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唐中兴-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出这个主意的就是郭琪,但此时郭琪正在打雅州下面的几个县,自然没空来帮阡能。不过他却直到,他和阡能的关系就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自然懂得,于是他就给阡能出了个如何破敌的方法。
就在杨行迁的部队跟大邑而来的军队杀在一起的时候,突然有大股敌人从其身后杀来。
开始的时候,杨行迁看到正面的敌人不堪一击,正想着这是不是该他大破敌军的时候到了,突然就有信使来报,说是有敌人攻打大营。而且攻打大营的敌人数量很多,甚至还有不少精锐,携带有强弓劲弩,很快就攻破了大营,正在大营大杀四方。
听到这个消息,杨行迁就脸色大变,当即意识到自己中计了。
其实叛军进攻唐隆就是一个计谋,这是郭琪出的主意。先以暴乱的形式进攻唐隆,从而吸引官军的注意力,并且阡能把三千精锐也趁夜派到了唐隆,混在暴乱的队伍中。
别看阡能现在手上兵力有两万多人,但邛州等地需要留守,所以他这才只带了一万五千余人出来,其中带甲之士不到四千,这四千才是他手上最强的部队。
而在大邑这边,也有不少人不满陈敬瑄的趁机起事,并投靠他,使他在大邑集中了两万六千人。兵力虽多,但面对七千官军,依然打不过。
本来按照计划,唐隆这边是吸引官军注意,从而让官军分兵去增援唐隆,这样阡能率军在正面攻破官军的可能性更大。谁知道官军并没有打算去增援唐隆,这让阡能这边压力很大,数千官军在他将近两万军队中,如入无人之地。
好在这个时候唐隆那边的奇兵趁机进攻官军大营,这才没让正面的阡能等人遭到惨败。
“将军,现在怎么办?大营那边情况危急,要再不回师防守,大营可能就保不住了。”正在交战的官军也发现了身后大营的动静,不少人都没心思战斗,而是关注着大营,要是大营陷落,他们可就陷入了敌军的包夹。
“贺将军,你立即带领本部人马回援大营,必须给我守住大营。”杨行迁也意识到大营的重要性,当即对身边一个将领吩咐道。
不过这个时候,杨行迁部军心受到影响,看到有官军回援大营,叛军中便有人大喊‘官军败了!’‘官军败了!’,一些官军不知道情况,居然扭头就跑,一些人甚至直接放下武器投降。
开始只是一小部分人,但这就像瘟疫一样,很快就蔓延开来,到后面,官军都以为自己这边败了。即便是杨行迁气得大骂,也没能改变局面。
看到这个局面,阡能便趁机亲自带队朝着官军杀去,本来士气就不好的叛军,一下被阡能的举动所鼓舞,便纷纷拿起武器反击。即便是最后杨行迁控制了军队的慌乱,但面对气势如虹的叛军,刚刚凝聚起的那一丝胆气直接被冲的烟消云散。
最后六千多官军只有不到三千人逃到蜀州城,战死者超过一千,被俘或投降两千多人。这一战,杨行迁不仅没能平定叛军,反而被叛军重创,兵力折损一半多,当初跟随他出征的七千人,他只带回去不到三千残兵败将。
而大败官军之后,借着大胜之势,阡能率领两万大军趁机杀向不远的蜀州,并包围了蜀州城,大有一举攻下蜀州,威胁成都府的架势。
。。。。。。。
就在阡能与官军激战的时候,蜀州刺史派到成都府送信的人也成功把信交到了孙烨手上。看到心中内容后,孙烨也很吃惊,没想到前线局势已经如此糜烂,之前陈敬瑄还说杨行迁大败叛军,怎么一下就变成杨行迁杀良冒功。
不过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孙烨当即把信交给了寿王。这信,也只有交给寿王才有机会呈到陛下面前。
………………………………
第86章 李晔再请战
“什么?寿王,你说的可是真的?”听到李晔所说,李儇忍不住追问道。
他不是怪罪杨行迁杀良冒功,而是担心如李晔所说,导致叛军规模越来越大,最后演变成黄巢之乱,威胁成都府,难道让他再跑一次?要是再跑,他能往哪儿跑?
