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能工厂-第5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副其实的小渔村。
因为有着被殖民的经历,黑人原住民对于新面孔的中国人并不排斥,甚至还很喜欢伊子卓这些“善心人”。
伊子卓在来到马林迪的第一天,就宣布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所有权,前任市长在叛军洗成的时候被杀,很遗憾,他无法出来反对伊子卓的决定。
就算他反对,当地百姓估计也不会听。
因为伊子卓不仅带来了一万多移民,还在进入城市后的第二天,就给所有人都提供了一有真不错收入的工作。
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伊子卓在马林迪修造道路,清扫街道,还安排工人修造工人居住的木屋。
每一个工人,都可以按照所完成的工作获得合理的薪水,伊子卓以华元支付,如果你不喜欢钞票,还可以在伊子卓带来的商品中,
按照折算的价格选取你想要的生活物资。
一个成年男子,他如果能够完成辛勤的工作,他就可以养活三个人。这样的待遇,在整个非洲都是极其诱人的。
并且伊子卓还未妇女和适龄的儿童安排了合适的工作,洗衣做饭,晒盐和腌制咸鱼,以及耕种从中国运来的良种蔬菜,顺便加强街道鸀化。
这些工作的薪酬虽然不高,但多多少少也是一笔收入。
伊子卓不像那些贪婪而短视的西方殖民者,不会选择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在工业化时代,剥削的手段不再是大航海时代那种依靠剪刀差贸易来压榨殖民地最后一滴血泪。
在剥削之前,应该先投资,让这些土著改善他们的生活,并且愿意追随于你的脚步,建立起更加高效的生产模式。
伊子卓需要的不仅仅是廉价的原材料,而是可以良性运转的生产和销售链条,通过控制这里的生产力来获取和扩大财富。
马林迪就是伊子卓个人事业的起&点,他要在这里,像他的父亲一样,建立一个商业帝国。甚至比他的父亲要更进一步,建造和经营一座城市,并且永远的拥有这一切。
贫瘠的土地,稀缺的人口,落后的生产力,这一切都无法成为阻挠伊子卓野心的障碍。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且毫不犹豫,毫不怀疑,他将成为这一片土地的救世主。
在靠近海边的一处空地上,有一栋雪一样白色鲜亮的别墅,这里原本是马林迪市长的官邸,现在却成了伊子卓的住所。
他就在这里,考虑着马林迪的未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一千零八十章绑票事件
选择在马林迪安家落户,可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投资建城,盈利周期可不短,而且考虑到马林迪的落后,这个周期恐怕还要延长。
可喜的是,当地人对于中国来客还是非常友好的,而伊子卓也不打算学习英国人那样在香港殖民时期搞的种族隔离制度。
那种制度只会让当地人和自己划清界限,最后的结果,就是失去潜在的追随者。伊子卓不是来赚钱的,他是来收买人心的。
根据在马林迪及沿海发现的中国瓷器和古钱币,可以认为波斯和阿拉伯人于公元9世纪开始与东非沿岸通商,并带去中国瓷器和古钱币。
对于这一点,伊子卓打算编入教材中,用来对当地的土著黑人孩子进行教育,宣扬一种历史渊源,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和睦共处。
幸运的是,在历史上,中国造访非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充满着善意与美好。
中国与马林迪人员往来应始于15世纪初,在西元1405年至西元1433年,当时的明朝政府,就曾让著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
其中第五次曾抵达东非海岸,造访马林迪。
当时这里被中国人称为麻林国,中国船队的到访受到热烈欢迎,麻林国国王还向船队赠送了长颈鹿以示友好。
长颈鹿在中国被奉为圣灵、瑞祥之物。有人怀疑。传说中的麒麟就有长颈鹿的影子。
这样的友好往来,再加上近几年中国对肯尼亚的无偿援助,伊子卓很快就在这里建立起了威信,获得了当地人的忠诚和爱戴。
