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代权臣-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001 梦里不知身是客
初冬的塞外草原,席卷大地的寒风裹挟着无数冰冷的细沙小石,劈头盖脸刮来,剜剐着人类每一片裸露在空气中的皮肤。时而乌云消散,狂风停歇,斜挂在天空的太阳伸出无数触手,毫无遮拦地放出刺眼光芒,将人照射得头昏脑涨。
谨小慎微地躲藏在一人多高的大方盾后的汉军将士们,用力摇晃昏昏欲睡的脑袋,努力使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因为哪怕是目不识丁的普通士兵也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突厥骑射手,即便是半分大意,也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可怕后果。更何况,他们是站在整个由五千汉军组成的大阵的最前沿,素有“当矢营”之称。
带领这群不安士兵的将军今年刚好三十,从年龄来看还算是个小将,脸上却挂满的深沉却毫不保留地反映出他那不凡的阅历,从而将一双深嵌眼眶之中的眸子烘托得更加深邃。便是这样一双眼睛,正紧盯着附着在远处地平线上一片隐隐约约的黑色――那就是如狼似虎的突厥骑兵。
突厥人身穿兽皮衣,烈日烘烤之下稍显燥热,寒风呼啸之中不觉寒冷,好让他们能够专心于眼前的厮杀。领头的突厥首领年纪不大,却也是久经沙场,斥候那“汉军骑兵不多,不足为虑”的报告让他有充分理由相信:今日的战斗又将是一场一边倒的简单屠杀。
寒风在隔壁草原之上畅通无阻,纵横不定,忽然转向南方,往汉军阵营猛扑过去。突厥首领瞥了一眼装饰在自己甲胄上的雕翎,嘴角扬起微笑,将长弓握在手中,吩咐左右道:“吹响号角,随我出击!”
悠扬的号角声乘着风势,传入将军耳中,居然让他有些陶醉。尚不及仔细分辨,胯下大青马忽然狂躁起来,四蹄在青草稀疏的土地上乱踏。将军忙用手轻拍坐骑的脖子以示安抚,口中自言自语般吐出几个字:“终于开始了吗?”
方才还远在天边的突厥骑兵眨眼间便已近在眼前。突厥人自古逐水草而居,尚未开化,却也不会傻到向数千中原重步兵发起直接冲锋。而是在汉军百步开外,驾马头尾相接地组成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大圈,转到正对汉军的就发矢攻击,转到后边就张弓搭箭准备射击,如此往复,时时不息,源源不绝。这种模仿雄鹰盘旋捕食,而能够毫不停歇地向对手发动攻击,从而将对手的兵力和斗志渐渐磨灭的可怕阵势,便是突厥民族祖传的“鹰环之阵”。
汉军没有更为积极的应对之策,只能在大阵前设置手执巨盾的士兵,用以阻挡突厥人的弓矢,这便是“当矢营”三字的来历。不过这始终是一种被动防御,战事之中惟有祈祷突厥人箭矢用尽,自行退去,才能求得一个平局,战术上的落后,使汉军在同突厥的对阵中总是负多胜少。突厥弓骑手放出的弓箭当然无法射穿重达五十斤的厚重铁盾,然而突厥人弓马娴熟,专找两面盾牌之间的空挡狙击――弓矢驾着风力,射穿铜墙铁壁,一支支结结实实地刺入人体――汉军阵中顿时爆发出声声惨叫。喉中喷涌的粗气、筋骨断裂的闷响、金属撞击的脆音,不断从濒死的**中发出,让气息尚存者听了毛骨悚然。
站在将军身边谋士不禁焦躁起来:“王爷,看样子侦查有误,突厥骑兵远超千人之数,怕是有三千之多。为今之计,还是速速撤退,固守城池为好。”
将军咬咬牙,说道:“此时撤退,必致溃败,还是看看再说。”
平日的严格训练终于开始发挥作用。尽管“当矢营”的伤亡越来越大,然而将士们依旧能够面无表情地坚守岗位,渐渐稀薄的防线始终没有后退一步,更无丝毫崩溃的迹象。这下轮到突厥人担心了,领头的突厥首领眼看本方所带箭矢已用去近半,又迟迟不能取胜,却无可奈何,只能带领麾下继续轮转射击。不过首领依旧充满自信,毕竟本方人轻马快,哪怕是不能取胜,也能迅速脱离战斗,保持不败。
正入胶着之际,上天似乎改变了心意,狂风竟然毫无征兆地转向正北。
端坐马上神情肃穆的汉家将军眼中瞬间闪过灵光,抽出宝剑,厉声命令道:“弩手起立,顺风齐射!”汉人膂力远不及突厥人,开弓射箭距离不到突厥人的一半,因而为求远距攻击的均势,发明了用脚拉弦的弩机,这才同突厥弓骑射程相当。只是弩机准备缓慢,且在准备过程中毫无防备,所以只能设置在重甲步兵之后,而不能放在第一排,实战之中受到巨大限制,却也是聊胜于无。匍匐在“当矢营”身后的一千五百名强弩手闻得将令,“倏”地立起,仗着风势,向突厥“鹰环”阵中齐刷刷地发射。由重弩射出的箭短而有力,射入皮肉就很难拔出,只中一记就足以破坏敌人的战斗力。突厥人生性剽悍,虽能在中箭之后继续战斗,却毕竟身受重伤,射出的箭变得越来越软,有的根本无法射中汉军,有的即便射中也不能穿透重甲。汉军重弩射出的短箭依旧飞蝗般漫天袭来。
战势已全面逆转。
汉家将军脸上露出难得的微笑,宝剑当空一挥,口中带着欢愉的口气命令道:“中路步兵缓慢推进!两翼轻骑出动包抄!”
