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73,如果从头再来-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吃完饭,别的孩子全上楼玩去了,那小二也不动,坐在那陪着张兴明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也没有个正式话题。
“你以后就真再也不上学啦?”
张兴明站起来去看狗食盆给它们加水,说:“看吧,要是可能的话去大学呆几天,你加油啊,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到时候兴许我回来陪你上大学去。”
那小二就笑:“真的?不是哄我?”
张兴明问:“用不用我说哄你是小狗?”
那小二翻了个白眼,她对小丫蛋还是有点敌意的,不是仇敌的敌,其实如果不提到某些东西她们之间相处的还是挺好的。
“哟,家里什么时候还养这玩艺儿了?弄不少啊。”张兴明走到客厅一角,这边通着后头,一般没事还真是很少往这边走,这就是房子大的问题了,有些地方一年也去不到一次。
张兴明说的是君子兰,大盆小盆大株小株的摆了不少在这边,张兴明数了数,大大小小十五盆。
那小二蹲在张兴明身边说:“俺家也养了呢,现在可流行这个了,要是养出成型的可值钱了。”
张兴明扭头看看那小二说:“值多少钱?听谁说的?”
那小二想了想,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大伙都这么说,现在养这个可火了,卖花的都发财了。”
………………………………
第727章 那些年的骗局
张兴明下意识的伸手摸了摸君子兰舒展的叶片问:“养这个的人很多吗?”
那小二伸手把张兴明摸了花叶上的手拽开说:“别摸,这个不能摸,养的挺多的呢,几乎我知道的家家都有,我同学家里都有。这花可娇贵了,不好养,特别容易烂,对土、水和营养都可挑了,好像外头有卖养这花的小册子。”
小蛟吃饱了饭左右看了看,跑过来把大脑袋架到张兴明脖子上也跟着看花,结果太沉了,把张兴明压的一屁股坐到地上,索性把腿一盘就这么坐稳了,紧接着那几个也过来往他身上爬。
张兴明抱着狗头问那小二:“听说过养黑蚂蚁赚钱吗?”
那小二伸手慢慢帮小蛟理毛,想了想摇摇头说:“没听过,什么黑蚂蚁?”
张兴明说:“就是和养这个君子兰一样,说养了就能挣钱的,有人送货有人收货,喂的东西都是人家帮着准备好的。”
那小二说:“没听过,等开学了我问问我同学吧。”
张兴明摇了摇头,等开学都什么时候了,再说,现在那小二接触的环境和人群都被自己改变了,估计也接触不到原来的那些东西了。90年代末以前,国人的阶级是体现在思想上的,物资上其实都差不多,到了95年以后,物资上的距离才渐渐拉开,从而人和人之间从思想到物资立体的区分了开来。
君子兰和黑蚂蚁,鳖精,藏獒,美国土地证,万亩大造林,这是80年到05年之间这二十年最轰动的几件事情,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说实话和他们相比,后世的这些骗子实在是抬不上桌面,看人家这气势,这口号,这力度,这影响力。
藏獒就不说了,当初马教练疯狂摧残运动员身体成名以后就做了三件事,一件是生命核能口服液,一件是中华鳖精,一件就是藏獒,确实搂了不少钱,但是说实话这几样普通百姓都玩不了,所以只是听个热闹,什么三十辆奔驰换一只藏獒,什么一只鳖养了一个鳖精厂三年这种。权当一乐。
美国土地证事件是92年,其实这本来是一个美国人搞出来的一次纪念活动,当时是美国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年。
虽然事实上郑和比他早了近一百年,后来欧洲这些所谓航海家冒险家出海的时候都是拿着咱们老郑的海图去的,算个毛的探险,只不过老郑只留下了海图,而这些欧洲人是人留下了。
占领和屠杀。
现在国际上一致认为咱们老郑是世界航海环行第一人,留下了无数海图,这才有了后来其他人的成功。不过可笑的是,这个观点也是人家欧洲人提出来并论证的。
92年这个美国哥们突然灵机一动,跑遍了美国五十个洲,在每个洲买了一英亩土地,然后以一英寸大小为一份,制做出了一批美国土地证,每份土地证拥有美国五十个洲每个洲一平方英寸的土地。
