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血丹心-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吏已经去上任了,从此它就留在了大汉的版图内。
南海大捷,这是自当今天子登基以来,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因此,在刘彻心中,它的意义非常巨大。
前次马邑之围的失利,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对皇帝的声望造成了一定的损伤。而时隔不到一年,就取得了这样的胜利,正好可以弥补一下皇帝在臣民当中的威信。所以在皇帝的授意下,朝廷某些部门,对此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而今日的献俘阙下,当然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未央宫门外,从南至北,整条朱雀大街的两旁都挤满了长安民众,互相议论纷纷,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听来的消息。
这样的仪式,话说大汉朝自开国至今,还真是从来没有举行过。用什么样的规格,有怎样的过程,要进行哪些繁琐的步骤,方才能最大的体现大汉的威仪。从而借这次活动,达到震慑四邻的目的。在此前的几次朝会上,就这个问题,大臣们进行了反复的讨论。
身为丞相的田玢,在这样的事情上,基本是做个看客。这位出身于市井之间的外戚,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他的特长是权术、敛财和揣摩上意。后来发达了,虽然为了装样子,请了几位饱学之士教授过几天经术,但那也只不过是皮毛而已,要让他正儿八经的提出自己的见解,那还不如让他直接拿出一千两罚金来的痛快。
与他同样的大臣们不在少数,因此,闹腾了几次也没有定下一个章程。最后,还是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出了一个大概的意见。可以参照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征伐,失败者对胜利者所行的礼仪来进行修正,制定一套适用于本朝的礼仪,说不定以后会用得着。
皇帝马上同意,命令公孙弘主持此事,召集相关官吏,尽快完成呈交御览。公孙弘果然是个有深厚学识的人,在太史令司马谈等人的协助下,不负圣望,在短短几日之间就鼓捣出来一套严整的献俘流程。
大略就是包括下列几项:祭告天地、太庙,把俘虏先牵着到老刘家几位先皇帝庙里去溜一圈,把那些缴获的物品也带着,去告慰一下祖先,子孙很有出息了,不用担心被邻居欺负。
然后,把俘虏的敌人首领用白练绑缚,穿越朱雀大街,供天下臣民观瞻圣威,入宣德门,在未央宫前举行献俘礼。皇帝高高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御座,文武百官、羽林军校尉在阶下左右班立,广场中央设立献俘之位。
所有人都到齐列立后,使臣上奏出征战况,抚恤伤亡将士。然后由侍臣宣布“引献俘”,有威武的大汉将军把俘虏押到献俘位,侍臣当众宣布其罪状和己方取得的大捷情况。
宣读完毕,由大汉廷尉奏告,请皇帝亲自下旨处置俘虏。如果皇帝宣布其罪大不赦,有司就会宣布处以极刑,马上押赴刑场,斩立决。如果皇帝有意开释,侍臣便宣布天子圣德,予以宽释,解缚谢恩。俘虏感激零涕,三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随之齐呼皇恩浩荡,恩泽无疆……。
用元召听到这件事后的评价就是:反正怎么繁琐怎么来,这样才能显得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嘛!本来朝堂上每天都是在干些这样的事。哈哈!当然,他的话只是守着几位可托付生死的朋友才说的。