“皇兄,臣弟所言句句属实,这是蜀州刺史孙辰亲笔所写书信,皇兄可以看看。”李晔自然不会拿这个事开玩笑,而且孙烨也知道自己二弟的性格,所以才会对李晔说明事情的重要性。
李儇连忙让刘季述把李晔手中那封信呈上来,信中是孙辰写给孙烨的,但也把蜀州的事情详细的说了一遍,也希望通过寿王把这封信转交给他,以防被人中间截下。
这中间是何人,自然是田令孜,李儇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这个阿父权力有些太大了。不过他也没想过要遏制一下对方,或者他干脆就没想过,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可以决定一切。
看完信中所说,李儇脸色不太好看,便质问一旁站立的陈敬瑄,“陈卿,你给朕解释一下,朕叫你是平叛,你的人却在干什么?杀良冒功,朕还真以为杨行迁在前线大败叛军,可这是怎么回事?你真当朕不敢治你一个欺君之罪吗?”
“陛下,微臣不敢。”陈敬瑄狠狠地瞪了一眼李晔,然后连忙解释道,“陛下,这只是寿王和孙辰的片面之词。陛下可能不知,蜀州刺史孙辰一直不服微臣,对于微臣下达的命令,也阳奉阴违。
唐隆叛乱,本是孙辰的责任,但孙辰却趁机构陷微臣。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怎么敢欺瞒陛下,望陛下明鉴!”
“陛下,臣倒觉得孙刺史所言不一定是假的,既然陈大人说是孙刺史构陷他,陛下完全可以下令彻查此事。若是真的杀良冒功,从而引发叛乱,望陛下严惩,不然叛乱难以平息,恐酿成黄巢那样的情况。”或许是觉得李晔说的不够,郑畋也不忘加一把火。
果不其然,郑畋一说完,田令孜和陈敬瑄二人脸色越发难看,都恨不得把郑畋当场掐死。当然这只能想想,现在即便是田令孜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不会去动郑畋。
看到郑畋如此明显的针对,田令孜二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不过就在众人争论的时候,一封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消息直接打断了众人的争吵。
“报,杨行迁兵败,叛军包围蜀州!”
听到这个消息,陈敬瑄都没想到,连忙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在得知杨行迁被叛军夹击战败,只带着不到3000兵马逃至蜀州,陈敬瑄差点气的吐血。
这可都是他的军队啊,经过一年的时间,他总共才组建一万五千人的西川军和五千牙兵。这两万军队就是以他之前的亲兵和黄头军一部,外加招募的上万人组建而成,也是他控制西川的重要力量。
此次杨行迁率军平叛,就带去了近半西川军,没想到现在损失惨重,只剩下不到3000人。而且刚才自己还在皇上面前为他辩解,转眼间对方就被叛军击败,而且还让叛军包围了蜀州城。
“陛下,臣有罪!”这个时候,若是让郑畋等人率先开火,那他陈敬瑄肯定没好日子,与其被郑畋等人说出,还不如主动请罪。
“有罪,有罪就算了吗?是不是等叛军打到成都府,你才说实话?叛军距离成都府不到100里,阿父,准备一下,我们去东川,这成都府也不安全了。”得知陈敬瑄的军队都平定不了,李儇心里很是没底,都忘了成都府还有五万神策军和数千天策军,而叛军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人而已。
或许是之前黄巢的事,让李儇心里有了阴影,叛军只是包围蜀州,就让李儇如惊弓之鸟一般,生怕下一刻,叛军就打到成都府来。
“陛下,叛军虽然包围蜀州城,但以杨行迁和孙刺史的兵力,守住蜀州的没问题。朝廷在成都府还有数万神策军、数千天策军,就算是陈节度使手下也还有上万兵力。
臣愿意请战,陛下只需要给臣一万军队,臣几个月就能平定叛乱!”见皇上又想着跑,郑畋就有些着急,作为皇帝要是跑了,对于士气的影响很大,而且再跑,能跑到哪儿去?
这天下,还有皇上可以跑得地方吗?难道真让那些别有想法的藩镇挟天子以令诸侯?
