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代权臣-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渤海王子乌尔顿这边,正陷入了复杂而又激烈的心理斗争。他既怕自己贸然出动造成自己不必要的损失,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又唯恐按兵不动,失去了争夺胜利果实的机会;更加害怕因为自己的袖手旁观导致秋仪之作战失败,从而让郑鑫取得朝政主导权,反过来惩罚自己曾经站在秋仪之这边的罪衍。
因此当他听到秋仪之传来的命令,一颗悬在半空不住晃动的心终于略微安定了一下,意识到与其在敌后惴惴不安,还不如孤注一掷,让自己成为这整场战争的胜负手。
于是乌尔顿王子亲自跨上马匹,吹响号角,命两万骑兵组成一个巨大的纺锤阵,就往郑鑫猛攻秋仪之的军队侧后方向猛冲而去。
虽然同是北方游牧民族,都以骑兵为本国作战力量的核心,然而在具体的作战方法上,渤海同突厥却有明显的不同。
突厥人擅长骑射,以轻快马匹为坐骑,作战时候总是同对手保持一定距离而不直接接触,在远处用弓箭慢慢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待敌军伤亡扩大、士气奔溃之时,再发动最后的攻击。
而渤海国出产优良铁矿、渤海人也善于打造各类刀枪盔甲,不单是马上的骑士,就连胯下的战马也大多配备坚硬厚实的胸甲。因此在作战时候,渤海骑兵往往结成密集队形,寻找敌军侧翼、后背等软肋,用一往无前的气势,将敌军一击击溃。这样的战法,面对来去如风,机动力更在其上的突厥骑兵,或许未必能有多少优势,除此之外便罕有对手,乃是渤海国立国的基础。
因此,领军的乌尔顿王子对自己手下这集结了渤海国精英的两万骑兵极为自负,瞅准了郑鑫所部正在全力对付正面秋仪之的当口,义无反顾地向他们侧后猛扑过去。
乌尔顿的自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他麾下这两万铁骑冲入敌军阵中,就好似刀砍豆腐一般将敌军将士成批成批地冲倒扫倒,转眼之间便矛刺马踏杀伤了两三千敌军,攻势却依旧未有半点减弱,还在往敌阵深处猛 插。
战场如此混乱,秋仪之没法看清前方战况,却从面前急剧减轻的敌军的压力上,知道必是渤海铁骑突进成功,将郑鑫部大量杀伤所致。
………………………………
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57 败局几定
虽然按照秋仪之原定的计划,郑鑫还未将预备队投入进来,便已动用了渤海铁骑,但这样的提前行动毕竟造成了敌军的大量伤亡,战场胜负的天平终于慢慢向自己这边倾斜过来。
于是秋仪之赶紧传令,命令身后兵士立即加强攻势,要全力攻击面前已显得有些混乱的敌军,乘胜击破郑鑫对自己左翼的攻势,同时创造机会让乌尔顿脱离战局,从而再次寻找突击郑鑫预备队的机会。
秋仪之以为自己已经握住的战场主动权,却依旧被郑鑫紧紧地捏在手中。
郑鑫早就掌握了秋仪之调渤海铁骑南下的情报,却迟迟不见他投入使用,因此始终对这支所向披靡的重型机动力量颇为忌惮。现在秋仪之手里这支最后的突击力量终于杀入战局,虽然造成了本方极大的伤亡,郑鑫却是送了一口气——知道秋仪之已将手中所有的牌全部打光,而自己手里还有五万多生力军没有动用,自己已然占定了先手。
于是郑鑫令旗一挥,当即命令手下五万未染征尘的预备队,除留下一万人马以备万一之外,其余四万多人全部投入到右翼的攻击当中。
郑鑫对渤海铁骑是早有准备,他派出去的这群兵士便是专门为了对付重甲骑兵而准备的,他们放弃了步兵本就不甚出众的机动力,各各手持坚盾长矛,排列了紧密的阵型,向渤海来的骑兵们层层叠叠压了上去。
在他们右翼,还有大汉最为精锐的幽燕骑兵冲在前头,率先同渤海铁骑短兵相接。大汉经过将近三百多年的人丁滋生,国内凡是荒山野地都已经开垦为耕地,根本没有大片的草原可供饲养军马。幽燕道这些骑兵所用的战马,都是朝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维持下来的,人数虽然不多,却精于训练整顿,军饷装备都是大汉各地军队的投一份,也因此有了同渤海、突厥骑兵正面交锋抗衡的实力。
