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南非当警察-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抱歉,他们就这样,并不是故意怠慢,而是不擅长人际交往。”人群散去,道格拉斯主动向罗克和小斯致歉。

    “是我们应该道歉,我们来的太冒昧了,打扰到你们的雅兴。”罗克和道格拉斯已经很熟悉,道格拉斯的道歉,也主要是因为小斯。

    “教授,有没有兴趣跟我去罗德西亚,你去了之后就是教育委员会会长。”小斯也是狂妄,当着罗克的面就开始挖人。

    “不用了,我在德兰士瓦也是教育委员会会长。”道格拉斯不动声色顶回去。

    这一时期的英国对于自由的追求也是矫枉过正,不仅仅是国家一级存在国会,具体到地方政府,同样是各种各样的“委员会”掌握着权力。

    德兰士瓦和罗德西亚也是这样,在德兰士瓦,已经完善了各种各样的委员会,比如道格拉斯,他就同时在三个委员会中担任着职务。

    罗克只能庆幸,因为警察这个行业的特殊,所以警界没有委员会,否则罗克估计要疯。

    罗克肯定不愿意头上有一个委员会指手画脚。

    “那真不错——”小斯挖人不成,也并没有多尴尬,近似开玩笑多一些。

    罗克就笑而不语。

    “医学院的进度还不错,年内就可以完工,其实相关的工作已经开始了,有几位教授已经去紫葳医院工作,据他们反应,那些护士对医学的兴趣很高,学习非常努力。”道格拉斯把话题扯开,不再这个问题上纠缠。

    其实雨季还没有结束时,医学院的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开工之后,建设速度确实是飞快。

    也就是罗克对医学院的要求比较高,不使用临时性建筑,要求全部是永固建筑,所以医学院才会在年内完工,如果罗克放宽一些要求,那么只要材料充足,一两个月之内,那些建筑工人就能搭建出足够的“积木”。

    至于紫葳医院的那些护士,其实现状有点让人无奈,因为华裔警察们对开枝散叶的热情,那些护士在三、五年之内,估计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上一波婴儿潮刚刚结束,那些刚刚生完孩子的护士,很多人又再次怀孕,所以罗克现在也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紫葳镇的人口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到了紫葳医院的工作。

    所以,现在的紫葳医院,医生和护士大多数都是男人,虽然男人有时候在护理上不如女人细心,但是男护士也有女护士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紫葳医院的男护都是主流。

    “把前几天整理出来的那个名单交给塞西尔,过几天,他们就要跟塞西尔一起去罗德西亚。”罗克不想在这方面说太多,有些事,还是不要让小斯知道的好,否则,小斯心里会更难过。

    “去罗德西亚?”道格拉斯有点惊讶,这之前,罗克从来没有说过这件事。

    “对,去罗德西亚,罗德西亚很快就会成立一所综合性大学。”罗克其实是有点生气的,英国政府对约翰内斯堡太苛刻了,如果约翰内斯堡能成立综合性大学,罗克又何必把机会让给罗德西亚。


………………………………

177 中医(补昨天下午的更新)

    罗克和小斯拜访道格拉斯的时候,在紫葳医院,一台紧张的手术正在进行中。

    伤者是一名约翰内斯堡市郊的农场主,他在维修房子的时候从屋顶跌落,结果头部和腹部都遭到重创,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昏迷不醒,并且伴随有失血过多。

    “患者的腹部被一截钢筋穿透,开放性创伤伴随大量失血,病人目前已经进入手术室,急需手术——”杰罗姆·琼是一名毕业于巴黎大学的医学生,他和他的老师瑞利·葛德文一起来到约翰内斯堡。

    瑞利·葛德文是巴黎大学医学二部的教授,也是目前约翰内斯堡医学方面的权威,单纯从医学上讲,瑞利·葛德文的医术比阿布更好,阿布是偏理论,瑞利·葛德文是主实践,再加上巴黎大学从名气上来说远超歌德堡大学,所以罗克给瑞利·葛德文开出1500镑的年薪,才把瑞利·葛德文从巴黎弄到约翰内斯堡。

