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知堂书话-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右手敲着臀部给他看。盖兵曹长的姿势实在是觉得这只手没有地方放似的,所以模仿他

    的时候除了去拍拍屁股也没法安顿吧。就是在小孩看了,也可见他们感觉那姿态的异像。

    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中佐的了不得决非纳耳逊呀楠呀大村呀之比。他永久了不得。只看

    日本国中,至少在东京市的小学校里,把这人当作伟人的标本,讲给学生听,那就可以知

    道了罢。

    所以学生们回家来便问父亲为什么不做军人,答说,那岂不是做杀人的

    生意么从这边说是杀人,从那边想岂不是被杀的生意么。这种嫌憎军人的

    意思在日本人里并不能说是绝无,但是写出来的总是极少,所以可以说是难

    得。广濑中佐名武夫,日俄战争中死于闭塞旅顺之役,一时尊为军神,铜像

    旧在四叉路中心,大地震后改正道路,已移在附近一横街中,不大招人悯笑

    矣。前文不记年月,但因此可知当在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之前也。

    同书中第四篇曰卑怯者,在大地震一年后追记旧事,有关于谣传朝

    鲜人作乱,因此有许多朝鲜人中国人亦有好些在内被杀害的那一节云:

    关于朝鲜人事件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点儿都不明白。有人说这是因为交通不完备所

    以发生那样事情,不过照我的意思说来,觉得这正因为交通完备的缘故所以才会有那样事

    情。假如那所谓流言蜚语真是出于自然的,那么倒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从什么心理学社

    会学各方面都有调查研究的价值,可是不曾听说有谁去做这样的事。无论谁都怕摸身上长

    的毒疮似的在避开不说,这却是很奇怪。不过如由我来说,那么这起火的根源也并不是完

    全不能知道。那个事件是九月二日夜发生的事,我还听说同日同时刻在桦太岛方面也传出

    同样的流言。恐怕桦太是不确的也未可知,总之同日同时那种流言似乎传到很有点出于意

    外的地方去。无论如何,他总有着不思议的传播力。依据昨今所传闻,说是陆军曾竭力设

    法打消那朝鲜人作乱的流言云云。的确照例陆军的好意是足多的了。可是去年当时,我直

    接听到那流言,却是都从与陆军有关系的人的嘴里出来的。

    大地震时还有一件丑恶绝伦的事,即是宪兵大尉甘柏某杀害大杉荣夫妇

    及其外甥一案,集中也有一篇文章讲到,却是书信形式,题曰寄在地界的

    大杉君书。这篇文章我这回又反复读了两遍,觉得不能摘译,只好重复放

    下。如要摘译,可选的部分太多,我这小文里容不下,一也,其二是不容易

    译,书中切责日本军宪。自然表面仍以幽默与游戏出之,而令读者不觉切齿

    或酸鼻,不佞病后体弱,尚无此传述的力量也。我读此文,数次想到斯威夫

    德上人,心生钦仰,关于大地震时二大不人道事件,不佞孤陋寡闻未尝记得

    有何文人写出如此含有义愤的文章,故三年前在东京山水楼饭店见到户川先

    生,单独口头致敬崇之词,形迹虽只是客套,意思则原是真实耳。

    上面所引多是偏于内容的,现在再从永井荷风所著东京散策记中另

    外引用一节,原在第八章空地中的:

    户川秋骨君在依然之记中有一章日霜天的户山之原。户山之原是旧尾州侯

    别庄的原址,那有名的庭园毁坏了,变作户山陆军学校,附近便成为广漠的打靶场。这一

    带属于丰多摩郡,近几年前还是杜鹃花的名胜地,每年人家稠密起来,已经变成所谓郊外

    的新开路,可是只有那打靶场还依然是原来的样子。秋骨君曰:

