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武灵王英雄传-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负责,暗中支援韩魏两国。”

    “喏。”

    一切安排妥当,赵雍大笑道:“第一次中原大战,寡人没有赶上。第二次,中原大战,我们就好好感受一下吧!”

    ……

    秦王驷深在咸阳宫,日夜寝食难安。楚国攻破武关,又接二连三击败秦国军队。如今,韩魏越三国虽然同意向楚国开战。但是,此时楚军已经攻破秦国许多城池,抵达蓝田。蓝田距离秦国咸阳不足百里,也是秦国保卫咸阳最重要的一道关隘。蓝田失守,秦国可就危矣。秦军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往后退一步。否则,秦国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面对楚国一路进逼,秦王驷命令全族和国中男女老少拿起武器齐集蓝关。咸阳、关中、安邑、河西郡、河东郡、上郡、陇西、陇右秦军一拨一拨地赶赴蓝关。蓝田前线,秦军集中了三十万兵力,连秦王的卫队也到了最前线。秦王嗣亲自带上太子荡、诸公子、张仪、樗里疾、魏章、甘茂等,集体到前线督战。另一边,司马错率领苴、巴、蜀三国招募的十五大军,沿江河而下,攻击楚国。

    楚王为了报仇雪恨,以悉国之兵攻秦,攻破秦国势在必行。

    蓝田之战关系到秦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也是影响楚秦两国国运的一战。秦王驷注视着黑压压一片楚军,气急问道:“韩魏两国答应攻楚,怎么还没有出兵。”

    赢疾道:“王上,楚国以景翠为将出兵围困韩国雍城。”

    秦王驷道:“魏国呢?你不要告诉寡人,魏国也被楚军围困,自顾不暇吧!”

    赢疾道:“魏国煮枣被齐宋两国联军围困,难以分兵攻打楚国。”

    “可恶。”秦王驷一拳重重击在城墙上,“赵国那边有什么消息。”

    张仪道:“赵君打算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哼。”秦王驷语调冰冷,“中原大乱,赵国选择置身事外。”

    张仪道:“赵君选择置身事外,至少不会出兵攻打我国。王上,这是一个好消息。”

    魏章也道:“赵国选择站在齐楚一边,出兵攻打我国河西、上郡。对我国也极为不利。赵国选择袖手旁观。我们应该稳住赵国。”

    甘茂道:“张相、魏将军说得不错。赵国站在齐楚一边,出兵攻打我们。上郡、河西、河东的兵力,便不能救援。王上,我们还是要安抚赵国。赵国不愿意加入我们,攻打楚国。至少,我们不能让赵国倒向齐楚。”

    秦王驷问道:“荡儿,你怕吗?”

    “孩儿不怕。”秦太子荡扬声道:“请父王给孩儿一支军队,孩儿定当杀楚军片甲不留。”

    “好。”秦王驷满意地看着自己孩儿,嘉奖道:“不愧是赢姓赵氏子孙,寡人的儿子。”

    众人齐声道:“请王上下令,迎击楚军。”

    秦王驷道:“张仪,你有何计策。”

    张仪道:“离间诸侯,臣在行。带兵打仗,赢疾最有发言权。”

    秦王驷道:“赢疾,你说说看。此战,我们应该如何打。”

    赢疾道:“王上,臣建议分兵五万,前去救援韩国。”

    楚军大兵压境,秦国分兵救援韩国。众人闻言,一致反对。

    秦王驷冷静地问道:“赢疾,你说说看。”

    赢疾道:“我们解了韩国雍城之围。在联合韩国,前去解魏国煮枣之围。如此,韩魏两国才相信秦国是真心伐楚。韩魏不出兵攻打楚国,其根原因是他们不相信,秦楚是真的血战。”

    魏章道:“王上,此时我们分兵救韩,局势对我国大大不利。”

    甘茂也道:“王上,我们应该集中兵力,攻打楚国,不宜分兵。”

    秦王驷道:“张仪,你觉得赢疾这个主意如何。”

    “韩魏两国贪利,我们也应该以利相诱。”张仪左右看了看,拱手道:“臣认为,可以一试。”

    “好。”秦王驷立马做出决断,“赢疾,你率领五万精锐,前去救援韩国。”

    “喏。”

    “赢疾,你告诉韩王、魏王,只要攻打楚国,河东之地,寡人可以与之均分。”

    “喏。”

