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明月-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样一身道袍的赵佶,让梁师成等人在外等候,袖袍飘飘而入,也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意味。
见得赵佶前来,两人也只是以道家之礼问候,并无太多的谦卑。
赵佶在正中的蒲团之上缓缓的坐下,刚要打坐修炼,却见得两人齐齐微笑望着自己,不觉满脸诧异之色,问道:“两位先生似有话要对朕说?”
两人齐齐施礼道:“恭喜官家,贺喜官家!”
赵佶愈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道:“喜从何来?”
林灵素笑道:“臣与师弟已推算多次,官家已得护体神护卫,从此百病不侵,灾祸莫近。”
赵佶大喜,却又不敢相信,问道:“护法神何在?”
王文卿微微一笑道:“宗室公子赵皓,其本为天上护法神温元帅,职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今专为护卫真龙天子而来,虽法力不及在天庭时一成,但亦可保官家无病无痛,趋吉避凶。”
赵佶听得目瞪口呆,满脸不可思议之色,这话若非两个仙道所说,换上其他人早拉出去斩了,许久赵佶才惊问道:“此事可当真?”
王文卿淡然道:“官家明日大可宣赵公子入宫,令其为官家施法治病祛痛,若无奇效,便算为假,臣愿领罪。”
赵佶见得王文卿说得如此这般肯定,心中已信了七八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潜意识里更希望王文卿说的是真的。
……
燕王府内。
燕王赵俣正在后园之中遛马。
大宋缺乏马场,幽云十六州掌控在辽人手中,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又在西夏人手里,故一百多年来一直处于缺马的窘境。近年来西夏衰弱,再加上去年西军对西夏人的大胜,对市马控制得不是那么紧,但是要想买到真正的宝马还是很难。
赵俣胯下的这匹骏马高达八尺,通体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外号雪花骢,乃晋康郡王赵孝骞花重金所购,进献给他的,在当时的地位好比后世数百万的豪车一般,令赵俣十分高兴。
身后一群人青衣小帽,步行跟随,同样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为家主的雄健骏马而自豪。
赵孝骞也骑一匹七尺多高的枣红大马,与其随行,一路攀谈着。
赵孝骞牵着缰绳,对赵俣笑道:“谅那赵皓就算吃了豹子胆,也不敢与燕王府上冲突,如此多打压几次,那小子自然折服,否则日后宗正会的声威如何维持下去?”
那赵俣冷冷一笑道:“无知小儿,也敢与宗正会抗衡,若非同宗,早就寻个由头让他在汴梁无从立足。”
赵孝骞眼中却划过一丝忧色:“这竖子倒是聪明得紧,那‘天上人间’如今得到官家照应,生意愈发火爆,听闻昨日官家单独召见,就怕这竖子真的来横的,闹到官家那里怕是不好看。”
赵俣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竖子再受宠,亦不过出了七服的宗室,我那官家哥哥岂会如此不通情理?”
赵孝骞哈哈一笑,不再多纠缠此事,却又与赵俣讨论起马经来。
就在此时,一名家奴急匆匆的狂奔而来,嘶声喊道:“燕王殿下,祸事了,祸事了……”
赵俣一惊,差点从马背上一头栽了下来,扬起马鞭对着那家奴就是一鞭:“该死的奴才,甚么祸事,如此大惊小怪?”
那家奴脸上登时被打出一条血痕,哭声道:“老管家不知何时被人所杀,抛尸在街角,皇城司的人都惊动了,请府上派人前往查验正身。”
“甚么?”
赵俣和赵孝骞两人脸色大变。
………………………………
第139章 立足于不败
燕王府管家的尸体就摆在皇城司衙门,仵作只花半柱香的功夫便验明了死因。
被人一剑封喉,透颈而过!
