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唐中兴-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天朝会结束后,李晔及其女眷,就开始搬进太极宫。

    这太极宫,时隔多年,终于再换了一个主人。


………………………………

第287章 年号:乾宁!(二更)

    大唐光启三年四月,李儇宣布退位,让帝位于皇太弟寿王李杰。

    随后,寿王李杰登基,改名李晔,年号‘乾宁’,寓意乾坤安宁,当年即为乾宁元年。

    李晔登基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尊李儇为太上皇。

    随后,李晔大封群臣。

    随即颁布圣旨,撤销凤翔、泾原、鄜延三镇,组建关内道,治凤翔。以箫遘为节度使,李易为布政使,张鐇为观察使,徐世仁为行军司马,孔纬之弟孔纁(咸通十三年癸巳科状元及第)为学政。

    撤销东川,组建四川道,以孙烨为节度使;杨翰舟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拆分锦衣卫,把锦衣卫的宿卫功能剥离,组建左右监门卫,以林克为左监门卫大将军,赵雄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同时颁布圣旨,讨缴秦宗权。

    以朱温为蔡州北面行营都统,负责指挥宣武、义成、魏博、天平、泰宁诸镇;以侍中郑从谠为蔡州南面行营都统,负责指挥左天策军、左龙武军、右神策军、荆南军。

    。。。。。。

    这些命令都在几天内先后颁布,等传到各地起码也是数天后,汴州的朱温接到这些命令时,已经是四月中旬。

    “乾宁?乾坤安宁?这位新陛下倒是志向不小。”

    看到从长安传来的消息,朱温颇为惊讶,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凤翔诸镇被撤,提醒了朱温,这位新陛下很有可能要削藩。除非朱温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势,否则他的宣武军也是被削的目标。

    敬翔知道自家节帅担心什么,连忙劝道,“郡王,朝廷即便是要削藩,现在也不敢削到宣武军身上,朝廷需要郡王平定秦宗权的造反。而且天下强藩和其之多,以目前朝廷的实力,想要削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安史之乱后,大唐十余位帝王都在削藩,可最终也没能解决藩镇问题,就算是当今陛下有心削藩,也不一定能成功。

    当务之急,郡王应该好好利用这蔡州北面行营都统的职务,利用义成、泰宁等藩镇的军队,击败秦宗权,壮大己身实力。

    到时候,即便是朝廷要削藩,郡王也不用太过担心。”

    朱温大笑道,“先生说的是,朱某人也不是没造过反。当初朱某人能跟着黄巢攻打长安,若是后面朝廷削藩削到朱某头上,大不了朱某反了就是。”

    听到朱温把造反一词随时挂在嘴上,敬翔嘴角抽抽,他心里甚至一度有些迟疑。自己所学无非就是报效朝廷,可现在却辅佐一对朝廷毫无丝毫敬意的朱温,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不过想到自己几次科举不中,对于世家把持科举,寒门子弟毫无机会,他心里就有些怨恨。而现在朝廷的主要大臣,无论是箫遘、孙烨、郑凝绩、李英旭都是出自世家,这样的朝廷,自己就算是效忠,也没什么好前途,

    反观朱温,礼贤下士,对自己礼遇有加。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这里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何必去朝廷坐冷炕头。

    想到这里,他心里便坚定了要辅佐朱温的想法。虽然朱温节气有失,不过所做所为,都可以看出其实做大事的人。

    “郡王说的是,击败秦宗权,接收秦宗权的地盘,到郡王就能占据富饶的中原之地。

    到时候,郡王只需要挑拨朝廷和河东李克用的矛盾,让双方打起来,这样两个大敌不要郡王动手,便会两败俱伤。而郡王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这样大业可期!”敬翔认真道。

    “不错!先生果真大才,就让那小皇帝去折腾吧,我倒要看看这天下,还能让他怎么折腾多少次。”说到最后,朱温不禁冷笑道。

    不过朱温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秦宗权再次率领五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汴州。

