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1898-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根本镇不住场子。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李鸿章要袁世凯出兵。恐怕袁世凯会直接扔进垃圾桶。李袁之间早就翻脸了。
而历史上李鸿章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镇压义和团免得给洋人可乘之机。可惜慈禧那个老娘们根本没答应。李鸿章无奈之下单方面命令聂士成出兵镇压义和团,可惜最后又被慈禧给搅合了。最后这个老娘们甚至下了宣战诏书。也就是说局势已经不可控了,宣战从来就不是开玩笑的,签署过无数次卖国协议的大卖国贼李鸿章对这一点是心知肚明的。最关键的是聂士成已经战死。李鸿章一面不接受慈禧的宣战诏书声称是乱命,另一面又让聂士成死守天津。今天的人们是很难理解他内心的煎熬的。
李鸿章已经可以预料清朝必定战败,而他如果这个时候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唯一的作用就是将来在那份卖国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大名,为慈禧这个老娘们的愚蠢举动再一次背黑锅。
李鸿章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愿意背黑锅吗
李鸿章没有就任,最后在慈禧的十二道金牌之下,他无奈地前往北京,然后在上海停留不前。这个时候去北京无疑是危险的。天津大屠杀珠玉在前呀路上如果遇到乱兵,乱兵可不会管你是不是直隶总督。他想等局势明了之后再作打算。实际上他这个时候只有等待命运的来临。因为李鸿章的手头上根本连一点底牌都没有。
北洋水师现在的实力连南洋水师都不如。淮军淮军已经差不多全军覆没了。
李鸿章这个虚岁七十八的可怜老头的命运从他一开始向慈禧太后效忠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悲剧。
东南互保协议李鸿章一定是知道的但绝对不可能是他的本意。因为他是大清朝最后的定海神针和裱糊匠我们不应该渴求一个七十八岁的老人能够保持一辈子的英明神武,也不能苛刻地去看待他。
所以这个盛宣怀就很有问题。
盛宣怀,字杏荪,江苏常州人,祖籍江阴。现年虚岁57岁。1870年入李鸿章幕,协助李鸿章办洋务,开始进入满清政坛。期间因为对洋务精熟,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这也是后来张之洞将汉阳钢铁厂交给他经营的原因。可惜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就会清楚地看见盛宣怀是如何“回报”张之洞对他的信任。期间他发展各种洋务并接手汉阳铁厂等等,其生意繁荣曾一度达到胡雪岩的高度。
而此时的盛宣怀无论官职还是权势实际上已经跟李鸿章相当。所以他主持的东南互保协议立刻就得到了几乎所有督府们的赞同。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对李鸿章的一种背叛。
李鸿章为什么能做到中堂大人这个位置靠的是曾国藩的推荐别开玩笑了曾国藩兄弟打太平天国的天京,结果几个月时间搞不定,朝廷命令上海的淮军逆流而上接替湘军,李鸿章推了,并将朝廷的诏书送给曾国藩,意思很显然:恩师,你倒是快点呀,否则我顶不住压力了。李鸿章为曾国藩争取了时间。曾国藩打下天京后也说这是李鸿章成全了我们呀。所以李鸿章需要曾国藩的推荐吗
李鸿章能坐到高位,一在淮军,二在北洋水师。两军在手,在当时即使废帝自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庚子事变导致了李鸿章最后一支武装全军覆没。也就是原本嘴硬的慈禧在聂士成战死后才开始议和。直到八国联军一直不同意,无奈之下才宣战。
无论换了谁在李鸿章的位置上,淮军是一定要保的。否则就没有政治前途可言。
盛宣怀的东南互保协议是让淮军孤军奋战而全军覆没的帮凶