现场还有两名目击者――燕王府陪同那管家回府的家奴,亲眼见得刺客一剑将那管家在街角处刺杀而去。
那刺客身材瘦小,身着黑衣,满脸的络腮胡子,通常络腮胡子者都是昂藏大汉,这刺客却是满脸粗豪的相,却又瘦又小,轻身功夫也好,杀人之后,一甩飞抓就上了屋顶,逃之夭夭。
等到皇城司的亲事官闻讯赶来,并爬上屋顶时,只见得那一袭沾满血迹的黑衣被扔在房顶,刺客早已不见了踪影。
案情简单明了,却几乎没什么用,刺客已不见踪影,偌大的汴梁城,一百多万人,要去找出这么一个人出来,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燕王府虽然有怀疑对象,但是也没用。
没有足够的证据,没有官家的谕旨,皇城司也不敢对宗室子弟的府邸进行搜查,更何况那宗室子弟刚刚得到官家的亲自接待,而且破格又升了一级,身兼文武双职,疑似官家面前正受宠之人,谁敢去触这个霉头?
燕王府虽然势大,但也得讲规矩,没有官家的谕旨,这事皇城司只能按照普通刑事案件侦查和缉拿,绝不敢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去搜查一个宗室子弟府上。
燕王赵俣虽气得满脸铁青,却无可奈何。
然而,燕王府与赵皓之间的恩怨,并未因燕王府官家的被刺而终结。
当天夜里,燕王府中那匹珍贵的雪花骢,突然莫名其妙的暴毙……
而在燕王的卧房之中,突然窜进了五条蟒蛇,将燕王妃当场吓得晕了过去,而燕王也吓得屁滚尿流。
一夜之间,厄运连连。
燕王赵俣终于深感到了对手的阴狠和厉害,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对决,己方在明,敌方在暗,而且手段层出不穷。
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手段会狠绝到如此地步,而且又苦于没有证据。虽然他贵为亲王,遇到这个不顾一切的对手,就像穿鞋的遇到光脚的,心头终究存了几分忌惮,只得暂时收敛起来。
因为他终于知道,对待这种对手,没有一击制胜的把握,只能蹈光隐晦,等待时机,否则便会遭受到不择手段的连绵不绝的报复。
好在赵皓也点到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毕竟闹得太过火,对自己的大计有害无利,于是他和宗正会的争斗,终于暂告一段落。
只是,争斗却并没有结束,对手在等待着一击致命的机会而已。
……
官家再次召见赵皓。
几天之内,单独召见两次,宫中都有各权贵的眼线,赵皓这个原本不起眼的远房宗室子弟,逐渐进入了文武百官的视野之中。
身着朱色官袍,头戴长翅官帽的赵皓昂然而来,虽然宋朝的官帽不伦不类,官袍又过于肥大,但是穿在赵皓身上依旧显得光彩照人,不同凡响,看得前来相迎的梁师成都呆了。
“此子相貌不凡,似非池中之物……可惜是个远房宗室。”
其实赵皓面目俊美、身材修长是一回事,但百官之中俊逸绝伦的不在少数,重要的是那份气度实在与众不同。百官之中入宫来,或显卑微殷勤之气,或显怀才不遇之色,或显精明算计之相,或显志得意满之姿,千姿百态,却难免于俗。而这赵公子,却多了几分洒脱,几分超然,几分智珠在握的智慧,还有一分睥睨天下的霸气,令号称隐相的梁师成都为之心折。
磬声轻响当中,赵皓施施然步入福宁宫静室当中,表面上气定神闲,实际心中却微微有一丝紧张。
今日一搏,才是缠住赵佶的关键!
青楼美色也好,蹴鞠之能也好,诗词书画也罢,都是微末小技,虽然能得赵佶之宠,但得全凭赵佶心情,只有今日之事,才能令赵佶欲罢不能。
入眼之处,香烟缭绕,锦绣金玉满目的静室内,赵佶闭目端坐在云台之上,很有些神仙之概,凡尘俗世半点挂碍也无。
赵皓缓步走到白玉丹陛之下,弯腰一拜:“拜见官家。”
云台之上,赵佶既不睁眼也不开口,一脸神秘莫测的肃然,若是换成其他人早就慌张了,赵皓却气定神闲的肃立着,等待着赵佶的答应。
已经入了圈套的猛兽,能有什么可怕……不信他赵佶敢放过这个能让自己无病无灾、延年益寿的机会。
皇帝,除了帝位,最看重的便是寿命,最大的梦想是长生,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无人可例外……
梁师成在赵佶身旁侍立,同样也是一副泥雕木塑的样子。静室之内三人这样默然相对不知道多久,梁师成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才轻手轻脚的趋前,低声在赵佶耳边召唤:“请圣人收功,皓公子求见。”
赵佶微微睁开眼来,没有看赵皓,却对梁师成道:“你出去罢。”
梁师成愣住了,嘴巴张了张,终究没有说话,自是低声告退,悄然而出。
室内只剩下赵皓和赵佶两人,赵皓心中突然有一种奇怪的念头――此刻若是刺杀赵佶,凭借自己的武力,对手绝无活理。
只是这没甚么意义,赵佶死了不过换上赵桓上台而已,自己这不到80的武力,一出门便会被乱刀砍死。
正胡思乱想之际,头上传来一声轻喝:“大胆赵皓,欺君罔上,你可知罪?”