    五十万大军?要真有五十万大军,秦宗权也不会被屡次败于只有不到十万大军的朱温手上。

    这只是号称,其真正只有三十几万军队。

    而这三十几万军队中,近半是流民或者强征的男丁,所以面对只有不到十万大军的朱温,也不时打败仗。

    若是不考虑这些,加上山南东道赵德諲的十几万军队,拥有五十万大军的秦宗权的确是此时大唐境内最大势力,连李晔超控的朝廷都不如其。

    而且秦宗权还称帝了,依然用的齐的国号。

    虽然朝廷削藩的意图愈发明显,不过此时藩镇之间矛盾很大,无法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就像朱温,目前也只能先把当前大敌秦宗权击败,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去对抗朝廷。

    秦宗权攻打朱温跟李晔没关系,两人不打个一两年,也分不出胜负;至于李克用这边,也在舔伤口,同时把目光放在了昭义军和云州;至于郑从谠领军攻打赵德諲一事,还在集结军队和准备粮草,正式出征还得半个月才行。

    外面暂时没有大事,李晔就把视线放在了内部,尤其是科举。

    虽然都说科举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严格来说,科举起源于唐朝。

    科举的出现,期目的就是为了抑制世家,给寒门子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唐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皇的努力,科举制度愈发完善。

    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在目前的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但常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偏难,后者较为容易。

    由于很多原因,到了后来,诗赋成了进士科最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是有礼部主持,在每年的春季,所以称为春闱。

    不过今年由于上元夜时间、李儇退位、李晔登基的影响,虽然没有取消,不过时间却是被推迟了,定在了五月中旬。

    之所以推迟,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李晔要进行科举改革。

    所以今天距离李晔登基不到十天,六部尚书、殿阁大学士和礼部侍郎等一众官员就在两仪殿商讨五月进行的科举考试。

    李晔登基后,朝廷不少重要职务换了一大茬,包括箫遘被调去新成立的关内道担任节度使,郑从谠调去征讨赵德諲。

    这看似是在重用两人,实际上李晔趁机把二人打发出朝廷。

    六部尚书随着韦昭度等人被贬,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吏部尚书还是王徽,礼部尚书也没变依然是李磎,户部尚书还是李泌,刑部尚书变成了郑凝绩,兵部尚书是刘巨容,工部尚书变成了肖荣。

    除此之外,杜让能调任中书侍郎,刘崇望担任门下侍郎,侍中依然是郑从谠。

    值得一提的是,郑畋辞官了。

    从担任凤翔节度使后,郑畋就一直抱恙。

    由于病情不断加重,在光启三年二月,郑畋就辞去了节度使等职,目前在长安家中养病或者说安心渡过剩下的时光。

    出于补偿的考虑,李晔便提拔郑凝绩担任刑部尚书。

    李振则是担任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同时依然兼任武德殿大学士之职。

    裴荣担任枢密使,负责长官天下军队。同时李晔在枢密使之下,设三名副使,名为协助,实为分权。

    李晔登基后,不设宰相,设立内阁,负责协助其处理政务。

    第一任内阁,有七人,分别是裴荣、李振、王徽、李泌、杜让能、郑凝绩和郑从谠。

    因此,这次两仪殿关于科举改革会议的众大臣,这七名大学士除了郑从谠外,都位列殿内。

    “陛下,今年的科举考试时间定在五月十六,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时间比较充裕,考试也能如期举行。”李磎呈上一份礼部关于科举考试的奏折,一边述说道。

    李磎知道今年的科举应该会有变动,不然只是一次例行科举而已,不至于让这么多朝中重臣都云集于此。

    李晔从张威接过奏折,大致地看了一下,其实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基本都是按照以前科举的流程进行,这些显然不能让李晔满意。

    坐在了皇位上,李晔才知道这皇帝也不是好当的,就拿登基那天的礼仪,差点把他整崩溃,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不过登基后,他手上的事情就一大堆,虽然有内阁分担事务,但这些内阁大学士本身有着职务,不可能一直都在太极宫前殿的办公区域给李晔处理政务。