虽然这种忠诚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过许多措施却可以很容易推行下去,只要在双方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利益纽带,那么就能够吧把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
开着敞篷的越野车,车顶没有盖子,只有一些金属架子,可以让人站起来。尽情的欣赏原始的自然丽色。
伊子卓就站在后座,双手撑着金属扶杆,将旷野上的一切美景尽收眼底。他现在是这里的君王,雄狮一般巡视着领地。观察和思考,为了未来事业的发展道路而苦思冥想。
马林迪的空气闻起来都是静的,黑洞洞的街上无人闲逛,在朱豪可的安排下,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的工作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
非洲不是东南亚,没有能够轻易收获的瓜果和粮食,所以这里的人是勤劳的。不勤劳的人,只有饿死。
但这里的黑人。又是极其懒散的,粗耕和放养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率十分低下。再加上被沉重的生活重担压着,流离浪荡的生活,朝不保夕,又将这些悲苦的黑人折磨成了木头。
他们懒惰,不是因为想要不劳而获,而是因为无论如何辛劳,都无法果腹。
他们被痛苦折磨成了奴隶,没有希望的人。淡然没有冲进,更不会想要工作。
所以,伊子卓在来到这里的第一时间,不是发放食品和药物,不是像某总理那样拉着黑人农民那瘦骨嶙峋的手掌嘘寒问暖。
伊子卓办的是实事。他铺桥修路,让这些黑人明白。只要愿意劳动,就能够换取更好的生活。比起赠送生存所必需的物资,提供一份工作,更能点燃这些人心中的希望。
今日一早,伊子卓就在热浪中醒来,整座小镇展现出碧海蓝天的辽阔无垠,顺着唯一的碎石子路,他驾着越野车漫无目的地四处逛着,路上全是仙人掌树,顶花带刺。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海边,眺望着展现在眼前的印度洋。大海中,只有雪白色的浪花在微微翻滚,风不大,波清水浅。
一望无际的印度洋边,三个黑人孩子用小虾钓比小虾大不了多少的小鱼,他们的年纪大概在十四五岁的样子,厚厚的嘴唇,圆咕噜的闹来上,头发都很短,并且微微翻卷。
他们的父母应该都在工作,而这些孩子,脸上竟难得出现了笑意,虽然长期的饥饿和麻木,还在他们的身上残留着印记。
但至少,眼中已经闪亮着光彩,伊子卓很开心,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缘故。
为比人播撒希望的种子,自己就会收获快乐。
伊子卓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不一会儿前胸后背都给烧得生疼,这才突然意识到,这里可是赤道地区,太阳真火的威力非同小可。
娇生惯养的身子,可经受不起阳光如此猛烈的烤灼。
等回过神来,不经意间,孩子们早已纷纷没了踪影,原来一个个从高台扎到印度洋里去了。钓上的小鱼似乎和他们对调了位置,绝望地躺在竹篓里,在太阳下徒劳的跳动着。
远远的海边,白柱耸立在波浪之巅,头上盘旋点点白鸟。
伊子卓记得,那是1498年达?伽马为指明方向在此地亲建的珊瑚柱,顶部的十字架还是从里斯本一路带来的。
很意外,这么有资历的东西竟可以被如此随意地放置着,也没有保养,任其风吹日晒,暴雨侵蚀。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根白柱,才会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底蕴。
大自然的磨砺,给它平添了一种超然的气质,在漫长的岁月中,沉静而哀伤。在一片嘈杂而生动的劳动景象前,在浓重的鱼腥味里,纯洁清淡得恍如立在另一个世界。
伊子卓不是一个诗人,但他也能体悟到上面所传递而来的沧桑,岁月本身就是力量,震撼人心。
在海边,几个穿着裤衩的黑人渔民正打算出海捕鱼。他们驾着小木舟。用的竟然是树枝削制而成的鱼叉。
没法子,渔网早就破得不能用了。
