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血丹心-第4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潜移默化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而这样的情形,在长安体现的最为明显。好像是每一个朝代生活在帝都王城里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通彻天下大势一般。长安人自然也不例外。在酒楼茶肆之间,大嗓门儿谈论起国家大事来,一个个比朝廷大臣还要牛逼。
“哎,听说过没有?就在昨天,草原上的余丹单于已经来到长安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呵呵!老周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千真万确,一点儿都没有错!”
“老郑,如此肯定?难道你亲眼看见了?”
“诸位、诸位……这个我可以作证啊,老郑他确实亲眼看见了。而且不光是他看见了,昨日朝天门外,当时老夫也在场,正好亲眼目睹那位草原王的到来。嘿嘿!”
正当午后时分,这是长安最大的酒楼明月楼新开的一处分店,就在北门附近。几个喝的红光满面的老者,谈性正高。二层的酒楼上上下下几乎座无虚席,足以看出明月楼的兴旺。许多酒客和在这里吃饭的人听到他们的谈论,不由自主的转过头来想听个究竟。
靠窗的这一桌七八个客人,看上去都上了年纪。穿着虽然朴素,看不出是什么身份,但举止谈论大声归大声,却并不粗俗。大略可以猜测出,他们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长安本地人。
酒楼上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在这样气氛中高谈阔论,本来就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得到别人肯定的老郑,脸上浮现出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神色。他下意识的摸了摸额头的一块伤疤,话语中平添了许多感慨。
“现在的草原之王,也就是原来的匈奴王啊!想自从战国、秦、汉以来,草原与中原势不两立。历代匈奴王无不以侵略中原为主要目的,以至于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
夏民族和其他各族的心腹大患。千里烟尘,铁骑连陌,烧杀劫掠,震动长安……唉!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这些事都记得很清楚吧?”
旁边的几个老者和其他上了年纪的人,都纷纷点头。匈奴铁骑南侵,他们的父祖辈受害非浅。而在他们的青壮年岁月,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日子。如果认真回想起来,从开始阻断匈奴人的进攻,到彻底把他们打服,也不过距离现在十多年的时光而已。长安附近那些人心惶惶的日子,都还记忆犹新。
“是啊!谁能想得到,从先秦开始强盛将近百年的匈奴骑兵,会在短短十年之内走向灭亡呢?匈奴王布衣入朝,以藩臣之礼觐见天子,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能够亲眼目睹这样的盛事,也算是此生无憾了。老郑,等再去坟头祭奠的时候,好好和你家那二小子念叨几句,想必他们这些在九泉之下的年轻人,也会欣慰的。”
有人在旁边唏嘘不已。这种触动内心深处的情绪,年轻一辈的人也许了解的并不那么深。但对于他们这些经历过自高祖皇帝开始,历经文、景二帝那几十年时间之内,屡屡遭受匈奴人侵犯的人来说,感怀自然不同。
老郑的眼中掠过一丝悲伤,不过很快就消失不见。他举了举手中的酒,带着几分自豪说道。
“明天我就约几个老伙计同去。帝国百年盛典即将到来,朝廷有司颁布了对以往为国牺牲将士的额外追封和奖赏。又拨巨资大范围修缮陵园……唉!我家那小子当年死在草原战场上,历年下来朝廷给的褒奖已经够多了,这次又得到这么大的荣誉。我们当然要去酌一壶酒,好好对他和他的同伴们说说呢……。”
谁都听的出,这是一个朴素老人的真心话。为国捐躯者,在盛世和末世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周围人脸上都露出敬重的神色,共同对老郑举杯,以表达尊敬之意。
虽然,这些年里,大汉帝国又征服了许多地方,甚至打败了比匈奴还要更加厉害的波斯帝国。但在长安和天下的许多民众眼中,却都比不上对匈奴人取得的大胜利,更让他们心神激荡,感激涕零。
而酒楼上许多并没有亲眼看到匈奴王进入长安的人,听到他们的谈论,也都有些兴奋起来。纷纷七嘴八舌的围过来探听具体详细情况。
“这件事真的假的啊?匈奴王入朝,这这不是就意味着草原已经彻底归顺我们大汉了啊?”
“当然,这还用怀疑吗?自从当初的漠北战役全部歼灭了匈奴骑兵的主要残余抵抗力量之后,距今已经又将近十年的时间。你们以为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大汉王朝的精锐军队在塞外都干什么啦?哈哈!镇抚威远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的。堂堂王师的手段,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故意压低了声音说话的这位,话外之音
有些神秘。但旁边倾听的人略一思索,就明白了这其中的意思。大家心照不宣,脸上都露出恍然之意。相传汉家制度,王霸并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威名远扬的大汉骑兵,手中的刀从来就不是吃素的!