眼见汉军弩矢渐渐将突厥勇士吞没,而对方始终不动如山的战阵也已迅速做好了出击的准备。“混蛋!”突厥头领暗暗怒骂了两声,心中虽有不服,却也只能接受现实,传下令去,让手下从速撤退。
突厥轻骑愈战愈没有信心,听得退令,无不拨转马头,往北方渐次退去。头领正待断后撤回,忽瞥见汉军阵中主将金甲红袍、指挥若定,眼中喷出火来,居然重新驭马回身,用长弓拨开来矢,瞅准机会,拉弓满月,箭发流星,朝汉将射去。
一箭射来大不相同,箭羽划破逆风,“嗤嗤”作响,纵贯汉阵,径直往汉将眉心飞来。被属下称作“王爷”的汉将统观大局,哪能注意到小小一支夺命冷箭?正在其性命交关之际,身边一名贴身侍卫刹那间挡在汉将面前,面对侍主厉声高呼:“王爷小――”。“心”字尚未脱口,那枚冷箭早已射入侍卫后颅,贯通脑髓,从右眼透出数寸方才停下,箭簇尖端几乎刺破汉将鼻头,死者脑浆与鲜血的混合物却早已洒了生者满脸。汉将见此惨状,双眼一黑,差点摔下马去。
“王爷,王爷……”
在汉将耳边响起的并非骨断筋折的耸人音响,而是绕指盘柔的声声软语。王爷轻轻拭去额头上的汗珠,略略定神,刚想说话,那温软的话语又响了起来:“王爷,这么多年了,又在做那个噩梦吗?”
王爷点点头,又摇摇头,笑着对枕边人说道:“厮杀了几十年,居然还在像小孩一样做噩梦,真是贻笑大方。”
枕边的王妃年过三十,风韵犹存,半倚在丈夫胸前,说道:“哪有?多亏王爷戍守北疆十余年,才让突厥不能踏入中原一步,这是天下妇孺皆知的,天下哪个敢笑话王爷?”
一番话正说到王爷心中,心情顿时转好,忽又长叹一声:“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比我更有资格享受天下的称赞啊……”几秒钟的沉默之后,王爷这才问道,“现在是何时辰了?”
王妃凝神分辨远处飘来的打更声,确定地说道:“该是卯时了。”
“嗯,差不多了,本王也该起床了。”说着掀开锦被,稍微提高了嗓门道,“来人哪!”
幽燕王郑荣,乃是当今皇上郑雍的胞弟,毛遂自荐代长兄守卫北疆以来,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他也在塞北朔风的洗礼之下年过不惑。
等郑荣更衣、洗漱、用餐完毕,走到王府衙门后堂,刚是辰时,谋士钟离匡却已等候在那里。钟离匡少时了了,十几岁就中了举人,却迟迟考不中进士。按律举人不中进士,若干年后可递补做官,可钟离匡性情孤傲阴鸷,不得人心,始终不能得志。直到渐知天命,才被求贤若渴的郑荣聘去成为幕僚,尔来也有十年了。十年来,钟离匡无论在政务处置,或是战谋策划上皆有不俗见地,成为幽燕王府最重要的谋士,唯其阴郁的性格始终未变。
幽燕王本人也对钟离匡深为看重,刚入后堂,首先微微作揖,问候道:“钟离先生辛苦了。”
钟离匡自然回礼道:“既受王爷幕资,当然殚精竭虑,何苦之有?”
