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砸进纷乱中-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就感。
所以,桓温看到大散关,如同是在看囊中之物般,只是这种地形,他也不得不谨慎一些。
桓温并没有像大将那样,莽撞的命军队走进弓箭射程内,而是先用弩车攻击,弩车是远距离攻击武器,除非有投石车,否则不可能有武器能打到弩车,信心满满的站在弩车旁,指挥弩车攻击。
乐正熹看到桓温推出了弩车,也立刻准备攻击。
那面弩箭射出,这面肩扛式攻城砲也将炮弹打了出去,一些在空中相撞,偏离了之前的轨道,一些则落入了双方的阵营中。
桓温是看到从大散关射出了炮竹,可他根本没夹眼里,没有看到弩车、投石车,桓温不认为这些炮竹能落到他这里。
心里嗤笑。
但他这个笑还在脸上隐现时,焜昱国的炮竹劈头而来,桓温当即黑了脸,也顾不上将士们了,先蹿到后面保命。
大部分将士来不及躲避,陷进了炮竹雨中。
桓温逃到安全的地方,转身看着前面被炮竹炸的惨叫的众将士,很是疑惑的看向大散关:
刚才明明看到炮竹是从城楼上发射过来的,他们是用什么东西发射的?弹弩?不对,弹弩不可能发射这么大的东西,而且弹弩也射不了这么远。
这个疑惑还没想明白,就看到阵地上腾起一片烟尘,刚才惨叫的将士们,这会又是眼泪又是鼻涕,咳个嗽、打个喷嚏,又牵扯着伤口疼,真是比揍他们一顿还难受,如果是这也罢了,关键是全身无力,就算想爬出这片烟尘,也爬不出去。
桓温发觉不对,下令让兵士进去把人拖出来,可只见进的人,却不见出的人,桓温愈发觉得不对。
乐正熹他们根本不给他想明白的时间,炮竹一波接一波的落下,越来越多的“生化武器”起效,其范围也越来越大,被其侵害的兵士越来越多,桓温急下令撤。
他们撤走后,焜昱国的军队又来捡战俘。
桓温带兵撤都安全的地方,清点人数后,发现居然少了几千人!两军才照面,就相互射了射,几千人没了!桓温这才开始正视焜昱国。
大将他们被安排在后方的监牢里,见兵士们又送进来一批,眼泪、鼻涕糊一脸的晋军,瞬间觉得有些幸灾乐祸,说不出原因,就是看这些人遭遇了与他们同样的事情,感到似乎有了同类,从心理上找找平衡感。
两拨人被关一起,倾诉倾诉遭遇,诉说诉说感受,哀哀戚戚的,就不记述了。
桓温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出好办法,但他也与大将同样想法,不能就这么回去。
大将想的是回去脸面无处安放,而桓温想的,除了脸面的事情,他的势力也要受损了,而且桓温更惨,大将好歹还打到了城楼,他连城楼都没摸到就被打跑了,所以,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前进。
第二天,桓温照样把军队拉到了昨天的山头上,这里仍留着昨天炮竹炸裂后的痕迹,一片片的黑迹,似乎在指责桓温弃将士于不顾,只顾自己逃跑保命。
军队走到远离黑迹的地方便停了下来,桓温眉头紧锁的看着大散关,挥手让兵士们推上投石车,投石车还没站稳,对面的炮竹就来了。
桓温一愣:
难道他们还能射的更远?!
