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代神鬼志怪小说-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圆要奏明天子,真如说:“天帝命崔侁去做此事,你硬要做是为什么呢?”

    崔圆恐惧而止。

    于是崔侁派卢恒随真如一起前去献宝。

    当时史朝义正围困宋州,又向南攻下申州,淮河路不通,就取道长江而上。

    四月十三日到达京都。

    这时肃宗正卧病不起。他看了宝贝之后,急忙让人把代宗召来,说道:“你从楚王立为皇太子,现在上天赐宝,从楚州那边送来,这是上天助你,你应该珍重这些宝贝才是。”

    代宗拜了两拜,接受上天所赐。因此得宝当天就改年号为宝应元年。

    他登基之后,就把楚州升为上州,把县升为望县,改安宜县名为宝应县。

    刺史及献宝者都有擢升。赐号真如为“宝和大师”,受宠及赏赐都胜过他人。从此以后兵乱渐息,年年五谷丰登,天下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宝应之符果真应验了。

    真如所居的得宝之地,风调雨顺,万物丰茂。

    遗址后来由**县尉崔珵居住。

    相传说,至今西域胡人走到那里,没有不望着那住所下拜的。

    开元中,有李氏者,嫁于贺若氏。贺若氏卒,乃舍俗为尼,号曰真如。家于巩县孝义桥。其行高洁,远近宗推之。天宝元年,七月七日,真如于精舍户外盥濯之间,忽有五色云气,自东而来。云中引手,不见其形。徐以囊授真如曰:“宝之。慎勿言也?”真如谨守,不敢失坠。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肃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所居,忽见二人,衣皂衣。引真如东南而行,可五六十步,值一城。楼观严饰,兵卫整肃。皂衣者指之曰:“化城也。”城有大殿。一人衣紫衣,戴宝冠。号为天帝。复有二十余人,衣冠亦如之,呼为诸天。诸天坐,命真如进。,而诸天相谓曰:“下界丧乱时久,杀戮过多,腥秽之气,达于诸天。不知何以救之?”一天曰:“莫若以神宝压之。”又一天曰:“当用第三宝。”又一天曰:“今厉气方盛,秽毒凝固,第三宝不足以胜之,须以第二宝,则兵可息,乱世可清也。”天帝曰:“然”因出宝授真如曰:汝往令刺史崔侁,进达于天子。”复谓真如曰:“前所授汝小囊,有宝五段,人臣可得见之。今者八宝,唯王者所宜见之。汝慎勿易也。”乃具以宝名及所用之法授真如。已而复令皂衣者送之。翼日,真如诣县。摄令王滔之,以状闻州。州得滔之状,会刺史将行。以县状示从事卢恒曰:“安宜县有妖尼之事,怪之甚也,亟往讯之。”恒至县,召真如,欲以王法加之。真如曰:“上帝有命,谁敢废坠!且宝非人力所致,又何疑焉?”乃以囊中五宝示恒。其一曰“玄黄天符”,形如笏。长可八寸余,阔三寸。上圆下方,近圆有孔。黄玉也。色比蒸栗,潭若凝脂。辟人间兵疫邪疠。其二曰“玉鸡”,毛文悉备,白玉也。王者以孝理天下则见。其三曰“谷璧”,白玉也。径五六寸。其文粟粒自生,无异雕镌之状。王者得之,即五谷丰稔。其四曰“王母玉环”。二枚,亦白玉也。径六寸,好倍于肉。王者得之,能令外国归复。其玉色光彩益发,特异于常。卢恒曰:“玉信玉矣,安知宝乎?”真如乃悉出宝盘,向空照之,其光皆射日,仰望不知光之所极也。恒与县吏同视,咸异之。翌日侁至,恒白于侁曰:“宝盖天授,非人事也。”侁覆验无异,叹骇久之,即具事白报节度使崔圆。圆异之,征真如诣府,欲历观之。真如曰:“不可。”圆固强之。真如不得已,又出八宝。一曰“如意宝珠”,其形正圆,大如鸡卵,光色莹澈。置之堂中,明如满月。其二曰“红靺鞨”,大如巨栗,赤烂若朱樱。视之可应手而碎,触之则坚重不可破也。其三曰“琅王干珠”,其形如环,四分缺一,径可五六寸。其四曰“玉印”,大如半手,其文如鹿陷之印,中著物则形见。其五曰“皇后采桑钩”,二枚,长五六寸,其细如筋。屈其末。似金又似银,又类熟铜。其六曰“雷公石”,二枚,斧形。长可四寸,阔寸许。无孔。腻如青玉。八宝置之日中,则白气连天;措诸阴室,则烛耀如月。其所压胜之法,真如皆秘,不可得而知也。圆为录表奏之。真如曰:“天命崔侁,事为若何。”圆惧而止。侁乃遗卢恒随真如上献。时史朝义方围宋州,又南陷申州,淮河道绝,遂取江路而上,抵商山入关。以建巳月十三日达京。时肃宗寝疾方甚,视宝,促召代宗谓曰:“汝自(“自”原作“是”,据明抄本改)楚王为皇太子,今上天赐宝,获于楚州。天许汝也,宜保爱之。”代宗再拜受赐。得宝之故,即日改为宝应元年。上既登位,及升楚州为上州,县为望县,改县名安宜为宝应焉。刺史及进宝官,皆有超擢。号真如为“宝和大师”,宠锡有加。自后兵革渐偃,年谷丰登,封域之内,几至小康。宝应之符验也。真如所居之地得宝,河壖高敞,境物润茂。遗址后为**县尉崔珵所居。西堂之间,相传云。西域胡人过其傍者,至今莫不望其处而瞻礼焉。《杜阳杂编》'小说网,!'
………………………………