    说到巴黎大学,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高等学府了,在全世界大学中的地位比牛津、剑桥更高。

    1167年,英国和法国的关系恶化,一些英国学者于是离开巴黎大学,返回英国成立了牛津。

    然后到1209年,牛津学生与学校当地的农民发生冲突,一些牛津的学者又来到由方济会,本笃会和圣衣会修士建立的剑桥镇,之后才有了剑桥大学。

    “病人的血型已经确定了吗?”瑞利·葛德文边走边穿衣服。

    “确定了,病人是A型血,我已经从血库里调了血,正准备对病人输血。”杰罗姆·琼刚刚从巴黎大学毕业,毕业之前就在巴黎主宫医院工作,现在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医生。

    1901年,美国医生兰德施泰德·卡尔发现血型,从此,为病人输血终于有了科学依据。

    紫葳医院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15年,德国人路易松才提出在血液里混加枸橼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

    紫葳医院现在已经有了血库,这要感谢罗克对血袋的了解,当初罗克为了把血袋卖给老外,没少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结果约翰内斯堡就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设立血库的城市。

    进入手术室之前,瑞利·葛德文和杰罗姆·琼都要经过消毒,1903年的当下,虽然药物水平还不够高,手术水平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在1846年,乙醚开始作为全身麻醉剂应用于手术,到1892年,普鲁卡因代替乙醚成为麻醉剂,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普鲁卡因仍然是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药。

    1877年德国伯格曼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在这个基础上,伯格曼采用了蒸气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

    有罗克的指导,紫葳医院的手术水平先不说,硬件水平已经直追国际一流,在欧洲尚且没有广泛使用的橡皮手套、止血钳、止血带,在紫葳医院都已经是标配,这有效提高了紫葳医院的治疗水平。

    换上已经消过毒的手术服,戴上橡皮手套,然后再次进行消毒之后,瑞利·葛德文和杰罗姆·琼才一起走进手术室。

    手术室里已经有两名实习医生和两名护士在忙碌,他们都是瑞利·葛德文和杰罗姆·琼的助手。

    顺便说一句,今天晚上的这台手术,瑞利·葛德文是主刀,杰罗姆·琼是第一助手,然后第二助手和第三助手以及两名护士都是华裔。

    伤者的年龄大概30岁左右,看上去情况很不好,惹祸的钢筋还插在伤者的肚子上没有拔下来,也就是手术室里都是男人,这要是换成女人,没准还真受不了这血渍呼啦的场面。

    瑞利·葛德文不犹豫,走到手术台前,抓住钢筋慢慢拔出来。

    伤者的身体在剧烈颤抖,杰罗姆·琼和二助、三助协力控制伤者,不让伤者移动。

    好半天,瑞利·葛德文终于松口气,没死就好。

    这种伤势,也就是在约翰内斯堡还有抢救的希望,换成是其他城市,估计现在伤者家属已经在准备后事了。

    “——现在我们进行第一步,要把病人的伤口切开,看看内脏有没有受损——”瑞利·葛德文在做手术时,嘴巴一刻不停的介绍。

    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杰罗姆·琼和二助、三助都全神贯注,这样的病人其实在紫葳医院很常见,但是瑞利·葛德文亲自上手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那些被石头或者工具砸断手脚的工人,都是杰罗姆·琼这样的年轻医生下手医治。

    所以这一年多,紫葳医院的医生,在外科手术方面的进步真的是飞快,整个紫葳医院,已经是十多位医生具有为病人实施手术的资格,有三十多名医生正在实习阶段,用不了多久,那些实习医生也可以进行独立操作。

