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73,如果从头再来-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郭奇怪了看着张兴明说:“李先生的公司是叫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是另外一家公司,不是李先生的,这家公司创立于1863年,是香港岛四大洋行之一,是目前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1979年李先生的长江以6。9亿港币的代价接管了和黄的管理权并出任董事局主席。而且,你不知道你自己现在是和黄的最大个人股东吗?”
………………………………
第482章 涉足金融业(2)
张兴明目瞪口呆,指着自己的鼻子问:“我?和黄?最大股东?”
老郭点了点头说:“最大个人股东,不是最大股东,最大股东是李先生的长江实业,占有和记黄埔33。56,你个人占有27。32,不过股权是委托给李先生的。去年怡和离港习小姐也参与了,她没有跟你汇报?”
张兴明挠挠头说:“我给她的任务是盯日本,估计她是怕我骂她不务正业吧,怡和啊?四大洋行,对对,怡和是走了的。和记归了李先生,会德丰让包先生买了,太古拆了,怡和走了。这丫头眼光可以啊,她还弄了啥在手里?”
老郭尴尬的笑了笑,张兴明说:“没事,她那边我给了她最大的自主权,只要保证任务完成,其他的我都不管,也不会去问她,你说吧。”
老郭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她一般会找我商量一下,所以有些事我就比较知道。怡和本来是和李先生在谈香港电灯,李先生只出股价的8成,后来习小姐也参与了,因为在和记上有合作,后来和李先生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收购了香港电灯,价格是股价的8。5,用了三十四亿港币,一共收购了港灯的51。1股份,李先生的长实占26。1,你占了25,也是最大个人股东,股仅仍然是委托给的李先生。习小姐说经眼光和经营上她很佩服李先生,跟着发财就好,股权委托给李先生也是安他的心。”
张兴明盯着老郭上下打量了半天,直到老郭都冒汗了才说:“行啊老郭,把我的投资经理给拿下了啊,真没看出来她看上了你哪一块。什么时候结婚?”
老郭脸都红透了,说:“还没有商议啊,刚开始啦。”
张兴明搓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说:“行,她这么安排的挺好,对于股市这一块我懂的不多,而且我对金融这一块说实话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这样吧,她安排就好,不过你们偷偷拍拖不告诉我这事咱没完啊,等我想想怎么罚你们。公司就叫长风置业好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大家一致叫好,地产公司的名字就这么确定了。
确定了研究所的地址,大家上车离开,柳教父正事办好了,想去看望一下自家老爷子,张兴明让老郭另外安排车子把柳教父送过去,并安排了几个人随身服务。
这边,大伙去往中环。
这也是这次张兴明来港最重要的事情,收购银行,进入金融业。
嘉华银行,永安银行,海外信托,这三家银行的收购谈判工作已经进行了几个月,现在终于有了结果,让张兴明心里很激动。银行啊,以前就是每天看他们的脸色了,横也是你不对,竖也是你错,他们天然就站在制高点上俯视众生,一切老百姓在他们眼里都是垃圾。
历数后世国内的五百强公司,一水的国资,排在前几名的,银行,石油,通讯,为啥他们那么牛?为啥他们的经营那么出色?
