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公子-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这些资料以后,赵嘉才深切明白,匈奴究竟让赵国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
长平之战,可谓是赵国倾国之战,几乎将赵国消耗一空。
然而几十年来,赵国应付匈奴的消耗,却足够赵国打两场长平之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假如没有匈奴连年为祸边疆,长平之战赵国未必会败。
半个时辰缓缓流逝。
赵嘉放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资料,脸色无比沉重。
赵王揉了揉眉心,幽幽叹道:“长平之战以前,尚有余力应对匈奴之患,只是现在却力有未逮。”
“我本以为李牧乃良将,能够平定匈奴之患,为此甚至把北疆军政大权全部交由对方管辖。”
“却不想,数年以来李牧毫无建树,北疆养了那么多军队却无用武之处。”
“故此,我才撤掉李牧兵权,准备另选一人在北疆抵抗匈奴。”
赵嘉闻言心中微动,道:“孙儿知晓一人,此人有经天纬地、逆转乾坤之才。”
“王父若用此人,少则三年、多则五载,定能彻底平定匈奴之患!”
赵王眼中忽然爆射出精芒,喝道:“谁?”
赵嘉深吸口气,答曰:“北疆守将李牧是也。”
赵王闻言,当即怒道:“李牧胆小惧战,如何能够继续统领北疆!”
赵王此时心中火气上涌。
他刚才还说李牧不行,想要撤换将领,没想到赵嘉紧接着就大力推荐李牧。
这种行为,绝对是赤果果的打脸,也不怪赵王会如此愤怒。
赵嘉却是不慌不忙道:“敢问王父,李牧驻守北疆这些年,消耗国库钱粮几何?”
赵王沉吟半晌,道:“李牧驻守北疆,与塞外通商,自给自足,并未消耗国库钱粮。”
赵嘉再问:“敢问王父,李牧驻守边疆这些年,士卒、百姓、财物伤亡损失几何?”
赵王皱眉道:“那李牧虽胆小惧战,倒也防备有方,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提前将士卒、百姓、牛羊赶回堡垒内,并无太大损失。”
赵嘉脸色肃然,再次问道:“那么李牧之前那些将领驻守北疆时,又消耗钱粮、损失士卒、百姓几何?”
赵王听到这里,脸色有些挂不住了。
李牧虽然胆小惧战。
可是相比起以前的守边将领,李牧既没有让国库支出钱粮,也没有损失百姓、士卒。
单从这方面看,李牧功绩无人能比。
不过李牧那种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作风,终究还是让赵王心中不喜。
赵嘉似乎看穿了赵王心思,劝道:“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李牧正是这种人。”
“其有上将之姿,若有机会,成就绝不下于秦国白起。”
“若王父放心令其继续执掌北疆,少则三年,多则五载,定能平定匈奴之患!”
赵王闻言却是怒道:“李牧畏战如虎,怎能与白起相提并论!”
长平一役,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天下震惊。
赵王虽恨白起入骨,却也知道此人天资纵横,战场之上未逢败绩,心中对其又恨又敬。
故此,听到赵嘉拿李牧与白起相提并论,赵王当即有些恼怒。
赵嘉却是不惧,沉声道:“白起之所以能够成事,其有才能只是其一,更为重要者,乃因秦王信任、器重耳。”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李牧有千里之才,如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其日行千里,何足道哉?”
这次面对赵王,赵嘉本不欲太露锋芒。
不过李牧实乃大才,若不能趁此机会为其争取,将会是整个赵国的损失。
故此,哪怕赵嘉明知此举,可能会惹得赵王不快,仍旧据理力争。
却不想,赵王闻言非但不怒,反而开始反复念叨着,赵嘉方才说的那番话。
“这些话,你从何处听来?”