    “第一次中原大战,寡人尚且年幼。此生,能经历第二次中原大战,亦无憾矣。”秦王驷注视着城外地楚军,厉声道:“诸位,准备开战。”
………………………………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战(下)

    秦楚两国再次开战,韩魏越三国加入了以秦国为核心的军事联盟。齐国为了自身利益,联合宋国,围攻魏国。齐楚宋三国也结成军事联盟。在燕国,赵国和公子职联盟对抗姬平和齐、中山两国联盟。一时间,中原局势大乱,天下形势骤然紧张了起来。一场史无前例、声势浩大的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其战线绵延达数千里。

    楚王见韩魏加入了魏国阵营,以景翠为将,围困韩国雍城。齐国联合宋国,围困魏国的煮枣。楚将昭阳、昭鼠、唐昧一举攻破商南、商邑、商州,直指蓝关。与此同时,在东部,楚将昭滑、柱国熊彪在淮南、淮安与越军展开激战,五战三胜。越王无疆率领大军撤回广陵伺机再战。昭滑、熊彪趁机兵发广陵和江都。秦将司马错率领巴蜀联军,也被楚将昭雎阻截。战杜陵,克渭南,抵蓝关。战场形势,对楚齐宋三国联军,一片大好。

    秦王驷面对战场不利形势,只好一面答应归还汉中、商於之地求和。另一面以河东之地,贿赂魏韩,催促魏韩联军南下江汉,以减缓秦军的军事压力。然而,韩国被楚将景翠围困。魏国被齐宋联军围困。秦将赢疾为了打破僵局,提出分兵先救韩,再救魏。然后,再让韩魏联军攻打楚国兵力薄弱的江汉地区。韩魏攻楚江汉,秦国之危可解。

    秦王驷也无计可施,应允了赢疾的提议。然,秦王驷尚未得到韩魏两国出兵江汉的消息。秦国蓝田关,已经发生了多次血战。秦王驷亲眼目睹太子荡、魏章、甘茂、司马错等一个个败给了楚军,秦军一波波倒下。一夜之间,秦王驷长满了白发,大病一场。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关,蓝田关城外战鼓雷鸣、杀声震天。秦王驷穿着战甲,在两名宦者的搀扶下,步履艰难地走出庭外,仰望着孤悬的明月,“寡人不负秦国,是上天负我。”

    太子荡上前道:“父王。”

    秦王驷瞪着他,问道:“我们会输给楚国吗?”

    太子荡热气上涌道:“大秦将士,上下一心,秦国是战无不胜的。”

    “寡人曾经也是以为,秦国是战无不胜。”秦王驷双眸惆怅,“此次,楚国倾巢而出,秦国危矣。”

    太子荡也明知眼下的局势不利于秦国,但他少年心性,岂能认输。再者,他也不想让父王担忧,“请父王安心。孩儿点起兵马,杀向楚军。”

    秦王驷艰难地抬起手,制止他离去,“荡儿,秦国的明天,寡人怕看不到了。”

    太子荡闻言,惊道:“父王青春鼎盛,怎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秦王驷,嘱道:“荡儿,秦国…寡人就交给你了。”

    太子荡不明白父王话中的意思,左右看了看。甘茂朝他微微点头,太子荡方上前跪道:“喏。”

    秦王驷又对着左右人道:“荡儿和秦国,寡人拜托诸位了。”

    众人闻言,齐刷刷跪在地上,“喏。”

    “寡人不曾负秦国。”秦王驷拔出长剑,怒喊道:“是上天负了寡人。诸位,随寡人一起,斩杀楚人。”言毕,秦王驷气急攻心,口中喷出一道鲜明的血液,庞大的身躯终于倒下。秦王驷病倒,不醒人事。众人见之,一片慌乱,连忙送回庭内。正在众人慌乱之际,张仪从咸阳带了五万新军归来。张仪来到秦王驷卧榻前,见王上昏厥,口不能言。

    少许,张仪走出内室。

    众人道:“张相,大战之际,王上病倒。我们该如何是好。”

    张仪问道:“王上说了什么。”

    甘茂道:“王上将太子和秦国拜托给我们了。”

    张仪道:“诸位,王上病倒的消息,事关秦国社稷,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众人齐声言喏。

    魏章问道:“张相,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张仪不答,反问道:“韩魏两国可有消息。”

    甘茂摇了摇头道:“大庶长尚未传回消息。”

    赢疾带兵支援韩魏已经有些时日。如今,韩魏那边尚未有半点消息。张仪自感大事不妙,面向太子荡,拱手道:“太子,我们不宜和楚国再战。”

    “秦相是打算向楚国求和吗?”