    一直在的也就李振、杜让能和郑从谠,这让李晔有心再调整一下内阁的作用,起码不能具体负责某一部的工作,不然根本起不到减轻李晔工作量的作用。

    看着在场的众人,李晔放下奏折,敲着桌子,“关于今年的科举,朕打算做出一些改变,所以叫诸位爱卿过来,就是想商量一下。”

    (本章完)


………………………………

第288章 科举改革(一)

    虽然有些猜测,不过听到这位刚登基的陛下要对科举进行改革,这些大臣依然有些惊讶。

    在众人眼里,眼前这陛下其实就是个年轻人,因为李晔今年才20岁。在场的,即便是李英旭也快30岁,其他的大多都在30岁到50岁之间。

    年轻人有想法,想要做一番大事,他们能理解。可这陛下才登基,就要去改科举,是不是太心急了。

    “陛下,臣等愚钝,陛下可否细说一下做出什么改变?”杜让能起身行礼后,询问道。

    郑从谠不在,王徽和杜让能是在场这些人资格最老的,而且也不算李晔的亲信,走到现在大多是靠着自己的能力。

    本来杜让能以为王徽会最先站出来,不过当他对其眨眨眼示意的时候,对方居然视而不见。旁边的刘崇望更不用说了,没办法,只有他自己站出来当这个出头鸟。

    “很简单,取消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明算科等,统一为一套试卷。考试内容涉及时务策、诗赋、文章、经义、算学、律学、书学、医学等内容,择优录取。”李晔想了想说道。

    众人一听,都有些惊讶,这可谓是把原有的科举制度推翻了啊。以前都是各考各的,所以导致明算科等考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就取消了。

    在场这些人里,只有两人没露出惊讶的表情,分别是李振和李英旭二人。

    “陛下,这恐怕不合适吧?”杜让能迟疑道,这太天马行空了,准确说叫叛经离道。

    只不过这些话肯定不能说出来,不然他第二天可能就得被贬到那个偏僻地方去。

    “怎么不合适?”李晔眯了眯眼。

    他倒没有表露出太多的情感,毕竟他开头就说了,是要与众人商量,要直接表态,那就不是商量了。

    杜让能皱眉道,“陛下,若是如此改革,恐怕会引起广大士子的不满。毕竟历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主要靠时务策、诗赋、文章和经义,若是此时改变考试内容,这些士子岂不是来不及准备?

    现在朝廷初定,陛下应求稳,不宜大动干戈。”

    李晔眉毛一挑,这杜让能虽然说得比较委婉,但其实就认为不该这么改。说白了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自然不想考试有所改变。

    “陛下,臣附议。杜侍郎说得有道理,而且把算学、律学、医学等加入考试内容完全没有必要。算学等为杂学,实乃旁门之道,于培养忠君爱国之士毫不相关。

    若是陛下执意要开算学等,可以单独开设明算科和明法科。”相比杜让能,刘崇望对于算学等的鄙视更加显露无疑。

    或者说,他最后一句话不怀好意。

    大唐的科举有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考试吗?

    有,肯定有。

    只是因为前途不好,当不了大官,所以学的人少,考的人更少。就算是开设这两门考试,也没多人报名。

    因为当朝宰相,大多是出自进士科。

    “刘侍郎这话请恕在下不敢苟同。”看到陛下脸色有些难看,坐在一旁的李振当即起身充当皇上的急先锋。

    “李大学士有何高见?”

    刘崇望称呼其为大学士,而不是其品级更高的锦衣卫指挥使职位,可见刘崇望根本看不起李振,故意贬低对方。

    他实在不敢想象一个只是负责情报的机构,居然其主官是正三品,跟他平起平坐,而且对方还是一个进士数次不中的人。这让他有一种耻辱的感觉。

    李振眼神中闪过一丝细不可闻的寒芒,转瞬恢复笑容,“在下听说刘侍郎曾经在户部管理过盐铁事务?”

