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能工厂-第6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术思想,军事训练,兵源素质,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所缺乏的东西。
通过了这一次实战,很好的证明了这种战术的效用,对此华夏联邦军的高层还是很满意的。能够用别人的部队来试验自己的新战术。这种好事上哪去找啊。
其实德国人和美国人,从二战以来,也渐渐开始学习中国人的战术执行方式,舍弃了二战那种互相比拼战壕和碉堡的固定阵地战,而是采用灵活的机动作战。
不过这可不是所谓的游击战,游击战指的是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而因为武器的落后,仍然需要建立固定的伏击圈。也就是固定的阵地。
现代的运动战,是建立在便利的运输条件下。灵活的投送兵力。并且因为装甲战车的出现,使得对步兵的保护能力大大增强,也为运动战提供了可行性。
而印军的西路军指挥官辛格,自然是难以领会这种先进的“运动战”思想,他还停留在过去的战争模式,寻找敌人的阵地,然后强攻硬打。
但是现在,辛格很明显的感觉到了当面的巴基斯坦军队似乎已经改变了原本的作战方式,变得行踪飘忽,让人有力无处使。
这种一直被人打却打不到人的感觉,让辛格几欲吐血。
身为印军的高级将领之一,辛格对于印度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都做过详细的研究,甚至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的经典战例都做过分析,可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然他无所适从。
有点像闪电战,但又不是那种坦克冲锋战术,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的移动能力,不断拉开距离,不与敌人交战。
更像是,蒙古人当年征服东欧洲的骑射战术,利用轻骑兵的优越机动能力,拉开与西方重装骑兵和步兵的距离,在安全的地方停下来射箭。
正如当年的欧洲贵族那样,辛格现在也十分无奈,他就算看破了这种战术,也只能无可奈何。因为他的步兵部队是无法追上敌人的,而坦克部队又还卡在山道里,动弹不得。
另一方面,巴军这种“弃守”国土的可耻行径,让辛格非常看不惯。
辛格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印军军官一样,基本上是在英**事学院毕业的,受到的教育也是英**队的传统教育。
这种有着很浓厚贵族情节的军事教育体系,最重视的就是军人的荣誉,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在因为死脑筋,这种对荣誉的过度看重导致了陆军作战思想的僵化。
这也难怪,英国历来就不是一个陆军强国,其陆军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旧的世界大战模式中,是一种传统的陆军作战思想。
虽然现在也学着美国和中国,利用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实现了陆军的装备现代化。不过这可不代表他们的战术思想也实现了现代化。
在这一点上,除了走在前面的中、美、德三个国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基本都还停留在旧军事主义时代。
在这种守旧战术理念的毒害下,辛格发现自己无计可施,印军的少量装甲部队根本不敢盲目突进,而步兵部队却又怎么也追不上敌人的火炮阵地,反而不断遭到巴军的炮弹洗礼,被打得满地找牙。
每一次出动空中力量去摧毁敌人的火炮阵地,却总是被巴军先行发现,并且还在己方空军中队的飞行路线上布置好了防空火力网,打得空军兄弟抱头鼠窜。
咬咬牙,派出了为数不多的还能用于机动作战的装甲部队,却又在半路遭到敌军反坦克步兵的拦截,那些坐着越野车,扛着火拳rpg的巴基斯坦步兵,让侥幸通过崎岖山路的装甲前驱部队纷纷饮恨在此,
辛格现在真的是快要郁闷死了,如果是整建制的坦克旅,哪还会让这些反坦克步兵如此猖狂?