“真的?”看郑畋这么自信,李儇有些迟疑道。
“陛下,臣可以以项上人头担保。”郑畋大声说道,这让周围的人,特别是李晔很震撼。
“陛下,郑相说的是,成都府周边还有数万大军,陛下不可再言撤退,否则士气大跌,势必影响整个战局。”一旁的萧遘也不想看到一个皇帝老是到处跑,这样的朝廷还有何威信可言?
“这。。。。。”见一众大臣都反对自己逃跑,李儇也有些犹豫,之前他跑的时候,那是瞒着大臣的,现在可瞒不住,试探道,“要不,就让郑卿率领西川军和左神策军前去平叛?”
正当郑畋准备答应下来,一旁的田令孜快速站了出来,“陛下,老奴以为郑大人领兵不合适。杨将军只是一时不察,并不代表叛军势大,可让西川军增援杨将军,这样也能平定叛乱。”
“杨行迁杀良冒功,怎么可以继续担任主帅。”郑畋当即就反对道。
“陛下,臣手下牙将高仁厚有勇有谋,臣计划以高仁厚接替杨行迁,继续平叛。”陈敬瑄咬着牙说道。
这个时候,陈敬瑄也意识到,若是不替换杨行迁,肯定无法平息众人的怒火。
说实话,他知道高仁厚颇有谋略,无疑是手中之人最合适担任平叛大军主帅的。不过对于高仁厚,他不太放心,认为对方可能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才会让杨行迁前去平叛。可谁想到杨行迁如此不中用,不仅吃了败仗,还损失了那么多军队,那可都是他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就被杨行迁损失四千人。
不过高仁厚毕竟是自己的部下,总比让郑畋把指挥权抢走吧。
“不知陈节度使打算派多少军队增援?”一旁没说话的裴澈则是问道。
他这话虽然没说什么,但却表达出赞同陈敬瑄派高仁厚接任杨行迁的建议,这让郑畋也对裴澈很不满,没想到对方居然跳出来支持陈敬瑄。
李儇也看着陈敬瑄,这让陈敬瑄犹豫了一会儿弯腰对李儇说道,“陛下,臣计划派剩下的八千西川军,外加两千牙兵,凑足一万人,由高仁厚统领,一定可以击败叛军。”
“陈节度使,光击败叛军可不行。”李晔也在适当时机站了出来,然后对着李儇说道,“皇兄,琼州、雅州叛乱已经持续数月,对茶叶岁入造成很大的影响,若是不尽快平定整个叛乱,今年朝廷的岁入将会大幅减少。
现在因黄巢叛乱,各地岁入无法押解至朝廷,若是尤为重要的茶叶岁入受到影响,朝廷的财政情况更加不妙。”
经李晔一提醒,李儇才想起这个事,连忙道,“寿王说的有理,不能让叛乱继续下去。寿王有什么好的建议?”
听到李儇询问自己,李晔便把心里准备许久的话,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皇兄,臣弟愿意率领天策军前去平叛。天策军是皇兄恩赐而成立,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现在叛乱爆发,天策军也不能闲着。
神策军负责拱卫朝廷和保护皇兄的安全,不能轻易调动,臣弟愿率天策军为皇兄荡尽敌寇!”
………………………………
第87章 天策军出征(一)(二更)
“圣旨到!请寿王上前听封!”
听到这话,李晔当即上前,立于宣旨太监身前,微微鞠躬。其身后裴荣、刘麒、李洪等人分别而立,显然也很好奇怎会有圣旨前来,而且还是来军中宣旨,难道要打仗不成。
“臣接旨!”
看见李晔如此客气,刘季述也微微点头,然后从旁边的锦盒中拿出一份圣旨,便开始宣读。
虽然圣旨写的有些文绉绉,不过大致内容众人还是听懂了。
大致就是封寿王李晔为招讨使,负责指挥西川军和天策军,前往蜀州平叛。招讨使并不是常设职务,一般是战时临时设置,一般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兵罢即撤。
在战事未完期间,招讨使的权力很大。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居然会让李晔这个年幼的亲王担任招讨使,负责平叛。
“钦此!”