赵嘉先是有些发愣,继而才明白,自己一时激愤,居然引用了后世韩愈的《马说》。
《马说》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对当政者而言,更是莫大警醒。
韩愈乃唐朝人,这个时代自然没有出现《马说》,故此赵王才会觉得稀奇。
被赵王询问,赵嘉只得硬着头皮道:“孙儿无聊时,随意之作,难等大雅之堂。”
沉默半晌,赵王微微叹道:“这番话,仿佛特意为我等当政者所说。”
他揉了揉眉头,再次说道:“李牧有才,寡人自然知晓,此次调其返回邯郸,也是因为其消极避战,惹得满朝非议,无奈为之。”
“且为了防备匈奴,北疆驻守军队太多,纵然能够自给自足,也极大牵制了赵国军力。”
“如今秦国巨变,无力东进。”
“若不趁此良机解决匈奴之患,待秦国朝政稳固以后,赵国危矣。”
“换将之事,寡人心意已决,汝不必再劝。”
赵嘉闻言,不由暗自苦笑。
他虽然想出言反驳,却也知道自己若继续坚持,恐怕会适得其反,只能作罢。
不过紧接着,赵王就道:“说实话,这些年李牧也的确让寡人省心,如此看来倒也算是一位良将。”
“寡人也希望李牧才能堪比白起,只是天下豪杰无数,白起终究只有一人。”
“将李牧捧太高,终究并非好事。”
赵嘉这才猛然惊醒。
如今赵国廉颇尚在,纵然廉颇这等也不敢自比白起,李牧这个懦弱畏战者,如何敢与白起相提并论?
自己今日之言真要传出去,非但对李牧无益,反而是在捧杀,会为李牧招来许多人的嫉妒。
“为人处世以及思虑周全,我终究远不及王父啊。”
想到这里,赵嘉脸色肃然,而后郑重说道:“孙儿知错了。”
………………………………
第十章 燕军伐赵
赵嘉离开了王宫。
他虽然非常遗憾,赵王未能再度启用李牧,却也已经尽力了。
起码赵嘉那番话,也让赵王肯定了李牧的功绩,至少不会将其彻底冷藏。
何况赵嘉隐约记得,历史上李牧也的确因为连年避战,导致中途被解除职位。
赵王换将以后,北疆赵军连年与匈奴交战,不仅消耗钱粮无数,还死伤惨重。
最重要的是,新换的将领还拿匈奴人没办法。
以致,北疆军民怨声载道。
直到此时,北疆军民以及赵王,才想起了李牧以前的功绩。
迫不得已,赵王只得放下身段,多次请求李牧奔赴北疆,李牧这才应承下来。
“以我如今身份地位,想要改变历史大势,难如登天。”
“只有顺势而为,从中赚取军功、名望,待积累足够以后,方能如愿以偿。”
赵嘉暗自思量。
第二日,燕国使臣就离开了邯郸,显然没有脸面继续待在赵国。
燕国使者离去,赵嘉又恢复到了以前状态,每日不是习武就是苦读兵书。
除此之外,他也会时常拜访李牧、廉颇,与二人谈论兵法,以及当今局势。
只不过。
廉颇最近非常忙碌,赵嘉拜访过几次以后,就没有再去打扰对方。
除此之外。
本来冷清异常的小庭院内,最近拜访之人却是络绎不绝。
很显然。
赵嘉校场杨威,击败燕国将领,为赵国争光的事情,替其积攒了不少名望。
再加上赵嘉王长孙的身份,自然有不少人起了结交心思。
与之相反,赵迁家中最近却门可罗雀。
不仅仅因为赵嘉的崛起,更因当日赵迁被当众打脸的事情,已经在邯郸传开。
在众人看来,赵嘉乃嫡长子,赵迁在身份上根本比不过。
能力手段方面,二人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纵然赵迁受宠,终究还是没有办法与赵嘉相提并论。
哪怕以后赵偃继承王位,设立太子的时候,也会考虑到群臣以及宗室的建议,不敢太过独断专行。
面对别人的拜访,赵嘉应付也都十分得体。
数日下来,赵嘉倒认识了不少朋友,也让喻竹每日笑靥如花。
她等待这一天,不知等待了多久。
如今自家公子扬名,邯郸勋贵纷至沓来的景象,让喻竹看到了公子崛起的希望。
她的心中,自然感到十分甘甜。
燕国,王宫大殿。
燕国相国栗腹,终于带着燕国使团,风尘仆仆返回了燕国。
“相国,你可算回来了!”
