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公子-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不过,这场意料之外的失利,却再次给赵嘉敲响了警钟。

    七国之中,并非只有赵人骁勇善战,在面临亡国之祸的时候能够上下团结,奋勇抗敌。

    赵人能做到的事情,秦人早在百余年前就做得丝毫不比赵人差。

    经历过商鞅变法以后,曾经充满血性、愿意为秦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老秦人,更是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获得关中无数封地与赏赐。

    他们的血液中,已经充斥着对于这个国家的热爱,以及那闻战则喜的好战因子。

    只要这些人尚在,只要秦国国君不昏庸,只要秦国坚定的使用商鞅之法,秦国就很难被真正摧毁。

    纵然有暂时的削弱与低谷,只要给其喘息之机,秦国凭借数代的积累,早晚都将卷土重来。

    历史上秦二世而亡,除了秦二世昏庸、朝政败坏以外,也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好大喜功,以及不体恤民力有极大关系。

    再加上老秦人守边者不在少数,更有许多关中秦人被迁往其余各国,这才导致了秦国的迅速覆灭。

    秦始皇的确是千古一帝,做下了许多帝王穷极一生都做不了的大事,但人无完人,越是这样的有气吞天下之势的雄主,越是执着于四处用兵。

    继秦始皇之后的汉武帝亦是如此,为了扩大战果,不仅消耗掉了汉朝数代的积累,甚至达到了卖官维系战争的程度,以致国内叛乱四起,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这才平息民愤。

    如今的秦国,疆域、人口虽然都不及统一之后的秦国,却也没有出现那么多问题,秦人封地至少还都在关中。

    只要老秦人尚在关中,秦国根基就牢不可摧。

    王翦的建议被赵嘉反驳,倒也没有生气,反而说道:“既如此,君上何不孤注一掷强行渡河,不惜代价一举拿下咸阳。”

    赵嘉摇头道:“且不说骑兵不善攻城,战马渡河也极其艰难,就算能够孤注一掷渡河,也不见得能够攻下咸阳;哪怕可以攻下咸阳,也未必能够摧毁秦国统治核心。“

    说完以后,赵嘉有些奇怪的看着王翦。

    他想不明白,以王翦的统兵才能,为何会提出如此有失水准的建议。

    王翦似乎没有看出赵嘉的异样,继续说道:“既然不能进,那也只能暂且退兵,否则继续拖下去,只会对我等越来越不利。”

    赵嘉闻言,有些迟疑的说道:“想必在吾等回返路上,秦人已经坚壁清野,甚至还可能有秦军把守住了撤退必经之路,纵然想要撤退,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王翦笑道:“君上且宽心,以骑兵之机动性,完全能够纵横秦国境内,未必需要原路返回才行,想必秦国也不可能,让整个关中都坚壁清野。”

    “真要如此,吾等已经不战而胜矣。”

    撤退的路的确有很多,那些所谓的必经之路,也只是指某些交通要道罢了,不过以秦国疆域之辽阔,以赵国骑兵之灵活,跨过那些所谓的必经之路,也只是多绕一些路罢了。

    赵嘉也相信,只要自己铁了心撤退,以王翦对于秦国的熟悉,再加上细作早就制作好的地图,安全撤退并非什么难事。

    而这,也是赵嘉敢于孤军深入的底气所在。

    只不过,赵嘉还是心有不甘的说道:“此番劳师远征,未获战功就仓促撤退,恐怕会影响联军士气。”

    赵嘉崛起以来,战必胜、攻必克,这样固然会让部下产生些许骄横心理,却也会让申岐之地士卒有种无坚不摧,举战必胜的气势。

    对于军队而言,这种气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赵嘉并不愿意看到,三万满怀希望跟随自己深入秦国腹地的士卒,就这么灰溜溜的返回。

    王翦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君上不想进又不愿退,更不能在此与秦军僵持,那当如何是好?”

