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情况,让大周政权的财政变得极为宽松,毕竟传统官府机构本就是一个低成本的官僚体系,王辅茞征收的那些农业赋税,养活一个比乾隆时期更清廉,冗员更少的政府是绰绰有余的。
周琅打造的商业机构,也是以简单税制作为基础,简单意味着好征收,好监督,也意味着成本低。
所以不管是为民政开支的户部,还是为商业机构开支的内务府,都有大量盈余。
盈余开始用来偿付以前的债券,让国债的信用大大提高,多来几次,一个被民众认可的债券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此时大周政权的对手,满清残部也在伊犁站稳了脚跟,获得俄国人支持后,他们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训练水平也大大提高。
唯一的缺陷是财政开始变得紧张,本就没什么财政来源的他们,依靠游牧是不可能支持如此规模的军事力量的。于是嘉庆不得不开始对过去不征税的草原部落征税,这还是朱珪这个文臣提出来的,他认为既然俄国人可以向牧民征税,大清也可以,因为现在除了向牧民征税,他们也没有其他征税的对象了。
一边是征税,一边是拼命发掘新的财源,伊犁的经济一直是建立在游牧经济上的,但一直就有淘金的传统,嘉庆政权开始拼命挖掘那些金矿的潜力。由于失去了关内的管理机构,他们缺乏相关人才,只能从俄国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对金矿进行扩建。
这些依然无法满足一个十余万人的军事力量和低廉到只要吃饱饭就好的简单行政机构的开销,于是他们开始在伊犁屯田。
让那些跟随嘉庆的文臣搞商业,搞工业,他们不行,可让他们屯田他们就很擅长了。
除了游牧骑兵之外,大量关内跟出去的陕甘绿营兵,变成了屯田兵,不但要为他们自己生产口粮,还要为整个伊犁的一百多万军民提供粮食。
那些从蒙古、东北、青藏高原迁来的马兵不会种地,他们也不能闲着,新疆有大量的草场,让他们养殖牛羊牲口为大家提供肉食,称之为屯牧。
嘉庆和手下的官员,想尽了办法,总算是在伊犁维持住了岌岌可危的财政。
他们依然以大清朝自居,可是在关内已经对他们有了专门的称呼:西清!
当年辽国被金国所灭,契丹权贵跑去中亚重建辽国,史称西辽;西晋被灭,司马氏到江南重建晋国,史称东晋;北宋被灭,北宋皇子跑到江南重建大宋,史称南宋;元朝被灭,元顺帝跑到了草原上,仍称大元,但史称北元。
不管君主有没死去,只要都城丢失,政权中心迁移,就已经改朝换代了。
中国的官员没有称满清为伪清,称呼西清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但这个西清帝国他自己却不客气,一直憋着一股劲要打回关内来,而他们选择的方向,不是重走被他们毁掉的河西走廊,而是从外蒙南下!
经过大周三年冬以及之后大周四年一整年的休整,大周官兵早已养精蓄锐枕戈待旦等待着灭绝满清残余的西清势力,对方主动打来,双方不谋而合。
苟全部,三个主力军,加上招募的三个蒙古骑兵军,总计七万余人,出关北上,要在科尔沁草原拦住敌人,并且有机会的话,攻入库伦、乌里雅苏台等地,将西清势力从蒙古高原上驱逐出去。
………………………………
第一百九十五节 科尔沁大战
关外的形势经过一年多的政治攻势后,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得益于满清从努尔哈赤,更准确来说是从皇太极时期制定的弱化蒙古人的政策,导致在满清政治中心西迁之后,蒙古草原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跟大周对抗。
满清弱化蒙古的政策,真的是比汉人几千年来对草原民族无可奈何的策略高明了太多,基本上就那么几条。
第一是坚持分封制原则,称之为“广建诸候分其力”,将蒙古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落,分封为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盟旗。