    张仪正色道:“正是。”

    魏章道:“楚国悉国之兵伐我,如今战场形势一片大好。岂会和我们言和。”

    张仪道:“秦楚一战,楚国也伤亡惨重。楚王胸无大志,也没想过灭掉秦国。楚国悉国之兵伐我,一是为了收复失地,以报丹阳惨败之耻;二是为了向天下诸侯表明,楚国不可欺;三,我们多次败给楚国。楚王也知道秦国不足以威胁楚国的地位,楚王正在等着我们去求和。”

    甘茂点了点头道:“张相,说得有理。”

    张仪注视着太子荡,“太子,求和是要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

    “除了归还汉中郡,还要割一半商於之地给楚国。”

    不等众人商议,太子荡下令道:“父王相信张相,本殿下也信你。求和之事,本殿下就交给你了。”

    张仪拱手道:“喏。”

    张仪携带重金,来到楚国阵营,面见楚将昭阳。

    昭阳取笑道:“张仪,我们又见面了。”

    张仪笑道:“是啊!张仪有些时日没有见过令尹。”

    昭阳脸色一沉问道:“张仪莫非秦国待不下去了,想要来我楚国发展。”

    张仪摆了摆手道:“不是相位之尊,张仪是不会去的。令尹也不想张仪去楚国吧!”

    昭阳冷声道:“说吧!来我军干什么。”

    张仪掏出一封国书,抛出两个字,“求和。”

    昭阳也不示意手下的人去接国书,蔑视道:“楚国是战胜者,岂会接受求和。张仪是你糊涂了,还是我糊涂了。”

    张仪道:“我没有糊涂。”

    昭阳喝道:“你的意思是说我糊涂了。”

    张仪脸色无畏答道:“令尹是否忘了,屈氏一族在楚国显赫了数百年,如今风光不再。令尹大人,也想昭氏一族,重蹈屈氏一族的后尘吗?”

    昭阳怒斥道:“放肆。张仪,你休要胡言乱语。”

    “丹阳一战,屈氏为何会败。令尹时聪明人,岂能不知。”张仪见他神色微动,续道:“令尹乃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地位显赫无比。昭氏一族,也位立楚国朝堂。屈氏的地位,也被昭氏取代。今,令尹大破秦国,声威显赫。回到国内,楚王会封赏令尹什么。张仪猜测,楚王会觉得封侯,也不能满足令尹。也许,楚王会画出数百里土地赠送给令尹,裂土封国。”

    令尹知晓楚王的心性,贪婪多疑。张仪之言,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楚国朝堂由屈、昭、景三族把控,如今屈氏在楚国地位,已经被昭氏取代。楚王必会忌惮昭氏。丹阳一役,虽说是秦国灭了屈氏。何尝不是,楚王利用秦国,消除了屈氏的隐患。屈氏走了,楚王下一个要除掉的对手会是谁,不言而喻是他昭氏。

    张仪见他沉默良久,想必是听进去了自己说的话,又道:“今日之楚王,犹如当年的越王。赠送令尹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昭阳认真琢磨这句话。如果没有了秦国,昭氏一族岂能安然无恙位立楚国朝堂。沉思半响,昭阳脸色平静道:“张仪,求和是要有条件的。秦国开出的条件,不知能否让我心动。”

    张仪闻言,心中大喜,“秦国愿意归还楚国的汉中郡,并割让商於一半的土地给楚国。这个条件,令尹满意吗?”

    昭阳招了招手道:“此次会战,楚国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这点条件,我岂能满意。”

    张仪见他狮子大开口,笑着回到:“令尹,请听我说完。”

    “张仪,你还有什么补充的。”

    “秦王除了归还汉中郡,割让一半的商於给楚国。此次会战的费用,秦国一力承担。吾王,还将河东之地,割十五座城给令尹,作为封地。”

    昭阳笑道:“张仪,你欺骗了楚国一次,还想欺骗我一次不成。”

    “张仪若欺骗令尹。令尹可挥师攻打秦国。”张仪摇头道:“今日,秦国见识了楚国的实力,岂敢再欺。”

    “我姑且相信你说的话是真的。”昭阳正色道:“秦国求和,我答应了。”

    走出楚国的营帐,张仪露出了一道意味深长的笑容。

    张仪走后,昭鼠问道:“令尹,秦人言而无信,你为何要答应议和。”

    昭阳答道:“为了昭氏,为了楚国。”

    昭鼠道:“我们好不容易攻破武关,剑锋直指蓝关。一旦议和,我们的努力就白费了。”

    “昭鼠,你有自信打下蓝田关吗?”