“盛大人什么意思下官不是很明白”胡小岩想着想着,嘴里却依旧不放松。
“胡大人”盛宣怀有些恼怒了。
“你没见到电报吗若要冥顽不灵,勿怪本官言之不预。”
盛宣怀确实很生气,其实他跟胡雪岩本人并没有那么深刻的仇恨不要相信演义,之所以干倒胡雪岩也是出乎于政治和生意上的需要。
政治上,所有人都明白,李左之争嘛生意上的竞争其实才是大头要知道胡雪岩富可敌国,只要他插手的生意,就必然大卖。说盛宣怀不动心那是假的。若非胡雪岩的倒台,留下了许多生意上的空缺,盛宣怀也绝对不可能有资本达到现在的高度。光光是抄了胡雪岩的家,他就至少分了十几万两白银。
所以盛宣怀对于胡雪岩一家还是有亏欠的。否则如果盛宣怀真的那么仇视胡家,又怎么可能让胡家安然度过了这么多年
盛宣怀此来确实是为东南互保协议。他现在已经在筹备和八国联军的谈判,当然不希望再出兵祸。而胡小岩在天津与八国联军拼命,甚至干掉了联军一万多人的。这既让盛宣怀欣慰,又让他暗皱眉头。若要合议,八国联军很有可能就要胡小岩的命
所以盛宣怀此来其实是为了救胡小岩一命他是洋务派,对胡小岩在安徽所做的一切是非常赞赏的。
可惜胡小岩对盛宣怀是没有任何好感的。这人本人到底怎么想的他也不清楚。他只知道,盛宣怀的东南互保协议,其实就是个投降协议
你看,我们都对慈禧那个老娘们不满,也不会给你们八国联军造成麻烦。也愿意赔偿你们。大家和谈吧。
这就是东南互保协议的最终目的。
结果就是中国的首都北京城被占领,圆明园被烧抢。北京大屠杀随之发生。
胡小岩能对这样一个卖国协议的发起人盛宣怀有好感才出鬼了。相对于东南互保协议,他对盛宣怀的后台更感兴趣。
盛宣怀虽然洋务干的不错,也高。但实际根本没有实权。随便一个督府也能轻松整死他。说他没有后台,骗谁呢而现在李鸿章能做后台吗别逗了失去了最后一支淮军,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在事实上已经结束了没看盛宣怀才是庚子事变后谈判的主大臣结果签协议的却是李鸿章即使李鸿章已经死了,大家还是将死人的手粘上印泥盖上去盛宣怀作为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坑爹到这种程度,要说他的后台是李鸿章,恐怕全世界人的眼睛都瞎了还差不多。
“什么电报”胡小岩确实没收到盛宣怀的电报。但一听就明白了。肯定是东南互保协议的电报了。
盛宣怀冷笑,他已经仁至义尽。如果先前心中还有对李岩这个人的看重,那么现在只剩下鄙视。面对盛宣怀如此明显的橄榄枝都拒之门外,那就是十足的愚蠢。
盛宣怀拍案而起,冷笑着挥手而去。
是张之洞还是洋人
胡小岩想不通。因为东南互保协议对盛宣怀没有任何好处。
不管如何,今天得罪了盛宣怀,说不定明天就有大难临头。
在后堂,胡小岩再次与严复详谈。严复当然不可能接受传销这个概念。所有的学子们都是清高的,让他们为了银子去拉人。严复开不了这个口。
胡小岩只好两手一摊。现在全国的新式学堂只有那么多,已经全都被容闳给搬去大学了。现在的新式学堂全都是一年级的新生,才学习了不到一年。让他们进大学也只能进预科班。可是如果容闳再去抢这群一年级的新生。那么可以肯定容闳绝对不敢再走出大学校门一步。
梁启超也是病急乱投医,才来找胡小岩。可胡小岩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好言好语地将严复安顿了下去。
然后面对的就是何悯。
何悯曾经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其中三次与状元商人张謇同住同一家客栈,共同参加科举。同样都是两次不第。不过何悯要倒霉的多,他从头到尾就没有考中。而张謇却最终考中了。两人同命相连多年,也算故人。
后来张謇办大生纱厂,何悯也是出了力的。何悯是浙江人,家中也算富裕。因自己多次不第,又见状元郎都不做官,跑去办实业。于是也跑去上海开了一家茶楼,同时送自己的一子一女前去上海上学。上海新式学堂和教会的女子学校还算闻名。结果某天何悯接到儿子通知,说有个叫李岩的人要去学校演讲,请他行个方便。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何悯在学堂也是投了些钱的。轻松安排下来。结果女儿知道了,也想要去听课。