赵皓揣着明白装糊涂,佯装惊讶的神色,问道:“臣对官家之忠心,天日可表,不知罪从何来?”
赵佶冷哼一声道:“你对元妙先生与冲和子仙道诈称乃护法神降世,可有此事?”
赵皓一脸的风淡云轻,不紧不慢的说道:“臣自江南之后,再未见过冲和子仙道,至于元妙先生,素未谋面,何来诈称,还请官家明察。”
赵佶沉声道:“两位仙道言你有驱病除灾之能,可有此事?”
赵皓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而是就地盘坐起来,双目微闭,嘴里念念有词。
刹那间,赵佶的脸色微微一变。
一股暖流自脚底涌起,如同温泉一般,涌过脚掌、膝盖关节、再自腹部涌向腰椎,那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妙不可言,那因常年打坐而带来的双腿麻木以及腰椎的酸痛似乎得到大大的缓解。
紧接着第二股自腹部涌起,散向四肢百骸,全身如同冬日泡在温泉之中一般,那种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第三股、第四股、第五股……
五股暖流过后,赵佶只觉全身舒爽,通体舒泰,那种感觉简直飘飘欲仙,整个人都变得容光焕发,精神百倍,全身充满无穷的活力。
许久,赵佶才从那种如同登仙一般的感觉之中脱离出来,脸上已然露出惊喜至极的神色。接近四十岁的年纪,平时生活又不检点,身上的小酸小痛是难免的,但是在这一刻,他感觉全身的酸痛麻木之处,全部被暖流经过,那种不爽的感觉全部消失了。
祛病消灾,果然名副其实……
原本就一心向道的赵佶,此刻对赵皓的护法神下凡之说深信不疑,而且对道心愈发坚定了……毕竟林灵素和王文卿的仙术虽然玄妙,却并未给他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而赵皓的仙术,却让他实实在在感到了道法的好处。
“侄卿果然是朕的护法神……朕得侄卿,如添半壁江山!”
此刻,赵佶激动得语无伦次起来。
赵皓心中一边骂着这厮傻逼,一边露出虔诚肃然的神情:“能为圣人护法,乃臣之荣幸!”
赵佶见得赵皓这般低调和恭谨,心中愈发欢喜,再仔细端详赵皓,只觉此子面如冠玉、气宇轩昂,果然是人中龙凤,又诗词书画俱佳,多才多艺,不觉微微暗叹:“若能得子如此,夫复何求?幸得其为我赵家之人……”
此刻的赵佶,看赵皓怎么看怎么顺眼,恨不得收其为义子,只是他自家的儿子已经二十几个了,若再收义子难免有点惊世骇俗,只得作罢。
而在赵皓心中所想的,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傻逼终于上钩了!
