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娱乐之怼天怼地-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火山口只能看到深沉有一些火光,更多的是被岩浆气体和水蒸气封闭,看不太清楚。
王教授回头:“进入冰洞吧。”
………………………………
第二十一章 万古之穴
打赏打赏,月票,推荐票。
——————————————
地面上,耸立着一些不规则的冰锥,上面冒着烟气。
“从地理学上讲,这叫埃里伯斯火山冰塔,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亘古之前,大地之上的冰层裂开缝隙,火山水蒸气不断上涌,在冰裂口凝结成水,然后冻成冰,随后的无尽岁月里,水蒸气不断凝结,冰塔不断变高,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奇观,在全世界,只有这儿能看到空心冰塔,看上去,就像是烟囱火锅一样。”
“我枪哥三句话不离本行。”
王教授看着冰盖上的冰塔:“这些冰塔是无法入内的,我们要从冰洞大裂口进入,可能还要判断一下从什么位置进去,能走的更远。”
方宏耸肩:“这就是您们这些专业人士的工作了,我只能负责带你们下去。”
“没问题。”
科考队要留下两个人在冰层上,其他五个人都要下去才行。
不多时,埃里伯斯火山最出名的冰裂被找到了。
王教授感叹:“以前,我们到这里考察时,总是缺少专业人士带路,现在不管做什么考察,国内都能找到顶尖好手。”
方宏尴尬一笑:“我也不算什么好手……”
冰裂处,冰盖变得不再平滑,而是几乎陡峭的垂直向下,距离地面大概二十米,斜向的冰层陡坡向下。
方宏在冰盖上找了个位置打入膨胀钉,然后在上面淋上了带来的水,水落地就开始结冰,不多时已经和冰盖冻在了一起。
方宏如此往复打下了两个扣,扣上了两条绳子:“现在我国在南极的科考走在了世界前列,前两年我们从冰穹A钻取了记录着南极百万年气候变化的冰柱,这些冰柱不止帮我们了解了南极的气候变化,也可以推测出整个地球这些年的气候变化,甚至其中的火山灰分布还能推测出是那些火山在那些具体年份发生了喷发,可以以年精确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当然了,这些资料都是绝密资料。”
这其实很简单,钻取的冰柱,最上方是雪,然后是雪压实后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冰,再往下可能有气候变暖带来的融冰,有大规模火山爆发带来的全球火山灰沉积,如此往复,直到最下方的原始冰层。
理论上,南极记载了从冰盖形成那一次冰河世纪到现在的每一年的气候变化。
方宏在冰坡上找着下去的路:“某一次埃里伯斯火山爆发中,岩浆融化了积雪,瞬间飞雪化春水,水流向下流淌,从这里进入冰裂口,然后被迅速冻结,最终形成了坚硬的连炸弹都轰不开的冰层,也是下到地面的道路。”
方宏自己当然可以用速降绳狂拽酷霸炫的下坡,不过考虑到王教授等人没有在自然环境中用过速降设备,年纪也有些大了。所以方宏一直在寻找比较容易下脚的地方往下走。
虽然冰坡几乎是垂直的,不过由于其诡异而多变的形状,还是有不少缓坡和凸起可以下脚,方宏试探了一次,直到下到地底,觉得这条路王教授几人应该可以下来,才喊道:“扣上绳扣慢慢往下滑,感觉没地方踩了就松掉开关用绳子卡在空中停留一下,慢一点,不要太快。”
最先下的就是王教授,一方面是要起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如果绳索设备有什么问题,上方留几个中年,也有力气施救。
王教授几乎是屁股贴着冰面下的。
方宏还是体型:“背部不要靠着冰面,小心速度太快被冰块伤到脊椎。”
一分钟时间,王教授下到了地面,踩踏在实地上,王教授笑了笑:“现在我们在冰盖下方和地面之间的洞穴里了。
全世界都很少见的冰洞,除了这里,就只有冰岛有。
不过冰岛冰洞的规模远远不如这里。
专家们一个一个的下来,方宏站在冰瀑下面一个个的接。
“真是难得,在南极内陆看到实地。”
“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总让我想起可燃冰——黑烟囱环境。在海底,可燃冰附近的生态圈,全部依靠可燃冰的热量在生存,每一种生物都近乎透明,不需要太阳光照射也能生存。这里,地底熔岩的热气应该也有同样的功能,说不一定,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这里也会产生一个小的、不需要太阳的生态圈。”
队伍正要前进的时候,王教授的无线电设备响了起来:“王教授。”
“赵树,上面有情况?”