燕王看到栗腹,急忙降阶相迎,挽其手臂亲切说道。
当年成安君以下犯上杀死燕王,取而代之,正是在栗腹建议下,才坐稳王位。
也正是从那时起,栗腹得贵于燕,如今更是成为燕国相国,深得燕王器重。
寒暄过后,燕王急不可耐的问道:“赵国国情如何,可伐否?”
栗腹尚且没有说话,就有其余使者答道:“赵国虽有长平大败,然赵人能征善战,老弱、妇人、稚童皆有向战之心,不可伐也。”
栗腹闻言,脸色有些阴沉。
别看他乃相国,终究并非燕人,多少受到排挤、掣肘,就连出使赵国的使者,也并非完全唯其马首是瞻。
校场见识过赵嘉以及赵人风采以后,不少使者都认为,赵国不可伐。
燕王闻言,脸色微沉。
因为秦国远交近攻之策,时常怂恿燕国攻打赵国,以致燕、赵龌蹉由来已久。
此前两国交战,燕国向来讨不到什么便宜,也让燕王心中憋了口气。
直到赵国长平大败以后,燕王这才蠢蠢欲动。
此时的燕国,若发动举国之战,让成年男子全部参战,妇人运输粮草的话,能够调遣六十万人马,青壮能战之兵也有二十万。
纵然是没有兵败长平的赵国,面对举国来犯的燕国,也不敢太过小觑,更何况是如今的赵国。
不仅仅是燕王,燕国上下此时都有些膨胀。
特别是数年前,燕国趁着赵国长平大败之际,诱使赵国北部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越加使得燕人以为赵国气数已尽,许多燕将都希望举国伐赵。
故此,他们听到有使者说‘不可伐’,当即有些心中不愉。
燕王更是极其不快,将目光放在了栗腹身上。
栗腹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臣以为,赵国可伐!”
燕王以及许多燕将,闻言全都眼睛大亮。
燕王更是急切问道:“试言之。”
栗腹环顾众人,大声说道:“某于邯郸城内,见赵人老弱、妇人居多,青壮者寥寥无几。”
“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¹。”
“今我大燕伐赵,能调动人马六十余万,反观赵国,经由长平大败,青壮者死伤殆尽,能战者不足十万。”
“我燕国兵力数倍于赵,如何不能伐?”
燕王闻言大喜,对着诸将问道:“汝等意下如何?”
绝大多数燕将皆摩拳擦掌,认为赵国可伐。
唯有乐间大步上前,沉声道:“赵乃四战之国,其民习武善战,不可轻伐也。”
乐间乃燕国名将乐毅之子。
乐毅当年统帅五国军队,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差点灭亡齐国。
乐间从小耳濡目染,亦是知兵善战。
燕王闻言,却是不悦道:“吾以众击寡,如何不能伐?”
乐间毫不退让的说道:“兵在精而不在多,纵然发动举国之战,最终能够调动六十万人,大多也只是负责押送粮草的老弱妇孺。”
“且使者亦是说过,赵人老弱、妇人、稚童皆有向战之心。”
“邯郸保卫战,赵国妇人、稚童更是全部登墙守城,强秦亦奈之不何,此为前车之鉴,不可不查也。”
“斯国斯人,岂能轻易言伐?”