    赵嘉看到了王翦脸上的笑容,却是心中微动,当即笑骂道:“汝既然已有良策,何故试探与我,速速说来便是。”

    王翦擅于明哲保身,很多时候提建议前,也会试探一下上面的意思,只要上位者有了确切的目标,王翦就不会去贸然进谏。

    否则进谏不成,反而可能因此触怒上位者,这就是王翦的处世之道。

    “君上邀请楚国出兵之时,可是答应过楚国,要助其夺取南郡?”

    赵嘉有些疑惑的说道:“的确如此,可夺取南郡之事,吾此时亦有心无力啊。”

    王翦脸上笑容不变,拿出地图摊在地上,指着武关的位置,说道:“如今七国注意力都聚集在咸阳以及函谷关,若此时君上不攻咸阳亦不撤退,反而南下从武关进入楚国境内,与楚军联合攻打南郡,开辟第二战场如何?”

    赵嘉闻言先是有些发愣,继而大喜道:“王都尉用兵天马行空,吾不及远矣!”

    ()


………………………………

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习山

    武关,作为关中南部门户,其战略位置向来极其重要。

    然而在很长时间内,随着秦国版图的不断扩张,武关已经处于秦国腹地,战略意义也就极大降低。

    饶是如此,武关以前常年也有两千秦军驻守。

    前次六国合纵伐秦,楚、魏、韩三国瓜分秦国南阳郡,让武关再次变得重要起来。

    五千秦军,也成了武关的常备守军,哪怕此时秦国陷入如此被动局面,武关内五千秦军仍旧没有被调离。

    凭借武关之险峻,辅以五千秦国锐士,楚、魏、韩三国想要从此地攻入秦国,难如登天。

    “踏踏踏!”

    战马奔腾,旌旗遮天,灰尘蔽日。

    赵嘉采纳王翦建议之后,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当即率领麾下骑兵,朝着东南武关方向奔驰而去。

    果不出王翦所料,赵嘉离开弋阳百余里后,发现这里秦国各县并未坚壁清野,士卒以及战马也终于找到了可供食用之物。

    事实上,坚壁清野本就属于两败俱伤之策,秦国如此做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若非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坚壁清野,不仅会让百姓们损失惨重,还会坏了君主名声。

    若换做优柔寡断亦或是爱惜羽毛之人,也未必会使用坚壁清野这个阴损的策略。

    三国时期刘备攻陷雒城,刘璋聚众官商议。

    从事郑度献策曰:“今刘备虽攻城夺地,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

    刘备听闻以后惊恐万分,赶忙询问法正。

    法正回答说:“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那样,告诉下属们:“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免了郑度的官职,不用他的计策,最终被刘备所擒。

    刘璋虽然并非雄主,却也算是善待百姓的仁君,所以明知坚壁清野能够抵御刘备,仍旧没有做出那种事情。

    秦国为了对付赵嘉,固然使用了坚壁清野之策,却也仅仅局限于咸阳百余里范围,以及赵嘉等人撤退的途中。

    至于其他地方,如果真的全部坚壁清野,哪怕最终消灭了三万赵军,颗粒无收的关中,势必也会让秦国元气大伤。

    甚至于,将会有许多关中百姓饿死。

    有了粮草以后,赵嘉就再也无所畏惧,沿着丹水顺流而下,直扑武关。

    武关虽然险峻,却也只是对于外人而言,想要从内部攻破,倒也并非什么难事,这不仅与武关主要是为了防备外敌有关,也与武关地形脱不开关系。

    武关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少习山,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

    此关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

    武关以西地势较为平坦,属于一处高低平原,唯有少习山可以作为屏障,然而出关东行,山路却是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

    东边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素有‘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之称。

    也正是如此,其余各国想要从东门攻入武关,困难无比。

    “君上,前面就是少习山,若想攻克武关,必须先拿下此山。”

    赵嘉问道:“汝可有良策夺取少习山?”