美国人其实本意也并不是骗人,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是真实有效的,西方的法律确保了这一点。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玩艺儿有什么用?纪念哥伦布吗?当时中国人吃饭都是刚能见到饱。
这个司各特•摩格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把这份纪念性质的土地所有权证往中国发了十万份,因为他对中国不熟,最后被深镇一个商人拿到了“代理权”。这位深镇商人带着土地证来到沪海,在南京西路上开始了他的销售:“热爱祖国,买一块美国土地,做美国的主人”。
然后针对国人的出国梦,雇人宣扬土地证代表着你在美国有了土地,就成为了美国的土地主,可以随时签证去美国轻易拿到绿卡什么什么的,于是标价二千一百八十八一份的土地证很快就被炒到了上万。
当时正值君子兰热度未消,认购证价格腾云直上,东西只要被炒起来就不再受任何人控制了。
美国人赚了,深镇人赚了,等参与的人清醒过来万事俱矣,他们终身也没能登上自己的土地。当时的二千一百八十八,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然后就是万亩大造林,04年,陈相贵和几个人组建了万亩大造林公司,在电视上打广告:“万亩大造林,利国又利民”,当时请了国内相当火的高秀敏两口子做代言人,承诺只要一次投入二万六千六,八年以后可以收回十八万。
到07年公司被端掉,共卖了四十五万亩集资十三亿。这是国内商业史上唯一的一个在电视上打广告的传销组织,在十二省开设九十九家分公司,还获得了一大堆国家级荣誉头衔,全是花钱买的。这个划重点。
以上所有项目搂钱的方式其实都如出一辙,就是炒作。中国人的炒作意识是骨子里自带的基本技能,不用点亮就可以操作。
而国内炒作赚钱的鼻祖就是君子兰事件了,78年,始于吉北省省城黄龙府。
君子兰成为名花起始于30年代,它原本只是南非的一种野花。
小日本政府当时送了伪皇溥仪几盆,被做为珍贵花卉饲养起来,然后就真成为了珍贵花卉。
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民间君子兰买卖,那个时候养君子兰买卖君子兰是犯法的,是“资本主义毒草”,68年,一盆君子兰在黄龙价值一百八十元,当时能买一辆自行车再加一块正宗的瑞士手表。
78年,经济自由了,黄龙马上就出现了君子兰市场,然后价格节节攀升。
82年,黄龙府市不得不下了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最高不得超过二百元。那会儿一个全民工人的工资刚刚到二十块钱左右。
面对限价令,“花农”们组织了一场“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门票收入一万七千多,被“花农”们直接送到了农业部,见到了部长。那年头的一万七……
于是限价令不了了之,随后君子兰被黄龙府市任命为市花,鼓励市民家家养君子,人人做君子,于是价格一下子就飞天了。
………………………………
第728章 黑蚂蚁
当时在黄龙红旗街,端盆君子兰走不到街尾就能涨三次价,人们都疯了,最高交易价达到了一盆花十四万。那个年代十四万可以买四十两黄金,按重量算一盆花的价值至少是黄金的一千二百倍。
随后多次出现了持枪抢劫君子兰的杀人事情。整个吉北进入疯狂花市,许多企业厂矿投巨资兴建花窖,连实际上的君子兰成名始作俑者小日本都被吸引过来投资了。太热了。
85年六月,人民日报发表《“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黄龙?》,黄龙府市面对已经疯狂的君子兰市场再出狠招,直接以行政手段压制花价,税收达到六成,一下令花价贬值百分之九十九,绿色金条遭遇了黑色之夏,无数投身进来的人倾家荡产。
花市败了,却也因此让君子兰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线,成为闻名全国的名花。
88年,经过三年的沉寂之后,正是君子兰再次抬头的开始,许多原来在花市里折戟沉沙的“花农”们卷土重来,因为他们手里还握着大量的资源,种子,花苗。
与此同时,在东北广大的城镇农村,出现了几家“行善积德”立志于帮助百姓致富的公司,就是黑蚂蚁养殖,他给你提供蚂蚁,然后配送蚁食,定期回收,你只要签下合同交上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到期取回蚂蚁的时候将返给你百分之一百三十二点五。