燕王大怒,喝令乐间退去,其余诸将也都冷笑连连,认为乐间胆小惧战。
乐间见状,亦是心中不快,拂袖而去。
燕王也不阻拦,继续商议着伐赵事宜。
燕国伐赵,蓄谋已久,包括粮草辎重以及各部军队,都早就集结完毕。
只待栗腹前往赵国探听到虚实,燕国就能迅速发动战争。
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征调动两军,两千辆战车²,共计六十万人马³,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邑。
燕以举国之力,两路伐赵,天下震惊。
注一: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战国策。燕策三》
注二: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史记。赵世家》(一乘兵力: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这里的后勤应该指火头兵、辎重兵一类,也算正规军编制吧,以此推测,燕国战兵应该在二十万左右)
注三: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战国策。燕策三》
PS:因为有些读者,可能会纠结双方兵力这个问题,我就查阅《战国策》和《史记》,经过综合判断、推测,燕国动员全国出动六十万人,其中有二十万可战之兵,四十万民夫(包括妇人,因为战国国战的时候,女子也会编入军中),大家如有异议可自行讨论,本书就暂且这么定了。
………………………………
第十一章 殿议
却说燕王不听乐间之言,以倾国之力攻赵,为了表示决心,燕王甚至决定领兵亲征,以壮声威。
燕国大夫将渠,本不赞同燕国攻赵。
奈何将渠看到乐间苦劝无果,也知道燕王决心,虽心中忧虑却也没有办法。
然而,当燕王宣布统帅偏军随栗腹出征以后,将渠再也按捺不住,出言相劝。
“攻赵之战本不能轻启,王上乃是至尊,更不可以身犯险。”
燕王闻言不悦,喝道:“寡人为燕王都不出战,何人愿意效死?”
“寡人心意已决,若有再敢言劝者,力斩不饶!”
将渠心惊胆战,不敢再劝,只得呐呐退下。
燕将乐乘为乐毅后辈,心中也不赞成攻赵,只是栗腹权倾燕国,乐间、乐乘二兄弟也无可奈何。
乐乘看到将渠离去的背影,心思微动,急忙告退追了上去。
“将大夫且慢。”
将渠听到声音,转头看到是乐乘追来,脸色这才略微舒展了些。
“乐将军追上老夫,所为何事?”
乐乘上前与将渠并行,说道:“赵国乃四战之地,纵有昔年长平大败,亦不可轻辱。”
“奈何王上如今被栗腹蛊惑,将大夫虽是金玉良言,仍旧难入大王之耳啊。”
将渠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叹道:“与人通好约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
“此战爆发,祸福难料啊!”
看着将渠模样,乐乘眼神微微眯起,压低声音道:“栗腹乃齐人,自从其成为相国以后,我燕国文武反而不被王上重视。”
“此番以举国之力攻赵,王上居然让栗腹全权掌兵,将大夫是否觉得有些不妥?”
乐间、乐乘两兄弟,都是名将之后,骁勇善战。
只是由于二人反对攻赵,燕王此次居然没有启用他们,反而让栗腹执掌兵权。
乐乘兄弟本就与栗腹不和,双方在朝中争权夺利,由来已久。
本来乐乘兄弟执掌燕国军队,纵然栗腹成为相国,他们也丝毫不虚。
可是现在,举国攻赵此等大事,都交由栗腹全权处理,也是在变相解除乐乘两兄弟兵权。
若放任事情发展下去,燕国战败还好,只要获胜,燕国真没有乐乘两兄弟立足之地了。
相比起耿直善战的乐间,乐乘心思更加活络。
思来想去,乐乘还是准备借助将渠等人,参与到攻赵事宜中。
如此,纵然燕国获胜,二人随军统兵,也能分到功劳。
哪怕最终兵败,由于乐间曾经力劝燕王不可攻赵,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别看将渠今日被燕王斥责,然将渠人脉极广,对方真要发动自身关系,必然可以让乐乘兄弟二人,参与到攻赵事宜中。
细细思索着乐乘的话,将渠深吸口气,沉声道:“乐将军乃将门之后,知兵善战,既然不能阻止王上攻赵,自然应当启用乐将军。”
“老夫不才,在朝中却也有些人脉,只要极力举荐,两位乐将军定可为国效力。”
乐乘闻言大喜,急忙拜谢。
就这样,在将渠等燕国公卿举荐下,乐乘跟随卿秦,统兵二十万进攻代邑,其中七万精锐,余者皆为老弱、女子,负责后勤运输。
本来,乐间亦可跟随栗腹统兵四十万,进攻鄗邑。
只是乐间素与栗腹不和,再加上乐间心中恼怒燕王不听自己建议,又觉得此战胜率不大,故拒绝参战。
燕王怒,除其官职、爵位,以致乐间赋闲在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燕国紧锣密鼓,准备攻赵事宜的时候,密探早就将消息传到了赵国国内。
赵王得知消息,急召群臣议事。
赵国王宫。
有武将出班,厉声喝道:“燕国刚刚派人与大王交好,转身便举国来犯,此等背信弃义之徒,末将愿出兵破之!”