    户山之原是在东京近效很少有的广大的地面。从目白的里边直到巢鸭泷之川一面平

    野,差不多还保留着很广阔的武藏野的风致。但是这平野大抵都已加过耒耜,已是耕种得

    好好的田地了,因此虽有田园之趣而野趣则至为缺乏。若户山之原,虽说是原,却也有多

    少高下,有好些树木。大虽是不大,亦有乔木聚生,成为丛林的地方。而且在此地一点都

    不曾加过人工,全是照着那自然的原样。假如有人愿意知道一点当初武藏野的风致,那么

    自当求之于此处吧。高下不平的广大的地面上一片全是杂草遮盖着,春天采摘野菜,适于

    儿女的自由游戏,秋天可任雅人的随意散步。不问四季什么时候,学绘画的学生携带画布,
………………………………

第94节

    到处描写自然物色,几无间断。这真是自然之一大公园,最健全的游览地,其自然与野趣

    全然在郊外其他地方所不能求得者也。在今日形势之下,苟有馀地则即其处兴建筑,不然

    亦必加耒耜,无所踌躇。可是在大久保近傍何以还会留存着这样几乎还是自然原状的平野

    的呢很奇怪,此实为俗中之俗的陆军之所赐也。

    户山之原乃是陆军的用地。其一部分为户山学校的打靶场,其一部分作练兵场使用。

    但是其大部分差不多是无用之地似的,一任市民或村民之蹂躏。骑马的兵士在大久保柏木

    的小路上列队弛骤,那是很讨厌的事,不,不是讨厌,是叫人生气的。把天下的公路像是

    他所有似的霸占了,还显出意气轩昂的样子,这是吾辈平民所甚感觉不愉快的。可是这给

    予不愉快的大机关却又在户山之原把古昔的武藏野给我们保留着。想起来时觉得世上真是

    不思议的互相补偿,一利一害,不觉更是深切的有感于应报之说了。

    这里虽然也仍说到军人,不过重要的还是在于谈户山之原,可以算作他

    这类文章的样本。永井原书成于大正四年一九一五,此文的著作当在其

    前,依然之记我未曾见,大约是在文鸟集中吧,但户山之原一

    篇也收在乐天地狱中。秋骨的书我只有这几册:

    一、凡人崇拜,一九二六。

    二、乐天地狱,一九二九。

    三、英文学笔录,一九三一。

    四、自然、多心、旅行,同上。

    五、都会情景,一九三三。

    六、自画像,一九三五。

    这里所介绍的只是一点,俟有机会当再来谈,或是选择一二小文,不过此事

    大难耳。廿六年二月廿三日于北平

    1937年4月刊青年界11卷4期,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烛谈

    老年的书

    谷崎润一郎的文章是我所喜欢读的,但这大抵只是随笔,小说除最近的

    春琴抄,芦刈,武州公秘话这几篇外,也就没有多读。昭和八

    年一九三三出版的青春物语凡八章,是谷崎前半生的自叙传,后边

    附有一篇艺谈,把文艺与演艺相提并论,觉得很有意思。其一节云:

    我觉得自己的意见与现代的艺术观根本的不相容,对于一天一天向这边倾过去的自

    己,略有点觉得可怕。我想这不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证据么,实在也不能确信其不如此。但

    是转侧的一想,在现代的日本几乎全无大人所读的或是老人所读的文学。日本的政治家大

    抵被说为缺乏文艺的素养,暗于文坛的情势,但是这在文坛方面岂不是也有几分责任么。

    因为就是他们政治家也未必真是对文艺冷淡,如犬养木堂翁可以不必说了,像滨口雄幸那

    样无趣味似的人,据说也爱诵碧岩录,若前首相那些人则喜欢玩拙劣的汉诗,此外

    现居闲地的老政治家里面在读书三昧中度日的人一定也还不很少吧。不过他们所喜欢的多

    是汉文学,否则是日本的古典类,毫不及于现代的文学。读日本的现代文学,特别是读所

    谓纯文学的人,都是从十**至三十前后的文学青年,极端的说来只是作家志望的人们而

    已。

    我看见评论家诸君的月评或文艺论使得报纸很热闹的时候,心里总是奇怪,到底除

    了我们同行以外的读者有几个人去读这些东西呢在现在文坛占着高位的创作与评论,实

    在也单是我们同行中人做了互相读互相批评,此外还有谁来注意。目前日本国内充满着不

    能得到地位感觉不平的青年,因此文学志愿者的人数势必很多,有些大报也原有登载那些

    作品的,但是无论如何,文坛这物事是完全以年青人为对手的特别世界,从自然主义的昔

    日以至现在,这种情形毫无变化。虽是应该对于政治组织社会状态特殊关心的普罗作家,

    一旦成为文士而加入文坛,被批评家的月评所收容,那么他们的读者也与纯文学的相差不

    远,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能够广大的从天下的工人农人中获得爱读者的作家真是绝少。在

