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元末新世界-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色阴沉,北风呼啸。寒冬已经彻底笼罩了腹里疆域。靖安军的冬装至今尚未全部有着落。虽然有冬装缴获,但数量仍不充裕。
实际上,缴获的冬装数量还是勉强够。但是地方贫民、流民太多,于志龙为了安抚民心,除了救灾、赈济、分田外,不得不拿出相当多的冬装拨给这些贫寒人家。至于军士,除了部分精锐外,一般只得继续暂穿秋装了。
考虑到军心派系,为了稳定夏侯恩、万金海等,这几部的军士优先所得冬装最多。于志龙旧部不少只得在寒风中继续忍耐。初时,黄二、罗成、侯英等还不忿。不为自己,也为手下部属争取,几人商议欲齐至于志龙处分辨。
于志龙正在大帐内批阅,案上已经被披览的信笺积了一摞。几人见到于志龙仍是一身单衣秋装,只是外罩一件朱红大袍,内絮乱麻或丝绵。这是靖安军骑军将士标配。方学曾供一件上好狐裘给于志龙御寒,于志龙坚不纳。
“凡吾军中有一士未得暖,吾必与其同衣!”
初时,万金海等不信,遣人探视,后亲自禀告营内军事,目睹如是,始信。
后诸将有羞惭者,渐渐与于志龙同。赵石自莒县得知,鼓掌大笑:“吾家将军得飞将军之志矣!”遂起居衣食皆仿于志龙。
主帅亦无裘棉御寒,帐内只生一火炉,故此,几人见到后,黄二立刻闭口。
于志龙问其为何事所来。罗成哧哧艾艾,涨红了脸,无言以对侧身让出身后的侯英。
侯英忙讪笑道:“多日未见将军,属下等挂念不已。想往日得幸与将军时常秉烛长谈,我等感怀不已,今日特来拜见。今见将军日理万机,分身乏术,我等只恨技艺浅薄,不通文墨,不能为大人分忧!”
军中对棉衣分配有异议,于志龙早已知晓,见这几人面色尴尬,也不点破。他面色无波,留下温颜问了几句军中操训、条例之事,几人不敢久坐,捡着重点回禀了几句,羞惭归去。
靖安军接连打下了沂水,莒县,倒是先后搜刮了不少棉布和棉絮,于志龙、赵石当即下令召集当地衣铺商等立即赶制冬装,根据其各地衣铺商的现有缝衣匠人数,分派了制衣限额和工期,颁行了成衣规制。
各地衣铺商的家人也被明令居住于城内,非允许不得出城。同时按照于志龙的授意,以超出市价二成的价格给付冬装费用,先付一半银两,待供货验收合格后,再付后一半。。
有白银首付,大多数衣铺商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乱世中谋活不易,这靖安军肯给白银垫付,而不是给贬值的元钞,令这些商人大大安心,至少在雇工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至于家人为质,商人们并没有太多怨言。乱世谋生、经商不易,靖安军虽然对其家人有限足,但只禁止出城,早晚也是派遣兵丁、本地户曹等日常巡视衣铺、货栈等处的安全,大大较少了往日的盗贼、火患。
作为主帅,于志龙与大多靖安军将士一样,若说不冷,自然是假话。不过以他为表率,军中大小将佐皆是如此,近万士卒见到主帅尚如此,心中如何想自然可知。
每日士卒集中分批晨跑、操训,于志龙令除了纪献诚、赵石外,将佐必须参与,即便是万金海、夏侯恩、黄二、罗成等高级将领也不能例外。靖安军将卒一体,共御寒风。营内饮食几乎不分彼此。不同者,主要在于俸禄高低;将领有自己的营帐、亲卫和居所,将领有富裕者,也可在城内外置地、购屋,雇佣下人侍候等。
故天虽冷,但士气高涨,更何况靖安军多了沂水、莒县,击退了济宁路和临沂来的元军,现在形势大好。
冬季天寒地冻,流民和贫民难以度日。即便是于志龙早已分发了钱粮救济,也不能照顾长远。故于志龙特地下令,营中所需柴薪一部分派军中士卒轮流上荒山砍伐,一部以钱钞、铜板等垫付给地方伐薪为业的百姓,助其过冬。