    “没错,当时正值裴坦宰相担任户部侍郎期间,在下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参佐。”刘崇望引以为傲道。

    李振心里不禁冷笑,在皇上面前,你这幅模样不是找死还是什么?在看到皇上脸色发生变化了,李振心里便有了底气。

    “敢问刘侍郎管理盐铁事务期间可曾见人使用过算学?户部又可否使用算学?”说到这里,李振看向一旁的李泌,“李尚书,不知您能否为在下解惑?”

    李泌点了点头,“指挥使说的没错,若是没有算学,整个户部可能就会陷入瘫痪。”

    李振面露微笑,看向刘崇望,“难道刘侍郎认为户部的人就不是忠君爱国之士?难道取消算学就算是忠君爱国?那刘侍郎可否提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帮助户部处理这些税收?”

    刘崇望被挤兑的面红耳赤,不禁反驳道,“李大学士这是偷换概念。在下只是认为算学不应与诗赋、经义等一起考试,即便是要考也得分开考。

    难道这些人还能治国不成?”

    “刘侍郎口中所谓的分开考,其实不就是依然认为算学不重要吗?”说着李振对李晔微微行礼,“陛下,臣以为陛下所言有理。把算学纳入考试之中,可以提升整个士子群体的能力,不然只会之乎者也,怎么敢让他们去管理户部、工部这些?

    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同样,律学、医学等也是如此。”

    “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请陛下三思。”刘崇望针锋相对道。

    “陛下,臣也以为应稳妥点,不宜把杂学加入进士科等考试内容中。”杜让能起身附和道。

    看着三人针锋相对,郑凝绩则是起身行礼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扩大明法科的规模。从臣担任刑部尚书以来,发现刑部之中对于大唐律法熟悉者甚少,这样岂不是在断案中容易出现冤假错案?

    冤假错案太多,势必对朝廷的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郑凝绩此话一出,让杜让能脸色很那看。

    杜让能之前是刑部尚书,这样岂不是意味着他存在失职的可能?郑凝绩看似在为刑部说话,其实矛头直指杜让能。

    随着郑凝绩的插话,李英旭等人纷纷发表看法,支持改革科举的有不少人,反对的人也很多。

    而李晔则是稳坐钓鱼台,在那里看着这些大臣的争吵,也没急着作出决定。

    “皇叔祖,你觉得呢?”最后李晔问起坐在角落里一直没说话的大理寺卿……嗣彭王李惕。

    彭王睁开眼睛,显然对于李晔叫他有些‘惊讶’,不过其显然是在装,只是不想掺和这个事而已,但不代表他没听。

    “陛下,臣以为诸位大臣争来争去,还不如让陛下圣断。”彭王一本正经地说道。

    呸!

    听到彭王这和稀泥的话,其他人心里不禁鄙视,但脸上却不敢表现出来。

    自从李晔掌权后,宗室也是在朝中任职,除了李戒丕和李嗣周二人担任大将军外,彭王李惕也担任着大理寺卿。这三个宗室亲王,知道自己的身份敏感,所以也很知趣,保持着低调,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其他的也不掺和。

    对于众人的鄙视不同,李晔则是对于这个皇叔祖爱死了,恨不得把对方抱起来亲一口。。。额。。。还是算了。

    “咳咳!”

    李晔故意大声咳嗽了两声,争吵的众大臣当即停下来,恭敬地站好,“既然诸位爱卿各持己见,朕以为这个事暂时还是不下决断地好。李尚书,科举本就是礼部的事,今天其他大臣的意见你也听到了,综合众大臣的意见,重新给朕呈一份奏折上来。”

    “臣遵旨!”李磎连忙行礼。

    看着其他欲言又止的大臣,李晔补充道,“其他爱卿要是对科举有想法的,也可以上奏。不过有一点,那就是这件事没有确定下来之前,不能对外透露,包括你们的家人。

    朕会让锦衣卫盯着,若是有人故意泄露出去,朕一定会严惩不贷。”

    说到最后,李晔眼神变冷,让刚刚还燃起一丝用士子的力量来逼迫眼前这位陛下改变主意的想法顿时被掐灭了。

    “臣遵旨!”