漠南二十四部,分为六盟四十九旗。漠北喀尔喀部分为四盟八十六旗。驻西宁办事大臣所属二十九旗、伊黎将军所属十三旗、科布多大臣所属十九旗;驻扎宁夏理事司员所属阿拉善霍硕札萨克和硕亲王一旗;陕甘总督所属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札萨克多罗贝勒一旗;黑龙江将军所属伊柯明安旗额鲁特札萨克头等台吉一旗。满清政府设内札萨克旗四十九旗、外札萨克旗一百五十旗,此外还有“蒙古八旗”、“群旗”、“喇嘛旗”等,把整个蒙古居住地域划分为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旗。
对于归顺较晚和归顺态度不太坚定的部落划分的旗较多,以此来分解和打击其力量。喀尔喀蒙古分成了八十六旗、青海蒙古分成了许许多多互不统属的旗,他们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整体。
编定旗分只是分化蒙古的一个基础,之后还有大量后手。比如对兵权的控制,满清不信任的外蒙王公对自己的部众只有统辖权,而没有统兵权。漠北喀尔喀部分为四盟八十六旗,旗主、王公都没有统兵权,各旗兵丁归驻防大臣、将军所调遣。漠南二十四部,分为六盟四十九旗。这些归附较早的蒙古王公,才有兵权,各盟旗可统率本旗兵丁。
控制了兵权后,还控制蒙古人的游动区域。只要蒙古人能自由迁徙,其实也就管制不住了,必然是带领他们游牧的首领而不是满清的驻防将军能管得住他们。所以满清严格限制各旗的游牧,规定蒙古人只能在所居旗境内游牧,不得愈越。清朝建立之初的天聪、康熙到雍正年间一再申令,禁止“越自己所分地界肆行游牧者”违者处以重罚。“王罚马百匹,札萨克贝勒、贝子、公七十匹,台吉五十匹。庶人犯者,本身及家产皆罚取,赏给见证人”或王公“罚俸一年”等处罚。
这些禁令使蒙占人困居一隅,各旗之间不能进行经济交流和相互联系,把蒙古人紧紧束缚在所居旗境内。就算有某个盟旗造反,也无法串联起来,很容易被镇压。
第二大政策叫做和亲原则,并不仅仅是跟蒙古贵族联姻这么简单,而是有一整套拉拢打压的措施,称之为“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南不封王,是针对汉人的,不管汉人立下多达的功勋,哪怕皇帝亲口答应“入南京者王”,曾国藩兄弟也当了王,但蒙古地区可能只是一个小旗主,管着万把来人,就是一个王爷。联蒙制汉的权术就在里头。
北不断亲,一方面是满清权贵子弟的男女,都不能自主婚姻,而是皇帝统一安排,称之为指婚,大量跟蒙古贵族联姻,几百年下来,统治者蒙古的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王爷、台吉都跟北京城里的八旗权贵沾亲带故,哪能有什么反抗的精神。
还推行会盟和年班制度。
蒙古则律中规定:“凡内札萨克六盟、喀尔喀四部落各盟长,每届三年各率所属会盟一次,清理刑名,编审丁籍。”为征用兵丁做准备。清朝通过会盟监督各盟旗对清廷的忠顺程度及军政组织情况,同时监视各盟旗离心清朝动态。对会盟时不到的王公、台吉均给子严厉处罚,以示警戒。
年班制度规定:“蒙古朝觐,内札萨克分为三班,一年一班,轮流前来。”“喀尔喀四部落汗、王、贝勒、贝子、公、札萨克、台吉等年班,由院按班俱题,指名咨调,令其来京朝觐。”
蒙古各旗王公每年要轮流到清朝京都朝觐皇帝,清廷以此明确和加强对蒙古的宗主权力,并监视蒙古王公对清廷的忠诚程度,同时清廷还可得到蒙古王公以清廷的忠诚程度,同时清廷还可得到蒙古王公的驼马钱财。
会盟和年班都打着皇帝关心蒙古王公的旗号,要恩赏他们。可却大大削弱了蒙古王公的反抗动机,因为这些王公一两年就能有一次得到皇帝赏赐的机会,总是不向放弃,也就没有时间去准备叛乱了;尤其是年班制度,定期让那些王公子弟轮流去北京住上一段日子,名曰觐见和学习。
可这些蒙古王公赴年班期间往往在京城学会荒滛奢侈的生活方式,使其意志消沉,失去斗志。清朝后期,有些蒙古王公滞留京城不归荒务旗政,肆意把本旗的土地租给汉人开垦,他们留在城里享乐,再也不愿去苦寒之地受苦了。
第三种弱化方式,才是最有名的精神鴉片,大力推行喇嘛教。