这就是后来的蚁力神发家致富模式,蚁力神凭此技艺成为盘距在东北大地上十几年的巨能造钱公司。现在一说起养蚂蚁都是从98年开始算起,也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在80年代末,类似新源蚂蚁养殖公司这样的不少机构就已经开始运作了,
刚开始只是在辽东的农村乡镇,后来才蔓延到整个东北。只不过蚁力神做的最大,因为他舍得投资。先有马教练,后有赵本三和范伟,央视黄金时段广告。
还记得赵本三那个广告吗?“谁用,谁知道。”
最高峰的时候,蚁力神手握八十万份“认养”合同,保证金二百二十八亿,超过了同期中国A股的平均市值。
在80年代末的时候,养蚂蚁还是真有蚂蚁的,几个带窟窿的纸壳箱,里面密密麻麻的蚂蚁,如果蚂蚁“养死了”是不退钱的,但没人能养得活,因为箱里没有蚁后。
蚁力神刚开始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再后来就是只有合同没有蚂蚁了,“公司觉得运输费用太大,影响所有认养者的直接收入,于是投资数亿打造了饲养基地。”
04年,一份由公安厅提供的报告,其中指出了包括蚁力神在内的十余宗具有集资诈骗倾向的活动,报告中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形容当时的景况,很快,领导批示了,下级传达了,这份报告也就此成为了档案尘封至今。
一直到07年,蚁力神资金链断裂,近八十万份认养合同,蚁力神负债百分之一千五百,二百多亿资金不知所踪。然后王某被抓,钱的事不了了之了,连罪名都没用集资和诈骗。
所有在那个年代的类似事件,都是缘于老百姓久旱的致富心理,以及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致富一方的急迫心态。
而且那个时代的东北百姓好哄啊,说啥信啥,从君子兰的政府到万亩造林和蚁力神的明星,都让老百姓深信不移。万亩造林计划的陈相贵为了成为明星投资本土电视剧参演,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然后成功了。这是最后的淳朴时代。
从马教练一个广告救活了一家鳖精厂开始,打开了骗商的大门,一股保健风吹遍中华大地,各种口服液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壮大,只要买台灌装机,开水加糖精就可以赚大钱了,操作如此简单。他们抓住了中华百姓最后的一点淳朴,也把淳朴消耗得一干二净。
从95年到05年,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完全就是骗商时代。各种骗局骗术层出不穷,驰骋在中华大地上屡战不衰,老百姓完全就是一群被动的羔羊。
随着老百姓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不好哄,有人提出了“老年经济”,开始磨马霍霍向老人,一直到今天,这样的各种公司依然长盛不衰,繁荣的很。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很快“儿童经济”“女人经济”“孕婴经济”纷纷出现,甚至有专门的“病患经济”,骗商细化。
各种铺天盖地的软文硬广,误导诱导引导指导,反正就是快点进坑,为些不惜指鹿为马,各种专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一个不要个碧莲,为了钱硬生生把好好的一个词汇“专家”从褒义砸成了贬义。
民间淳朴消耗怠尽以后,就不要再去谈论什么礼仪善良,那是奢侈品。
……
“喂。和你说话呢。”一记粉拳砸在张兴明肩膀上,把他从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中锤了出来。
“说啥了?”张兴明一脸懵逼迷茫的看向那小二。
小丫头有点生气了,小脸鼓成了包子,“气势汹汹”的瞪着张兴明,就是有点缺乏威慑力。
张兴明讪笑了一下,把肩头怀里的狗头推开,从地上站起来,坐的久了脚有点麻,一蹦一蹦的跳到一边在椅子上坐下来,忍着脚上血流畅通后带来的酸麻刺胀问:“我刚才走神了,真没听清,你说啥了?”
小丫头看着张兴明翘起来的脚有点小耽心,说:“我说我想出去玩一会儿。”
张兴明试着活动脚腕问:“想去哪?咱们这大冬天的有玩的地方吗?”