等到赵皓自静室之中走出时,守候在门口的梁师成惊得嘴巴都张开了。
那个远方的宗室公子,手捧着赵佶的御制碧玉拂尘,而官家赵佶居然亲自将其送到门口。
那柄碧玉拂尘,乃官家爱不释手的至宝,赐给了赵皓也就罢了,官家居然还亲送于门口,这个待遇就算老公相蔡京也没享受过。
相比起来,官家让自己拟旨拜赵皓为从四品文官太中大夫,以及从四品的武官宣威将军,倒是算不得什么。
这一刻,对于梁师成来说,虽然心中有点嫉妒和酸溜溜的,倒也不算是坏事。他和童贯、王黼一党,对抗蔡京、高俅等人一派,而赵皓是童贯近日来一直委托他关照之人,算起来赵皓便算是他这一党的了。
宗室公子赵皓,被官家五日内接连召见两次,官爵连升三级,又被御赐碧玉拂尘,还享受了官家亲送于门口的恩遇。
这些消息,很快便从深宫之中传了出去,一夜之间传遍了三品以上的权贵圈子之中,掀起了浩然大波。
京师之内,派系林立,文人、武人、道士、宗室、宦官……数不清的党派,平日里明争暗斗不休,如今赵皓突然受宠,如同一颗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而走出皇宫的赵皓,心中总算长长的吁了一口气。
此时此刻,他才算真正在皇城之中站稳了脚跟,立足于不败之地……只要自己不被抓个现行的谋反大罪,就算天大的事情,赵佶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想想,也算是件极其可笑的事情,他一心要谋夺赵佶父子的帝位,一面又要依靠赵佶的权势立足和争斗……
………………………………
第140章 秋后问斩
寒风萧瑟,离冬至将近,汴梁的冬天也逐渐减来临。
四通八达的河水之上,在早晨都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漕运因为封冻,再过不了多久就要停了,陆上道路虽然同样宽敞,但是运输量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水运。大宋各地的时鲜器物,一旦到了冰封河面,便要运进来的少了,汴梁城中靠着这水运吃饭的人家也不少,到了冬天也算是断了生机,所以此刻河面上运船来往穿梭,忙碌不停,大家都想着趁着河面彻底冰冻之前,多运点东西进来……冰冻的日子,说来就来的,没个准数。
这个全世界最风流繁华之都,冬日景象已经比任何一个都城繁盛热闹到了百倍千倍,风流富丽惯了的汴梁城中的官员还是百姓,丝毫没有寒冬到来的意识,依旧冒着尚凛凛的寒风,在画舫之中夜夜笙歌,在佛寺道观上香,在亭廊之间置酒高会。
汴河之上,远途而来的船队千辛万苦越过薄冰刚刚消融的漕河,将南方时鲜,海外奇珍,新米新奇果子一船船的运了过来。河边多少闲汉,看着一条船过来就喝彩一声,这每一船运送的都是财富流通,都是大宋甚至海外各地的珍奇,都是装点汴梁富丽气象的彩饰。汴梁市民哪怕最不堪的,靠着给这些商家说合拉纤跑腿,都能混一个有酒有肉。
这也恰恰是赵皓最为遗憾的地方,在这里找不到灾民,找不到真正的穷人,除非懒得抽筋的人,但是那种人就算予以救济,也未必拿得到功德值……
暖暖的阳光照在赵府那朱红的大门上,不一会又敞开了来,出来两人,却是赵皓、方百花和赵伝,以及几个家奴,牵着马缓缓而出。
门口早已有马车等候,赵皓上了马车,方百花、赵伝等人则上了马,一行人缓缓往城西而去。
今日是冬至的前一日,对赵皓等人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大日子。
方腊等叛军首领,今日问斩!
一行人在快马加鞭,很快便来到了城西的泰安楼,那里早已有预定好阁子。赵皓和方百花一间阁子,赵伝和几个家奴一间。
两间都是临街的顶层的阁子,倚着阁窗往外看,正可清清楚楚的见那行刑的法场。
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就是杀头。所谓枭首或弃市其实也都是斩首,只不过枭首指斩首后把人头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指将囚犯在闹市处死。从秦时起斩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后直至明、清的死刑执行方式主要是斩首,它的处罚程度比凌迟轻,而比绞刑重。
西汉中期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即“秋后问斩”之说,一般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当天行刑时间一般都选在白天,即便是夜间,也要等到天亮以后再动手。唐宋多在下午日昳之后行刑,即《唐六朝刑部》中“日未后乃行刑”一说。日昳之时是古代12时辰中的未时,对应现代24时制为13时至15时,“未后”在冬天来讲,太阳开始落山已近黄昏。选择这个时辰应是替死者考虑,方便死刑犯“托生”。