“嗳~本王与先生皆是大汉臣子,为国尽忠,为民请命,先生怎能说是受本王礼聘呢?”郑荣微笑着说,“好了,请问先生幽燕全道有何政务需本王过问?”
“没有。”钟离匡回答得很干脆。
郑荣脸上却有些不悦,问道:“幽燕一道,甲士数万,黎民众多,怎会无事?”
“幽燕之富庶,天下仅次于江南,有户五十万,丁口两百万,事情当然会有一些。然而近日既无水涝蝗旱、地震大火,亦不见千里以外之流、大辟以上之刑,具是些皮毛小事。朝廷有衙门,王府有幕僚,自己就办了,若这些鸡毛蒜皮都要烦劳王爷的话,还要我等作甚?”钟离匡的话咄咄逼人,却句句都在理上,郑王爷只能由他继续说下去,“不过这件事却非要王爷亲自处理。”说着,从袖筒之中取出一份书信,递给王爷。
………………………………
002 京城洛阳是非多
郑荣接过信,缓缓拆封,展纸一阅,不禁大惊失色。原来信纸上的寥寥数言,居然是当今皇上亲笔书写,落款的印章也非传国玉玺,而是当今圣上还在当太子时的私印;再回看信封,果然是宫中专用的明黄色纸张精心装裱的。
钟离匡似乎已猜了个**不离十,毫不避讳,问道:“是皇上给王爷带话了吗?”
“先生猜得不错……”郑荣将不过百余字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道,“皇上是要召本王往京城觐见,说是有要事相商。这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皇上自可下一道圣旨,却又何必私下写信来呢?”
钟离匡捻了捻下巴上稀稀疏疏的山羊胡,说道:“恕臣狂悖,近闻皇上笃信方士,服了不少金丹红丸,然而圣体愈加不济,恐怕难保万全。而今朝中皇长子与皇次子之间的矛盾已是路人皆知,公卿大臣、羽林将军等也都各自依附,势同水火。皇上之心,惟恐成为桓公第二啊!”钟离匡咽下一口口水,接着说道,“臣窃以为,皇上之召王爷,不过议论废立之事而已。若皇上心意不定,必会向王爷咨询;若皇上心意已决,亦会请王爷全力辅佐新君。”
“这个……先生之言正与本王暗合。只是不知该如何回复皇上,不知先生有何高见?”郑荣紧锁眉头,吸着冷气说道。
钟离匡略微沉吟,继续面无表情地说道:“废立储君,虽是国家大事,却也算是皇家私事,我等外人怎好多嘴?若是依鄙人愚见,王爷戍守北疆,身负国家安危十年,如今羽翼丰满,足以自保。因此,无论登极新君为何人,只要王爷收敛锋芒,拥兵自重,便能保得富贵无虞。”
一番话说得郑王爷不住地点头,仔细回味了一番道:“先生所言甚是,本王记下了。不过既然是圣上的旨意,我等自然不能耽搁,宜速启程为好。”说着,吩咐左右道,“快请崔﹑韦两位将军。”
崔楠﹑韦护两位将军均是郑荣一手从军中拣拔而来,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已是郑荣麾下两员一等一的干将。崔楠授征北将军,出身将门世家,沉默寡言,却身材矮小,弓马拙劣,用兵倒以攻击犀利而闻名。韦护拜授征东将军,举于行伍之中,心直口快,身材魁梧,武艺精湛,以防守稳固而见称。凭着这两位将军攻防兼备的组合,幽燕王才能在突厥猖狂的塞北屹立不倒。
两位将军领命来见王爷,刚听完事情本末,韦将军拍着胸脯就说:“王爷尽管放心,此地有末将守护,突厥人若想踏入幽燕半步,自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郑荣听了点点头,赞赏道:“幽燕有韦将军当然是万无一失了。”说着,又扭头看着崔楠,说道,“不过还请韦将军协同办理。”
崔楠不发一言,神情严肃地点头承诺。
郑荣见了,这才露出微笑,道:“那么本王明日便赴京面圣,请崔韦两位将军留守幽燕防备突厥,钟离先生随本王南下进京。”
幽燕王郑荣不事铺张,但身为一方藩王的排场还是不能少的。在旌旗华盖的簇拥之下,骑着高头白马,点起五百精干卫士,便从幽燕王府出发了。出行之时正值巳时,恰是宵禁结束,百姓外出﹑商户迎客之时。按律,王爷出行必须清扫街道,百姓回避,郑荣不愿骚扰百姓,避开繁华大街,专挑僻静小道而行。不料刚出南门,便见无数百姓担酒奉食在城门口送行。郑荣不受,没想到百姓竟不让仪仗通过。郑荣见状,只好命令王府主簿将百姓奉献的酒食收下并一一登记在册,事后用王府私银付清。
郑荣一行五百余人自幽燕首府广阳城南门出发,一路向西,进入河套之后再乘船沿河而下,一路下来倒也轻松。顺流漂了不到半个月,一座金碧辉煌的巨城终于出现在众人眼前。这便是大汉国都洛阳。
洛阳处天下之中,东西有潼关、大散关二关庇护,水系纵横又有漕运之利,得海内财货贡献;又经千年经营,不仅城市占地广大,且形制完善,正是大汉两百年王气汇聚之地。
洛阳东阳门乃是十二门之首,建筑高大精致,尤其是门首两条巨龙金光灿灿,尽显皇家气派。龙首两颗宝石反射着阳光,放出熠熠光辉,直晃得郑王爷睁不开眼。郑荣微微闭眼,刹那间无数复杂的表情掠过面庞,长舒一口气,对身边的军师钟离匡慨叹道:“本王自而立之年离京,至今已有十五载,真是物是人非,岁月蹉跎啊!”