龙角钗

    代宗大历年间,日林国献来灵光豆和龙角钗。

    这个国家有个大湖,一里见方那么大。

    国西有怪石,方圆几百里。

    怪石光明澄澈。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也叫“仙人镜”。

    他们国家的人有病,总是先照仙人镜,弄清楚某脏某腑什么部位有病了,就去采草药治疗,没有治不好的。

    灵光豆,大小像中国的绿豆,颜色殷红,而发出的光芒长达数尺。

    他们本国人也叫它“诘多珠”。

    绿豆大小的一粒灵光豆,如果和石上菖蒲叶一块煮,就能煮成鹅蛋那么大。它里边是纯紫色的,重量可达到一斤。

    皇上吃一丸,赞美它香味无比,而且好几天不再感到饥渴。

    龙角钗类似一种玉,青红色,上面刻有蛟龙的图形,精巧奇丽,简直不像人工做的。

    皇上把它赐给独孤妃子。

    独孤妃子和皇上同舟泛于龙池,二人头上便生出一团紫云,顷刻间紫云便充满舟中。皇上于是命人将此钗放到堂内,用水喷它,它便化成两条龙,腾空向东飞去。

    代宗大历中,日林国献灵光豆龙角钗。因其国有海,东北四方里。国西怪石方数百里,光明澄澈,可鉴人五脏六腑。亦谓之仙人镜。国人有疾,辄照之,使知起于某脏某腑。即自采神草饵之,无不愈焉。灵光豆,大小类中华之菉豆,其色殷红,而光芒可长数尺。本国亦谓之诘多珠。和石上菖蒲叶煮之,即大如鹅卵。其中纯紫。称之可重一斤。帝啗一丸,叹其香美无比,而数日不复言饥渴。龙角钗类玉,绀色,上刻蛟龙之形。精巧奇丽,非人所制。帝赐独孤妃子。与帝同泛舟于龙池,有紫云自二上而生,俄顷满于舟中。帝由是命置之于堂内,以水喷之,化为二龙,腾空东去矣。(出《杜阳杂编》)'小说网,!'
………………………………

万佛山

    皇上崇尚释迦牟尼氏创立的佛教,就舂百品香和入银粉涂刷佛室。

    赶上新罗国献来一块五色毛地毯和一尊万佛山,皇上把万佛山也放在佛室。

    用五色毛地毯铺地。

    万佛山高一丈。毛地毯之巧丽,也是冠绝一时的。

    每方寸之内,就有歌舞妓乐和各国山川的形象。

    有的可看出是微风入室,上面还有蜂蝶燕雀飞舞跃动。

    俯首看去,不能辨别真假。

    万佛山,是雕刻沉檀和珠玉而成的。那些佛的形象,或大或小,大的有的超过一寸,小的只有**分。

    再看那佛的头,有的像米粒那么大,有的像豆粒那么大,但是眉眼口鼻耳样样具备,连螺髻毛发也历历可见。

    而发辫、衣缕、金玉、水精、蟠盖、流苏、沙石、草木以及楼阁亭台等等,形体虽然极小,但是栩栩如生,势若能动。

    前面行道僧人数量不在一千以下。

    下边有紫金钟,三寸宽,由蒲牢兽衔之。敲一下钟,行道僧便礼拜到地。同时还有隐隐的念经的声音。大概机关技巧就在这钟上。尽管这山以“万佛”为名,但是数量数不胜数。

    上方放一个九光扇于岩石之中。

    四月八日,召集两街的僧众到佛室来,以佛室为道场,礼拜万佛山。

    这时候人们都赞叹万佛山不是人工可以造的,等到他们看到有光从殿中发出,便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佛光。其实就是九光扇的作用。