“刚刚美国人过来邀请我们在他们的小站过夜。”
王教授思考了一下:“我们的考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结束,如果能结束,我们将会回到船上。如果没结束,可以去他们的科考站。”
方宏在一边解释:“我们上山是从另一个方向走的,在山的西南麓有一个科考小站——麦克莫多站,是美国人用来监测埃里伯斯火山活动的站,夏季有人常驻。”
“美国人真是屌啊,什么都插一脚。”
方宏无奈:“澳洲是亲美的国家,US的飞机从澳洲过来非常方便,不像我们,不太怎么借用澳洲的机场。当然了也有借用的时候,不过没有这么频繁。”
澳大利亚毕竟是英联邦国家,而英联邦国家在近代已经转变为了美国二腿子,反而和英特兰本土不太亲近。最近这二百年,凡是美国参与的战争,澳大利亚屁颠屁颠就会主动参战,估计是为了体现存在感。
所谓三道岛链,澳洲也是一环。
终于有功夫细看整个冰底洞穴的全貌了。
冰洞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很大。
在目前目测的范围内,最低的地方距离地面四米左右,最高的地方肯定超过了十五米。
也就是说,像这种很高的位置上层冰非常薄,如果驱车路过,很容易直接跌落下来,粉身碎骨。
冰洞上,还有一些类似于钟乳石的冰柱。
“火山蒸汽和热气从地裂冒出,让冰层融化,融化的水滴沿着更低的位置流动,并且在最低的地方凝结,所以,这些冰柱产生的远比钟乳石更快。”
旁边,气候学兼空气学家华柏看了一下手中仪器:“没有有毒气体泄露,我们可以往深处探查一段距离。”
王教授:“那就走吧。”
方宏自觉的走在了最前面,他来就是干这个的。
头顶冰层某些地方比较薄弱,阳光透过冰层,让冰层看上去是浅蓝色的,而透过冰层的阳光也给了洞穴光亮。
不过更多的地方是黑暗的,方宏点开了头灯和探照灯:“大家小心一点,毕竟这个地方我也没来过。”
黑暗的地方走路,白色的是水,因为水反光,黑色的是地,因为周围都是黑色的,如果能够用肉眼看到是泥土或者石头,那么他一定是凸起的,否则反射不出光线。
不过强力探照灯之下,洞穴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特别是走到高冰层下方的巨大空洞中时,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方宏感叹:“如果世界上真有地底精灵或者地下世界,那么,一定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
第二十二章 断层与冰穹
一行四人跟在方宏的后面,朝着不断降低的地面缓坡往前行走。
“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冰盖”。”方宏:“从某些角度讲,从南极一些特殊的地方直接进入冰盖下方,可以越过设备的限制,直接取到千万年前的冰层样本,这对科考的意义非常深厚。”
不过,到目前为止众多进入过这里的人,都没有带走过地下冰层,至于原因嘛,也没人知道。
总之各国的科考说起来是为人类的前途,但是互相盖的紧的很,本根没有互相供给资料这回事儿。
也就是说,不管是这里的地下,还是西南冰穹的地下,都没人拿到过冰层数据,具体原因也没人知道。
很简单,想知道的话自己去试。
越往前进,空气越发冰冷。
“所谓空穴来风,果然是空穴来风。”
这是一种很怪异的感觉,地裂当前,所在处的温度就会直逼零度以上,而越过一个区域,再往上,就会遭遇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
这就好像是,这个天然的大冰洞里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了一个空调一样。
由于冷热空气的交汇,热空气上浮,冷空气下沉,很自然的就产生了风。
“好奇怪的感觉,不用温度计,也能清楚的感觉到空气温度的变化,就好像……”方宏想了半天,憋出一句:“从商场正门下经过的感觉一样。”