男女混坐这成何体统何悯虽然开明,还没有开明到这种程度
但所谓上有对策,下有对策。
何家兄妹找到张颂,不错就是那位后来投奔胡小岩的时代中国报刊的落魄留学生。张颂这人因为讲课幽默,深受学子喜爱。
张颂听说了这事,只是笑笑。男学生要进女校比较困难。但女学生要进男学校就不要太简单。
张颂以教室太小为由,将演讲教室放在大会堂。所谓的大会堂,其实就是新生报道时候聚集起来听校长训话的大教室。只是比普通的教室略微大一些罢了。
多搬一些椅子桌子,一个新的教室就办妥了。至于某些失去了桌子的男同学,就只好抱歉了。美女默默地注视下,他们只能红着脸跑去跟同桌挤一挤了。
小何妹妹带着十几位女学生请假跑出来跟着哥哥听课。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这是因为学校的其他老师和校长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但下课后,连校长都来听课了。自然发现了男女混着上学这回事所以张颂这个临时工只好卷铺盖走人,跑去投靠胡小岩。失去了临时工这份工作,张颂连生活都成问题。
胡小岩在当时没有对男女同坐一个教室感到奇怪是因为英国的平民学校本身就是男女同班的。只有那些大富豪贵族们才会让女儿上专门的修女学校和贵族女子学校。
胡小岩在英国长大,自然就没有觉得这种事情在当时的中国是何等的胆大包天
何悯事后虽然对自己的儿女的私下手动很是气氛。但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就无可奈何。对这对儿女他还是很疼爱的。
因此再收到子女的书信说要跟同学去外地学校见识一番时有些担心。但最终还是给了一笔钱支持儿女。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了,他居然只收到几封信,最终起疑的他发现信居然是从上海来的要知道何悯长期在上海。如果儿女在上海,为什么不回家何悯思念儿女,于是跑到学校去找儿女的同学才知道他钟爱的一双儿女居然跟着那个李岩一起出国了走了都一年了信也是从英国寄到上海,再从上海的同学那里转到何悯手上去的。
何悯夫妻一直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别的新式学校当交换生呢他是个开明的人,才没有在意。谁知却换回来这样一个噩耗。要知道那可是英国,离大清国可是万里之遥
何悯这才气急的先跑去安徽找胡小岩,但可惜胡小岩已经去了天津。等何悯从安徽赶到天津,却恰逢战争开始,胡小岩本人也是在战场上东奔西走,根本找不到他人。
直到胡小岩开始迁移天津百姓。何悯意识到战场局势不妙,不敢停留,只好回到北京等待。
等胡小岩回到北京,何悯也跟着找上门来。可是军营也不会接到何悯。在胡小岩回军营时候,他倒是高声叫喊,但当时胡小岩和霍元甲等人心情都不好,根本没注意。
在门口他又遇到了严复和盛宣怀。盛宣怀是紧跟着胡小岩来的。只是胡小岩是骑马,他是坐轿。
何悯倒是认识盛宣怀。盛宣怀于是答应引荐。
听着何悯的述说,胡小岩也有些不好意思。他回来之后,诸事忙碌,于是就忘记了,还有几个私自跑了的学生的事情。
看着一个三四十岁的大叔在自己眼前哭成个泪人。胡小岩其实很想说:我也很无辜的。
“何先生,你也不用担忧,我让大使馆的人照顾他们了。不会有什么事情的。我一个学生刘敏也留在了英国。出国见见市面也是好的。”胡小岩只好小心安慰。
“胡大人,我那两个淘气的儿女到现在都没出过远门,如今在异国他乡,我这个父亲能安心吗”何悯确实是又气又急。
“不经历风雨,如何经历彩虹我保证你儿女肯定不会有事。好吗要不,我发个电报过去,让他们今年年底回来过年”
何悯狠狠地点头。
胡小岩只好无语。他只是客气客气而已。现在可不是几十年后,从英国到上海,再快再快也要十几天时间。而英国大学的寒假可没有多长,最关键的是英国的寒假不是以中国的春假农历一般是一月中旬到二月中旬之间。来计算的。而是根据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来的。那么算起来。何氏兄妹几乎没有时间回国过春节。
但他能把这些告诉给这个忧心忡忡的父亲吗
。。。
………………………………
第九十七章 他怎么也在这里?