献俘仪式刚刚进行到尾声时候,另一个更大的喜讯来了。披着满身北国烟尘的红翎信使飞马驰进长安,雁门关大捷!匈奴铁骑伤亡近三万余,撤回草原。黑鹰军两破匈奴,夺旗斩将,单于遁逃,从此以后,名扬天下矣!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功勋铭刻 重任在肩
《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以敏锐的笔调记载了一段发生在这年秋天的政局变化,虽然很微妙,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却影响巨大而深远。
“……自秋以来,南海诸国归于王化,西南夷蛮族顺服,献俘盛典,开疆扩土,天下振奋。而后雁门大捷,汉军首次重创匈奴。闻讯之日,长安沸腾,天子大悦。遂付朝议,论功酌赏,欲以功臣为诸大夫。然丞相、御史大夫辈重臣所议赏格,皆不符上意。稍后,帝发明旨,改翰林苑为尚书台,以严助、终军等为尚书常侍。前已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此时派中使赴西南钦赐将军印,抚恤地方,军政全权委托之。三人皆封关内侯。月余后,北征军凯旋,天子赐酒于未央宫前,观其军容威武,大壮之,赐军名号‘大汉雄鹰’。遂加卫青侍中,官大司马,爵长平侯,卫氏自此贵矣!此四人之用,皆元公所独力推荐也。帝命元公为尚书令,因其事繁,有大事方诏入内商议,其余从容……。”
史笔记载得当然有些简略,当时的朝廷重臣们,虽然对皇帝独断专行的设立新机构,有很多议论和不满,但也没有太当回事儿。
在他们中的某些人看来,尚书台的人还是原来皇帝身边的那些文学侍读们,不过就是换了一个新名称而已。其职责还是主管文书档案、起草诏令那些杂务,是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虽然元召那小子也混了进来,令他们心中有些略微不安,不过,料想他也不会随便兴风作浪。
但他们所有人都想错了。设立尚书台,不过是雄心勃勃的皇帝改革朝廷格局走出的第一步而已。乘着这几次胜利而树立起来的巨大威信,刘彻终于开始了他心中的某些构想。一言九鼎的无上权力,对他的诱惑是无比巨大的。自己的意志,所有的臣民都要无条件的听从,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对儒家学说中的某些论点很感兴趣。
自汉初的朝廷稳定下来以后,三公九卿等重臣手中的权力就太大了。像文、景两位先帝在很多大政上就曾经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意志。自己要想开创一番前人未曾有过的伟业,有这些束手束脚的羁绊怎么能行
不过,要全部砍掉高祖皇帝沿袭秦制所创立的这套政治格局,当然不能那么办,那样就太离谱了,会弄得天下混乱,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刘彻是个聪明的皇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样的手段,驾熟就轻。既然那套庞大的官僚体系动不得,自己为什么不另创立一套简单易行,只听从自己指挥的系统来秉承天子意志呢?
对此,他已经深思熟虑过好多遍,胸中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就等着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开始而已。
南北三处大捷,天下震动,万民欢腾,大汉民族的胜利是每一个臣民的荣耀。在这样的时刻,如果刘彻还不开始自己的步伐,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因此,严助、终军、司马相如、卫青四人一战封侯这样的佳话,虽然在朝中大臣们口中说起来,是有些封赏过重了。但皇帝对这些言语并不加以理睬,听着某些人口中酸溜溜的议论,刘彻心中其实非常得意。
只所以钦定的赏格这么重,就是因为他们取得的这些胜利,对跃跃欲试的皇帝来说,真是太及时,大重要了。
“他们这些腐朽的家伙,等着瞧吧!有他们哭的日子,等到朕的新班子开始锐意进取,全面铺开的时候,他们就只有看热闹的份了。哈哈!”