银行:坑老百姓呗。
通讯:坑老百姓呗。
石油:别那么说我啊,我没坑老百姓,坑老百姓那种太没技术含量了,我都瞧不起他们。我坑的是国家。(哭)爹啊,可怜我一下吧,你看看,我又亏了,亏大发啦。(边哭边把从兜里冒出来的钱又塞回去。)你看我把油运外国卖,亏啦,你看看现在,食堂都设不起啦,办公室才装个十来万的灯啊。
……
张兴明知道,今年,中国将成为亚洲银行的成员国,并且逐渐放开了金融系统的一些管制措施,巨资进入香港,力求借香港为跳板,挤入国际金融业中去。
中银大厦的修建就是中国决心的体现,这可是后世的香港十大建筑之一。
还有中信体系的建立,仁氏背靠中央复出,重新走上资本舞台。
可惜的是,仁氏中信开局不利,一个金德兰案差点把整个体系干翻,费了好一番手脚才算过了这一关,中间折腾了差不点十年的时间。
不过这些和张兴明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他不可能放弃机会成全仁氏,再说回来,仁氏的经营能力他真的非常怀疑,如果不是背靠国资,别说以后的发展了,中信能不能活过三年去都是个问题。
汽车再次穿过海底隧道进入中环,这回遇上堵车了,从进隧道到出来整整一个小时,爽的不要不要的。
当他们到达恒生的时候,习舒蕙已经早到了,坐在那喝咖啡,老郭在一边陪着,两个人低声说着话。涉及到大宗收购,做为投资公司老总的习小姐是必须到场的,老郭这就是完全自己往上搭了,和他一毛钱关系也不存在。
张兴明一行人坐下,咖啡还没来,郭大班就过来了,手里捧着厚厚的资料。
因为涉及到的全是金融业务,又需要郭大班来主导,张兴明是干脆把这项收购业务委托给了恒生的,这样郭大班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了,至于以后的事,那是个人的选择,和本案无关。
郭大班讲,习小姐问,张兴明听。
习小姐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真的是令张兴明刮目相看,玩游戏讲话就是这个角色的天赋能力极强,自带加成光环。
一问一答,四十多分钟过去,张兴明也听了差不多。
嘉华银行是肯定要拿下的,价值也不高,不到四亿港币,它有近三十处网点,多处是自有物业,在德辅道中有自己的总部大楼。业务发展也不错,各项金融类业务都有成熟的经营经验和团队。
永安银行是永安郭氏的产业,郭家以百货和保险业为主,银行本身就是附带产物,属于是剥离不良资产,郭氏是希望借此得到注资好扩张他的百货业,但事实上他的增长资产却几乎有一半是来自地产买卖,因为当初在上海创业时的经历,郭氏对物业的自有化非常重视,开店必盖新屋,最差也是买下产权,他在香港经营几十年,商业上进展一般,但大楼和各种物业到是弄满了兜。永安大厦还曾经一度是香港最高楼。
张兴明说:“永安银行除了能提供一些熟练工人还有什么?他要的这个价格是凭的什么?”
郭大班得巴得巴说了半天,张兴明说:“这样吧,我要永安人寿大厦,具体你们去谈,说实话这个永安银行接过来也是要注销合并的,它本身的业务对咱们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不加栋楼我要他干嘛?”
事实上永安银行是在上环的永安中心,也是郭氏的自有物业,不过那边张兴明看不上。
接下就是海外信托了,但是郭大班并不看好对海外信托的收购,因为事实上和祥的银行建立起来以后,也是以为集团服务为主,主要经营地也是国内和香港,并不具备同时经营海外信托的能力和需要,于其收购海托,还不如干脆拿下恒隆或者友联,合并后网点也以直接利用,还能获得港府的友谊。
要知道事实上香港政府是特别喜欢参与一商业纷争的,像原历史上李超人和包先生的收购战,就是港府直接介入的,直接和李超人说:“包先生对港府有大贡献,政府希望包先生能够在这次收购战中获胜。”然后李超人就退了几步,把手里收购来的股份都让给老包了。
习舒蕙也支持郭大班的意见。
张兴明无所谓,反正自己就是想开家银行而已,收购一个嘉华已经就够用了,其他的收与不收也没啥影响。
于是方案敲定,总价十亿港币收购嘉华,永安和恒隆三家银行,收购完成后,三家合并,成立香港恒大发展银行,总部就放在中环,永安中心将改名恒大发展大厦,做为总部驻地。
原嘉华银行总部大楼更名维尔大厦,做为习舒蕙投资公司的总部。
………………………………
第483章 我要建一栋最高的楼(3)
这种收购肯定还是习大经理出马,这一段时间以来她在香港和在日本股市的操作,让她在香港投资公司中也是小有名气,而且港府对英资公司有很强的倾向性,收购过程中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定好章程,张兴明又自由了,细节问题自然有习大经理和老郭兄弟去搞定,为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他们也会努力的。香港被英国人统治了近百年,人们的思维和各个方面实际上非常西化了,你看国外的各种打工皇帝打工王子,在中国就一个也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是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这就是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带来的结果。