刘季述那尖细的声音把最后两个字刻意拉长说完后,便意味着圣旨宣读完毕。李晔高喊领旨谢恩,双手接过圣旨,刘季述便露出笑容对李晔说道,“恭喜寿王,陛下如此重视寿王,望寿王不要辜负圣恩。”
“刘公公舟车劳顿,请入营中歇息片刻。”眼前这个刘季述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历史上对方可是在自己当上皇帝后发动兵变,囚禁并废掉自己的皇帝之位。不过这个时候,刘季述才刚刚崭露头角,在宦官中连第一层次的都算不上,只是李儇身边的一个太监而已。
虽然李晔不喜对方,但也不会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透露出来。
“寿王不必了,咱家还要回宫中复命,就不打搅殿下了。陛下对于平叛一事很上心,让咱家告诉殿下一声,希望早日出兵,解蜀州之围,平定叛乱。”刘季述笑着拒绝了李晔。
“既然刘公公有事,那小王就不强留刘公公了。张威,代本王送刘公公一程!”李晔对一旁的张威吩咐道。
“是,殿下!”
张威跟李晔的时间也不短了,知道对于这样的传旨太监怎么做。给点钱财肯定是免不了的,更别说刘季述还是李儇身边的太监,肯定不能怠慢,不说让其在李儇身边帮其说好话,但也不能说坏话不是。
待刘季述走后,看见身边的一众手下还没有反应过来,李晔便吩咐道,“传令下去,军中校尉以上军官,速来议事厅,本王有要事吩咐。”
。。。。。。
“寿王到!”
议事厅,自然就是商量军务的地方,由于校尉以上的军官都要参加,所以人比较多,所以便在宽敞的议事厅。寿王府典军赵雄小跑了几步,来到议事厅入口,大声喊道。其实这种事应该交给张威,不过张威毕竟是太监,那尖细的声音,在军中并不好用。
声音刚落,一身戎装的李晔踏入议事厅,看着里面的众人,询问道,“都到齐了吗?”
虽然这是军中,不过也有文武之分,文人站在左边,武将站在右边,泾渭分明。文人自然是以裴荣为首,下面则是各级文职官员,李英旭赫然也在其中,因为武学堂的教官都有品级;武将方面则不同,刘麒和李洪都是中郎将,在军中都有自己的亲信。
看见李晔进来后,众人纷纷行礼高呼,“参见殿下!”
李晔来到上首,坐在那高于众人所站地面一尺有余的一张木椅上,挥手示意,“都坐吧!”
看到在场的这些人,李晔也有些自豪,这些都是自己的班底,有了他们,自己就有了问鼎那宝座的可能,也能征战这犹如乱世一般的晚唐。
李晔此时的班底虽然不算雄厚,不过也算是初具规模,由于没有扩编,这些面孔他也都不陌生。
军中文职官吏这边,隐隐以裴荣为首,这个李晔也知道,不过也默认了这个现状,短时间的平衡问题还不该他去考虑,那是以后的时候。除了裴荣,还有其他一些人,例如判官徐世仁、仓曹参军事李泌等人。其中李泌还是出自陇西李氏,不过是很偏的那种,这也说明李晔对世家很反感,但短时间也不得不用世家的人,因为寒门出身的比例的确少了点。
武将这边,在李晔的刻意之下,主要分为了两派,自然是以两个中郎将为首。除了李洪和刘麒二人,剩下的五个都头中,刘奎不说,那是骑兵都的都头,同时也是天策军最为强大的一支部队,一千余骑兵在蜀地也算是少见;其他的四个都头,分别是出自孙氏族人的孙家孟,刘麒亲信、原牙兵出身的袁志青,原镇将出身的欧阳靖,原王府亲兵出身的彭鹤。
五个都头这边就能代表目前武将中的势力。
虽然李洪、彭鹤和刘奎之前都是王府亲兵出身,但刘奎并不是跟随李晔从长安到成都那十人之一,所以在亲兵这一派中,刘奎算是另类。
同样,作为李晔岳丈的刘麒,其真正的亲信只有袁志青。孙家孟虽然之前也是他的部下,但其是孙氏族人,现在孙府跟刘府的关系属于面和心不和。
剩下一个就是欧阳靖。他是最没存在感的,不过倒是低调,也没参与李洪和刘麒这两派的争斗中,闷声坐着自己的事。
虽然裴荣、李洪和彭鹤都是跟随李晔从长安到成都的老人,但在李晔看来,这些都是老人,因为即便是前三人,对李晔而言也就早跟随自己几个月而已。
在李晔眼中,新人是武学堂毕业的那些人,不过现在武学堂第一批还未正式毕业。李晔最看重的,其实是武学堂毕业的人,他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寄托在武学堂身上,然后实现自己的一些理念,不过短时间武学堂,无法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他相信只要几年过去,这个情况会慢慢改变。