说出这句话时的皇帝眉飞色舞,气势磅礴。在对面的元召暗自叹了口气。这位皇帝心中的猛虎开始张牙舞爪啦!本来它还是要睡上几年的,是自己提前把它唤醒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开始是好事还是坏事
今日宣室阁中并没有外人,侍立在一旁的只有东方朔和韩嫣。在这几年中,他们两个人,算是皇帝最贴身的随侍了。
元召今天是来谢恩的。这一轮赏赐下来,刘彻对于只给他加了一个“秘书长”的头衔,似乎觉得有些过意不去,遂悄悄的把长乐侯的食邑给加了五千户,这样一来,元召的实际封邑已经到了八千户之多,离真正的万户侯,只是一步之遥了。
皇恩浩荡,不管皇帝是出于什么目的,谢恩是必须要来的,这是身为臣子一种感恩戴德的表现。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入乡随俗,身边又有主父偃随时提醒,在这些礼仪上,元召已经基本能做到不出什么差错。
谢恩完毕,刘彻很是高兴。随口问起长乐塬上的近来情况,元召捡其大略汇报了一下。皇帝好像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听的很是起劲,随时插话询问。
元召所弄的那些产业,他其实了解的并不多。但每一项里面的大部分收益,都流入了宫中,流进了内库。这是很少人知道的一个事实。
是的,未央宫中有一个特别的内库,是专门为长乐塬上的产业收益所设置的,那边前不久新成立的“经济司”对这边负责,两边的账薄,做的很细致,这都是按照元召的要求来进行的。
宫中的内库主管,就是最先与元召打过交道的那位庆松公公。庆松从来没有想到,当初自己去梵雪楼采购贡茶 ,只不过是付出了小小的善意,就得到了今天如此巨大的回报。
这处内库,最初是有卫夫人负责的,只是后来,看到那些财富以不可思议的增长速度滚滚而来的时候,这位聪明的女子,把这个权限交给了皇帝本人。
刘彻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意。**之后,当做消遣,随手拿起账薄翻了翻,脸上的笑容却凝固了。
这才多长时间?那个小子就往未央宫中运进来了这么多钱了!他心中大吃一惊,转头犹疑的看向卫子夫时,却见她笑语嫣然的对自己轻轻点头,示意他没有看错。
又细细的看了一遍那些进账的数字,刘彻慢慢的合上账本,揉了揉额头,心中升腾起的是惊喜交集。小半个国库的收入啊!那块原先的荒原上埋着金子还是那小子真的会点石成金?!
“子夫,我们的琚儿有福啊!当初他怎么就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元召的呢?从古至今,这样的国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哈哈,这个内库房,还是你替朕管理着吧,也许有一天会派上大用场。”
从那以后,长乐塬便在皇帝心中占据了一处重要的位置。但他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从不会派人去干涉元召所做的事,更不会命令西凤卫的人去探听什么,包括黑鹰军的成长。这是一种放手,是一种绝对的信任,他相信那个聪明的小子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抬头看了看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的元召,刘彻暗自得意自己的识人之明。高祖皇帝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曾经牢牢的记在心里。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馈饷,粮道不绝,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加以重用,这就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
看看元召从开始进入自己的视野以来,所做过的那些事。再看看他举荐的那些人。以弱冠之年,就有如此的超凡能力,将来必定是百年难遇的社稷之臣。如果不是他年纪太小,再加上自己还有某些考虑,即便是现在对他委以重任,也必定会做的很好。
之所以没有给他什么实际的官职,就是怕他过早的陷入朝堂的权力倾轧中,折损了锋芒,辜负了良才美质,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现在那个“尚书令”的新头衔,估计还没有人会认识到它将来的分量。先戴到这小子的头上,慢慢的磨练,这样有才能的人,自己用不完,还可以留给太子用嘛!哈哈!
元召虽然猜不出皇帝心中所打的小算盘儿,但自然知道他最近的心情很好。遂把自己已经选定了一块地理位置非常好的地方,适宜建设长安学院的事说给他听。选址就在长乐塬东南角,临近通往长安的大道,水路也方便,往南不过三五十里就是终南山,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皇帝自然同意,这也是前段时间早就商议好的结果。当下金口玉言承诺,选好了地址就按照他的设想开始建设,到时候需要什么支持,具折来奏。