虽然国家极力推动商场这种半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不要低于二十六度,但是这个政策很难执行。
在炎热的夏季,商场正门人来人往,热空气和生物热源——人不断的进入,很难将空气温度稳定在一个设置温度上。
所以,商场一般都会在入门的地方加设中央空调出风口,让人从这里经过感觉瞬间进入了新世界。
这也是一种招揽顾客的办法,你走在炎热的大街上,突然一阵凉爽,就会想,要不要进去逛一下,反正也无聊。进去再出来,你才会发现你根本没有逛商场的打算却带走了一大堆商品。
“从这些起雾的地方经过,会感觉很温暖。”方宏指着地面冒烟的地方:“这其实应该是单纯的水蒸气,并不是火山气体,至于是怎么产生的,我也不知道。”
旁边的王教授给出了解释:“埃里伯斯火山的熔岩粘度非常高,气体不容易从其中逸散出来,所以气体的发泄一般是形成巨大的气泡从熔岩湖处爆裂排泄,而这里的地裂产生的其实也是火山气体,只不过硫化物含量极低,因为高温的熔岩让其中水变成水蒸气,从地裂附近涌出,而到了地面上,也会让地面的水分同样的蒸发。”
“等到了冷空气中,它们迅速变成漂浮在空中的固体结晶,变成了可见的水蒸气。蒸汽和水蒸气的气并不是同一个气,水蒸气是一种气体,而蒸汽是一种漂浮在空中的固态水。”
方宏插嘴:“这大概是在初中的物理课上教过。”
众水友刷屏吐槽:“物理科学过枪哥你咋不懂呢。”
“我……我……我文科。”
水友:“屁呢,文科理科也得高中才分啊。”
“尼玛,枪哥太不要脸了,你是怎么混进核能专业的。”
旁边的王教授笑了笑给出了他的解释:“很简单啊,因为大学里学的核能专业其实涉及的物理学知识很少,反而涉及的建筑学知识比较多。而且这是地质学知识,并且很偏门。”
方宏举起大拇指:“还是专业人士懂的多。”其实方宏的地质精通已经点到了LV6,不过依旧没有获取这方面的知识。看样子LV6和王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比起来,脆弱的就跟渣一样。
“前方裂口好像有缩小的痕迹,难道已经走到冰洞的尽头了?”
华柏:“我看不像啊,埃里伯斯火山的影响范围不应该这么小吧?”
从常规的火山知识看,火山除了山顶的火山熔岩湖之外,岩浆房应该是四通八达的,在肯尼亚那座火山下,曾经有人创造过深入二十六公里岩浆房的记录。
埃里伯斯火山这么大的火山,地下岩浆房应该会有很远的影响范围,整个山体应该会有大量的地裂一类的地形存在。
从这里的地质看,这里的玄武岩在形成之处多气泡,并且冷却极快,所以比之普通玄武岩更脆弱,按道理地裂也应该大范围存在才对。
“谁能说得清呢,也许这里深入再走一段路又会豁然开朗也说不定。”
邱青放下了一些设备:“等一下,先采集样本。”
邱青开始对空气,土壤,细冰柱以及冰柱上滴下的水进行采集。
方宏也停在了原地:“按理说这种气候下,很难有生物存在,不过南极大陆上的裸露土地基本上都能寻找到生物的踪迹,这里也算得上裸露土地说不定也有生物存在呢。”
旁边,华柏四处张望,沿着冰壁往旁边摸索。
众人都没有太在意华柏的行为,而是都在关注邱青采集样本。
说实话,采集样本对于后期分析非常重要。
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可以一样判断出什么样本更适宜生物生存和附着。
这也是去往天外的采集器不被看重,各国始终要发展载人航天的原因。因为电脑没有办法把一台机器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科学家。
判断力对于科学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深入冰底洞穴已经有两百多米了,如果在地表,这都算是非常长的一段距离了,在地下,我们几乎是来到了一个可视条件非常差的环境下。”
就在方宏给水友报数据的时候,旁边传出啪嗒一声。
随后就是华柏惊慌的呼喊声:“啊!”