“汉军威武!国家屏障也……所有出征将士,都配得上他们该得的荣誉。”
有人大声鼓掌赞叹,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同。这么浅显的道理,不用多说。大汉王朝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没有这支百战之师做后盾,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此过程中奋勇杀敌的先驱者,无论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怎样的荣誉,都不为过。
“诸位,帝国百年盛典,规模空前。一个匈奴王的到来,并不值得太如何重视。要知道,这次庆典意义重大,准备充足。据说是除了具有王者称号的天下各路诸侯之外,凡是臣服或者依附于大汉帝国的所有外邦藩属地区,都会有其王、头领、长老或者是掌权执事者亲自带队前来。大大小小算下来,应该也有百王之数了吧!这样的盛会规模和规格,恐怕自三代以后至今为止,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呵呵!这样的功绩,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当年一统天下的大秦皇帝秦始皇,自诩为千古一帝,天地独尊。如果他能够亲眼目睹今天的盛况,恐怕也会退避三舍,自惭弗如了!”
有人振臂而起,当众慷慨激昂。他的话感染了所有人,酒楼内一片喝彩和赞同声。这并不是吹嘘或者是自夸,而是天下形势最真实的写照。
酒楼中有少数从域外而来的使节,感受到了汉人民众的狂热和无比骄傲,他们默默地低下头喝酒,心中五味杂陈。本来在进入长安之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和许许多多不同的庆贺使团一样,还有些别的想法,准备在与汉朝廷执政大臣的单独会谈中提出来。但通过几日的观察,他们不得不在心中慎重考虑,然后开始重新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天下之中心长安,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准备迎接很快就到来的大汉帝国百年盛典。
当这一天夜晚来临的时候,传说中进入长安的草原王余丹,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他最想见的人。
“陛下的面色并不太好……算起来,他应该比我还要小两岁吧?”
长安最高的建筑钟楼顶端,在几年之前修建了一座望星台。每当星光璀璨的夜晚,在这里观望天象俯瞰人间,却正是最合适的地方。而此时此刻,代表着整个草原的余丹和掌握王朝文武大权的元召,就坐在望星台的边缘,一人一坛酒,如同寻常的好朋友一般随意交谈。
“他的身体并没有大碍……余丹,这里没有外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直言不讳。”
天上银河,地下星河。元召收回俯瞰大地繁华的目光,他平静的盯着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眼睛深处隐藏着锋芒。
………………………………
第九百八十三章 王霸何为贵
二十多年的光阴,在历史长河中非常短暂。但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却又显得如此漫长。
余丹,这位草原上的王者,这些年来不管经历过怎样的刀剑风霜,也不管经受了多少荣辱,却仍旧对当年第一次见到元召的情景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细节他都不会忘记。
那一年秋风又起的时候,身为小王子的他跟随着庞大的匈奴使团来到长安。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遇到了那个还只是普通身份的少年。对方送给他了一包珍贵的细盐,而他回赠的,是一把金刀。
那年秋天的许多时光,对于余丹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他在长安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和了解了汉朝的文化。身上流着一半华夏族人血统的匈奴王子,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已经无比渴慕中原的繁华。
而在那段短暂的时间里,他结识的这几个朋友,会对将来的草原和所有匈奴人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那时候自然无从得知。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他才越来越感觉到,也许这都是冥冥中的天意!
