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砸进纷乱中-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他的儿子,晋孝武帝司马曜继位。
吕思勉对司马曜的评价是:性格很是愚笨、软弱,没有平定叛乱的才能。
司马曜继位后不久,桓温便病逝了,但,司马曜只有十一岁,辅政过晋穆帝司马聃的褚氏,又来辅政司马曜,但实权却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
谢安、谢玄父子,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直接导致前秦灭亡。
司马曜任用他的亲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也许司马曜是想用司马道子来抑制谢氏,但,司马道子不是一良臣。
司马道子专政,王国宝、王洵、**趁机对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奸邪谄媚,两边煽惑、挑拨,使谢安与两人关系越来越差。
王国宝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挑拨谢安与司马曜、司马道子的关系呢?
王国宝是太原王氏王坦之的儿子,王坦之也算是为东晋,尽职尽责的一位好官了,但,他的这个儿子,太混蛋。
………………………………
241
谢安是王国宝的丈母爹,知道其性子,便抑而不用,这引起了王国宝的不满。
王国宝认为自己出身太原王氏,又是王坦之的儿子,如此高的身份,怎么能屈居下位?于是依附司马道子,挑拨离间其与谢安的关系。
王国宝的堂妹,是司马道子的妃,与司马道子一起乘车游玩时,趁机诋毁谢安。
王洵和**是兄弟,是王导的孙子,与谢氏都有姻亲关系,但两族渐渐生了嫌隙,并因此,谢安切断了与王洵、**的姻亲关系,致使两族生了仇恨,有了争端。
在这种情况下,谢安到广陵的步丘(今江苏省江都邵伯镇)出任地方长官,主动交出手中权力,以避开是非之地。
司马曜也不怪吕思勉说他愚柔,错失一良臣啊。
把谢氏从朝廷中排挤了出去,各方人士都安心了,然后嘛,来来来,小算盘走起!众人心里啪啪的算计着。
谢安病逝后,王洵升至侍中,司马曜颇为倚仗;司马道子辅政,他以王国宝为中书令、中领军。
司马曜沉溺于酒色中,夜夜畅饮,又好佛法,并在殿内设立僧道居住、说法布道的处所,并引来诸佛教徒居住。
司马道子也崇尚佛教,且在这方面用度奢侈,使士民都实在不堪忍受他的命令,与司马曜不愧是兄弟,也是夜夜畅饮,并蓬首昏目,不顾形象,明明是辅政之人,但,政事上却多有过失。
司马曜不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却把与司马道子沉溺于饮酒、歌舞中,当成自己的正事。
有这样的皇帝,这样的辅政,风气怎么能好。
朝廷上,得两人宠信的,都是小竖,对外,两人也是宠信的小人、尼僧,这些人盗用权柄,卖官贩爵,政令和刑法错乱,朝政愈发的乌烟瘴气。
表面上看似司马道子与司马曜一条心,但,实际上司马道子也有自己的想法。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立,势倾天下,朝野辐辏,这样必于司马曜之间产生嫌隙。
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母亲,很是喜欢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倚仗着这份喜欢,数次在酒后失礼,司马曜欲废黜司马道子,可是他们的母亲不同意,并逼司马曜就范,因此也无法废黜司马道子。
吕思勉指出,其实当时已经有了太阿倒持之势,也并不全是他们母亲所逼。也就是说,此时司马道子的势力,已经不是司马曜随便就能撼动的了。
对这一局面司马曜当然不乐意了:爷是要你来帮忙辅政的,让皇权不再旁落,你他丫的上来做什么呢!
但,司马曜当时任用的王恭、殷仲堪、王洵等人,都是文学之才,却不是治国理政的能手,虽然用这些人做了些部署,来抑制司马道子势力的继续发展,可是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其效果并不明显。
文章写的好的人,未必会理政;把政治打理好的人,未必文章写的好。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最好。
司马曜宠爱的张贵人,当时已经有三十多岁了,帝王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女人,三十多岁与十几岁的小姑娘们来比,都已经步入了老女人行列。
某日司马曜到张贵人这里喝酒,酒后开玩笑到:今年爷要废了你!