再出粮出钱,雇佣劳工修整道路、沟渠、桥梁,解决部分少地、无地的人家生计。
同时令谢林等各地文官、掾吏等定期行县,行县的效果和频次作为官吏考绩的一项主要指标。特别是冬日雨雪后,更应每家每户,探访。家贫无劳力者,给以赈济;有劳力者而暂无收入者,可暂时赊账,待来年可以服地方劳役或缴纳收成等来偿还。
地方官佐、掾吏例行行县,本是两汉就有的朝廷体制。它可以令地方官吏了解本地民情民风民生,是否有盗贼猖獗,各地路况和桥梁养护如何,不至于官吏施政时闭门造车。可惜此制每到历朝中后期,多是形同虚设。
于志龙念古及今,一时也无更好的办法,他苦思数日,与谢林等推敲,亲自补充制定了行县的章程和考绩条目,令监察吏等明察暗访,务求考较真实。
一次性全部巡视所有的乡村,不可能,但是主官必须保证一年内基本巡视完毕。同时,于志龙规制出各类统计表格,细化条目,说明使用方法和流程,使得各衙署的书吏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
为了强化县衙对乡村的掌控,这次于志龙特地令谢林督办各县户曹、劝农掾吏等至各乡中拜访本地耆老、宿儒等。甚至于志龙也亲自冒着寒风,领着县里的户曹等吏属到临朐周边的几十个大小乡村依次拜访,嘘寒问暖,馈赠米酒冬衣等。顺便探查乡情民风,各地救济、垦荒、、平整道路、修葺水利等事,前后历时六七天。
这一路风餐露宿,虽然辛苦,于志龙还是觉得大有收获。战后临朐周边,包括临朐城破败不堪,人口损失不菲,经过这段时间的官衙救济,流民安置,农耕预备等措施,各项事务已经逐渐走向正轨。谢林、程世林都是干员,知道于志龙极为看重吏治和民生,在这方面不敢稍迨,不仅诸事亲自督办,勘验效果,还裁撤昏庸无用之人,重新筛选清明实干的掾吏充实衙署。
这次行县,于志龙也从中发现了十几个办事不力,克扣民众救济口粮,贪墨钱款,强买强卖的下吏。毫无二话,直接下令将他们法办,从快从重,家属尽皆附罪,并召来谢林、程世林面责。两人大惊,不敢分辨,只是称罪不已。
于志龙知道这不是二人本意,树大有枯枝,这在所难免。靖安军正是大发展的势头,于志龙当下主要把握的是如何构建各地衙署,筛选负责的官吏,配套有效的督查;这二人自归附后,主要精力放在了地方治政上,特别是临朐连续几次大战后勤及战后抚恤、兴农、安置流民、清算地方田亩等,在用人上确实不能面面俱到。于志龙面责的目的只是警示二人,今后用人应严加人品考较,不可放任自流。同时也安慰、鼓励二人莫因往日身份而顾忌。
………………………………
第三百章 安民2
元廷历经数十年,各地衙署吏员早已对民生百计变得漠不关心,平素多是蝇营狗苟,巧取豪夺。谢林和程世林在其中还算是比较本分,能够做实事的。于志龙能留用,并重用他们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令这些伪元旧吏一时难以承受的,就是相比元廷风气的沉沦,于志龙明显对他们的要求严得多。
于志龙不仅明确了各级官吏如主管、掾吏、衙役,门子等的职责,还参照后世细化了数据统计和考核,例如县尹等行县的时间,频次,查询过多少乡村,问询了何人,乡里风情、民生、物价有几何等,都需行县人一一整理并笔录,行县后上交上级考评。
各个衙署主官的报告和上级考评都必须经于志龙亲自抽取核验,包括谢林、程世林的;自得了沂水等城后,各级官吏的选拨,任用、考核等工作量迅速增多,于志龙一时又无法假手他人,只得在处理军务的同时,日夜兼顾对政务骨干的选拨、考核。
随着管理地域的不断扩大,筹办管民总管府将不得不提上日程了。于志龙开始思索未来的治政架构。
如今的衙署面貌,与一年前大不同。伪元官吏被撤换了近一半,同时补充了不少新鲜人士,包括不少作战后伤残的靖安军士卒、百户等。这些人由于出身原因,对于志龙最为拥护。