    因此,皇上命一个叫不空的三藏和尚念了一千句天竺密语才退出。

    上崇释氏教,乃春百品香(“香”原作“山”,据明抄本改)和银粉以涂佛室。遇新罗国献五色氍毹,及万佛山,可高一丈。上置于佛室,以氍毹籍其地。氍毹之巧丽,亦冠绝于一时。每方寸(“方寸”原作“放”,据《杜阳杂编》上改)之内,即有歌舞妓(“妓”原作“之”,据明钞本改)乐,列国山川之状。或微风入室,其上复有蜂蝶动摇,燕雀飞舞。俯而视之,莫辨其真假。万佛山,雕沉檀珠玉以成之。其佛形,大者或逾寸,小者**分。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菽者。其眉目口耳,螺髻毫相悉具。而辫缕金玉水精,为蟠盖流苏。庵赡匐罗等树,构百宝为楼阁台殿。其状虽微,势若飞动。前有行道僧,不啻千数。下有紫金钟,阔(“阔”原作“阁”,据《杜阳杂编》上改)三寸,以蒲牢衔之。每击钟,行道僧礼拜至地。其中隐隐,谓之梵声。盖关綟在乎钟也。其山虽以万佛为名,其数则不可胜计。上置九光扇于岩巚间。四月八日,召两街僧徒入内道场,礼万佛山。是时观者叹非人工。及见有光出于殿中,咸谓之佛光。即九光扇也。由是上命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语千口而退。(出《杜阳杂编》'小说网,!'
………………………………

玳瑁盆

    宝历元年,南昌国进献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

    据说,这个国家有酒山紫海。

    所谓酒山,大概就是山中有泉,泉水味似酒。还说喝了酒山之酒可以醉得一天不醒。

    紫海水,颜色有如腐烂的桑椹,可以染衣物。

    其中的鱼龙龟鳖、砂石草木,没有不是紫色的。

    玳瑁盆,可容水十斛,外侧用金、玉装饰,到了盛夏,皇上把玳瑁盆放在殿内,里边装满水,让宫中的女官拿着金银勺,酌盆里的水互相浇洒,以为游戏。

    浮光裘,就是用紫海水染的地儿,用五彩丝线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个,再缀上九色真珠构成的。

    皇上穿着它,到北苑打猎,朝阳一照,光彩闪动,看的人都感到耀眼夺目。

    皇上也不觉得贵重。

    有一天,驰马追一只飞禽,忽然间下起暴雨,但是浮光裘一点没湿,皇上才赞叹它是异物。

    夜明犀,形状有点像通天犀,夜间发光,能照一百步远,即使用十层布蒙上,也不能蒙住它的光耀。

    于是皇上就命人把它割碎成腰带,每次出去打猎,夜晚就不用点蜡了,和白天一样。

    宝历元年,南昌国献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云:其国有酒山紫海。盖(“盖”原作“而”,据《杜阳杂编》中改)山有泉,其味如酒,饮之甚醉则经日不醒。紫海水(“水”原作“太”,据明抄本、陈校本改),色如烂椹,可以染衣。其鱼龙龟鳖、砂石草木,无不紫焉。玳瑁盆,可容十斛,外以金玉饰之。及盛夏,上置于殿内,贮水令满,遣嫔御持金银杓,酌水相沃,以为嬉戏。浮光裘,即紫海色染其地也。以五彩丝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仍缀以九色真珠。上衣之,以猎于北苑,为朝日所照,而光彩动摇。观者皆眩其目,上亦不为之贵。一日,驰马从禽,勿际暴雨,而裘无纤毫沾濡。方叹为异物。夜明犀,其状类通天犀,夜则光明,可照百步。覆缯十重,终不能掩其耀焕。上遂命解为腰带。每游猎,夜则不施其蜡炬,有如昼日。(出《杜阳杂编》)'小说网,!'
………………………………

辟尘巾

    高瑀在蔡州。

    有个叫甲知的军将,因为折欠几百万的钱款,逃到外县。

    那里离蔡州二百多里,高瑀下令囚禁甲知,开始查办他。

    甲知忧愁窘迫,寝食不安,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他的朋友们于是就为他设酒宴借以消愁。