满清一朝在蒙古地区建造了两千多个喇嘛庙,给予喇嘛优厚的待遇,比如免税,明朝时候是给予秀才、举人等有功名的士子免除一定额度的赋税,可到了清代,对内部是官绅一体纳粮,秀才敢抗粮,都是杀头的买卖。可喇嘛可以免税,于是想过好日子,就去当喇嘛。
推行喇嘛的同时,严禁汉人的书籍流入蒙古,严禁蒙古人读汉书,极力遍地汉人书籍的价值,告诉蒙古人说那都是靡靡之音。其实防备的是,蒙古人学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臣之心。
蒙古人很穷,可喇嘛庙很富,加上他们能接触到的思想文化只有喇嘛思想,结果大量穷苦子弟被送入寺庙当喇嘛。据统计,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成年男丁会去当喇嘛。这就造成生育人口大大不足的现象。
满清统治蒙古两百多年,最开始蒙古人210多万人,满人20万。等到满清灭亡的时候,蒙古人170多万,满人400万。而整个中国人口从6000万增加到了4亿。基本上全国就只有蒙古这个被满清“优待”的民族,人口大幅度下降了。
这些弱化措施,让大周軍队很难遇到有组织的蒙古軍队,他们早就失去了成吉思汗时代的通过百户、千户等基层官职带来的高效组织能力了。于是武装到牙齿的大周軍队,遇到的是一个个零散的牧民,他们就是想反抗也反抗不来。
唯一有组织的,就是满清自己的那些八旗将军,可这些八旗兵纷纷投降,在怀柔政策下放下武器,享受高官厚禄去了。
周琅在北京投降的那些蒙八旗中,挑选已经立下过功劳的人马,充任这些蒙古副都统、都统和将军等职位,让他们帮忙招募蒙古骑兵,再由周琅的正规军官负责训练和率领,基层军官则普遍任用懂蒙汉双语的蒙八旗子弟充任。
加上整编投降和俘虏的满蒙骑兵,一年时间组建了三万骑兵军。
这些人马又稳定了大周对内属蒙古的统治。
现在几乎整个内蒙都已经落入大周的管辖之中,而且分兵进入空虚的东北,防备蠢蠢欲动的朝鲜人。
结果现在关外的形势,基本上是东部和东南部归属大周,北部和西北部归属西清政权,双方势力交错地带,正是科尔沁及以西地区,于是这里就成了正经的预设战场。
周琅对于满清的反扑并不太担心,他的軍队能一路把满清打出去,就没有道理会但补助他们的反扑。
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后勤补给,全面占优,又是在开阔地带野战,他实在是想不出失败的理由来。
果然科尔沁之战大胜,七万多大周马步兵击溃十万清军,追击上百里,进入外藩蒙古,直逼库伦。
草原地区的战事就是如此的大开大合,给后勤补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周琅组建蒙古骑兵的原因,这些蒙古骑兵的给养需求比大周正规步兵要低得多。
这次作战也证明了蒙古人的忠诚,在大周军官的率领下,他们可以跟满清八旗进行骑兵对冲,这是新的战法,对方只喜欢迂回骚扰,但在骑术上双方水平一致,结果骚扰多次被人拦腰击溃。
这些蒙古人的表现,让周琅颇为放心,谁说只有汉人喜欢当汉奸,这是管理好不好。印度人被英国人组织起来,还不是要为英国人卖命。明朝招募的蒙古仆从军,不也照样征讨北元,打他们的皇帝!
就在周琅放心下来,静等苟全带领这些马步兵混合部队,能给他带来好消息,夺取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八旗将军驻地,将满清的统治机构全部摧毁,取而代之,将满清势力逼入新疆一隅的时候。
突然传来苟全大败的消息。
战败不是因为不下的反叛,竟然是被敌人正面击溃,苟全三个主力军被正面打的崩溃,损失过半,残兵败将十不余一,苟全本人都被人生俘。
这真是起兵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败,周琅反复确认消息的准确性,他很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是弄错了,甚至是軍队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可惜再三确认,苟全确实败了,败的很惨,本人被俘。
最终的战报出来后,大家才明白,击溃苟全的軍队,并不是清军,清军只是诱饵,正面击溃他们的,是俄军,沙皇的軍队!