此外,于志龙这次还任命田烈为本地学正。令其大力督办县学。为解决大多数民众家贫,无财力送子入学的窘境,于志龙特地批示方学在官仓里每月拨付数百石米粮,专供学子和讲师、教授。
这一系列的兴农、垦荒、劝学、缉捕盗贼,修路等办的有声有色。如果于志龙不是反贼出身,若在大元朝廷岁考中,必能考核优等。反倒是自诩朝廷正道的高官贵戚纷纷将国财侵夺为私利,不啻于国贼、巨寇。
谢林与程世林等旧元胥吏暇时私聊时,每每议及此处,不禁有啼笑皆非之感。
临朐如是,沂水、莒县等地亦是按此施行。此是善举,极得谢林、方学、金炎、孔英等推崇。
消息传到地方,无论贫富人家均道靖安军是仁义之师。前者于志龙、赵石开仓济困,惩办地方无良官吏和恶霸,已得人心。这次更是使得地方迅速安定。
后来又有传闻,靖安军欲彻底丈量各家田亩,清算羔羊息,资助各家结社并开垦荒田,同时广为安置本地流民,或分田结社,或择青壮雇工。许多流徙在外的民众听得家乡消息纷纷扶老携幼,辗转归往故里。就是一些流落在外的其它地方流民得知此事,也是将信将疑的,陆陆续续前往靖安军所控制区域讨口饭吃。
益都路元廷虽早有拦截,但是因为封锁线被破,此时已经难以围堵周密。
若说对于志龙有不满者,主要还是地方大族、巨擘,他们已经掌控了海量的田产,并隐匿了大量良田,甚至还役使着无数驱口、隐户,靖安军这次丈量、清算田亩,重新核定田租,勾销羊羔息,对他们的利益伤害最大。只是形势比人强,靖安军正风生水起,这些大族巨擘暂时不得不隐忍。
于志龙何尝不知?不过此时靖安军急需的是各地民众踊跃拥护,这些大户望族本就是他分步打击的对象,若是能够拉拢分化,以利诱之,可供驱使,自然最好。
与以往统治者不同,本地民众,特别是商户等明显感到靖安军对商人、小贩、匠户的看重。自临朐解围大胜后,于志龙先后颁发政令,严喻各地重新布设关卡,除了几个府县要道继续保留管卡抽税外,就是城门卡处,一般也取消了往日设置的抽税掾吏,过卡什物按照三十抽一。允许各地商贩携带商货、柴草、菜蔬等自由出入,城乡集市上的小贩在指定的位置摆摊,除了缴纳少量的卫生管理费用,其他摊派一概取消。
通关、摆摊摆摊的抽税少了,自然做买卖的利润就高,不仅小商小贩欢喜,就是经营买卖的大富商们也感到欣慰,大大抵消了靖安军的对他们家资重新核查,核算的反感。
小贩一日辛苦所得,也许只有数文钱,但是他们本就清贫,这点文钱日积月累,到了月底也许就是百文钱,足够多买几个炊饼或半袋高粱,家人就可稍解几顿饥饿。
富商们则是日进斗金,靖安军如此做,可为其节省流通成本每月或有不下百两、千两者。
大乱之后有大治,人心思定。靖安军地域的盗寇、强盗明显少了,商路安靖,商队来往通便和安全,大大减少了风险。除了单纯吃田租的地主外,凡是有商路的富户多有受益的。何去何从,商人们心中自有选择。
于志龙的做法就是鼓励经商,鼓励商品流通,但是商人必须真实纳税。凡偷税漏税的,抓获后至少罚金三倍,再重着,拘人、抄没家资,甚至入狱。
而匠户去籍后,允其自由匠做,自由买卖,因为匠做的收益较大,官府课税从其营收中按照十五抽一,总体上地方各类匠户的劳作热情绝不下于耕户。
各地乡村的耕户大多得到自有耕地或农具、驮马、耕牛等,虽然许多是官府借贷性质,但是对于农户来说终于有了生产劳作的资本,未来就有了希望;而且靖安军檄文中反复承诺,明后年税赋将按照收成的三十抽一施行,往后才是二十五抽一,再往后的缴纳比例将控制在田亩收成的二成以内,这还包括了耕户需折算的各类官府劳役等成份,也就是说,无论收成有多好,最多只需交纳到年收成的二成即可。若是遇到灾年,官府还将根据受灾情况,加以评估,酌情减少交纳的税额。
田租提取,还按照田亩的优劣等级划定,暂以五等划分,以实有耕田数为基准。过去的隐田全部取消。若有隐瞒不报者,隐田归何人耕作,发现后,改田无偿归耕作者所有,同时田主还要承受官衙的追究,按照隐田的多少分别收到刑徒、罚金、罢黜官职、取消功名等罪责。最重者可判抄没家产,家人入罪!