    对于武关地形,赵嘉早就了解过了,虽说从秦国内部进攻武关西门,相比较而言容易许多,却也并非真的唾手可得。

    不说其他,仅仅是少习山上的岩壁、断崖,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如果是强攻少习山,赵军纵然能够最终取胜,伤亡也绝对不会在少数。

    “君上放心,吾叔父曾在秦国为将多年,哪怕最终被吕不韦、蒙骜所害,门生旧部仍旧不在少数。”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被打压,却仍旧有些明面上与叔父交情不深者,侥幸躲过了一劫。”

    “驻守少习山之都尉安承,就是叔父当年旧部,只要君上让我去见此人,必能劝说彼放弃抵抗,让我军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少习山。”

    “没有了少习山这座屏障,武关唾手可得也!”

    很显然,王翦属于那种谋而后定之人,既然建议赵嘉南下攻武关,自然早就有了应对之策。

    不曾想,赵嘉却是犹豫道:“既然此人表面与王老将军交情不深,如今又躲过了吕不韦等人的清洗,想必已经开启了新生活。”

    “人心难测,如今王老将军不在,你又是让对方背国投敌,也难保那人不会不顾往日情谊,非但不会前来投降,反而拿了汝前去邀功。”

    “相比起少习山乃至整个武关,你王翦在吾心中更为重要,断不能让你前去冒险!”

    赵嘉说的情深意切,事实上也的确是肺腑之言。

    相比起区区一个武关,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潜在价值更大。

    若二者只能选一,赵嘉将好不要犹豫选择王翦。

    王翦闻言垂首道:“承蒙君上厚爱,王翦感激不尽,只是王翦既然愿意前往,自然有十足把握,定能说降此人!”

    赵嘉看着王翦那信心十足的模样,问道:“那么需要我做什么吗?”

    王翦道:“君上许以高官厚禄、田宅、钱财即可。”

    对于这些身外之物,赵嘉自然满口应许,只是心中却有些疑惑,如果那人真的贪图这些东西,恐怕也未必可信。

    只是出于对王翦的信任,赵嘉终究还是没有多说什么,任由王翦前去充当说客。

    就这样,王翦脱掉甲胄,换做便装以后,当即独身朝着少习山而去。

    进入山中,王翦却是忽然停住了脚步。

    他转头看向大军所在的位置,喃喃自语:“人心易变,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安承究竟还是不是以前那个安承,谁又说得到呢?”

    “只是君上代我如国士,哪怕前路难测,吾亦愿为了君上走上一遭!”

    言毕,王翦头也不回进入了少习山。

    ()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惊疑

    “来者何人!”

    王翦翻山越岭,刚刚进入秦军警戒区,就被突然出现的秦军围住。

    他们全副武装,脸上全都杀气腾腾,只要王翦稍微露出什么引人怀疑的举动,都将会被就地击杀。

    面对即将到来的赵国大军,这些早就得到消息的秦军,不得不慎重万分。

    “吾乃安承都尉故旧,打探到有关赵军极其重要情报,还望诸位能够带我去见安都尉,当面禀报此事!”

    围住王翦的秦军,闻言都是脸色肃然,倒也不敢继续将其拦住。

    “请随我来,某这就带你去见安都尉!”

    有了秦国将官的带领,王翦深入少习山可谓畅通无阻,沿途还暗暗记下了少习山道路、地形,以及埋伏在各个险要之地的秦国士卒。

    “都尉,你有故旧来访!”

    抵达安承所在营帐以后,领路那名秦国将校并未放王翦进去,反而自己前去禀报。

    安承将近三十岁,身材魁梧、挺拔,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英武之气,听到了那人汇报以后,当即眉头微皱。

    “如今正值紧要关头,谁让你胡乱带人前来见我?”

    很显然,安承治军极严,纵然听说前来拜访自己之人乃故旧,仍旧出言呵斥属下。

    甚至于,安承都没有询问,究竟是哪位故旧前来拜访自己。

    那位秦国将官急忙说道:“若仅仅是都尉故旧,某又岂敢在此重要时刻将其带来,只是那人说有关于赵军的重要情报,想要当面通禀都尉,某这才将其带来。”

    安承眼睛大亮,继而急忙说道:“带其进来。”

    “不,我亲自前去迎接!”