    到那时,紫葳医院将会在外科手术这方面具备越来越强大的实力。

    “这个优势肯定是要发扬光大的,所以医学院成立之后,外科将会是医学院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科,我们也希望,未来约翰内斯堡医学院的外科会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学科。”道格拉斯对紫葳医院的外科非常推崇,同时对中医也很有兴趣:“我们还准备成立一个中医研究组,对于中医中的针灸、推拿、拔罐等等进行研究。”

    二十世纪中期,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医被丑化成为“巫医”和“巫术”,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对中医加以污蔑,就连很多华人都不在相信中医,转而迷信西医的立竿见影。

    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意识形态,西方国家的报纸对于华人的一切都是污蔑的,但是正经的科学工作者,并不会因此忽视中医的价值,在很多华人都开始抛弃中医的同时,很多西方医学院校和医学方面的实验室,却开始对中医进行研究,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在才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连青霉素都还没有研究出来,所以根本没有鄙视中医的资格。

    因为紫葳镇有很多华人,所以在紫葳镇现在已经有了保健方面的推拿按摩,澡堂子里也出现了“拔罐”等服务,前段时间道格拉斯尝试了一下推拿按摩,结果道格拉斯腰部的疼痛得到很大缓解,这让道格拉斯对中医推崇备至。

    至于“拔罐”,这并非东方独有,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当时的拔罐叫做“杯吸”,手法和效果跟中医的拔罐差不多。

    “可以,中医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很多古药方都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我准备在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成立一个专门种植药材的农场,对药材进行种植加工。”在这方面,罗克也有想法,只不过罗克的出发点和道格拉斯不同,道格拉斯研究中医纯粹是兴趣,罗克则是为了抢救传统文化。

    清国从现在开始,会处于长期无序的混乱状态中,这一时期会一直持续到共和国成立,这个阶段,很多传统文化瑰宝遭到战争破坏,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流失,对华人的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罗克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清国太远,罗克鞭长莫及,但是作为华人的一员,罗克绝对有责任,有义务在这方面付诸努力。

    关键是,罗克有能力保护约翰内斯堡,乃至尼亚萨兰的稳定,这就为抢救传统文化,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罗克还有十余万英亩的农场,一直以来,罗克还没有精力开发。

    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要研究中医,没有中药是不可能的,恰好罗克有农场,有实力,那就干脆在农场里种植药材,这样一举两得,即为研究中医提供中药,又可以为中医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洛克,说到中医,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从清国聘请一些中医方面的人才来约翰内斯堡,我们也可以充分进行交流。”道格拉斯还有进一步要求。

    “没问题,我已经让梁在清国努力寻找,听说现在已经有了眉目,或许,很快人就会到约翰内斯堡。”罗克早有准备,很久以前就让梁鼎新主意寻找这方面的人才。

    让人遗憾的是,虽然罗克求贤若渴,但是在这方面,梁鼎新一直都没有多大进展。

    这也可以理解,医生在清国,毕竟也是一个很受人尊重的职业,绝大部分有能力的医生,在清国都混得不错,根本没有人愿意来约翰内斯堡。

    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国北方已经乱成一团,再加上南方的东南互保,清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分裂状态,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肯定有医学世家在战争中受到影响,这时候梁鼎新诱之以利,没准还真能让梁鼎新把人弄到约翰内斯堡来。


………………………………

178 灯

    种植药材绝对是个技术活,这不是道格拉斯他们这些教授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一直以来华人的经验,在地处南半球的约翰内斯堡也派不上用场,所以罗克想要在约翰内斯堡种植药材,除了需要行家里手的指导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线。

    好在罗克有钱,而且又有时间,慢慢尝试,总会见到成果,所以罗克一点也不着急,也不指望医学院能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十年二十年都行,罗克有的是耐心。

    相对来说,道格拉斯这方面倒是急功近利。

    现在的道格拉斯也是要钱有钱,要权力有权力,和阿布一样,道格拉斯需要的是荣誉和地位,这不是用钱能买到的,需要一定的机缘和成绩,道格拉斯又不像阿布那样可以通过科研获得荣誉和地位,医学院才是道格拉斯通往成功路上的捷径。

