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修仙生活不可能那么正经-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后,若是无人追究倒还罢了。追究起来,把自己说成与林景胜是同伙,两人沆瀣一气,共同做下恶事。事败,自己杀人灭口――那岂不冤枉!
所以,还是溜之大吉的好。
最多,就是有人误以为自己元婴败给了金丹。总比背了黑锅好些。
――
就在这个时候,吕林兰等人到了。
一到之后,动作最快的是吕林兰。直接就飞了过去。
但吕林兰并没有飞进打斗圈,而是绕着林景胜、潘奇水二人飞行。一边飞,一边察看情况。
桑德宇紧随吕林兰之后,同样绕圈飞行。
但是对于打斗的二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头一个过来的人,也就是吕林兰。
――
林景胜与吕林兰的最后一次打交道,双方闹了口角。
而潘奇水跟吕林兰的最后一次交道,则是把东方以巧,送到吕林兰处,请求收留。
也就是说,前者,关系交恶。当然还没有大打出手,也并不是很恶。但后者的关系,总是比前者要好。
一般来说,二人打斗,突然过来一人。关系好的,往往信心倍增。关系不好的那个人,则通常会手忙脚乱。
可惜此时并不是一般时候。之所以不一般,是因为林景胜一心求死。
对林景胜来说,只要能让自己死,那就是好的;因而来者关系越恶越好。
于是吕林兰看见的,就是林景胜压着潘奇水打。
潘奇水只是格挡,一直没有还手。
很多时候,潘奇水格挡未能及时,闪避未能到位,也就受了一些伤了。
那些伤,或许是小伤。但打斗的时候,身上带伤,事情小不了。
于是吕林兰就喊了一声:“林景胜住手!”
那边潘奇水本来就没有还手,如果林景胜住手,二人的打斗,就算是停了。
但如果林景胜不住手呢?
喊话,势必辅以威胁手段。“去,给我把碗洗了!”如果不洗,嘿嘿,后面肯定有猛列手段。
吕林兰喊话出口,心知林景胜多半不会听从。一喊完,就飞了过去,随便掐了个诀,以一道风刀,劈向林景胜。
潘奇水听见吕林兰喊话,自然就注意到吕林兰近身,往旁一挪,让开了位置。
林景胜心中大喜,这算是求仁得仁哪,没死在潘奇水手里,死在吕林兰手里也算不错啊。
………………………………
第110章 击落尘埃
早在练气期的时候就有一道风属性法术,名叫风刃。筑期之后,同样的法术,变成了削刃。金丹了,则变成风刀。
说得形象一点,风刃,就相当于男人递胡子那样的刀片。削刃,则相当于削土豆用的小刀。风刀,就相当于鬼头大刀了。
这是修仙世界的法术,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一样。
――
风,有和煦的微风,也有猛烈的狂风。
在现代社会,有种种灾难性质的科幻片,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但科幻片里面的那种风,其危害性,通常是见得到的。真要是遇上了,就算活该倒霉好了。
这儿补充说的,是见不到的、风的危害。
传统文化里,有句“避风如避箭”。说是人,最好不要吹风。如果实在要吹,到外面,吹点自然风,也行;哪怕外面刮的是大风,吹了,伤害也不算大。
伤害较大的风,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浑身冒汗的时候,所吹的风。另一种是,温暖的屋内,从门缝、窗缝吹进来的,寒冷刺骨的风。
关于后者,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想想吧,大冬天,在开了暖气的屋内,突然被门缝穿缝的寒风吹到,是什么滋味。这方面容易理解,是因为可以解释为冷热不均。就像玻璃,热一下冷一下的,就容易炸裂。
其实人是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在温暖的场合里,人的调节范围必然不会包含门缝窗缝那种寒风,被吹到了,肯定受影响。