    安承走出营帐,看见那位身穿便装的男子面容以后,瞳孔不由剧烈收缩起来,下意识按住了剑柄。

    不过很快,安承就松开了左手,装作若无其事的走上前去,说道:“真没想到居然是你,王兄有何军情禀报?”

    王翦自从安承走出营帐的那刻,就在密切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哪怕安承左手按剑的时间极其短暂,却也被王翦看在了眼中,不由感觉心中一冷。

    “看来君上说的没错,人心难测,此行恐怕凶多吉少啊。”

    王翦虽然感觉事情不太妙,终究并非常人,丝毫没有表露出心中想法,反而满脸笑容的说道:“多年不见,安兄风采更甚往昔啊。”

    “某今日前来,的确带来了有关赵军的重要情报,安兄若能抓紧机会,说不得就能趁机大展身手,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听着王翦那一语双关的话,安承眼睛微微眯起,而后上前挽住王翦手臂,转头对着护卫们说道:“既是重要军情,自然要严格保密,尔等且在营帐十米外候着,不许任何人前来打扰!”

    “唯!”

    众军士领命,纷纷开始远离营帐,小心警戒着。

    那名带着王翦前来的将官,见状也是常常舒了口气,暗道:“此人果然乃是都尉旧识,看来带其前来并没有错。”

    营帐内,两人相对而立,却都没有开口说话,就这样静静的看着对方。

    过了许久,终究是安承没有忍住,沉声道:“王兄此来,所为何事?”

    王翦严肃道:“秦国通缉榜上仍旧有王翦之名,取王翦首级者可得丰厚赏赐,王翦寻思着人头送给谁都是送,何不送给安兄,也好让你加官进爵,顺便彻底撇清与叔父之间关系!”

    安承看着王翦那一本正经的模样,脸色却是涨得通红。

    才开始看到王翦的时候,安承未尝没有想过,直接将其斩杀于此,而后拿着王翦首级前往咸阳邀功。

    王翦若死,那么安承以前与王纥关系亲密之事,也就真的没有人知道了。

    不过安承虽有功利之心,毕竟受了王纥不少恩惠,此时被王翦这么挤兑,自然有些羞愧。

    好在安承也非常人,当即沉声道:“王兄与我虽有私交,然早已投了赵国,如今秦、赵交锋,你我二人是敌非友。”

    “秦律: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说到这里,安承先是停顿了一下,继而厉声道:“对于所谓拿王兄首级换赏之事,某不屑为之。”

    “然王兄既知秦律,此时前来见我,岂不是有心置我于死地?”

    “某若拿汝请赏,陷我于不义也;若放任汝离去,则为通敌叛国之罪,理当腰斩以正律令!”

    安承按剑上前,步步紧逼道:“王兄觉得,吾当如何做?”

    此时的安承,脸上已经杀机密布。

    王翦毫不怀疑,如果自己应对不当,很快就会人头落地,向来杀伐果断的安承,绝对不会留给自己任何投机的可能。

    哪怕面对如此局面,王翦仍旧不慌不忙,轻笑道:“某方才说过,此来是为了给安兄送功勋罢了,安兄尽管拿王翦人头请功即可!”

    “锵!”

    下一个,安承利刃出鞘,宝剑已经架在了王翦脖子上面,剑刃甚至划破了王翦的皮肤,丝丝鲜血渗了出来。

    “你以为,我不敢?”

    安承此时已经真的动了杀心,因为他非常清楚,如果自己此时不杀王翦,对方离去以后只需大肆宣扬此事,自己就会性命不保,甚至可能还会牵连家人。

    秦律,就是如此严酷!

    安承不敢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来赌王翦不会做出那种事情。

    此时杀了王翦,固然会让安承感到有些负罪感,可是相比起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前途,区区负罪感又算得了什么?

    面对杀机凛然的安承,哪怕对方已经将剑放在了自己脖子上,王翦脸上仍旧保持着淡然的笑容,就这样静静看着安承,丝毫没有为自己争辩的意思。

    安承本以为王翦会为自己争辩,甚至已经下定决心,无论王翦说出什么,自己都要将其杀死,继而撇清关系,加官进爵。

    安承也相信,王翦感受除了自己凛冽的杀机。

    他却没想到,直到此时王翦都如此淡然,好像根本不担心自己杀了对方一样。

    “莫非,对方有什么依仗?”