伊子卓带来了一万多人,除了储备粮,还要在当地收购更多的食物。需求创造了市场,市场催生生产者,所以这些渔民,现在也恢复了旧业。
因叛军的洗劫而略显破败的马林迪,正在一点一点的恢复生机,元气在被一点一点的积攒起来。
七拐八弯,按照伊子卓的吩咐。越野车在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前停下。
直接遣走了司机,伊子卓只带着一个随从,就独自上前,扬起手。轻轻敲打着铁门。
它竟吱呀呀开了,像芝麻喊开了门。伊子卓看见一张笑吟吟的瘦脸探出来却不发话,下面是黑色乌亮的光膀子,皮包骨头。
肋骨一根根地撑起了皮肤,这里的住户,真是全身没有几两肉。看到这一切,伊子卓更是叹息,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伊子卓用刚学会的一句俚语说着:“我来看白柱子。”
站在对面的黑人,他笑指旁边答道:“顺着墙根儿走就可以。”
两人的交谈。好像对答暗号般顺理成章。伊子卓很敬佩,在面对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殖民者领袖,这个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黑人,却没有一丝的谄媚。
他的笑容,充满真诚,更多的是淡然,那种与世无争的精神气,如此饱满,和肌瘦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饱经风吹日晒的墙无声地为伊子卓引领这前进的方向,走在头灯照出的窄窄通路里。风吹得光都四处摇摆。
这里年久失修,不用介绍,伊子卓也都看得出来。
再往前走,脚边寄居蟹吓得四下里仓皇逃窜,伊子卓看到了。忽然开朗的笑着。这里是一处世外桃源,至少对于生活富足的人来说。这里确实是不错的度假圣地。
“或许,以后可以在这里开办旅游业?”伊子卓心里这么想着,不过经济的发展,还是要以制造业为第一优先。
没有产出,就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这是最根本的道理。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伊子卓越是了解这个地方,就越是喜欢上了这里。
如果刚来非洲的时候还有着忧虑,还有着担心,那么现在,伊子卓已经全部发下心来。轻松的心情,总是让人觉得浑身酥爽,就连炎热的气温都被抛诸脑后。
墙到尽头,白莹莹的柱子恍然出现,体量和身高都在黑暗中放大。
伊子卓细细抚摸柱身,顺着白柱的走向寮望湛蓝的天空,不禁感叹华丽的照片终究不及实物摄人心魄。这种沉静和从容,包容着五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背靠柱子坐下,可以用耳朵和心聆听海浪拍打岸边的嗦唆声。
想必当年达?伽马也曾坐在这里远眺,却不知他前方目光不及处就是梦寐以求的印度。
但伊子卓却和达。伽马一样,把马林迪当作了自己的梦想,一心一意,要经营好这一片土地。
走出铁门的时候,伊子卓舀出钱让随从交给看门人,只有这么做,以后再来夜探,看门人才会乐于给予便利。
这一次,看门的黑人土著高兴地接下,然后目送伊子卓的离去。与世无争,也是要吃饭的,而且正因为与世无争,才不会被虚伪的客套和礼仪所束缚,乐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在马林迪,有一个地方是绝对不能错过的,那就是马拉法。又被称作地狱厨房,是一片壮观的凹地。
根据当地传说,一户黑人地主用牛奶洗澡洗衣洗牲口,上帝为了惩罚他们,突然天崩地陷。非洲人民十分直接,嫉富如仇,就连神话故事也是如此。
安排好了工作之后,伊子卓反而闲了下来,现在工程已经落实下去,至少在一个月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所以伊子卓就有不少的时间好好逛逛。
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了马拉法这个景点,伊子卓利基雇了一个向导,于第二天出发。
不过到那里的路途可不短,有时车前飞过蓝耳辉椋鸟,像一片亮亮的蓝色蝴蝶。只可惜飞得太快。用照相机捕不下它的身影。只有一片模糊的图像。