    座间有客十几人。其中有一个被称为处士的。

    姓皇甫,名玄真,穿一身白衣,白的像天鹅的羽毛,相貌极是倜傥儒雅。

    人们对这位皇甫先生极尽敬佩赞勉之辞。

    皇甫先生只是微笑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

    宴罢人散之后,皇甫先生留了下来。

    他对甲知说:“我曾经游东海,在那里得到两件宝物。凭这两件宝物,该能够为你解除此难。”

    甲知感谢不尽,要为他准备车马。

    他全都拒绝,步行前往。他走得很快,当晚就到了蔡州,住进旅店里。

    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拜见高瑀。

    高瑀一见到他的处士风度,不知不觉地就生出几分敬意来。

    他对高瑀说:“我到尚书府上来,是特地向尚书请求饶过甲知性命的。”

    高瑀说:“甲知欠官府的钱,又不是欠我个人的钱。公事公办,我帮得了他吗?”皇甫玄真请高瑀挥退左右,说:“我在新罗得到一条巾子,能辟尘,想要献上它赎甲知的性命。说着他伸手从怀中取出巾子交给高瑀。高瑀刚抓到巾子,就觉得体内清凉爽快,大惊道:“这不是做人臣的所能得到的,是无价之宝,甲知的性命,用它换是绰绰有余的!”

    皇甫先生让高瑀试验一下,看避尘巾是否灵验。

    第二天,就在城外设宴。

    当时天已久旱,尘埃极甚。

    骑马从城中跑到城外,高瑀看自己马尾马鬃及左右飞骑几人居然一尘不染。

    监军使发觉了,便问高瑀道:“为什么唯独尚书不染灰尘呢?难道是遇上了世外异人得到什么无价之宝了?”

    高瑀不敢隐瞒,如实说给监军。

    监军坚决要拜见处士。高瑀只好陪他一块去。

    见到皇甫玄真,监军开玩笑道:“难道皇甫先生只知道有尚书吗?还有什么宝贝,拿出来看看行吗?”

    皇甫玄真详细述说救甲知的意思。还说游东海时得到一巾一针,针还在手,但是针不如巾,只能让一人之身不染灰尘。

    监军拜谢说:“能得到这针也就足了。”

    皇甫玄真就从巾上抽下针来递给监军。

    监军马上开始试验。他骑飞奔驰,尘埃飞扬,但是他身与马鬃马尾都无尘土。

    第二天早晨。高瑀与监军带着礼物去见皇甫先生,要向他请教一些道术方面的要领。

    皇甫先生却于一夜之间不知去向了。

    高瑀在蔡州。有军将甲知回易,折欠数百万,回之外县。去州二百余里,高方令锢身勘甲。甲忧迫,计无所出。其类因为设酒食间解之。座客十余。中有称处士皇甫玄真者,衣白若鹅羽,貌甚都雅。众皆有宽勉之辞。皇甫但微笑曰:“此亦小事。”众散,乃独留。谓甲曰:“余尝游东,获二宝物,当为君解此难。”甲谢之,请具车马。悉辞。行甚疾。甚晚至州,舍于店中。遂晨谒高。高一见,不觉敬之。因谓高曰:“玄真此来,特从尚书乞甲性命。”高遂曰:“甲欠官钱,非瑀私财。如何?”皇甫请避左右,言某於新罗获巾子,可辟尘,欲献此赎甲。即于怀探出授高。高才执,已觉体中清凉。惊曰:“此非人臣所有,且无价矣。甲之性命,恐足酬也。”皇甫请试之。翼日,因宴于郭外。时久旱,埃尘且甚。高顾视马尾鬣及左右驺卒数人,并无纤尘。监军使觉,问高:“何事尚书独不沾尘坌?岂遭逢异人,获至宝乎?”高不敢隐。监军故求见处士。高乃与俱往。监军戏曰:“道者独知有尚书乎?更有何宝,愿得一观。”皇甫具述救甲之意。且言药出海东,今余一针,力差不及巾,可令一身无尘。监军拜请曰:“获此足矣。”皇甫即于巾上抽与之。针色如金。监军乃扎巾试之,骤于尘中,唯身及马鬃尾无尘。高与监军旦具礼往谒,将请其道要(“要”原作“霎”,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一夕忽失所在。(出《酉阳杂俎》)'小说网,!'
………………………………