这种门缝窗缝吹来的寒风,其实相当于“阳春水”。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的调节机能也随之而变化。这个时候,突然来了一股倒春寒。人就会觉得特别的冷。其实倒春寒的气温,以及倒春赛天气里面的水温,都远远不及严冬时候那样冷。但严冬的时候,人的各方面都往御赛在努力。开春了,减衣了,于是才觉得特别冷。
关于前者,也就是浑身冒汗时候所吹的风,具体的画面,是解甲风。
解甲,写成卸甲,意思都一样。说的是古代打仗之后,战士们回到帐中。因为身体太热、又出了很多汗,就立即卸去盔甲,贪凉吹风。这样就引起了所谓的“中风”之疾。
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是身上没有出汗的情况下,所吹的风。
之所以忽略,是因为人们把身体想象为固体。空气吹过固体,带来一定的冷热交换。因为人没出汗,所以伤害不明显。
但实际上,长时间吹这种风,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还真是难以挽回的。
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固体。人,是碳水化合物。水元素要占到身体比重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你说是固体,摸上去是皮肤。皮肤实际上就是含有水分的。
正常情况下,人的水分并不会很快蒸发。最主要的,是有皮肤保护。其次,皮肤上面还有一层汗毛。那层汗毛就像头发一样,起到一定的保湿、保温作用。
吹风,等于是降低了物体表面蒸气浓度。原本液体与蒸气是平衡的,一吹风,蒸气这边就形成了负压。相当于有个吸尘器在吸,强行让液体更多的蒸发出来。
物体表面,学校学的是液体表面,道理都是一样。本来人感觉不热,没有出汗,但一吹风,就等于是强行让人出汗。身体调节系统觉得还是不应该出汗,于是蒸发出去的蒸气,就只能从皮肤中,从毛孔中,强行抽取水分。
时间一长,皮肤失水了,毛孔不通了。下次感觉热了,要出汗的时候,可能就没那么畅快了。
――
扯远了。但必须说的是,这些并不是资料收集甚至复制粘贴,绝对是现想现打的。
三种风法术的比较,用它们的比喻体进行比较,更加形象。
风刃,相当于刀片。小偷用来划钱包,无往不利。但拿刀片来打架就不行了。随便碰着什么东西,刀片都会断掉。
好像很多恐怖片里面,都有拿裁纸刀当作凶器。其实那是不行的。只能想想,真不适用。
削刃,相当于小刀。这儿需要注意的,是小刀和匕首的区别。小刀,就是那种几块钱一把的小刀。刀片很薄,有尖,刀口很锐利。适用于各种家务,但仍然不适用于打架。
现实中,经常有歹徒拿小刀当作凶器,成功挟持人质什么的。那自然是因为人质的反抗精神不够的缘故。只要反抗,这种小刀,通常是要不了人命的。
匕首不一样,很厚实,刀口也不税利。匕首是可以用于战场的,更何况区区打架。但匕首拿来作家务就不行了,太重,又太钝。
风刀,相当于鬼头大刀。其实本来想说的,就只是大刀二字。但现在的大刀,为了节约成本,越做,材料就越少了。
大刀,通常是拿来砍的。但大刀有尖,说明它也可以拿来刺。于是就有这么一个动作,就是一阵舞花之后,突然摆出一个刀往前刺的造型。该造型的下盘,通常是盘坐什么的,总之不会是站立。
那个造型,应该在很多电影里面都有。当摆出那个造型的时候,刺出的刀,因为身体动作的突然停止,而出现一定的颤动。那是说明功夫高啊。
但是,若那把刀,薄得不成样子。十斤重的刀,结果只有三两。估计随便那个人都能弄出那样的颤动。
所以,加上鬼头二字。带上一定的传统意味,表示厚重。
――
吕林兰这记风刀,不像风刃那样,沾着就伤。但由于它厚重,要格挡,却十分不易。
如果林景胜感觉格挡困难,选择闪避,也行。只是那样一来,林景胜就会跟潘奇水分开。吕林兰劈出这一记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
但林景胜一死求死,又怎么会闪避呢?