恐怕张贵人也很担心被司马曜嫌弃,听他这么说,很是生气,便趁司马曜醉酒酣睡时,将其给捂死了。
吕思勉认为,这不是真相,但,可以确定是宫人所为。当时王国宝能勾结陈淑媛,自是知道宫内之事,而王国宝又是司马道子的心腹,这事,恐怕与两人脱不了干系。
之后司马曜的儿子,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
这个司马德宗,史籍中曰其是傻子,口不能言,不辩寒暑变化,不知饥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全部都要靠别人照顾。
如果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个傻子,那么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个比司马衷更傻的人。
司马曜还有个儿子司***,是个聪明之人,为什么不立德文,偏偏立了个傻儿子,有人曰,在皇帝不能亲政,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一个傻皇帝,才能活的长久,如果立司***,或许很快便会被杀。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一切都只能推测。
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后,由司马道子摄政。
当时司马曜在外布置的一堆人中,就王恭还有些能耐,但,不知为何,在司马曜死后,他没有立刻起兵逼问司马曜的死因。
或者是对司马道子还有忌惮吧,这就是文人的弱点,想的太多,错失良机。而司马道子对王恭也多有顾虑,不能诛杀王恭,于是两人便这么僵持住了。
在这样的局面中,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相互连横的局面起,给桓玄有了可乘之机。
后来,王恭写信给殷仲堪,说:我们联合起来,去京城收拾那帮孙子!
殷仲堪想了一堆,从两方人马相距距离较远,不易连接,再到当时朝堂形势,于是忽悠王恭说:不错不错,就随恭兄一起去!
王恭信以为真,起兵逼京城,问罪王国宝。
王国宝这个奸诈小人,平时勾心斗角还行,到正经八百的地方时,他就派不上用场了。
问了几个人,先是自己给皇帝说要辞职,解去职务,以待罪,可之后又后悔了,打算点兵与王恭对抗。
但,王国宝似乎忘记了,他的上面还有一位酗酒的司马道子。王恭起兵逼到了家门口,司马道子也害怕了,于是甩锅给王国宝,斩了王国宝等人,王恭又退回了他的驻地兖州京口。
殷仲堪得知王恭斩了王国宝等人,这时准备起兵了,终于见兔子了,哪还有不撒鹰之理?可惜的是,司马道子给他写了封信,然后便停止了行动,可见殷仲堪做人不地道,做事也举棋不定,易受影响。
司马道子性子懦弱,他的心腹王国宝和王绪都被斩了,没了倚重,王恭、殷仲堪又都是文人,没有趁乱夺取什么的心思,于是,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之后司马元显用离间计,击败并斩杀了王恭。
王恭被司马曜当做心腹,委以重任,家中除了书籍,却无财物,虽无治国理政的才能,却也是个一心为国之人,只可惜被司马曜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
殷仲堪与他在军事上所一种的杨佺期兄弟,以及桓玄,三方结为同盟。
但,三方人并不信任,相互猜疑,朝廷知道这件事后,用官位加深三方的猜忌,之后,桓玄击败并斩杀殷仲堪和杨佺期兄弟,桓玄势力壮大了。
朝廷也没想到自己一招离间计,反倒促成了桓玄,不知是谁想的这个主意,爬是要哭死在厕所里了。
觉得想出这个计策的人,还是不了解三方人马,只看到了表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啊。
司马道子得了病,但仍然整日酗酒、昏醉,许多事情多委于元显去做,于是司马元显的势力越来越大。
他的父亲司马道子就是个亲小人之人,他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围绕在身边的都是些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人,把司马元显给吹捧的,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强之人,渐渐骄纵、奢侈。
朝廷与王恭等人、与孙恩等人作战,战争几乎从未停过,国库空虚,但司马元显毫不在意的依然只为自己敛财,其富过了皇帝。
他这样的执政方式,朝廷当然更加完蛋,孙恩当时已领兵包围建康,幸得刘裕将其击败,解了建康的围。
但,桓玄趁机说要起兵,攻打建康,司马元显下诏书阻止桓玄,桓玄罢兵。
桓玄是罢兵了,但,司马元显似乎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居然讨伐桓玄,率领着一众各自揣着各种小算盘的将领,还有一众离心的将士。
其结果当然是被桓玄击败,桓玄杀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元显的六个儿子、众多他们的党羽。
刘裕在对战孙恩时,便率领北府军,将孙恩杀了个落花流水,此时又率兵将桓玄杀出了建康,之后摆平了各方势力,连同晋安帝司马德宗也一起杀了,扶持晋恭帝司***为帝。
不过,第二年,司***禅位于刘裕,东晋灭亡,之后杀了司***,自立为帝,建国号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政权。
东晋内部不团结、南北士族的对立,勾心斗角、妒贤嫉能,君臣间相互猜忌、排挤、不信任,外部依旧是动乱不安,再次觉得,司马氏跑到南方,还能苟延残喘了百余年,真的是奇迹!