不过,看到炮竹爆裂的地方,安心了,只比黑迹远了一点点。
但,这并不是泫他们的目的,趁这黑烟,一批飞人队离开跑道。
这里是山区,比平地上更适合滑翔,飞的更快也更高。
桓温这面还准备着投石车的角度、装弹事宜,那面的飞人队已经快速略来,晋军透过黑烟,隐约看到一只只大鸟似乎向他们飞来,不明怎么会出现这么多且这么大的鸟。
当大鸟穿过黑烟,清晰的出现在晋军面前时,桓温眼睛都能瞪出来,急忙命令弓箭手射击,可是,飞人队借助山区的空气流动,很快便掠了过去,随即一串炮竹在兵队中炸响,黑烟腾起,呛人的气味又扑面而来,之后便是全身莫名瘫软。
桓温也中招了,不过,他想到了昨天兵队的情况,看到炮竹落下便往后跑,因此,虽然中招,但还不深,被后面没中招的兵士架起,向后跑去。
这批飞人队还能看到往回飞的影子,下一批飞人队又到了他们头顶,这次不用桓温下令,兵士们立刻向飞人队发射弓箭,但,飞人队飞的高,已经超出了弓箭的射程,又一批炮竹落在了比刚才更后的军队里。
中招的人越来越多,桓温下令撤,便自顾自的先跑了。
遗憾的是,这次乐正熹他们再没任由他撤到安全位置,一路追击,一直追到现在黄牛铺位置,乐正熹才下令停止追击。
桓温带着剩下的将士们,一直跑到了差不多现在凤县县城外才停下,气喘吁吁的一点人数,只剩了七八万人,而且辎重也没了,桓温脸都绿了。
再打下去,怕是连这七八万人都得折进去,这些人折进去不要紧,自己回去怎么办?一个光杆司令逃回去,他还怎么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
想了想,还是撤吧,这仗没法打了,难怪焜昱国一个小国能存在到现在。
桓温灰溜溜的撤退不说了。
焜昱国这面捡战俘捡到手软,乐正熹下令停止追击,众人乐颠颠的往回走,与捡战俘的队伍碰上,路边三三两两的都是被捆绑的晋军,还一个劲的流着眼泪、鼻涕。
桓温回去后,把焜昱国说的跟大力金刚一般,听的众人一怔一怔的,与桓温一起出征的将领们,也没脸把实情讲出来,桓温说什么,他们便附和着,朝廷虽有怀疑,可众人都这么说,也只好当这样了,再说,就算不当这样,朝廷又能奈桓温何?
于是乎,桓温并没有因此而失利。
至于被捡回去的战俘,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好几万,又与当年对待赵国一般,全扔还给了晋室,反正已经打晋室两次脸了,不介意再来一次。
晋室虽然很想找回点面子,可是,连桓温都被打回来了,还有谁能上?而且因为与焜昱国开战,前燕和秦国也在边界不安生,这次没了机会,只好忍气吞声的作罢。
泫回到陈仓城,与孩子们腻了几天,又都一个个的踢了回去,毕竟这里是前线,她可不想孩子们涉险。
送走孩子们,又去了五丈原,继续在五丈台塬边看风起云涌。
………………………………
224
代国灭亡后,留下了个火苗——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灭国时,拓跋珪只有六岁。
有记载曰:
苻坚打算将道武帝拓跋珪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说:“代主初崩,臣子们或离或叛,遗下的孙子年轻,没有得力的人来辅助。其国中的别部大人刘库仁有勇有谋,铁弗卫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让他们独掌大权。应当把部属分为两部分,让他们分别统领。两人一向有深仇,这一来势力均衡,谁也不能首先发难,可以说是防御边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孙子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复立的大恩大德啊!”苻坚答应了,燕凤立即回到代国。
觉得这个记载不实,前面的都还好能理解,可后面说什么亡国复立,苻坚脑子是里进屎了才会让代国复立,然后来跟自己抢天下。总之就是不明白苻坚怎么想的,没有杀拓跋珪,将他和母亲贺兰氏交给了刘库仁。
不单没有杀拓跋珪,连什翼犍其他还活着的子子孙孙都没有杀。
刘库仁,本名独孤没根,是鲜卑独孤部人,前面也提了,他是什翼犍的外甥。
这个人,在历史记载中,是个很有忠义之心的人,刘库仁对拓跋珪母子竭尽忠心的侍奉,不以废兴改变节操,安抚接纳流离散失的人,恩惠信义十分著名。有这样的人在,拓跋珪母子生活的还不错。
泫经常以甯焽的名义送些东西给拓跋珪母子,当然也不可能少了刘库仁的,众人都认为她重情重义,在什翼犍离世后,还能挂心拓跋珪。
泫躲甯暋闳チ死终脑鹤永铮终淹翦ㄒ步欣矗撕茸判【葡辛摹
说着说着便说到了拓跋珪身上。
汪濞问泫:
“卓爷,给我们交个底,到底为什么对拓跋珪母子那么好?”
泫扬起酒杯说:
“爷重情重义,照顾什翼犍的嫡孙。”
汪濞一摆手:
“你少来!苻坚并没有对什翼犍的儿孙们赶尽杀绝,活下来的子孙们多了,怎么没见你对别人好?”
乐正元接话道:
“就是,父是父,子是子,你分的清的很,怎么可能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么好?别人不了解你,我们可是很了解你。”
泫看看他们叹口气,故作惆怅的说:
“你们就不能当是传言中那样吗?好歹也让我当次好人啊。”
看两人不但没接茬,还一副你不说个所以然就不行的架势,只好说:
“人会在磨难中变的坚强,变的刚硬,会为了活下去想一切办法,拓跋珪幼年丧父,后又破国,这样的经历注定他以后多磨难,且还是太子拓跋寔的儿子,我觉得以后代国复国的希望就在他身上,所以,我现在是替焜昱国提前示好。”
两人听的一怔一怔的,乐正元问道:
“你这是在押宝啊,万一输了呢?”