林景胜自然迎刀而上了。
只不过林景胜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是风刃,或者是削刃,林景胜想要丢命,可能会相对容易些。
风刃或者削刃,威力弱些,但却要锐利一些。让刃口削掉半边脖子,也就容易一些。
为什么不削脑袋,或者为什么不让风刃或者削刃刺入自己胸口?那是因为炼体的缘故。
法修虽然没有专门炼体,但林景胜这样的老资格法修,还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定程度炼体的。就此时而言,风刃或者削刃,根本就不能伤到林景胜的脑袋和胸腔,只能伤到脖子。
但吕林兰偏偏劈过来的是风刀。
风刀,跟鬼头大刀一样,刀口不算锐利,拿林景胜脖子没办法。但如果击中林景胜的脑袋或胸部,则会形成重创。
关键是,林景胜希望的,并不是受到重创,而是死亡。
怎样才能改重创为死亡呢?
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把吕林兰劈来的相当于鬼头大刀的风刀,想象成一把铁锤,可能会容易一些。
此时潘奇水正在退开。林景胜先往某个方向闪身,像是躲闪吕林兰的风刀。然后,林景胜再往潘奇水追击。其追击路线,正好就迎上吕林兰的风刀。
林景胜还耍了几个花样。手上几个动作。其中,还有个伸手到身后的动作。
为什么伸手到身后,那就没人知道了。反正林景胜身后并没有储物袋。
随着伸手的动作,林景胜侧了一下头。以太阳穴迎向吕林兰的风刀。同时不撤撤去相应的灵力防护。
然后那记风刃就到了。
劈中了林景胜没有灵力防护的太阳穴。
――
修为高到不知道何种境界的陶念,为什么不及时制止?
这是因为,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哪怕陶念跟吕林兰是好朋友,也是一样。
对于吕林兰来说,自己绝对不能拿死林景胜。
当然,吕林兰本来也没想要杀林景胜。但如果她想杀,她就一定会想办法,借别人的手,去杀死林景胜。总之,林景胜当过自己的师父,自己就不能亲自动手。
陶念则感觉,吕林兰一样顺风顺水,日子过得太舒适。适当的闯点祸,背点黑锅,遭点骂名,多半有助于吕林兰提升修为。
所以陶念没有制止。全靠吕林兰自己的了。
――
先前,林景胜与潘奇水动手。主要是林景胜在攻击,潘奇水只是格挡。吕林兰要求停手,自然就要求林景胜停手。那记风刀,自然不是劈向两人的正中,而是偏往林景胜的方向了。
喊话到劈出风刀,中间基本没有间隔。当然对于修仙者来说,也可以说成有间隔。因为真要反应的话,是来得及的。
潘奇水反应了,抽身后退。
吕林兰看到林景胜也反应了,同样往旁闪身。但是,吕林兰感觉林景胜的闪身方向有点奇怪。
还没想出是为什么奇怪,吕林兰便看到林景胜再次追击潘奇水。
这下吕林兰知道了,林景胜刚才那记闪身,就是为了在再次追击潘奇水的时候,正好迎上风刀。
这居然是要找死?
脑海中闪过的语言是这样的。只不过这儿的找死,并不是真正的找死,而是找罪受的意思。因为林景胜迎上风刀,通常也不会死。
但林景胜的举动,真的是无法解释。
吕林兰翻手就拿了一件灵气出来。这是一只碗,是在东元派的时候得到的。这只碗,据说是拿来制药的。吕林兰会炼丹药,但还不会制药。本着多一技旁身的想法,收了此碗,但制药术还没功夫去学。
吕林兰以御器之法,将碗砸向风刃的同一方向。
风刀是法术,虚而有质,就像潘奇水的大手印一样。但那只碗,却是实实在在的灵器,直接是固体。
原本风刀这种法术的速度,是赶不上灵器速度的。
但由于发出风刀在前,砸出灵碗在后,所以,还是风刀先击中林景胜。
――
太阳穴,是存在一定保护的。
太阳穴的周边,骨头在外面。太阳穴,则在骨头的窝窝里。
一拳打去,往往只能打中太阳穴周边的骨头,而不能直接击中太阳穴。
一刀呢?