如此一来,靖安军所占之地的隐田几乎一夜间被重新登记、核算、划定应缴纳田赋。
总的来看,于志龙的施政,得优惠者最多的是耕农、匠户和小商户、小地主等,大地主和大富家族因为以前的隐田、隐户、漏交税款等,这次损失惨重,故背地里为此夙夜痛恨靖安军和于志龙的人也不知凡几。
得益于前期各地元军被抽调前往江淮战场打张士诚,腹里、西域等地的驻军精锐大多被抽调,此时益都路东部的元军力量并不强,尤其是胶州、登州等地。
靖安军一路所向,大小镇、县的元军多是闻风而逃,或望风归降。前行的靖安军上下逸性风发,新卒还不觉得如何,老卒们则是宿营或中途休息时纷纷回想、谈论当初四处流窜奔命的窘态。
“来人,击行军鼓,众军鼓歌和之!”这日于志龙见各部军士精神不错,如今冬风阵阵,吹得人身上发寒,行军路上鼓噪无味,周围哨探也无敌情,索性趁此令众军起歌而行,以振士气。
曲波兴奋的大声接令,遣三五号令兵前后驰马传令而去。他在临朐学得靖安军的一些军歌,自此着迷,后并入靖安军后,立即传令所部唱诵,很快,靖安军的军歌传遍万金海、刘正风、夏侯恩等部。各部军士也是喜爱。
于志龙有心拉拢曲波,这次出师,特令曲波部为中军。
咚咚咚的小鼓声先是自中军开始奏响,随之前军、后军随之而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各部士卒齐声唱,步伐更加整齐,原先的身上寒意渐渐忘却,于志龙和曲波,孔英等在马上轻唱,想起大秦军锋无敌,铁血纵横中原、江淮,立下一揽九州的伟业不禁渐渐热血沸腾。
一遍唱罢,再起一歌。
“批铁甲兮,挎长刀。 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 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儿。 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
这是汉代的一首军歌了。正是唱着这首歌,汉军出塞三千里,重创北匈奴,吓得单于连夜逃跑。从此之后在中国成语中又多了四个字“勒石燕然”。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样,成为后世无数军人追求和向往的功绩。
这些军歌的背景于志龙早有吩咐,一一讲述各军士们,如今靖安军的目标与当初的大汉军几乎无二,虽然这些新卒们当初投军主要是为了活命,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不过于志龙在军中已经开始注意引导各级军士将佐的思想,特别是手下的这些大小将领,在闲暇时经常与他们讲评历史典故,沙场征伐的案例。
自古男儿多热血,军中勇士多有立功业之志。除了博取俸禄、军功外,谁不想扬名天下,后世铭记?
士卒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比起那些杂居和评书可是有趣的多了。听得多了,众人对于志龙能知晓这些古事多有好奇,大家都是马上奔波厮杀的人物,这于志龙年纪轻轻怎么就知道的这么多?