一直以来,印军都依靠着空地协同化的作战模式,让巴基斯坦人吃尽了苦头。但是现在,自己明明更加强大,却处处受到敌人的制肘,处境狼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纵深防御
对于辛格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这些损失与他所指挥的庞大兵力相比,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并且只要守住伯尼哈尔山口,等到自己的两个装甲旅通过那条该死的山道,完全还是有足够能力对巴控地区列城实施包围和正面强攻。
到了那个时候,兵临城下,构筑稳固的防线,就可以完全不同担心巴军这种不间断的骚扰式袭击。辛格一直坚信,只需要一次正面决战,就可以将这些可恶的苍蝇拍死。
辛格在向总部发送的电报中提到,目前西路军已经突破了巴军的第一道防线,并且一路进展十分顺利。
虽然也有了零星的损失,但还是在严格按照着原本的行动计划,朝着巴控的列城挺进,甚至还提到过,自己“击溃”了数股巴军的当面防御部队,敌人不敢阻挡印军的兵锋。
从电报上看来,辛格完全没有说谎,包括部队遭受的损失数字,全都如实上报。
只不过,辛格看起来也是个文艺高手,利用艺术的手法对战斗的过程进行了文字加工和语言修饰,充分体现出了他在军校学习期间的文学水平和语言造诣。
看来,他更适合当一个小说家,而不是将军。
对于辛格的这份说辞,印军总参谋部也毫无怀疑的相信了,因为从东路军那里得来的情报中,提到了战线的推进似乎相当的不顺利。
印度攻击西巴的东路军在登东遭到了敌人顽强的的阻击,很明显的,巴基斯坦军队把他们的作战主力基本都投入了这一处的防御阵线中。
所以,西路军没受到太大的阻碍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印军的总司令部还在为西路军的英勇而举杯庆贺着,仿佛胜利的果实已经吞下一半了。
印度这次克什米尔战争的总指挥,印度陆军的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上将,他虽然不像其他人那么愚蠢,但依旧认为是巴军在战术上出现了漏洞。才给了这样一个让给西路军长驱直入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想要占领印度河上游平原将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且还能够从后边包抄巴控克什米尔区。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好机会。
比起这个,萨姆更担心的是美国是否能在外交上向中国施压,让对方无法直接干涉到这场战争中来。虽然名以上巴基斯坦是华夏联邦的附属成员国,但印度方面也不是没有外交上的借口。
现在以支援东巴人民的民主权益为理由。在道理上也算是站得住脚跟,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强大的华夏联邦,萨姆还是有些畏惧的。
他是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却不是无脑的自大狂。勇敢归勇敢,萨姆。马克内肖是印度高层中少有的能够保持理智的人,对于印度的国力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从来不认为现在的印度有资格与华夏联邦在亚洲地区争夺霸权,甚至印度连成为中国的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不用说别的,淡淡说武器装备,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武器采购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军火输出国。单单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两者的差距有多大。萨姆甚至希望印度国大党能扭转政治风向。积极与中国靠拢。
但很可惜,无论是当初的甘地还是现在的英。甘地夫人,他们都排斥东方邻居,而与西方的主流强国交好。
萨姆也是明白远交近攻这样的外交原则,但那也要看对象啊,对于巍峨如山的华夏联邦。恐怕真正需要“远交近攻”这种扩张主义战略的是中国才对。
要不是中国人把扩张的重心放到了北非和澳大利亚,南亚印度能不能有好日子过都是未知之数。
只可惜。这些政治上的选择,轮不到萨姆这个参谋总长来做决定。他现在需要关心的是印军的军事进展,以及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因为战斗形式发生了不可预料的变化,那么自然而然的,原来的作战计划就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了。
根据战局的变动,西路军的任务改为主攻列城,而不是像原本那样只被当作夹击列城的侧翼部队。既然巴军在登东山谷内布置了重兵把守,那就意味着列城的防御力量很可能已经变得非常薄弱。
兵力这种东西是固定的,萨姆一直都在关注着喜马拉雅山的状况,在战争发起后,并没有看见有来自中国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
看来,现在华夏联邦确实忙于中东和北非的事物,无力顾及南亚地区。
所以,萨姆也很放心让西路军去执行攻占列城的这个计划,因为在他看来,单纯的对上巴基斯坦军,自己这边有着必胜的把握。
一旦西路军攻下列城,就可以通过公路迅速按朝着东路军的方向赶去,从背后夹击守卫登东的巴军防御部队。这样一来,取得的战果很可能比原本预计的更好。
就算是萨姆,也把巴基斯坦人让出伯尼哈尔当作是一种愚蠢,就这样把一个重要的防守门户拱手与人,克什米尔战争的胜负看来就要决定了。
虽然萨姆还是隐隐有些担忧,不过依旧决定拼死一搏,趁着中国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达成原本的战略目标。
只要西路军能够成功的占领列城,那么对于印军的西线战役而言,就等于是大局已定。
“哈哈,辛格这老小子还真是幸运,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占领全部克什米尔地区的不世功勋就要由他来独占鳌头了。”
想到这里,甚至连萨姆这个陆军总参谋长都有些嫉妒辛格的幸运了。
他当然不可能想象得到,辛格根本连敌军的第一道防线都没有突破,只是在不停的向前运动中损耗着部队的元气。
阵亡的士兵和损失的武器,每天都在增多,而战果却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形,已经让部队成了惊弓之鸟,因为害怕敌人的不定期偷袭,许多人都无法好好休息。
