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所以只能选择山区,凤山县的丘陵地带则不行,不然也不至于选择远离行政中心的山区。但种苗苗圃就放在了打鼓港的柴山一带,十万颗种子都已经播种下去,有老茶农负责照料,招募了许多民夫帮忙。
入秋之后,凤山县的流民变得多了起来,王辅茞对此忧心忡忡,农业社会最惧怕百姓迁移,人一旦流动起来,就变得难以管理,所以历朝都对防止流民十分重视,户籍政策就是这么来的。
但现在根本无法阻止流民,因为这些流民不是凤山县的百姓,而是从北方迁徙来的。
在朱濆占领了澎湖之后,稳定后方的陈周全终于向清军发起了反击,过去一直拉锯的嘉义县,也因为陈光辉的北伐,被陈周全击破,陈周全将战线推进到了嘉义县,并迅速占据了上风。
清军因为澎湖的丢失,各种物资援助断绝不说,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陈周全的猛攻之下,嘉义县很快丢失。
嘉义县的地主阶层几乎都站在官府一边,陈周全又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天地会的人员构成,让他们对地主有天然的痛恨,结果嘉义县的地主阶层就受到了打击报复,曾经组织团练镇压过天地会的自不用说,就算一直没有跟天地会接触过的地主,此时也受到了牵连。
天地会对有钱人的打击,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嘉义县城失守之后,有钱人纷纷往台湾府城逃。现在他们开始往凤山县逃了,只能说明一个原因,陈周全軍队开始进入台湾县了。
台湾县、府位于一城,基本位置就是后世的台南地区,此时是整个台湾的政治中心,境内的安平港是此时台湾第一大港口。
但安平港也因为澎湖的丢失,几乎陷入被封锁状态,朱濆的舰队多次驶入安平附近,虽说没有攻击,可已经引起了府城的恐慌。
从海陆逃跑是不可能的,可这段时间从凤山县传播开的消息称,占领凤山县的天地会南路军对当地百姓十分友善,不但免征赋税,还整肃吏治,休整道路,让读书人最在乎的,是他们听说凤山县的天地会县令王辅茞竟然重修了文庙。
这一系列动作,其实未必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至少那些积弊除了进行改革是不可能用传统的方式解决的,但这是一个象征,让大家看到对方在做事。雍正整肃吏治的动作那么大,也无法根绝贪腐,王辅茞又能做到多好,修了孔子庙,读书人还是读书人,不读书的人还是不读书的人,起不了现实意义,但大家就是认同。这些动作,其实也就是新势力给老百姓的投名状,告诉老百姓他们不是流寇,他们打算继续用传统方式统治。
比如满清进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被李自成废除的官员身份,并且派軍队去保护明朝皇陵而李自成进北京后,是把一帮权贵和大官都抓起来,逼他们缴纳军饷。任何读书人在看到这两种情况之后,都知道该怎么选。
所以在府城变得危险的情况下,逃到府城的地主、富商们慢慢开始南下,当他们发现凤山县情况确实如传闻所说的那样,于是呼朋唤友,马上就形成了南迁的洪流。如果光是地主富商这些人的话,那还无所谓,因为这些有钱人的数量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掌握着寻常百姓所不掌握的知识。但连普通老百姓也加入了这股洪流,就让人感到头痛了。
大量一贫如洗的佃户贫农,被战争波及之后,往难逃亡,他们没有任何积蓄,光是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这件事成了目前凤山县最大的危机,怎么办?
挡住流民迁徙是一个办法,由于凤山县以北一直在清军控制之下,周琅虽然没有向清军发起攻击,但重要的关卡也都控制在手里,派軍队驻守,防止清军南下。让軍队挡住流民,不让他们南迁是一个办法。
可流民数量巨大,台湾府和嘉义县人口本就比凤山县多,整个台湾岛两百万人口中,近一半就在府城附近,哪怕迁徙的只是少部分人,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失去了原来的社会组织和关系,有没有生计来源的情况下,人是会铤而走险的。挡住他们,犹如挡住洪流,爆发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因为无法生存下去,尤其是那些地主夹在清军和天地会之间,已经是走投无路了,王辅茞认为挡住那些读书人,等于挡住了天下人心。但你又不可能只让读书人进来,而阻挡普通百姓。
王辅茞的建议是,把壮丁编入軍队安置,这也是历朝历代发展势力的捷径。他举出了无数的例子来说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例子,宋朝皇帝每当发生灾荒,出现流民之后,都将流民一家安置进入軍队,导致宋朝軍队数量是当时的世界第一。
可周琅就是担心这个,宋朝軍队很多,可打不赢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