“诸位中,有本王的王府出来的,也有本王妻妾的族人,也有当初从牙兵、县镇兵出来的。本王看了一下,你们中间并没有新加入的人。
本王不管你们之前是什么身份,跟本王有什么关系,但本王希望你们忘记之前的身份,现在你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天策军的一员,同时也是本王的部下。
就在刚才,陛下已经下旨,任命本王为招讨使,率领天策军和西川军去解救蜀州并平定叛乱。天策军成立已经一年有余,但是却未曾上过战场,在本王看来,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即便是训练再苦、装备再好,那都没用。
本王需要的是一支可能跟随本王南征北战,为这大唐平定各方叛乱,收复失地的军队,而不是一支看门的散兵游勇。”
裴荣、李洪和刘麒三人之前就已经知道,但是其他人却不知道这个事。听到这个消息,五个都头和西面的二十五个校尉,大多都很激动,军人靠什么晋升,靠的是军功,不打仗,哪来的军功?
他们这一年的训练有多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虽然听说叛军人多势众,但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激动。那种叛军,并不是军队叛乱,而是民众暴乱,虽然人多,但其实就是乌合之众,只要不犯低级错误,他们就不信装备精良的他们,打不过叛军。所以在他们看来,那几万叛军,不是叛军,而是几万军功。
“对于我们天策军,神策军和西川军,一直瞧不起我们,认为我们打不了仗,在朝堂上,本王已经向陛下立过军令状,所以希望诸位能认真对待。
时间很紧,三天内,天策军必须全部开拔!”
“敢问殿下,武学堂的学生怎么办?会不会随军作战?”一个突兀的声音在李晔话音刚落,便在议事厅响起,众人顿时很好奇,何人胆子这么大。
………………………………
第88章 天策军出征(二)
现场这些人中,能这么大胆的除了李英旭还能有谁?在对方一开口的时候,他就听出了对方的声音,然后便看见对方从角落里站出来,来到中间的空地上站着。
看到是李英旭,在场的人中,不少也认识对方。谁都知道武学堂有个教书先生,因为在寿王面前大放厥词,被寿王扔到了武学堂教那群学生。就算是不认识李英旭的人,也听说过这事。
李晔倒没有怪罪李英旭的意思,毕竟他也没有禁止说不允许发言,而且李晔也正打算说武学生的事。
现在武学堂的第一期学生临近毕业,本来计划在这个八月底进行毕业考评,评定名次。可现在突然有战事,考评肯定就无法如期进行了。
而除了这第一期,第二期也在上个月开学。相比于第一期,第二期的人数更多,分为两个班,每个班40人,一共80人。当然,这第二期中,有不少是第一期入学考试未能通过而被踢出来的那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便参加了第二期考试。
相比于第一期37人中只有9个读书人,第二期读书人增加到了26人,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有不少是因为李氏书店对李晔这个寿王慕名而来的,也有第一期学生推荐的。这样的情况,对于李晔而言,自然是好事。
当然,第二期寒门子弟的比例占到百分之九十,有8人是本地一些家族的旁系子弟,像孙家、刘家、何家都有派出适龄子弟报考武学堂。这跟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等世家相比自然不算什么,但在成都府本地来说,却也算得上较大的家族。
这也说明了李晔的一些无奈,在寒门子弟没有起来之前,对于这些世家子弟,也不可能全都不用。
看着李英旭那期冀的眼神,李晔便把自己之前想好的办法说了出来,“武学堂第一期的学生肯定要随军作战,第二期不用,就留在这处军营。
不过第一期的学生即将毕业,原先计划的毕业考评肯定无法如期举行。所以本王决定把第一期毕业考评放在这次出征一并进行,一期学生,每一人派两名考官随行,负责记录学生在战场上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