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持续了两天,就给全军带来了萎靡不振的情绪。所有的印军士兵,都被一种普遍的悲观情绪所感染着,作战积极性大大下降。。
在连续不断的与巴军的移动防线交手中,辛格已经损失的大量的士兵和装甲车辆,锐气尽失,军心涣散。
而辛格还不知道。等在西路军的前方,还有另一道难以跨越的钢铁防线,宽广而平坦的的土地上,各种步兵战壕和反坦克战壕,将成为印度西路军的噩梦。
作为西路军的指挥官。辛格可没有萨姆。马克内肖总参谋长阁下那么愉悦的心情了,他一路走来,每天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对巴军的咒骂。
因为被人轮番袭扰,辛格是连一个午觉都没睡好过,跟不用说夜晚的时候了。眼窝深陷,胡子胡乱的卷曲着,眼球内爬满了暗红色的血丝,看起来憔悴极了。
这位高等种姓出身的贵族军官。在没有以前那种风度翩翩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经过了近5天的追击,辛格和他的西路军总算是成功抵达了距离列城不到3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一处巴基斯坦建立的外围防御阵地。
是那种有着战壕和机枪,还有碉堡和火炮的固定防御区,就在一片错落有致的丘陵上。而在这场艰辛的追击行动中,西路军原本竟然有序的部队编制被打乱了。
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前进的阵势也无法维持。现在变成了装甲部队越走越前,而步兵部队则被拉在后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渐渐扩大。
按照萨姆制定的军事作战计划,印度军方在西巴战线上一共投入了5个步兵师。其中有两个是机械化步兵师,另外三个则是摩托化步兵师。
而在世纪的行动中,机械化步兵师主要配备着装甲步兵战车,在维持攻击阵型的前进行动中,摩托化步兵师的进军速度是很难追赶上机械化步兵师的。
精神被折磨得有些恍惚的辛格,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消息,有些头晕的脑袋,使得他的思想陷入到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中。
辛格现在就不断王牛角尖里钻,在他看来,既然巴军不断的往后撤退,那么自己所率领的西路军就应该不断的向前突进,直到追赶上这群可恶的混蛋,然后给他们一点教训。
哪知道,辛格现在连部队的阵型有些过于分散了都不知道。
由于推进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西路军三个师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并且这个样子,最容易出现脱离大部队集群而成为孤军的状况。
一旦失去了友军的掩护,在这茫茫的巴控区,就等于陷入敌军的包围中,结果不想可知。
到了7月2日,在西路军长达三十五公里进攻正面上,原本齐头并进的阵型,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三路散开的状态。
位于中路,最前最突出的部队是西路军第5和第8装甲旅,这两者机械化装甲部队在从山道中脱困之后,就一直憋着一肚子气,现在正飞速接近巴基斯坦的第二道防线。
这一次,敌人的阵地就在眼前,而且是跑不动的哪一种,印军士兵觉得自己可以好好打一场了,不用像这几天来那样窝囊受气。
印军两个装甲旅的东面,退后后大约35公里左右的一支部队,是担当西路军侧翼的第37和第26步兵师。这两支步兵师都配备着大量的机械化单位,所以行进速度并不慢,面前能够跟在装甲旅的后面。
而位于大部队西侧的则是第15,第17和第49这三个印军的摩托化步兵师,他们与最前面的装甲旅相比,落后了整整一百一十公里,拖着整个队伍的后腿。
辛格现在满心想要报复巴军,以至于他竟然忽视了位于西面侧翼的部队,已经离其他两支部队太过遥远了,并且还过于靠近位于西边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边界。
在这种地方,一旦遭受敌人的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西巴战线的东边,与伯尼哈尔一样被当作门户的还有登东,它们都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山脉一角。地脉的突起和延伸,形成了一个山口,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的门户。
这两个地方。都是是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的重要的联系通道。而从战略地位上来看,登东的战略价值比起伯尼哈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尼伯哈尔背后只有崎岖难行的山道,而登东这里却有着唯一一条可供大规模部队行进的公路。直通位于印度河上游的平原谷地。
那里地势平坦,有着充足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加上土地肥沃,是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和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政治和经济价值,几乎比得上印控区的克什米尔谷地。
所以,巴军可以让尼伯哈尔的驻军利用主动撤退的方式来诱敌深入,因为那里既有山道阻隔,后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区。
但是登东却只能严防死守。寸土不让,一旦被印军突破这里,对于身后的伊斯兰城市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位于印度河上游的这个平坦的谷地,被一道山脉从中间切开,划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而这两个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处在巴基斯坦控制区里。
而整个巴军在登东这里设立的防御阵地,距离印巴停火线也只有100公里的距离。对于机械化装甲部队而言。这仅仅是两个小时的路程。
登东对于巴军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一旦过了这处山谷口,就能够长驱直入,抵达印度河上游的谷地。