幽燕骑兵本来掌握在郑森手中,郑鑫宁可冒了屠弟的恶名,终于掌握的这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终于在此时此刻发挥了作用——幽燕骑兵虽然总数不过五千来人,然而同士气正盛的渤海铁骑刚一接触,便缠斗起来,丝毫没有落入下风。
统帅渤海骑兵的乌尔顿王子,见对手援军猛扑上来,忽然记起秋仪之甫一接敌便要立即脱离接触的嘱咐,赶紧吹响号角,命令手下铁骑调转马头,原路退回。
可当他下令之时,郑鑫派出的幽燕骑兵已同渤海铁骑犬牙交错般地交战起来,想要撤退谈何容易。
乌尔顿还在着急,又见前头敌军的主力步兵也已掩杀过来,更加手足无措,一时犹豫,便永远失去了抽身而去的机会,只能硬着头皮同郑鑫派来的重装步兵近身肉搏在一起。
这样的贴身绞杀,渤海铁骑多少能仗在骑马的份上,占有一些居高临下的优势,可同拉开距离猛烈冲锋比起来,这点优势实在是微不足道,而敌军占有的人数上的优势却是实实在在且是不可动摇的。
就这样,十几万步骑在荒野上混战成一团,已谈不上什么战术了,不过是在比拼谁能更快地将对手杀死罢了。
秋仪之辗转获得前方战况之时,距离郑鑫投入预备队,已过了小半个时辰。到了这个时候,战况已然定型——自己统帅的左翼,形成了一团混战的稀烂局面,而郑鑫占有的人数优势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扭转;赵成孝统帅的右翼,压力虽然小一些,却也是用不到四万人马,对阵敌军五万之众,只能勉强保持匀势而已;而正面,郑鑫还有一万多精兵未动,而自己只能用皇帝做挡箭牌,耍一耍阴谋诡计而已。
左翼、右翼、正中三路,秋仪之没有一处占有优势的,而自己手中已再无一兵一卒可以动用,眼看已是败局已定。
无奈之下,秋仪之只能命令手下擂响战鼓,想要鼓舞起全军士气,向面前的敌军最后发动攻击,力图有所突破进而能够制造混乱,打破郑鑫的攻势。
可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秋仪之手下兵士经过反复鼓动,士气已经枯竭,再怎样鼓舞也无济于事,并且随着伤亡的逐步扩大,越来越无法约束住纪律,慢慢有兵士三五成群地擅自脱离战斗。
秋仪之越发急躁,郑鑫的心情此刻却是越来越轻松愉悦,他含笑着自言自语道:“这个秋仪之,十几年了,总是一副轻浮自负的样子,仗着自己有些才华、立些功劳,在父皇面前得宠卖乖。今日终于被我在战场之上堂堂正正地击败,定叫他死无葬身之地,永世不得翻身!”
想到这里,郑鑫大旗一挥,令手下剩下的一万兵士也投入战斗,向敌军右翼发动攻击,要迅速将赵成孝所部击溃,进而袭击秋仪之身后,一举奠定整个战场的胜利。
郑鑫也不愧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若是将这一万兵马投入到战局本就十分混乱的敌军左翼,无非进一步搅乱战局,纵然能够取胜,也会无端增加自己的伤亡。
而右翼的赵成孝孤军奋战到现在,早已是疲态尽显,到了奔溃的边缘。郑鑫这一万生力军的投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赵成孝再也无法抵挡,只能指挥军队缓缓后退,否则强行抵抗便会使阵型被敌军强有力的打击打得粉碎。
可他身后紧挨着的就是秋仪之的队伍,这样后退,便同秋仪之所部紧紧挤压在了一起。郑鑫见状,指挥部队略做运动,便将秋仪之损失惨重的几万兵马,从三面包围了起来,只留下北方一个缺口——而这缺口也在慢慢收小。
林叔寒究竟是个读书人,见到这样的景象已是慌了,在秋仪之耳边建议道:“大人,我军作战不利,是不是应该乘敌军尚未完全将我军包围的时机,赶紧撤退出去,重新整顿军队以利再战?”
林叔寒不过是粗通兵略,他能想到的事情,秋仪之这个年纪虽轻却是身经百战之人又怎么会想不到?
然而现在秋仪之麾下的军队虽已落了大大的下风,却还能够仪仗坚强可靠的基层武官,勉强保持住阵型不至于溃败。而若是下达命令开始撤退,极有可能一口勇气松懈下来,就会导致全军溃败。
于是秋仪之并不回答林叔寒的问话,摇了摇头,高举起手中那柄纯黑色的西域宝刀,高声喝道:“兄弟们再坚持一下,必有转机!”