方宏回过头来,四处张望,手中强力探照手电筒扫过,两个来回迅速找到了华柏。
就在冰壁脚跟处,一个突兀的破碎口下,华柏半截身子在冰壁外,或者说地表上,半截身子很明显处于地表下。
看样子,华柏是沿着冰壁走,却没料到这个位置的冰壁薄弱,靠倒了冰壁,掉了下去。
“这是一个岩浆地裂吗?没有看到火光啊?”方宏喊了一声:“先救人。”
方宏也不敢有太大动作,这里的薄弱冰壁破裂,万一旁边的也很脆弱,导致了冰壁崩塌呢?
方宏大步上前,然后一个小滑步动作后一把拽住了华柏。
方宏抓住他的衣服后有些犯难。
由于要避寒,所以大家穿的衣服非常蓬松,加上华柏本身就靠手臂在坚持不掉下去,所以衣服并不能承重。方宏一手衣服一手抓住华柏的手腕:“脚下是空的?”
“空的!”
“感觉到热气吗?”
“没有热气,应该和外面温度差不多。”
不是岩浆地裂?难道是一个山体崖坡?一座山出现一个崖壁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现在埃里伯斯火山被冰盖覆盖着而已。
………………………………
第二十三章 冰石崩塌
方宏用力蹬住地面将华柏拖拽了上来。
王教授、邱青三个人也都围了过来:“没事吧,什么情况?”
华柏被拉上来后心有余悸:“好险,差点,差点为国捐躯。”
水友也是被突然发生的险情惊呆了:“什么状况,我靠。”
“我去,差点挂一个。”
华柏指着冰壁崩塌的地方:“我沿着冰壁,感觉冰壁有些湿润,说明这一侧的温度比这一片区域都高,于是靠着墙往前走,结果一不小心碰碎了冰壁,然后就滑了下去,幸好手快攀住了地面,加上方宏过来,我才没有掉下去。”
“冰壁碎裂?”王教授顶了顶眼睛:“这一片冰壁很薄?”
按道理,这一个冰洞都是被水蒸气或者熔岩流熏烤出来的空洞,两边都应该是超过千米宽度的冰壁,怎么可能碎裂?
除非这冰壁的厚度低于五厘米,否则是不可能碎裂的。
方宏拿着手电筒,在裂口处盘腿坐下,拿起手电筒照射了出去。
三百米以内都超强聚光的光束直接照射在了裂口处。
一瞬之间,方宏的目光放的远极了。
居然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对面光束照射在偏蓝的冰壁上,对面的冰壁与裂口起码距离超过五百米,因为对面冰壁上的光束非常的涣散。
这就好像,你坐在足球场的厕所里,突然厕所前面的门打开了,你直接看到了足球场对面的观众席。
整个压抑的小空间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空间的延伸。
然而你却清楚的知道,哪怕是足球场,也是一个封闭环境,只不过,你可以触目的范围突然扩大了无数倍。
“我靠,这是什么?”
“这肯定是冰洞的延续。”
水友闹腾的时候,王教授几人也围了过来。
邱青手搭在方宏肩膀上蹲下:“是个冰洞,应该是天然冰洞。”
华柏蹲在另一侧:“五百……一十七米。”
王教授和那位地质学家走了过来。
地质学家开口:“邱青,让个位置,你看有个屁用,让我来。”
“666,术业有专攻,专业人士来了。”
邱青无奈让出了位置:“老马,看出什么了吗?”
“屁话,我都还没看呢。”这名地质学家叫做马峰峰,又是老马又是峰峰的,不当地质学家都可惜了。
“果然是天然形成的,应该是应力性崩塌形成的。”
说通俗一点,和山体滑坡类似。
马峰峰就要到洞口去探查,一把被王教授拉住:“地质这么松软,你要干嘛?”