泫咽下嘴里的酒说:
“输就输了,大不了就是输些物资,对焜昱国也没什么损失,但,如果嬴了呢?”
两人脑子里飞速计算着,如果嬴了那对焜昱国的好处可不是那些物资能比的。
正在计算得失,仆人来报说奕王来了,泫就像脚底装了弹簧,一蹦子跳起就往屋子里跑,跑一半又跳回来把自己的碗筷、酒杯揣袖子里,转身又蹦进屋子,逗的两人放声大笑。
汪濞擦着眼泪说:
“真是一物降一物。”
话音刚落,甯暋纳碛氨愠鱿衷谑右澳凇
甯暋亩颊也坏姐兰圃诶终蛘咄翦ùΓ谑钦伊斯矗粗挥辛饺嗽冢梢丫戳擞植缓寐砩暇妥撸诶终恼泻羯校坏米拢终址愿捞硇┚撇恕
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草原民族没有法制一说,前面已经几次说过,草原部族间就是靠信任,部民与部长间也是靠信任,部落长统治一个部族,全靠个人魅力,但到中原就不一样了,是要统治一个国,个人魅力虽然也有一定比重,但与在草原相比,这比重就要轻的多。
苻坚执政期,有个很重要的人——丞相王猛。
在桓温攻打秦国并进攻到灞上时,王猛曾与桓温有过会面,桓温撤走时想让王猛与他同行,估计是许了一河滩的好处,但王猛拒绝了,曰:“我与桓温不可在一处共事,在这里自可富贵,何必远行。”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王猛当时的拒绝是正确的。
桓温这个人历史评价似乎都不错,但狗熊极为不喜这个人,像搅屎棍子一样。他所打的这些仗,并非为了晋室而打,只是为了借助这些战斗给自己增加声望而已,从王猛与他的对话就可看出:
桓温问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三秦豪杰却无人前来,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道:
“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但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
桓温的心思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晋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不如留敌自重。
所以,他所打的地方,都是前脚打完后脚丢,因为这都不是他想要的,但表面上还是他打下了诸多地方,利用国家的资源,为自己建立了诸多功绩,晚年更是拥兵自重,废黜皇帝,甚至逼迫朝廷受他九锡,从而夺取政权。
这些也都是朝廷给惯的。
建元元年(343年)年间,朝廷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让他率部据守临淮(今江苏盱眙),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他与庾翼交好,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
嘴上这么说,还不知心里是怎么盘算的,桓温这样的人,才不信他能有与别人一同匡济天下的胸怀。
之后庾翼病逝,临终前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让其掌握荆州形胜之地。他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领荆州,但司马昱却不肯采纳。
司马昱是谁?东晋第八位皇帝简文帝,不过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成为皇帝,但是他也看出桓温的野心,推荐殷浩等名士辅政,以图对抗威权日重的桓温。
但,也不知是司马昱眼光太差,还是殷浩这个人太废,不但没有给司马昱帮上忙,反倒因为北伐之事,被桓温给废了。
不过从司马昱推拒来看,当时的桓温,能让一个皇族畏惧,或许已经有了不小的势力。
于是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之后平蜀,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欲封桓温为豫章郡公,却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桓温的势力都已经在逐渐露头,司马昱都请外援来抑制其势力了,朝廷居然还要封他为豫章郡公,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西晋初,因如何封建产生了多种意见,其中西晋时期官员、律法学家刘颂在论封建利弊时曰:
“国有任臣则安,有重臣则乱。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什么意思?就是说,国家有能任用的大臣时,则是安稳的,但国家一旦出现手握大权的重臣时,则会陷入混乱。国家刚建立不久(这里指西晋),根基不深,又没有可担当重任之人来牢固其根基,这时,所谓的任臣就会转化为重臣。
吕思勉也指出,导致西晋“八王之乱”的原因,并非是采用了实封制,而是因为任命宗室诸王太重。
东晋在处理桓温的事情上,就是将任臣发展为了重臣。
朝中除桓温外,再无可任用之人,名誉、声望渐渐的都集中到了桓温身上,而桓温这个人本身就有野心,现在既然外在条件都在逐渐成熟,哪有不掌权的道理?