他的兄弟们已经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原本秋仪之用八万人对抗郑鑫投入战场的二十万人,通过施用巧计,不过是让自己麾下一名兵士,正面对抗敌军两人,只要战法得当、士气高昂,还能勉强抵挡。
可随着郑鑫将所有人马全部投入战斗,秋仪之这边即便有了渤海铁骑的帮助,也免不了陷入用自己一名士兵,对抗对手三四人的地步。而且随着伤亡的逐步扩大,这样的劣势也在逐步扩大。
并且对面的郑鑫也是颇通兵略,他在兵力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偏偏没有将秋仪之的军队全部包围,而是选择了围三缺一的战术,让秋仪之手下兵士保留一线生机,一旦士气衰落越过一定的极限,便会从北边的缺口处溃散下去。
这道极限似乎近在眼前,战事进展到这样的程度,秋仪之手下的兵士们脸上都浮现出显而易见的畏惧表情,似乎这一个瞬间还在机械地举刀同对手拼杀,下一个瞬间便会转身逃命。
郑鑫作战风格稳妥,又在阵后观察了许久,这才确认秋仪之的军队已到了能耐的极限,仔细考虑了一下,终于伸手招来几个传令兵士,要他们这就向左翼、右翼和中锋传令,要他们这就鼓起最后的勇气,发动最后的冲锋,便能将最后的胜利捏在手中。
这几个传令兵听了郑鑫的号令,还未来得及转头出去传令,忽然听见身边传来几声震天震地的轰鸣之声,震得他们耳膜“嗡嗡”发颤,随即一阵狂风袭来,裹挟起地上的石子尘埃,劈头盖脸向他们扑来。
待狂风落定,再循声望去,却见烟尘的掩护之下,长江江面上不知何时出现了十余艘巨大海船,其中一艘大船的甲板之上几个黑魆魆的铁桶尤在冒着青烟——这正是方才发射爆裂弹的炮口。
郑鑫虽然贵为意图问鼎天下的皇子,却也免不了被这狂风袭击,待定下心神向江边望去,心中顿时一惊,忍不住低声惊叫道:“不好!怎么李胜捷来了?”
尚在阵中做困兽之斗的秋仪之虽没感受到炮弹爆炸引发的狂风,却也听到爆炸发出的巨大响声。这响声远远听来就仿佛是天上霹雳轰鸣,可他抬头看到的却是一轮将人炙烤得头脑发胀的一轮红日,除此之外天上便空无一物,就连一丝云彩都没有。
秋仪之还以为耳中的轰鸣,自己是在将死之前感受的幻觉,可轰鸣过后面前郑鑫军队向自己施加的压力却是毫无疑问地减轻了。他是思路清明又身经百战之人,多少已猜到是李胜捷来了,却又不敢完全确信,偏偏自己身在无数兵士的护卫、无数敌军的包围之中,根本没法看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偏偏这样的情况事关战场大局,是不能不掌握的,于是秋仪之赶紧扭头对身边紧紧护卫的尉迟霁明说道:“霁明,你眼神好,替我看看,前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李胜捷来了?”
尉迟霁明答道:“这边人山人海的,根本看不清楚。要么我腾跃上去,居高临下,试试能不能够看清情况。”
这确实是条好办法,可现在兵荒马乱,三十多万士兵混战成一团,不知从哪里就会射过来一支流矢,因此秋仪之点头嘱咐道:“也好,就是要小心一些,可别受了伤了。”
………………………………
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58 机械降神
尉迟霁明答应一声,拨开身边紧挨着的几个兵士,双腿用力往地上一蹬,随即原地腾起两丈有余,又在空中打了个圈,这才稳稳落到原地。
秋仪之忙问道:“霁明,你看清了吗?”
尉迟霁明点点头,说道:“看清了,的确是李胜捷来了。我看见江边停了十几艘海船,都挂着白鲸旗,应该就是李胜捷没错了。”
“好!太好了!”秋仪之听了这话,高兴得叫出声来,“我早就叫李胜捷往长江下游运动,竟没想到他会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到来。有了李胜捷的巨舰大炮,就还有取胜的机会!”