    所以,道格拉斯对医学院的期待可想而知。

    这对于罗克来说其实是好事,罗克不怕身边的人有野心,只怕虽然有野心,但是却没有实现的途径,最终纵然是有点成绩,也是德不配位,这样的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道格拉斯还好,通过这两年的合作,道格拉斯已经用自己的能力获得罗克的信任,虽然道格拉斯有时候也难免有些官僚和迂腐,但是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官员来说,道格拉斯已经不错了,罗克不可能要求更多。

    毕竟道格拉斯骨子里还是教授,并不是合格的官员。

    罗克在为手头没有合格人才发愁的时候,“马隆贝”号邮轮刚刚驶入小石港。

    “马隆贝”号邮轮的排水量为5000吨,这是一艘专门用于移民的移民船,船上的舱室没有等级之分,满员状态下可以一次性乘坐2200人,去年刚刚由英国的哈兰德公司造成,隶属于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

    看名字就知道,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是尼亚萨兰农业公司的子公司,类似“马隆贝”号邮轮这样的移民船,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还有十艘。

    换而言之,现在从清国往尼亚萨兰移民,罗克已经不需要雇佣外籍船只,所有的移民工作都由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承担,梁鼎新在清国成立的人力资源公司,也挂在尼亚萨拉劳务派遣公司名下,人力资源公司雇佣的员工,就成了名符其实的“二鬼子”。

    这也是无奈之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刚结束,所有和“洋人”有关的企业,在清国都成了无人敢惹的太上皇,罗克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这样一来,虽然那些员工委屈了点,但是更有利于人力资源公司的工作。

    “马隆贝”号邮轮每一次往返清国和尼亚萨兰之间都是齐装满员,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马隆贝”号邮轮在小石港的码头上挺稳,原本平静的码头顿时忙碌起来。

    在“马隆贝”号舷梯旁边,一字排开有十几张桌子,每一张桌子后都有好整以暇的工作人员,“马隆贝”号邮轮的成员走下舷梯之后,就要排队在这些桌子面前进行登记。

    没错,所有来到尼亚萨兰的新移民,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就是要排队。

    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家伙,会被队伍旁边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提醒,如果被提醒着无视提醒,那么就会有警察出面把人带走,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这样的一幕,在小石城码头上每隔几天都会上演。

    登记过后,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会被工作人员率领,乘坐马车前往不同位置的开拓队,有一技之长的新移民,会留在小石城等待进一步分配。

    在所有抵达尼亚萨兰的新移民中,苏冼一家人格外显眼。

    所有抵达尼亚萨兰的新移民,都已经提前在清国的营地内至少居住了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内,新移民要完成诸如剃发、体检、补充营养、熟悉《个人卫生条例》等等一系列任务,只有那些身份特殊,在某个行业里出类拔萃的新移民,才有资格保留自己的习惯。

    苏冼一家人明显就是这样,虽然已经在营地内生活三个月,但是苏冼一家人都没有剃发,这是个显著的标志。

    “姓名?”轮到苏冼的时候,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公事公办。

    “苏冼——”

    “职业?”

    “医生——”

    工作人员听到“医生”两个字之后,马上抬头看苏冼。

    三十多岁的年龄,从容不迫的态度,温文尔雅,气质温和,一切都很符合华人“中庸”的气质。

    “去十五号马车——”工作人员并没有多说。

    “谢谢,麻烦了——”苏冼礼貌道谢,然后带着家人一起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去找马车。