在旅途的路上,伊子卓惊喜地穿越大片猴面包树林,一排排树干粉白粉白的,泛着淡淡金属光泽,绝对不会和其他树搞混。
有些树干上还像长着巨大环形山一样的花纹,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非洲植物,猴面包树是锦葵科,猴面包树属植物,整个属只有8个种。
因为复叶五片,当地土著又把猴面包树称“倒栽树”。因为树枝具有七歪八叉的扭曲美,远看好似树根朝上。
在非洲的神话传说中,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正栽树”嘲笑小弱树。上帝怒了,把这骄傲的树拔出来倒着兑回地里,非洲神话到处闪耀着非洲人民对优越的嫉恨……
在非洲,上帝似乎深入人心,这全赖那些耶和华代言人的努力传教。
话又说回来,伊子卓很喜欢猴面包树,这是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然而就是这种新鲜感,让他一见倾心。
猴面包树小时候特别瘦,树大十八变。据随行的黑人向导介绍,这种树在死的时候先从中心烂掉。然后突然之间崩塌,没了树形。
有这样离奇的生命史,怪不得一些当地土著都觉得猴面包树拥有死亡的魔力。
旱季刚过,为了保存水分、避免蒸腾,植物早已放弃了叶子。非洲的九月,偶尔会有倾盆暴雨,这也是这里的万物一年中最要紧的时刻。
恰好伊子卓赶上开花的时节,白花花的花悬着,在夜幕背景下想必显眼,加上香气扑鼻。还有负责传粉的蝙蝠。
不知道为啥,这里没有蜜蜂,所以只能依靠黑扑扑的蝙蝠代劳,一切都是新奇有趣,吸引着伊子卓的目光。
花苞长成圆球球。和果实实在相像,那么又该如何区分猴面包树的小果实和花苞呢?
黑人向导殷勤的解释这。然后按照对方的讲解,伊子卓也试着仔细观察,原来想要分辨并不困难。
猴面包树的花苞干干净净从枝尖悬垂下来,花开时黄色萼片大大展开,花谢后萼片干枯,留在果实屁股上。
细细看着茂盛的猴面包树林,远近高低各不同,矮则5米,高可达30米。树干的粗更是一大特色,直径可达十几米。
非洲土著能够充分利用树干内部的空间,商店、酒吧、仓库、车站、监狱……改造成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人把它建成厕所,还安置了排水系统。
在干旱地区,有人把树干挖空,再在下边钻孔,就成了一个上接雨水下放水的天然木桶。这样的事情,生活在一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的国家中,伊子卓是很难有机会见识到的。
出了这处树林,后面的路程,再也没有瞧见猴面包树的踪影,方才从向导口中得知马林迪四周的植物分部颇具特色。
离开了树林,走过一段不短的路程,伊子卓终于是到了马拉法凹地,真是一口壮观的天然大坑。
伊子卓也多少有些地理知识,他知道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整块质地比周围软的砂岩,因雨水的冲刷而导致水土流失,然后成了这样一幅景象。
火红色的泥土如烈焰一样燃烧着,还真称得上“刀山火海”,如果不是几簇稀稀落落的植被,伊子卓还真会以为这里是一片火的海洋,波涛汹涌。
真是奇景,果然不容错过,大自然总会在不经意间,就创造出让人惊叹称奇的绚丽之美。红彤彤的一片,就连心中的激情也被点燃,伊子卓看得满心欢喜。
蕨类植物的生命力真是顽强,灌木在这样劣质的土上也扎下了根。伊子卓脚踩在滑溜溜的泥土上,有着黏糊糊的感觉。
伊子卓发现这种泥土的胶性特别好,很适合用来烧纸瓷器,这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产出项目。不过在环顾四周之后,他又忽然放弃了这个打算。
生产和贩卖瓷器,不过是一时的财富,与其这样,不如保留这里,让后世的人也得以见识一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这里,也能够成为马林迪的风景标志,永生永世的瑰宝。
看完了马拉法凹地的壮丽玄奇,伊子卓接到了黄猛打来的卫星电话,“喂,老板啊,你恐怕要赶回来一趟了。”
“怎么回事?”伊子卓的话语中带着笑意,刚刚看完这里的自然风光,心情大爽。
却不想,黄猛的话如一桶凉水,从他的头顶泼下,“我们城西的一处建筑工地被一支游击队袭击,他们洗劫了我们的财务,还绑架了几个中国工程师。”
“什么?这里怎么还会有游击队?他们绑架我们的人做什么?”伊子卓现在可是什么好心情都没有了。