在国外,打工也能有大发展,一个职业经理人会被老板当成宝贝,会尽最大可能满足他的各种需求,而国内则不同,一方面,有了点资本就想单干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强烈的造反心理。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起来了,老板就会觉得可以了,可以把这个踢了,吃的太多,企来还是交给自己家里人比较放心。
更多数的国内经理人,还没等露出头角,就已经被老板的“家里人”弄死了,这个管不了,那个说不服,整的好像经理人才是企业拥有者,各种操心,而“家里人”则像是打工的,各种败坏。企业一个计划成功了,功劳是各种家里人的,计划失败,经理人马上就成了罪人。
所以,国内永远也不可能产生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把事甩完,张兴明和二哥才有时间来到设计公司。
现在,申记建筑设计公司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小公司了,张兴明已经授意习舒蕙对申记进行了投资扩大,占股51。
各省的扩张计划虽然有统一图纸,但还是要进行微调设计的,必竟地块地形还有土质都有差别,不可能一套图纸打天下,那就不是建筑企业应有的态度。
当然,重点是京城CBD区的建筑设计,张兴明相信,这个设计拿出来,绝对可以让申记响誉世界。
“我要建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楼。”这是张兴明对申记的设计总监说的第一句话。
“这栋楼建起来,必定会让京城成为全世界报纸的头条。”
“这栋楼会让一百年后的人们在世界建筑史上看到申记设计事务所的名字,还有参与的那些人。”
张兴明拿着京城CBD规划区的地形图拍着桌子说:“这个CBD建起来,申记必定会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各位将成为国际建筑界的名人。”
“这里是我的初步构想,具体的得你们来完成。人不够去找人,去挖去请,花钱不怕,我要的是结果,要万无一失。”
凭着记忆,张兴明把几栋建筑的外形结构,尺寸以及防风避雷的技术方法全部整理了出来,现在需要是的这些建筑设计师来给这几栋楼填上细节。建楼和盖房子是完全不同的东西,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何况还是一栋几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光是防风避雷这一块就不知道要涉及到多少门学科,只凭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临时组建一个国际性的团队。
当然,面对这样的楼,就像是厨师得到了一块珍稀材料,就像摄影师进入了童话世界,没有几个业内人士能顶得住参与进去的诱惑。
张兴明把手里的资料交给设计总监,说:“罗卡,你来总负责,成立几个小组来运作这个项目,六月份开工,八月份开建,咱们不急,一栋一栋的来,我希望能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国际顶尖的团队,为咱们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当然,钱不是问题,我不给你设定限制,只要对项目有利,你签字我就付钱。”
罗卡伸手接资料,张兴明并没有马上松手,而是对他说:“罗卡,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成功的几个人之一吗?”罗卡和张兴明对视,眼睛里逐渐泛起了狂热,张兴明点点头,松开手,把资料交给了罗卡。
张兴明上辈子是学过机械制图的,他用机械制图的方法绘制出了记忆里的大楼,正视图,俯视图,剖面图,四方位面图(侧视图),不能说把后世建筑全部表达了出来,但表达个七七八八还是没有问题的,再经过设计师的努力,张兴明相信这个项目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建筑设计是一方面,建造是另一个方面,接下来就是搜集建造方面的能人了,国内暂时不用考虑,要不然一个中银大厦也不可能建了那么多年。
要说建筑,在八十年代,最牛的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还有瑞典,德国也可以,远远的排在美国前面。甚至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在建筑设计上也是超过美国的。