    “我…”

    “我们虽打败了秦国,但蓝田关内还有二十多万秦军。面对亡国之险,秦军定会誓死抵抗。昭鼠,你难道忘了。秦国可是赢姓赵氏子孙建立的国家。赢姓赵氏子孙是不会轻易屈服求和的。”昭阳叹道:“此战,我们也损伤了不少男儿,这场仗在打下去,不知还会死多少人。”

    唐昧忽闻主帅求和的消息,闯进大帐,怒道:“主帅,我们不能和秦国求和。秦楚之间,不是你亡,就是我亡。我们攻下蓝田关,就可直取咸阳。你们三族在朝堂上如何争斗,我不管。但事关国家利益,我绝不会置之不理。”

    昭阳道:“唐将军,休要动怒。你先看看这份国书。”

    昭鼠取来国书,递给唐昧。

    唐昧打开国书,怒道:“什么。韩魏两国出兵攻我江汉。”

    “蓝田关,我们久攻不下。秦将赢疾亲率五万将士,支援韩国。秦韩联军击败景翠,解了韩国雍城之围。韩秦联军,迅速东进前去解魏国煮枣之围。韩魏两国解除了本国之围,见我们江汉地区兵力薄弱,乘机攻打。”昭阳见唐昧步步进逼,只好说出详情,“江汉危机,王上要我们与秦国速战速决。”

    “昭雎、、昭滑、熊彪三人,在干什么。”

    “昭雎正在阻击司马错统领的巴蜀苴三国援军。昭滑、熊彪在东部,全力迎战越军。”

    “国内尚有十几万将士,又有左司徒屈原、陈轸等人。韩魏两国岂能动我分毫。”

    “韩魏联军二十万,是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国内十几万将士,是守卫郢都最后的力量。也是,我们可以调动支援各个战场的有效力量。倘若,这支力量和韩魏开战。战事不利,便会牵连这个战场。”昭阳拿出最新的战报递给唐昧道:“韩魏联军,攻占召陵,直逼邓。我们的战场一直在秦国,忽略了江汉、南阳的防守。秦国和越国牵制了我楚国兵力,盟国齐国既要应对秦韩魏三国。燕地,又要应对赵国和公子职联军。我们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围剿韩魏。一旦,韩魏攻下邓。这意味着我军的后路被切断,秦军的顽强也使得我们几无可能在后路被断之前击破秦军。我军就会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

    唐昧叹息道:“楚国落得这般田地,就是因为我们无信于中原诸侯。观泽、修鱼之战,我们出兵支持三晋。岸门一战,我们出兵支持韩国。楚国,怎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昭鼠孤愤道:“如果不是韩魏横插一脚,攻我江汉、南阳。攻破蓝田关、占据咸阳指日可待。可惜啊!韩魏出手,便打乱了战局。攻破咸阳的大好时机,就这般错过了。”

    “楚国一向被中原诸侯鄙夷。我们在中原是没有一个朋友。楚国要强大,要发展,只能靠自己。”昭阳脸色平静道:“唐将军,秦国已不再威胁到楚国的地位。你也不想看到我们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便宜中原诸侯吧!”

    “唐将军,我们接受和秦国议和。就等于将秦国这只猛虎,引向齐国。秦齐大战,无论那方获胜,皆会削弱另一方的实力。获胜那方,也会付出沉重地代价。”昭阳道:“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和秦国议和。我们方能挥师,围剿韩魏,支援东部战场。”

    唐昧、昭鼠虽心有不甘,奈何局势由不得他们。秦国这只猛虎引向齐国,也不失一个高明的主意。
………………………………

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战

    秦楚两国议和,秦将赢疾解了秦国之危。楚军撤军回国,韩魏两国联军也退出楚国。秦楚双方的战事虽然告一段落,但中原大战仍在继续。忽然,赢疾脑海涌现出一个大胆地决定…联合韩魏,讨伐齐国。联合韩魏攻齐救燕,这是秦国几年前制定下的国策。秦楚大战,秦国虽然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秦韩魏三国军事同盟的协议尚未解除。此时,正是攻打齐国最佳时机。