钟离匡却从嘴边挤出一句:“出城未必是祸,进城未必是福,还望王爷小心。”
郑荣听了无趣,便示意队伍前行。走了没几步,早有朝廷官员在路上迎候。郑荣既是皇族嫡系,又是兵马元帅,还是封疆大吏,自然高于百官,骑在马上不动。那位官员十分识相,走到郑荣马前,深深作揖道:“下官施良芝,现任礼部尚书,奉旨在此恭迎王爷。”
郑荣一听,稍稍吃惊——本来迎送外藩,礼部往往派一侍中便可,自己地位崇高,遣一侍郎便也足够了,而此番迎接自己的居然是主管礼部的尚书大人,足见当今皇上对自己的恩眷之深了。经这么一想,郑荣连忙滚落马鞍,回礼道:“在下不过是区区一介外藩,怎劳尚书大人亲自迎接。”这才举目平视眼前这位尚书大人,见他不过三十多岁,做到礼部尚书的位置实在算是极为难得的了。
“王爷力拒突厥十余年,天下皆知,下官前来迎送已是不胜荣幸了。更何况是圣上下旨,下官岂敢违抗?”一番寒暄之后,施尚书终于转入正题,道,“倒是下官这里有一道圣旨,还需王爷拜领。”
郑荣点点头说道:“那就有劳尚书大人了。”
施良芝请过圣旨,刚要展开宣读,却见眼前的幽燕王直挺挺地站在跟前,没有丝毫下跪的意思,不禁有些疑惑,还当是自己说得不清楚,擎着手中的圣旨,重复了一遍:“圣旨在此,幽燕王为何不拜?”
“这个……非是本王对皇上不敬,乃是圣上赐本王见皇不拜,有圣旨在前,本王不敢有所忤逆。”郑荣解释了一番。
施良芝还是不依不饶,特地问了身边几个年老的官员,确定确有此事后才重又打开圣旨宣读了起来。圣旨的内容毫无新意,不过是安慰郑荣一路旅途辛劳,并赐其紫禁城骑马云云。念毕圣旨,施良芝却又趁机对郑荣耳语了一句:“圣上思念王爷心切,特让下官即刻领王爷入宫面圣。”
郑荣心有顾忌,悄悄扭头看了看身后的钟离匡,见他微微点头,这才稍稍有点放心,对礼部尚书道:“那就有劳尚书大人带路了。”
虽说得了圣旨以后,郑荣自可以大摇大摆地骑马进城,然而转念一想此来洛阳凶吉未卜,还是小心为妙,便对施良芝说道:“自本王接到圣旨,日夜兼程赶赴洛阳而不敢有半刻耽搁,终于未曾误了时辰。惜本王离开洛阳已有十多年,京畿文物十分怀念,因此愿同尚书大人一同步行进宫,也好饱览洛阳风貌。”
施良芝盘算着心中有话要说,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下来。郑荣也就挽着马缰,同礼部尚书并排向皇宫走去。随从队伍也摆开王爷仪仗,不紧不慢地跟在两人身后。
洛阳格制对称,皇城正在中轴线上,而这条中轴线便是连接东西两门的皇道大街。藩王进京,朝廷早有准备,事先已清扫大街,排斥闲杂人等,专等幽燕王来。郑荣年少之时,最喜微服私访,游玩街肆,打探民情,见此番阵状深感无趣,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便同身边的施良芝攀谈起朝中情况来。几番交谈下来,郑荣发觉这短短十余年间,朝中元老大多不在,唯有三朝重臣杨元芷尚任丞相一职,不禁感慨万千,问道:“不知杨丞相玉体安泰否?”