重明枕

海外某一个国家进贡一个重明枕。

    长一尺二寸,高六寸,就像水精那样洁白。

    中间雕刻了楼台亭阁,四面雕刻了十个道士。

    道士有的拿着香,有的捧着书简,循环不止。这叫“行道真人”。

    那雕刻和绘画。连道士头上的玉簪和霞帔,都非常逼真。诚乃通体晶莹。

    有海外国贡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洁白类于水精。中有楼台之形,四面有十道士,持香执简,循环无已。谓之行道真人。其镂木丹青,真人之首簪帔,无不悉具。仍通莹焉。(出《广德神异录》)'小说网,!'
………………………………

斗龙石

    天目山人全文猛在新丰后湖观音寺的西岸得到了一块斗那么大的五色石头。

    石头的纹彩盘旋紧蹙,好像有夜光。

    全文猛以为是神奇之物,就抱着它献给了梁武帝。

    梁武帝很高兴,让把它放在大极殿旁边。

    将近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块石头忽然光芒四射,发出雷一样的响声。

    梁武帝认为是不祥之兆,就召来杰公,把这石头给他看。

    杰公说:“这是上界的活龙变成的石头,不是人间的东西。如果用洛水的赤砺石和上酒,合成一种药,用这药把这石头煮沸一百次,这石头就变得柔软可吃了。把它雕琢成饮食器皿,能使人延长寿命。这是有福有德的人才享用得了的。其中有声的,龙就要下来取它。”

    梁武帝派人骑马去取来赤色砺石,就像杰公说的办法那样,命工匠把石头雕琢成盆,用来盛御膳。

    用这种盆盛的饭菜,格外香美,与众不同。

    把雕琢剩下的石屑,又放到原来的地方。

    忽然有一天,一条红色的龙,张牙舞爪地掉尾进入大极殿,抱着那些石头就腾跃而去。

    梁武帝派人推求查验此事,原来这块五色之石是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斗龙竞赛用的石头。

    雕成的那个盆,遭到侯景之乱以后,就不知道哪儿去了。

    天目山人全文猛于新丰后湖观音寺西岸,获一五色石大如斗。文彩盘蹙,如有夜光。文猛以为神异,抱献之梁武。梁武喜,命置于大极殿侧。将年余,石忽光照廊庑,有声如雷。帝以为不祥,召杰公示之。对曰:“此上界化生龙之石也,非人间物。若以洛水赤砺石和酒合药,煮之百余沸,柔软可食。琢以为饮食之器,令人延寿。福德之人,所应受用。有声者,龙欲取之。”帝令驰取赤石。如其法,命工琢之以为瓯,各容五斗之半,以盛御膳。香美殊常。以其余屑,置于旧处。忽有赤龙,扬须鼓鬣,掉尾入殿,拥石腾跃而去。帝遣推验。乃是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斗龙所竞之石。其瓯遭侯景之乱,不知所之。(出《梁四公记》)'小说网,!'
………………………………

神丹

    尚书杜巫在年轻没做官的时候,曾经在长白山遇到一个道士,给了他一丸丹药,立即让他吃下去,从此杜巫不想吃饭,脸色和悦,身体轻灵矫健没有疾病。

    后来他担任商州刺史,自己认为既然登上太守官位,品级已高,不吃饭,怕大家惊怪,于是想要把丹药除去,遇到客人时,总是询问除丹之法。

    一年多以后,有个道士来到了,很年轻,杜巫向他询问除丹之法。

    那个道士教给他让他吃猪肉喝猪血,杜巫听从他的指教吃猪肉喝猪血。

    道士命他按摩腹部。

    不一会儿,杜巫吐出很多痰涎,当中有一块东西像栗子似的。

    道士把那个东西拿去,那个东西很坚固,道士把它剖开,好象没干的新胶一样,丹药就在其中。

    道士把丹药拿出来洗净,放在手中,丹药的颜色绿而发光。

    杜巫说:“拿来吧,我自己收着它,等晚年时服用。”

    道士不给他,说:“长白山我的师父说:‘杜巫后悔吃了我的丹药,现在愿意把它取出来。你可以去指点他,把药收回来。’今天我是奉师父的命令,你想要除去那个神物,现在已经去掉了,却又打算留到晚年,即使你收得此药,也不能用了,自应打消这个念头。”

    于是把丹药吞下去就走了。

    后来五十多年,杜巫卖尽家产烧炼丹药,终究没有炼成。

    杜巫尚书年少未达时,曾于长白山遇道士,贻丹一丸,即令服讫,不欲食,容色悦怿,轻健无疾。后任商州刺史,自以既登太守,班位已崇,而不食,恐惊于众,于是欲去其丹,遇客无不问其法。岁余,有道士至,甚年少,巫询之。道士教以食猪肉,仍吃血。巫从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