    太子荡听闻这个消息,神情激荡,不顾众人反对,让甘茂领军五万配合赢疾的军事行动。

    齐王田辟彊得知秦楚私下议和,破口大骂道:“可恶,可恶。我们帮楚国牵制魏国大半军力。楚国不感激寡人援助之情也就算了。竟然背着寡人和秦国议和。楚国实在是太可恶了。”

    “楚国在中原诸侯心中向来是毫无信义可言。”田罂道:“楚国私下和秦国议和,就是为了将秦韩魏三国引向齐国。楚国用心之险恶。其计之歹毒。楚国就是想看着我们和秦韩魏三国开战。当初我们就不该救援楚国。”

    田辟彊道:“寡人也是后悔不已。楚国欺韩,欺秦,如今又欺齐。寡人咽不下这个恶气。”

    “王上,咽不下这口恶气,也得咽下去。”大司马田和道:“我们早晚会动手收拾楚国。眼下我们如何应对秦韩魏三国。”

    田辟彊厉声抛出一个字,“打。”

    田罂惊道:“王上,我们以一国之力对抗秦韩魏三国,力量太过悬殊。赵国和姬职也在燕国伺机而动。我们不能再和秦韩魏三国开战。我们应该和秦韩魏三国议和。”

    “议和,笑话。我们不打。秦韩魏三国就会以为,齐国怕了他们。”田辟彊语调阴沉道:“齐国乃东方第一强国,天下诸侯,寡人尚且不惧。岂会怕了秦韩魏三国。”

    田和见王上太过于感情用事,忙道:“王上,攻伐之事,关系重大,请三思。”

    “谁人胆敢再劝。”田辟彊冷声道:“休怪寡人无情。”

    田辟彊发怒,齐宫上下,无一人敢言。

    田辟彊镇住了朝堂,厉声道:“声子。”

    “末将在。”

    “寡人以你为将,联合宋军,和秦韩魏三国决战。”田辟彊嘱道:“此战,你务必要取胜,扬我齐国天威。”

    “喏。”

    散朝后,田罂和田和并肩而出。

    田和问道:“齐国和秦韩魏三国开战。齐相,你怎么不劝劝王上。”

    “刚才朝堂的情形,你是看到的。王上心意已决,说的再多,又有什么用。”田罂瞥了他一眼,无奈道:“王上,已经听不进去我们说的话呢?今日之王上,亦非昔日之王上。”

    “是啊!今日之王上,亦非昔日之王上。”田和忍不住问道:“齐相,此战我们胜算的几率有多大。”

    “我也难以定论。”田罂一边走,一边说道:“此战,我们能否取胜,就在于秦韩魏三国到底有多团结。如果三国团结一致,我们胜算不足五成。”

    “五成。”田和琢磨片刻,苦道:“这个数字,对我国极为不利。”

    田罂叹道:“战场瞬息万变,也许是我估计错了。”

    田和心里明白。齐国的精锐在燕国。此次会战,齐国对抗秦韩魏三国的精锐,胜算有三层就已经不错了。田和犹豫片刻,方道:“齐相,我们返回齐宫,将其中厉害说给王上听。”

    “不必了。”田罂叹道:“王上继位,桑丘一战,打败了秦国的挑衅。观泽之战,打败了魏赵两国。随后,我们不足六十日,攻破燕都蓟城。王上看到的是齐国竞技之师,所向披靡,天下无敌。我们进宫有说王上,只会惹怒了他。”

    田和点了点头道:“齐相说的是。王上成名太早,走得太急,登得太高了。”

    “是啊!成名太早,也不见得是件好事。”田罂仰望着蓝天道:“也许,人只有跌倒一次,才会清醒,才会长大。”

    齐王田辟彊非常看重这场战役的结果。这场战役关系到齐国东方大国的威望,也关系到齐国能否吞并燕国。齐国取胜,对于田辟彊而言,也是为他建立功勋增添一笔伟业。如果这次会战,齐国败了。中原诸侯便会联合起来,驱逐齐国退出燕国。齐王田辟彊自信,齐国不能够挑战天下诸侯,但面对秦韩魏三国是绰绰有余。

    秦韩魏三国联军在濮水之边和齐、宋联军展开决战。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