    面对王翦沉默的小龙,安承也有些惊疑不定了。


………………………………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失败

    “锵!”

    安承收剑入鞘,目视王翦,沉声道:“给我一个不杀你的理由。”

    王翦闻言,脸上笑容不变,心中却是长长舒了口气,暗道自己果然赌对了。

    安承还是如同以前那般,有些多疑的毛病,自己什么话都不说,露出一副慷慨就死的表情,对方反而会充满顾忌。

    “王翦已经说过,此行是为了给安兄送富贵而来。”

    安承问道:“富贵何来?”

    王翦反问:“安兄只要投靠平岐君,自然可得将军之位,封地、田宅、奴隶应有尽有,岂不好过在秦国苦熬?”

    秦国军功授爵制度,固然给了普通人晋升爵位的机会。

    然而,秦国低级爵位容易获得,真正的高级爵位却并不容易得到,否则秦国早就将军满地走,都尉不如狗了。

    达到了安承这种程度,若没有得到上面人的器重,又没能获取可以令人刮目相待的战功,想要成为将军几乎没有可能。

    对于安承底细,王翦知之甚详,没有了王纥这座靠山,想要继续往上爬并不容易。

    安承闻言,却是冷笑道:“先不说安某乃是秦人,不会随意背弃自己国家,仅说秦强而赵弱,秦已有横扫天下之势,赵国却只能联合其余各国苦苦抵御秦国兵锋。”

    “让我弃强秦而投弱赵,且还是赵国一位封君,王兄觉得安某会答应吗?”

    “安某可不想日后赵国被秦所灭之时,全家皆被屠戮!”

    面对安承如此犀利的逼问,王翦却也丝毫不慌,淡然道:“秦虽强,却锋芒太甚,已然成为天下公敌,数年之内两次六国合纵伐秦,可见列国抵御秦之决心。”

    “前番六国合纵,秦兵败而失其地,此番六国兵力更甚往昔,更是开战即灭十万秦军,难道安兄还以为,秦国能够挡住联军兵锋?”

    说到这里,王翦停顿了一会儿,继而再道:“两周故地已被韩国占据,河东人口又被齐、燕两国迁走,楚国对于南阳郡更是虎视眈眈。”

    “就算秦国能够勉强挡住联军,也必然元气大伤,至少数年之内不敢再次大举东出。”

    “与之相反,这些年赵国连战连捷,此前更是先后夺取燕国河间十城,以及韩国上党,锋芒之锐诸国莫能与之匹敌。”

    “最为重要者,平岐君誉满天下,诸国国君、能臣皆敬佩君上为人,赵若有事,平岐君只需一封书信,诸国莫不争相派兵驰援。”

    “敢问安兄,此消彼长之下,更兼赵有平岐君此等豪杰,谁敢说秦能灭赵?”

    安承闻言,却是无言以对。

    正如王翦所言那般,秦国这些年碰到赵嘉屡战屡败,已经伤了元气,更是丢失了许多城池、人口。

    虽然从综合国力来讲,秦国仍旧是天下第一大国,可是如今秦人听闻赵嘉之名,无不变色。

    现如今,也没有那个秦国将领,敢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够击败赵嘉。

    若再这么持续下去,秦国只会在六国的封锁下越来越弱,反观赵国却会越来越强,总有一日双方强弱之势将会逆转。

    看到安承沉默,王翦继续劝谏:“秦国军功授爵究竟如何,安兄非常清楚,若想获得将军职位,机会渺茫。”

    “安兄之才,王翦知之甚详,平岐君求贤若渴,如今申岐之地又正值用人之际,似王翦这等曾经毫无名声之人,亦能得到平岐君重用,依为心腹,更是被提拔为将军。“

    “兄才胜吾十倍,又常年在军中领兵,无论经验还是名望,王翦都远远不及,若投平岐君,君上必然扫榻相迎,委以重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