最后说点其他的,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可把持朝政后骄纵专权,沉湎于酒色,没一点司马攸的风范,他的母亲是贾充与前妻所生之女,难道是继承了贾氏的基因?
谁说“虎父无犬子”?历史上虎父犬子的例子多了去了,而且,虎父多出犬子,是因为父亲太虎,把儿子给吓成狗了?不解。
………………………………
242
当年攻打刘卫辰,其宗族中逃走的十岁男孩刘勃勃,被旁人所抓后,送去了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那,也就是多兰部首领,逃到后秦,被赐了个高平公。没奕于把女儿嫁给他。
后受到后秦皇帝姚兴的看中和倚重,让他镇守朔方。刘勃勃借此机会,杀了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其军队,人马达到数万人。
407年,刘勃勃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刘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恢复本姓其本姓赫连。
赫连勃勃,诸位并不耳生吧,现位于陕北榆林的统万城,就是大夏的都城。
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又称十六国时期的夏为赫连夏,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
南面刘裕和司马氏闹的抢夺天下时,北面各政权左一脚右一拳的,除去西部的各种凉朝外,只剩下北魏、后秦、后燕、大夏。
后秦后被刘裕所灭,不过刘裕急于回东晋与司马氏抢天下,急匆匆撤走,大夏趁虚占领了长安,国势更强。
华北地区只剩北魏和后燕了,两国必有一战。
后燕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吞并了几个政权,攻灭西燕,虽然西燕河东地区被后秦趁虚占领,但也算是扩大了自己的领地,于是乎慕容垂瞄向了北魏。
慕容垂做了与当年苻坚一样的选择,尽管多方反对与北魏开战,可慕容垂此时已被连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很是自负的一意孤行,向北魏开战,结果在参合陂之战中大败于北魏,四五万燕军被坑杀,据说这是十六国时期最大一次对战俘的屠杀。
中国历史中,受儒教影响,对屠杀战俘一事是非常反感的,如果有将领屠杀战俘,那简直是要被后人戳断脊梁骨。
但,反过来想一想:
这么多战俘如果放了那是在给敌军输送战斗力,又会形成一支军队来与自己作战,本来打仗就是个很累的事情,把战俘放了再让他们重新攻打自己,跟车轮战一样,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如果带着,这么多战俘不吃不喝啊?自己军队都紧巴紧的吃,哪有闲粮供他们吃喝。
如果转运后方,四五万战俘,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往后方走,那么谁去押送?别忘了这是在战场,前方还打着战呢,将士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抽调出那么多兵力去运送战俘。
所以,古代战场上的战俘,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要不被坑杀,要不被当炮灰,如果遇到战事不胶着的情况,可能会被用来当苦力。
坑杀俘虏从仁义道德角度来说,确实太残忍,但从实际情况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些指责这种行为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
之后虽然后燕奇袭北魏云中取得胜利,但在此战不久,慕容垂便病逝了,拓跋珪趁新皇登基未稳之际攻打后燕,直逼其都城中山。