为引诱郑鑫渡江北上作战,秋仪之早早安排李胜捷将舰队开往长江上游,并且严密监视江上情况,一旦郑鑫渡江完成,便要李胜捷指挥全部战船开赴长江徐州段,并用火炮攻击郑鑫后翼。
此计原本十分稳妥,却不料郑鑫竟只在一天时间之内,便将全部将近三十万大军运送到了江北,这样大手笔的行动,不但出乎岸上的秋仪之的意料,也打了江上的李胜捷一个措手不及。
水上到底不同于岸上。
船舶运动再快,也要受风向、水流、潮汐等的影响,因此当远远停泊在湖广一带的李胜捷听说郑鑫用蚂蚁搬家之法,一下子将二十多万军队横渡过长江时候,已是两天之后了,而当他驾船顺流而下,抵达徐州河段时候,又过了三天时间,直到秋仪之几乎败局已定的时候,才姗姗来迟。
原本预定的方略,是李胜捷抵达战场之后,便立即用火炮轰击郑鑫军队的后翼,利用火炮的威力和声势大量杀伤敌军并打击敌军士气,从而协助正面秋仪之的作战。
可李胜捷远远看见秋仪之和郑鑫的队伍已混杂成一团,一颗炮弹下去,不仅会打死打伤郑鑫麾下兵将,同样也会祸及秋仪之的军士,真真应了“投鼠忌器”的古话。
没了火炮这件利器,李胜捷光凭这十几艘船上拢共三百多个水手,面对郑鑫的大军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然而他船上却搭乘了足以改变战局的决定性力量。
原来是李胜捷的船队在停靠在湖广道时候,同暂时取代左将军韦护镇守湖广大营的原江南节度使刘庆取得了联系,又通过刘庆,同在江南拥兵自重的戴鸾翔通上了气。
这三个人都是站在秋仪之这边的,再加上刘庆军中还有负责替秋仪之传令的王老五,这几人略一商议,戴鸾翔便知道秋仪之的“引狼入室”的策略实在是太过冒险,一着不慎就会落得满盘皆输,而且没有半点挽回的余地。因此,由其中资历最深的戴鸾翔做主,这就让李胜捷的船队驻守在湖广道码头,待戴鸾翔将自己手下两万军队领到江边登船之后,再一同行动。
戴鸾翔领军从江南道出发前来湖广大营的路上,越州乃是必经之路。所幸现在的越州州牧许容虽然原是郑鑫手下的门客,却早已暗通秋仪之,见戴鸾翔要途径自己的辖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顺利领军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了过去。
就这样,李胜捷和戴鸾翔水陆两军合并已出,终于在“小满”当日的下午,抵达了长江北岸的徐州地界。
前将军戴鸾翔乃是深通兵略之人,号称“海内第一名将”,在船上略加观察,便知道秋仪之已到了失败的边缘,便叫李胜捷赶紧将海船一字排开,命令手下兵士立即下船助战。
可仓促之间,搭乘在高大海船上的两万人马,哪能全部下船列阵,陆续登陆的兵士只有一两千人,并且连原有的编制都已打乱。
面对这样的情况,戴鸾翔却丝毫不拘泥于兵法,立即就命儿子戴松带领这不到一千人的兵马,排成横向队形,直接就往郑鑫中军大旗的方向猛扑过去。
戴松血气方刚,秋仪之又对他有救命之恩,听了父亲的命令自然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扛着一把长刀,身先士卒带领手下兵士往郑鑫这边杀奔而来。
此时郑鑫已将几乎全部兵力投入到同秋仪之的作战当中去了,手下之后不到三千人马护卫,见戴松从江边杀气腾腾地掩杀过来,赶紧命令手下护卫在自己身后列阵,不能让戴松靠近。
郑鑫身旁的护卫果然是他从精兵之中反复再挑选出的精兵,戴松虽然锐气逼人,却没有能够突破这三千精兵的防守,只打了个平分秋色。
戴松正待整顿队伍再同眼前的军队鏖战,却听身后传来连绵不绝的鸣金收兵之声。他虽然血气方刚,却极害怕自己那位极为严厉的父亲,便赶忙收拾麾下将士,往江边且战且退。
郑鑫见敌军不败而退,知道其中必有诡异,便也不敢挥军追击。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戴松刚刚退去,另一支军队便又攻击上来。
这次攻击乃是由戴鸾翔亲自带队,率领的是从船上刚刚登陆下来的两千人马。戴鸾翔作战与初出茅庐的戴松相比,勇猛不在以下,却又多添了几分精致的章法。他也不一味猛冲猛打,而是将队伍分成三队,自己居中指挥,专往对手阵型的结合部攻击。
郑鑫的护卫队刚刚遭受了一阵猛烈袭击,还没回过神来,便受到了戴鸾翔的精确打击,虽不至于立即溃败,却也是结结实实地落了下风。他们勉强抖擞起精神,正要还击,然而敌军却又退了回去,让他们浑身的劲道无处发泄。
郑鑫正在思考对敌之策时候,袭击自己背后的敌军居然又退了回去。郑鑫知道李胜捷的船队堪称水上的霸主,船上火炮威力也不容小觑,可船上的水手却是不熟陆战,且人数也不是很多,想不通为何会有这么多如此善战的军士来袭击自己的身后。
于是郑鑫赶紧命令手下斥候前去探查情况,得到的回报却是来袭兵马都是禁军兵士,其中不少将佐还是有过点头之交的。
郑鑫听了一惊,忙冒了危险向前张望,却见对手阵中一面大旗上分明写了“汉前将军 戴”这几个碗口大的字号。
“戴鸾翔来了!”