    日本的艺术里,这也只是文学才跼蹐于这样局促的天地,演剧不必说了,就是绘画音乐也

    更有广泛的爱好者,这是大家所知觉的事情。只是大众文学虽为文坛的月评所疏外,却在

    社会各方面似乎更有广大的读者层,可是这些爱读者的大部分恐怕也都是三十岁内的男女

    吧。

    的确,大众文学里没有文学青年的臭味,又多立脚于日本的历史与传统,其中优秀

    的作品未始没有可以作为大人所读的文学之感,但是对于过了老境的人,能给与以精神的

    粮食之文学,说是能够从这里生出来,却又未能如此想。要之现时的文学是以年青人为对

    手的读物,便是在作者方面,他当初也就没有把四十岁以上的大人们算在他的计划中的。

    老实说,像我这样虽然也是在文坛的角落里占一席地的同行中人,可是看每月杂志即使别

    栏翻阅一下,创作栏大概总是不读,这是没有虚假的事实。盖无论在那一时代那一国土,

    爱好文学的多是青春期的人们,所以得他们来做读者实是文艺作家的本怀,那些老人们便

    随他去,或者本来也不要紧,但是像我这样年纪将近五十了,想起自己所写的东西除年青

    人以外找不到人读,未始不感到寂寞。又或者把我自己放在读者方面来看,觉得古典之外

    别无堪读的东西,也总感觉在现代的文学里一定有什么缺陷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从青年

    期到老年期,时时在灯下翻看,求得慰安,当作一生的伴侣永不厌倦的书物,这才可以说

    是真的文学。人在修养时代固然也读书,到了老来得到闲月日,更是深深的想要有滋味的

    读物,这正是人情。那时候他们所想读的,是能够慰劳自己半生的辛苦,忘却老后的悔恨,

    或可以说是清算过去生涯,什么都就是这么样也好,世上的事情有苦有悲也都有意思,就

    如此给与一种安心与信仰的文学。我以前所云找出心的故乡来的文学,也就是指这个。

    我把这一篇小文章译录在这里,并不是全部都想引用,虽然在文学上中

    的情形原来相近,谷崎所说的话也颇有意思。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看到在

    缺少给大人和老人读的书物这句话,很有同意,所以抄了过来,再加添一点

    意思上去。文学的世界总是青年的,然而世界不单只是文学,人生也不常是

    青年。我见文学青年成为大人,此语作第二义解亦任便,主持事务则其

    修养或无修养也与旧人相差无几,盖现时没有书给大人读,正与日本相

    同,而旧人所读过的书大抵亦不甚高明也。

    日本老人有爱诵碧岩录者,中国信佛的恐只慕净土唸真言,非信徒

    又安肯读二氏之书乎。不佞数年前买揞黑豆集,虽觉得有趣而仍不懂,

    所以也不能算。据我妄测,中国旧人爱读的东西大概不外三类,即香艳,道

    学,报应,是也。其实香艳也有好诗文,只怕俗与丑,道学也是一种思想,

    但忌伪与矫,唯报应则无可取。我每想像中年老的案头供奉感应篇明

    圣经,消遣则池上草堂劝戒近录,笔墨最好的要算坐花志果了,

    这种情形能不令人短气这里便与日本的事情不同,我觉得我们所需要的虽

    然也是找出心的故乡来的文学,却未必是给与安心与信仰的,而是通达人情

    物理,能使人增益智慧,涵养性情的一种文章。无论什么,谈了于人最有损

    的是不讲情理的东西,报应与道学以至香艳都不能免这个毛病,不佞无做圣

    贤或才子的野心,别方面不大注意,近来只找点笔记看,便感到这样的不满,

    我想这总比被麻醉损害了为好,虽然也已失了原来读书的乐趣。现在似乎未

    便以老年自居,但总之已过了中年,与青年人的兴趣有点不同了,要求别的

    好书看看也是应该,却极不容易。诗经特别是国风,陶诗读了也总

    是喜欢,但是,读书而非求之于千年前的古典不可,岂不少少觉得寂寞么

    大约因为近代的时间短的缘故吧,找书真大难,现代则以二十世纪论亦只有

    三十七年耳。近日偶读牛空山诗志,见豳风“东山”后有批语云:

    情艳之事与军人不相关,慰军人却最妙。虫鸟果蔬之事与情艳不相关,写情艳却最

    妙。凯旋劳军何等大关目,妙在一字不及公事,一篇悲喜离合,都从室家男女生情。开端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隐然动劳人久旷之感。后文妇叹于室,其新孔嘉,惓惓于此三致意

    焉。夫人情所不能已圣人弗禁,东征之士谁无父母,岂鲜兄弟,而夫妇情艳之私尤所缱切。

    此诗曲体人情,无隐不透,直从三军肺腑扪摅一过,而温挚婉恻,感激动人,悦以使民,

    民忘其死,信非周公不能作也。

    这几节话在牛空山只是读诗时感到的意思批在书眉上,可是说得极好,

    有情有理,一般懦生经师诗人及批评家都不能到这境地,是很难得的。我引

    这些话来做一个例,表示有这种见识情趣的可以有写书的资格了,只可惜他

    们不大肯写,而其更重要的事情是他们这种人实在也太少。供给青年看的文

    学书充足与否,不佞未敢妄言,若所谓大人看的书则好的实在极少,除若干

    古典外几于无有,然则中年老年之缺少修养又正何足怪也。

    我近来想读书,却深感觉好书之不易得,所以写这篇小文,盖全是站在

    读者方面立场也。若云你不行,我来做,则岂敢,昨日闻有披发狂夫长跪午

    门外自称来做皇帝,不佞虽或自大亦何至于此乎。

    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四日于北平

    1937年作,1944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烛后谈

    浮世风吕

    偶读马时芳所著朴丽子,见卷下有一则云:

    朴丽子与友人同饮茶园中,时日己暮,饮者以百数,坐未定,友亟去。既出,朴丽

    子曰,何亟也曰,吾见众目乱瞬口乱翕张,不能耐。朴丽子曰,若使吾要致多人,资而

    与之饮,吾力有所不给,且又不免酬应之烦,今在坐者各出数文,聚饮于此,浑贵贱,等

    贫富,老幼强弱,樵牧厮隶,以及遐方异域,黥劓徒奴,一杯清茗,无所参异,用解烦渴,

    息劳倦,轩轩笑语,殆移我情,吾方不胜其乐而犹以为饮于此者少,子何亟也。友默然如

    有所失。友素介特绝俗,自是一变。

    这篇的意思很好,我看了就联想起户川秋骨的话来,这是一篇论读书的

    小文,收在他的随笔选集乐天地狱一九二九里,中有云:

    哈理孙告戒乱读书的人说,我们同路上行人或是酒店里遇见不知何许人的男子便会

    很亲近的讲话么,谁都不这样做,唯独关于书籍,我常常同全然无名而且不知道是那里的

    什么人会谈,还觉得高兴。但是我却以为同在路上碰见的人,在酒店偶然同坐的人谈天,

    倒是顶有趣,从利益方面说也并不少的事。我想假如能够走来走去随便与遇着的人谈谈,

    这样有趣的事情恐怕再也没有吧。不过这只是在书籍上可以做到,实际世间不大容易实行

    罢了。浮世床与浮世风吕之所以为名著岂不即以此故么。

    浮世床等两部书是日本有名的滑稽小说,也是我所爱读的书。去年

    七月我写与友人谈日本文化书之一,曾经连带说及,今略抄于下:

    “江户时代的平民文学正与明清的俗文学相当,似乎我们可以不必灭自

    己的威风了,但是我读日本的滑稽本还不能不承认这是中国所没有的东西。

    滑稽日本音读作

    kokkei,显然是从太史公的滑稽列传来的,中国近

    来却多喜欢读若泥滑滑的滑了。据说这是东方民族所缺乏的东西,日本

    人自己也常常慨叹,惭愧不及英国人。这滑稽本起于文化文政十九世纪初

    头年间,却全没有受着西洋的影响,中国又并无这种东西,所以那无妨说

    是日本人自己创作的玩意儿,我们不能说比英国小说家的幽默何如,但这种

    可证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国人为多了。我将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中

    膝栗毛膝栗毛者以脚当马,即徒步旅行。与式亭三马浮世风吕及

    浮世床风吕者澡堂,床者今言理发处。此种汉字和用虽似可笑,世间

    却多有,如希猎语帐篷今用作剧场的背景,跳舞场今用作乐队讲,是也。

    放在旁边,再一一回忆我所读过的中国小说,去找类似的作品,或者一半因

    为孤陋寡闻的缘故,一时竟想不起来。借了两个旅人写他们路上的遭遇,或

    写澡堂理发铺里往来的客人的言动,本是所谓气质物katagino,

    characters的流派,亚理士多德门下的退阿佛拉斯多思theophrastos

    就曾经写有一册书,可算是最早,从结构上说不能变成近代的好小说,但平

    凡的叙说里藏着会心的微笑,特别是三马的书差不多全是对话,更觉得有意

    思。中国滑稽小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自西游记,儒林外史以至何

    典,常言道,都不很像,讲到描写气质或者还是儒林外史里有几

    处,如高翰林那种神气便很不怀,只可惜不多。”

    其实高翰林虽写得好,还是属于特殊部类,写的人固然可以夸张,原本

    也有点怪相,可以供人家的嗤笑以至谴责,如浮世床中的孔粪先生,嘲

    笑那时迂腐的汉学者,很是痛快,却并不怎么难写。我想讽刺比滑稽为容易,

    而滑稽中又有分别,特殊的也比平凡的为容易。浮世风吕卷一里出来的

    那个瘫子和醉汉就都是特殊的例,如笑话中的瞎子与和尚或惧内汉之类,仿

    佛是鼻子上涂了白粉的小丑似的,人家对于他所给与的笑多半是有一种期待

    性,不算是上乘的创作,唯有把寻常人的平凡事写出来,却都变成一场小喜

    剧,这才更有意思,亦是更难。双木园主人堀舍二郎在江户时代戏曲

    小说通志中说得不错:

    文化六年一八○九所出的浮世风吕是三马著作中最有名的滑稽本。此书不

    故意设奇以求人笑,然诙谐百出,妙想横生,一读之下虽髯丈夫亦无不解颐捧腹,而不流

    于野鄙,不陷于猥亵,此实是三马特绝的手腕,其所以被称为斯道之泰斗者盖亦以此也。

    式亭三马本名菊地太辅,生于安永五年一七七六。著书极多,以浮

    世风吕与浮世床为其杰作。朴丽子喜听茶园中人轩轩笑语,以为能移

    我情,可谓解人,如遇三马当把臂入林矣。浮世风吕出版时当清嘉庆前

    半,其时在中国亦正有游戏文章兴起,但常言道等书只能与日本的“黄

    表纸”一类相当,滑稽本之流惜乎终未出现,马君亦嘉道时人,能有此胜解

    而不有所著述,尤为可惜。浮世风吕前后四编共九卷,各卷写几个场面

    都很有意思,我最喜欢前编卷下男澡堂中写几个书房里放学出来的学生,三

    编卷上女澡堂中写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在着衣服时谈话,虽今昔相隔已百

    三十年,读了觉得情形不相远,不佞曾想于此摘译一部分,乃终未能够,不

    但摘取为难,译述亦大不易,我这里只能以空言介绍终篇,诚不得已也。我

    不看戏文,但推想春香闹学、三娘教子等里边或者还含有儿童描写

    的一丁点儿吧,不知何以小说散文中会那么缺乏,岂中国文人的见识反在戏

    子下欤写学童的滑稽则尚有少许,郭尧臣著捧腹集诗钞中有蒙师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