作为都城,并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但慕容兄弟们貌似忘记了城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居然在这种情况下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最后弃城而去。
北魏军兵不血刃,占领中山,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称帝。
后燕分裂为南燕和后燕,之后后燕中鲜卑化汉族冯跋发动政变,推翻暴君慕容熙,拥立慕容氏养子高句丽族慕容云为傀儡皇帝,后慕容云被自己的宠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国号依然沿用“燕”,史称北燕;南燕被刘裕所灭,皇帝被斩首示众,三千皇族被杀。
再来说说北魏。
拓跋珪之后服用“寒食散”,脾气阴晴不定,且沉迷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 后在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谥号道武。
太子拓跋嗣继位,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 外拓疆土,北逐柔然,设置六镇,并南伐刘宋,进行了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南北战争,夺取领土三百里,攻占虎牢关。
北方局势未稳的时候,南方的东晋以及刘宋,可以趁乱将地界向北推进,但,当北方局势越来越稳定时,南面政权便很难再有之前的胜局。
因为受门阀政治的影响,士族之间、士族皇族之间掣肘太厉害,谁也不相信谁,谁也不能完全倚重谁,相互猜忌、相互排挤、相互踩压,而北方没有这么多掣肘,当然要比南方稳定、坚固,所以,南朝不可能再有趁乱攻打北方的可能,但,南方依托淮河以及长江,让北方战线难以南进。
拓跋嗣虽然励精图治,但,英年早逝,三十二岁便病逝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其儿子拓跋焘继位,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灭了大夏国后,焜昱国与北魏终于碰面了,面对如此强敌,焜昱国都手心出汗,汪濞驻守陇州,施岑被派去驻守千阳,乐正元和泫依然在五丈原,三个地方都送来了大量的炮竹。
这些年,别国四处征战,他们就关门做炮竹了,各个不同用途的炮竹做了山一般多。
拓跋焘早听说了焜昱国的武器,灭掉大夏后,朝堂上虽有人提议攻打焜昱国,但,更多的人是忌惮,特别是曾经参加过攻打刘卫辰之战的人,更是反对,认为现在焜昱国政局稳固,国泰民安,不是攻打的好时机,还举出苻坚和慕容垂的例子,劝拓跋焘不可急功近利。
但,拓跋焘不认为自己是急功近利,他认真的想过了焜昱国地形。
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是因为蜀国没有领地在渭河北岸,但,焜昱国不同,有两个城镇在北岸,这就有了可乘之机。
可是这两个城镇群山环绕,也属于易守难攻型,再个焜昱国的军队这些年一直没有动作,养精蓄锐,北魏的军队却一直在征战,从拓跋珪复国开始,就没停过。
拓跋焘抬头看着蓝天白云:
得想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法。
乐正元与泫以及其他将军在商讨防御措施时,一个兵士拿着份急件跑来,乐正打开一看,当即头皮便麻了,放下信对众人说:
“魏国从山中开凿道路,袭击千阳。”
拓跋焘采取了慕容垂奇袭云中时的方法,袭击了千阳,大批魏军正在向千阳开进。
有将军说:
“这里也守不住了!”
如果千阳被魏军占领,那么陈仓便成了孤城,被攻下是迟早的,而且连退路都没有。
众人都看向乐正元。
………………………………
243
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就要这么拱手相送,乐正元是真的超级不乐意,可是信中情况紧急,大批魏军从新开凿的通道涌向千阳,即使他们派援兵过去,也无法支撑。
心痛的说道:
“失策啊!失策啊!”