    和苏冼一起来到尼亚萨兰的,还有苏冼的妻子、小妾、三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儿。

    这么大一家人,一辆马车有点装不下,好在工作人员早有准备,苏冼一家人分乘两辆马车,前面的马车夫一声长喝,马车随即启动。

    “老爷,他们要把咱们带到哪?”马车的车厢里有点暗,苏冼的妻子声音都在颤抖。

    “到了这般地步,去哪都行——”苏冼的声音还算稳定,不过语气里也透露着迷茫。

    “爹、肚子饿——”同车的小女儿王苏冼的怀里缩了缩。

    “待会就有好吃的,再等等——”苏冼温言抚慰,这一路上的伙食还算不错,那些洋人船员也没有难为苏冼一家人,想必这个什么“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花了这么多价钱把人万里迢迢从清国弄到尼亚萨兰,应该不会扔进种植园当工人的。

    为了说动苏冼一家人移民,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确实是花费了大价钱。

    苏冼的父亲是清国的御医,八国联军破城的时候,苏冼一家人仓皇逃离京城,跟着大部队一起逃往西安。

    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人自危,苏冼一家人也是颠沛流离,大部队逃到山西的时候,苏冼年迈的父亲不堪劳累去世,苏冼于是离开大部队,护送老父的灵柩返回老家安葬。

    苏冼老家是天津静海人,静海同样是八国联军侵华的重灾区,苏冼回到老家之后才发现,祖宅已经被联军劫掠一空后纵火焚毁,苏冼一家遂成无根之萍。

    战争结束后,联军撤走,苏冼一家人的生活陷入贫困,出京随身携带的一点细软,因为老父的丧事花费殆尽,一家人的生计都没了着落。

    好在还有宗族,在族人的帮助下,苏冼在老家重操旧业,悬壶问诊。

    如果没有意外,凭借苏冼跟着父亲学了二十多年的一身医术,苏家重新崛起是没问题的。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去年冬天,苏冼的一个病人因病去世,这又为苏冼一家人带来了巨大灾难。

    那位病人是一个官员的父亲,苏冼为病人诊断之后,已经知道病人情况,本来不想接诊,但是被人用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收治病人。

    这本来不是苏冼的错,药医不死病,真到病入膏肓的程度,神仙出手也难以挽回。

    但是那位官员不是这么认为,虽然苏冼百般哀求,但还是被官员寻了个由头打入囚牢,准备秋后问斩。

    苏冼的家人为救苏冼变卖家产,但还是无能为力。

    就在这个时候,尼亚萨兰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找到苏冼,为苏冼打通关节,并且偿还了所有的欠债,代价就是苏冼一家人要移民尼亚萨兰。

    如果只是苏冼一家,那么说不定苏冼宁愿一死,也不愿远赴尼亚萨兰。

    但是在营地内看到数千等待移民的华人之后,苏冼黯然接受了这个命运。

    ——

    马车行驶不到半个时辰,苏冼一家人被带到一个大院门口。

    车夫跟大院门口的门卫进行交接,然后苏冼一家人被带进大院。

    “不用担心,到了这儿你们就算是到家了,这儿是咱们尼亚萨兰农业公司的中转站,你们现在这里休息一段时间,等熟悉了水土之后,然后再分配工作。”工作人员态度还算不错,边走边向苏冼解释。

    “有劳——”苏冼虽然不知道“分配工作”是什么意思,但是也知道现在不是开口问的时候,所以只是礼貌道谢。

    “不用客气,您既然能住进中转站,那未来肯定是要飞黄腾达的,过不了多久,没准我见到您也要打千问安——”工作人员说到这里,突然小小的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嗨,说这个干吗,咱们尼亚萨兰不兴打千问安这一套,你们就踏踏实实的住着——”

    黑暗中,看不清这个中转站的面积到底有多大,不过道路两旁的灯笼给了苏冼一家人些许安慰。

    沿着灯笼往前走,在一处岔路口,工作人员带苏冼一家人来到一栋房屋门前。

    “你们家人有点多,所以就暂时先住在这里,我现在教你灯怎么用,咱们这里不点蜡烛——”工作人员絮絮叨叨,随着一声“啪嗒”,整个房间被灯光照亮,苏冼终于知道什么是“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