当他二十多年后以另一个身份再次来到长安的时候,城还是那座城,人还是那个人,但一切都早已经变得不再相同。
当年的小琚儿,已经是这个当世最伟大帝国的皇帝。他称呼为元哥儿的那个人,则是这个王朝最有权力的人。而他自己,虽然也成为了草原上的王者,但余丹却深深的明白,这样的草原之王,早已经远远不是曾经拥有数十万铁骑的匈奴王了。
草原还是原先的草原,草原却已经不再是原先的草原。汉匈之间十年前的最后一次决战,也就是漠北战役结束之后,匈奴王廷的上层贵族势力几乎全部覆灭。而越过天山逃窜到沙漠深处的一小部分残余者,虽然又坚持了几年,但最后却终究没有逃脱失败者的命运。汉朝骑兵对待顽抗到底者的手段异常残酷,那些匈奴人的尸骨大多都被深深地埋在了黄沙之下,魂魄再也回不到草原。
留在草原上接受汉朝皇帝所封赐大单于称号的余丹,其实内心深处有时候会感到很无奈。无论怎么说,辽阔的草原都是这些桀骜不驯的匈奴人的故乡。他们战败之后,宁愿远遁沙漠伺机重来,也绝不投降接受汉人的恩赐,对于气节方面来说,这无可厚非。但也由此给草原的长久安宁带来了深深的隐患。
生活在苍穹之下四海八荒的万千不同种族,大约没有任何一个族群心甘情愿去做他人的附庸。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的特性,决定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只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无关乎文明程度的高低,有时候往往只是一种历史惯性。但这一点儿却不容忽视。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例子已经证明过,只依靠强力手段的征服,并不成功。
仇视与对抗,阴奉阳违与杀机密布。被征服者的心中密密麻麻种下了仇恨的
种子……它们可以潜藏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直到条件成熟,再次爆发。
人心如同草原上的长草,随风起伏,动荡难平。已经回到草原十多年的余丹,非常清楚这些埋藏在长草深处的秘密。而他了解的越深刻,心中就更忐忑难安。
“草原连续三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那些费尽心力开垦出来的良田,也大多都荒芜了……至于其他的牧、渔产业,对草原民众生活的改善好像作用也并不大,收效甚微。唉!今年入冬之前,如果长安不加大支援力度的话,我怕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动荡……。”
盘膝而坐的余丹,大口喝下烈酒,感觉喉咙里有些苦涩。看着脚下的长安夜景繁华,他很想放弃草原上的王位,就做一个长安的普通民众,不用再去殚精竭虑维护一方安定。
星光下的元召回过头,察觉到了余丹脸上的疲惫。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深有感触的说了一句。
“这些年,让你受苦了!把那么大一个烂摊子扔到你的肩头,你能扛到现在,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放心吧!以后不会那么辛苦了。”
只这简短的几句话,余丹忽然就感觉自己的十年心力交瘁都值得了。他又举起手中的酒坛喝了一口,借机掩饰掉红了的眼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还是元哥儿最了解自己!原来,这些年付出的辛苦和牺牲,他都看在眼里呢。
“苦不苦的,我从来没放在心里。既然当初接受了大单于的封号,便是接下了整个草原的重担。大战之后,休养生息的重要性,我比谁都清楚。我的身上流淌着一半汉人的血脉,还有一半是匈奴人的血脉。维护汉人和匈奴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也是我需要付出最大努力去完成的任务……只是,当十年时光匆匆过去,我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唉!如果没有长安的帮助,我想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维护草原的安宁。不要说是十年,恐怕连最初的三年都坚持不下来呢!”
“这不是你的责任。余丹,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元哥儿,实不相瞒,草原上一些暗中势力的活动,这几年又越来越猖獗了。那些流亡在外的贵族势力,想要重新颠覆草原的野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断地派人潜伏渗透进草原内部来,暗地里鼓动挑唆普通民众,不要去听从汉朝廷官员的安排……一些惠民施政措施,因此而举步维艰。刚开始那几年在汉军帮助下开垦出来的田地,没有人再继续去耕种。那些从中原千里迢迢运去的粮食种子,都被吃光了。而分发下去的牛羊牲畜,也大多都成了食物,没有人愿意去放牧……这些情况,我相信元哥儿你和大汉朝廷上的人都有渠道了解得清清楚楚吧?”
余丹看着元召,在这个人面前,他不用再隐瞒这些草原暗藏的危机。当初他听从他的话,重新回到草原,按照他的规
划带领匈奴人走向一个新的未来。可是,在他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之后,才沮丧的发现,和平共处和融洽安宁,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得来的。
元召并没有回避他的目光,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最近三四年的时间,他虽然远征西方大陆,但不管是草原上局势的波动,还是其他被汉朝征服地区的任何变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习惯了不劳而获,用刀和武力获取一切的人,自然不愿意去付出那么多辛苦和汗水改变自己的生活。当感觉到苦累时,他们怀念从前的轻松获取日子,便是意料当中的事。
“匈奴人既然已经下马放下了刀,便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更是一场需要付出很多牺牲的阵痛……但,这却是他们唯一正确的道路。余丹,你知道吗?也许从现在开始,这个世界将要发生的变化,是你和这世间的许许多多人都预料不到的。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余丹猛然睁大了眼睛,因为他从元召开始变得激昂的语调中,听出了令人感到震颤的巨大信心。他不由自主的急忙问了一句。
“元哥儿!你的意思是说……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去实行你曾经说过的那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变革吗?”
“是的!大汉帝国国力之强盛,已经远远超过任何时代。要想让这强盛不衰长久下去,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保障。变革之行,时不我待!余丹,我之所以提前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你,是希望你回到草原之后,以强有力的手段配合长安的一切行动。你要记住,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匈奴族群要想继续生存,除了接受华夏文明的融合熏陶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路可走!而这一点,不仅仅针对匈奴人,还包括东越人,南越人,高丽人,百夷人,西域人,波斯人……等等!苍穹之下,大地之巅,引领万千种族顺势而行者,舍吾华夏其谁?!”