现在风刀来了,风刀就是一刀。
风刀劈坏了太阳穴周边的骨头,继而也就真正击中了太阳穴。
太阳穴是重要穴位,是死穴。
死穴,当然不是说,一摸就死。而是说,要小心对待。说不定吹口气,就死掉了。
当然,林景胜是修仙者,身体受到灵体的冲涮。没有专门炼体,实际也相当于炼了一点。
林景胜到底死不死,取决于林景胜自带的灵力防护。
但林景胜又偏偏撤销了脑袋上面的灵力防护,一心求死。
于是这记风刀,就劈得相当结实。真像能把林景胜立斩当场似的。
但是随后,灵碗就到了。
灵碗飞出之后,是要变大的。
等于是一大砣固体,击中了林景胜的身体。
硬生生把林景胜击退十几丈。
林景胜受到了风刀之劈。但风刃之重,也就是那种厚重,对身体的持续创伤力,又因为灵碗一击,被免去了。
林景胜在飞出十几丈之后,直接就往下掉。
这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
吕林兰心里着急,但却没有立即追下去察看情况,而是立即向陶念传音。请陶念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林景胜没死。
“别的没空说了,千万千万,一定要保住他不死!”
另外几个人,反应都差不多。
潘奇水很是吃了一惊。林景胜的这个黑锅,自己总算是摆脱了。不过,吕林兰背了,比自己更遭。潘奇水知道,吕林兰曾经做过林景胜的徒弟。徒弟弑师,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说出去都不好听。
桑德宇也愣了。他知道吕林兰既不是莽撞之人,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但吕林兰就那么一记风刀,那记风刀看似也没有多厉害,怎么一下就把林景胜毁下尘埃了?
上面的穆光远,注意力主要在潘奇水身上。对林景胜,则没有注意。眼看战局结束,而潘奇水并未生事,穆光远心中有些失望。
比陶念等三人更远一些的罗立轩,望见林景胜被击了下去,心中大喜,总算是摆脱这个祸害了。
不过,罗立轩转念又一想,自己曾经派潘奇水追杀吕林兰,这吕林兰好生生的出现在这儿,那潘奇水又是怎样追杀的呢?
不过,迟了,潘奇水已经辞职了。自己当然可以问问,但相信他已经不屑回答了。
………………………………
第111章 没死
有这么一句话,算是道尽了世间真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曾有一首诗,意思也是这个。诗是这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说这首诗如何的好,电灯点火,其实不燃。道理好,不等于诗好。诗中见理,只能说此诗算是哲理类型。好不好,还有得说。
当然这首诗也不可能会很差。就冲苏轼大名,就差不到哪里去。
只能说,从某种角度去看,这首诗,的确不算佳作。
某种角度,又是什么样的角度呢?从桥梁的缓急角度。
桥梁指的是,从作者到读者之间,架设的桥梁。作者写了东西,该东西首先应该把作者的意思准确地表现出来。这也就是应试教育里面的初中语文一直强调的表现力。
然后,作品还应该能够让读者理解。上一环表现力指的是,从作者到作品。这一环其实是说明力,也有人叫做说服力的,但不如说明力准确。这一环,即是从作品到读者。好的作品,应该让读者看明白,知道作品想要表达的是究竟是什么。这在应试教育中,本来应该是高中阶段的内容。但因为高考的存在,后面就乱套了。
最高级的,自然是把前两个环节加起来。从作者到作品,从作品到读者,非常顺利地,非常自然地,完成过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染力。
当然也要看作品的类型。譬如小说、记叙文,通常都是说故事。所谓的规律、道理等等,通常都暗藏在故事里面去了。这样一来,只要故事好,事情感人,基本上就能达成很好的效果。
两千字以下的短篇幅作品就麻烦了。讲什么故事,都铺张不开。故事短了,藏在里面的道理就显得生硬,很容易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其效果很难做得好。
说回诗。
记叙文里常有一事一议的写法。也就是通篇一个故事,只在末尾,把道理点出来。点出道理,也叫画龙点睛;其实是生怕读者没看出故事隐含的道理。