“杨元老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只是颇有些不识时务罢了。”
施良芝的话颇有几分不知深浅,让幽燕王郑荣有些不满,冷冷吐出四个字:“何以见得?”
“当今皇长子天资聪颖﹑宅心仁厚,且为人谦虚谨慎,与百官和睦,诚可付之以社稷江山也……”施良芝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皇长子的好处来,尽是些官员病重皇长子携太医探访﹑官员亲属枉法被查皇长子出面担保﹑春秋祭祀为百官讨赏之类收买人心的事迹。施尚书从街头讲到街尾,终于补上一句:“杨丞相明哲保身,同皇长子若即若离,实有骑墙之嫌。”
郑荣耐着性子听他把话讲完,这才说道:“杨元老乃两朝宰相﹑三朝老臣,劳苦功高,且位居百官之首,若有意见建议自可当面陈述。而施大人今在外藩面前议论朝廷支柱,岂不失了朝廷礼制?何况宫中府中,内外有别,六部官员结交皇子本就是朝中大忌。杨丞相老成谋国,独善其身,尔等不仅不能有所感悟,反而私下毁谤,又是何居心?本王乃一介外藩,本不该干预朝中政务,然见尚书大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不忍见汝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因此多说了几句,还要大人三思为妙。”
郑荣话中涵义极重,语气又极为生硬,把年轻的尚书大人震得哑口无言,气氛顿时尴尬了起来。幸好一行人已到宫门,施良芝连忙趁机道别:“宫门已到,下官就此同王爷别过了。”说罢顾不得挑礼,便径直退走了。
施大人尚未走远,宫中就有人来接。郑荣抬眼望去,却是太监总管王忠海。王忠海在先帝时,就已是侍读太监,对自小在宫中长大的郑荣而言也算是熟人了。王忠海年过六十,看上去黑瘦干瘪,脚步倒还算轻健,小步快走到郑荣跟前,膝盖一软便拜道:“幽燕王别来无恙啊,嘿嘿嘿嘿,老奴在此迎候了。”
………………………………
003 皇帝的心意
郑荣略略弯腰,将王忠海虚扶起来,道:“王公公精神健铄,真是可喜可贺啊!”
王忠海借势站起,悄悄拍去身上的灰尘,满脸堆笑道:“王爷这不是在戏弄老奴么?说起来老奴前些日子身体不好,还多亏皇次子体恤老奴,送来酒杯大小一颗南海珍珠磨成粉服下,嘿嘿嘿嘿,方才捡回一条老命……”
王忠海说了没几句,郑荣便探出口风——这是帮皇次子游说的——顿觉无趣,立刻打断王忠海的话茬,道:“有劳王公公前头带路了。”
“这个……”王忠海咽下一口唾沫,道:“王爷真是折煞老奴了。想来皇上倒也等在庶黎殿了,只是这些仪仗随从么……”
“这点规矩本王还是懂的。”说罢回身对侍从安排了一番之后,便同王忠海一道进宫去了。
虽说王忠海腿脚倒也利索,却又怎比得上镇守北疆﹑日日操演兵马的幽燕王郑荣?加之郑荣自小便对皇宫格局甚是熟悉,又不愿与王忠海同行,走不了几步,便把那老太监远远甩在身后。
紫禁城一如昔日那样威严肃穆。清一色汉白玉质地的石路,将巨大的宫殿座座联系起来;宫殿顶上无数明黄色琉璃瓦折射着太阳的光辉让人睁不开眼;而高大的红墙宫门则把整个皇城切割成条缕明细的各个部分,不得有半分僭越。然而在这极尽奢华宏大的宫殿群中,作为权力的中心与焦点的皇帝亲政之处,却是一间近乎简陋的小茅屋——庶黎殿。开拓大汉江山的太祖高皇帝出身野莽,因前朝暴 政揭竿而起,立国之后为告诫子孙不忘创业艰难﹑百姓疾苦,特建一座茅屋,以“庶人黎民”为名,称之为“庶黎殿”,作为后世帝王办公之处。
郑荣虽走在前面,却不敢贸贸然推门进宫,只好等王忠海通报之后方才进得殿来。
郑荣踏入庶黎殿就好似刹那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陋的大殿门窗紧闭,厚实的窗帘阻断了每一丝阳光﹑每一缕清风的入侵,闷热凝固的空气之中,唯有几支摇曳在浑浊空气之中的蜡烛无力地放出模糊的光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