君臣相谈甚欢。旁边伺候着的东方朔与韩嫣心情各异。东方朔是有些兴奋,自从元召提出开始建设长安学院以来,他也协助着出了不少主意。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喜欢钻研学问的人,如果将来有一天,学院建成之后,有机会去学习和讲授,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了。
韩嫣心中有些发酸,他也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又深得当今天子的宠幸,自视甚高。可是与眼前的这位小侯爷比起来 ,差距却是一天比一天拉大,不由得心下有些悻悻。
好不容易进一次宫,长乐宫还是必须要去的。窦太后虽然精神还是很好,但终究是一天比一天老了。尤其是放下权力的柄杖后,似乎衰老的格外快。在原先的时空中,这一年的春天,她已经故去了。追寻着分隔多年的那份爱,重新回到了文皇帝的怀抱。
世间老人非常喜欢子孙温情环绕膝下,身为至尊也不能例外。只是皇家的这种感情就比巷陌之家淡薄了许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对于元召的每一次来探望,她都很高兴。在她心中,这个突然出现在她生命晚年的孩子,象征着一种希望和寄托。
元召带来了特意为她所做的各种糕点以及上品的新茶。讲了一些外面的趣事来听,不时有笑声传出来。对于沉闷寂寥的宫中生活来说,这已经是久违的欢乐。秀鱼悄悄擦去了眼角的泪滴,宫中所有伺候的人也都感到了心底的宽慰。
只是有一点儿不和谐的因素。今天长乐宫中在座的还有馆陶公主刘飘儿。自从元召来后,这位大长公主便一直冷着脸,坐在那儿,没有搭理一句话。
窦太后似乎是有所察觉自己的这个女儿对元召的冷淡,又似乎是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是在元召告辞出宫的时候,微不可查地瞟了她一眼,暗自叹了口气。这个唯一的亲生女儿,自从出生,便被文皇帝视为掌上明珠,娇宠的不像样子。
一生任性娇惯,做下多少错事,就连自己也是太溺爱她了。如今已经本性难移,说什么都晚了,就连她的女儿阿娇,也继承了她的这种本性,在皇宫中折腾的不像话。自己时日无多,一旦撒手而去,真不知道将来她们会是怎样的下场……想到这些,窦太后暗暗唏嘘。
元召出了长乐宫,折而向西北方向走,刘琚早就派人找过他好几次了,让他进宫的时候一定别忘了去看望他,既然来都来了,当然是要去走一遭的。
“姓元的小子,先别走,我有几句话,要说给你听!”
声音很严厉,也很尖锐。元召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时,秋风微动,落叶飘零,宫墙之下,著名的大汉长公主穿了一身红衣,就在那儿,对上了他的目光。
刘飘儿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需要对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假以辞色。不过想想那些勋贵家族的覆灭,她咬了咬牙,终究还是开了口。
“你既然承受老祖宗的大恩,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为什么又要去帮助那个歌妓,与我的阿娇作对?你难道真的以为自己有那个能力,可以参与到这个层面的斗争中了吗!”
元召有些莫名其妙,看着那张保养得当而依然有几分美艳的脸,他淡淡的笑了笑。
“我从来没有想过帮助谁和谁作对,所做一切,皆是出于本心、公道,如果触犯到别人的利益,那也不是我的本意。因此你说的这些话,恕我不能接受,请大长公主见谅。”
刘飘儿一双杏眼瞪得溜圆,在她的素来认知中,自己如此与人说话,已经是给了对方很大面子了,他不仅不诚惶诚恐的回答,还一副毫不在乎的模样,这让她心中升起几分怒意,两腮有些微微发红。
“小子大胆!你以为你在和谁说话?我给你的只是警告,不需要听你的辩解。如果你再执迷不悟,继续帮助那贱人和她的兄弟,就休怪长公主府不顾念你治愈老祖宗眼疾的情分了,到时候,希望你不要后悔。哼!”
馆陶公主的随从们都离得远远的,听不清他们两人的对话。刘飘儿疾言厉色,已经忘记了窦太后让她与元召好好沟通的话,一贯的刁蛮习性又要开始发作。
元召无奈的叹了口气,汉文皇帝与窦太后是何等的人物,可是生出来的两儿一女却都没有教育好。汉景帝心胸狭隘,性情狷急。梁孝王恃宠而骄,兄弟生隙。眼前这位馆陶公主被娇养的不成样子,将来也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这不能不说是这对大汉贤德帝后的遗憾。
“长公主,既然相逢于此,我有一句忠言相告,今日只说一次,往后绝不再言。所谓‘祸福无门,人自招之’,不管是皇后还是长公主府,要想长保安稳富贵,唯有恭谨自省,审时度势,安守本分,才是长远之道。不要等到灾祸上门,才后悔此前的妄自造作,到那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还没等元召说完呢,馆陶公主已经是气的脸色绯红,厉声喝断了他的话。
“无知小儿,你又懂得什么!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教训人了,我家的富贵自然会长远,这天底下还有比我们更尊贵的吗?再胡说八道,我现在就叫人来教训你!”