其余赵国将领,也都义愤填膺,纷纷出班请战。
不得不说,燕将乐间忧虑的没错,赵国虽经历长平大败,却也连年征战。
赵国不仅百姓善战,将领也都如此,绝非碌碌之辈。
哪怕燕国此来声势浩大,赵国将领居然也没有怯战者。
反观赵国文臣,却大多面露忧色。
赵国大夫出班奏道:“长平大败,我国青壮几乎损失殆尽,如今虽已过去九年,遗留下来的孤儿,也大多没有长成青壮。”
“纵然以举国之力抵御燕军,恐怕也只能调动不足十万军队。”
“燕军数倍于我,哪怕最终依靠城池勉强挡住了燕国进攻,赵国恐怕也是伤亡惨重啊。”
“依臣之见,当与燕国和谈,纵然付出些许代价,也应该尽量避免战争爆发。”
这位赵国大夫话音落下,就有不少文臣出言附和。
赵国军民虽然善战,这些年终究伤亡太多,贸然发动举国战争,恐怕会有亡国之祸。
文臣考虑的事情,普遍都比武将要多,自然更希望能够通过谈判,避免这场战争。
赵王面露犹豫之色。
他也在担忧能否挡住燕国进攻,如果通过和谈让燕国罢兵,又要付出怎样代价。
就在赵王犹豫不决的时候,赵国上卿当即出言反驳:“燕国既然已经全国征兵,自然是下定决心前来攻赵。”
“纵然能够通过和谈避免了这场战争,我赵国恐怕也会付出很大代价。”
“如此,岂不使敌国越强,而我赵国越弱乎?”
“燕人贪婪,见不动刀兵就能获得利益,必然以为我赵国可欺,若再次出兵恐吓,又当如何应对?”
赵王心烦意乱,问道:“那么上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赵国上卿答曰:“臣以为,当以战争防御为辅,联合其余国家威吓燕国为主。”
“只要派出策士,说动其余国家发兵来援,定能逼迫燕国退兵。”
赵王闻言,不禁有些心动。
数年前邯郸被秦国围困,也是因为有策士说动楚、魏两国发兵来援,才最终击败秦军。
赵王环顾众人,发现绝大多数文臣武将,此时都微微颔首。
很显然,他们觉得赵国上卿所言,乃两全之策。
只不过,当赵王将目光放在廉颇以及赵嘉身上后,发现廉颇与赵嘉二人,尽皆面无表情,不由心中微动。
“廉颇为赵国上将军,这些年经历战事无数,能沉住气也是情理之中。”
“嘉儿亦是如此,到底是强作镇定,还是不关心赵国生死呢?”
念及于此,赵王当即问道:“赵嘉,你为王长孙,对于此事有何看法?”
………………………………
第十二章 当战(感谢书友‘sofia若冰’成为本书首萌,么么哒)
“孙儿以为,敢有言和者,当斩!”
赵嘉话音落下,满堂皆惊。
这段时间,在廉颇的大力举荐下,赵嘉也开始参政。
只是赵嘉刚刚参政不久,对于很多事情都不太了解,大都默默倾听。
以至于,有许多赵国文武,都忘记了赵嘉这个王长孙的存在。
如今燕国倾力来犯,赵王却去询问赵嘉意见,顿时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诧异。
赵国文武,纷纷将目光投到赵嘉身上,就连其父赵偃,亦是如此。
他们想要知道,这个开始崭露头角的王长孙,究竟有何能耐。
赵嘉见状,倒也丝毫不怯,昂首挺胸走了出来。
他眼神先是与廉颇交流,随后脱口而出的话,顿时让赵国大夫脸色阴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