    “天色不早了,众位爱卿尽快回去歇息吧!”

    “臣等告退!”

    众人连忙行礼,然后便朝着殿外走去。

    本来李英旭还想跟李振等人聊聊的时候,李磎不知什么出现在他的身后,并开口叫他,“英旭,不知你有没有空?我有事要问你。”

    李英旭一愣,跟李振等人告别后,来到李磎面前微微行礼,“尚书大人。”

    “我们边走边谈?”李磎微笑道。

    李英旭猜到对方可能是想打听关于科举改革的事,不过对方是族中长辈,他也不好拒绝。他可是知道陛下的决心,也不想眼前这位因为这件事,在陛下面前失分。

    今晚,看似陛下被杜让能等持反对意见的大臣给吓到了,但其实这并不会让陛下改变后续的计划。

    这次科举改革,看似阻力大,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首先,参加科举的士子并不是很多,估计蜀地两道会占据一大半。其他地方的士子因为战乱,能赶来参加科举的其实并不多,所以阻力主要还是在朝堂。

    其次,朝堂的阻力,大多来自世家,不过此时世家的力量很弱。

    山东士族,因为黄巢之乱和现在的秦宗权叛乱,战乱不休,损失惨重;同样,关中士族也是如此。加上长安先后遭遇三次战乱,加上被陛下清洗掉不少人,所以阻力也不会很大。

    若是不趁着现在阻力不大的时候进行科举改革,后面更加困难重重。若是削藩,地方藩镇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但改革科举制度,跟他们一点关系没有,自然不会干涉。

    (本章完)


………………………………

第289章 科举改革(二)(二更)

    太极宫延嘉殿,以前只是普通妃嫔居住的宫殿,不过暂时却成为皇后居住的地方。

    很简单,兴庆宫还在修缮中,太上皇李儇及其后妃暂时居住在大明宫,所以李晔登基后只能暂时住在太极宫。

    而太极宫在之前的战乱损毁严重,不少宫殿比较破旧,就连长孙皇后居住的立政殿也无法居住。

    可以这么说,李晔的登基仪式可能是大唐历任皇帝中,门面中排在倒数第二,最惨的应该是肃宗,毕竟这位是在凤翔登的基。

    李晔暂时也没打算去大规模修缮太极宫的意思,所以居住上只能暂时将就一下,等李儇搬走,把大明宫腾出来就好了。

    不过好在李晔的后宫规模并不庞大,目前的太极宫宫殿倒还算是够用。

    “陛下,你这是怎么了?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刘晨妍给李晔轻轻按摩着,温柔地问道。

    此时的刘晨妍早已卸下沉重的头饰,身上穿着略显单薄的襦裙。

    李晔登基后,并没有说改立皇后,作为寿王妃的刘晨妍自然就被封为皇后,孙媚为丽妃,王宛霜为修容,小英为昭仪,小月为昭容,何含烟为修仪,李湘兰、张漫华等为婕妤,王慈、裴贞一(闻喜裴氏女)等因年龄未被李晔临幸地封为才人,其他例如刘晨妍、孙媚等人的陪嫁侍女皆封为正七品御女。

    虽然立了皇后,不过李晔并没有立太子。

    笑话,他还这么年轻,立太子干什么?

    “还不是那些大臣,朕想做点事,他们就反对。”李晔解释道。

    “那就就拳头打他们,他们肯定不是陛下强壮。”刘晨妍气鼓鼓地说道。

    李晔苦笑不已,摇了摇头,“妍儿,你可是皇后了,注意仪态,你这哪像一个皇后。”

    刘晨妍吐了吐舌头,苦着脸,“这皇后当的太累了,还不如以前好。感觉其他姐妹也变了,不像以前可以坐在一起谈心了。”

    李晔点了点头,“有得必有失,这个身份只能去适应,你可是要母仪天下的人。以前在王府没什么,但是现在,妍儿你可得认真起来,起码管理好这后宫,不然朕不仅要管理国事,又要管理后宫事务,哪里有那么多精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