全部驻军撤离陈仓,援助千阳。
从陈仓出来,走到大概在陈仓到千阳的中间位置时,便遇到了魏军。
焜昱国依靠武器,这么多年都能屹立在强国中不倒,拓跋焘当然也是有好好研究焜昱国的武器。
所以,魏军见焜昱国军队来,立刻散开,以比较分散的队形来对阵他们。
热的兵器对战冷兵器,占的优势就是:冷兵器是靠兵阵,靠人多力量大的特点,热的兵器丢出去,一轰轰一片,使得对方不能保持兵阵,这是热的兵器运用到冷兵器时代的优势,但是,现在魏军以分散队形对阵他们,这样热的兵器就发挥不出优势了。
再一个,这里是野战,地貌广阔,不像大散关,兵队只能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进,有利于“生化武器”发挥作用。
这样一来,泫彻底没用了,炮竹用不了,自己又不会战,心理战术也无效,成废人了!从来没觉得自己居然如此无能,有些沮丧的跟乐正元他们呆在一起。
万幸有乐正元他们在。
焜昱国既然自己是使用炮竹的,当然更为了解其缺点,这些武将平时没少研究怎么破卓爷的炮竹,现在终于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既然对方这么大方的分散队形,那么他们就用骑兵冲击,都不用找什么兵阵的薄弱点,直接冲就行了。
杀的魏军节节败退,想组织兵阵,又被遮天蔽日的炮竹炸散,不得不向后退,与主力汇合。
路上打的是挺开心,但当他们到达,不,不能说到达,应该说一路打到千阳时,才发现情况比信里写的更糟。
虽然说没有被围困,但,这么多魏军,几乎全是骑兵,其机动能力非常强,又都是连年征战的老把式,打劫辎重之类的活,干的是轻车熟路,施岑能坚持到他们撤回来,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千阳不管怎么样都保不住了,众人且战且退,退守陇州,并让镇守后方的郑戈和羊舌炀做好防守,防止魏军绕过陇州继续深入。
拓跋焘当然也来了,在陇州城外,看到守军中的卓字旗,淡淡的笑了下。
此时的北魏,虽然比拓跋珪时期步兵多了不少,但依然是以骑兵为主,还是有着游牧民族军队的特点。
步兵不多的话,攻城便比较困难,所以,拓跋焘依然采用对付刘宋时的策略,用骑兵毁坏城外的田地、村庄,掠夺人口。
这样的做法看似有些小儿科,但却非常有效果,没有田地、没有人口,能降低敌国的税收,可以说是不废一兵一卒,从财政上打击敌人,简单粗暴!
不过陇州对于焜昱国来说并不重要,即使失掉千阳、陈仓,对焜昱国来说也并不没有太大得损失。
焜昱国的税收主要还是在陇山以西,尽管这三个地方不错,可周边形势多变,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夺走,所以,也没怎么发展,夺取的时候什么样子,还什么样子。
拓跋焘来的时候,有时会坐下来与他们聊天。
第一次来站在城外念了首诗,然后便走了,弄的焜昱国众人一头雾水,大眼瞪小眼的,相互瞅了半天。
第二次来,在城外喊了半天,要与焜昱国和亲,求娶公主,甯焽来信说没有年龄合适的,再个军队逼到人家边城城门口求娶公主,这是和亲的态度吗!
第三次来,喊着要找泫聊天,乐正元他们都不许泫去,泫却笑着说:
“不觉得这个皇帝很有意思吗?这么有趣的人找我聊天怎么能错过呢?”
泫站在城墙上,一看拓跋焘站在队伍最前面,后面是几十万骑兵,笑了下:
“陛下,您这可不是来找我聊天的架势啊。”
拓跋焘不在意的一挥手:
“卓将军怕了?”
泫爬在城墙垛口上,一手托头:
“是啊,怕,没有人是不怕死的。”
拓跋焘笑道:
“放心吧,卓将军,朕真的只是想与你聊聊天。”
泫依然不为所动,向兵士要了壶茶,给自己倒了杯,向拓跋焘隔空一敬:
“那就这样聊吧,挺好的。”
拓跋焘看看两人间的距离:
“这太远了吧,得扯着嗓子喊才能听到。”
泫跳到垛口里,坐在城墙上,完全把自己暴露出来,也算是回应拓跋焘站在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