整条大街上,两边都是看热闹的百姓,京城的百姓们,生在天子脚下,虽然未必个个都富有,但是三餐饭还是不愁的,那远在江南的方腊起义,对于他们来说隔得太远了,说不出第方腊起义是赞成还是反对,图的就是一个好奇,一个热闹,如同后世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多少年来,第一次见到一次性问斩几十人的,作为最喜欢做吃瓜群众的汉人百姓,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看热闹的机会。
那些做小买卖的,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发财的机会,挽着筐子一边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一边尖声道:“瓜果、点心、酒水、腊肉、海味、马扎子、酱鸭腿、糖葫芦,卖完了没有喽……”不少人纷纷解囊,不光为了解馋,更是为了显摆。
马蹄声动,脚步声起,车轮辘辘,一队人马缓缓而来,边上又有丘八举着刀枪不停的驱赶着窜到路中的百姓,以免挡住道路。
赵皓和方百花并排倚着那阁窗,方百花的视线紧紧的望着那车马来的方向,赵皓却要一心二用,一边要观望楼下,一边还要紧盯着方百花,生怕这个姑奶奶一个腾身跃下,喊一声“刀下留人”便要劫法场。
虽然两三丈高的楼,跳下去就怕双腿要废了一半,但是谁知道这小娘们会不会脑袋抽筋……
数十辆囚车,如同火车一般绵延而来,两旁的护卫禁军至少有三四千人,一个个盔甲鲜明,刀枪高举,还有马军在队伍之中,手持弓弩,居高临下,虎视眈眈。
囚车一到,更多的百姓涌出来,将个大街围得压肩叠背,水泄不通,他们倒没别的想法,就是想看看闹腾了整个江南的反贼长得啥样,是不是三头六臂,青面獠牙、高达两三丈之类的异人。
囚车行进的速度很是缓慢,囚车的两旁又各自站着一个刽子手,见得如此多的人,那些刽子手多少有些不安,用鬼头刀架住那些反贼的脖子。临行前,枢密院就有令,如果有人想劫囚车,只消眨眼之间,就能给他一颗好大的头颅,就地正法。
两旁的禁军更是如临大敌,谁也不知道这百姓之中是否藏有叛军余孽,丢了叛逆的钦犯,他们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两旁的百姓倒是最开心的,尤其是最前面的百姓,亲眼见到了反贼的面目,显得极其兴奋。
反贼之中有的人牛高马大极其魁梧,就有人脑补此人力能博虎豹,一拳能打折一棵大树;见得那身材瘦小的,又有人脑补此人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类的;尤其是见到方腊的囚车,因上面明显写着“方腊”的字样,众人哗的一声轰动了起来,众说纷坛,有说其是恶龙转世也就罢了,居然有人神神叨叨的断定方腊就是蚩尤重生……
押送游街的队伍虽然龟速前进,还是在午时前将囚车押到市曹十字路口,已经搭建好的刑场上。
禁军们将几十个带着枷锁脚链的囚犯从车上请下来,把他们分成两排,一排面南背北,一排面北背南,两排人背靠背而立,只等监斩官到来开刀。
百姓也全都跟来了,将个法场围得水泄不通。负责警戒的禁军十分紧张,弓弩都对着观刑的百姓,气氛无比的紧张。
东边的街口处起了骚动,无数双眼睛都望了过去,人群便涌动起来。
负责安保的营指挥使紧张了,大声喝道:“监斩官来了!都挡住,隔一条路出来!”
禁军们便用刀枪驱赶占道的百姓,纷纷喝道:“后退!后退!”但人群依旧不散。
倒是护卫监斩官的禁军们有经验,有人抬起马鞭,对着两旁就是一阵乱打,果然除了奇效,打出一条通道来。
前来让监斩官正是童贯,只见这厮紫袍高冠,昂然而来,身后又跟着一干大大小小的官员,以及一群如狼似虎的禁军,浩浩荡荡的奔到法场上来,在东面的主席台上坐下。
方腊等人,倒是神色坦然,一个个肃然而立,目不斜视,视死如归。
阁楼之上,方百花的双眼已经红了,脸上神色变幻莫测,银牙紧咬,泪水只在眼眶中打转。一旁的赵皓却是极其紧张,双手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将这个控制不住冲动要跳窗的女子拉回。
突然,方百花转过头来,对赵皓说道:“大哥早早起来,一路上必是饥渴交加,我欲给大哥送酒菜,如何?”
我去……开什么玩笑,你这小娘们难道是白痴不成,再等半个时辰人都没了,还管什么饥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