如果说沙皇的軍队比周琅现在的軍队要强,周琅能够接受,可如果说强这么多,周琅无法接受。
因为战报中记述,俄军只有两万,跟苟全三万主力对垒,几乎歼灭苟全部,这已经不是以少胜多,而是以少灭多了。
难道自己用西方軍队的方式组建起来的軍队,在面对真正的西方軍队的时候,如此不堪一击吗?
这让周琅大受打击,决定一定要捞回这个场子!
………………………………
第一百九十六节 失利的原因
七多大军成功退回出发地的,竟然不足三万人,而且多是骑兵,大多数步兵消失在了茫茫大漠之中,这是一次完败。
周琅震惊过后,开始重新审视他的軍队建设跟欧洲人的差距,但他还是很难相通其中的关窍。他向军事顾问菲舍尔清剿,菲舍尔也语焉不详,只表示俄国軍队一直都是欧洲一流軍队。并拿出几年前反法同盟战争中,俄国軍队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能够击败法国远征军为例,因为法国远征军在拿破仑的手上几乎所向披靡,击败了奥地利和北意大利一带的所有敌军,苏沃洛夫虽然没有碰到拿破仑,但打败了许多法军名将,莫罗、麦克唐纳和茹贝尔先后败于他的手下,菲舍尔根据一些欧洲传来的消息,告诉周琅苏沃洛夫的俄军训练水平很高,斗志也很高昂。
都是些虚的,周琅不由感慨,看来菲舍尔这一级别的军官,已经无法为自己提供更高级的专业建议了。
他的軍队也需要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前着力于战术层面,这些军官的知识和水平还能胜任,可是现在看来,他们在战略级别,显然不具备名将的素养,周琅军中的大将们,往往在进行复杂作战的时候,甚至会在战略层面上从中国古代兵法中寻求经验。
欧洲人自己现在都杀的血里捞骨头,他们的名将显然不可能派到中国来做顾问,既然对方不派人来,周琅就要自己派人去,这次败于俄军,而且败的糊里糊涂,不找出原因来,他是不会甘心的,如果真的不如对方,那就去学,学对方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周琅是要跟这些列强争霸的,争的不是个人的荣耀,争的是民族的生存空间,争得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点都不能马虎。
可战场上太混乱了,这种几乎溃败的战争,真的让周琅摸不清头绪,败兵整理的战报在细节上语焉不详,完全无法去分析战败的原因是因为技术层面,还是指挥问题。
不等周琅弄清楚这个问题,俄国人找上门来了,不是带兵来的,而是要求谈判。
打一仗,跟你谈判,要点好处,西方人的做派,东方人都是不死不休的。
周琅愿意跟对方谈,现在谈判他已经不需要亲自出面了,林第拉起了一个初级的外交团队的班子。
谈判记录周琅时候详细看过,俄国人提出的要求是,双方保持目前的控制区,然后签订和平条约。
中国必须承认大清对外藩蒙古和伊犁的统治权,俄国人的依据是,长城以外本就不是中国固有,现在大清政权愿意放弃内属蒙古领土,已经让中国国土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恢复和平,恢复贸易,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俄国愿意居中调停。
俄国人急于恢复贸易,恰克图贸易对他们的财政太重要了,法国在拿破仑治下,已经呈现出称霸的势头,俄国人不愿意看到这一点,他们已经在考虑遏制法国,在跟丹麦、普鲁士、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秘密接触,商讨同盟问题,一旦再次跟法国开战,俄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而英国跟俄国因为马耳他岛归属问题,关系变得十分僵硬,俄国很难从英国得到财政支持,让恰克图贸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但是自从周琅北伐之后,俄国跟中国的恰克图贸易就断绝了,如果任由双方继续战斗下去,俄国人无法判断还需要多久中国地区会恢复和平。
另外就是俄国也想借机向中国扩张一下,他们通过跟大清政权签订保护条约,把这个政权置于俄国的保护之下,如果让大清继续控制着外藩蒙古,等于俄国把恰克图贸易大大向南推进了数百俄里。