“去看看洞穴上下的情况啊。”马峰峰回应。
“你一会儿掉下去摔死了,专业人士来吧。”
听了王教授的话,一众水友调笑:“666,我枪哥也成为专业人士了。”
“在这一片人面前称专业人士,感觉好有成就感啊。”
方宏解下了身上唯一携带的最后一捆绳索,找到一个冰锥,套牢,系在身上,然后将绳索丢在地上:“华柏,来踩住。”
华柏才不想错过精彩画面呢:“干嘛我踩啊。”
“因为你重啊。”水友给出了答案。
方宏笑了笑:“因为您敦实。”
华柏无力吐槽,站在了绳子上。
冰柱是滑的,就怕一会儿给滑出来了,才叫他踩住。方宏走到洞口前,提起手电筒,单膝跪地看向了洞底,然后又看向了洞顶。
直播画面也给了出来。
洞底居然是平滑的冰面,而洞顶就像是一个拱形圆顶,正儿八经的冰穹。
不过不是天穹,是穹顶。
方宏将绳索扣系在了马峰峰身上:“您来看看吧,我感觉不是崩塌形成的,也不像是热气熏出来的。”
“嗯?”马峰峰疑惑的接过了手电筒,探入洞口,上下左右观察。
“谁记录一下。”
王教授拿出小本本,头灯照射:“准备着呢。”
“洞顶到洞底目测最高三百一十米,洞宽最多三百五十三米,长最大五百九十七米,洞顶有明显液态水迹象。”
“洞底是平滑平面,下方有岩石碎块痕迹,洞穴璧……我们脚下一百一十米的位置有火山蒸汽逸散,东偏南十五度方位有一个疑似冰洞的裂口。”
“这一侧下方一直到冰面都是岩体,对面是裸冰壁。”
看了一会儿,马峰峰哈哈乐了:“原来这个冰洞是这么形成的。”
王教授抬起头:“新发现?”
“我早该想到的,看到平滑冰面的第一时间我就该想到的,这冰面的形成原因肯定是液态水冻结而成的,既然如此,那就肯定是某次大型火山活动中冰雪融化,从我们身处这个冰洞中流向了这一个巨大洞穴,然后在其中再度凝固形成的。难怪各国科学家进入后什么都没发现,肯定是前路上的冰水再度封冻挡住了水流向这个洞穴的路径,所以他们没有发现这个洞穴,哈哈。”
作为地质学家,马峰峰很容易就想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首先,这里曾经是一个斜坡,而上方覆盖了冰盖。
某次山体运动中,斜坡崩塌成垂直岩壁,填满了洞底。
就在这一次火山活动或者随后年月里的火山活动中,这个冰洞被蒸汽或岩浆融化出来,随后滚滚向下,汇入这个洞穴,然后在其中冷凝,形成了冰面。
而山体下方的蒸汽在长年累月的熏烤下,将穹顶变得越来越高,也将这一侧的冰壁变薄。
同时,这个冰洞中的地裂蒸汽也将冰壁的里侧变薄,最终,这一个冰壁越来越薄,被华柏碰巧碰倒了。
也就是说,一次火山活动中,这里形成了一个U字回型洞穴,随后无尽年月里,U字慢慢变成了H状。
马峰峰兴奋:“就站在这儿,我都可以想象到当年巨冰与巨石崩塌让这个巨大洞穴形成的画面。不过具体年份还需要仪器检测才能对照出来。”
埃里伯斯火山从新生到现在,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喷出的岩浆形成的玄武岩和其他岩石质地越来越高,从质地可以勉强判断出其年代的上限,从冰层数据又可以勉强判断出一个年代下限。
两相结合,就能判断出这一次地质变化的大体年代。
王教授:“真是不虚此行,这是个新发现。”
王教授对于这种发现是很激动的,国外科学家们对于南极的科考先行了上百年,中华在这几十年里迎头赶上已经很艰难了。而每一个新发现,都代表着学术上突破的可能性,也代表着中华的又一项科研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不过,这附近有两个科考站,一个是美国的一个是新西兰,他们应该也会插一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