郑鑫惊讶得几乎要失口叫出声来——要知道当初父皇讨逆之役时候,一开始进展极不顺利,就是因为有戴鸾翔阻隔在幽燕和洛阳之间;最后还是秋仪之不知用了什么反间计,才使伪帝郑爻将戴鸾翔从前线召回,这才让还是幽燕王的郑荣抓住机会,一举成功。
就是这个戴鸾翔,奉命南渡金陵之后,便用自己的威望不断召集旧部。郑鑫见戴鸾翔这样的举动,知道他必有所图,也曾发过几道命令,要他交出兵权或者将大军开赴金陵,听自己指挥。可戴鸾翔却以自己是禁军前将军,只听皇帝或者监国皇子节制为由,对郑鑫下达的命令不理不睬。
郑鑫想过通过断绝粮草供应的法子,逼迫戴鸾翔就范。可戴鸾翔却不知怎么走了漕运总管郑庭航的路子,从郑庭航那里取得了使用不尽的粮草物资,也就取得了能够自立于郑鑫之外的本钱。
郑鑫还想过发兵攻打戴鸾翔的主意。可一想到戴鸾翔用兵极为堂皇正气,又不失灵巧果断,同他交手即便能够获胜也必然会损失惨重,而郑鑫当前的主要对手却是长江北边的秋仪之,在这个当口上是决不能轻易同戴鸾翔挑起事端的。
于是郑鑫只能自以为是戴鸾翔不过是看天下局势未明,而想要拥兵自重而已,待自己夺得大汉正统,第一个上表庆贺的怕就是这位“海内第一名将”了。这样自欺欺人了一番后,郑鑫便只留下两万人马监视戴鸾翔的行动,自己则领大军北渡长江寻机同秋仪之决战。
出乎郑鑫意料的是,戴鸾翔手下的两万人马,不知如何避开了自己的监视,又不知如何又同李胜捷扯上关系,乘坐了李胜捷的大海船,在自己将要取胜的节骨眼上,出现在身后。
虽然不知其中的来龙去脉,可郑鑫唯一肯定的是,戴鸾翔绝非易与之辈,若对戴鸾翔的进攻听之任之,那恐怕秋仪之被击破之前,郑鑫自己就会被戴鸾翔生擒活捉了。
可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戴鸾翔方才两波进攻,投入的人数不会少于五千人马,而郑鑫身边却只有三千亲卫,这三千人虽然精锐,却未必能够抵挡住戴鸾翔大军的反复冲锋,只有从围攻秋仪之的军队里头抽调出至少两万人马回来,才能凭借人数优势,迅速将戴鸾翔击败。
现在郑鑫已对秋仪之形成左中右的三面合围之势——其中右翼兵力最多,却不仅要应付秋仪之所部的抵抗,还同渤海铁骑纠缠在了一起,万难抽出兵力;正面的压力虽轻,可兵力却也只有一两万人,也是不能调动的;只有左翼同秋仪之手下的大将赵成孝交锋,不仅兵力较为雄厚,损耗也相对较少一些,抽调走两万人马,似乎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于是郑鑫立即发下命令,要左翼立即抽调两万兵马,回阵对付身后的戴鸾翔。
统领郑鑫军左翼的将领倒也颇有些手段,听到郑鑫的命令,却不忙着抽调军队,而是先派兵发动一阵冲锋,将赵成孝所部略微压缩一下,这才命距离战线最远的几支队伍共两万多人,缓缓脱离战斗,立即向郑鑫靠拢。
这群临时抽调来护卫郑鑫的兵士立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