元召却没有看她,而是把脸转向了一边。宫墙内外,树影婆娑,秋风吹动,飒飒作响。他继续刚才的话说下去,似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说给谁在听。
“如果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看在文皇帝仁德和老祖宗的恩情上,元召一定尽力而为,求得一个稳妥的结局,让她们余生能得安稳度过就是了。”
说完之后,他不再多言,转身自去了。留下一肚子怒气的馆陶公主在跺脚咒骂。
树影之后,曾经统领西凤卫三十年的老秀鱼听明白了元召的话,微微点了点头,暗自叹息一声,纵身消失,回长乐宫复命去了。
元召在御道边走着,心情却并不平静。他有一种预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的去避免,该来的大概终究还会来。
这个强大帝国的最大危机,并不在于朝堂争斗,也不在于敌国外患的侵袭,而是在于帝国的心脏~未央宫祸乱!
元召抬头四望,殿宇峥嵘,重楼巍峨,发生在这宫殿帷幕间的那些阴谋混乱、巫蛊之祸曾经活生生的毁灭了一个伟大的盛世!给历史和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今天自己就站在这里,有能力去阻止吗……?
………………………………
第一百八十二章 芳华如梦 得失随心
诗曰:
憎宠随帝心,金屋蒙旧尘。
苔痕销履迹,花影朝露浸。
暮雀重门少,秋萤别殿阴。
君明犹不察,妒极是情深!
元召在某次入长乐宫给窦太后问安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当今的大汉皇后,那位著名的金屋藏娇儿。不过,她与她的母亲一样,都是高傲的金枝玉叶之身,从来不屑于理会这凡间的人情世故。
在这一点儿上,她们与执掌大汉后宫近五十年的汉文皇后差得真是太远了。自古慈母多败儿,对外坚毅刚强的窦太后,把满腹的柔情都倾付给了儿女,羽翼之下,养护的却是傲慢与娇纵。
阿娇生的很美,倾城之貌加上最高贵的出身,这天下能入得她眼底的东西确实不多。即便是当初坐在母仪天下的皇后位子上,在她心里也并不觉得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如果说这世间还有什么值得她舍却尊严和骄傲去争取的话,便只有唯一的一样~她生命中的爱情。
世间大凡至情至性之人都有一种执拗,一直看重的东西即便是明明知道注定远离,却死也舍不得放手。希望、失望、绝望……再失望、失望、绝望!如此循环,自我折磨。
花儿开了又落,叶子绿了又枯,几番风雨,岁月不饶人。静静守着孤寂的日子,喜欢穿一身宫妆红纱裙的女子有时候有些恍惚,她不知道自己的痴心守候,到了现在,到底是为了那个人,还是为了曾经的初心。
“阿娇,若还有来生,再不要倾心你的彻儿了!人心易变,他亦如此。纱窗日渐落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些年,你可有难过可有后悔可有怨恨?可有悲伤……为了当初的那一句感动,你守候了这许多孤寂,仍然痴心不悔。而那人却早已变心,三千粉黛,万种艳色,流连花丛中的人遗忘了这个角落,诺言被风吹散无痕。不被那一份执着的爱所伤,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淡忘,可是你放的了手吗……?”
她得世界太小了,如同从小被豢养的美丽金丝雀,只不过是从一个笼子来到了另一个笼子。她富贵荣宠冠于天下,她贫穷寂寞只有一颗心!
昨日母亲进宫的时候,给她带来了一个女仆,说是很懂事,并且会许多乐器,还会跳漂亮的舞蹈。长公主便把她带了来,希望她能给自己女儿孤寂的宫中生活增添一点儿乐趣。
阿娇并没有放在心上,只不过是多了个宫女而已。她的心事已经浓到化不开,没有人能够排解,除非是重新回到那些还没有被背叛玷污的年代。
秋日的白昼开始渐短,薄暮降临的时候,椒房殿四处都亮起来灯火,典雅的宫苑和淡粉色的墙壁便发出有些梦幻的色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