之后,桓温借殷浩北伐失利,对其进行弹劾,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这些朝堂之上,彻底没了能制约桓温的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
之后,桓温进行了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这个之前讲过,这里就不累述了。
二伐姚襄。姚襄是之前提到的姚戈仲的儿子,也是建立后秦的姚苌的哥哥。
初随父亲归顺后赵,父亲死后归顺东晋。受到殷浩排挤,率部北归,桓温就是为这事而伐姚襄,并将其击破。
不但击破姚襄,还收复了洛阳,这样桓温的势力进一步做大。
朝廷畏惧,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免去桓温的交广二州都督,改授其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但桓温上表推辞,后又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之后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遥领扬州牧。
看,桓温也很聪明,拒绝所有可能被朝廷束缚的可能。
他攻下洛阳后,不久便闪人了,借用晋室资源得了名誉,哪还管晋室的地盘如何,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
准备再次北伐是,却因晋哀帝驾崩,而作罢。
三伐前燕。
郗超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或者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他认为如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晋军更难维持。
或许是桓温自负了,此时桓温的势力已经做大,觉得自己这么牛掰的人,不用听别人的建议,不管什么理由,桓温没有听。
最后果如郗超所言,战事拖到了入秋,而桓温他们,始终没有打开石门水道,导致晋军军粮耗尽,桓温撤兵。
但是前燕猛将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桓温大败。
兵败后,桓温将所有责任全推给了奉命去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朝廷不但不敢责备桓温,还送去了慰问酒。
而袁真当然不服,据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袁真病逝后,其子袁瑾被拥立,前燕、前秦也派来了援兵。
但,寿春还是被击破,桓温俘获袁瑾,将袁瑾、朱辅及其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袁瑾妻女被赏赐将士,所侍养的数百乞活军则被活埋。
真是心疼袁氏父子,他们何错之有?桓温却如此残忍的对待他们父子以及家人、从属,真不明白历史中对桓温的好评,到底依据了什么。
从此,豫州彻底落入桓温之手。桓温掌握了进入建康的锁钥。
就是说,桓温夺取寿春后,将一把利剑摆在了晋室的卧榻之侧。
从寿春之战,也可以看出,对于自己有利的地方,桓温是不遗余力的要夺取。
桓温本想着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进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
于是,便来硬的。
寿春之战后,桓温直接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他诬称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皇子建储为王。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之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
………………………………
225
苻坚得知桓温要废黜皇帝,说了极为正确的话:“桓温此前败于灞上,而今又败于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不但不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竟还废黜君主。六十岁的老叟如此举动,如何自容于天下?”
其实从桓温的举动也可看出,晋室已经衰微到了何种境地,不但被这些人拿捏的死死的,不敢反抗,不敢责备,他们做错了事,还得笑脸相迎,皇室已经成了摆设。
桓温废旧皇,立新皇后,对异己势力大肆打压,威势极盛。但他依然不入朝,依然在外做他的土皇帝,发展自己的势力。
简文帝司马昱即位不到一年,因受制于桓温而忧愤非常,以致病重,临终前,招桓温辅政,可是,桓温居然想的是让司马昱禅位给他,或是是让他摄政,但在侍中王坦之据理力争的情况下,遗诏中的“摄政”改为了“辅政”,这让他极为不满,坚决不入朝。
司马昱驾崩后,众臣又心生畏惧,不敢上太子司马曜继位,都认为应请桓温决定。
这帮软蛋!前面既然都有胆子把“摄政”改“辅政”,这会又没胆子拥立太子了!网上说,爱你的理由只有一个,不爱你的理由却有千千万万,这句话也可以套用到历史中,一个朝代的辉煌时期,有许多种原因促成,但,当一个朝代要完蛋时,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
看到这帮,似乎又看到了清末,软弱、混蛋到想钻书里去揍人。
呼——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继续哈。
后在尚书仆射王彪之极力反对下,太子司马曜方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
司马曜继位后,仍是让桓温入朝辅政,还许了一些好处,但,桓温想要的好处是皇位,你们不给,桓温当然不可能入朝了。
第二年,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朝廷命谢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拜于道侧,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措。
后桓温病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找借口拖延,后终于拖到桓温病逝。
桓温病逝以为就完了吗?想的太好了。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
后,桓玄受封为大将军,又自称相国、封楚王、加九锡、领十郡。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控制东晋中央**的楚王桓玄篡夺政权,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
为与其余号以“楚”命名的政权做区分,史家称桓玄建立的政权为“桓楚”。
又是一个冉闵啊,不过,冉闵建立冉魏,是借石赵乱局而建立,但桓楚却还在晋室稳定时建立,所以,自建立之初,便不断受到讨伐。
按农历算,是建立桓楚的第二年,按公历算,是建立桓楚的当年,就被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赶出了建康,桓玄挟持晋安帝西逃至江陵。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