那里地形开阔,完全是装甲部队尽情驰骋的牧场。
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托,而且登东距离列城不到200公里。印军机械化装甲部队如果不顾一切的快速挺进,甚至可以在四个半小时内后之内兵临城下。真要是那样,列城的状况可就是真的堪忧了。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中**事顾问为巴基斯坦军制定的诱敌深入计划中,在登东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
由于整体的战略情势不同,相比于伯尼哈尔来说,登东是巴军绝不能丢弃的阵地,在与西路军的决战结束之前,这里是不能弃守的,必须将印度的东路军阻截在这个山谷口外。
所以,在这里与印军打一场实打实的消耗战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战争不能光凭计谋,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还要敢于拼实力。。
可既然要打消耗战,就必须充分利用防守和地形的又是,在这场消耗战中,己方的消耗必须要远远低于印军的消耗才行,这就要看防御的方式和方法了。
来自中国的军事顾问现在是巴军西部战场的指挥官,可事实上,在西部战场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把登东防区的阻击战的成效考虑进去。
因此,中国的军事顾问就自然需要过问登东地区的作战情况了,向克什米尔巴军东部统帅埃米迪。亚中将提了这个建议后,对方也觉得有理,对于中**事顾问的要求也自是言听计从。
最终,连等东地区的防御任务也交由中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安排,巴军的将领全都成为了听从任务安排的下属。
登东的防御从总体情况上来看,选择无非是纵深和坑道这两样。
所谓纵深防御,主要是是针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突击,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夏联邦军和纳粹德军都采用了“闪电战”这样的战术,使得大规模的装甲集团化冲锋成为了让人闻之色变的战术。
面对这样的钢铁洪流,防线一旦被突破,装甲部队就能够迅速的对敌人进行分割和包围,然后逐个击破。战术简单有效。基本无法抵御。
在那样的情形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奉行的以要塞和碉堡为核心,以层层战壕和铁丝网为表层,构成的这种缺乏纵深的横向防御面,在遭受装甲集团的突击后将变得毫无用处。
一点破面,固定的阵地反而成为装甲部队的肆意打击的靶子,根本挡不住对方潮水一般涌上前来的兵锋。
自从坦克成为陆战霸主以来,各国陆军就不断开发各种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以便于如何有效的应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这种无脑突击。
而采用扩大纵深面积的防御模式,渐渐地被军界认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步兵对抗坦克战术。
登东的东面,是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那里绝对是装甲部队突击的首选之地,而在这里应付印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就需要将巴军的防御纵深面积扩大到整个谷地和大后方。
只有足够长足够宽的纵深防御面积,才能够有效抵消坦克的正面冲击能力,然后利用步兵在局部范围内的灵活机动性和复杂的战术执行能力,朝着敌人装甲部队的侧翼发起进攻,重创印军。
而坑道,则是本次防御作战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巴军需要面对占据了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的印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收拢合围
坑道防御,这种战术起源于一战的战壕,是当时西方各国为了抵御凶猛的火炮轰击而想出来的一种办法。
事实上,即使是现在,这种防御模式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作战行动中,也完全可以在敌人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的部队不被猛烈的火力所摧毁。
坑道深埋在地下,比起在表面阵地实施防御,能够有效的减少士兵的伤亡,同时还能够实现更好的对阵地实施保护。
而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的纵深防御空间,巴军在登东地区的东部谷地内,沿着印度河两岸,一共是设置了三条综合性的防线。
而核心就是列城,这个南亚克什米尔东部城镇,在喀喇昆仑山东麓,印度河右岸6公里处,海拔3,514米。人口约5,500。
作为一个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列城甚至有公路通斯利那加,那里现在已经被印军的一部逼近。
第三道防线距离登东约5公里左右,以三个战术高地为主建立起稳固的防区,而这道防线和五公里外巴基斯坦所建立的要塞遥相呼应,一共部署了2个步兵师和1个独立炮兵旅,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独立装甲旅。
这个独立装甲旅,正是由华夏联邦军秘密调遣入巴的机械化部队,其中还装备了猛虎ii这种新式主战坦克。
作为一支决定胜负的力量,投入到西线战场中,主要任务是负责协助巴基斯坦的步兵师住西线的最后一道屏障,同时还要在必要时可成为反突击的有生力量。
而巴基斯坦自己的装甲部队,则在数量上占据优势,部署于列城以西的西部战场,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要知道,面对印度明显更强的机械化装甲力量,巴基斯坦陆军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在正面战场撼动敌人的雄师。
由于东巴和西巴两地分离。但又同属一国,甚至从人口和经济总量来看,东巴显得更加重要。就这样。国防的主要力量被分散,以至于在东线和西线两个战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