在周琅的幕后指导下,林第向俄国人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恢复贸易可以,要求俄国将外藩蒙古迅速交出来,至于大周的控制下,从而保证商道的安全,大周愿意将中俄贸易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并且不会对贸易的规模和商品的种类进行限制。第二、俄国必须释放战争中俘虏的大周官兵,否则大周不会继续跟俄国进行下一步谈判,而将双方关系看作出于战争状态。第三、俄国必须立刻放弃对满清政权的支持,否则大周将其视作敌对行为,不会考虑恢复跟敌对国家的贸易关系。
俄国人解释说,他们之前的军事行为,是为了履行对大清的义务,并不希望跟中国继续发生战争行为,但如果大周不愿意在目前的实际控制线进行谈判,俄国軍队将不得不继续站在大清一方与中国作战,并且继续向南推进。至于释放俘虏,那必须是在战争结束之后。
这就是威胁了。
周琅让林第回复俄国代表,既然对方不愿意释放俘虏,那么即日起双方处于战争状态,在战争结束之前,中国不会考虑任何贸易问题。中国希望俄国軍队能够有绅士风度,善待中国俘虏,林第承诺,在战争结束之后,会对等的交换俘虏,并且愿意为中国俘虏支付赎金。
继续开战,这是必须的,周琅必须找回这个场子。俄国人占据外蒙的情况是他绝不能接受的,之前俄国未经宣战,已经跟中国軍队交火,双方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象征性的谈一谈,周琅是想把那批俘虏救回来,不是出于人性考虑,而是这些人回来之后,周琅才能找到战败的原因,战争经验不管是胜利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都是金子一般珍贵,因为这些经验都是需要付出生命去换取的。
重新开战,周琅这次谨慎了许多,派遣赵文领兵,并出动自己的帅营,炮兵部队,调集六个战兵军交给赵文,要求只有一个,不惜代价的全歼俄军。
六个战兵军,总计七万二千人,加上帅营、炮兵部队,战兵部队就接近十万人,如果以俄国人五倍的兵力,还无法歼灭他们,周琅就必须立刻停止军事行动,重新对軍队进行整编了。
将从败军中收集整理的所有战报,都拿去给赵文等人研究,同时让菲舍尔一起参加,在这次跟欧洲一流軍队的对抗中,争取打一个漂亮仗。
相信击败俄军的消息,也会传回欧洲,让欧洲人认识到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可以跟他们的一流軍队对抗的军事力量,这种威名会在以后的竞争中减少很多麻烦。
至于辅兵,这次出动的极少,蒙古骑兵也战时退守后方休整。
由于缺少运输力量,自身机动力量又不够,周琅要求将预设战场选定在靠近己方一侧,争取引诱俄军到科尔沁一带作战,而不是前出到库伦一带。
俄国人不知道是真的着急,还是太过于自信,大周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之后,他们真的按照他们威胁的那样,軍队开始南下。
在近十万满蒙八旗的配合下,他们缓缓南下,不过不是进攻科尔沁,而是沿着张库大道,竟然试图直逼张家口。
俄国人的目的太明确了,就是打通恰克图贸易线。张库大道是一条贸易线,也是一条交通线。历史十分悠久,宋元时期就已经用于贸易。元朝时期开始官府介入经营,沿途修建驿站,明清两代继续拓宽,明朝是为了北伐运输物资,修建了官马大道,正式成为可以通马车的官道,清代跟草原的商业更为发达,恰克图贸易就主要走这条路线。张家口也正式成为一个繁华的陆路口岸。
打通这条贸易线,俄国的商队不需要在恰克图等着晋商送货,可以直接南下张家口进行贸易。
看到俄国人走这条线,周军迅速调整部署,周琅同意了赵文提出的大步后撤,将敌军诱至张家口附近予以歼灭的计划。
至于放弃内属蒙古造成的政治影响,则暂时被抛到一边,能打赢蒙古才能归心。草原上从来不是一个讲究修仁德的地方,是一个只认拳头的地方。
赵文收缩兵力,一路南下,清俄联军则一路紧逼。
就在所有人,包括周琅都认为赵文会一路后撤到张家口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