张兴明让事务所这边设计了邀请函,给英瑞德几个比较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发了过去,邀请函的封皮上就是张兴明绘制的几栋大厦在侧面图以及一些基础数据,不用耽心被抄袭,大楼外观全部注册了相关的专利。
如果不是真正热爱一项事业,就不可能成为这项事业最顶尖的人,而真正热爱建筑的人,怎么可能不被这几张草图吸引,这就是张兴明的借力计划,当然,能把人留下更好。
而只要这些人里面有那么几个被吸引过来,建造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他们不会眼看着一个宏伟的世纪建筑停留在纸面上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来实现它,这就是事业型的人和学术型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他们眼里,参与,实现就是一种无法拒绝的体验。
安排好设计事务所这边,张兴明心里也是舒了一口气,能不能在国内一炮打响,从此站在高处也就是这一把了,当然,信心还是有的。
国内的事情交待完,就是香港这边了,从今年开始,除了CBD项目,张兴明的重点就将暂时放在香港这边了,必须在90年以前站稳脚跟,挤进黑白灰三道的尖上去,才能在将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完成国家的安排计划,这不是赚多少钱能够取代得了的事情。
他的根在国内,他的家人在国内,而且,亲手为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不也正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渴望吗?
………………………………
第484章 香港大建设(4)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好处就是,只要你有钱,什么事都好办。
只用了三天时间,张兴明深水湾的重建申请就批下来了,而且还加多了近万平方尺的花园面积,接近一亩多地,这在香港来说就不是小手笔了,后来李超人老宅重建的时候,也不过是批了七千尺的绿地给他。
老郭这几天就是不停的看地买买买,这些地皮和房屋全是归到投资公司那边的,也算是为投资公司增加资产。
海边的连滩地皮只批下来一块,这还是恒生那边帮了大忙,香港政府对海滩的控制相当的严格,没办法,海岛啊,平地太少了,优质海滩更少。
不过也没问题,在边角划一块给二哥用就行了,不影响会所的建立,虽然海滩面积只给了千多米,但往后给的空间够大,一直划到了山上,可以建二排山地别墅了。
可惜二哥没看着他的海滩,吉林那边出了些问题,二哥带着二嫂赶回去处理。
于汉明在抽查审计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近百万的钱款账目不明,那边的会计人也找不到了,直接不知道跑哪去了。
于秀红给二哥打的电话,在电话里已经哭的不像样子了,相当伤心,而且还提出了辞职。这是和祥建立以来第一次风波,结果一下子就扯到了二个经理级管理,一个钱上出了问题,一个因为是亲妹妹,觉得没有脸继续在和祥干下去了。
张兴明根本没放在心上,公司大了,越来越赚钱,不可能啥事没有,人心之间的差异太大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感恩和满足的。
李栓柱和胡文革已经在吉林了,听说两个人把于汉明打了一顿,打的还挺重,这也不算啥事,张兴明只是和二哥说,把事弄明白,哥们间好聚好散,别整出别的事来。让二哥好好和于秀红谈一谈,这事和她没有关系,认真把工作做好就行了,不要有心里负担。
这事还就得二哥去说,他们这些人是从小玩到大的,从哪个角度来讲张兴明也不能出这个面。
随后张兴明就把这件事甩到了脑后,现在和祥的盘子已经架起来了,一个人两个人已经影响不到全局,其实从一开始,和祥的布局就是以众多小公司的格式存在的,店长的权力不小,经理的权力不大,层层制约,财务独立,审计独立,虽然再好的制度也避免不了存在漏洞,但已经无伤大雅。
九龙那边的建设已经开始,大四合院的规制,中间是训练场,地下靶场,三栋面朝里,内部使用,一栋面朝外,饭店夜场酒店办公一体,全部为四十层建筑,合理的遮挡住了四个方向的窥视。
这块地建完,就是黑熊大队入驻香港的时候了,当然,正规军也要进来,做为最强力量存在。想在八十年代的香港立足,不玩黑的根本就入不了流,历数香港近百年的大亨,哪一个不是靠刀枪站起来的,包括现在还活着的这些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没有当初的狠,哪有今天的慈。
香港回归第一任特首,看看他爷爷是谁,是干啥的?