诗,四句。要完成一事一议,显然很难。篇幅上,做不到三句是故事,最后一句是道理。那是因为诗的阅读,通常是两两长歇。一二句一个单元,三四句又是一个单元。把三四句割开来,实在是无法办到的事。
所以,四句诗,通常两句写事,两句道理。换算成文章,就相当于说事议事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杂文了。不过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这样的典型。
比这首悯农更好的,则是后两句明明是在讲道理,但看上去却仍然像是说事情。将道理,常溶入叙事之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样的典型。
有首作者并不是很著名的诗,很可能是无意的,写成了三句叙事。是的,三句都是叙事,都是白描。刚刚说过,三四句本是同一个单元。把三四句割裂开,是不对的。那么,第四句怎么办?
第四句应该说道理了。道理喷薄欲出,这是客观存在的。但第三句在写事,在白描,第四句也只能继续写事白描啊。但这样一来,应该出来的道理没有出来,全诗就没了灵魂。怎么办?
该作者的办法是,第四句仍然写事白描,但却不是第三句的继续,而是前三句的继续。这样说如果不清楚的话,换个角度好了。第一句事情,到第二句事情,再到第三句事情,这是一个层次。而第四句,则不是第三句事情所能直接导致的,而是前三句加总,才能导致的。
这样一来,第四句虽然仍然是叙事,依旧是白描。但却有一种道理不说而说的意味,有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的感觉。
这首诗就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回过头来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可知,通篇议论,就像家长唠叨一样,效果不可能太好。
――
其实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较简单。
当局者,指的并不是事件的策划者,而是指该事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因为存在利害关系,一见事情,就会往利害关系上面去想。是否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倒不一定,但至少,反应会慢上好几拍。
现在,林景胜被吕林兰击下高空,摔下去了。等于林景胜出了事。
现场所有人中,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头一个要数桑德宇。桑德宇跟林景胜再怎么面和心不和,但林景胜毕竟是一峰之主,是炎龙宗架构上相对重要的人物。如今就这么……了,桑德宇必定要给个交待。如果有仇的,还得安排报仇。
想到这儿,桑德宇就打了个寒战。要报仇的话,岂不是向吕林兰报仇?
这个时候,桑德宇不是惧怕吕林兰,而是更乐意跟吕林兰打交道。
因而在桑德宇的心里,是不愿意跟吕林兰撕破脸面的。
于是桑德宇就开始盘算,如果林景胜真的就死了,怎样把他的死亡,说成是意外事故,而不是吕林兰直接导致的。
第二个存在利害关系的,应该是穆光远。
穆光远是炎龙宗的长老,也是炎龙宗硕果仅存的元婴,吉祥物。林景胜嘛,算是炎龙宗的中层干部了吧。现在林景胜出了事,身为长老的穆光远袖手旁观显然不对。
但是,穆光远修为还行,而处理事情,还真的是不怎么行。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乎,到底他应该怎么办,肯定全部都听桑德宇的。
这样一来,穆光远把做主的权力让出去之后,心里倒不着急了。
一不着急,穆光远关注的,又是自己一直想要关注的事情。那就是:潘奇水的动静。
潘奇水和罗立轩二人之中,与林景胜都有牵连。
本来,罗立轩与林景胜的牵连,要多些,要深沉一些。但罗立轩这个人鲜廉寡耻,对无论什么人什么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