那小二点了点头说:“有,河上能滑冰,我想去看看,我同学说她们都是滑了。”
张兴明点头说:“好,咱俩去滑冰,你用换衣服不?河上风可大呀,最好是戴个口罩。”
小丫头说:“我包里有口罩,这衣服挡风不透的,不用换。”
张兴明把脚放到地面上试着用了用力,还好,可以用了,站起来说:“那走吧,你有冰刀吗?”
小丫头摇头说:“没有,我同学说那边有租的,三块钱一副,是不是有点贵?”
………………………………
第729章 滑冰
张兴明说:“不算贵,这么冷呢,人家挣点钱也不容易,再说这东西还挺贵的,也算是大投资了,走吧,你以前滑过没?我可是从来没碰过啊,不会。我只滑过一次旱冰,差点没摔出脑震荡来。”其实这是他上辈子的记忆在作怪,这辈子他连旱冰都没滑过。
那小二笑眯眯的看了他一眼,眼神里全是戏谑。
张兴明也不以为意,自己两辈子加起来都不擅长运作,自己也没办法呀,怎么弄?
进屋换了身厚实的衣服,确保摔倒也不会疼,然后和老妈打了声招呼,和那小二一起出了门,往院子大门走的时候那小二扭回头看了一眼跟在后面的李淳几个小声说:“不让他们跟着不行啊?”
张兴明摇了摇头说:“不行,他们有纪律的,如果不跟着要被罚。”
小丫头就懂事的点了点头不再提这个茬了,开始叽叽喳喳的说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到这边来上学以后,小丫头有点孤单,原来从小到大的朋友全都离开了她的生活,到学校也全是生面孔,幸好还有老哥毛兰张兴兵和丫蛋,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是在一个学校,到是也能缓解不少。
现在到是好多了,半年下来,和同学熟悉了,又交了新朋友。
“不知道能不能遇到我同学,我滑不好她们会不会笑我啊?”小丫头的脸蛋被风吹的有点发红,纠着鼻子扭脸问张兴明。
张兴明说:“你把口罩带上吧,风大。不会滑就练呗,有什么可笑的,她们第一次之前不也是不会吗?就是摔几下呗,没事。”
出了院子大门,张兴明对张立国郭劲立和胡伟说:“你们三个回家看看去吧,走的时候我叫你们。”
三个人也不客气,开上一辆车就走了。张兴明和那小二上了车,李淳开车,唐心他们三个开另一辆,调转车头向太子河边开过去。
张兴明问:“你同学她们说没说平时在哪一段玩?”
那小二想了想说:“彩屯大桥,还有高峪,去高峪吧,那边河面宽,她们说的。玩的人也多。”
太子河河面在这个时候彩屯那边有接近五百米宽,高峪这边要宽些,接近六百米,而且彩屯那边属于工业区了,河两边修有河堤大坝,有点高,上下不是很方便。高峪这边在这个时候还没开发,还是农村,河边也没有什么堤坝,冬天冰冻水面一涨就连到岸上了,有七八百米宽。
张兴明点头说:“那就去高峪,那边估计风肯定特别大,你要是冷了就说啊,别硬挺着,感冒了就遭了。”
那小二点了点头,有点小兴奋,跃跃欲试的感觉,就是不知道穿上冰刀以后会怎么样。
从家里出来到高峪有五公里多的路程,实际上已经出了这个时候的中心市区了。
虽然在张兴明的影响下杯溪这几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在翻建修建,但是城市扩张是和人口以及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的,变化并不大。事实上杯溪是在沈本高速通车以后才迅速扩张的,可见交通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之重。
这边人家也不少,一片大平房,再往前走就是小堡和大峪了,都是城镇。
顺着公路下来,走了一截土路,好在是冬天,冰雪一盖所有的路都一样,两辆车来到太子河边。
张兴明一下车就被小风吹的一哆嗦,眼前看出去就是一片雾朦朦的景像,河面很平,结了很厚的冰,冰面上又覆盖着厚厚的雪层,北风吹过,雪屑翻卷着四处飞腾。冬天东北的河面上是可以跑重卡的。
在河面中间的位置,不知道是谁清扫了好大一块冰面出来,用积雪堆着的边带还有各种造型的雪岛,甚至还有一个人工山洞。冰面上很多捂得只露出一双眼睛的男男女女呼着白气在纵横驰骋,偶尔有人从山洞中穿过惹来一阵呼声。