谢林倒是给大家解了惑。于志龙几乎每晚研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些典故应是自书中得来。
谢林说的基本没错,于志龙虽有前世的记忆,不过他毕竟不是史学系专业,对于历史大事只是知道大概趋势,细节年代大多知之不祥,为此才辍夜耕读,晦学不倦,论耕读勤奋,绝不亚于后世百万学子的炎夏时节的大考。
为了给士卒解乏,于志龙索性请了一些自愿随军的说书艺人,给以军籍,他们也无需作战,只是在暇时给军卒们唱讲历史军事故事,主旨内容还是李广、霍去病、杨继业、岳飞等精忠报国的典故。同时于志龙也定期组织将佐,组织对过往战例等的得失、因果的辨析,讨论,努力提高这些部属的眼光和指挥能力。
至于以前就要求各级将佐必须习字、读书的军纪,仍然大力贯彻。只是现在军事频繁,得闲时间太少,于志龙还无法组织对将佐们及各级军士系统化的文化培训,暂时以简单的识字,读懂军令传文等为主。
后世名家有言: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前宋军制是扬文抑武,导致军事思想、军事体制、将兵的素质完全僵化和退化,而且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到了满清,朝廷的愚昧和愚蠢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满朝文武根本不了解当代军事技术的进展和威能,固步自封,想当然的自诩为天朝上国,这落后挨打也是必然。于志龙绝不愿再步后尘,现在就想着一点点着手,先从将士识字做起。
………………………………
第三百零一章 莫以自清败众心1
如此,黄二、侯英、穆春等大老粗般的部将多叫苦不迭,这些不惧上阵厮杀的汉子对那些笔画大同小异的当世繁复文字极为头疼。无论他们如何屏息运气,大眼瞪小眼,在讲师的反复教导下,仍进步维艰。
赵石初时也不甚理解于志龙所为,但于志龙一再坚持,赵石就以身作则,每日必熟识一字,日积月累,至今识字数不下三五百,已经勉强可看懂文书、条例,
不仅是将士开设了识字班,于志龙还在女营和城内分别筹办了一所女师,分为幼教和初教。分批招来适龄的数百女童、小姑娘、包括军中女看护等加以教育。学习的科目除了女学、刺绣、纺织、还有历史、筹算、医诊等。只是这专授女学的教授一时难以聘请,于志龙特地吩咐田烈四处高薪相求才勉强聘请到了六七名享有德誉才干的老翁担任。但人手仍不足,田烈在于志龙的诱导下,不得不同意兴致盎然的爱女田欣、侄女孔月也来女师担任了讲师。
公然设立女学,若在往日难免招来地方的非议和阻挠,毕竟男女有别,千百年皇朝以来均未有设,但临朐本地的士绅当初多被刘正风等扫荡一空,许多有钱有势的文儒多遭难于几次战火,剩下的也多是分量轻的;此时于志龙的声望又一时无两,就是县尹谢林也未对此提出异议。于志龙强势发文督办后,不足半月,一个简陋的女师就筹办了起来。
这个消息绝对是临朐的一大新闻,在城乡热议了许久。于兰、刘娥等姐妹都入了学,每日至少有半日识字。她们的讲师就是田欣和孔月,这几个女子的初识和相知就在此开始。
消息传至益都,卓思成、也先等纷纷讥笑不已,就是江彬、俞伯等也觉得有辱斯文,愈发觉得靖安军行事荒诞不经,难道还想牝鸡司晨?这简直就是自取败亡之道!
于志龙坚持识字教化的初期令靖安军上下着实难受不已。但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是基本功。只有到了后期于志龙开府建衙,设立军事院校,组织军事演习,军事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后,三军将士才渐渐理解他的初衷。
当前不仅是部将在暗暗叫苦,就是很多普通士卒也是牢骚不已。好在靖安军中军俸不差,每月唱名实发,而且能吃饱饭,另有军衣军靴军毯等配备,有军内的郎中按期诊视,家属及家田耕作等无忧,营中甚至可组织定期听故事,玩军戏,这些有抱怨的士卒们也就息了他想,老老实实跟着识字先生每日苦读了。
靖安军军例:凡不能完成每日识字要求的将士,无一例外的被罚去清洗马桶,整理营区内务。或全副武装,进行拉练长跑;屡教不改的,则被关进小黑屋,“幸福的”享受一下吴四德当初的体会。
身为三军之首的于志龙也抽空参加读书识字,他的讲师由田烈亲自督导。好在于志龙有后世文字的底子,对于这些繁体古字能认的多,可写的少。但他的识字进度在不明真相的人看来已是神速,在愚昧的临朐民众中甚至开始传出这是神迹的传言。
被处罚后,受罚将士仍然必须补上所有不及格的功课。全军将兵一视同仁。再不能合格的,取消军籍,并取消其户籍军属的一切优待,被开除者则灰溜溜离营。于志龙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使得军内的识字计划虽有波折,终于顺利得到贯彻。
于志龙这一路的靖安军一路跋山涉水,这日终于出了山区,翻过丘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