元召站起身来,对着浩瀚星空倾吐出胸中的志向。而紧紧跟在他身后的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身影,感觉到浑身战栗。即便是草原之王,在这长安最高处的望星台上,现在唯一的念头,也只是想对他匍匐下拜,视为长生天意旨!
“元哥儿,我只有一个请求……当天命到达草原的时候,希望尽量不要流血和杀戮!”
“这一点儿请你放心。人心的顺服,远远不是只靠武力得来的。用刀能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也是最低级的手段。包括草原在内的所有大汉疆域,我将会做出统一的安排。等到百年庆典结束之后,你回去的时候,将会有一批特殊的人跟随而去的。他们会协助你处理好一切事物……。”
元召淡淡的笑着,伸出手,乾坤无形,宇宙洪荒,整个天下似乎都在他的掌中。
………………………………
第九百八十四章 风卷流云追
也许,对于人间世界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安定祥和的时间总是极其短暂。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更多是出乎意料的战争和意外。
有时候,就连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帝国玉柱的元召,也会发出无由的慨叹。想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果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而在普通长安民众眼里看来,某些宗室势力作乱并且很快被平定,算不得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在从前的年月里,比这次规模大的多并且危害程度更加厉害的叛乱,不可胜举。这次不值一提。同样,史书记载也只是寥寥一笔略过,连起因和经过都没有交代。
“……秋九月,宗室乱长安。元公灭之。”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让曾经无数惊心动魄的秘密都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中。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无论出于怎样目的,都有意的避开了关于这次事件的一切。因为它不仅没有损害到大汉帝国的社稷稳定,却反而消除了最后一个隐患。为今后王朝新制度的制定和传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即便是不为尊者讳,也没有人有兴趣去追寻。
不过,在当年的那个长安秋色里,自然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件事所代表的巨大意义。所有人的注意力,和整个天下的目光,现在都集中到帝国百年盛典这件无与伦比的大事上来。
八方聚长安,冠盖满京华。在接下来的整个秋天,一直延续到来年初春,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这座在当时世间最伟大的城市,将会开展一系列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方面的重大活动。如果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节点。它标志着大汉帝国正式成为人类各族群的凝聚者和引领者。
巍巍华夏,赫赫炎黄,承前启后,盛大光芒!
然而,却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在这万丈光芒的中心,那个身负天下之望荣耀等身的人,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样忙得不可开交。恰恰相反,这段时间却是他自从登上朝堂这些年来最轻松平静的日子。
“元召,帝国盛典,千头万绪,无数的重大事项容不得一点儿纰漏!在如此紧要关头,你却撒手不管,和陛下出长安来长乐塬……这、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如何是好?”
秋色正浓,山谷斑斓。站在高处远望终南山,五颜六色壮美无限。迎风而立,听着脚下渭河水滔滔波声说话的老者,鹤发童颜,虽然年纪已经十分苍老,却显得非常精神。
直至今日,能够直呼元召名字说话的人,当世已经没有几个。而这位儒冠老者随口说来,似乎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他的身份就可想而知了。
坐在一块巨大岩石上的元召,微笑的面容中带着几分恭敬之意。听到这老者的话,他一点都不以为意,似乎这样的谈话才是他们之间
正常的交往。
“董师,不碍事的。朝廷有司分工明确,主管大臣们各负其责,他们自然应付的来……更何况,这样的大型活动,正是锻炼各部协调配合能力的好机会。身为执政者,不去多加干预,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呵呵!”
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董仲舒回过头来,认真的看着与他可称之为忘年之交的年轻人。看到对方风轻云淡的模样,他的内心深处忽然升起一种错觉。对方如此年轻,却宰治天下如烹小鲜,举手投足之间,从容不迫,一切似乎早就在心中策划好了一般……如果不是他这些年来亲眼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这位学富五车治学严谨的前长安皇家学院大祭酒,几乎就会偏执的认为元召“非人也”!
“你有这样的信心,我自然相信,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差错。唉!说起来也怪,许许多多在世人眼中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事,在你的手里却一件一件的都变成了现实……其实,在老夫看来,荡平四境、扩土万里固然是前无古人的赫赫武功,堪称功勋盖世。不过,与保持整个天下疆域内的繁华安定和平稳发展比起来,却又算不了什么了!”
秋风又起,芦花飞白。渭河岸边的蒹葭苍苍,一支船队正整装待发,片片巨帆逆风而行。董仲舒心中波澜起伏,苍老的面容和鬓角边,都是白雪的痕迹。元召伸手过来,不动声色的替他拂去肩头的落絮,收敛了笑容,正色说道。
“董师过誉了。大汉帝国取得今天的成就,非一日一时之功,更远远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大汉王朝百年的底蕴积累,更是华夏民族无数热血男儿前赴后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