非常抱歉,拖欠一天的更新。查清楚了,是肠胃毛病。现在每天还是肚子疼,但比前两天好多了。不过原本每天即使没菜也能吃两大海碗的饭,现在嘛,饭店里的那种小碗一碗就够了。有时候还吃不下。郁闷。看来这一下是真的老了。难怪人家说年纪大一点就不能生病,一生病身体就垮了。囧加郁闷。另外感谢六欲天魔每天的票票,还有暗黑魔龙这两天的票票。反正求票也无用,就不多说了。从今天开始尽量恢复正常更新。请读者朋友多多担待。也谢谢一直关注本书的朋友。
胡小岩没有去看霍元甲。而是直接带着严复去的训练场。
训练场上,根据胡小岩的要求,王廷桢正集合部队,让之前被抓的那些拳匪诉说他们的罪行。
“大家都有兄弟姐妹。我们也有在学习西方文化。按照义和团的理论,我们是不是也该杀哦。对了,李鸿章李中堂前几年还去过欧洲游历,那么按照义和团的理论,你们是不是也要杀了李中堂”王廷桢听完拳匪的述说后,眼睛盯着曹福田。在他手下曹福田是义和团中地位最高的。
“我们胡大人也是从英国回来,他的产业几乎都是洋务。养活了成千上万的百姓。那么是不是你们连胡大人和靠他生活的几万百姓也要全部杀光”
“回答我”
对于义和团运动最恼火的就数王廷桢他是最早跟随胡小岩的军人。从胡小岩回国后,也经常跟胡小岩交流。对于胡小岩的大方和放权是非常感激的,因此有问题就找胡小岩。结果胡小岩也从来没有让他失望。只是有一个问题胡小岩也解决不了。那就是士官生不足的问题。
士官生不是谁上个军校就能当士官生的,最起码你要能看得懂军令,能看得懂地图而这些识字的人在安徽是很少的。胡小岩在无奈之下,就不得不派了仅有的少数大学生去军队给军队上识字课,又抓了些士子们送去军队。这些人别的不行,教书那是小事一桩。
而义和团要杀的那些基督徒里面很多都是识字的这让王廷桢如何不恼怒我他喵的正在抱怨识字的人太少,你他喵的还杀的正欢
“我也是跟着德国教官学习的,你们是不是也要连我一起杀啊”
王廷桢的口水已经喷到曹福田脸上。
曹福田一脸羞愧地跪倒在地,他身后的原义和团成员也紧跟着跪倒。
“跪的挺整齐嘛”王廷桢一脸难看地望着零星十几二十个还站着的原安徽新军的士官生。
“你们带的好兵”
这一刻他是真的怒了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曹福田这个老大一跪下,原来的小弟们不得军令,居然也跟着跪下这让他这个主官情何以堪
“走吧”胡小岩忍住怒气。
义和团不堪造就必须打散重编不过得等到安徽的援兵到了再说。他现在手头上的新军大约还有八千多人。要消化掉差不多五千左右的义和团还是有些困难的。安徽那边还有还有至少三千新兵已经在赶来的路上。那里的士官生虽然不咋样,但用来稀释义和团的中低层军官应该够用了。
“你们给我记住了,你们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有任何异动十抽三,斩首示众”王廷桢下令。
胡小岩本来离开的脚步不由停住。但是随后还是离开了。这一次跪下的起码超过三千,这十抽三就是杀掉差不多一千人。不过胡小岩相信王廷桢绝对不会真的这么干的。
果然晚上王廷桢汇报的时候,胡小岩发现这些人没有被杀,但至少一千人被编入了敢死队。这些人没有装备火器,而是装备冷兵器。战时作为炮灰冲锋陷阵。
“这些义和团已经全部被洗脑了。”王廷桢用了个胡小岩常用的词汇。
“他们根本不适合做合格的士兵,而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化他们。”
“你办事,我放心。”胡小岩摆摆手。确实没时间了。这次因为胡小岩的阻拦,八国联军花了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时间去攻打天津。但也把八国联军的火气打起来了。八国联军不可能再向历史上那样休整很多天再进攻北京。
最新消息因为天津大屠杀,还没有传过来。而北京大使馆附近,因为胡小岩断了电报线路。大使馆的消息也传不到天津。八国联军必然会加快进攻北京的步伐。他们承担不起大使馆里众多大使们阵亡的后果。