滑冰这件事其实在中华由来已久,从宋代就有记载,明代进入皇宫,清代最为重视,是八旗军的必训科目,要典阅的,野猪皮的费古烈部队就是滑刀队,用于冬季奇兵作战,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特种机动部队。冰球运动更是从明代就盛行了。
做为国俗运动,清民两代滑冰高手众多,被皇上和太后加官封赏的知名人物就有不少,比如冰上燕儿喜桂,冰鞋处领队吴桐轩。而且清时冰刀就已经实现了铁制并且分出了单双刃,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传着传着竟然变成洋玩艺儿了,说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狗扯。
1884年滑冰在天京租界的外国人之间兴起,不管男女皆研习,《津门杂记》作者张焘记载了外国人学溜冰的情形“洋人亦乐为之,借以舒畅气血,甚妙。”并给他们的笨样子赋诗一首: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
那小二使劲拉着慢腾腾的张兴明往滑冰场那边跑,积雪都已经被踩实了,可见来这边玩的人真不少。到了冰场边上,这里摆着一些木质的小板凳供滑冰的人休息。冬天在外面只能坐木质的东西,隔凉,如果是铁或者石头的话人受不了。
一个裹着军大衣包着雷锋帽戴着毛线套头穿着棉欤B的人形生物坐在一个大一点的椅子上,椅子竟然还包着棉垫,脚边堆着十来副冰刀冰剑还有一堆各色各样的棉鞋,正出神的看着在冰场内滑翔的人们。
这就是出租冰刀的人了,不过这个年头没有人舍得投这么大的资,冰刀冰剑在这个年代完全是奢侈品,基本上冬天出来干这个的都是市体育局或者是学校体育组的人,把单位的东西拿出来挣点小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放那也没人用。
几个人走到出租冰刀这人旁边,那小二目不转睛的往冰场里看着,盯了一会儿拉着张兴明跳,说:“我同学我同学,她们真在这呢。”张兴明一脸大写的懵逼:丫头你是怎么从这些包裹的连男女都分不清的人形生物中间认出你同学来的?
………………………………
第730章 溜冰初体验
“黄丽娟,谢晓慧,王红。”那小二往前走了点,站在冰场的雪堆围栏边上喊,可惜她怎么使劲喊声音也不大,冰场里的人都在专心滑冰,人又多,哪里能听得到。
喊了几声,小丫头有点赌气的一摔手扭头走回来,说:“她们不理我。”
张兴明笑着说:“听不见怎么理你?穿双冰刀进去找呗。”
租冰刀的那个人形生物忽然扭过头来:“租冰刀还是冰剑?都是三块钱,不限时。”是个女的。
这东西不用限时,摔几下自己就爬出来了,再说初学者时间长了脚脖子也受不了,老手更是无所谓,他们滑的好滑时间长能吸引更多的初学者勇敢的进去爬行。
“能便宜点不姐?”那小二瞅着租冰刀的大姐讲价。
“不能,都这价,给你便宜了别人不得找我啊。”大姐冷静的摇头,这东西能坚持天天来的人太少,都是临时生意谁愿意少挣钱哪,这大冷天的,她看鞋又不能运动,站在这干挨冻。
要知道冬天在冰雪地里站着不动和运动完全是两个概念,冷冻指数直线上升,同样在零下三十度呆着,人能运动冒汗所以能坚持下来,猪肉就冻的像铁块似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小二同学翻了个白眼,瞅向张兴明,张兴明说:“穿吧,大姐也不容易。”
那小二说:“我不会,没玩过,你陪我。”
张兴明看着她说:“我也不会呀,我也是第一次。”
那小二眨了眨眼睛问:“那咋整?”
李淳说:“来吧,我和唐心教你们吧。”他们四个必须有两个人保持机动,都穿上冰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肯定会影响行动,那就犯了大错误了。
四双鞋,张兴明付了十二块钱,四个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