包氏,郭氏,李氏,霍氏,一个一个数下来,无一例外,这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就能分得清的,这是社会状态和形势决定的,你不起来,就有人踩你,你想起来踩人,就得拼。
在近代历史上,香港一直是做为海外飞地存在,各国政府不约而同的对香港保持着一种特殊态度,而国内各个时期的势力人物,差不多都有在香港休养生息的经历。
对香港影响最大的,就是国明党政府,而不是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英国。
杜月笙,青帮大佬,门徒百万,解放后就生活在香港,这是对香港整个社会结构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近代史上历数香港有名气的帮派堂口,无一不是以青帮门徒自居,包括三合会,洪门,14K,新义安,和胜和以及众多的小堂口。
三合会的历史可以推溯到前清,是反清复明的组织天地会的一个堂口,天地会败退后占距了香港,形成大小上千个堂口。事实上洪门也好,青帮也罢,也可以说是三合会的传承,只不过在近代史上,青帮在与国明党的合作中成了气候,成为天地会正统,压住了洪门以及其他堂口的气势,一家独大。
而到了海外,洪门的势力在所有华人中是最大的,青帮拍马也赶不上。甚至在美国一些地方,洪门一出,黑手党都得避让。海外那么多的唐人街得以成为华人的家园,洪门功不可没。
在香港包括台湾的社团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竹联,新义安,和胜和,14K,洪门和三合会要稍差一些,其他像和胜义,和胜堂,和安乐,和合图之类的相对要弱小得多。咱们看看这些堂口帮派的创建者都是哪些人,就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猛了,全是国明党在役军官。要枪有枪,要人有人,要背景有背景,一般民间社团拿什么和人家干?
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新义安,因为他是从无到有,硬生生砸出来的香港最大社团,创建人就是向华强的少将老爹,拉着国明党一个团的兵马进入香港,一年不到就把原来的地下世界砸个稀巴烂,成为顶层势力。
到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又有一股势力崛起,震惊港岛,那就是大圈帮,大圈是香港人对内地人的一种非正式称呼,有点贬低的味道,但大圈帮绝对没有贬意,其成员大部分是我军士兵,退役现役全有,要武器有武器,要战术有战术,敢打敢拼,把香港一路杂兵打的落花流水。
而80年代初,越南帮和泰国帮也先后进入香港,由其是越南帮,和大圈帮的成份很相像,都是越战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一样敢拼敢打。
而从六十年代起,香港的黑帮就成为了富豪手里的工具,几大家族都养着社团做为一股重要力量,让整个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这就是张兴明在香港将要面对的局面和敌人。
而张兴明一点也不为这些耽忧,他正站在深水湾道上兴致勃勃的看着拆屋,别墅的重建开始了。
………………………………
第485章 863(5)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地块的两栋建筑一直到张兴明回来还在,虽然换了几任主人,但谁也没有对它进行改动,他一直非常不理解,为什么香港富商们这么喜欢住旧宅子,内部收拾一下就能住了,下一任继续,有的甚至连内部改动都不会做。
现在他知道了,得花钱啊,重建一下花的钱比买房花的钱还多,手续也复杂,各个部分一遍一遍的核查,这边都动工了,环境署还要过来查几次,至于其他的部门更是要不停的到现场查看,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新宅峻工。
说良心话,在这边办宅子的所谓富豪,能像李超人和何赌王这么壕的真不多,大多数人是咬牙买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