这些胡小岩回来之后就有写信让骑兵带回军营。王廷桢也是认可的。所以他只能用残酷的手段去收复义和团。最重要的是如果这次不收服义和团,那么京城里那么多义和团以后也将是自己的敌人,如果曹福田对上义和团的首领赵三多等人,是进攻还是撤退呢或者干脆两人合流
王廷桢不敢冒险。他现在的命运是跟胡小岩绑在一起的,也不敢辜负胡小岩的信任。
“你准备一下,最多三四天,我们就要打一场大战,到时候敌人可不止八国联军这四五万人。”胡小岩点了点桌子。
“后续还有”王廷桢有些紧张,他的手下加义和团一起才一万多人。很多人还是拿的落后的曼利夏步枪后续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还没有送到呢。
“不有可能是俄国人,或者日本人。你认为他们不会趁着这个机会抢便宜吗”胡小岩苦笑。
“日本人倒是好办,他们出兵,最多也就是三五万,可是俄国人从来就是牲口,他们一出动就是十几万。”
“十几万”王廷桢这下已经无话可说了。
“袁大人的新军呢”
如果还有人能够指望的话,那么就只有袁世凯了。但是很可惜袁世凯早就加入东南互保了。他保存实力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出兵
“你就不要指望他了。至少今年打八国联军和俄国人日本人就只有我们这一支部队了。”
“这”王廷桢傻眼。他简直不敢相信,敌人都打开了北京的大门,可大忠臣们却没有一个前来勤王如今居然要他老板这个民团首领独挡一面
从前胡小岩扩军,王廷桢倒还是有些担心。他虽然不满朝廷,却还没有造反的想法。甚至他还有些担心胡小岩扩军是为了造反,孰料,胡小岩居然是大清朝的“忠臣”这让他有些始料不及又有些失望。那些大学生所讲的教材可都是胡小岩亲自编写的。里面虽然没有半句造反的言论。但字里行间都是对大清朝的各种冷嘲热讽心理学这东西,胡小岩是越用越顺手。
“怎么没信心”胡小岩微笑着问道。
“飞艇部队出动吗”王廷桢问。
“当然。”
“那我就放心了。”
“可我不放心了。”看着王廷桢有些尴尬的眼神,胡小岩开怀一笑。
“开个玩笑而已。不过你知道,飞艇这玩意儿有限制,下雨刮大风的天气就肯定指望不上。我们不能存着依靠的心思。否则会死的很惨的。”
“下官明白。”
“你心里有数就好,让部队处于最佳战备状态,义和团那些人也要加强教育。临阵磨枪,虽然没用,也好过什么都不做。”胡小岩无奈地摇头。
“下官明白,下官告退。”王廷桢走了几步后又转回身。
“要杀大人。除非下官等全部阵亡。所以大人不必深学武艺,大人保重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胡小岩微微有些感动。他笑了笑,终于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之前他一直在站马步。看似坐在椅子上,其实屁股离椅子还有一指的距离。严复等文人发现不了。但经常跟胡小岩接触的王廷桢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王廷桢这才抱拳转身离去。
当晚胡小岩再次将所有情报汇聚起来静静思考。他的内间后面就是训练场。外面的士兵们正围坐着听士官生们讲课。有光亮的时候是认字,天暗下来后是说故事。
胡小岩听着这些起起伏伏的声音不仅不觉得吵闹,反而觉得有些温馨。也许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吧。小时候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而母亲喝多了堕胎药,结果没把胚胎状态的胡小岩杀死,反而自己落下一身病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哼哼。这样的哼哼声就构成了他幼年时刻永久的记忆,直到六七岁后被胡雪岩送到英国。因为一开始语言不通,连个玩伴都没有。寂寞是那个时候胡小岩最大的敌人。
胡小岩害怕寂寞所以他学会了与人交流,在英语不好的情况下,他交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