“游击队是春分吹又生的野草,这次袭击我们,估计是为了赎金。”黄猛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我已经派几个当地人去和对方交涉了,但我想问问你的意见,到底是妥协,还是杀一儆百。”
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伊子卓知道,向绑匪交付赎金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后世的索马里就是这样,息事宁人的态度会纵容暴徒的恶行,但是不交,一旦对方撕票,自己这边的士气肯定要跌落谷底。
愿意跟着伊子卓到东非来的人,本来就不是很愿意,真要出了这种事,谁还会继续呆下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和平解决
九月的天气,在东非属于凉季,这里是赤道地区,自然没有一年四季这样的说法。
连绵的大雨刚刚下完,空气清新宜人,不过伊子卓的心情却很压抑。因为绑架事件,让他非常郁闷,没想到刚刚思索完关于发展规划的事情,就碰上这档子事。
“黄猛,你这个安全主管是怎么搞的?”这事确实是黄猛的责任,伊子卓当然毫不客气的质问。
“这是我的责任,我自然会负责。”黄猛的心情也不好,“我不是要推卸责任,现在护卫队的人手太少了,规划铺得又太大,这么多地方,根本无法兼顾过来。”
这件事,黄猛之前就和伊子卓说过,确实也是实情。
“好吧,在这件事上我也有责任,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先说说你有什么应对方法。”伊子卓不想就责任的事情说太多,以后再讨论也没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把被劫持的人质救回来再说。
“伊先生,黄主管。”一位上了年纪的黑人站了出来,他叫马鲁姆巴,原本是一个小部族的首领,后来跟随瓦萨罗,在迪厄斯去澳大利亚之前,被推荐给伊子卓。
马鲁姆巴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并且能够讲中文,所以现在在伊子卓手下办事。
平时不见他多说话,是个办实事的能吏,这时候站出来,伊子卓知道他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马鲁姆巴先生。你有话可以直说。”伊子卓对这个黑人还是挺客气的。
“好的。伊先生。”马鲁姆巴得到了伊子卓的首肯,这才说起:“袭击开垦团的是一支活跃在马林迪一带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的首领叫卡比萨玛,是个女人。”
“女人?”这下子轮到黄猛吃惊了。
在肯尼亚这里,妇女的权益基本等于零,一个女人能够在这种男权主义的社会中领导一支游击队,那就证明她很可能有着非凡的才能。
“是的,卡比萨玛原本是一个小部族酋长的女儿,不过后来因为反对瓦萨罗总统的命令而被吊死。从此之后,卡比萨玛就领导着那个部族的族人遁入大山和草原。成为了游击队。”
“可是,他们袭击我们做什么,我又没吊死她老爹!”伊子卓才不管这卡比萨玛是何许人也,也不管她有什么冤屈。现在找麻烦找到自己头上,就算性情再好,在这种事上也不能忍。
“可能是因为您和迪厄斯总统的友好关系,让卡比萨玛怀恨在心。”马鲁姆巴低下额头,不敢去看伊子卓那张发怒的脸。
“能够通过谈判解决吗?马鲁姆巴先生,如果你能想到任何办法的话,还请说出来。”伊子卓并不想对方伤害人质,但又深知绝不能支付赎金,不然以后就没完没了了。
“这一点……”
看着马鲁姆巴欲言又止,伊子卓也知道这人肯定是因为在瓦萨罗身边呆得太久了。做事做人都太过倾向于明哲保身。
“马鲁姆巴先生,你不用担心,你的建议无论好坏,我都不会怪罪于你。”非洲的民&主情况还真是糟糕,连一个当官的家伙都这么没骨气,让伊子卓有些不习惯。
要知道,现在的华夏联邦,就算是上下级关系,也没见过这么弓着腰身的。
无奈之下,马鲁姆巴只好硬着头皮回答:“其实。游击队的生存状况并不好,他们如果不是穷得没办法了,不会劫持中国人作为人质的。而且在这一带,卡比萨玛的名声还是很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